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语文是人类文化的载体,包含着众多美的因素。

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审美教育,是语文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挖掘审美因素,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欣赏文章,寻求美、感觉美和体验美,从而提高其整体素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一、品味语言,感知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作家在文章中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有的朴素、有的华丽、有的婉约、有的豪放,尽显风流。

语文教师要根据文本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将学生带入作品寄寓的美好情感中去,从而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陶冶情操,提高其对于美的感受力。

如语文殿堂不仅有“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的阿里风光;有“碧绿碧绿的,绿的像最醇的青梅名酒,看一眼也叫人醉”的漓江秀水;有“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的草园景致;有“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洞庭奇观;还有那“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早春,“满架蔷薇一院香”的盛夏,“山山黄叶飞”的深秋,“万径人踪灭”的隆冬……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鞠躬尽瘁的周总理;严谨治学的藤野先生;穷困迂腐的孔乙己;见风使舵的奥楚蔑洛夫……这些文学形象,无论是景物还是人物,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因生动而富有个性的语言塑造,无不引发学生的赞美或憎恨,从而在内心深处积淀起高尚的审美情愫。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远,“西北望,射天狼”的雄浑,“无言独上西楼”的哀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让人读起来荡气回肠。

鲁迅的犀利,欧·亨利的幽默,冰心的细腻,苏东坡、毛泽东的大气……无论是哪位作家的哪一种语言风格,都能给学生带来审美的愉悦与享受,无不陶冶着学生的性情,改造着他们的灵魂。

二、披文入境,体味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作者写文章时,胸中必有一个境。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

谈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摘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对语文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被逐步重视。

本文意在探索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使审美教育应有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审美教育旨在将课程的理性内容与动情的美感体验统一起来,以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初中语文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具有初步审美素质的群体,他们能鉴赏一些思想内涵较浅的文学作品,思想感情较为丰富,敢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因此,教师要发挥好引导的作用,逐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

一、发挥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动性让学生将自己喜欢的或耳目能祥的诗词名句制成贺卡、书签,送给最要好的同学,这是发挥学生审美能动性的大好机会,事实证明我的猜测对了。

学生制成贺卡或书签,形式新颖各异,有些别致的竟然画上了水墨山水,用竖行题诗,意境幽远,境界开阔。

学生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想象,用自己对诗词的理解诠释了对诗词的领悟与再创作,审美的目的就有不经意间达到了。

二、创造优美的意境引领学生“入境”音乐是对诗词鉴赏的最好的辅助,不同的旋律能勾起阅读者不同的阅读经验,人生体会与无限想象的结合往往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有些课文的教学,可以运用幻灯片或投影胶片、实物投影等较为简易的多媒体手段,将与课文主题关系最为密切的人、景、物或事件,呈现于学生面前,即可以收到理解全文主题事半功倍之效。

比如《卖炭翁》一课,可以用多媒体制成四幅幻灯片:白发苍苍的老翁满面尘灰地烧炭,十指黑黑,衣着单薄;深雪寒天中,饥寒交迫的卖炭翁伛偻着身子蹲在泥中牛旁卖炭;两个太监骑在马上,驱赶着卖炭翁走向皇宫;卖炭翁伤心无奈地将不能御寒充饥的半匹红绡和一丈绫绢系在牛头,瘦弱肚瘪的老牛瞪着白眼呆呆地看着。

上课时先让学生看投影说故事,讲出四幅图所表现的中心意思,然后进入课文朗读、赏析教学过程。

结果那堂课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激动又酸楚的状态中,写出了不少感人的信件,情感、想象,构成了绝佳的审美效果。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的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的开题报告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审美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方式,在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通过对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等的欣赏和理解,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品味,培养对美的感知和追求。

因此,对于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展开深入研究,对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探讨和分析,探究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审美教育,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味的提升。

三、相关理论1.审美教育理论:审美教育是指通过美的感知和体验,促进学生情感、智力、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的全面发展。

其中,美的感知是基础,美的体验是目的,美的鉴赏是重要的手段。

2.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学习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理论为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

3.艺术教育理论:对于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需要有基本的艺术知识,如音乐、绘画、雕塑等方面的知识。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问卷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调研和对教学案例的分析,探究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开展情况,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同时,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学生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的预期成果有:1.掌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开展情况和现状。

