森林土壤氮素养分研究进展
森林土壤氮素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伐样地 上 幼苗更 新 , 控制森 林下层 植 被 的竞争 . 少 减 森 林 地 被层 燃 料 的积 累 等 。早在 2 0世 纪 3 O年代 .
人们就 火烧 对养 分库大 小 和流通量 的可 能 影响作 了
研究 。7 代末 8 代 初 , O年 0年 人们 对火 烧后 各 种 养分 丢失 的途径 , 挥发 . 如 灰烬对 流, 流 冲刷 , 水 风吹 及 土壤 侵蚀 , 以及 火 烧 后 释放 出 的养 分淋 洗等 方 面 的研 究特别关 注 _ 。 自8 代后 期, 们 的研究重 2 J 0年 人
点 逐 渐 转 向 了 火 烧 对 N 素 可 和 用 性 的 影
r c va d pa t al ra inf a c rsu yn n eovn h rbe so lb lcmaec a g n idvri l n rc i l gets i cn ef t d ig a d rs ligt epo l fgo a l t h n ea d bo iest c y g i o m i y
Ni o e y l gi oete( ̄ trsh sbe f ft efc sswiey∞ n e e yeoo  ̄ si ep s ea e W e1 t g nc ci nfrs cx eR a e nol o h o ue d l r n v e cm d b c ] t n t atde d ̄ g h l
ls i p p r r ve d t e boo i l a d n n —b oo ia f co s a e t g s i N v i b  ̄ y i o e t eO y t S a d 。 s Ths a e e iwe i g c n o h l a il gcl a tr f c i o l a al i t n f rs C S se . n n a m b i l i u s d t ep o lms i t d i g N v i b l y r f ds s e r be s u y n a al i t . ey c h n a i Ke wo d :o e t N v i b l y y r s f rs , a al i t . a i
氮循环对林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研究

氮循环对林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研究林地生态系统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扮演着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角色。
而其中的营养循环起着关键的作用,保证树木等生物的正常生长发育。
氮循环在其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可以对林地生态系统的营养循环产生巨大的影响,下面将就此进行探讨。
1.氮循环的概述氮循环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循环之一。
它是描述氮在地球大气圈、水圈、土壤圈和生物圈之间物质转移过程的原理。
氮循环通常可分为大气固氮和土壤固氮。
大气固氮通常发生在闪电中、火山喷发、动植物呼吸和微生物作用等情况下,土壤固氮则是由大气氮的有机化合物逐渐被微生物分解并释放出来,再被其他微生物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化合物。
而这些氮化合物在植物内被合成为生命所需的蛋白质和其他化合物的原料。
然后,当植物代谢时,它们会将部分这些N化合物返回土壤,从而进入土壤固氮循环的下一个过程。
2.氮循环对林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氮素在生态系统中的含量和转化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至关重要,因为缺氮或过量的氮会极大地影响森林的物种多样性和生产力。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氮在植物生长和土壤有机质分解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因为氮元素是构成蛋白质和核酸等有机分子的基础元素之一。
氮的过量或缺少都会导致树木的生长受到抑制。
如果氮素缺乏会影响氧化还原状态、酚酸等有机食品质量,从而导致树木萎黄、缓慢生长和果实缩小。
反之,氮过量也会导致落叶林地牧草丰富、生态系统表现差等不良结果。
此外,林地中氮的富集也会导致土壤酸化,这也会对营养循环造成影响。
3.氮循环的调控鉴于氮循环对林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重要性,在生态系统中需要对氮元素的含量和转化进行调节。
有许多因素影响着氮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如降水的多寡、土壤含水量、微生物作用等。
此外还可以通过生态措施调整林地生态系统中氮循环的量和水平。
例如,通过林地采伐、覆盖和施肥调节林地生态系统中氮的含量和转化。
4.结论由此可见,氮循环对林地生态系统营养循环的影响是极为重要的。
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区域农牧系统氮素流动特征及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素资源量ꎬ 河北对氮素的需求量低于资源量 [9] ꎮ 在氮
2015 年氮素损失总量的 58%ꎬ 比 1985 年增加了 91%ꎮ
量占比最大ꎬ 但北京和天津对氮素的需求量均高于氮
素循环体系中输入的氮素主要是农业生产系统的氮素
投入
[10]
ꎬ 包括化肥、 沉降、 生物固氮等 的 输 入ꎮ 其
中ꎬ 农业生产系统输入氮的主要来源是施氮肥ꎬ 输出
等经过处理后能够全部实现循环再利用ꎬ 实现污染零
增加
[13]
ꎮ
3 展望与建议
3 1 氮素流动及环境效应研究展望
当前ꎬ 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地区面临着氮素投入
量大ꎬ 氮素利用率低 下ꎬ 氮 素 高 量 排 放 导 致 环 境 污
染ꎬ 农牧结合体系氮素利用严重脱节的实际问题ꎮ 本
