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诗歌在教学中的美感
语文诗歌的韵律与美感

语文诗歌的韵律与美感诗歌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它借助韵律和美感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们通常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诗歌作品,并学习如何欣赏、理解和创作诗歌。
本文将探讨语文诗歌的韵律与美感,以及它们对于阅读体验和创作的重要性。
一、韵律的力量韵律是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它赋予了诗歌一种独特的音乐性。
通过运用不同的音韵、节奏和重复手法,诗人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节奏感,使诗歌更富有动感和感染力。
韵律的运用可以帮助诗歌更好地表达情感和思想,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诗歌的魅力。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运用了五言绝句的形式,通过押韵和平仄的变化,给人一种宁静和恬淡的感觉。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及“抽刀断水水更流”等句子,通过韵律的呼应,使整篇诗歌更加流畅和有韵律感。
韵律的运用不仅改变了诗歌的语言节奏,还能够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比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押韵和平仄的运用,使整个诗歌具有宏大和壮丽的气势。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韵律的呼应,让人感受到壮丽的自然景色和宏大的历史事件。
二、美感的体现诗歌作为文学表达形式的一种,其独特的美感在于它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情感和意象的艺术体现。
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生动的描写和意象的表达,诗人能够创造出独特的美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诗歌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和比喻手法,能够使抽象的思想和情感形象化,让人更加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意义。
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出现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通过意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感受到秋夜凉爽的气息和夜景的美好。
此外,诗歌还常常运用音韵、形象和节奏等元素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其中,音韵是诗歌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不同的押韵和音律,可以使诗歌更加优美和动听。
形象的描绘则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形象化,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而节奏的运用则赋予了诗歌一种独特的节奏感,使诗歌更有魅力和吸引力。
古诗鉴赏教学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与美感

古诗鉴赏教学学生欣赏古诗的意境与美感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
鉴赏古诗既能让学生领略到其中的意境与美感,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与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古诗的意境表达以及美感的感知体验两个方面,探讨如何进行古诗鉴赏教学,引发学生对古诗的深入思考和体验。
一、古诗的意境表达1. 用典与象征:古诗中常常运用典故和象征来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增加诗歌的意境美感。
比如,在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利用床前明月光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引发读者共鸣。
教学中可以通过讲解和探讨诗中的典故和象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情感表达和意境构建。
2. 声韵与节奏:古诗的声韵与节奏是其独特之美所在。
通过合理的韵律、平仄和押韵,古代诗人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
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韵律练习等方式,感受古诗中的音乐美,培养对古诗的审美能力。
3. 描写与意象:古诗通过独特而精细的描写和意象创造,使读者能够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并获得一种与生活相隔离的美好体验。
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意象塑造,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高楼之上,俯瞰着辽阔的大地。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绘画、情景再现等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古诗中所描绘的景象和意象,增加对古诗意境的理解和体验。
二、古诗的美感感知体验1. 感知美与审美体验:古诗的美感是一种情感的力量和审美的体验。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品味经典名篇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美感的力量。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从多个角度对古诗进行解读,引发学生的思考与交流,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感知美和审美体验。
2. 创作与创新: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学生可以从中汲取灵感,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古诗创作的活动,鼓励学生以古诗为蓝本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想象力和创新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学习古人的修养和思考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古诗的美感,拓展他们的思维和情感世界。
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的审美教育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重要形式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诗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理解和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其审美能力。
下面将从诗歌的特点、诗歌教学的目标、方法和策略以及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诗歌具有语言优美、形式独特的特点。
诗歌通过选用精练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以及特定的韵律和节奏,使得诗歌具有音乐性和美感。
这种语言艺术的特点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
诗歌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应该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一方面,可以通过讲解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来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特点。
可以通过朗读和欣赏诗歌,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觉和鉴赏能力。
还可以组织诗歌朗诵比赛、诗歌创作活动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升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水平。
诗歌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通过诗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艺术才华和创造力。
诗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认识,拓宽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诗歌教学还可以增强学生的情感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他们的情操和自我修养。
