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在诗歌教学中的生成
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得到美的享受

学 , 师 除 了让 学 生 理 解 字 句 、 握语 言 、 析 思 想 之 外 , 要 借 教 掌 分 还 助音 乐 、 画’ 剧 等 艺 术 手 段 与 教 师 的 语 言 描 绘 相 结 合 , 再 图 、 戏 来 现 作 品 描 写 的 、 现 的 、 含 的 美 , 学 生 在 学 习 中得 到 一 种 美 表 蕴 让 的享 受 。 从而 去 领 悟 美 的真 谛 , 造 美 的价 值 。 创 1 .感 受 音 乐 美 。古 之 诗 者 合 而 行 , 歌 不 同 于 其 他 的 文 歌 诗 摩“ “ 吹” 低 ‘ ” 个 动 词 的 用 法 , 能 更 好 地 品 味 到 此 诗 的 艺 见 三 就
其 他 文 学 体 裁 难 以 达 到 的 。在 教 学 中 , 再 现 诗 中 的画 面 , 学 要 让 生 在欣 赏 中 加 深 对 诗 歌 的 理 解 。如 学 习《 林 山 水 歌 》 , 让 桂 时 我 学 生 观 看桂 林 旅 游 风 光 片 . 林 山水 的 实 景 美 跃 然 眼 前 , 桂 同学 们
草 ” 都 表 现 了 西 湖 的 浓 浓 春 意 和 勃 勃 生 机 。 二 是 情 境 美 。其 等 意 境 特 点 是 以情 为 主 , 中 带 景 。 情 重 、 散 、 明 。 比如 刘 禹 情 景 意
锡 的《 乐 天 扬 州 初 逢 席 上 见 赠 》作 者 不 仅 表 达 了 长 年 被 贬 偏 酬 ,
论诗歌的音乐美以及在诗歌欣赏与教学中的运用

水井水饮处 , 皆能歌柳词” 。古代如此 , 现代亦 如此 , 我国 以闻一 多、 徐志摩
这首诗歌的首章“ 轻轻的我 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 的招手”, 末
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 , 也很重视现代 诗歌 的音乐美。诗歌 的音 乐美是 章“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 的来” 重章叠 句, 构成 了诗 歌的主旋 律。这
3 / 4 X x × l x. X
轻 轻 的
I x x x I墨墨 x x
芷 如 我 轻 轻 地 来
我 走 了 ,
x _ xX x J x x — t x x 一 『 × x X J × 一 X “
我 轻 轻 地 招 手. 作 剐 西 天 的 云 彩。
中 国 古代 称 不 合 乐 的 为 “ 诗 ”, 合乐 的称 为 “ 歌” , 现 代 才统 称为 “ 诗 的一 潭 / 不是清泉 , 是 天 上 的 虹/ 揉 碎 在 浮 藻 间/ 沉淀 着彩虹似 的梦。寻梦? 向青 草 更 青 处 漫 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 星 辉 斑 斓 里 放 歌 。 但 我 歌” 。“ 诗” 与“ 歌” 自古就是水 乳交融 , 不分 彼此 的, “ 诗” 即“ 歌”, “ 歌” 即 撑一 支长 篙 /
氛, 传达不同的情感 。例如舒婷的《 致橡树 》, 诗歌 中的“ 你、 己、 曲、 仪、 雨、
起、 里、 意、 戟、 离、 息、 依、 里、 躯、 地” 的韵脚为 “ I ” 或“ d ” , 读音相似 , 发 音 显 得绵长、 细腻 、 清脆 , 恰 到 好 处 地 表 达 出 女 性特 有 的 柔 和 细 腻 的情 感 。 一 般 来说 , 抒 发 高 亢激 昂感 情 的诗 歌 , 常 常 使 用 响 亮 的 阳韵 ( 带鼻 音 的 韵 母 ) , 这 种 韵母 洪 厚 响 亮 ; 抒发优美 、 细腻 , 或悲怆 、 凄 楚 的情 感 的 诗 歌 , 多用 不 太 响
诗诗歌教案美术初中

诗诗歌教案美术初中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诗歌与美术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美术元素,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创作美术作品的灵感。
3. 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诗歌文化。
教学内容:1. 诗歌与美术的关系2. 诗歌中的美术元素分析3. 创作实践:以一首诗歌为题材,进行美术创作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一组美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 提问:你们觉得诗歌与美术之间有什么联系呢?二、诗歌与美术的关系(10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诗歌与美术的关系,强调诗歌中的美术元素。
2. 举例说明诗歌如何通过文字描绘出美术作品,引导学生认识到诗歌与美术的密切联系。
三、诗歌中的美术元素分析(10分钟)1. 教师选取一首具有明显美术元素的诗歌,如《山居秋暝》。
2.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美术元素,如色彩、线条、构图等。
3. 让学生谈谈自己从诗歌中感受到的美,以及如何将这种美转化为美术作品。
四、创作实践(10分钟)1. 教师给出一个诗歌题材,如《春晓》。
2. 学生根据诗歌内容,进行美术创作,可以采用绘画、剪纸、手工等形式。
3.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学生适当的建议和帮助。
五、作品展示与评价(5分钟)1. 学生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向大家介绍自己的创作思路和过程。
2. 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作品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给予鼓励和建议。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巩固诗歌与美术的关系。
