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探析(3篇)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探析(3篇)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研究摘要: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本文主要介绍初中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具体方式,以期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包含地理、历史、政治、科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感情,因此,重视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1]。
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一些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一味强调学生的语文书面考试成绩,忽视语文人文性、社会性的特点,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
因此,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改善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2]。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把文章的独特之处点出来,引导学生品味、体会语言、意境的魅力,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
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仔细揣摩字句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仔细品读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可以了解作者的个人想法和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感历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共鸣,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所接触到的内容种类繁多,而如何引导他们对所接触到的内容进行正确的审美判断,是教师们需要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一、引导学生接触优秀文学作品语文教师可以通过精心选择优秀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接触经典的美学观念和艺术技巧。
可以通过课堂阅读《红楼梦》、《鲁迅散文集》等文学作品,或者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来讲解这些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艺术魅力等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二、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点、意义、文化内涵等知识,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可以通过对同一篇课文的多种解读,来引导学生多角度地体验文学作品,从而提升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写作指导、写作比赛等,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
通过创作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审美实践,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特点,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鼓励学生参与文学活动五、注重情感教育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积极向美的事物倾斜。
通过朗诵、表演等形式,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表达,激发他们的审美情感,提升其审美素养。
六、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如与艺术、历史、哲学等学科进行融合。
通过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的审美意义,培养自己的审美素养。
七、注重个性发展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过程中,应注重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审美观点和情感体验,鼓励他们表达个性化的审美情感,培养自己独立的审美品味。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师们可以通过以上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接触优秀文学作品,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文学创作,鼓励学生参与文学活动,注重情感教育,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注重个性发展等方式,全面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欣赏文学作品,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品味。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的探讨

1 . 尽 可 能地 将课 文 的 审 美因素 与 学 生的 审 美经验 “ 接 轨” 。这种 “ 接轨 ” 要求 教师在分析课 文 、 阐释 问题及提 问时 , 恰 当地融入 学生个性 生活和社 会生 活的 内容 ,启 发学生 进
行“ 勾连 ” 、 “ 嫁接 ” 、 “ 回忆和联系 ” 。 2 . 积极创设情境 , 丰 富联 想 和 想 象 意 境 。教 师 应 根 据 课
1 . 教 师要 传授 美学的基本知识 。 教师首先要加 强 自身美 学学 习 , 温故 美育 理论 , 提高 美育 教学 技能 ; 其 次要 引 导学 生学 习美 学知识 , 明确什 么是美 , 为什 么美 , 什 么是审美 , 如
果学生连 什么是 美都不 知道 , 那 么何 谈 审 美 能 力 的 提 高 呢 ? 只 有 把 这 些 基 本 的 审 美 知 识 弄 清 楚 了 .才 能 为 审 美 能 力 的 提高奠定坚 实的基础 。
一
的语 言 、 美的情怀 和美 的品德 。 4 . 审 美教 育要 有重 点。审美 教育 并不 是语文 教学 的全 部任务. 教 师应 广 泛利 用 教 材资 源 . 在一 些 写 景抒 情 的课 程 中突 出美学 教育 , 将 学 习课 文 的过 程 当做 感知 和 品赏美
的过程 。
调 动 了 学 生 的 审美 情 趣 , 增 强 了 学 生 的想 象 力 。
2 . 要 引导学生 以审美的眼光 对照课 文 。 敏锐捕捉 语 文作 品 中的关学 因素 。 朱 光潜说 : “ 美感起 于形 象直觉 。 ” 文学作 品
是 作 者 用 来 表 达 思 想 感 情 和 审 美 观 点 的 手 段 ,语 文 课 的 审
≯
语言 文 学 研 究
现代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问题

寻找 , 就地取 材就行 !虽然学生没有学具 , 也没有 这方