2.发现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完善和改进的建议。

3.探索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效的审美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

4.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品味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六、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促进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其研究成果也能够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试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 , 要不断培养学生 的思想道德素质 , 对 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审美教育 。具体教学策略如下 :
1 . 通过文本形象 , 让学生感知“ 美” 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在学 习文本 的时候 。 领悟其 中人或者 物的形象特点 , 对文本进行审美性阅读。比如 , 八年级语文 中毛 泽东的《 长征》 主要通过夸张等修辞手法 , 将红军 长征 途中的艰 难 困苦很轻松地描绘 出来 。“ 五岭逶迤腾 巨浪 ,乌蒙 磅礴走泥 丸 。” “ 更 喜岷 山千里雪 。 三军过后尽开颜 。” 教师可 以通过提 问 来让学生明 白为何那么艰难 的长征 之行 , 在 诗人 的笔下却表现
由于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的限制 , 它们没有较强 的思维能力 . 但是有着较强的求 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就能引导他们 充分发挥 自己的想象体验文本展现 出来的 自然美和事物美 。教师在进行
其中, 最为重要 的是思想道德 素质教育 中的美育 。语文 学科 实
施 的审美教育就是运用美学原理和法则 , 传递语文学科 的知识 , 语 文教学 的过程中 , 应营造一定 的情境进行审美教育 。比如 , 在 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 的素质教育 。也就是说 , 在语文教学 的过 对巴金 的散文《 繁星》 进行教学的时候 , 对学生而言 , 头顶的星空
得如此轻松。教师可以将后面的《 老山界》 《 长征节选》 向学生作 最终通过引导的方式 , 让 学生 明白红军当时那种大 良好的作用 。比如 , 在苏教版七年级语文《 幼时记趣》 中, 作者通 概括性讲授 , 过记叙几件较为有趣 的事情来 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 。通过对 文 无畏 、 坚强 、 执着 、 勇往直前 的革命情怀展现出来 的美 。
试论 初 中语 文教学 中的审 美教育
江 苏省 丹 阳市华 南 实验 学校 任 华军

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论文

浅谈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关键词:审美教育感知人物体会意境揣摩构思品味语言美育能够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趣味,使人变得更高尚、积极,美育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影响重大。

初中语文中蕴藏着丰富的审美矿藏,这为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提供了充分的条件。

本文拟就初中语文中的审美教育,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一孔之见。

1.感知人物美作家是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来表达美学思想,告诉人们生活真理的,教学中要使学生在对丑恶形象的唾弃和对英雄人物的崇敬中,感悟生活的真谛和做人的道理。

正面人物都是能给人以美感的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人物场景、人物外貌以及人物行为、心理、细节描写等具体可感的地方入手,体会人物形象的美之所在。

例如引导学生体会《藤野先生》(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就从他的外貌、语言、动作入手,通过文中具体写的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等四件事中,从不同侧面体会藤野先生的人格之美。

反面人物给人厌恶的感觉,教这类文学作品时要启发学生透过他们的外在表现,认清他们丑恶的本质。

例如引导学生体会《变色龙》(九下)中奥楚蔑洛夫形象时,先让学生找出他先后五次的变化来,看说了些什么,有哪些细节。

然后让学生思考:他五次变化是围绕什么变的?当学生知道他是围绕小狗的主人是谁而变化时,再让学生揣摩他的心理想法,这样学生就能够认识到奥楚蔑洛夫是一个善于见风使舵、媚上欺下、反复无常、不知羞耻的沙皇忠实走狗,从而就认识了他的丑恶本质。

2.体会意境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我的理解,境界即意境。

诗歌讲究意境、情趣,意境审美对学生透彻理解诗歌很有帮助,可以让学生从作品的表层走进作品深层,由此获得自己的感悟。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九上)是一曲雪的赞歌,词的上阕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恢宏壮丽的山河,构成了无数清新明丽的画面:千万里冰封雪飘,长城内外白莽莽一片,黄河消失了奔腾咆哮,群山似银蛇一样逶迤曲折,高原如白象奔腾;雪霁天晴,冰雪为大地裁剪洁白的衣衫,旭日为大地披戴鲜红的艳妆。

