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中的感悟-感受诗歌的“美”
诗歌教案:从诗歌中感受幼儿园大班的语言美感

诗歌教案:从诗歌中感受幼儿园大班的语言美感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而语言艺术教育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幼儿园阶段,孩子们的语言能力尚不完全成熟,如何通过语言艺术教育对幼儿语言感觉和语言表达能力进行培养,是每一个幼儿教师努力探索和实践的课题。
而诗歌教学模式的应用为幼儿园的语言艺术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方向。
本文将以诗歌教学模式为切入点,从幼儿的语言美感与诗歌教育的角度引出文章主题,搜集资料并探讨诗歌教案对于幼儿园大班语言美感的培养与提高的作用。
一、幼儿的语言美感语言美感是指语言艺术所产生的美的感受,是通过听和说语言所产生的对语言美的认知和欣赏能力。
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语言美感主要来自于自然环境、听说体验和大人的仿。
通过这些方式,幼儿可以认识到语言与美的关系,培养出对语言的欣赏之情。
除此之外,诗歌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形式,对于幼儿的语言美感的培养和提高有着特殊的作用。
二、诗歌教学模式诗歌教学模式是以诗歌为教学对象,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进行诗歌阅读、朗诵及创作的教学方式。
通过诗歌教学模式的实践,幼儿可以培养出优美的语言感知和表现能力、美感认知,及对世界的敏锐感知。
用这种方式,可以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统,并创造新的文化形象。
在诗歌教学模式中,为了能够保证幼儿对于诗歌的认知和理解,需要针对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特点,设计出多种教学环节。
以下几个常见的诗歌教育环节将被分别挖掘。
1.诗歌的朗读及品读对于幼儿而言,诗歌作品不能太难,否则会导致幼儿的兴趣丧失,也不应太简单,否则容易被忽略。
要提前给幼儿找好选材,按照幼儿性格、喜好和兴趣选择对应的诗歌作品。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清晰的节奏。
在教师的带领下,幼儿们可以即时参与,感受到诗歌的节制和韵律。
并且在品读和初步分析中,教师应该使用生动的语言,向幼儿阐述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慢慢地,幼儿就可以从诗歌中感受到丰富的情感、知识和思想内涵。
2.诗歌的创作诗歌创作是诗歌教学的又一重要环节。
对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

对诗歌教学的几点体会诗歌教学属于文学教学,自有其不同于非文学作品教学的一些规律和特点;而诗歌又有其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的特殊性,因此,诗歌教学也就有别于其他文体的教学。
中国是诗的国度,不仅有着数量繁多的诗歌作品,而且有着丰厚深邃的诗歌创作理论和欣赏理论。
“诗言志”,这是中国诗歌理论的最高概括。
“赋、比、兴”,这是中国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其中的“比、兴”手法,是解读中国古代诗歌的一把钥匙。
为什么要学诗?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他又说:“不学诗,无以言。
”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话的含义呢?难道学诗就是消遣消遣,进而陶冶陶冶吗?孔子是把学诗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
诗是生命中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讲,诗可以化解块垒,平衡心态,消释不良情绪,使身体健康长寿。
诗,主要的还是一种生命能量的释放。
据说郭沫若诗情发作时,全身颤抖,激动难已,就地打滚,有一种不吐即死的生命渴望。
我们读他的《女神》及《雷电颂》就能感受到这种强烈的生命的脉搏。
从不学诗,不也活得很好吗?诗人不就是一群疯子吗?当然,从生命最底层的需求(马斯洛的生命需求说是分层次的)来讲,温饱为要,其他次之。
但是,诗并非单指那些进入文学殿堂的所谓大雅之作,老百姓的“杭育杭育”也是诗。
任何一位母亲在哄怀中娇儿时,总无意识地哼出动听的曲子。
这都是生命的需要,是生命的支撑。
何况诗是人类精粹语言凝成的高级精神活动的结晶呢?著名学者叶嘉莹先生说:“我在大陆讲授古典诗歌时,就曾有学生问我:‘老师,你讲诗的课我们也很爱听,但我们读这些古典诗歌有什么用呢?’我当时就回答他们说:‘读诗的好处,就在于可以培养我们有一颗美好的活泼不死的心灵。
’”她又说:“读书,特别是读诗,尤其是读中国的古典诗歌,是果然可以有一种兴发感动足以变化人之气质的作用的。
”的确如此,现代人过于重视物欲,一切只看眼前的利益,于是失去了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颗关怀宇宙人生万物的活泼美好的心灵。
感受诗歌的美——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感受诗歌的美——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摘要:小学诗歌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主成部分。
本文探析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探析如何使小学生在学习诗歌中真正的感受到诗歌的美。
关键词:诗歌教学感受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以其创作形式上的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语言含蓄、凝练,鲜明的节奏感,成为我国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
被称为是“文学中的文学”。
因此,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更好的体验和感受中华文化瑰宝的美。
1 感受其整体要想更好的融入诗中的意境,就得从整体把握。
一首诗是完整的。
诗人在创作时,其思维是前后呼应、紧密联系的,这就是在学习诗歌时要感受其完整性。
但是它的词、句之间联系松散,画面景物之间有时不用词语粘接,诗行里有跳跃转换,形成艺术空白。
在这一基础上,发现诗歌中的“断裂”与“跳跃”,理解、补充和丰富其内涵。
然后把上下文自然得体地连缀贯串起来。
一首好诗的所有元素如艺术空白、韵律、语言、形象等都是为诗人旨趣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应灵活地将诗的相关元素纳入到理解诗的旨趣这一环节上来。
2 与作者对话诗歌是诗人对自我内心深处情感的表达,所以要想真正的理解诗歌的寓意,就应该了解诗人是在何时、何地、何种心境来完成作品的。
伟大诗人柳宗元的《江雪》,整个画境一片孤苦清冷,陡升一片寒意。
柳大诗人为何此时是如此心境呢?《江雪》是柳宗元被贬永州后的作品。
这首小诗,是托景言志的。
作者用极其洗炼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渔翁在白雪茫茫的寒江上独钓的情景,艺术地概括了当时他所处的政治环境的险恶,表现了他不向黑暗势力屈服的坚强意志和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在诗歌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使学生的主观意识深深地沉浸到作者描绘的客观景物中,并借助自身的艺术创造力使之更丰满、更厚实、更鲜活。
诗眼是指可统摄全篇或使全篇生辉的字句。
许多优秀诗作往往别具诗眼。
由这些诗眼可窥全诗精髓。
3 反复诵读教学诗歌,更应重视诗歌的朗读教学,因为诗歌感情容量大,遐想自由,意境深远,叙述事件简练集中,主观色彩浓烈,韵律和谐,节奏感强,这些特点适合朗读,而且,朗读对体会诗歌的形式美、语言美、音乐美有重要作用。
现代诗歌之美:品读与感悟

