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体悟艺术美-精品文档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

诗歌赏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美妙之处诗歌是一种高度压缩的语言艺术形式,通过丰富的意象、节奏的变化和深刻的表达,传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诗歌赏析对学生发展对美的感知能力、培养语言表达及创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如何引导学生通过赏析诗歌来感受其美妙之处,并提供一些指导方法。
一、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当学生对诗歌有一定程度的兴趣时,才会主动去探索其中的美妙之处。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用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1. 创设情境: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或者介绍一些有趣的背景来引入诗歌赏析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2. 选取适合学生年龄和理解水平的诗歌:初学者可以选择一些简单易懂,意境明确的诗歌,能够让学生较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美妙之处。
3. 给予肯定和鼓励:在学生表达对诗歌赏析的观点或者感受时,教师可以给予积极的反馈,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二、分析诗歌的音韵与意象诗歌的美妙之处包括了其独特的音韵和意象,通过深入分析诗歌的音韵与意象,学生能够更好地领略其美感。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用来分析诗歌的音韵与意象:1. 音韵分析:学生可以尝试挖掘诗歌中的押韵、节奏和韵律等元素,通过重复、平仄和变调等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
2. 意象的呈现:诗歌中丰富的意象是其美感的重要体现,学生可以尝试找出诗歌中的比喻、隐喻和象征等手法,并分析其对诗歌意义和感受的影响。
三、诗歌创作引导除了赏析他人的诗歌,学生也可以通过创作自己的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以下是一些方法可以用来引导学生的诗歌创作:1. 自由创作: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写下他们内心真实的情感和观察,不需要拘泥于特定的格式和表达方式。
2. 使用模板: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诗歌的模板,如对仗诗、五言绝句等,以帮助学生在初期创作时更好地把握韵律和格式。
3. 练习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尝试在诗歌中运用一些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诗歌是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其独特的语言韵律和丰富的想象力常常能够激发学生的
审美感受和思考能力。
然而,许多学生往往会觉得诗歌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沉闷枯燥。
这
一点突显了诗歌教学需要让学生感受到其美感和艺术价值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诗歌的共鸣点。
诗歌往往来源于生活,在它的
句子和形式上也会反映出生活的影响。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交流,让学生发现身边
的小事情变成诗歌的灵感,引发学生对诗歌创意灵感的感受。
其次,教师应该注重诗歌的语言特征,教授学生如何欣赏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感和
情感。
在讲解时,可以重点解读诗歌的语言、韵律、押韵和修辞手法等,甚至可以示范诵读,让学生跟读或背诵,让学生体验诗歌的节奏与美妙。
第三,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利用多媒体、图片、音乐等方式呈现诗歌的欣赏、分析过程,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情感共鸣。
最后,教师应该将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通过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
识去创作诗歌,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当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情感和想象力创作诗歌,会更加深刻地体发诗歌的语言特征和审美价值。
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是重要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从
生活中寻找共鸣点,注重诗歌的语言特征教学,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激励学生诗歌创作,都是提高诗歌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让诗歌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让诗歌走进课堂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当今快节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们往往只专注于应试成绩,而忽视了审美情趣的培养。
然而,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诗歌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可以成为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
首先,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诗歌以其独特的韵律、押韵和意象,能够唤起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不同主题和形式的诗歌,可以帮助他们体验到诗歌所传递的情感和意义。
通过朗诵、合唱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参与进来,与诗歌进行互动交流,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
其次,诗歌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们往往被大量的信息和任务所填满,缺少独立思考和创造的空间。
而诗歌可以提供一片自由的天地,让学生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写诗创作活动,可以帮助他们开阔思维,培养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同时也增强他们对美感的感知。
此外,诗歌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言和表达能力。
诗歌是一种言简意赅的表达方式,通过有限的词语和形象的描绘,传递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学生在欣赏和创作诗歌的过程中,需要仔细选择和运用语言,以达到最准确、生动地表达内心情感的目的。
通过多样的诗歌欣赏和写作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使他们的表达更加准确、清晰、生动。
除了在语文课上的应用,诗歌还可以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
比如,在历史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诗歌欣赏来了解历史人物的思想和情感背景;在地理课上,学生可以通过诗歌来体验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在科学课上,学生可以通过创作科普类的诗歌来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诗歌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的教学内容,也可以促进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让学生在不同学科中体验到诗歌带来的审美乐趣。