2. 学生谈谈自己对诗歌与美术的认识,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创作美。
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诗歌与美术关系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在创作实践中的表现,包括创意、技巧和审美能力。
3. 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传承意识。
备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让他们在互相学习中共同进步。
品味诗歌教学中的美

品味诗歌教学中的美发表时间:2013-07-01T15:25:15.12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2年第10期供稿作者:郭文慧[导读] 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一定感到趣味无穷。
我国古代的乐府诗可以配乐演唱,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音乐来感受美的形式。
郭文慧〔摘要〕诗歌是文学中最优美,最灿烂的艺术,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更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对于提高学生的文学素质和人文修养有着重要作用。
在新课改和新教改的过程中,各版本的语文新教材都加大了中外优秀的诗歌作品的比例,再次确定了诗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位置。
这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也提出了新的高度和要求。
教师应该从审美入手,让学生在审美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艺术。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美?我现结合教学实际谈几点认识。
1 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师可以把书中涉及到的实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
我们在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尝试着描绘绘这样的图画:山高林密不见人,一场秋雨乒,山中更显一片空寂。
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一轮明月静静地照到松林之中,山泉清冽,淙淙流淌于山石之上,反射皎洁的月光。
茂密的竹林里传来了姑娘们的欢声笑语,顺流而下的渔船使水上的莲叶摇动起来。
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们把这幅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幽静雅致的山水画画出来,那么这首诗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就更为直观了。
2 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一首好歌给人的感受是任何人都说得出来的,读诗的感觉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浅谈高中古诗词教学与美术元素的交融

探索篇•课题荟萃一、融入绘画作品,创设教学意境分析古诗词表现的意境是高中课堂赏析古诗词学习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
因此,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必须注重学生诗歌意境分析的能力培养,加强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
中国古诗词与水墨画的关系极其密切,二者在艺术精神、内容、意境、审美情趣上都有着交融性。
中国国画艺术注重写意而较少关注写实,因此简单的一幅水墨画就可以描绘出奇幻无穷的意境。
例如,晋代画家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画出了《洛神赋图》,把“体迅飞凫,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传眄流精,光润玉颜,含辞未吐,气若幽兰”描绘得栩栩如生,意境丰富。
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可以将中国传统水墨画带入课堂教学当中,通过赏析水墨画作中的丰富景色以及人文色彩,营造一个符合古诗词内容的意境,将学生导入画作所描绘的意境当中,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丰富意境,有效地提高了高中语文课堂古诗词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二、激活语言文字,想象描绘画面诗歌的语言既高度凝练又抽象,在教学实践中,单凭字面意思去理解诗句是不够的,因此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必须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置身于诗境之中,更好地把握诗词的内涵。
1.结合绘画作品,感悟意象意象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领会诗歌的主旨。
可以说,意象是诗歌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审美元素。