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诗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批评能力,提升其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在诗歌教学中需要注重方法和策略的选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
要意识到诗歌教学对学生的影响是全面的,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和艺术方面,还涉及人生和社会认识的方方面面。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独特的语言韵律和丰富的想象力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
审美感受和思考能力。
然而,许多学生往往会觉得诗歌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沉闷枯燥。
这
一点突显了诗歌教学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其美感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诗歌的共鸣点。
诗歌往往来源于生活,在它的
句子和形式上也会反映出生活的影响。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发现身边
的小事情变成诗歌的灵感,引发学生对诗歌创意灵感的感受。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诗歌的语言特征,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和
情感。
在讲解时,可以重点解读诗歌的语言、韵律、押韵和修辞手法等,甚至可以示范诵读,让学生跟读或背诵,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节奏与美妙。
第三,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利用多媒体、图片、音乐等方式呈现诗歌的欣赏、分析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最后,教师应该将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
识去创作诗歌,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和想象力创作诗歌,会更加深刻地体发诗歌的语言特征和审美价值。
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从
生活中寻找共鸣点,注重诗歌的语言特征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激励学生诗歌创作,都是提高诗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人们用语言艺术的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不仅是文学的一种风格,更是一种审美的体现。
在教学中,如何让诗歌的教学变得更加“美”起来,让学生在欣赏、创作和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成为了教育者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提升学生的朗诵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诗歌教学的“美”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诗歌的美是一种忧郁的情感、凄美的境地、婉约的意境和精确的语言的融合。
而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音韵、语言、意境等方面来感悟诗歌的美。
首先是音韵。
音韵是诗歌的灵魂,通过音韵的婉转、和缓,可以让诗歌变得优美动听。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诵读练习,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韵律美,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
并且,可以让学生动手写诗,让他们切身体验到音韵的魅力。
其次是语言。
诗歌之美,离不开精确而丰富的语言表达。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诗歌进行赏析,并且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语言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解读。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语言的魅力。
最后是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最深厚的美感所在,是一种情感的外化,一种思想的抒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情感、意境等方面来感悟诗歌的美,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除了鉴赏,诗歌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是创作空间的营造。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诗歌的创作环境,让学生在放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描绘等方式来创作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乐趣。
其次是创作技巧的指导。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创作指导。
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意识

论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意识诗歌是文学中一种极富审美意义的形式,它融合了语言、节奏和意象,通过对言辞的精妙运用和对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文学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也能够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本文将探讨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意识,并提出一些相关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一、审美意识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审美意识是人们对美的认识、感知和鉴赏能力,它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审美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诗歌是文学中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较高的语言能力,还需要他们具备敏锐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
通过对诗歌的审美鉴赏,学生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培养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审美意识有助于促进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诗歌是一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对情感的细腻表达和意象的丰富塑造,激发读者的共鸣和情感。
在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激发他们对情感的表达和感悟,提高他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培养审美意识。
可以注重对诗歌的语言表现和意象塑造。
诗歌是一种语言艺术,它通过对语言的精妙运用和对意象的丰富塑造,展现出独特的审美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对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意象特征进行讲解和分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魅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审美兴趣和欣赏能力。
可以注重对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实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诗歌的欣赏和创作实践,让他们通过欣赏优秀的诗歌作品,感受诗歌的美和魅力,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作诗歌,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领悟和理解能力,激发他们对诗歌的热爱和创作欲望。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诗歌是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韵律和形式给人以美的享受。