文综述了北方农牧交错带不同区域氮素流动特征及其
植物吸收、 土壤生物转化、 氮素淋溶和蒸发等途径流
动ꎮ 畜牧系统中ꎬ 氮素主要通过饲料摄入ꎬ 动物代谢
和畜禽养殖废弃物是主要的氮素来源ꎮ 在农牧生产系
研究发现ꎬ 河北地区氮素对大气和水体的污染是其主要
统中ꎬ 主要的氮素投入来自于氮肥ꎬ 内蒙古来自于氮
6 2×104 tꎬ 2015 年分别为 77 5 × 10 4 t 和 80 4 × 10 4 tꎬ 分
物产品、 动物粪便以及其他部分ꎬ 1999—2019 年ꎬ 动物
主产品氮素输出量增加了 0 19×106 t [15] ꎮ 在畜牧系统中粪
便有机肥是氮素损失的主要形式ꎮ 内蒙古的氮素损失量
为 447 5kghm ꎬ 而由于反硝化作用的影响损失的氮素
-2
为 224 56kghm
-2[15]
ꎮ 山西省各区域农田氮素投入极
有机碳、氮素、磷素对模拟增温施氮的响应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二lkMi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Soil temperature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for NMR.It Was obvious that extra N promoted
the release of soil available N.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soil N
manipulations
of four treatments:ambient,warming,N
application,and warming
plus N
application during the periods from 2007 to 2008. After two growing seasons,the result showed that soil organic C responded to
the
organic
C by 1.6%.extra N increased organic C by
content of soil
N吖by 1 3.3%and Was
accelerated soil net N mineralization
rate(NMR).N
application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content of soil total N by 1 0.4%,available N by
氮沉降对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微生物过程的影响研究进展

氮沉降对热带亚热带森林土壤氮循环微生物过程的影 响研究进展
陈 洁1,2,骆土寿1,2,周 璋1,2,许 涵1,2,陈德祥1,2,李意德1,2,∗
1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研究所, 广州 510520 2 海南尖峰岭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广州 510520
摘要:近年来,高速的城市化和工业化建设导致全球大气氮沉降量逐年递增,其中热带亚热带地区氮沉降量显著高于全球平均
specifically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 Thus, clarifying the effects of elevated N deposition on functional microorganisms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soil is important for the assessment on soil N cycling and the driving mechanisms in forests under
进行了简要剖析。
关键词:森林土壤;氮转化;功能微生物;热带亚热带;氮沉降;全球变化
Research advances in nitrogen deposition effects on microbial processes involved in soil nitrogen cycling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s
Abstract: The rapid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have increased global atmosphere nitrogen ( N) deposition year by year, and the N deposition amount in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is higher than the global average value. However, majority of the soil from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forests is almost N saturation. The elevated N deposition will continuously enhance the input of active N into soil, which would easily induce soil N excess and further destroy N cycling balance of the entire forest ecosystem. The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areas in our country are characterized by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he increase of N deposition has caused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soil nutrients imbalance as well as forest degradation. Therefore, the responses and adaptive mechanisms of forest soil N cycling to N atmosphere deposition have