然而诗歌中的意象又不是独立存在的,诗人们常匠心独运,利用动词、形容词等将意象进行有机组合,从而营造出别致的意境。
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结合绘画作品让学生感悟意象,并结合整个意境来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情感。
如王维《山居秋瞑》一诗的中间两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诗人选取了“明月”“清泉”“浣女”“渔舟”“松”“石”“竹”“莲”八个意象,而这些意象又是极具中国传统的意象,在书画作品中常常能看到。
诗歌教学以美为旨———以《登高》教学设计为例

诗歌是一种用高度凝练的语言通过描写意象、营造意境有节奏、有韵律地表达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它讲究对仗工整的形式美、抑扬顿挫的语言美、意韵悠长的韵律美、内涵丰富的意象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可以说诗歌天然地饱含着美的因素,是进行审美教育的最佳阵地。
再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该积极挖掘诗歌中蕴含的美的特质,精心打造美的诗歌教学课堂,让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提升诗歌阅读鉴赏能力,同时,提升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杜甫的《登高》一诗文质兼美,历来受人们的喜爱被选入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里,下面就以这首诗歌为例从导入到新授层层设计、逐步引导学生领悟诗歌中的美。
一、情境导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美的事物能够激起学生饱满的情绪情感,激发起学生浓烈的求知兴趣,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只有学生的审美意识高度发展才有可能对美有比较完善的认识。
另外,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只有当读者与诗人产生共鸣的时候,才能真正品味到诗歌所蕴含的美。
教师如果在上课开始就直接进入诗歌的理解教学阶段,学生会觉得十分枯燥无聊,难以接受,共鸣便不会发生。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借助语言、事物、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课文需要的情境,在学生和课文之间营造一种和谐的情感氛围。
我在教学杜甫的《登高》一诗时,设计了情境导入环节,旨在把学生分散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学习的诗歌上,同时,帮助学生进入诗歌所渲染的氛围中,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我播放音乐《二泉映月》,同时用低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有感情地说: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和我一起想象。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
在1200多年前的这一天,长江边上,一位身患疾病的老人朝山上走来。
他衣衫褴褛,步履蹒跚,跌跌撞撞。
他抬眼望去,狂风猛烈地吹着江边的树,枯黄的树叶漫天飘散。
简论诗歌教学中的美育

简Hale Waihona Puke 论诗歌教
学
中 的 美
育
刘 建 华
( 至县 宝 林 镇 中心 小 学 , 乐 四川 乐 至 6 10 ) 4 5 1
什 么是 美 育 ?“ 谓美 育 就 是 审 美 教 育 , 称 为美 感 教 育 。 所 又 它 的 主要 任 务 是 培 养 人 们 特 别 是 青 少 年对 于 自然 美 、社 会美 和 艺术 美 的感 受 、 解 和 评 价 的能 力 , 理 培养 他们 健康 的 审美 趣 味 , 按 照 美 的 规律 表 现 美 和 创 造 美 的能 力 ” 学 校 中 的美 育 并 。 是 形成 年 轻 一 代 正 确 的 审美 观 , 养 感 受 美 、 赏美 和创 造美 培 鉴
的 能力 的教 育 活 动 。 《 国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纲 要 》 出 :美 对 于 培养 学 生 健 康 中 指 “ 的审美能力 、 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 养全 面发展的人才 , 陶 培 具 有 重要 作 用 。” 歌是 一 种 最 简 洁 的 文学 样 式 。优 秀 的诗 歌 以 诗 其 语 言 的 高 度凝 练 性 ,表 现 手 法 的多 样 性 ,行 列 形 式 的 特 殊 性 , 烈 的抒 情 性 , 想 和 想 象 的 丰 富 性 , 造 出深 邃 的 艺 术 强 联 创 境界 , 给读 者 以动 人 的 美 感 。 在语 文 教 学 中 , 学 生 进 行 美 的 对 熏 陶, 培养 学 生 健 康 高 尚 的 审美 观 和 审美 情 趣 , 歌 有 其 独 特 诗
的 优势 。 在 反 复诵 读 中 。 学生 感 受 韵 律 美 、 乐 美 让 音 诗歌教学 , 扫清语音 、 意障碍后 , 学生反复诵读 , 在 语 让 既 是 理 解 诗 歌 内容 ,再 现 诗 歌 意 境 的 有 效 方 法 ,又 能让 学 生 在 “ ” 读 中一 步 步 地 体 会 出诗 歌 的 韵 律 美 和 音乐 美 。 古代 诗 歌 都 讲 究 平 仄 , 仗工 稳 、 韵 , 奏 感 、 乐 感 很 强 . 来 朗 朗上 对 押 节 音 读 口, 学生 有 节 奏 、 有感 情 地 、 复 地 “ ” 教 师 适 时 地 “ ”其 反 读 和 导 ,
