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形象美教学浅探

合集下载

诗歌鉴赏-形象(上课用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上课用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形象的内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欣赏诗歌、感受诗歌意境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分析、评价诗歌形象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概念与分类2. 诗歌形象的作用3. 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4. 典型诗歌形象分析5. 诗歌形象创作实践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形象的概念、作用及鉴赏方法。

2. 难点:诗歌形象的深入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形象的概念、作用及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诗歌形象,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实践法:让学生动手创作,提高诗歌形象表达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材:诗歌鉴赏相关教材或资料。

2. 课件:诗歌形象相关图片、案例分析等。

3. 作业:布置诗歌鉴赏作业,让学生提前预习。

六、诗歌形象案例分析,提供几个经典的诗歌形象,详细分析其内涵和作用。

七、诗歌形象的作用,详细讲解诗歌形象在诗歌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性。

八、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介绍几种常用的诗歌形象鉴赏技巧。

九、诗歌形象创作实践,让学生动手创作,将自己的情感和意境通过诗歌形象表达出来。

六、诗歌形象案例分析1.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形象,如自然景物、人物、动物等。

2. 分析诗歌形象在诗歌中的出现频率和作用。

3. 引导学生感受诗歌形象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七、诗歌形象的作用1. 阐述诗歌形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2. 分析诗歌形象对诗歌情感和意境的贡献。

3.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形象与诗歌主题的关联。

八、诗歌形象的鉴赏方法1. 介绍几种常用的诗歌形象鉴赏技巧,如对比、联想、想象等。

2. 分析诗歌形象的特点,如生动性、准确性、独特性等。

3. 引导学生运用鉴赏方法分析诗歌形象。

九、诗歌形象创作实践1. 布置诗歌创作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形象创作。

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将情感和意境融入诗歌形象。

3. 组织学生展示和交流作品,给予评价和建议。

2.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诗歌鉴赏和创作中的收获。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教案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教案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古诗中形象的内涵,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学会运用形象鉴赏法分析古诗,提高古诗鉴赏能力。

(3)掌握形象鉴赏的基本步骤,能够独立完成古诗形象鉴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古诗,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形象鉴赏。

(3)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诗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3)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陶冶高尚情操。

二、教学内容1. 古诗中形象的分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

2. 形象鉴赏法的基本概念:以形传神、寓意深刻、富有诗意。

3. 形象鉴赏的基本步骤:感知形象、分析形象、评价形象、总结提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古诗中各类形象的特点。

(2)形象鉴赏法的运用。

(3)形象鉴赏的基本步骤。

2. 教学难点:(1)形象鉴赏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2)对古诗中复杂形象的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古诗,让学生掌握形象鉴赏法。

2. 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批判性思维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规律。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资源:古诗文本、相关参考资料、多媒体设备。

2. 教学环境:安静、舒适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思考和讨论。

3. 教学工具:黑板、投影仪、笔记本电脑等。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古诗鉴赏的意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形象鉴赏法。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古诗中形象的分类和特点。

3. 案例分析: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诗,引导学生运用形象鉴赏法进行分析。

4. 小组讨论:分组让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形象鉴赏法的运用。

5. 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形象鉴赏法的要点,分享学习心得。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选取一首古诗,运用形象鉴赏法进行分析。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教案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教案

古诗鉴赏中形象鉴赏法初探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古诗中形象的分类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形象鉴赏法分析古诗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古诗中形象的分类: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等。

2. 形象的特点:寓意性、象征性、生动性、真实性等。

3. 形象鉴赏法的方法步骤:感知形象、分析形象、领悟形象、评价形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古诗中形象的分类及特点,形象鉴赏法的方法步骤。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形象鉴赏法分析古诗。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古诗中形象的分类、特点及形象鉴赏法的方法步骤。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古诗,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形象鉴赏法。

3.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古诗中形象的分类及特点。

2. 新课内容:讲解形象鉴赏法的方法步骤,分析具体古诗案例。

3. 课堂讨论:让学生运用形象鉴赏法分析指定古诗,分享心得体会。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古诗中形象的分类及特点的理解程度;学生运用形象鉴赏法分析古诗的能力;学生对古诗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的提升。

