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美”蕴含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

合集下载

融合传统文化,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融合传统文化,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

融合传统文化,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的体现。

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语文修养、审美情操、人文素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不高、记忆负担重、理解能力有限等。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融合传统文化,优化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使之更具有时代性和学生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以课文为主线,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多以经典诗文为主,忽视了学生对诗文内容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在构建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时,应以课文为主线,充分利用电子、音像、人物、环境等资源,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

可以通过观看古装电视剧、欣赏古代建筑、参观古代遗迹等多种形式来讲解古诗词,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拓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讲解某一首古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文学特点等,并与学生一起进行文学鉴赏,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搭建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平台,提高学生参与度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在布置课业和提问时,往往是单向的传递,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

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可以搭建一个互动式的课堂教学平台,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将古代的历史人物、风景、事件等真实地还原出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

可以设计一些竞赛、游戏等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课堂上的互动和趣味性。

可以设计一些古诗词背诵比赛、文学知识竞赛等,让学生在竞赛与游戏中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妙,激发其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采用情境式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情感共鸣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功,还能够为他们提供美育教育的机会。

古诗教学的美育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鉴赏古诗的美学价值古诗的美学价值是其艺术魅力的体现,也是古诗教学中重要的美育教育内容。

通过欣赏古诗,学生能够领略到其丰富的情感内涵、优美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诗中“万籁此俱寂,惟闻钟鼓声”这一情景描写,让学生感受到静谧中的华美。

同时,让学生体会文人墨客们对于生活的正面态度。

二、启迪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教学中,通过教授古诗的词语、句式等,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古诗的美感。

初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把握语言中的美感,引导他们品味别样的美。

例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可以让学生学习其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家在巴陵边”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其极具感染力的艺术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爱好。

例如,在教学《登高》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诗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学生发掘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文化情感的培养。

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古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璀璨和历史的沉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通过诗中描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和时间背景,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

总之,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内容。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和理解古诗的过程中体验美的感受、发掘文化内涵、培养审美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广,古诗课堂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古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更是构成中华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作为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课堂教学,应不仅注重学生对于古诗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强调古诗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受到美文的熏陶,养成美好情操。

一、古诗教学中的美育设计1、意境感知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让学生得到意境的感受,感受到古诗所表达的内涵情感,领悟古人的精神世界,增强审美情趣。

在学习古诗前,教师可以先创建一个与诗歌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氛围,激发学生对于古诗的情感共鸣。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先展示一张月下山林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感受月光、山林的静谧与神秘。

然后,再请学生阅读《静夜思》,理解诗歌中所表述的情感,让学生体验到“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样的氛围,让他们感受到古人对于大自然的醉心与感慨,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美学素养。

2、语言感知美:古诗的语言之美是诗歌最为重要的美学特征之一,教师应该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感知古诗的语言之美,引导学生从词语、句子结构、节奏韵律等多个角度来认识古诗的语言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鉴赏能力,让学生对于汉语语言的美感有更深入的理解和体认。

例如,在教学《长恨歌》时,可以先教学课文中的生僻字词,用生动有趣的形式来介绍和演示这些字词的使用方法。

然后,让学生感受古诗中的节奏、韵律,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和朗读表现力。

通过这样的课堂教学设计,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让他们在学习中感知汉语语言的美感,从而培养他们的语言鉴赏能力。

3、唐诗宋词的百科知识:古代诗词中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文化背景等都是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在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了解唐诗宋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知识,让他们了解唐宋时期的风俗文化、社会变迁和思想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初中古诗教学的优化策略

初中古诗教学的优化策略

初中古诗教学的优化策略作者:张溶冰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21年第03期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浓缩了中华语言文化中的精华。

在组织开展古诗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古诗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设计科学的教学计划,明确古诗教学目标,使得古诗的背景能够有效渗透。

在课堂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分析古诗内涵,了解古诗意象,把握古诗语言,保障教学效果。

结合目前状况来看,不少教师在教学中,采取了“就诗解诗”的方法,要求学生背诵古诗。

这种教学方式过于落后,无法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生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也极为不利。

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古诗鉴赏。

在初中教育阶段,教师应该借助古诗词赏析教学,培养学生各方面的技能,促进学生正确思想价值观的建立。

在正式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其中设计教学目标最为关键。

具体而言,在古诗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细分目标,做好教学指导,使得古诗教学效果得以提升。