总之,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欣赏和创作诗歌,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激发情感共鸣、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语言和表达能力,进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诗歌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是人们用语言艺术的手法来表现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不仅是文学的一种风格,更是一种审美的体现。
在教学中,如何让诗歌的教学变得更加“美”起来,让学生在欣赏、创作和朗诵诗歌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力量,成为了教育者们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和提升学生的朗诵技巧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为诗歌教学的“美”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诗歌的美是一种忧郁的情感、凄美的境地、婉约的意境和精确的语言的融合。
而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诗歌的美,首先需要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音韵、语言、意境等方面来感悟诗歌的美。
首先是音韵。
音韵是诗歌的灵魂,通过音韵的婉转、和缓,可以让诗歌变得优美动听。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诵读练习,让学生发现诗歌中的韵律美,感受到其中的韵律之美。
并且,可以让学生动手写诗,让他们切身体验到音韵的魅力。
其次是语言。
诗歌之美,离不开精确而丰富的语言表达。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诗歌进行赏析,并且引导学生结合诗歌的语言特点,用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和解读。
通过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诗歌语言的魅力。
最后是意境。
诗歌的意境是诗歌最深厚的美感所在,是一种情感的外化,一种思想的抒发。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情感、意境等方面来感悟诗歌的美,让学生在理解诗歌的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美。
二、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除了鉴赏,诗歌的教学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创作能力。
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的美。
首先是创作空间的营造。
教师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诗歌的创作环境,让学生在放松自由的氛围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创作出自己的诗歌作品。
并且在创作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想、描绘等方式来创作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创作的乐趣和乐趣。
其次是创作技巧的指导。
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创作指导。
小学生语文课上的诗歌让孩子感受美的力量

小学生语文课上的诗歌让孩子感受美的力量语文课是小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环节,而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精髓,不仅能够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审美情趣,更能够让他们感受到美的力量。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小学生语文课上的诗歌让孩子感受美的力量。
一、培养孩子的审美情趣在小学生的语文课上,老师常常会选择一些经典的诗歌来进行教学。
这些诗歌既有古人的作品也有当代的名篇,通过欣赏这些诗歌,孩子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例如,教师可以选取李白的《静夜思》来教授,通过读诵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孩子们可以感受到李白与月亮的交流心情,不仅能够想象到月光的美丽景象,还能从中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忧思和哲理意味。
二、拓展孩子的想象力诗歌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语言形式,它常常使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形象的描述和意象的组织,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在美的世界中自由遨游。
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想象力丰富的诗歌来进行教学,例如,选取郑板桥的《题竹石》。
诗中描绘了一片美丽的竹林,孩子们可以通过揣摩诗中的词句,想象出竹林中的清风拂面、竹叶摇曳的景象,将自己融入其中,感受到美的力量。
三、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小学生的语文课上,通过朗读和背诵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够激发他们对语言的热爱和创造力。
针对这一点,老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朗读和背诵活动。
例如,安排小组进行齐读,通过不同孩子的声音和节奏交织,营造出诗歌的美感;同时鼓励学生们进行个人的背诵训练,让他们在背诵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语言的韵律和美妙。
四、引导孩子进行创作在诗歌欣赏的基础上,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进行一些简单的诗歌创作。
通过观察周围的事物和感受,让孩子们用诗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一幅美丽的图画,让孩子们观察并自由发挥,用自己的词句来描绘图画中的景象。
这样一来,不仅可以锻炼孩子们的写作能力,还能够让他们在创作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并通过自己的创造,将美的力量传递给他人。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美妙的意境

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美妙的意境摘要:诗歌,作为一种具有最高艺术性的文体,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和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就能使学生通过学习从知识到思想都能得到质的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窥探诗中景物,进而体味景中深情;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翅膀,返还诗人原作之境;指导学生紧扣诗眼,品无穷韵味;指导学生感悟言外之意,捕获象外之象等四个方面,最终让学生领略诗歌美妙的意境,并真切地感悟到诗歌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窥探;想象;诗眼;言外之意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5-0167-02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诗歌,作为一种具有最高艺术性的文体,教师在教学中如能很好地把握诗歌的特点,指导学生充分挖掘和感受诗歌的内在魅力,就能使学生通过学习从知识到思想都能得到质的升华,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意境是诗歌的生命。
所谓诗的意境,就是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而创造出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神形兼备,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境界。
由此可见,情、景是构成意境的两个最基本的因素,它们相互作用,相互渗透,触景生情,以情状景。
因此,在进行诗歌教学中,教师如果抛开意境而孤立地跟学生讲解诗意,不引导学生深入体味意境,学生是绝难理解诗歌的内涵和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的。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美妙的意境呢?一、引导学生窥探诗中景物,进而体味景中深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其目的不在于描绘景物本身,而在于把作家自己的情感体验寄托于景物描绘中。
