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须引导学生体味意境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

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古诗词的鉴赏技巧方法古诗词的欣赏,对于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培养具有初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对提高文化素养、陶冶精神情操、增强审美意识是很有益处的。
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的本质所决定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
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品出诗味;体会意境,把握情感;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一、反复颂读,品出诗味读是理解诗歌最直接的方式。
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
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
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首先要把诵读放在首位,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
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
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
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融视听于一体,增强学生的感受,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诗歌的节奏感较强,这些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
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观的情调。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情感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内”。
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
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诗歌鉴赏从体味意境入手

的 艺 术境 界 正 是 古典 诗 词 独 特 的 艺 术 魅 力 所在 。那 么 , 何 如
才 能 全 面 而 又深 刻 地 体 味 作 品 的 意 境 呢 ?
一
、
要 准确 理解 作 品 的意境 。” 以体 味 意 词 意 所
和 作 家思 想 感 情 融 为 一 体 的 最 好 例 证 。 它把 杨 柳 、 、 月 风 残
有 多 义性 的 意 象 。 比 如 “ ” 李 白 将 它 当作 知 心 伴侣 ( 杯 月 , 举 邀 明 月 , 影 成 三 人 ) 苏轼 则 通 过 它 来 表 达 对 亲人 的 美好 对 ,
融 , 成 了独 特 的 艺 术 境 界 。 意 境 或 存 于 一 字 一 句 . 谓 “ 形 所 红
性 的 意 象 , 而更 深 刻 地 体 味诗 的 意 境 美 。意 象 有机 组 合 起 从
很 容 易使 离人 勾起 对往 事 的 回 忆 。 感 眼 前 的 孤 独 . 望 再 深 渴
次 团 聚 , 外之 意 无 穷 。而 这 幅 画 面 又 出现 在 一 个特 别 时刻 言
“ 酒醒 ” , 见 词 人 面对 眼 前 凄 迷 景 象 . 苦 万 分 !情 景 交 后 可 痛
祝 愿 与激 励 ( 愿 人 长久 , 里 共 婵 娟 ) 张 九 龄 把 它 当作 良 但 千 ,
三 件 最 能 触 动 离愁 别 绪 的 事 物 集 中成 为 一 幅 鲜 明 的 画 面 ,
辰 美景 的 化 身 ( 上 生 明 月 , 涯 其 此 时 ) … 在 鉴 赏 时 , 海 天 … 我 们 要 引导 学 生 结合 作 品捕 捉 融 入 诗 人 主观 情 感 的 具 有 多 义
诗歌教学三步曲

诗歌教学三步曲新诗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文字浅显,明白如话,形象鲜明,意境深远。
教学中,很容易将作品分析得支离破碎,于提高学生能力不利。
怎样贯彻“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教学目标,教学中怎样去实施能力培养,历来是一个难点。
下面笔者从“导”“学”“评”三个阶段谈一谈教学体会。
第一步:“导”。
它包括“学前导”和“学中导”。
一般“导”,往往是教师给学生介绍诗歌的背景材料,向学生简介该诗的主题、情感。
但如果只是教师一味向学生介绍,很容易形成一言堂,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
诗歌教学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导”法也应生动活泼多样。
教材所选的诗歌,大多是一些名家之作,现在学生手里有关这些作家和作品背景方面的资料很多:教参(我从不反对学生手里拥有语文教参)、课外书籍、网上资料,比比皆是。
应激发学生自己做课前准备,自查资料,课上向大家展示自己查得的成果,大多数学生都有极强烈的表现欲,做起来非常起劲。
学生自查资料,能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师也应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资料,并向学生介绍自己的资料来源。
“导”中教师可以创设教学的情景,将学生引入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也可以向学生提出若干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
有些诗歌,教师一上来就可以范读,将学生“导”入诗歌的意境中。
“范读,教师范读,尤非讲究不可。
”教师的精彩的范读,常常会使学生跃跃欲试,急于模仿。
“导”的方法多种多样,应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能让学生去读书、查资料、动脑思考的方法,灵活运用。
第二步:“学”。
这是诗歌学习的主要阶段。
这个阶段学习有多种方法,主要有:读、悟、述、品、评、诵。
“读” 是熟悉诗歌。
任务是大体把握诗意,初步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和读文章一样,学习诗歌也要整体把握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构思,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读,可以是学生自读,也可以是教师的范读。
“悟”是感悟诗歌。
感悟诗歌的形象,感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观沧海》教案