氮沉降对森林生长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

氮沉降对森林生长与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研究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发展的推进,氮沉降成为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环境问题。
氮沉降是指大气中的氮化合物,如氨、硝酸盐和硝酸酯等,通过降水或干沉降的方式进入森林生态系统。
氮沉降对森林生长与土壤养分循环产生显著的影响,其深入研究对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氮沉降对森林生长有直接影响。
研究表明,氮沉降可以提高森林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养分利用效率。
氮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其有效供应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和生物合成过程,从而增加植物的生物量积累。
实验证实,适宜浓度的氮沉降可以显著提高森林植物的生物量和生态系统的碳储量。
然而,过量的氮沉降也可能带来负面影响。
过高的氮沉降会增加植物的氮素吸收,导致过多的氮积累在地上部分,进而影响土壤养分的平衡,甚至引发生态系统中的养分过剩和土壤酸化问题。
其次,氮沉降对土壤养分循环产生间接影响。
氮沉降可以改变森林土壤中的氮循环,进而影响其它养分元素的循环利用。
氮沉降不仅会增加森林土壤中氮素的供应,也可能导致磷和钾等其他养分元素的缺乏。
过高的氮沉降会加速森林土壤的养分流失,从而导致土地贫瘠化和物种多样性的丧失。
此外,氮沉降还会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和功能。
高浓度的氮沉降可能抑制一些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影响它们在养分转化和土壤生态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氮沉降对土壤酸化也产生重要影响。
大量的氮沉降会增加土壤酸性物质的输入,导致土壤pH值的下降。
土壤酸化会直接影响根系活性和营养元素的吸收能力,降低植物的生长速率和养分利用效率。
同时,土壤酸化还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功能,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养分元素的转化和有效利用能力。
因此,氮沉降引起的土壤酸化问题不仅会直接影响森林生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还可能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产生长期不可逆的影响。
综上所述,氮沉降对森林生长与土壤养分循环产生重要影响。
恰当的氮沉降可以促进森林植物的生长和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但过高的氮沉降则可能导致养分过剩、土壤酸化等问题。
造林对土壤养分及环境的影响研究

造林对土壤养分及环境的影响研究在全球范围内,目前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其中森林覆盖率的下降和土地退化问题尤为突出。
而造林是恢复森林覆盖率、保护土地和改善环境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本文将对造林对土壤养分及环境的影响展开研究。
一、造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1. 森林能改善土壤结构森林的根系和落叶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的渗透性。
由于土壤要长时间修复和调整,这种好处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会体现出来。
2. 森林可以保护土壤养分森林通过自身的作用,可以保护土壤养分,这些养分在人类农业系统中常常会被浪费、污染或耗尽。
相比之下,森林系统可以很好地回收、吸收和保留其中的养分,从而使得森林生态系统得以稳定发育。
3. 森林可以提高土壤生产力落叶和林下植物会自然腐烂,所释放的氮、磷等养分能够促进土壤肥力的提升,从而提高土壤的生产力和产出水平,甚至能够创造条件种植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
二、造林对环境的影响1. 森林能够减轻气候变化森林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从而减缓全球气候的变化,维护地球环境的稳定性和健康。
2. 森林保护土地资源种植森林能够有效地保护了土壤,减少了水土流失和土地退化等问题。
这对于人类农作物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森林改善生态环境治理荒漠化、防治沙化、改善水源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等都是造林工作所具有的重要功能,这也是造林工作被广泛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结语造林不仅能够改变环境、提升土地的价值和多样性,还可以作为一种绿色发展方式,推动相关经济产业的发展,包括木材、水果、食用菌等,以及带动当地农民增加收益,改善生活。
然而,也需要注意,造林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
尤其是在土地资源短缺的今天,我们应该更关注造林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而不是追求数量。
合理的造林将带来环境和经济的双重回报。