例如,在组织开展《使至塞上》这首古诗的教学实践活动中,一位教师结合学科教学要求,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教学目标:能够将本首古诗顺利背诵出来,把握诗歌中的情感,并且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对诗人的生平背景、诗歌创作特点进行初步了解。

(2)过程和方法教学目标:借助合作交流等方式,锻炼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通过深入分析,帮助学生解读边塞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目标:通过反复分析、解读古诗,引导学生对古代边塞生活进行了解,同时感悟诗人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教学目标进行了细分,并且将之落实到教学实践环节。

各教学目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对于提升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古诗鉴赏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利。

格式独特,是古诗的一大特征。

很多诗人在创作古诗的过程中,为了使得诗歌意象独特,情感突出,对于字词的使用非常讲究。

通常,古诗中的字词都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能够将诗歌意象和情感进行生动表达。

高职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五育”渗透

高职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五育”渗透

高职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五育”渗透摘要:大学语文学科作为高职院校的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知识精华的重任,同时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为学好其他专业课程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鉴定坚实的基础。

在古诗词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使用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效实施五育并举的理念,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实现语文学科育人目标。

本文以高职院校古诗词教学为中心,对古诗词教学中的“五育”渗透进行分析,希望对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五育“五育”的概念由来已久,它最初是在辛亥革命取得胜利后,教育家蔡元培首次提出。

由于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被推翻,教育界的改革迫在眉睫,在此历史条件下,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的理念,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五育融合”的概念受到教育界的普遍关注。

古诗词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几千年的岁月变迁也难掩其光辉。

通过古典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课堂教学实现“五育”融合,落实语文核心素养及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单纯的在课堂上带领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含义、注重考核成绩的教学方式是比较片面的,并不能达成全面的教学目标,因此“五育”融合是高职院校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值得我们去深入思考和研究。

一、高职院校古诗词教学在五育融合落实中的优势(一)古诗词内容涉及广泛“五育”融合简单来说就是从德、智、体、美、劳五个角度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实施“五育”融合实施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教学内容广泛,教学内容涉猎不足就会给五育融合的实施带来局限,不能全面促进五育发展。

中华传统诗词的内容博大精深,非百家之言可容括,涉及爱情、山水、送别、田园等多个题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为实施“五育”融合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美育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美育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美育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美育已成为现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词教学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关键环节。

从美育视角出发,探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现状,并结合美育理念,提出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通过对古诗词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完善等方面的探讨,旨在构建一套符合美育要求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体系。

同时,本文还将结合具体的教学案例,分析这些策略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推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在美育理念指导下的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培养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良好人文素养的新时代少年。

二、美育视角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关系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审美能力和审美创造力。

在美育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更是情感熏陶、美感体验和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

美育与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美育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情感土壤。

古诗词蕴含着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自然、人生、社会的独特感悟。

通过美育的视角,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中的情感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从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素养。

美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在美育视角下,古诗词教学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诗词的字面意义,更要求学生感受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和韵律美。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和创作古诗词,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力,使学生能够在美的熏陶下自由表达自我。

美育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

在美育视角下,古诗词教学不仅要传授诗词知识,更要通过诗词解读、文化背景介绍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古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从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诗画结合”,以美育美

“诗画结合”,以美育美

“诗画结合”,以美育美【摘要】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以独特的音律和和谐的节奏传唱千百来。

古诗词的魔力在于辞藻达练简洁,但是它的内容却非常多姿多彩,具有天马行空的夸张色彩。

古诗词在我国小学语文的教育中的运用是多种多样的,符合我国低年龄段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

所以,本文旨在研究古诗词与小学美术教学如何有机融合,让我们的学生古诗学习之美、之雅,打破学科间的隔阂,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学习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艺术水平,在“双减”背景下全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和知情意行。

【关键词】诗画结合小学语文在语文课堂的古诗学习中,把抽象化为具象,潜移默化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诗配画体验诗歌的深刻寓意,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诗画合一”是创新语文课堂,提升课堂效率,丰富老师的教学方法的探索。

并且,它可以让开拓学生的思维方式,有效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也是当前“双减”对于课堂改革的方向之一。

