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初中语文审美教学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分析

初中语文教学审美教育分析引言语文教育在初中阶段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仅是对语言文字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可以促使学生愿意去感知美好、欣赏美好、创造美好,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进行分析,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审美教育。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1.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优秀品格的重要途径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感态度,通过美的感知和体验,使学生具备一种美的情感和美的品位,使他们在感受美的同时也能有所感悟和感动,从而内化为自己优秀的品格。

在课文《荷塘月色》中,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意的溪流、清泉、颐养,通过感知美好的自然景色,引导学生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情感态度,使他们培养情操,增强道德情感。

2.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对文学作品美感的体验和体会。

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使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更深入地感悟作品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加深对语言、文字、文学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提高其语文素养。

3.审美教育是促进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产生独特的理解和感悟,触发自己的创作欲望,从而创作出符合自己审美情趣的作品。

在学习诗歌创作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意境,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让他们创作出符合现代审美情趣的诗歌作品。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1.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存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知美的存在,培养他们感受美的能力,增强他们感受美的意识。

可以通过文学作品、诗歌、音乐、绘画等形式来展现美的存在,让学生在感受中产生情感共鸣和审美情趣。

在学习古诗文时,可以通过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美,包括意境的美、语言的美、结构的美等,从而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美的感知和感受。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课堂在审美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等的学习
和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对于初中语文课堂
的审美教育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文学是一种文化的载体,通
过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和欣赏,可以使学生了解和感受到不同时代和不同地域的文化风貌,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诗歌、散文、小说等,教导学生如何审美地阅读和欣赏这些作品,让学生在阅读中
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情绪,感受到作品中的美。

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艺术是一种通过形式和内
容来表现审美情趣的一种方式,艺术可以是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形式。

在语文
课堂上,老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经典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和理解作品
中的美,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语文课堂的审美教育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一种对美的表达和创造,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感受到美的存在和美的力量。

在语文课堂上,
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活动,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文学
创造能力和审美思维。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一种教育方式。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语文学科本身就是一门充满美感的学科。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教材中的美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审美元素,包括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等。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这些审美元素,引导学生发现和感受其中的美。

例如,在讲授《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感受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欣赏优美的语言和富有情感的描写,感受荷塘和月色的美丽和静谧。

二、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审美感知能力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感知能力,才能更好地感受和欣赏美。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体验等方式,发现和感受语文学科中的美。

例如,在讲授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品味,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在讲授散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感受散文的意境和情感。

三、创设审美情境审美情境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创设审美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创设适当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感受和体验美。

例如,在讲授《黄河颂》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播放黄河的视频和音乐,创设出雄壮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到黄河的伟大和壮观;在讲授《红楼梦》节选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和情境模拟,创设出生动的审美情境,引导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命运。

四、拓展审美空间审美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该拓展到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拓宽审美空间,增强审美体验。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文学社、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学的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艺术馆等场所,让学生欣赏各种艺术作品的美。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学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学语文教学应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审美的情感呢?本文从课文的反复朗读中去体验作者意境、从课文的语音中领悟作品的情景、从课文的文字中熏陶学生的情操三个方面探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审美教学。

标签:语文课堂;语文素养;审美情趣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

语文课就应该充分利用文质兼美的课本,引领学生抓住内容精彩之处、语言运用经典之处,品读语言文字,让学生从课文中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的比较、揣摩、感悟、运用中得到人文的关怀,受到语言的熏陶,努力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审美的情感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提出如下几点看法。

一、从课文的反复朗读中去体验作者意境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读出语言的神韵,就要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

通过多元探读,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

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

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而且亲切的体会。

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

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学生在朗读文章时,把书面语言变为有声语言。

他们就如同替作者说出了这一番话。

“作者之神气音节和声调,拂拂然似与我之喉舌相应。

”反复地读,把文章读得越好,学生就越能体会到作品的思想内容并受到感染。

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

我在教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曾让学生反复朗读“不必说……”那一段。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被逐步重视。