2. 评价方法:课堂问答、练习题、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

七、教学拓展1. 推荐阅读: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诗,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古诗中形象的鉴赏方法。

2. 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古诗鉴赏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古诗鉴赏教材、相关论文和专著。

2. 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3. 网络资源:利用互联网查找相关资料,丰富教学内容。

九、教学进度安排1. 授课时间:共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十、教学反思1. 反思内容: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反思措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过程。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教案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教案

诗歌人物形象鉴赏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内涵和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和欣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和特点。

2. 分析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3. 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实践案例。

三、教学重点1. 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和内涵。

2. 分析和欣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

四、教学难点1. 如何准确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特点。

2. 如何运用方法和技巧进行诗歌人物形象的鉴赏。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特点和鉴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诗歌人物形象,引导学生进行鉴赏。

3.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彼此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和感悟。

教案内容待进一步补充。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诗歌资料,包括经典诗歌和人物形象鲜明的诗歌。

2.为学生准备一份诗歌人物形象分析的参考指南,以便他们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3. 准备教学多媒体设备,如投影仪、白板等,以便展示诗歌和相关的图像资料。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幅著名诗人的画像,引发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兴趣,进而导入本课。

2. 讲授新课:讲解诗歌人物形象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分析和欣赏诗歌人物形象的方法和技巧。

4. 分享交流:每组选代表分享他们的分析和鉴赏结果,其他组的学生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八、教学反思1.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考虑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鉴赏能力是否有所提高。

2. 思考教学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如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理解困难,教师应如何调整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

九、课后作业1. 让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诗歌,运用课堂上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分析和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2. 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描述他们在分析和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过程中的思考和感悟。

十、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人物形象的分析和鉴赏能力将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

《诗人》教学:探究诗歌的表现形式和美感

《诗人》教学:探究诗歌的表现形式和美感

《诗人》教学:探究诗歌的表现形式和美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诗歌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已经成为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如何教授诗歌,如何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更好地切入到诗歌的世界中去,就成为了我们教学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诗人》就是一款集诗歌学习、创作和交流于一身的教学应用,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教授诗歌,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所蕴含的美感。

一、教学思路我们在教授诗歌时,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诗歌,而不是先让他们记诵模板、做形式上的诗歌仿写。

对于诗歌而言,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更是一种情感的表达。

而这种情感的表达,往往需要通过独特的语言形式,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来呈现出来。

在学生的诗歌创作当中,我们注重的是学生的情感表达,而非形式上的模仿。

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通过《诗人》这个软件,让学生学习和了解诗歌的表现形式和美感。

二、学习诗歌表现形式在《诗人》软件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这些作品所体现出来的就是诗歌的表现形式。

在教学时,可以选择相对较简单的诗歌,进行大量的阅读、鉴赏,让学生对诗歌的表现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注重学生对于诗歌意象、修辞手法的分析和解读。

这样的分析和解读,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诗歌本身的理解,更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和文字的敏感性和批判性。

而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再引导学生进行创作,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感和创作灵感,去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不拘泥于形式,不限定主题,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探究诗歌美感“诗意本身就是生活本身”,而这种诗意所蕴含的美感,是我们教学所要重点关注的。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强调语文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培养,而诗歌的美感则是语言和文学素养的一种体现。

在学习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品味和体验诗歌所蕴含的美感,感受诗歌的韵味和情感。

同时,我们也需要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诗歌创作,思考创作过程中涌现出来的情感和美感,分析诗歌表现形式背后所蕴含的美感。

诗歌的形象 教案

诗歌的形象 教案

诗歌的形象教案教案标题:诗歌的形象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诗歌的形象是指通过诗歌中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

2. 培养学生欣赏和理解诗歌的能力,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和意象来感受和体验诗歌的美。

3. 培养学生创作诗歌的能力,通过形象化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教学准备:1. 诗歌选集,包括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

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音频和视频素材。

3. 学生练习本和写作工具。

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音频或视频,包含诗歌的形象描写,引发学生对诗歌形象的兴趣和好奇。

2. 提问学生:你认为诗歌的形象是什么?你在诗歌中遇到过什么样的形象?探究(15分钟):1. 分享一首经典诗歌,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诗中的形象描写。