因此,要将学生引入意境,就要从窥探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入手,进而体味暗含于景物中的诗人情感。
如王维的《山居秋眠》一诗,诗人描绘了一幅静谧、清幽、空灵的山野美景,展现于读者眼前的是一幅闲情淡雅的画面:幽幽清泉、渔歌浣女;青松明月、翠竹绿荷。
语文教案:感受诗词中的美

语文教案:感受诗词中的美一、诗词赋予文学之美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感,也是中小学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感受诗词中的美,学生可以拓宽视野,培养审美情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感受诗词中的美。
一、培养诗意的阅读习惯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融合了音韵、意境、叙事和抒情等多种元素,具有独特的审美魅力。
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养成读诗的习惯,提升其对诗意的感知能力。
首先,教师可以选取含有鲜明意象和富有感染力的经典诗词,通过细腻的语言描写和深入的情感表达,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其次,教师可以布置一些诗词点读的任务,要求学生背诵并朗读诗词,学会欣赏声音的韵律和韵味。
此外,辅助资料的运用也是培养诗意阅读习惯的有效手段。
通过配以优美的图片、音乐和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词的美。
二、激发情感的共鸣与表达诗词是文人对自然、人生和情感的艺术抒发,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诗词中的意象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
例如,通过鉴赏李白的《静夜思》,学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在寂静的夜晚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我们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感。
例如,老师可以问学生在什么情景下,自己会产生类似的情感,或者鼓励学生创作小诗,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这种情感交流和表达不仅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词,也培养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三、拓展审美视野与创作能力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多样化的诗词形式和风格。
比如,可以介绍唐诗宋词元曲等不同的文学形式,让学生体味不同诗人的风格和手法。
同时,我们还可以让学生模仿经典诗词进行创作,培养他们的文学创作和表达能力。
例如,可以要求学生仿写古诗或者写一首自己的小词,让学生通过创作来体验诗词的美。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

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诗歌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语言文化中最古老,最精华,最神圣的艺术形式之一。
对于学生来说,通过学习诗歌,不仅可以提高其审美能力,还可以增进对人类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然而,当前诗歌教学存在着单调、缺乏生动感、使学生难以理解等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让诗歌的教学“美”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注重情感教育,打造情感氛围二、注重感官体验,多维度体验学生对于外部事物的感性认识,往往是从感官开始的。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以多维度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例如:尝试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配合舞蹈表演等方式,增加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性认识,让学生在感官的刺激中更好地理解与欣赏诗歌。
三、注重情景体验,增加学习乐趣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诗歌的美是打造美好诗歌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来完成诗歌的感悟与理解。
例如:将诗歌知识进行游戏化设计,增加学习乐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会欣赏、理解和创作诗歌。
四、注重文化交流,丰富学生视野诗歌是人类文化的精髓,其背后蕴含着人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文化交流,增加学生的文化认知和理解。
例如,在掌握诗歌的背景和作者生平的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对国内外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让学生了解文化差异和交流,增加学生的文化视野。
总结:诗歌教学中,需要让“美”萦绕其中,才能真正“意味深长,令人心动”。
教师应该从情感、感官、情境、文化等多个方面切入,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通过诗歌欣赏,了解人类文化、锤炼人类情感和素质,从而真正获得美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体悟艺术美
、高中阶段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困境
“无韵则非诗”让中国现代诗歌不受教师重视
习惯了研读古体诗和格律诗的教师们,深深沉迷于其时而浪漫飘逸、时而委婉动人、时而豪迈奔放、时而沉郁悲凉的诗歌境界中,并为之倾倒、为之折服,脑海中已经深深打上了“无韵则
非诗”的烙印。
当接触到打破了“无韵则非诗”的新诗时,教师
们在自由的做诗规则中找不到诗体了。
所以,这些不如古体诗和格律诗严谨,用字不严格的现代诗歌很少能够走进有深厚古汉语底蕴的高中教师的内心深处。
(二)考试评价的缺失导致中国现代诗歌教学不受重视
现代诗歌教学在课标规定的教学范围内,但无论是会考,还是中、高考,都不考查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似乎对现代诗歌的考查内容只剩下知识记忆部分。
高考作文,诗歌写作几乎成了禁区,那“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已然将学生创作诗歌之门堵死。
①
(三)支离破碎的讲解和枯燥繁琐的板书导致中国现代诗歌
走不进学生内心
当然,也有一部分高中教师费尽心力,想尽一切办法把中国现代诗歌“掰开了,揉碎了”讲解给学生,结果却把一首完整、优美的诗歌肢解得七零八落、支离破碎。
然而,学生却没有因此
而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语言魅力和审美的张力,反而对教师这种分析感到粗糙乏味,因而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②这样教学的结果导致现代诗歌很少能够走进学生的内心。
二、在高中阶段进行中国现代诗歌教学的意义
诗人橡子说:“没有被诗歌浸润的一代人是荒凉的。
”美国当代黑人女诗人丽塔?达夫(Rita Dove)说:“诗歌像宗教一样
培养精神。
”可见诗歌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中学生爱美,其实现代诗如古典诗词一样可以造就“美
人”。
清代学者张潮在《幽梦影》中说:“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
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吾无间然矣。
”现代诗是年轻人的文体,其对于青年学生语言智能的培养、情感生活的丰富、想象力和审
美感受能力的提高、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都很有帮助。
教
学生读诗实质上成了“寓教于美”的人才教育手段,其不仅可以
培养人内在的儒雅气质,还可以以自己独具特色的各种“美”,影响人的审美感觉,影响环境或心情,使人的气质发生变化。
有人这样形容人生的各个时期:童年像一个梦,少年像一幅
画,青年像一首诗,壮年像一篇散文,中年像一部小说,老年像部哲学。
而我们的学生正处于如诗如画的年纪。
可以说“现代诗是与中学生心灵最亲近的文体”。
③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我们,怎能不调动起学生全部的积极性,调动起学生全部的热情,让现代诗的课堂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把美的种子播撒进他们的心田,让他们诗意地栖居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生活中呢?