初中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

初中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

初中语文“审美鉴赏与创造”核心素养的培养路径探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审美鉴赏与创造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核心素养呢?本文将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家庭教育三个方面探究此问题。

一、课堂教学语文课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重要场所。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审美知识和方法。

比如,在诗歌欣赏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欣赏诗歌中的韵律、韵脚、修辞等特点;在小说阅读中,教师可以教授学生如何品味小说中的情节、人物描写、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点。

通过这样的课堂讲授,可以使学生对不同文学作品有一个全面了解和把握,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

同时,在课堂上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创作,如议论文、小说、诗歌等。

通过创作,可以促进学生文字表达的能力,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掌握和理解。

二、课外活动除了课堂教学外,课外活动也是培养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形式的文艺比赛和活动,如语文演讲、朗诵、诗歌创作、小说写作等。

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了解更多文学知识和技巧。

此外,学校可以邀请各类文艺工作者来校进行交流和指导。

这会为学生提供更广泛、更深入的文艺体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

三、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认知和成长也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古文等,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分享、交流。

通过这样的家庭教育,孩子的审美意识和创造能力会得以更好地发展。

此外,父母也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加活跃的家庭环境,如观看电影、听音乐、参观美术馆等,让孩子在家中也能够感受到文艺的魅力,增强孩子的审美意识。

综上所述,语文教育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通过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课外活动和家庭教育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培养,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体验文艺之美,提高他们的审美和创造水平。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与途径一、审美素养的概念和重要性审美素养是指个体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包括对美的鉴赏、理解和创造。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至关重要。

审美素养是个体对文学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可以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阅读深度,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文学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审美素养还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有助于培养其综合能力,提高其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审美素养的方法和途径1. 多样化的文学艺术作品阅读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首先应该让学生接触到多样化的文学艺术作品。

老师可以精心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和小说,让学生欣赏和感受其中的美。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给学生播放经典文学作品的相关音频、视频或图像等,来展示作品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2. 鼓励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日常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欣赏优秀的艺术作品。

在学生课堂学习过程中,可以不定期播放一些音乐、舞蹈、绘画甚至电影等优秀的艺术作品,组织学生进行欣赏和评价,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情感内核和审美意蕴。

3. 引导学生进行审美体验和情感互动老师还应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美的体验和情感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诗歌、欣赏音乐、观赏绘画等方式,引发学生对美的情感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去体验和感受美的力量。

而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阅读课程,除了专注于文本本身的品味,还可以开展一些与学生有关的情感互动活动,让学生通过与文学艺术作品的互动,真正感悟到作品所要表达的审美情感和艺术意境。

4.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评价和创作实践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过程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学评价和创作实践。

可以通过开展文学作品分析、讨论、评价等形式,促使学生对作品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进行深入理解和评价,培养其对文学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老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实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创作体验美的力量,提高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审美教育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审美教育论文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融入审美教育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除工具性外,还具有思想性、文学性、知识性、社会性、实践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语文学科的美育因素必然比其他学科要丰富多彩,含有灵活多样、清新优美的美育因素的审美教育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

所以说美育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将促进语文智能的发展,辅助语文教学完成德育任务。

可以说,语文教材就是美育教材,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将美育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

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审美教育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指导学生感知美的特征。

审美感知是最基本的审美能力,是人的审美感官对审美对象的感知能力,是人的本质力量实现自我关照而带来的精神愉悦。

美感的特征是直观性,鲁迅说,“美则平直感的能力而被认识,”“美底享受的特殊性,即在那直接性。

”所以,美育过程中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简历感性心里结构秩序。

列宁指出,“感觉的确是意识和外部世界的直接联系;是外部刺激力向意识事实的转化”,而语文课教材是语言文字的集合体。

语文教学美育直接感知的物质材料是语言文字,它没有现实美那样鲜明的直观性,有的课文有插图、录像等相配合,就容易产生美感。

因此,首先要指导学生美读课文觉透过语言文字,感知所描写事物的表象,以便“转化”为初步的审美知觉。

叶圣陶说:“文艺鉴赏还得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并指出“这种事看来似乎浅近,但是最基本的”。

