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作者/王群林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在不知不觉地氤氲在学生的心田,引领学生喜爱语文、走进语文、学好语文,让语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田生根、发芽、茁壮地成长起来。

二、语文学科的文学美语文姹紫嫣红,生机盎然。

它丰富的语言,无尽的情思,深邃的哲理,能让学生享受到文学美。

它不仅能让学生增长见识,开启心智,陶冶性情,诱发遐想,更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笔者在上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时,从学生对春天的精彩描述入手,一开头就把大家领进了对春天的回忆和向往中。

春天,是一个极富诗情画意的季节。

一提起春,我们就会想起朱自清的散文《春》,他描写了春天里的草、花、风、雨、山、水……,这时,同学们仿佛走出了教室,陶醉在迷人的春景中,体验到了赏心悦目的愉快情感。

发酵、悖发,最后外化为创作的动力,让学生不由自主的想要拿起笔来,学习着抒写自己的心灵。

在一次又一次的语文与审美、与创作的碰撞中,闪现出炫丽的创作火花。

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一种自主读书,自主创作的动能。

如果学生的阅读面广,他们经常与教师探讨着小说、诗歌、散文的写作技巧、创作风格、语言特色,经常在语文作业后有一篇小说、一首诗、一篇随笔呈上,而且在运用现代汉语时,也少些苍白,多份雅致;少些凝重,多丝轻灵。

其优秀之作,在全班交流和鼓励,并推荐到报刊发表。

这样将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燃他们的创作激情,大面积地提高了写作水平。

那该是多么美妙的结果,笔者正在努力构建着这样的局面。

三、语文学科的精神美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包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挫折与成绩;结已。

树立信心,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对待挫折。

语文教师应该站在高处,放眼未来,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更应该注重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深远影响。

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浅谈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现代社会审美教育形成了较高的需求,美是人们生活的需要,而审美则是实现美的需求的思想与行为。

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落实审美教育内容,为学生创造更为有益的学习环境,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现实意义。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建立全方位的审美意识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通过课外阅读、文学鉴赏、文艺欣赏、课文朗读等多种方式来建立学生全方位的审美意识。

如何将这些内容结合起来,以巧妙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里变得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让学生学会用审美的眼光去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经典名著、诗歌歌赋、古代民谣和民间故事等。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经典的文艺作品,如歌剧、音乐会和话剧等。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学生要学会分辨美和丑、好与坏,增强对诗意和美感的认识。

二、专业的美学知识培训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当增加美学知识的培训,将美学理论的知识融入到语文教学中。

美学知识包括美的基本特征、美的内涵外延、审美情感的产生和呈现等方面,这些美学知识的掌握将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文学艺术作品,进而提升其文学审美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讲解、举例等方式来进行学生的美学知识培训。

三、多元文化教学多元文化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涵盖多元的文化元素,让学生能够有机会接触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影视作品等。

多元文化教学可以有效地给予学生更多的审美经验,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中寻找美的感觉,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学生分享不同文化的历史、传统、艺术特点等有重要的作用。

四、艺术素养培育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让学生懂得欣赏、欣赏美。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参加书画、琴棋书画、诗歌朗诵和演讲等艺术活动来培育学生的艺术素养。

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他们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展示自己的个性。

五、实践与实验初中语文教学中应该重视实践和实验,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找到并加强自己的审美能力。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感觉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

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远,“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浑,“无言独上西楼”的哀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鲁迅的犀利,欧·亨利的幽默,冰心的细腻,苏东坡、毛泽东的大气……无论是哪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二、披文入境,体味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写文章时,胸中必有一个境。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被逐步重视。

本文意在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审美教育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审美教育旨在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统一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发挥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动性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

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

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二、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以收到理解全文主题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多媒体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

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论文

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论文

浅析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摘要: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已提上日程。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美育,要求教师要遵循美学的有关原理,通过创设美的教学气氛,再现美的形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受到美的启蒙,特别是要在综合性学习教学中加强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使他们成为审美的人,以提高学生的综合修养。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学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借助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手段,培养使人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它从审美角度,通过人们对现实的审美视察,在审美实践中,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丰富其精神生活,启发其自觉性,提高人们对于美的感受、鉴赏能力,从而使人们自觉地遵循美的原则,发挥其创造能力。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美育已提上日程。