现代诗歌之美:品读与感悟在⽂学的⼴阔天地中,现代诗歌犹如⼀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
它以⾃由奔放的形式、凝练⽽富有张⼒的语⾔、深邃的思想内涵以及真挚的情感表达,吸引着⽆数读者的⽬光,引领着我们⾛进⼀个个充满奇幻与感悟的世界。
本⽂将从多个⽅⾯详细探讨现代诗歌之美,带领读者⼀同品味与感悟这⼀⽂学瑰宝。
一、形式的自由与多样现代诗歌打破了传统诗歌的格律束缚,以更为⾃由、多样的形式展现其独特魅⼒。
它不再局限于固定的韵脚、节奏和⾏数,⽽是根据诗⼈内⼼的情感和表达的需要,灵活调整诗歌的形式。
这种⾃由的形式使得现代诗歌更加贴近⽣活,能够更真实地反映诗⼈的内⼼世界和情感体验。
在现代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形式创新。
有的诗⼈运⽤断句、跨⾏等⼿法,使诗歌呈现出⼀种跳跃式的节奏感,如波涛般起伏跌宕;有的则通过排列组合,将⽂字以图形化的⽅式呈现,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
这些形式上的创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也使得现代诗歌更加多元和包容。
二、语言的凝练与张力现代诗歌的语⾔凝练⽽富有张⼒,每⼀个字、每⼀个词都经过诗⼈的精⼼挑选和打磨。
它们不仅承载着诗⼈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还蕴含着丰富的⽂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在现代诗歌中,语⾔不再是简单的交流⼯具,⽽是成为了⼀种艺术的载体,⼀种能够触动⼈⼼的⼒量。
诗⼈通过运⽤⽐喻、拟⼈、象征等修辞⼿法,使得诗歌的语⾔更加⽣动、形象。
他们能够将抽象的情感和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让读者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诗⼈内⼼的波动和情感的流淌。
这种语⾔上的艺术处理,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也使得诗歌更加易于被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三、思想的深邃与独特现代诗歌是思想的⽕花,是诗⼈对世界、对⽣命、对⼈性的深刻思考和独特⻅解。
它不仅仅是⼀种情感的宣泄,更是⼀种智慧的结晶。
在现代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对社会的批判、对⼈性的探索、对⽣命的感悟等各种各样的思想主题。
这些思想主题使得现代诗歌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谈谈对诗歌教学的认识和看法