论美育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作用

论美育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发表时间:2011-12-21T09:23:05.59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第1期下供稿作者:董纪波[导读]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我们人类的天性。
董纪波山东省栖霞市第二中学265300摘要:美育在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诗词中的美育因素——语言美、形式美、意境美,然后介绍了美育的作用:有利于学生领会山川江河的哲理美,能帮助学生辨明格律、品味诗词的语言美,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多重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美育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作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是我们人类的天性。
高中语文诗词教学中,不论是教材内容还是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美的元素,这种元素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审美能力等。
一、高中语文诗词中的美育因素1.语言美。
语言美是高中语文诗词中的一个主要审美因素,诗词中的语言是独特的,它具有精练含蓄的特点,也具有优美生动的神韵。
比如王安石的《春夜》中:“春色恼人眠不得”,其中的“恼”字,是经过反复推敲才最终确定下来的,表达得极其到位,在这浓缩的语句中包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具有较强的美感和表现力。
2.形式美。
诗词中的形式美主要具有两方面的表现形式:其一是思路结构美。
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谁道闲情抛弃久?每到春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其二是建筑美,也就是说从诗词的外在形式上来看,往往具有一种建筑美,诗节比较匀称,句式也比较整齐。
比如李白的《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3.意境美。
诗词的意境美是多种多样的,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
”有的意境美是雄伟壮烈的,如李白的《关山月》中的“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有的是绚丽纤细,如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在诗歌教学中的生成诗歌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今中外的诗人们,用生花妙笔写下了无数优美的诗篇,经过时间的筛选,优秀诗歌已成为超越民族、超越国界,超越时空的不朽经典,叩击着一代又一代的心灵,给人们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
小语课标第三学段中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语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歌的情感。
”如何引领学生步入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
如何进行诗歌的教学呢?这是众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的事。
本来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方式有别于成年人,对诗歌的语言运用,情意表达的感受尤有不同。
以成人学习诗歌的经验套用在儿童身上,诗歌教学将出现“以文学知识代替文学感受,以成人的文学领会代替儿童的文学经验,”“仅理解诗句意思,死记硬背,最终不得而知”的情况,从而把诗歌教学引入误区,故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把握诗歌的特点,诗歌是不同于其它文学体裁的,其显著特点是用形象,疑炼的语言,营造优美的意境,抒发作者的情感。
诗歌教学中,若没有审美的性质,根本不可能存在文学这种意识形态,从一个深层次来说,感受、表现、赏析、创造美是诗歌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诗歌教学应注重感受美、欣赏美、内化美、创造美的过程,使学生在诗歌学习中,既传承悠久历史,灿烂文明,又获得愉悦,人格提升,个性张扬,使其在文学殿堂陶冶性情,放飞心灵。
一、激趣——憧憬美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兴趣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力求探究某种事物,并带有强烈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和活跃的因素。
在学习中,它使学习活动变得积极、主动,并富有成效。
所以,诗歌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诗歌的音韵、节奏美唤起学生对诗歌的艳羡,产生对诗歌的美的憧憬。
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可充分利用诗歌所特有的性质,诗歌所特有的音韵美,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使其投入到诗歌的学习中。