美是人类精神需求的永恒主题,人们在美的体验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着心灵的洗涤,在美的感召下得到情感的解放和灵魂的净化,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任何一个教学环节中都会把学生引进美的圣殿,让他们主动地进行审美。

一、审美教育审美形式的创设(一)在情境中,感知美。

审美是需要情境的,再美的东西,如果不让其出现在一定的情境氛围中,它的美是不能突现出来的。

而要在课堂上创设一个美的情境氛围,首先需要的是老师优雅的语言教学,渲染出美的氛围。

其次,审美情境的创设可以借助一些辅助手段,运用多种媒体优化组合,如投影片、持图、播放歌曲、影碟,音乐、,或弹上一曲,表演一段等方式。

创造出和谐的审美气氛,使学生在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中受到美的感染。

(二)在诵读中,体会美。

诵读是语文教学永恒不变的主题。

重视诵读不仅能使文章的情感表达得淋离尽致,也能使听的人有更逼真、更深切的感受声情并茂的音韵美和丰富细腻的情感美,这是激发学生美的情趣,增强美的感受最重要的途径。

因此声情并茂的范读(录音)是必不可少的。

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甚至熟读成诵。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具体地说就是把以教材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形式美、进行情理交融的审美教育和运用精彩的悬念和语文教育现实美的创造进行审美教育来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要求,塑造美的人性,增强语文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材悬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之一。

因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在生动形象的教学实践中,把传授语文知识和思想情感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以教材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鉴于当代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奇、求美、求快、求乐的心理,教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事实上,教材中反映美存在的领域是十分宽广的。

有自然美,写山水鱼虫、日月星辰等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如学生可以从鲁彦的《听潮》中感受大海的潮声雄伟壮阔,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感受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等等。

有社会美的,写生产劳动、革命斗争、科学文化生活等等。

如陈毅的《梅岭三章》表达了革命烈士“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至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华罗庚在《统筹方法》一文中用匀称的图形简明地介绍了优化工作程序的统筹方法,展现了科学理论的应用美。

有建筑美,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作者用艺术语言描写了不同建筑物各自的形体美、质地美、色彩美,创造了立体组合的空间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师生的联想和共鸣,尤其应重视建筑艺术形象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民族特色。

还有其他艺术门类的美育内容,如工艺美、音乐美、绘画美、雕塑美、舞蹈美等。

初中语文教学要强化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强化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强化审美教育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一、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

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感受入手,渐入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

这就要求教者应善于捕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

2.适时点拨,把握内涵。

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

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拨,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

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二、教师用语言美感染学生语言表达形式的好坏、优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达及学生审美感受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直观的语言美的表率,是施行美育的重要艺术手段。

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生动形象、有节奏的轻重快慢、高低起伏之变化以及含蓄、幽默与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十分重要,教学内容与优美的语言形式和谐地相结合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重要途径。

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把情感融合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之中,用富有美感的语言传递给学生。

如教学《故乡》一文对闰土的形象分析,教师可用丰富的感情,诗样的语言给学生勾画出两幅神异的图画:画面一,天空深蓝,圆月金黄,在海边碧绿的西瓜地里,项带银圈的少年闰土,手捏钢叉,轻轻地向猹逼近,奋力刺去……画面二,成年的闰土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圈肿得通红,夹戴破毡帽,身穿薄棉衣,粗糙而开裂的手,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筐,嗫嚅后终于叫道:“老爷!……”在这里,教师从感性出发,用诉之于感官的形象语言概括描述出闰土从一个活泼、勇敢的乡村少年到一个早衰、贫穷、保守的旧社会农民的前后变化,虽没有大肆渲染什么时代背景,但同学们心领神会了“变化”的巨大和深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摘要:本文详细的阐述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特征,充分分析了审美教育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渗透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

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

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

困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一、善于体会形象,感知“美”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创造,作家作为人的类属,也是按照人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形象的,他正是选择那些他认为是美的人、事、景、物写进作品的,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体会形象,就是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我在教冰心的《小橘灯》时,抓住了课文中描写小姑娘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如“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通过对其中两个“好”字的讲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使小橘灯的象征意义更加清晰,从而激起同学们对小姑娘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敬佩,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

二、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审美教育
发表时间:2017-04-20T17:14:23.933Z 来源:《素质教育》2017年3月总第228期作者:牛义龙
[导读] 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语言文字便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