在教育中,诗歌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情感,培养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当前诗歌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功利化、形式化、缺乏情感的问题,使得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度不高。
如何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成为了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诗歌的教学需要注重情感的培养。
诗歌是文学的精华,它传递的不仅是语言的美感,更是作者深沉的情感和人生的感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朗诵、鉴赏,体验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离骚》中的“於情於理,於心於思”、“同心同德同力”等诗句,体现了屈原的痛苦与无奈,以及对理想的追求,让学生通过朗诵感受其情感震撼,从而激发对诗歌的兴趣。
诗歌的教学需要注重形式的训练。
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是其独有的审美特点,学生需要通过训练掌握其基本形式和技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练习、创作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韵脚、句式、字数和字音的运用,提高他们对诗歌形式的把握能力。
通过《庐山谣》的教学,学生可以学习到五言绝句的韵律和节奏,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方式,从而深入理解诗歌的形式之美。
诗歌的教学需要注重实践的引导。
除了课堂教学,学生还需要通过实际的实践活动来感悟诗歌之美。
比如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比赛、诗歌朗诵比赛、诗歌赏析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诗歌的意境和魅力。
通过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魅力所在,从而增强对诗歌的喜爱和认同感。
诗歌的教学需要注重文化的引导。
诗歌是一种传统的文化形式,它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民族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诗歌的背景、作者的生平、文化内涵等方面的介绍,帮助学生了解诗歌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民族精神,从而增强对诗歌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比如在教学《将进酒》时,除了讲解其韵律和情感之外,还可以介绍李白的风采和创作背景,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诗歌的内涵。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对策分析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对策分析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诗歌教学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更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
本文从美育的角度出发,探讨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对策,以期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深化自己的美感体验,提升综合素质。
一、培养学生的美感体验在诗歌教学中,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的美感体验,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美,享受美,从而提升审美能力。
这也是美育的核心目标之一。
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寻找诗歌中的美,带领学生品味诗歌的美,如从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情感美等方面展开教学。
让学生对诗歌的美感有所体验,产生语文学科的亲近感、喜爱感。
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尝试将自己的美感体验写下来。
如学生可以仿写或摹写诗歌,或者写一篇诗歌鉴赏文章,从中感受诗歌中的美,培养写作能力,同时也可以提高对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二、注重情感体验除了美感体验之外,诗歌教学中也需要注重情感体验,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生活的情感、人性的温暖、矛盾与呐喊,为情感的体验打下基础。
一方面,教师可以采取一些情感教育的方法,如引导学生分享个人经历,让学生用诗歌记录自己的情感、心路历程等。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带来花经典诗歌,如唐诗、宋词、元曲等经典诗文,引导学生从情感上感受诗歌,产生诗歌的共鸣。
三、强化人文素养诗歌教学中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即让学生从古代经典文化、社会风尚等方面了解人文精神的体现,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
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表达的历史背景、人文底蕴、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将诗歌与文化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人文修养。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诗歌的思想、情感延伸到现实中,感受人文精神在现代社会的生动呈现。
另一方面,学生也应该自主思考,从诗歌文化内涵中汲取教益,并探寻诗歌与现代社会的联系。
如学生可以写一篇关于诗歌与社会的影响力的文章,这不仅是对诗歌文化的深度思考,还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美育对策不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美感体验,更需要注重情感体验和人文素养的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论诗歌在教学中的美感
选人教材的诗歌大多文质兼美,独具风格。众所周知:
常读诗歌,想象诗歌画面,感受诗歌中的美,理解诗歌中的
内涵,是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如果老师把一首首
优美、空灵、清新的诗歌肢解成字、词、句、篇的语言知识
的堆积和剖析,而不会引导学生去吟咏、去思索、去感悟、
去运用,那么诗歌对学生而言,是否会味同嚼蜡而逐渐失去
兴趣呢?答案我想都能猜到。
因此,我认为:正是由于诗歌的凝练性、抒情性、音乐性、
时代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应该运用特有的教学方式,在积
极引导的过程中,尽最大能力与学生一起去感受美、品味美、
挖掘美、创造美。
一、感受音乐美
诗歌大多讲究押韵,富有节奏,读来琅琅上口、余味无
穷,具有韵律和谐的音乐美。要体会诗歌的音乐美,必须反
复朗读,在缓歌慢唱中把握诗的韵律、节拍、停顿,把握声
调的轻重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婉转。这样,
才能心神合一,忘乎所以,自我沉醉,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给他们以音乐般地享受。其实,最早的诗歌不就是老百姓在
劳动中“唱”出来的吗?如《关雌》:“关关雌鸡,在河之洲。窈
窕淑女,君子好述……”此诗四字一句,语句整齐,采用双声
叠韵连绵词,韵律音调和谐,琅琅上口,具有强烈的节奏美
和音律美。
难怪古人会配上乐曲,在劳动中,在小河边,在节日里,
或浅吟,或低唱,或于动情处放声高歌呢?作为教师,在课堂
上何不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顺应诗歌本身的特点,来一
次语文课堂的创新呢?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体验了诗之韵
味,又何尝不可呢?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琅琅的读书声中,或是在悠
悠的音乐声中,甚至在款款的舞蹈之中,感受到“亲射虎,看
孙郎”之豪迈;“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之雄壮;‘旧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之磅
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之落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之散淡;“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之凄凉·一感受到诗
人或悲或喜或怨或怒的情感,让学生自然愉悦地获得与诗人
情感上的共鸣,岂不快哉?