本文意在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审美教育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审美教育旨在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统一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发挥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动性
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

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

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二、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
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

浅议初中语文课堂之审美教育一、引言语文课程是中小学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学生提供了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机会。

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语文课堂普遍存在着功利化、应试化的倾向,缺乏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

本文将重点探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开展审美教育,以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审美意识,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的能力。

审美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构建美感课堂1.选取优秀文学作品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教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适合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引导学生阅读,并帮助他们理解其中的情感、形象和艺术特点。

2.组织课堂讨论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文的讨论,让学生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互相交流思想,拓宽视野,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3.进行创作活动创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创作、美术创作等活动,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美的创造过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四、开展文学欣赏活动文学欣赏活动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方式。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文学展览、观看文艺演出等活动,让学生接触到不同形式的艺术作品,增强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五、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语文课堂中的重要角色,他们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课堂效果。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首先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学知识和艺术修养。

教师还需要不断学习和研究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六、总结通过对初中语文课堂中审美教育的浅论,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开展审美教育对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选取优秀文学作品、组织课堂讨论、进行创作活动、开展文学欣赏活动和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初中阶段,学生处于青春期的成长阶段,审美情趣的培养对于他们的人格培养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本文将从阅读、鉴赏和创作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阅读阅读是学生获取审美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优秀的文章和作品,学生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风格和题材的作品,从而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语言特色,引导学生走进文学的世界,感受文字的魅力。

老师还可以设计相关的阅读活动,如朗读、讨论、写作等,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共鸣,感受美的力量。

在选择阅读材料的时候,老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

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涉及当代生活和社会问题的文章,如励志故事、青春小说等,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也应该让学生接触一些经典名著和文学作品,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历史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二、鉴赏语文教学中,鉴赏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之一,也需要得到重视。

在鉴赏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方式,引导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理解美。

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话剧,让他们从中体会文学作品的生动性和文学形象的形象化,从而延伸到对文学形象的审美体验。

在鉴赏活动中,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评价作品。

通过分析作品的结构和艺术技巧,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独立分析作品的能力;通过比较不同作品,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和流派的特点,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通过评价作品,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审美品味,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

三、创作创作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重要途径,通过创作活动,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情感和感悟表达出来,从而增强对美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组织写作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进行创作,如读后感、随笔、作文等,使学生在文字中感悟生活的美好,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究语文教育一直被认为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中学阶段,语文教育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

本文将探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一、审美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1.审美教育的定义审美教育是传统语文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理解为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它不仅能够满足学生对美的追求,还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通过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阅读与鉴赏,使学生能够体验到文字之美、形象之美、声音之美等多样的审美效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3.培养优秀文化传承者初中阶段是学生对优秀文化传统接触和理解的重要时期。

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进而成为优秀文化传承者,承载和传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审美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在欣赏和创作中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方法1.阅读与鉴赏通过有针对性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读懂、领会和欣赏。

教师可以通过选读、导读、解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思想和艺术特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感悟。

2.绘画与创作绘画和创作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来表达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和理解,通过创作来发掘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审美品味。

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对文学的欣赏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

3.角色扮演与戏剧表演通过角色扮演和戏剧表演,使学生能够深入体验文学作品中的情感和情节,并通过表演来传达作者的意图和情感。

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谈初中语文审美教学
语文教学是一种心灵的交流,精神的对话。

新教材中选录的许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审美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应努力加强审美过程,增加审美活动,强调学生对古人的情感体验,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人文关怀。

1 走进教材——感受美
新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充满了人文关怀,凝聚着智慧豪情,富有审美想象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验先人们血脉中洋溢的绵绵情怀,领略泱泱中华的博大精深。

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除了会引起学生丰富独特的联想,还会让他们产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美的审美感受。

王湾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让学生欣赏领略了山清水碧的壮丽;刘禹锡的“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使学生有鹤飞充天的美妙意境;曹操的“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又使学生充满豪情壮志。