教学《长征》一诗时,可利用现代媒体播放了歌曲《长征》,让学生从心灵上感受了《长征》的雄壮音韵,内心产生对红军壮举的肃然起敬,憧憬之情随之油然而生,学习热情自然被激发。
二、诵读——感受美新课标中提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在今天外语越来越火,母语逐步受冷落的时候,诗歌教学更应另辟蹊径,语文教师更应利用诗歌这个载体,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两句三重得,一吟双泪流”,诗人对诗歌的语言的重视,更应使我们重视珍惜诗歌的魅力。
汉语特有的音韵美,决定诗歌特别适合诵读,诵读是帮助学生口味名篇佳作,培养语言功底的最佳方法之一。
“诵读”在诗歌教学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习诗歌,有利于对诗句的理解,有利于对诗歌意境的感受。
1.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古诗词的语言一般都要反复推敲,因而显得精炼、含蓄,优美,是学生学习诗歌的范本。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诗词特点,适当对诗歌进行比较辨析,品味推敲,反复诵读等方法来体会语言的凝练美,音乐美,色彩美。
如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中“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曾反复运用“到”“过”“入”“满”等,这些运用在诗中也很合理,但是都不如“绿”字来得有形有色,“绿”字给人春风染绿江南的动态美和绿草如茵的静态美。
所以在此引导学生诵读有利于把握诗歌的语言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对诗的学习重在读,诗歌教学中,以读为本,让学生自己去读。
于漪老师说:“要反复读,把无声的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往往是人与物的相互交流,凝成一个生动的艺术境界。
意境则是诗人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发挥想象能把读者带进诗中或者更为广阔的意境,进一步感悟诗意。
……3.要读出节奏。
由于汉语特有的音韵之美,决定了诗歌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如《沁园春雪》(毛泽东),它虽然是现代诗歌,但它是在古词牌下填写的,具有古体诗的音韵和节奏,这自然不必说。
而其他的现代诗歌,同样具有鲜明的节奏。
在这方面,诵读时特别要读出节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诗歌的节奏和重音,有一个准确的把握,只要我们将诗歌的重音和节奏准确地读出来,那么诗歌的韵味也就出来了。
4.享受诗歌的语气。
诗歌的语气靠语调来表现,语调与诗歌的情感也紧密相连的,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在此基础上,通过语调的高低缓急来表现诗歌的语气。
如《长征》它的语气应该是高亢、豪迈的。
三、想象——表现美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歌中诗人主观的情感与客观物象融合一致而引人联想的艺术境界,它综合了多种美的因素。
“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诗也如此,诗境有我之境,如“内眼望花花有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有无我之境,如“采菊冬篱下,悠然见南山”。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物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要引导学生展开画面想象,从中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重抒情,而情感往往是跳越波动的。
优秀的诗歌是句断意连,在似断非断的变化中,给欣赏者提供想象的空间。
在鉴赏诗作时,可以先通过背景介绍或词句讲解,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使学生在脑中形成与诗歌内容大体相似的图画,让诗中的意境通过学生的理解想象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
如在鉴赏“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诗句时,可先通过讲解诗中出现的四个物象的特点,依据诗中描写颜色的词,对诗句进行想象,让学生在头脑中完成一副江南春天多姿多彩的图画,从而感受江南春天的喧闹。
扣住关键词语,调动生活经验,进行想象。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因‘闹’而境界全出。
诗歌中能传情达意,供我们想象驰骋的关键词不胜枚举,一但抓住这些词语,展现诗歌的意境,美便成为能感知的“真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枯藤、老树、昏鸦”,让人想象起漂泊在天涯的游子,睹物思乡和愁肠百结的感伤。
整体把握诗歌,揭示诗歌的意境。
此外,音乐烘托、诗话互鉴等方法有利于思结千古,享乐天外。
如赏析《空山鸟语》可利用优雅的古筝曲烘托出寺院的闲雅幽静的氛围,体会到诗人的忘情脱俗、淡泊宁静、幽深寂静的意韵。
1.古诗的语言都经过金雕细琢,读起来琅琅上口,在学生初步理解诗歌以后,组织学生充满激情的高声吟哦,或细细口味低声吟诵,配乐、配话朗诵,采取个人自读、个人比读、挑战读等多种形式,读出对诗歌的感悟,表现诗的回缓曲折之美。
2.表演。
不少古诗情节明了,那么就可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