2.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形象描写给你什么感觉?它们是如何帮助你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的?3. 提供一些诗歌例子,让学生自己尝试分析其中的形象描写,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观点。

实践(20分钟):1. 提供一些写作练习,鼓励学生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和意象来写一首自己的诗歌。

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主题或情感,然后通过形象化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3. 学生可以在练习本上进行写作,并互相分享自己的作品。

总结(10分钟):1.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诗歌作品,并讨论其中的形象描写。

2. 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形象对于表达思想和情感的重要性。

3. 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形象的运用,以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的诗歌作品,包括不同风格和主题的诗歌,以进一步培养诗歌欣赏和理解能力。

2. 组织学生参加诗歌创作比赛或朗诵活动,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热爱。

语文教案:感受诗词中的美

语文教案:感受诗词中的美

语文教案:感受诗词中的美一、诗词赋予文学之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感,也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感受诗词中的美,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培养审美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

一、培养诗意的阅读习惯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融合了音韵、意境、叙事和抒情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读诗的习惯,提升其对诗意的感知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选取含有鲜明意象和富有感染力的经典诗词,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和深入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诗词点读的任务,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读诗词,学会欣赏声音的韵律和韵味。

此外,辅助资料的运用也是培养诗意阅读习惯的有效手段。

通过配以优美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美。

二、激发情感的共鸣与表达诗词是文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艺术抒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例如,通过鉴赏李白的《静夜思》,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在什么情景下,自己会产生类似的情感,或者鼓励学生创作小诗,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种情感交流和表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拓展审美视野与创作能力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多样化的诗词形式和风格。

比如,可以介绍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的文学形式,让学生体味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手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模仿经典诗词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仿写古诗或者写一首自己的小词,让学生通过创作来体验诗词的美。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

《诗歌鉴赏形象》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中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情感和诗歌主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力,感受诗歌形象的美感。

二、教学内容1. 诗歌形象的定义和分类。

2. 分析诗歌形象的方法。

3. 诗歌形象在表达诗人心境和诗歌主题方面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诗歌形象的分类和分析方法。

2. 难点:如何通过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主题。

四、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幅山水画,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的景物形象。

2. 新课导入:介绍诗歌形象的定义和分类。

3. 案例分析:分析几首诗歌中的形象,如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

4. 方法指导:教授如何分析诗歌形象,理解诗人的情感和诗歌主题。

5. 实践练习:让学生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分享自己的感受。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 选取一首诗歌,分析其中的形象,并结合自己的感受,写一篇短文。

3. 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

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诗歌形象的意义。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诗歌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形象的特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鼓励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分析诗歌形象的能力。

4. 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意识和分析能力。

4. 诗歌鉴赏能力: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反馈,评估学生对诗歌形象的鉴赏能力。

八、教学资源1. 诗歌文本: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诗歌,用于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2. 教学PPT:制作课件,展示诗歌形象的分析方法和实例。

3. 参考资料:提供相关书籍和文章,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诗歌形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形象美教学浅探
浙江台州市第一中学王秀贞
地址:浙江台州椒江椒金路9号
【摘要】诗歌的形象大于思想,要让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去感受诗歌的意蕴美。

教师可以通过诵读,作画,描写等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一切感官,让学生重现诗歌形象,身临其境,诗歌的意境才能感受到底。

【关键字】形象美听觉视觉
古典诗歌的形象大于思想,特别是一些山水诗、田园诗等,要让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去感受诗歌的意蕴美,特别是听觉、视觉,在想像中完成对诗歌的鉴赏品味。

我国古典诗歌,语言雅致,音调铿锵,音韵和谐,节奏回环,具有很强的音乐性。

这样的古典诗词是需要朗诵,靠听觉去感受美。

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音乐很难描摹,白居易描写了美妙的琵琶曲。

在教此处时,我让女生男生二重读,男生的重浊音和女生的娇软的声音,再现了琵琶音乐的美,让人联想到嘈嘈的急雨,联想到情人间的温柔的私语,又让人联想到宛转的莺语,又能想象到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情景和声音,想象到泉声及画面,组成了美妙的琵琶音乐。