面 的图书资料 , 美术 教育环境氛 围不浓 , 常的教 学活 正 动较难开展 。我先动员一 部分家长 比较重视对孩 子美
术培养 的学生 , 买一些美术学 习用品。如美术兴趣小组 的学生在我的要求下 ,大多数学生都买 了油画棒或水 彩笔 ,一个班里 买的学生多 了,就会带 动整个 班的进
— 一 ” —
、
语文审美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
教学是教师 与学生的互动活动 ,而教 师作为 引导
者更 是活动的主体 。教学的 中介是教材 , 价是导 向 . 评 学生是教育对象 。所 以探讨语文审美教育 教学存在 的
■ 一— * 一 卜 +
一— +_一 一 — 一 一 一-+ 一— —+ - —十 + +_一・ 一-+ - +
步 。同时多鼓励学生 自己准备 一些能够收集到的材料 ; 另外 , 在画面作品上写评语 , :你画的很棒 , 如 “ 如果再涂
上漂亮的颜色那真是太好 了” !鼓励 学生积极准备绘画
工具 。
六、 多开展活动 。 高兴趣 提 众所周知 , 学校 的活动多了 , 就显得有 “ 活力 ” 。就 美术 而言 , 立美术 兴趣小组 , 成 多进 行如艺术 节 、 日 节 作品展等活动 , 会提 高学 生对 美术的学 习兴趣 , 促进学
初 中语文 教学内容是一个多层次 、 多结 构 、 多要 素 的审美 系统 , 人文的沉淀 , 是 是美 的升华 。它 荟萃 了古 今 中外 的名篇佳作 , 不 同侧面 , 同角度反 映 了不 同 从 不 时代 、 同民族 、 同国度 的审美情趣 、 美要求 和审 不 不 审
突 出问题 , 要从 教师 、 教材和教学活动 、 评价 、 学生 自身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语文是一门涵盖广泛的学科,其中阅读教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而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审美素养是指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对事物的敏锐感知和美的情感体验及其在艺术美学活动中感受美和欣赏美的能力。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呢?本文将就此展开探讨。
一、提升审美素养的方法1.选拔精品文学作品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精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通过阅读和分析这些作品,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感。
可以选取一些优秀的古诗词、现代散文以及名著名篇,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文学作品来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2.注重情感体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作品来感受情感,让学生深入品味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美感。
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升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
3.启发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启发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对作品进行自主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思维的启迪,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培养其对文学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4.拓展多元审美除了文学作品,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拓展其他方面的审美,比如美术、音乐、舞蹈等。
通过拓展多元的审美领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美的存在,提升其审美能力。
二、培养审美素养的途径1.课堂教学教师可以在语文课堂上通过精心设计的阅读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艺术特色等,来引导学生领略作品中蕴含的美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2.课外拓展学校可以组织一些课外读书活动或者文学欣赏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感受文学作品中的美感,提升其审美情感和审美鉴赏能力。
3.家庭教育家长在孩子的阅读教育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适合阅读的文学作品,引导孩子多读书、多体验美感,从而培养孩子的审美素养。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坚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始终,具体地说就是把以教材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通过语文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形式美、进行情理交融的审美教育和运用精彩的悬念和语文教育现实美的创造进行审美教育来满足学生审美心理的要求,塑造美的人性,增强语文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教材悬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是新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目标之一。
因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已成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则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内容,在生动形象的教学实践中,把传授语文知识和思想情感教育统一起来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一、以教材内容为主,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鉴于当代中学生具有求新、求奇、求美、求快、求乐的心理,教师如何挖掘语文教材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在教学中至关重要。
事实上,教材中反映美存在的领域是十分宽广的。
有自然美,写山水鱼虫、日月星辰等等千姿百态,应有尽有,如学生可以从鲁彦的《听潮》中感受大海的潮声雄伟壮阔,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感受洞庭湖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等等。
有社会美的,写生产劳动、革命斗争、科学文化生活等等。
如陈毅的《梅岭三章》表达了革命烈士“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的至死不屈的大无畏精神。
华罗庚在《统筹方法》一文中用匀称的图形简明地介绍了优化工作程序的统筹方法,展现了科学理论的应用美。
有建筑美,如黄传惕的《故宫博物院》孙世恺的《雄伟的人民大会堂》茅以升的《中国石拱桥》等,作者用艺术语言描写了不同建筑物各自的形体美、质地美、色彩美,创造了立体组合的空间艺术形象和意境,引起师生的联想和共鸣,尤其应重视建筑艺术形象重大的社会意义和民族特色。
