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诗歌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方法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 ——以人教版为例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 ——以人教版为例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美育渗透——以人教版为例摘要:现代诗歌融合了东方诗歌文化与西方美学文化,不仅承载了传统诗歌的古韵,也将西方诗歌的审美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

现代诗歌具有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等特征。

诗歌美育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诗歌的鉴赏及感悟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话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美育引言现代诗歌中的“美育”,即利用文学艺术、自然之美及社会背景,帮助学生在现代诗歌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现代诗歌是时代产物,不仅传承了传统艺术文化的手法,也渗透了较多的现代思想理念。

诗歌语句凝练,富含韵律美,便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握对诗歌所反映的情感,在传承文学艺术的学习时,可提高审美鉴美能力。

一、现代诗歌的美学特征现代诗歌饱含时代价值,是真善美的表现形式,在学生的审美教育中占据一席之地,其主要具有形式美、意境美、情感美等美学特征。

1.形式美人们对美好的事物总是移不开眼,美好的事物总是令人心旷神怡,诗歌中对称而和谐的美更是让学生流连忘返。

人教版初中语文《金色花》中有三段连用“当你”引出动作描写,表现出孩子无时无刻不感受着母亲的爱意,同时细节描写表现出孩子铭记着母亲的爱,也想着如何去回报这份爱意。

把孩子想象为金色花,花供人们欣赏,人们爱护花,这种相互的爱美妙而生动。

2.意境美意境由诗人笔下的意象串联而成,诗人将其感情蕴含于可见的事物中,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品读勾勒出意境,感悟诗歌情感。

富含感情的语言文字帮助学生走进诗人内心世界,通过意境感受其作品的价值,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人教版初中语文《纸船》,该诗歌以折纸船为载体,负载爱。

学生想象诗歌中描绘的意境,纸船被抛出,有的卷入海浪、有的打湿了沾在船上、有的吹进船里……作者渴望一只船可以流向母亲,这些纸船承载了作者对母亲满满的爱与思念。

通过品味诗歌里的意境,帮助学生切实感受作者的悲哀情怀及对母亲的绵长思念。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副本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副本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引入诗美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美”、“创设教学美的形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运用、巩固所学的古诗词”这几个方面来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美育一、引入诗美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情感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其同时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基础。

因此,只有学生对古诗词有感情,才能引导他们感受古诗词的美。

首先,从导入入手,激发学生对诗词美的向往。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该多引入些趣味性的知识,使得学生能被其吸引。

例如教师在对《山居秋暝》这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对介绍有关王维的一些小故事进行。

从而激发学生对王伟的《山居秋暝》提起浓厚的兴趣。

其次,从诗词感情基调入手,点燃学生美的情感。

华兹华斯宣称“所有好诗都是强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打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心灵大门就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

美的创造和美的教育是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因此,美育教育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一篇好的诗词都是以情感来打动人。

再次,从朗读入手,用优美的声音打动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从小学开始教师一直要求的。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即是美读。

多方位、多层次地感知作品的精髓,以达到美育的目的——从教师那抑扬顿挫的美读中感受情感美、音韵美。

二、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美(一)品味词句,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让学生找本诗词的关键词。

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地把握诗的中心内容和领会诗人的情感。

因此诗眼可谓诗词中的关键词。

其次。

让学生替换本诗词的关键词。

为了让学生对诗词的妙处体会更深,有时让学生替换本诗词的关键词,往往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仔细咀嚼,体味古诗词的含蓄美含蓄也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

这是因为古代诗歌的体制一般比较短小,一首诗词的字数句数都是固定的,所以诗人在创作时必须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短中见长,浅中含深,以最少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浅析初中语文新诗歌的美育教学