他把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成为“语感”。

学生作为审美主体先要学会认读、解词,同时要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所积累起来的表象,形成主体内在的图式,与审美对象的表象系统简历同形同构关系。

语文课的感知美,要求学生养成稳定注意的品质和多读佳作的习惯,特别是观察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观察是审美的眼睛,是感知美的窗户。

通过观察热、物、景。

开阔美的天地,获得美的直接经验,提高对教材美的感知能力。

所以要多指点学生参观、访问、丰富生活实践的内容,还要利用实物、图片和多媒体设备,调动多种感官来感知语言文字背后的各种表象,训练语感,丰富美的感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
“阅读的审美教育的目标是引导初中学生按照一定的审美要求,充分挖掘文学作品的审美内涵和因素,引导初中学生进行体味、联想、想象和创新,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感和理性的启迪,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富有创新性的审美能力。

”[1]所以,初中语文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审美感知
导入新课是课文阅读的第一环节,也是引导学生审美的第一关。

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

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在课堂上可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更能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

作为老师,设计导语,可以借用歌曲,可以抒发感情,可以设置悬念,可以提出问题,可以引用古诗,这样一上课便能抓住学生的目光和期盼的心情,引导学生迅速进入审美主体的角色。

除了采用导语,还可以运用实物直观导入。

根据教材需要选好教具,或实物挂图,或利用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演示,做到恰到好处,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求。

在上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综合性实践活动课《黄河,母亲河》时,我采用一组自制的动态黄河图来创设一定的情感气氛,从而引起学生的情感因素和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便引领着学生走进黄河,领悟黄河的魅力。

教师是每节课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主导者。

教师如果能运用生动、形象、亲切的话语,精彩的故事,有趣的表演,来创造一种独特的审美氛围,那么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可以获得审美愉悦,精神得到陶冶。

二、开拓审美想象,点燃审美情感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分析作品揭示作者所表现的深层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不仅领略到作品中的景色美,而且深深地领悟到这种“美”所蕴含的高尚情趣,从而起到净化学生灵魂的作用。

比如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表面看,作者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其实,揭开这层面纱,里面还有更多的深层性的情趣,一个“独”字表现出作者迥然不同的雅性,写出了他淡泊孤寂的独特个性。

一个“痴”字,写出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外的雅情雅致。

“一切景物皆情语,阅读活动中的审美教育,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对美的本质的认识,去领悟、去体验它所包容的人生意义和高尚情趣。

”[2]再如《咏雪》中才女谢道韫这样形容雪“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看似平白如话,但通过想象,在我们的眼前展现的是一幅春天的美丽图景,这一图景,多么富有生机,多么令人神往。

所以,通过想象可以激发起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由表象的认知,进入到审美的新境界中,从而把握艺术美的深层性。

三、获得审美感受,提升审美情趣
如果说教师是审美的主导者,那么学生则是审美的主体者。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应该以自己阅读为主。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总得读。

出声念诵固然是读,不出声默读也是读,乃至口舌绝不运动,只用眼睛在纸面上巡行,如古人所谓‘目治’,也是读。

”因此在阅读中,只有把“读”还给学生,学生才能亲自去
品味、去体会具体语言环境中的语感,从而获得阅读过程中的审美感受。

阅读不仅仅限于课本,更要拓展视野,让学生多读读文学经典名著。

人要生存,要发展,就得把自己融于社会之中,就得有自己认识社会,理解人生的方式。

经典名著通过描摹社会的方方面面,表现复杂的人性,包含着许多历史、人类的睿智。

在阅读名著时,我们可以感受各种人物的情感,感受他们的个性和精神魅力。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爱的教育》、《简·爱》等名著以其对生活的独特的见解,主人公身上的精神和深刻的教育意义,至今仍能给青少年许多启迪。

当然,这种感受只能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去获得。

自己去阅读,去感受,去体会,便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独特的追求,从而获得更高的审美情趣。

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可以让学生在理解语文知识的同时,去体验作品中独特的美感;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去发展思维想象能力。

初中语文阅读中的审美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提高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咏梅.美学语文,诗情课堂[db/ol].http:
///article/cdmd-10319-2006154474.htm
[2]陈英.语文课的美育特点及教育途径[j].双语学习,2007(5). (责任编辑韦淑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