《观沧海》教案《观沧海》教案1教学目的一、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二、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学习一点诗的韵律知识。
教学设想一、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二、以多种形式加强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中学生学一点优秀的古代诗词,不仅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语言水平,而且能陶冶我们的思想情操。
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和努力掌握一定数量的古代诗词。
今天,我们学习五首古代诗词,主要是领会古人融情于景表达襟怀和讲究炼字炼句亦即炼意的手法。
二、学习课文。
1.解题:题目是什么意思?“沧海”的“沧”字怎么解释?题目能不能换成“观大海”?明确:沧,是暗绿色。
“沧海”有色彩,比“大海”形象,所以不能换。
2.教师范读后学生诵读。
3.理解内容。
提问:开头两句交代了什么情况?“东临碣石”的“临”作何解释?明确:交代了作者所处的地方和来此的目的。
“临”作“登临”讲。
提问:根据这个开头我们可以判断,下文将要写什么内容了?回答:写观海所见的情景。
提问:下文到哪一句为止是写作者所见的情景?回答:到“洪波涌起”为止。
(如有同学答到“若出其里”为止,就要引导学生明白:以下四句并非作者眼前所见的实景。
)提问:实写观海的诗句一共有6句,所写的内容和角度有什么不同?明确:“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总写全景,其中前一句写海波动荡,后一句写山岛巍然耸立。
接着两句写岛上的草木,“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一派生机勃勃。
这两句是紧扣上文“山岛竦峙”展开。
下面两句“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出了海上景象的变化,表现了大海的雄伟气势。
“洪”,大的意思。
关于诗歌的教学--把握特点体悟诗情感受诗美

关 于 诗 歌 的 教 学
— 把握特点 体悟诗情 感受诗美
钟灿权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 罗定 527200)
摘 要: 诗歌教学应当让学生把握诗歌可感性、 多义性、
重要的环节。朗读可以集体诵读, 可以个别朗诵, 也可以两 个人对诵。 凤凰更生歌》只有反复朗诵才能深刻理解并 如《 , 进人诗的意境 , 才能从诗歌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梁启超谈 自己读诗体会时曾说: “ 这些诗他讲的什么事, 我理会不着, ……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到一种新鲜的愉
其内涵。
了大海的撞击, 不禁心潮澎湃, 诗情荡漾 , 激发出朵朵情感 的浪花。 三是任意联想。 拿到一首诗, 静坐, 闭目 自由想象, 在脑海中构筑画面。如《 月光曲》可在读诗后营造出幽美 、 , 迷幻般的画面 : 月色如梦如幻 , 月光如雾般笼罩大地 , 在迷
蒙依稀中, 盛装的男女载歌载舞, 曼声低唱 一 当你沉浸在
达意之景, 借物达意之物, 境传情之境, 因 移情人事之事, 暗
有典故而入化境的典故本身等等。 对这些景 、 境 、 物、 事应描
秋天走进农村小巷, 寻觅一下油纸伞下丁香般的梦幻;可以 在风和日 丽的周末, 走进郊外的青青田野, 观赏诗人泰戈尔 笔下的田园小景; 可以在月明星稀的夜晚, 围坐湖边 , 吟一 吟魏尔伦的《 月光曲》从而唤起学生的生活联想, , 诱发审美 再造, 形成并开辟动人的艺术意境, 激发学生对现代诗歌学
快 。”
音乐性的特点, 体悟诗情, 感受诗美。 学生倾心融情赏美的过
程, 也就是乐意入境受教的过程。 关键词 : 诗歌教学 特点 诗情 诗美
诗歌, 是情的火花, 美的凝聚。 诗歌是人的思想情感的 最自 然最真实的流露, 它是通过形象的语言、 优美的意境来 表现主题的。 诗歌教学应当让学生把握诗歌的特点, 体悟诗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