浅析初中语文新诗歌的美育教学

付的 , 更别提创造了。但是 , 新诗歌作为一种现代 文学艺术形势 ,
是先进 的积极 的 ,锤炼 的新诗歌更能表达一个十几岁孩子 的心 声, 锻炼他们的语 言能力 。 在实际教学中 , 新诗的写作首先要 培养 学生 的言语表达能力 , 这包括 、 学生积累经典 的语言材料; 让 培养 诗话 的语感 ; 熔铸精美 的语言。前的中学诗歌教学 中的读读 背背
感悟到了意境 , 才能达 到诗歌教学的最终 目的即审美教育。诗歌
艺术鉴赏的方法 , 可以通过分析艺术形象 , 感悟意境 , 或者通 过联 想和想象 , 赏析意境 , 体会诗人 的情感 , 到 自我心灵的放飞 。 达
三 在 新 诗 写作 中创 造 美
新诗创造是对新诗教学 的一大突破。在以往 的教学 中, 因为 教学模式 和考试制度对新诗 的不够重视 , 学生学习新诗也只是应
候 , 以在视频上放一首故乡的曲子 , 可 情景结合 , 让学生更容 易体
会作者那种思乡之情。 教师 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纲广阔的平 ③
台。 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个体 , 在新诗 阅读教学中 , 老师可以按
首新诗 , 老师可 以让学生 自己去创造 同类 型的 , 有条件 的可 以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 造 比赛 , 评选 优 秀的诗歌 , 然后创造成诗 歌集供大家鉴赏学习。 当然 , 歌教学应该发挥 自身特有的优势 , 尤 其是诗歌在增强学生对生活 、 自然 、 社会的认 识方面的优势。 让思 维和 自由沟通 , 用文字加 以表达。 新诗写作训练 中, 有意识地培养
对积累经典 的语言材料非常重要 。 然而 , 要培养诗话的语感 , 熔铸
精美的语 言 , 仅靠读 、 背是不够 的。 一更有效的方法是指导学生研 究品味诗歌 的语言 , 进行一定 的诗歌写作 的尝试 , 使学生在诗歌 研究与写作尝试 中锻炼 自己的语言 , 培养诗话 的语言能力。学完

试论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试论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试论古诗教学中的美育试论古诗教学中的美育中国是诗的国度,古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它以丰富的情感,优美的意境,生动形象、含蓄凝练、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成为人类极佳的精神滋补品。

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教学提出:诵读优秀诗文,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却常常把理解、背诵默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忽视了古诗整体的韵味和美感,学生在被动记忆掌握的情况下,很难感受到古诗蕴含的韵律美、意境美、哲理美、表达美。

那么,如何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呢?一、朗读,体会韵律美诗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的整齐、均衡。

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许多诗只要读一读,就美得让人心醉神往。

我在学生朗读时,注意把握以下几点。

1.读出音的节奏。

诗的节奏也叫音步,它是由不同的字音很有规律地交替而形成的。

划分音步也是我们在古诗教学中常用的学生诵读的方法,用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把握诗句中的语感,读出诗特有的节奏和韵味。

现以七言绝句《山行》(国标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3课)为例,来看看音步的划分。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比较容易掌握,运用起来也比较熟练,是一种常用的好方法。

2.读出音的轻重。

在古诗中,凡是内容上要求需要突出的和感情上起重要作用的词语,一般都要重读。

同时,韵脚也要适当地重读,非韵脚可以读得轻缓一点儿。

对于重读的字词,我们用着重号.标示。

同样以《山行》为例。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

牵手诗歌,与美共舞——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内容摘要]:审美教育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诗歌教学则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本文首先从初中诗歌教学现状分析入手,阐述了选题的意义和价值,并根据学生审美趣味依然普遍幼稚化、低俗化,审美心理结构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完善,审美教育的进展仍然比较迟缓等现状,提出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因素和生活体验,在诗歌教学渗透美育的教学策略:(一)营造涵泳明象佳境,培养审美意识的自觉性;(二)品词遣句悟文明意,培养审美感知力的敏锐性;(三)激发体验领情悟志,培养审美情趣的高尚性;(四)融情入境训练写作,培养审美能力的创造性。

