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者/王群林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在不知不觉地氤氲在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喜爱语文、走进语文、学好语文,让语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地成长起来。
二、语文学科的文学美语文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它丰富的语言,无尽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让学生享受到文学美。
它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开启心智,陶冶性情,诱发遐想,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笔者在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从学生对春天的精彩描述入手,一开头就把大家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和向往中。
春天,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
一提起春,我们就会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他描写了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山、水……,这时,同学们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中,体验到了赏心悦目的愉快情感。
发酵、悖发,最后外化为创作的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拿起笔来,学习着抒写自己的心灵。
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与审美、与创作的碰撞中,闪现出炫丽的创作火花。
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种自主读书,自主创作的动能。
如果学生的阅读面广,他们经常与教师探讨着小说、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创作风格、语言特色,经常在语文作业后有一篇小说、一首诗、一篇随笔呈上,而且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少些苍白,多份雅致;少些凝重,多丝轻灵。
其优秀之作,在全班交流和鼓励,并推荐到报刊发表。
这样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大面积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结果,笔者正在努力构建着这样的局面。
三、语文学科的精神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结已。
树立信心,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挫折。
语文教师应该站在高处,放眼未来,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
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现代社会审美教育形成了较高的需求,美是人们生活的需要,而审美则是实现美的需求的思想与行为。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内容,为学生创造更为有益的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全方位的审美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课外阅读、文学鉴赏、文艺欣赏、课文朗读等多种方式来建立学生全方位的审美意识。
如何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以巧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里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经典名著、诗歌歌赋、古代民谣和民间故事等。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文艺作品,如歌剧、音乐会和话剧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学会分辨美和丑、好与坏,增强对诗意和美感的认识。
二、专业的美学知识培训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增加美学知识的培训,将美学理论的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美学知识包括美的基本特征、美的内涵外延、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呈现等方面,这些美学知识的掌握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文学艺术作品,进而提升其文学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解、举例等方式来进行学生的美学知识培训。
三、多元文化教学多元文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涵盖多元的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影视作品等。
多元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经验,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美的感觉,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分享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艺术特点等有重要的作用。
四、艺术素养培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学生懂得欣赏、欣赏美。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书画、琴棋书画、诗歌朗诵和演讲等艺术活动来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展示自己的个性。
五、实践与实验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和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找到并加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刍议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刍议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诗歌是人类文化艺术的瑰宝,是语言的精华,是审美的表达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它既能培养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又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有效的诗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明确诗歌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诗歌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以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为目标,而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和体验能力。
通过诵读、朗诵诗歌,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形象美、情感美,让学生在欣赏、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养成热爱诗歌、热爱美的习惯。
我们应该注意诗歌教学的内容选择。
诗歌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古典诗歌、现代诗歌,也有民族诗歌、外国诗歌。
在选取课文和课外诗歌时,我们应坚持“有民族特色、有人民性质、有时代色彩”的原则,既要把古代经典诗歌、现代名家诗歌纳入教学内容,又要注重选取具有各种风格、各种主题、各种形式的优秀作品,以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我们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诗歌教学。
除了传统的讲解和解读外,还可以结合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诗歌的演示和呈现。
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诗歌的图片和背景资料,对诗歌进行解读和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
在教学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诵读比赛等活动,鼓励学生参与诗歌创作,以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表达能力。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个性审美。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喜好,所以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要给他们灌输某种审美意识和偏好,而是要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诗歌中找到自己的共鸣和喜好,并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和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进行诗歌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选择多样化的诗歌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诗歌教学的审美教育目标,让学生在审美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