古诗词教学的“三味”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几千年的诗词文化积淀,诗词是中华文化遗产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那么,怎样更有效地让学生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汲取营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达成古诗词教学的最优化,笔者最近参加了咸宁市高中语文优质课竞赛,在听完了参赛教师的讲课后,有了一些想法和感悟,并以这些课为例,做了一些探索。
笔者认为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复吟诵古诗词,披文入情,感受诗词的内在情韵;要指导学生依托诗词意象,体会感受意象组合所构成的具体特定意义的意境;要指导学生掌握分析诗词艺术表达技巧的能力;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体味诗词的思想感情。
那么,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应着重体现“三味”:韵味、情味、意味。
一是读出韵味.读是学生学习文本最直接的方式,诗的情感、诗的语境、诗的意象无一不是读出来的,读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方式.诗歌的语言是没有琴弦的竖琴,中国古典诗歌在创作中更是有意识的把四声的变化运用其中,使得语言文字与节奏、韵律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吟咏诗歌是开启理解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墨子?公孟》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可见在接受方式上,诗在古代不是看的,而是吟咏或歌唱的。
诵读的突破口是直觉性的,不需要太多的理性思维就可以敏锐识别语言的内涵和情味,正误和优劣.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会体味到诗歌的妙处,对于各种语文知识技能的获得,也靠反复诵读,在不断的语言感受中领悟,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如何使学生“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三步进行:一是首先确定基调。
二是要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
三是让学生在练习中体会,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王贤武老师在教《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很重视朗读,并作了很好的指导。
初读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四字句常是两个节拍,有一些动词需要重读,全词要读出这样的情感:上片高起然后低回,平稳过渡后慷慨豪放,应读得铿锵有力,读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下片遐想,长音袅袅,渐紧渐烈,追慕过后是惆怅,而最终归于平静、旷达,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

怎样引导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作者:李杰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0年第05期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诗歌教学的要求是:能够阅读、鉴赏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作为文学样式之一的诗,包括由诗衍生出的词曲类作品,在初中教材的各册都有安排,六册教材选用的诗词曲有三四十首。
这些作品,对陶冶学生情操,启迪学生心灵,驱动学生对美的追求,起着独特的作用。
在讲授诗词曲时,常要涉及“意境”这个词。
学生往往一知半解的听着老师一再强调:“学习和欣赏诗词曲,最关键之处在于要能领会其中意境。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如何在古典诗词曲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意境呢?意境是解读诗歌必不可少的钥匙。
王国维曾说:“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
有境界二者随之矣。
”意境是诗歌的根本,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歌中所描绘的客观景物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所以,无论是教学古典诗歌,还是鉴赏、复习古典诗歌都要了解古典诗歌的这个特征。
在古典诗词曲教学中引导学生领悟其意境,不仅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点,培养学生良好的鉴赏能力,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那么在教学中,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诗词的意境呢?(一)走进作者,探知意境古诗词曲的创作,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久远,而作品又是作者思想感情的反映,正所谓“诗言志”。
至于“言”何“志”,那就有必要对作者的生平及生活的背景有所了解,才可能探知。
在教曹操的《观沧海》时,先引导学生读,从诗作表面,学生可以感受到大海的雄奇,而要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则要了解诗人写作此诗的背景了。
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和注解中略有谈及,教师还可向学生补充介绍:《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是他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目睹祖国山河壮丽的景色,更加激起了诗人要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于是借助丰富的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
诗歌教学须引导学生体味意境