森林土壤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

森林土壤养分循环和植物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它不仅提供了宝贵的木材和天然资源,而且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可小觑的。
森林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森林土壤中养分的循环和植物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
本文将分别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森林土壤养分循环森林土壤中养分循环包括氮、磷、钾、钙等元素。
这些元素对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至关重要。
氮是植物生长的关键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的许多生理过程,比如叶片的生长和根系的发育。
磷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必需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能量的代谢和细胞壁的合成。
钾参与植物的蒸腾调节和水分平衡,钙则是植物细胞膜的构成原料之一。
但是,森林土壤中这些元素的存在并不是稳定不变的,它们被微生物、枯落物分解和土壤物理化学过程影响。
这些过程会对养分循环产生影响。
1.微生物的作用微生物对森林土壤中养分的循环有很重要的贡献,其中包括了微生物的降解作用和微生物的环境调节作用。
首先,森林土壤中的微生物可以分解枯落物和土壤有机质,把它们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无机形态的氮、磷等元素。
微生物通过氨化和硝化作用将有机氮转化为铵离子和硝酸盐。
同样的,微生物还可以将有机磷转化为无机磷,使它们更容易被吸收利用。
其次,微生物通过减轻钾、钙等元素之间的竞争关系,对森林土壤中元素平衡进行调节。
这种过程被称为“环境调节作用”。
当植物将一种元素吸收过多时,这些元素就会与微生物竞争。
而微生物可以吸附一部分的养分,从而减轻植物对这些元素的过度吸收,使得其他植物也可以分享这些养分。
2.枯落物分解的作用森林中的树木、植物等都会在生长过程中产生枯落物,而这些枯落物的分解是森林土壤中养分循环的重要途径。
比如说,枯落物中的有机质可以分解为氮、磷等元素,从而提供给森林中的其他生物。
研究表明,当森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高时,森林土壤中的氮、磷等元素含量也会相应的增加。
二、植物生长的分子调控机制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通过分子调控机制来控制自身生长和发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森林土壤氮素研究进展摘要氮素是林木生长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林木生长最重要的养分限制因子。
土壤氮素是林木吸取氮素的主要来源。
文章从氮素的化学结构、空间变异特征、氮沉降以及氮素矿化特征等方面土对土壤氮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展望了今后土壤氮素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化学机构;有机氮;变异特征;矿化;氮沉降1土壤中氮的含量和氮的形态土壤中氮的含量范围为0.02%—0.05%,表层土壤和心底土壤的含氮量相差很大。
心底土含氮量一般在0.1%以下,甚至只有0.02%;而表土的含氮量比较高,耕地土壤表层含氮量一般为0.05—0.3%,少数肥沃的耕地、草原、林地的表层土壤甚至可以达到0.5—0.6%以上,而冲刷严重、贫瘠的荒地表层土则可低至0.05%以下。
有机质土壤的含氮量较矿质土高,如腐泥土、泥炭土等的含氮量可以高达1—3.5%,当然,也有一些高位泥炭土含氮量在1%以下。
但是总的情况是含有机质高的土壤,其含氮量也比较高,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1]。
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氮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和水圈,并在各圈层之间相互转换,大气中氮以分子态氮(N2)和各种氮氧化物(NO2、N2O、NO等)形式存在。
其中生物不能吸收利用的惰性氮气(N2)占大气体积的78%,它们在微生物作用下通过同化作用或物理、化学作用进入土壤,转换为土壤和水体的生物有效氮—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2]。
氮在土壤中以无机氮和有机氮形态存在,有机氮是土壤氮素的主要组成成分,占土壤总氮的90%左右[3]。
氮素的化学机构与供氮能力有关,我国研究学者通过先进化学仪器,初步查明,腐殖物质中氮素约70%以上以酰胺态氮存在,脂肪和杂环态氮均各占15%以下,杂环态氮主要是吲哚和吡咯类,吡啶类没有或者数量甚少。
非酸解氮中,部分可能为抗酸解的酰胺[4—5]。
传统上,人们一直认为植物只能吸收无机态氮素,而不能吸收有机态氮,土壤中的有机态氮必须经土壤微生物矿化为无机态氮后才能被植物吸收。
然而研究发现,在高寒苔原及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无机氮含量少,既植物氮摄取量远高于土壤无机氮,这表明其他氮源为植物营养也很重要[20]。
报道称生长在苔草的莎草科(Cyperaceae)植物白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vaginatum)可以迅速吸收游离氨基酸,它吸收的氮至少60%来自氨基酸[3]。
2土壤中氮的空间变异特征森林生态系统中,在垂直尺度上,全氮和碱解氮在不同层次土壤中,存在明显差异性。
一般而言,自表层至下层,含量依次下降。
就碱解氮,A层土壤变异系数明显高于B、C层[6-7]。