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摘要:审美能力是一个现代人必备的素质。
初中语文教学能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和美的心灵,能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心理。
因此,在教学中,应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美学知识,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审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审美教育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可见,美育是语文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它运用教材、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在寓教于美的享受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陶冶情操,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形成健康高尚的品质,从而使语文教育中的德育更具特点,更有实效。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加强审美教育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较好地利用教材实现这一目标呢?一、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是中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社会主义的美育有着广阔的领域,它既触及人的感性,也诉诸人的理性;既作用于人的感官,也触及到人的灵魂,它把真正的人的审美价值的培养和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创造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体现它在社会主义四有新人培育中的价值定向和创造功能。
1.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按照教育教学规律进行的教育,是德、智、体、美、劳及心理健康诸因素的完整结合。
素质教育强调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审美,学会生活,它非常明确地将审美教育列入其中。
教师要依据学生所处的特定环境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渠道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根据审美教育的特点,采取循循善诱、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期,中华民族要振兴,东方巨龙要腾飞,真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则是历史赋予教师的重任。
重视并加强审美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只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做到深入浅出,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美的含义和实质,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生阶段进行审美教育符合素质教育发展要求审美教育是关系到人们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审美创造、组织生活并实现自身的美化问题。
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

@吉林教育
初 中语文教 学 中审美教 育 的实施
甘肃省会 宁县 头寨 中学 关志辉
审 美 能力 是一 个 现 代人 必 备 的 素质 。初 中语 文 教 学 能塑 造
学 生 健全 人格 和 美 的 心 灵 , 培 养 他 们 健 康 的 审 美 观 和 审 美 心 能
维 , 与 目前 语 文 教 学改 革 的精 神相 一致 的 。 是
中 , 自 己独 特 的 见 解 、 受及 想法 , 有 感 能够 有新 的 角 度 , 够 运 能
用 新 的 方 法 , 才 是 有创 新 的作 文 。这 种 有 创 新 的作 文 本 身 也 这 是 学 生对 美 的一 种 创 造 。因 此 , 表 现 美 和 创 造 美 就 要 多 鼓励 有 学生 去 有 创 新 意义 的文 章 。
审美 理 想和 美 的 意识 。在 语 文 教学 中我 们 要发 掘 文 学作 品 中的 “ ”使 学生 能够 发现 美 、 悟 美 、 赏 美 , 美 , 领 欣 以至 创造 美 。
其 次 , 想 在 初 中语 文 教 学 中 实 施 审 美 教 育 , 须 让 学 生 要 必 懂 得 审美 的知 识 。语 文教 学 中 的审 美 , 是借 助 文 学作 品这 一 就 审美 客 体 , 靠 作 品 的形 式 、 依 内容 等 , 审 美 主 体 学 生 分 辨 何 谓 使 真 善 美 , 谓 假 丑恶 , 而 以美感 染 学生 的情 绪 , 冶 学 生 的 情 何 从 陶 感 , 养 学生 高 尚 的情 操 , 铸 学 生健 伞 的人格 。 培 浇 鲁 迅 先 生 曾说过 :对 于 任 何 事 物 , “ 必要 观 察 准确 、 彻 , 透 才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被逐步重视。
本文意在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审美教育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审美教育旨在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统一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发挥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动性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
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
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二、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以收到理解全文主题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多媒体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
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具体地说就是把以教材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形式美、进行情理交融的审美教育和运用精彩的悬念和语文教育现实美的创造进行审美教育来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要求,塑造美的人性,增强语文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材悬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之一。
因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在生动形象的教学实践中,把传授语文知识和思想情感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以教材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鉴于当代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奇、求美、求快、求乐的心理,教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事实上,教材中反映美存在的领域是十分宽广的。
有自然美,写山水鱼虫、日月星辰等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如学生可以从鲁彦的《听潮》中感受大海的潮声雄伟壮阔,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感受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等等。
有社会美的,写生产劳动、革命斗争、科学文化生活等等。
如陈毅的《梅岭三章》表达了革命烈士“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至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华罗庚在《统筹方法》一文中用匀称的图形简明地介绍了优化工作程序的统筹方法,展现了科学理论的应用美。
有建筑美,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作者用艺术语言描写了不同建筑物各自的形体美、质地美、色彩美,创造了立体组合的空间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师生的联想和共鸣,尤其应重视建筑艺术形象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民族特色。
还有其他艺术门类的美育内容,如工艺美、音乐美、绘画美、雕塑美、舞蹈美等。
初中语文教学要强化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强化审美教育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一、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
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感受入手,渐入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
这就要求教者应善于捕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
2.适时点拨,把握内涵。
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
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拨,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
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二、教师用语言美感染学生语言表达形式的好坏、优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达及学生审美感受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直观的语言美的表率,是施行美育的重要艺术手段。