[关键词]:诗歌教学;美育;中学生;情感因素;生活体验[正文]:一、三大需要:凸显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的重要性(一)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已在各地如火如荼地展开,笔者认为新课程能否顺利实施,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能否适应新要求,因此每位教师要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使自己尽快走进新课程。

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其鲜明的教育理想和浓郁的时代创新气息,呼唤着语文教师的角色转换。

然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如新课标强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审美教育则是以学生为审美主体,以教师教学的语言感染等精神性内容和语文教材等物质性内容)为审美对象的教育活动。

在新课程中,是这样定义教材的:教材是教师在教学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也就是说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

初中语文(人教版)课本里共选有诗歌48首,总20课,占课文总数的12%。

其中古诗30首,现代诗11首,外国诗歌7首,另外要求背诵课外古诗60首。

从教科书内容的编排,到课标要求学生课外背诵古诗的篇目,足以说明诗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诗歌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正是有效途径之一。

但对于新课程中诗歌类教材,教师们表现出了迥异的态度:有些老师认为这些文章不在中考之列,就粗上省上,甚至不上,其做法其实是本末倒置了;而另一些教师则是以教参为纲,死守教参,没有自己的思想,只知道照本宣科,不顾学生的精神体验。

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试论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摘要: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语言实施美感教学是培养中学学生认识我国文学艺术魅力,掌握汉语文字运用能力,奠定其文学基础的重要方式。

本文分析了诗歌语言中的养育意义及独立审美观念,并从几个方面探讨了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的美育策略。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美育意义观念策略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106-01我国的文学发展有着数千年的历史,随着时代变迁,时至今日,文学艺术在我国已经呈现出众采纷呈的趋势,这对当代中学语文教学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文学领域中的诗歌体一直都是影响我国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形式,诗歌语言中所蕴含的独特的语言美感对培养学生认识美、创造美、拓展学生视野、激发想象空间等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通过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语言实施美感教学,是培养中学学生认识我国文学艺术魅力,掌握汉语文字运用能力,奠定其文学基础的重要方式。

1 诗歌语言中的美育意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孕育诗歌的泱泱大国。

自《诗经》问世以来,到词牌体的出现,乃至现代诗歌的崛起,诗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向世人展示了不一样的美学艺术。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材编排将大量古代及现代诗歌引入教科书,是为适应当前社会快速发展的步伐,也是为培育我国当代青少年更加全面的综合素质所做出的应对性的教育改革。

可以说,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对诗歌语言表达能力的体会是最难掌握的,诗歌中的每个字都富含了中华语言的精髓,因此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课文相较其他文学作品而言更具有美育意义。

2 培养学生的独立审美观念通过一系列教学措施,培养学生独自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念与美感见解是教育实施的最终目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教材中的诗歌体裁对学生进行美感培育,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我国语言文学中的精髓部分,这对学生独立领会并掌握正确的审美观念有着深刻意义。

对于一篇诗歌课文,学生可以存在不一样的解读观点,但最终的中心思想必须一致,因为这是语文教材中诗歌课文的灵魂所在。

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

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初中生的年龄一般在13岁至16岁左右,根据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与生理的特点,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再通过学校教学中对他们施以适当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要想学好语文这门课,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浅入深地学习,在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很多诗篇类的文章,教师会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展开美育教学策略后,使学生认识到语言文字的奥秘,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意义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在教学中要通过美感教育使学生了解事物的审美观点。

诗歌语言教学中使用了大量的隐喻、夸张、拟人象征的手法,因此,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疑难问题。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学会诗歌的内涵,需要教师不断挖掘,发现美育教学策略,使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情趣所在。

这种教学法不断激发学生内心隐藏的激情,锻炼学生理解诗歌的寓意,通过美育策略的实施培养学生自身创造诗情画意的天分,在提高学生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的同时,学习成绩也有明显的进步。

二、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的美育策略美的意境就是通过诗歌表现出作者的一种特别的感情。