由于森林演替和植被类型植被干扰程度及地形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森林土壤全氮及碳氮比在空间的分布有着明显的变异特征。
演替过程中,有机氮,全氮其平均值随生态系统由人工林、次生演替早起林、次生演替中后期林顺向演替,平均值先增加后减少[8]。
人工林土壤全氮异质性相对较低,空间分布较次生林更趋于均匀化。
次生林则表现出较强的空间自相关变异性[8]。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全氮,有效氮质量分数均表现出阔叶林中明显高于针叶林。
土壤全氮在针阔混交林中变异强度最大,但变异的空间相关性较差,而在阔叶和针叶纯林中变异强度有所下降,但是变异的空间相关性较好[9]。
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的产生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10]。
当然土壤资源的异质性特征也可导致森林空间分布异质性及格局产生,同时,树木的有无,树木的种类和群落的结构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改变土壤资源的异质性特征。
由此导致林分下土壤氮素不同形态在林分间甚至林分内不同空间样点间的异质性[11]。
混交林复杂的植物成分决定了林地返还凋落物成分较丰富且空间分配上较复杂,成为影响土壤氮素空间异质性程度高低的主要原因。
针阔混交林,依随机性变异为主,异质性程度强烈;针叶林自相关变异为主,呈现斑块状分布,异质性相对较弱[9]。
3 氮沉降人类的活动明显增加了大气沉降向土壤的氮输入,对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负效应。
世界各地大气氮沉降的通量与氮排放量呈线性关系。
目前在欧洲大部分地区森林的大气氮沉降量超过10kg·hm-2·a-1,欧洲边远地区减少至1kg·hm-2·a-1。
中欧为25—60kg·hm-2·a-1,大大超过了森林对氮的年需求量[12]。
尽管最初的富含氮元素的森林会枝繁叶茂,但是在某种程度上,氮元素“供过于需”,当植物被吸收的氮元素达到饱和时,多余的氮元素主要依硝酸盐的形式在土壤中聚集起来,这些带负电荷的离子会吸引钙、镁等正电荷离子并将其携带进入到地下水,从而剥夺了树木生长急需的基本营养物质[13]。
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我国的一些森林中,已发现有很高的氮沉降量。
我国南方已成为继欧美之后的第三大酸沉降区。
2002年10月,在林地用人工施氮来模拟大气氮沉降增加,这是我国首次通过模拟实验手段系统地探索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一项研究,对认识中国的氮循环和氮控制状况有重要意义[14-15]。
实验表明,NH4+的硝化和过剩的NO3—的淋失是主要的酸化机制研究表明:Al3+浓度与NO3—浓度的相关性高于它与SO42–浓度的相关性,这意味着在活化Al3+方面,NO3—比SO42–更重要[12]。
4 氮矿化土壤氮库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氮的形式存在,无机氮仅占土壤总氮的1%,而植物所吸收的氮几乎都是无机形式,所以,土壤氮库中的有机氮必须不断的通过微生物的矿化作用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有效态氮。
因此,了解土壤中的氮素转化具有重要意义[16]。
森林土壤氮素矿化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傅民杰等研究表明,蒙古栎和红松林土壤在6月份表现出来强烈的氮矿化和硝化作用,而硬阔叶林及落叶松林7月氮素矿化强烈,4种森林生态系统上层土壤的氮净矿(硝)化率显著高于下层土壤。
4种林型土壤的硝化过程在氮矿化过程中占有重要作用。
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矿化作用强度大于针叶林生态系统。
东北温带森林土壤氮矿化作用存在明显的季节特征[17]。
很多研究发现土壤中氮的矿化会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然而目前的证据还不足以很好的解释高海拔中高的氮矿化速率。
通常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温度随之下降,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也会下降,但是很多结果均显示,随着海拔高度增加森林土壤氮的矿化量也随之增加。
研究认为,高海拔土壤高的矿化势主要是由于其高的氮库及低的C/N,主要原因是高海拔森林处于氮饱和状态,而低海拔森林则处于氮制约状态[18]。
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土壤中总氮,无机氮及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均随之增加,氮的矿化也有类似的趋势。
铁杉与云杉土壤中氮的矿化对海拔变化的的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不同植被也是影响土壤氮转化的一个因素[18-19]。
影响土壤氮矿化的环境因子主要是温度和水分。
因此,控制土壤温度和水分来研究土壤氮矿化过程的实验培养法,成为了一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方法。
土壤微生物在15-20℃表现比较活跃。
饱和情况下,土壤透气性低,导致某些厌氧微生物如反硝化细菌生长活跃,导致部分无机氮以气体散失。
当温度升高时,含水量饱和的土壤中反硝化细菌活性增加的速率比矿化细菌的增加速率达,从而导致较高温度时土壤的净矿化速率偏低。
氮矿化速率都与温度呈正相关,低温时净硝化速率随温度升高而有所增加,当超过一定温度时,则呈现下降趋势[21]。
周才平等就有关温度、湿度影响氮矿化过程建立了三元的方程来描述温度(t)、湿度(wfps)度土壤氮矿化速率的影响:R min=e-7.60+0.07t+14.74wfps-10.41wfps2,利用这个实验模型估算了全国森林生态系统的年氮化量,估算结果也野外实测书记基本吻合[22]。