还有其他艺术门类的美育内容,如工艺美、音乐美、绘画美、雕塑美、舞蹈美等。
初中语文教学要强化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要强化审美教育把美育引入学校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培养青少年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
那么如何把美育的原则贯彻到中学语文教学中去,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获得一种美的享受呢?一、创造一种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美需要情感为中介,教学需要情感为纽带,这种纽带应首先由教师抛向学生。
即教师应创造性地利用各种手段创造出一种有节奏、有形象,既和谐又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气氛和情境。
在这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教学课题不再是抽象的条文,而成为一种被学生热爱的对象。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一种积极活跃的状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1.感受入手,渐入情境。
语文课不同于鉴赏批评,有着自身的规律及要求。
这就要求教者应善于捕捉信息,从感受入手,使学生直接入情入境。
2.适时点拨,把握内涵。
美的内涵丰富多彩,美的形式多种多样,好的课文不但有完美的形式,更有其内在的思想意识。
因此教师应在阅读感受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适时点拨,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
总之,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采用,还可通过多种途径如图画、音乐、幻灯、电影、录像等为学生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情感和兴趣。
二、教师用语言美感染学生语言表达形式的好坏、优美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内容的传达及学生审美感受的效果。
教师的语言,是学生直观的语言美的表率,是施行美育的重要艺术手段。
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生动形象、有节奏的轻重快慢、高低起伏之变化以及含蓄、幽默与语言的内在逻辑性十分重要,教学内容与优美的语言形式和谐地相结合是创造课堂教学美的重要途径。
所以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把情感融合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和认识之中,用富有美感的语言传递给学生。
如教学《故乡》一文对闰土的形象分析,教师可用丰富的感情,诗样的语言给学生勾画出两幅神异的图画:画面一,天空深蓝,圆月金黄,在海边碧绿的西瓜地里,项带银圈的少年闰土,手捏钢叉,轻轻地向猹逼近,奋力刺去……画面二,成年的闰土脸色灰黄,皱纹很深,眼圈肿得通红,夹戴破毡帽,身穿薄棉衣,粗糙而开裂的手,捏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筐,嗫嚅后终于叫道:“老爷!……”在这里,教师从感性出发,用诉之于感官的形象语言概括描述出闰土从一个活泼、勇敢的乡村少年到一个早衰、贫穷、保守的旧社会农民的前后变化,虽没有大肆渲染什么时代背景,但同学们心领神会了“变化”的巨大和深刻。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

浅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摘要:本文详细的阐述了初中语文教育教学的特征,充分分析了审美教育在现代初中语文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渗透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教育理论若不包括对美育的研究,就是不完备的理论。
语文学科教育若缺乏对美的教育,将是贫乏的教育。
语文是一门充满美的魅力的学科。
纵观语文教材,它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一篇课文都是一颗闪亮的珍珠。
它几乎涉及了美的各个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现了美的各种风姿。
困此,语文教学就不得不注重其中的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实施审美教育呢?一、善于体会形象,感知“美”文学作品是作家的创造,作家作为人的类属,也是按照人的规律来塑造物体形象的,他正是选择那些他认为是美的人、事、景、物写进作品的,是通过塑造美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
体会形象,就是指导学生美读课文,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
”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我在教冰心的《小橘灯》时,抓住了课文中描写小姑娘语言和动作的语句,如“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通过对其中两个“好”字的讲解,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想象,使小橘灯的象征意义更加清晰,从而激起同学们对小姑娘那种镇定、勇敢、乐观精神的敬佩,其崇高的“心灵美”也就自然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
二、善于调动情感,感悟“美”感悟美是人对审美对象的本质理性把握的审美能力,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审美心理活动。
刘勰《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自古至今,那些千古流传的佳作之所以长久不衰,究其原因是因为它凝聚了作者的心血和生命,饱含了他们的思想感情。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则必须架起一座沟通作者和读者之间情感的桥梁,引导学生理解美。
“情”是语文教学的灵魂。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使一个“情”字贯穿始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美育,即审美教育,有着感人、育人的巨大力量。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
”语文教学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教学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初中语文的教材有大部分是古今中外、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优秀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要从思想教育知识教育的角度来确定,完成教学目的和任务,而且要从审美教育的角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因为我们教师在传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还肩负着育人的责任。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与方式寓于语文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迅速掌握语文知识,有效地提高语文能力,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审美教育。