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生动形象、有节奏的轻重快慢、高低起伏之变化以及含蓄、幽默与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十分重要,教学内容与优美的语言形式和谐地相结合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重要途径。
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把情感融合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之中,用富有美感的语言传递给学生。
如教学《故乡》一文对闰土的形象分析,教师可用丰富的感情,诗样的语言给学生勾画出两幅神异的图画:画面一,天空深蓝,圆月金黄,在海边碧绿的西瓜地里,项带银圈的少年闰土,手捏钢叉,轻轻地向猹逼近,奋力刺去……画面二,成年的闰土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圈肿得通红,夹戴破毡帽,身穿薄棉衣,粗糙而开裂的手,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筐,嗫嚅后终于叫道:“老爷!……”在这里,教师从感性出发,用诉之于感官的形象语言概括描述出闰土从一个活泼、勇敢的乡村少年到一个早衰、贫穷、保守的旧社会农民的前后变化,虽没有大肆渲染什么时代背景,但同学们心领神会了“变化”的巨大和深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4-05-16T10:40:41.733Z 来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4年3月供稿作者:王智君[导读]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然从感知开始。
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
王智君
〔摘要〕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通过形象熏陶、启迪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灵魂,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诵读剖析作品品味语言创造美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正确审美观、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它对于学生养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良好的个性行为和高尚的品德都有着重要作用。
笔者现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能力的策略。
1 通过诵读,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也必然从感知开始。
审美感知力要求主体对美的诸因素能直接把握和领悟。
于漪老师说,语文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
这就是创造性语言的魅力。
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体现审美创造力,既讲究科学美,又讲究艺术美,以敏锐的审美语感体现语文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鲜明性和语言表达的形象性、生动性、音乐性,通过创造美的语境,再现文章的音韵美,把学生带入意境,“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从而活跃学生的“思”,发展学生的“智”。
朗读,是把无声的视觉语言化为有声的听觉语言,把储存信息的符号载体还原成作者所要传达的真情实感,使作品中的人物、情景跃出纸面,使学生进入角色,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多方面地感知作品的内容,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初步的审美享受。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做到声情并茂,用富于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以达到先声夺人、以情感人的效果。
而且,朗读过程实际上也是学生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新课程标准也强调以读促悟,通过美读,领悟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从而与作者产生共鸣。
教学中,我常通过范读和指导学生美读,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通过剖析作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美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美化人。
语文教材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绝大多数作品无不与美有关,与人的美化有关,可以说,语文是人的精神家园,是人类审美的集中表现。
这富有情感的学科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
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素质教育,通过各种审美实践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
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中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美进行剖析,让学生感知美。
例如,《风景谈》一开头,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沙漠驼铃”的画面,望不到边际的沙漠“白茫茫一片”,发着“微微的白光”,突然,地平线上出现了“黑点”,逐渐变成“黑线”,微风送来铃铛“丁当,丁当”的“柔声”,“昂然高步”的驼队排成整齐的方阵,加上那“长方形猩红大旗”与那“苍茫”“寂静”的沙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庄严、妩媚”的感觉。
教师可以抓住以上这些词语从色彩、感情、声音及动静变幻去指导学生感知形象,从中欣赏到大自然的阳刚之美,领悟到大自然的粗犷及人们战胜大自然的伟力,进而理解“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的深层内涵。
3 通过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所谓鉴赏,就是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和现实事物美的现象和本质的理解,掌握正确的鉴别美的标准,提高审美兴趣和爱好,从而提高评判和欣赏美的能力。
美是联结情感的纽带。
语文教学是以形象和感情见长的,而审美教育本身就是一种始终不脱离形象和感情的扣人心弦的教育。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美,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
”审美鉴赏是一种艺术认识活动,它始终伴随着活生生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反应。
赞可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
”我们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看到文章中美的形象,感受到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是文学创作的物质手段。
教学中,每学习一篇文章,我不仅要求学生读懂文章写了什么,还要求他们弄清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精美的语言,以受到美的感染,得到美的享受。
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美的语言,如作者借助嗅觉、视觉与听觉的“通感”,把微风吹来的缕缕清香比作“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些都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文中还运用“亭亭”、“脉脉”等二十多个叠音词和“袅娜”、“渺茫”等十来个双声叠韵词,赋予文章以音乐美。
通过品味这些美的语言,使学生体味到一个富有正义感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企望,想从月夜荷塘清丽、幽雅的景色中寻求解脱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品味其炼字的贴切和用语的精妙,理解语言在具体语境中的表达作用,使学生受到语言美的熏陶。
4 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创造美是美育的目的所在,也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
文学作品往往是作者借以表达强烈感情的载体。
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使他们获得美的享受,激发他们进一步创造美的热情。
如语文的仿写题中,所提供的例句一般语言简明,构思新颖,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学生在阅读品评之后进行仿写,会有很高的热情,进而积极地去创作佳句、创造美。
如有个仿写题是请学生根据例句仿写一组句子———“种子如果害怕被埋没,就永远不能发芽。
”学生随即创作了许多精妙的句子。
如“蜡烛如果害怕焚身,就永远不能发光。
”“航船如果害怕触礁,就永远不能远航。
”……一个个饱含哲理的语句,显示了学生的智慧和创造美的能力。
而我们也正是期望通过这些仿写题的训练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美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使他们摆脱一切低级趣味的东西,从而满怀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为中华民族的复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作者单位:甘肃省甘谷县新兴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