教师对于这些优美诗文的教学,应该在语言文字的审美上引导突破,点拨学生在心灵深处顿悟美。

作为文化载体的语文教材,其包含的人文内容,就是一道道独特而瑰丽的美的风景。

儒家学说中的民本思想、仁爱思想、忧患意识,屈原的坚持真理、献身理想,陶渊明的超然物外、淡泊明志,杜甫的感时伤世、忧国忧民,范仲淹的政治抱负、博大胸怀,陆游的爱
国情怀,鲁迅的爱憎分明。

还有许多课文中蕴含的美好情怀,如对亲人的思念,对真善美的独到追求,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对事业的矢志执着,都能让学生的灵魂受到深深的震撼。

2 诵读教材——体验美
心理学家认为:“诵读”的读书方法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在诵读状态下的人脑的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等各部分会趋向活跃,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换会逐渐趋向有序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育和学习效率的提高。

“言为心声”。

优美的朗诵往往能够调动朗读者的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因素,帮助朗读者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在朗读者头脑里形成立体的思维,多方面感知教材。

当然,教师在诵读中要不失时机地进行点拨引导,指导学生通过语势的缓急、语调的抑扬、语气的强弱、停顿的长短等方面的变化,适当的诵读技巧,准确充分地表情达意。

3 品味词句——理解美
“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必须强化对语言的分析和品味。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对文中词句进行仔细推敲,甚至咬文嚼字,才能使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

有幸听过钱梦龙老师的许多节课,真切感受到钱梦龙老师引导学生“深挖”词句的功夫。

有一位教师是这样和学生品味《“诺曼底”号遇难记》的。

首先,他和学生一起理清情节,赏析文中精彩场面
的描写和人物形象描写,如此使学生感知到课文给我们描述了一个惊心动魄、悲壮感人的海难场面,成功塑造了一个舍身救人、感人至深的英雄船长——哈威尔。

接着,这位教师提示学生注意文章在叙事写人中进行精辟的议论的写法。

那位教师把学习的自主权给了学生,让学生重新阅读文本,自我寻找、自我品味。

有个学生找出“实际上一共有61人,但是他把自己给忘了”,并且谈了自己的理解:当时情况十分危急,船受到严重损坏,人们惊恐万分,在非常危急混乱的情况下,船长忘记了自己,是很可以理解的。

另一位同学进行了自己的阐述:哈威尔船长是始终镇定自若的,这可以从他指挥时声音的简短有力,20分钟救援工作的井然有序,船浸没时“屹立”在舰桥上、“犹如铁铸”,“纹丝不动”的坚定自如等方面可见他一开始就作出了“与心爱的轮船共存亡”的抉择。

如此品味辨析,人物形象会更加清晰,对作品的理解就更有效度,学生的审美素养自然会有效得到提高。

4 想象拓展——创造美
想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

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努力创造机会诱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自由自在地浮想联翩。

新教材中所选许多古诗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有机结晶,所以教授古诗,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展开想象,描写出部分或者全
诗的优美意境,这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创造于一体的可取学习方法。

学习《皇帝的新装》,不妨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

游行大典结束了,皇帝回到了宫内,事情会怎么样呢?学习《项链》,可以让学生想象续写玛蒂尔德得知项链是假的以后又十年的生活
经历。

其他又如给学生一些词语,要求学生“妙语连珠”或编故事;根据例句仿写都可成为学生进行想象创造的形式。

当然,在想象创造的过程中,想象美应该受到创造美对象的制约。

美可以诱发人们的想象,但也应该有一定的范围和方向。

学生的家庭条件、生活方式、政治经济背景、个性气质、思想感情不同,想象会染上浓重的主观色彩,教师在鼓励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依据,调动自己的主观情感,放飞想象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审美对象的特征,避免把哈姆雷特想象成与车作战的唐吉柯德,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想象进入美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