诗歌教学须引导学生体味意境作者:罗红霞来源:《祖国·建设版》2013年第06期新课标提出了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的要求,但是真正研讨如何进行诗歌教学的活动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诗歌教学依然感到很茫然。
教学诗歌时,先要求学生读,接着要求学生理解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一些字词,体会用词之妙,最后以“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束。
在很多课上,我们看到诗歌教学的步骤大抵如此。
大家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想象领会诗歌的深远意境。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对小学生要求这些是不是为时过早?其实,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就此问题,笔者想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这是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的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
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外形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
两岸猿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的群山,这时,教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
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感悟作者那浓浓的情感。
古人云:“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
”(袁枚《随园诗话》),这“言外之意”的产生就在于诗歌中“意”的传达是由创设意境来完成的。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就是说诗歌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因此古人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歌教学须引导学生体味意境
新课标提出了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的要求,但是真正研讨如何进行诗歌教学的活动还比较少,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对诗歌教学依然感到很茫然。
教学诗歌时,先要求学生读,接着要求学生理解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咀嚼品味一些字词,体会用词之妙,最后以“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结束。
在很多课上,我们看到诗歌教学的步骤大抵如此。
大家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想象领会诗歌的深远意境。
可能有的老师会说:对小学生要求这些是不是为时过早?其实,在《语文课程标准》第三学段的阶段目标中已经提出了这样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就此问题,笔者想从下面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一、这是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儿童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角色,能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美感。
如教学《早发白帝城》时,学生结合简笔画画面说出彩云之间的白帝城,地势高、外形美,“千里”之遥,“一日”之短用夸张的手法点出穿行速度之快。
两岸猿声不间断,轻快的小船已穿过连绵不断的群山,这时,教师播放诗人翘立船头,顺流而下的动画课件,再配上古筝的轻松明快的曲调,让学生感觉身临其境,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带着这种感受练习朗读。
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感悟作者那浓浓的情
感。
古人云:“诗无言外之意,便同嚼蜡。
”(袁枚《随园诗话》),这“言外之意”的产生就在于诗歌中“意”的传达是由创设意境来完成的。
古人讲“立象以尽意”,就是说诗歌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表达主观情感。
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连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
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因此古人云“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王国维认为:真景物、真感情融合形成的意境,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所在。
因此,诗歌本身的特点决定了我们教学时必须引导学生体味意境,在诗歌(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中,不深入体味意境,是绝难理解诗歌的内涵,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
二、这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需要
审美素质作为人的全方位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陶冶情感、美化心灵的作用,可以启迪人的智慧,提升人的高雅品味和素养,而且审美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的影响是深入的、全面的、持久的,因此被称作是“一种心灵的体操”(苏霍姆林斯基语)。
诗歌包含了丰富的审美教育内容,不可推卸地要承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的重任,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美育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要实现诗歌的这一美育功能,必须引导学生想象意蕴深远的意境,使学生耳目愉悦,心灵激动,从而提高品位,陶冶性灵。
比如
王维的《鸟鸣涧》,诗中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里写了寂静山林中的几种景象:落花、空山、月出、鸟鸣、深涧。
这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的诗的意境是一种宁静幽远的艺术境界。
桂花细小轻微,落地无声,但诗人偏偏能听到它坠落在地上的声音,这种心境该是多么的宁静和恬淡。
而此时月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月光流泻下来,由于山中太过幽静,以至于几只鸟儿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
教学中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吟咏体味,使学生神游其中,学生不仅会感受到鸟鸣涧的美丽和清幽,也会感受到这宁静并非死寂,而是充满生机,隽永有味的,更会感受到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的一颗诗心,体味出诗境的温馨与优美。
这正是这首诗带给我们的深层而崇高的美学意境。
在这融情入境的过程中,学生步入了诗的意境,感受了美,理解了美,又怎能不心有所感,情为所动,从而更加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呢?
三、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需要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优秀的思维品质,无论哪一门学科的教学都应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作为本学科教学的一个训练重点,诗歌这一种比较特殊的文学体裁,能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补充再创造的余地,是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的一个非常好的载体,而要使诗歌教学真正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则必须在诗歌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这样可以使学生思维不拘泥于文字表面以及所谓主
题思想的限制,畅游诗外,从而使自己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教学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何花别样红”时,对诗歌意境的把握过程,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首先,调动学生的全方位感官,以感受这优美的画面。
引导学生扣住诗中“叶、花、碧、红、天、日”,想象出画面层次的远近错落、色彩的红绿相映,既有主体的碧叶荷花,又有陪衬的蓝天红日。
这一步,由语言文字而艺术地再现了这一绚丽多彩的图画。
接着,教师可以设问:“如果此时你就在那里,你会是谁呢?你会干些什么呢?”,以此来引导学生充分角色化,不断生发更多的联想和想象,使自己思绪与诗人的心境吻合贯通起来。
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置身于西湖边,清风拂面,湖面上撒满了莲叶荷花,远远望去,似乎泛起了红波绿浪,自己正陪着知心朋友在漫步赏景,忘了归路……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是一只蜻蜓,流连与一朵一朵荷花之间,和伙伴们做着游戏……有的学生说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在阳光下尽情地舞蹈……这一步,深入意境,让诗歌学习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艺术活动。
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动了学生的全方位思维,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和自主性,对诗句的内容作出新的构架,是感知的能动综合,是想象的大胆腾飞,是创造能力的初步形成。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诗歌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肤浅的字面理解、主
题思想的寻绎上,而要重视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意境,被作品总体的意境氛围感动和陶冶,使小读者与作者的灵魂在生生不息的律动中对话。
这才应该是诗歌教学所应达到的境界。
参考文献
【1】谭德晶,《唐诗宋词的艺术》,上海学林出版社。
【2】葛宇虹,《意象与诗歌鉴赏》,《课程教材教法》。
【3】彭立勋,《审美教育与语文教育》,《语文教学与研究》。
【4】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