有一些诗歌在读过之后使人沉浸,回味无穷。

诗歌中蕴含语言的美感的培养是学生对文学中的语言产生感知→理解→鉴赏→创造的过程。

在初中语文诗歌语言教学中根据语言的美感,从审美教育方面进行教授,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字的内涵,学生可以在生活中用委婉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心意而不伤害别人。

1.诗歌感知美育策略诗歌感知美育策略就是教师让学生在学习诗歌时进行阅读,通过对诗歌表面词语的感知,阅读过程中使学生产生美感而达到学生学习的教学目的。

例如,在学习《望岳》这篇诗歌的时候,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诗歌内容“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美育渗透探微.doc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美育渗透探微.doc

初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美育渗透探微古典诗歌是中华古典文化艺术的精华,其中蕴含的细腻的情感、丰富的想象、美妙的语言、?v博的文化、独到的审美等令人读来唇齿留香,不忍忘怀。

苏教版初屮语文教材屮选录了多篇意境优美、情感丰富、闪涵深邃的古典诗歌,这些诗歌具有典型性,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绝佳素材。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初中语文担负着美育的重任,所以教师应善于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陶冶学生情操,涤荡学生灵魂,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一、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古典诗歌中的各种“美”古典诗歌是一首精妙的音乐,优雅温和却不张扬;古典诗歌是一弯清浅的溪流,纯净透明却意境幽远;古典诗歌是一幅美妙的画卷,有山有水,冇花冇草,情景交融,情韵深厚。

以上种种则是诗歌“美”的总结,同时这也是诗歌美育渗透的基础与前提。

诚然,要想积极有效渗透美育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并体悟古典诗歌中的各种“美”显得尤为重要。

古典诗歌的“美”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语言美。

古典诗歌语言凝练,音韵和谐,节奏明朗,抑扬顿挫,读来别有一番风味。

严谨、凝练、工整与优美的语言是古典诗歌独有的“美”,也在正是由于这种美,古典诗歌经久不衰。

例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语言对仗工整,音律和谐,读来十分悦耳,让人久久回味。

二是色彩美。

每一首诗歌均是一幅魅力十足的画卷,画卷色彩斑斓,形象生动,意境感人。

三是意境美与情感美。

古典诗歌融入了诗人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渗透着诗人的独特的情思,体现出超乎寻常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例如,杜甫在《望岳》中塑造了泰山雄伟壮观的美景意境,抒发了青年时的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自信情感。

二、巧妙创设诗歌美育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初中语文古典诗歌中美育渗透需要有与之相协调的趣味美育情境,故教师应多途径创设诗歌美育情境,让学生受情境感染和熏陶,继而培养其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提升学生审美能力。

占典诗歌蕴含着语言美、色彩美、音乐美、建筑美、意境美、情感美等多种类型的美,要想充分挖掘这些“美”的形式,必须借助于美育情境的构建,以此来激发学生兴趣与信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诗歌教学中进行美育的方法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思想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参透美育,是提高学生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诗歌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是文学艺术的精粹。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纵观现行苏版七——九年级语文教材入选的111首诗歌(现代诗21首,古诗词30首,课外附录古诗词60首),都是文质兼美适合教学的典范性诗歌。

本文仅从诗歌教学角度,就诗歌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育,谈一谈个人的深刻体会。

一、营造氛围,感受独特的情境美
心理研究显示,美的事物往往能引起审美主体的强烈审美愉悦,而作为文质兼美的诗歌通常也能激发学生获得审美愉悦的心理期待,这种审美期待正是教师实施美育的最佳契机,可运用语言、实物、音乐、画面等手段,创设课文所需要的情境,将这种内在的心理期待外化为审美注意,只要构成了一种和谐的气氛和情调,那么课堂氛围就自然形成了。