二、在咼中教学中让学生感受中国现代诗歌的美
(一)音乐美
首先,现代诗歌具有外在的音乐美,表现为押韵、重叠复沓等方面,如徐志摩的代表作《再别康桥》,每节押韵,逐节换韵, 诗的开头和结尾重叠、复沓,增强了诗的音乐性。
其实,好的歌词就是一首优美的现代诗歌。
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可以找出西游记插曲《女儿情》的歌词,并播放这首歌加深学生对音乐性的理解。
也可以穿插阎肃创作、宋祖英演唱的《你好吗》,让学生进
步体会重叠(叠次)带来的音乐美。
其次,现代诗歌具有内在的音乐美,表现为情绪的自然消长。
余光中的《乡愁》把自己无形的乡愁比喻为四种事物一一“邮票” “船票”“坟墓”“台湾海峡”,表达了他期盼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
在诵读最后一节时,展现余光中另一首诗中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
在中国,最美是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中蕴含的渴望、无奈而又充满信心的丰富情感。
(二)绘画美
闻一多认为“绘画美”即辞藻的美。
很多现代诗歌都体现了这一点。
比如闻一多的《死水》中就为我们创造出拥有翡翠的碧绿、桃花的艳红、罗绮的光亮、云霞的陆离等五彩纷呈的绚丽世
界。
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挑出《再别康桥》中的描写色彩的词语来加深学生对现代诗歌绘画美的理解。
三)建筑美建筑美”即形式的整饬。
绝句、律诗是工整的;词,是
有
固定字数和固定曲调的。
现代诗歌,虽然形式比较多样,但也体现了建筑美。
我们可以展现给学生《再别康桥》四行一节,每句字数相近,于参差变化中见整齐这样比较有代表的建筑美的诗歌。
当然,还可以给学生展现特殊形式的建筑美,如伊蕾的《黄果树大瀑布》、周振中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给学生一种视觉的冲击。
四)哲理美
现代诗歌中有哲理的篇目很多,如非马的《鸟笼》,我们可
以挑出前面的诗句内容“打开/鸟笼的门/让鸟飞/走”,让学生
猜后面的内容。
在学生思考后给出诗句:把自由/还给/ 鸟/笼。
学生一下子就会被其新颖的构思所折服:鸟笼以为把鸟给关住了,其实同时也把自己给关住了。
在鸟儿获得自由的同时,鸟笼
也获得了自由。
在人生的不同时刻,学生想起这句话总会有自己
新的解读。
卞之琳的《断章》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了人生中许
多“相对”的关系,用一刹那的意境写出了世间万事万物的息息
相关。
五)情感美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者,吟咏性情也。
”④情感
美是诗歌的主要特征。
古典诗词中的情感美主要包括五种情感:深沉的爱国情、浓烈的思乡情、执著的男女情、美好的朋友情和温馨的骨肉情。
现代诗歌中同样表达着这些感情,只是多以直抒胸臆的形式出现。
如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就充满了山洪暴发式的爱国主义热情。
我们读《女神》,便能看到爱国思想的烈焰在诗人心中熊熊燃烧,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注释:
①刘芳.高中现代诗歌教学浅议J].学语文,2013( 5).
②周广生. 回归诗歌本位教学模式探讨[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13( 22) .
③王珂. 现代诗是与中学生心灵最亲近的文体[J]. 名作欣
赏,2013( 25) .
④郭绍虞. 中国文学批评史[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 979:278.
沈涛,北京建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