5 氮素养分研究展望森林土壤氮素养分的研究由来已久,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存在诸多未定待定的问题。
5.1森林土壤中氮素主要存在以有机质中,每年的矿化率在5%以下,甚至更低,究其原因,还是由于有机质的复杂性,有机质难分解。
有机氮的结构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有机质的各种化学结构,难矿化的原因一遍为加快氮养分周转,提高人工营林的效率提供支持。
植物的吸收氮素的主要形式为无机氮,但是已有研究表明植物同样可以吸收少量有机氮,对于其吸收过程和机理以及被吸收的有机物质有必要深入研究。
5.2 土壤氮素的空间变异受诸如母质、林分、气候等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现有文献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系统变异特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独特特征,并没有建立统一的模型或者局部地区的模型预测变异的发展趋势。
5.3 氮沉降在欧洲的研究已经很多,但是我国只有零星研究,中国的氮沉降检测缺乏长期网络观测信息。
目前对氮沉降的研究深度及广度不够,现在研究的数据由于受不同植物、不同地区、不同时间及不同研究方法的限制,无法得出国内氮沉降对生态系统影响的全面的普遍性的结论。
5.4 氮素矿化研究很多,但是全球气候变暖对氮矿化的影响研究还不多见,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相关研究。
土壤微生物对氮矿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于微生物固持的氮素去向、矿化特征研究不多,土壤微生物体固持的氮很容易矿化,开展相关研究对提高氮素可利用性有重要意义。
有报道称,随着海拔升高氮矿率升高,但是现有的研究结论不足以解释。
影响矿化速率的因素很多,很复杂。
不同的植被类型,海拔,气候带都有着主导因素,有必要研究。
参考文献1 袁可能.植物营养元素的土壤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2 黄昌勇.土壤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 刘俊英,王文颖.土壤有机氮研究进展.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48-4155.4 李生秀.我国土壤一植物营养研究的进展.面向农业与环境的土壤科学,1999.5 文启孝.程励励.土壤有机氮的化学本性.土壤学报,2002,39(增刊):90一99.6 耿玉清,余新晓等.北京山地森林的土壤养分状况.林业科学,2010,46(5):169-175.7 张振明,宋思铭等.森林土壤碱解氮和全磷空间分布规律.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11,39 (5):77-80.8 杨秀清,韩有志.关帝山森林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的空间变异特征.林业科学研究.20lI,24(2):223~229.9 杨秀清,韩有志.华北山地6种天然次生林土壤氮素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0,8(6):95—102.10 熊汉锋,王运华.梁子湖湿地土壤养分的空间异质性.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5,11(5):584—589.11 Wijesinghe D K,John E A,Hutchings M J.Does pattern of soil resource heterogeneitydetermine plant community structure?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Journal of Ecology,2005,93(1):99—1l2.12 周薇,王兵等.大气氮沉降对森林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进展.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19(1):34-40.13 罗丹译.隐形森林杀手—氮污染问题迫在眉睫.国外科技动态.2003,11:38-39.14 黄忠良,丁明懋,张祝平等.鼎湖山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水文学过程及其氮素动态.植物生态学报.1994,18(2):194-199.15 周国逸,闫俊华.鼎湖区域大气降水特征和物质元素输入对森林生态系统存在和发育的影响.生态学报.2001,21(12):2002-2012.16 张金波,宋长春.土壤氮素转化研究进展.吉林农业科学.2004,29(1):38-4617 傅民杰,王传宽等.四种温带森林土壤氮矿化与硝化时空格局.生态学报.2009,29(7):3774-3748.18 庄舜尧,刘国群等.不同海拔高度下森林土壤中氮的矿化.土壤学报.2008,45(6):1194-119819 陈祥伟,陈立新等.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氦矿化的研究.东北林业大学学报.1999,27(1):5-920 KAYE J P,HART S C.Competition for nitrogen between plants and soil microorganisms.Tren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1997,12:139—143.21 周才平,欧阳华.长白山两种主要林型下土壤氮矿化速率与温度的关系.生态学报.2001,21(9):1469-1473.22 ZHOU Cai-Ping,OUYANG SOIL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IN CHINESE ECOSYSTEMS.Acta Phytoecologica Sinica.2003,27(2)17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