一、注重兴趣,激发潜能语文将美术内容通过形象描绘,展现美术作品的形、神、情。

美术融入小学语文古诗学习时,首要任务应该激发兴趣。

利用语文和美术课堂的结合点,创造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学生潜能,采用通俗易懂的教学策略,逐渐推动学生学会独立学习。

要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正确运用美术资源,特别是古诗这么唯美的又充满文化底蕴的文体,我们面临着一些现实的难题:如果美术资源被不恰当地引用,它们反而会破坏诗画结合之美。

因此,在古诗教学过程中不能仅让学生用传统的读背然后简单解释某个事物在诗中的意思,还要让学生运用美术知识和掌握的古诗资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表达内心感受。

比如在教授《元日》一诗时,先让学生畅所欲言,说说自己春节时会做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引起学生对本诗的共鸣,然后才顺势讲解古诗意思和“爆竹”、“桃符”等意象在诗中的意思,紧接着让学生连词成句,表达古诗意思:春风送暖入屠苏。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节日的快乐,喝着屠苏酒,心里暖暖的。

小学古诗文和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古诗文和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学古诗文和美术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几点思考文化艺术是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和美术作为其中的重要领域,在小学阶段需要得到重视。

通过将两个学科的知识相互融合,可以强化综合素质教育,使学生逐渐形成自主探究、创新思维、团队协作、应变能力等方面的素质;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深入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培养学生交叉学科的能力;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多元化、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机会,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天赋,并发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全面成长。

当前,小学古诗文和美术融合教学的实践也已经在国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广。

例如,《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和《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都将学科融合的教育思想融入其中,要求将古诗文和美术融合教学作为必修内容纳入教学计划中。

同时,许多学校和教师也开始探索古诗文和美术融合教学的有效策略,探索新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

因此,小学教师们应积极探索小学古诗文和美术融合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然而,由于学科融合还处于探索阶段,小学古诗文美术融合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例如,教师对于古诗文和美术的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了解不够,缺乏不同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学生在接触古诗文和美术作品时,也存在着理解能力和创造力不足的问题。

因此,相应的教育措施和课程优化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化。

小学古诗文和美术融合教学是一种跨学科的教学,需要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一、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学习成果的影响非常大。

例如,通过拓展教学手段,利用数字教材、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多样的媒介资源展示与本课程主题相关的山水、花鸟、人物和景物画作,同时播放相应的古诗文音频,激发学生对于文化艺术的兴趣,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还可以在绘画课上针对特定主题进行文学创作,以实现学科之间的交叉和深层次的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美”蕴含在古诗教学的课堂上
发表时间:2013-09-04T08:29:37.013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3年8月总第92期供稿作者:李彦华
[导读]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萃,丰富的内涵中美的光华在绽放,在流淌,萦绕盘桓沉淀下人生的哲理,昭示着生命的意义。

——《观书有感》教学感悟
李彦华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杨庄小学266700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萃,丰富的内涵中美的光华在绽放,在流淌,萦绕盘桓沉淀下人生的哲理,昭示着生命的意义。

一首古诗就是一泓“美”的清泉,给老师给学生送来美的享受。

那么,怎么利用课堂这个广阔的舞台,引导学生去感悟古诗中蕴含的美呢?我在教授《观书有感》的过程中,隐隐有点感觉,拿来交流,以求指正促进,有所提高。

一、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想让学生感受理解美,要注意创设与古诗内容有关的情境。

1.富于艺术性的课堂开场情境,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审美境界。

授课之初,培养良好的审美心境至关重要。

它是学生进入古诗意境,实现正确审美的契机。

在本课中,我以谈话的方式设置导语,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询问学生读过哪些书,再问读书有什么收获。

在亲切自然中消除学生紧张情绪,调动学生日常的审美经验,为诗句的审美感悟做铺垫。

此外,这一导语设计切合本诗“不断读书,方才增长智慧”的主题,为主旨的最终揭示做了伏笔。

2.课堂中运用辅助手段创设情境,利于学生审美感知的形成。

课堂中我不失时机地运用了多媒体教学,通过突出强调引领学生感悟诗文内容。

例如对水“清”这一内容的感悟。

我利用媒体展示了日出日落水中的倒影,由朝霞到落日余晖让学生感受晨昏变化中池塘水的清澈;通过春日绿柳的婀娜、夏日黑云翻墨的诡谲、秋日的归雁写就的“人”字诗行、冬日雪花飘落中鹊戏梅枝的美,让学生看,让学生想,利用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感受诗句的魅力。