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渗透审美教育,具体做法如下:
一、情感教育,诱发审美情趣
情感丰富常常是艺术的生命所在,一切美都能触动人的感情深处,没有美的情感体验,就不能获得美的感受。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更是有着复杂的人物情绪,倾注着作者的感情。
因此,审美鉴赏离不开审美情感。
学生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许多事物都充满着好奇心,特别是对于那些既有熟悉感又有新异感的事物,他们更会感到饶有兴趣。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分析文本所表达出的情感,把大量的真、善、美,借助优美的语言发掘出来,激起
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情绪受到感染,情感得到升华。
现在配备的多媒体为语文的情感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它能一改沉闷的课堂,使之图文并茂、声情并茂、活力四射。
它能创设学习氛围,创设情感氛围,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审美活动中阅读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激发美的情感,让认知与情感协调发展。
如在古代山水游记中,清代姚鼐的《登泰山记》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
文章叙述了作者冬日登览泰山和观日出的全过程,再现了泰山雪后晴日的奇异景色以及日出时的壮观瑰丽的场面。
苍山、白雪、红日、云雾、流水、城廓,绚烂如画,尽收眼底。
在讲授本文时,可运用多媒体让壮丽、奇特的“天下奇观”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感受到大自然的雄伟、壮美,进而体会到作者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丰富情感教育,诱发审美情趣。
可以说,语文教材中提供了丰富饱满、异彩纷呈的情感海洋。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经常、反复地去“激趣”和“动情”,使学生的兴趣和感情在审美实践中不断地发展和深化,逐步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二、把握教学契机,抓准美育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具有灵活性和突发性。
一堂按部就班的语文课,不一定会产生契机。
契机往往产生于学生对教师的预算的补充和优化,直
至重构。
只有学生的思维爆发出“火花”,照亮了执教者和整个课堂,教学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有时还能使教师收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掀起一个个教学过程的“高涨”,那么契机就诞生了。
契机的获得,体现了教学的随机性,它是可遇而不可强求的。
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把握教学契机,寓教于乐,使学生在美的氛围中,情绪高涨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寓智于美,使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孜孜以求的遨游,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从而使学生在精神、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得到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现行课标教材中绝大部分文章文质兼美。
因此,教学前,教师必先受其感染,找出文章中的情感最深之处。
文章动情处可以是整篇文章,也可以是一个词句。
例如:主题的强化升华、选材的出人意料、文章的感情基调、联想的新颖奇特、文章的清丽隽永、首尾的前呼后应……找到了文章的动情之处以后,教师还要去推敲、体会、探寻动人之外动情的原因,使自己的情感与教材的情感一致起来。
这样,才能很好把握教学契机,抓准美育的切入点。
三、指导阅读,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初中学生的审美活动还处在启蒙阶段,他们都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在审美实践方面的正确、恰当的示范对他们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成为学生审美活动的指导者,自己首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审美活动中去,充分地感受和鉴赏教学内容中的美,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创造美的情境,给学生的审美实践作出示范,引导他们从模仿性的审美活动起步,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审美能力,
这一点在阅读教学中尤为明显。
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学作品时,首先要设法让学生在绘声绘色的诵读中进行语言的感知,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立体的感受,产生如见其人、如观其物、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审美感受的,然后进行富有美感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向学生示范审美的方法和过程。
如,在教学《岳阳楼记》时利用多媒体课文朗读介绍岳阳楼,优美的背景音乐,把学生带入了具有浓浓文化氛围的岳阳楼。
教师可引导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作者记了岳阳楼的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找出文章的主旨句。
声情并茂的朗读,屏幕上古色古香的岳阳楼,让学生初步感受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在精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可用抒情的语调激发学生的朗读激情:想象我们登上岳阳楼,眼望浩浩汤汤的洞庭湖,一起来表达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心声吧!打开多媒体的背景音乐,学生一起配乐美读全文。
学生通过美读探究,文本中的情景跃出纸面,把自己带入了“霪雨霏霏”“春和景明”的情境中,从而随“迁客骚人”或喜或悲,更能被作者积极向上、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所感染。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审美,是初中语文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教师应充分利用一切手段、方法、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努力使语文教学与美育融于一体,让学生受到美
的熏陶、美的教育,使语文教学走出迷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