二、品味语言美
诗歌语言准确、生动,凝练、含蓄,具有表现力。贾岛
尊奉韩愈为“一字之师”,杜甫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充分
说明了诗歌语言需要千锤百炼。用最准确,最生动的词语表
现尽可能丰富的内容。很多名家诗句读来如行云流水,好似
诗人信手拈来,其实一字一句,无不是诗人呕心沥血之作。
所以,在学习诗歌须认真精读、细细品味、反复推敲、含英
咀华、以小见大,才能体会到作者炼字谴词之匠心,才能品
味到诗歌语言之精华。
如:杜甫的《望岳》中的“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前一
句是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另辟蹊径
来写造物主对泰山的情有独钟。“钟”字有钟情,钟爱之意,
此字将大自然对泰山的那份厚爱那份情义写得淋漓尽致。而
后一句的“割”字,则生动地写出了泰山参天人云的雄伟气势,
使静止的山峰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诗人通过天才的想象和
夸张,淋漓尽致地表现泰山的神奇,秀丽,高峻,阔大。多
美地语言!多美的画面!我们只有通过精读细品才能体会得到
泰山非凡的气势和作者对泰山的赞美。
三、想象画面美
古诗中许多描写山水风景的诗歌融合了绘画的特点,如:
色彩,线条,背景等。我们只有细心默读,借助丰富的想象
来补充或描绘画面的内容或色彩,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才能
受到美的感染,获得美的熏陶。
如:王维的《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这是历代广为传诵的名句,具有永恒的魅力,被近代学者王
国维称作“千古壮观”的名句。
这一联由两个画面组成。一幅画面是茫茫大漠孤烟直
上,另一幅画面是滚滚黄河边,鲜艳夺目的太阳斜斜的挂着,
显得分外的圆。这不仅准确地写出大漠孤烟落日的雄浑壮丽
的自然景观,而且把自己因受朝廷排挤而深人大漠的孤寂情
绪不露痕迹地融人广阔的自然景象中,但又不给人哀愁悲伤
的感觉。确实是意境雄奇,耐人寻味。不愧为“诗中有画,画
中有诗”啊。所以,我们不妨让学生根据诗歌展开想象,并鼓
励他们画出心中的画面,往往能将自己投身于具体情境之
中,获得艺术的美感和心灵的感知。就算是涂鸦之作,甚至
不堪人眼,又有何损失呢?
四、领悟意境美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读诗歌
时,我们以欣赏的角度去读,仔细感受作者所描写的景物,
揣摩诗歌的意象,就能领悟到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常见的
意境有孤独凄凉、豪放旷达、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
挫等。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
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人以寥寥20字,描绘了漫天的雪
景,在广阔背景上点染的一叶小舟,一个渔翁,让人感觉色
彩冷艳,意境凄清,充分显示作者孤寂的情怀,这是作者感
情外化而成的意境。
诗歌往往“情景交融”,我们在教诗之时,紧扣情和景,
让学生随意发表自己的感受,将自己的经历与诗人之经历相
似处说一说,谈一谈,说对给予表扬,说错一笑而过,让学
生感到诗人并不是遥不可及,诗歌更不只是鉴赏家的事。同
时,用这种方式去靠近诗中之景,抓住诗人之情以达到领悟
整体意境之目的。自己的独特感悟才是最珍贵的。
五、体味哲理美
很多古诗蕴含哲理美。哲理是一个抽象的名词,包括人
生的真谛、万物的奥秘、自然的规律等。在学习的过程中,
要慢慢品读,善于联想思索,认真体会,才能感悟到诗歌的
哲理美。
如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
又一村。”诗句本写诗人在层峦叠嶂的山间漫步,清澈的泉水
在曲折迂回的山中很快的流淌,山路错综复杂,诗人不知道
哪条是去山西村的路。正在迷惘,焦急之际,突然看见前面
花红柳绿,几家农家茅舍在花木掩映之下若隐若现,诗人顿
觉眼前一亮,不禁J惊喜交加。
这种类似的情况我们经常遇到,例如:我们在探讨学问,
研究问题时,尤其是写作文、或是做难题时,思虑堵塞,百
思不得其解时,突然出现一道亮光,出现一点灵感,开启你
思维的闸门,困难立即迎刃而解。人生道路上,有何尝不是
如此。人生境遇看似无望却忽逢转机的情形不是常常看到
吗。“天无绝人之路”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急之,诗歌教学不能一毗而就,教师要多用“细雨”和“微
风”去熏陶学生,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析,多一些整体感知。
更重要的是要大胆放手让学生亲身参与,畅谈感受,体会诗
歌的音乐美、语言美、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从而逐步
地提高整体的文学欣赏能力、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让死气
沉沉变生机勃勃,让遥不可及变感同身受,让死记硬背变活
学活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这才是教诗歌学诗歌
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