谈谈对诗歌教学的认识和看法【关键词】诗歌教学咏诗感悟启知赏析作诗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对诗歌的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文章的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为此,诗歌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诗歌教学呢?在此,我想谈一下对诗歌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咏诗咏诗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钥匙。
是学习诗歌的第一要务。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诗歌咏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听,只有多咏诗、咏好诗,才能进一步掌握和理解诗歌要领,才能把学生带入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充分发挥联想与想象。
读诗不能拘昵于形式,只要对理解课文有利,我们应该提倡学生多重化的朗读,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同时,要鼓励学生吟咏并熟读诸多古今诗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诗歌打下基础。
二、感悟诗歌,感悟诗歌,做好诗歌的入门工作。
诗歌不同于其它文学性文体,它是以简单的笔调,勾勒出极为丰富的内涵,寥寥几笔能描绘出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社会的人文、生活等,淋漓尽致地抒发作者的情感和对社会以及人生所持的态度,它蕴含着文字之外的深意,符号下附载着意象,暗孕的哲理、流失的音韵、跃动的情趣。
经过初步的阅读感知,学生对诗歌中的某些句子的理解,就此一通、畅所欲言,有利于个性的发挥和发展。
诗歌本身就无定法,在学生感悟和大胆猜想的同时,教师根据每首诗歌的特点拟一些小问题,引导他们作更深入的思考,为后面的赏析做好准备。
三、启知诗歌启知诗歌,把握关键环节。
通过学生的感悟,并非能达到理解中的效果,不能对诗歌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式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诗歌的印象。
在学生自我感悟的同时,教师要精讲,使学生掌握诗文所揭示的深刻道理、作者的作诗意图以及时代背景。
四、比较分析比较分析是诗歌的重要环节。
教师教诗和学生学诗歌,并非是就诗论诗,这样就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我们学了诗歌后,在师生的共同协作下,要对不同的诗歌及其作者意图对比分析,得出不同。
诗词心得体会(10篇)

诗词心得体会(10篇)诗词心得体会篇一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
通过学习和欣赏诗词,我深深地体会到了诗词之美与魅力。
诗词的世界宛如一席丰盛的盛宴,让我津津有味,领略着其中的韵味与情趣。
首先,诗词作为一种优美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阅读《宋词三百首》时,我对于宋代词人生活境遇的描写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同时,宋词的字字珠玑、句句入扣也让我更加欣赏到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宋词中的那些行云流水的词牌、婉转动人的歌词、含蓄深情的意境,都展现出了诗词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其次,诗词给予了我对于生活的冥思和思考。
读诗词,就仿佛与古人对话,感悟着他们笔下的世界观和人生哲理。
例如,读杜甫的《登高》一诗,我仿佛置身于那高山之巅,陶醉在山水的美妙中,思考着人生的哲理。
诗人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和谐共融的美好世界,不禁令我深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那份珍视生命与热爱自然的情感。
同时,诗词唤起了我情感的共鸣。
每当我深情朗诵李白的《静夜思》时,我仿佛触摸到了诗人当时的心情,感受到了他对于乡愁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的共鸣让我感到仿佛与古人心灵相通,领略到了诗词所传递的情感力量。
正是这些情感的共鸣,让我对于生活和人性有了更加深刻的体悟。
最重要的是,诗词的学习与创作,激发了我对于美的追求和表达的渴望。
通过学习古人的诗词,我学会了欣赏、品味和创作诗词的基本技巧,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每当我在写作诗词时,我都沉浸在其中,享受着那种独特的创作快感。
写下一首自己的诗词,就仿佛在创造和塑造一个与自己心灵相契合的美丽世界,这种创造的乐趣和魅力是无法言喻的。
综上所述,学习和欣赏诗词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思想内涵。
诗词作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了我对于生活和美的热爱,也启迪了我对于人性和人生的思考。
通过写作诗词,我也学会了准确表达和艺术创造的技巧,更加深入地体会到了诗词创造的乐趣和魅力。
教学随笔诗歌教学感悟

诗歌教学感悟六年级上册的综合性学习是诗歌教学。
刚开始备课觉得古诗应该比现代诗歌好讲,因为在我的意识里现代诗除了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之外就没什么可讲了,让学生动手写诗是我想都不敢想的。
但这次临时改变的教学计划对我的启发很大,只要你相信学生的能力,你就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引导学生学习《太阳的话》、《白桦》是按照常规的教学步骤来的。
先让学生试读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然后引导学生读出诗歌的情感。
我牵着学生的鼻子在走。
在学到《致老鼠》、《爸爸的鼾声》时情况有一些变化,我发现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我想对我的课堂有一个临时的改变。
《致老鼠》、《爸爸的鼾声》这两首非常接近他们的生活,而且内容理解起来也没有什么难度。
我找学生谈了谈他们对这两首诗的感受,之后又带着学生让他们从中归纳写诗的方法,并乘机打消他们对写诗的恐惧感,告诉他们写诗的关键是一定要发挥想象力。
为了降低难度,我让学生先四人小组谈论,每组能写出一首就可以。
由于学生一方面没有了写诗的恐惧感,另一方面又自己归纳了写诗方法,都想尝试尝试。
讨论声渐渐小了起来,学生都开始埋头作起了诗。
十分钟后,我收到了一个意外的惊喜,不是一组一篇而是每个学生都尽自己的最大能力完成了自己的诗歌,他们一个个都扬起笑脸向我示意。
我谁便挑了几篇开始念了起来,发现都还有点诗歌的感觉,尤其是其中一个学生的诗歌让我震惊,一个平时让我头疼的孩子现在让我另眼相看了。
这节课学生、老师上的都很开心,因为我们都收获了。
孩子们收获了知识,而我收获了教学的方法。
其实在低估孩子能力的同时就是在低估自己的能力,相信自己,也相信自己的学生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感受诗歌的美——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