这样,运用情境的创设引学生“身临其境”,感悟来得真切自然,对古诗的理解易于到位。

二、多种形式美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音乐美
古典诗词格律严格、节奏感强,声律上又具有抑扬顿挫的特点。

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让理解在诗词节奏的音乐美中慢条斯理地进行,轻重徐缓丝丝入扣,并结合吟诵的一些基本知识来熏陶教育,很有韵味。

本课中我也注意了这一点,如“师指名读,正音并指点节奏;适时范读,强调语气及停顿;师生分解接读。

”“师据学生获得的清的印象,让学生带着喜爱之情融进诗句中再行朗读。

”“师引分析全诗:1、2句写景,3句疑问,4句找出答案。

应带什么感情读呢?引生融情再读”等多处朗读。

此外,我还加入了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应该说营造的氛围已经很有美感。

这样在课堂教学的时候,教师指导学生依照节奏,读得很有美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音乐美,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在美中陶冶沉醉,理解古诗心语。

三、巧妙引导,让学生感受古诗用词之美
古典诗词的语言含蓄生动,概括凝练。

以极少的字句表达深邃的道理、复杂的内容和丰富的感情。

本诗中的一“半”一“方”,描摹出形状和大小;一“开”,引入比喻还加了动感,“清”得新奇。

下文一个“徘徊”,以动写“清”神来之笔。

短短两句,作者用词的巧妙就让我们深有感悟。

后两句中一个“活”字,真把水写活了。

仿佛让人看到流淌着的潺潺清流,让人看到注入池塘后形成的那湾清泉。

而“活”字所带有的动感,会让我们产生许许多多富有韵味的美的联想,一字开阔处一个美的天地,给读者一个活泼清新的世界。

教学中抓住这些重点字,深挖开去,学生的思维努力有方向,有着力的支点,理解也就更为深入、扎实。

四、对诗歌的审美,要注意营造课堂的一个认知高潮
授课在循序渐进中进行,这其中应该是向着目标的一个层层深入,最终到达课堂所需要达到的一个高度,来完成授课的任务,实现审美的目标。

在本诗中,“不断学习,才能增长智慧”的道理,是在活水不断流进的现象中得到揭示的。

那么课堂设计者在前面先做足了“势”,极力渲染水之“清”,后悬疑引导,“谁让它这么清?”随之揭示“活水”,再联系题目中“观书”二字,层层深入逐步推进,借诗句内容和题目的“不协调”发问点拨,让道理由“水清”到“读书”对照迁移,对比深化,以物喻理昭然揭示,主题得以明确,让学生恍然有所悟,就像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增添些曲折回环陡然而见的美。

五、对诗歌的审美,在拓展延伸中留下回味
每看名师的课堂,总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总想再一次去聆听,在聆听中欣赏、享受。

那课堂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往往在课的结束留有余味,让读者去思索,去感悟这一堂课的主旨。

好像叶君健笔下梅兰芳大师的表演,演出结束了大家还沉浸在剧情中,好久才想起雷鸣般的掌声。

但这功夫,真不是等闲可作的事!但在审美教育上,我们终究要努力向着这个方向,尽所能地锤炼自己,不是大河湖海,做条溪流也不枉为人师一回。

在这堂课的设计上,作者应该在拓展延伸上有对审美效果的进一步深化。

诗歌教学在高潮之后,我推出了对朱熹这一人物的介绍——一个博学大家,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儒家学说等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都有所建树。

而也许正是因为他如同“活水清塘”一般不断的学习努力,才会取得这样的成就。

作者本身,就是诗中道理的一个践行者,一个体现者。

这样的结束解说,依然和诗的主题相契合,增加了学生对诗词作者的了解,平添了学习的情趣。

一堂课就是一篇作文,美不美受我们个人能力所限。

但设计中让“美”贯穿其中,有一个扣紧主题的导入,有一个揭示主题的高潮,有一个巩固延伸让课堂留些韵味的结尾,我想一堂课就有了进一步锤炼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