诵读既能表现古典诗歌铿锵的音调、和谐的节奏,并且能表现诗歌内在的情绪旋律,能表露多变的情愫、鲜明的爱憎,让奔腾的激情流淌在胸间。

岳飞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我们可以吟诵甚至可以唱出岳飞心中的愤怒。

“怒发冲冠,凭栏处”节奏可以一字一顿,“怒”从喉咙深处流出,激起无限的愤怒,撞击着心灵。

“潇潇雨歇”中“潇潇”状风雨交加,“歇”音微而短,“仰天长啸”声音加强,且从心底处长啸,无处可泄的怨愤喷薄而出。

“空悲切”之“切”,发音重而短促,表现悲痛的深切。

在某种程度上说,诵读的过程就是对作者创作时一喜一怒、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乃至他的心跳、呼吸、哽咽等内在细微的情感涌动所作的再现体验。

这种体验之深刻、真切,对读者心灵的震撼力量,是诗歌词语一般概念意义所引起的联想体验所无法比似的。

我们可诵,可唱,可手舞之,可足蹈之,或采用个人朗诵,还可以采取集体发怒朗诵,让学生的情绪随着诗歌的音乐再现而充分表现出来。

当然有条件的话,可以进行配乐朗诵,把个人的情感融入诗词的意境之中,这样诗歌的音乐美、意蕴美才会感受得到底。

而古典诗歌中景物形象美,不仅从听觉上完形,还可以表现为视觉的完形上,特别是对色彩的感觉。

古代的诗人,在色彩的选择、色彩的搭配,色彩的对比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如骆宾王孩提时所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学生闭上眼睛,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一个画面:一弯清澈见底的池塘,几只浮云般的白鹅,仰天长鸣,在水中嬉戏、游玩、追逐,红色的鹅掌拨动着绿水,这样的描写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群鹅戏水图。

这样的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用作画的教学形式体验诗歌意境,可以更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我国北宋画院选拔人才时试题是画“踏花归去马蹄香”诗句,一位应试者只勾勒几只蝴蝶追随马后,突出了香味。

作画的诗
歌教学就是在填补诗歌令人想象的空白,从而获得了品味诗歌的美感。

而像王维的诗,有“画中有诗,诗中有画”的美称,像陶渊明、谢灵运等诗人的山水田园诗,特别适合这种作画的教学方式。

如教到王维的《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这一首诗时,我让学生画出意境,学生画了“白石、红叶,湿衣……”寥寥几笔有力地表现了诗的静美的意境。

有些诗歌是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再现画面,以弥补学生经验的不足造成的理解之困难。

但是当前诗歌教学常滥用多媒体,诗歌画面设计的很精美,学生享受了视觉盛宴,但是诗歌的美还是体会不深。

这就好比是囫囵吞枣、拔苗助长,长此以往,学生会丧失掉鉴赏诗歌的能力。

所以多媒体尽可能少用,让学生尽量多玩味文字,通过文字意蕴来感悟空白之美。

在欣赏诗歌的时候,就要让学生调动所有的感官系统。

除了我们经常用到的视觉、听觉之外,还可以调动学生触觉、嗅觉、味觉和动觉等种种感觉,使其眼前浮现出生动而鲜明的画面,从而感受到诗歌的美境。

如唐朝著名诗人李贺的诗,他的诗,构想奇特,意象瑰丽而丰富,给人以恍惚迷离、目不暇接之感。

他的《李凭箜篌引》中的“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四句诗,泣和笑本是人的动觉意象,此处已经变为视觉意象,写芙蓉和香兰的情态,这种“泣”和“笑”都是受到这音乐的神奇的感染所致,其实是在写箜篌弹奏的效果。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说箜篌发出的美妙的声音使长安城变得温暖起来。

通过诵读、描写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来感受李凭所弹的箜篌。

学生的体验是在各种感官的刺激中完成的,造成一种意乱神迷的美感。

总之,诗歌的形象大于思想,要让学生调动一切感官去感受诗歌的意蕴美。

教师可以通过诵读,作画,描写等教学手段,调动他学生一切感官,让学生重现诗歌形象,身临其境,诗歌的意境才能感受到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