感受诗歌的美——浅谈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但是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依旧是普遍的现象,他们其中的一部分在进入城市务工的同时会携带子女,在城中务工地区解决子女的教育问题。
还有随着我国对乡村的规划发展策略,国家更加鼓励一些定居在偏僻,闭塞,交通不便地方的人群异地搬迁至政府规划好的区域,随之而来的亦是子女的教育问题。
如何让历经搬迁后的孩子们对新的受教育地方感到归属感?语文诗歌教学是很好的解决办法,作为被历史洪流选择后的精神养分,诗歌蕴含着无穷的精神张力,赋予人丰富的精神力量。
本文将结合作者的教学经验,简要介绍一下小学二年级语文诗歌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教学方法引言:我国古典诗歌是我国文明卓越发展的精神产物,其中蕴藏的精神性财富的价值不可估量。
从屈原的《离骚》到李白的《静夜思》,从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到李商隐的《无题》,无论用词是繁是简,韵律是昂扬顿挫是婉约回转,表达的主题是言志还是抒情,都表达了当是时作者的心境以及表现了当时作者对客观外物的描绘,这是一笔穿越时空财富。
以诗歌为载体,开展小学语文教育可以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对美的意识。
一、解析诗中表达手法,深度理解诗中涵义二年级的小朋友还没有丰富的语文古汉语知识积累,面对古诗中出现的短促精炼的词汇,无法精准理解字面意思,遑论整体理解诗中整体表达的意思。
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现”。
话虽如此,可是身为二年级的小学生,面对课堂上要弄懂的课文,且不说他们有没有读诗百遍的时间和精力,即便是有,也会在机械的重复读诗中丧失了对学习诗歌的兴趣,这对学生的长远培养是极其不利的。
老师在教学中,要做的是陪伴,引导与适当的讲解,给孩子们独自去品味诗的空间[1]。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二年级上册》中有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在老师看来,这首诗通俗易懂,极易理解。
可是对于刚开始接触诗歌的孩子们来说,他们会一头雾水,以至于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描绘的是瀑布啊,怎么就会产生烟呢?三千尺的瀑布有多高呢?面对这样的疑问,老师要从根本上让孩子理解诗中表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教学中的感悟——
享受诗歌的“美”[摘要]: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有着特别的魅力。
在古诗文教学中,应抓住诗歌的意境美、音乐美、语言美,享受审美的乐趣。
[关键词]:意境想象音乐诵读语言
古典诗歌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
但由于年代久远,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古诗文教学就成了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要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应在“熟读精思”的基础上,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
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发展想象力
王国维《人间词话》中提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中的“意境”。
而古典诗歌是诗人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需要读者的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
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
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感情。
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就是一幅生机勃勃,意趣盎然的春景,而它表现的就是作者赏春的愉悦之情。
这个意境是通过山、水、云、莺、燕、花、草等事物使读者进入诗中的意境来勾画出早春的生机盎然,色彩斑斓的画面,让学生深深的感受到作者冗务之余的赏春
的愉悦。
古典诗歌就是这样,通过诗中的物象使学生脑海中浮现一幅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
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
如教导《天净沙秋思》一诗中,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光秃秃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
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
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袅袅升起。
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
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把握诗歌的音乐美,反复诵读,感知诗文。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
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乐感极强。
因此,在教学中应要求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感情。
如教导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先要求学生通读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反复诵读,学生感受到了诗人怀才不遇,抱负不能实现的抑郁苦闷、沉郁的感情,奔放的语言,使学生领略到了古典诗词的音乐美。
另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引导学生读准音调和节奏。
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反复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所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奠定了基础。
三、积累诗歌的语言美,陶冶情操。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精辟、形象生动,每一个字都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学习诗歌,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不仅有色,而且有声,令人拍手叫绝。
又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用“绿肥红瘦“形容暮春季节,如此精妙含蓄确是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
如:激励人们乐观自信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寓意顽强拼搏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
学生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必定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
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把握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于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在古诗教学中,鉴赏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教学的主要目标,诗的诵读也应贯穿教学的始终。
所以,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