如《赠汪伦》描写诗人李白和好友汪伦送别时的场面,在学生了解诗意的基础上,可启发学生想象:汪伦怎样用调子唱歌,怎样用什么语气唱歌、李白见到汪伦来见他,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如何道别等等,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合作表演,学生经过商量合作不仅了解整首诗所描写的情节,还将诗歌的节奏美,送别诗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3.绘画。
学习古诗,必须设法把诗句变成一副美妙的活画展现在眼前,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尤其是不少古诗词描写自然景物情景交融,很容易用画笔展现。
故不妨给学生展示的空间,随着音乐一边想象一边作画,把心中的美景情感借助画笔进行无遮无掩的渲染,并把诗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壁”表现在酣畅淋漓,使对诗歌的理解形神兼备更趋完美。
四、赏析——品味美诗歌的所有文学形式中既有重视抒情又擅长抒情的表达形式。
情感不仅是构成诗美的主要内在因素,而且是诗的存在价值的主要依据之一。
诗歌中任何一种因素都强烈地弥漫和渗透着情感因素。
可以这么说,情感是诗的生命,没有情感就没有诗。
品诗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感受美,与作家、作品感情交流的过程。
诗歌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鉴赏者只有投入相应的情感活动,才能体验、领悟、口味到。
离开了情感的反应与活跃,诗歌赏析活动就无法形成。
所以我们要从情感入手,引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体会诗歌的情感美。
我们来看被称为天下第一快诗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如何去体味鉴赏领悟呢?比较思考是一个好办法。
在感知、想象、情感都有了较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诱导学生去比较思考,是为了加深理解,悟出深意。
因为审美毕竟不是一般的情感活动,有美的追求,还需有真的目的。
引导学生对审美材料加以比较思考,目的也就是让他们从作品本身抽身出来,更好地口味作品的妙处,从而得到对一般规律的理解,使感性上升为理性,受到启迪,得到陶冶——亦即所谓的“悟道”。
要注意的是,这“道”应由学生自己通过比较思考“悟”得,而不是教师塞给。
如品味“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一句,通过对诗境的想象,对诗人心境的体悟,将眼前之景和心中之情,进行比较思考,悟出诗句的三层境界:“孤帆”,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诗人在岸上望着,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远影”,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诗人还有岸上望着;“碧空尽”,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诗人依旧伫立岸边,望着,望,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在天边流着。
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学生能够通过自主的阅读鉴赏而悟出道理,审美就达到了极致,诗歌教学也就寻到了真谛。
要注意的是,捕捉诗人切实的感情并不容易。
有的诗情感鲜明,直抒胸臆,比较好懂;有的诗很含蓄,把真意藏匿起来,而以曲折或折射的方式加以暗示,就得费力揣摩了。
读后一类诗,要注意引导学生领悟,少作一些无谓的解释,也许更能接近或切合诗的真意,才能真正领悟诗中的真正情感内涵。
五、积累——创造美《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诗歌提出更高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在有意识地领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学生一旦对诗歌产生了兴趣,他们必然会跃跃跃欲试,产生学写诗歌的兴趣,此时我们应鼓励他们大胆尝试,进行创作。
此过程中,只要学习诗歌的创作技艺,尽量创作些许小诗,哪怕是“打油诗”。
小语六年级十一册教材中第六单元教学中,通过学习诗歌创作技巧,不少学生兴趣盎然地写出了自己的、可以说是生平的第一首诗。
如……这些虽然是幼稚充满童趣的,但对小学生来说那是难能可贵的,正是因为对诗歌的向往、憧憬激发了他们创作的热情。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诗歌的学习应该成为语文学习的重要部分。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不断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继而达到表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目的,提升孩子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总之,诗歌作为中华文化艺术的瑰宝,它以自己独特的文化魅力熠熠生辉。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在诗歌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传承先进的诗歌文明成果,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表现、创作诗歌的美,并让这种美在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