辽宁省北票市宝国老镇初中122100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要在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的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高尚的审美理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而且要训练学生对美的理解、对美的鉴赏和开发美的创造力,要“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而语文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充满趣味的百花园,既具有文化底蕴,又具有人文价值,语文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内容,蕴藏的人文精神比其他学科丰厚而广阔,每一篇文章都有无数“美”的因素,无不给人以诱惑、启迪、急智、熏陶。

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了解学生现有的审美能力发展的特点,渗透审美教育,最大限度发挥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充分展现语文课堂的魅力。

一、在美读中充分感受美
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

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审美对象的显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语言文字便成为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

因此,要利用语文教育的听读教学,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

眼要看,口要读,耳要听,以语言文字为媒介来感受课文的形象,接受课文的美的熏陶。

对美好的语言材料的美读,本身就是一种引发情绪愉快的心理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享受。

中学语文教材编选了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这些课文不仅表现了大量的自然美、社会美,也体现了不同形式的艺术美。

作者通过美的语言、美的构思,为我们塑造了美的形象、美的意境。

例如《苏州园林》的艺术美、《三峡》的山川壮美、《伟大悲剧》的崇高之美、《春》的自然之美、《威尼斯商人》的滑稽之美等各具特色。

因此,美读教学要重视审美心理因素,把学生从消极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积极主动的“审美主体”,使学生获得求知和情感上的满足和喜悦,从而产生和保持一种美读的兴趣和欲望。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可以使学生获得更为深刻的审美鉴赏。

语文教师可通过对课文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就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

文章不是无情物。

鲁迅家里的“百草园”,究其实,只不过是座杂草丛生的废园。

然而在鲁迅的笔下,却显得如此美好。

究其原因,就是作者在笔下倾注了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无论是“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还是“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或是“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石井栏”、“皂荚树”、“黄蜂”、“叫天子”等这些景物是客观存在的,然而“光滑”、“高大”、“肥胖”、“轻捷”、“低唱”、“弹琴”就带有作者主观的审美情感,与这种主观审美感受不合的碎砖烂瓦、枯草败叶、癞蛤蟆之类,则一律不写。

没有这种主观审美感受,客观景物就不能成为艺术形象,杂草丛生的废园就不能成为儿童的“乐园”。

倾注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感受,就可以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

写景是这样,叙事记人同样如此。

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至深,然而究其实,也不过是父亲为儿子送行时给儿子买了一趟桔子。

然而,由于作者在记叙中倾注了自己对父亲的美好感情,从而深深地打动了读者。

我国长篇巨著《红楼梦》也只不过写了一些生活琐事,却能在世界文坛上引起轰动,至今仍有许多人研究它,就是作者在著作中倾注了自己全部的审美感受,正如作者所说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遂成千古名著。

审美鉴赏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是情感体验。

在语文美育中要注意分析课文所表达的情感,把大量的真、善、美借助语文优美的语言发掘出来,从而激起学生的情感活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理解知识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

在课文分析中除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共鸣外,还须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活动底蕴,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

要让学生成为鉴赏的主体,只有在学生鉴赏不到或有误时给予辅导、点拨,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三、在说写训练中学会创造美
说话是口头语言表达活动,是语言交际最重要、最普遍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创造美、表现美的活动中,说话训练占有重要的地位。

言为心声,说话文明、有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精神世界。

所以要指导学生表现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一方面训练他们音质优美甜润、语脉清晰流畅,使说话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情。

这一方面也要训练他们说话注意称呼,注意使用谦词敬语,注意词语感情色彩和语气,力求达到语言美。

而我们学生的作文常常不能感动人,除了观察欠细欠深、表达技巧欠佳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在作文中倾注自己独特的审美感受。

如果倾注了自己的独特感受,那么即使平时作文水平一般的同学也会写出令人吃惊的好文章。

因此,我们一定要花大力气培养学生对生活敏锐的审美感受力、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还要培养学生善于将这种审美情趣在作文中加以倾注的能力。

作文是书面语言表面活动,是综合性、创造性的智力训练。

用书面语言描述自然和社会生活美,这是一种难度更大的创造美。

因此,要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以读促写,由模仿到创造美的境界。

在讲读课文之后,应安排同类型的题材进行作文训练,引导学生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范文以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境界。

还可以在评讲作文时有意识地把学生习作与范文比较,使学生由此对美与美的创造有真切的、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其审美创造力。

实践证明,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加强美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又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