例如教学《蒹葭》一诗,对于未有恋爱经历的初三学生来说,要他们去体味诗中的情味,实在有点勉为其难,这个时候,音乐、画面、语言等就可以凭其独特的感染力来渲染气
氛。

二、加强诵读,感知和谐的韵律美
朗读吟诵是学习诗歌的传统方法,也是审美传情的极好手段。

诗歌本身具有形之于声的特性,较于其它文学形式更适宜朗读和背诵。

如果一首诗是一块炽热的红煤,那么好的朗读就能使它散发出全部的光和热。

叶圣陶说:“文章要美读”,“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

”好的朗读吟诵能使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清,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地带进诗词中,去领略诗歌那摇荡心灵的美。

因此我们在诗歌教学中,可采取大声朗读,轻轻低吟,齐读,个别读,听录音跟读,加手势吟诵等各种不同的形式,让学生在朗读吟诵中体味、感悟诗的韵律美,同时指导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比如朗读韩愈的《左迁至南关示侄孙湘》时,可按照“二/二/三”的节奏,“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洲/路八千”。

重读的音主要有“九重天”、“路八千”、“家何在”、“马不前”等。

学生在不断的朗读吟诵中,感悟到诗歌美的和谐的韵律,从而达以“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的艺术效果。

三、品味推敲,领悟凝炼的诗语言美
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古诗的语言讲究形象性、色彩性、音乐性,具有神奇的魅力。

让学生学会品味诗歌的语言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表达运用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学生的语言
鉴赏力,从而提高语文修养的重要途径。

可以让学生从语音文字方面,遣词造句方面,标点格式方面,开动脑筋想想哪个字妙,哪句话精彩,哪种写法有特色……例如教学《沁园春·雪》,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谈谈词中感受较深的语言,学生在细细品味之后、说出了自己的一些见解:有的学生说“舞”字既让人感受到舞蹈的轻盈灵动,又展示了群山绵延的秀丽之美;有人说“素”字写出了雪后大地的清爽美丽;也有人说“封”字写出万里山河被冰雪覆盖的景象……通过对语言进行吟咏、比较、推敲、品味、辨析,学生自觉不自觉地把诗的语言内化为自己自己的语言,同时,学生在品味语言的时侯,能更好地感受到诗歌中美好的感情和意境,也自然而然受到美的熏陶。

四、联想想象,领略深邃的意境美
想象联想在审美的各种心理因素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审美升华的翅膀,失去想象,审美感受只能停留在感知的初级阶段上,审美情感,审美理解都无从发生。

在诗歌教学中如果仅仅只满足于教科书上的分析,其结果只能造成学生思维的僵化。

作为教师完全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已知形象去再造新形象,实现这一目的,只要借助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即可完成。

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联想,把诗中有、无、隐、显的空间填补起来,在脑中形成一幅与诗歌内容相符的图画。

让诗中的意境通过理解、想象、联想,得到充分的还原、再现。

比如教授《蒹葭》一诗,让学生在解读完诗歌的基础之上,选择诗中最喜欢的一个词或某一章进行展开
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心情。

同学们参与意识积极而强烈,思维活动敏捷而深刻,写出了许多优美而丰富的语言。

如有同学通过想象后这样改写“溯洄从之,宛在水中央”:“我顺流而下,追寻你的身影,终于,我看到你像出水芙蓉一般站在水中央,你仿佛站在遥远的时光背后,眼波潋艳,与我相望。

那灵动的眼神,那沉思的神态,似在娓娓诉说着什么。

回眸一笑,仿如嫣然花开,胜过传说的倾国倾城。

终于,我离你只有几步之遥,我伸出手,似乎可以触及你恬淡的容颜,可为什么只是似乎?”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联想、想象,学生便会从诗歌中发现美、体验美、辨别美,并为表达美和创造美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休谟说:“美并不是事物本身的一种属性,它只存在于观照事物者的心灵里。

”这就是说,审美的情感不会自发形成,必须进行目标明确的工作来培养学生的感情。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教师应首先致力于提高自己的美学修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美学认知水平;同时,不断加强在语文教学中美育方法的研究探索,利用诗歌教学这块阵地,充分挖掘和运用教材中丰富多彩的审美资源,运用恰当的美育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增强审美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使他们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