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完整版)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❶教学分析➷【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巨著作者内容地位《本草纲目》李时珍全书190多万字,共记载了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 000多个;还附有 1 100多幅药物形态总结了我国古代药物学成就,丰富了我国医药学宝库,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图《天工开物》宋应星覆盖了当时中国农业和手工业的所有生产、加工部门对我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徐光启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等大类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先进经验、技术革新和作者关于农学的创新研究成果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一)明长城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79页“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优秀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科技巨著和《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牡丹亭》等文学、戏剧作品,了解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特点,理解科技文化成就与时代背景之间的内在联系。
1. 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2.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不懈追求的进取精神: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阅读文学名著的兴趣。
【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
【难点】明代科技、建筑、文化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目录、视频导入:目录:一. 科技名著明R城和北京城二. 小说和戏剧书画艺术视频:央视公益广告《保护文物》长秒篇中外名人二、新课讲解模块一、科技名著古典科技巨著的涌现三、课堂小结李时珍:《本草纲目》一医药学李时珍《本草纲目》(明)科技 宋应星《天工开物》(明末)徐光启《农政全书》(明末)建筑 北京城 明长城[罗贯中《三国演义》(元末明初)文学施耐庵《水浒传》(元末明初) 吴承恩《西游记》(明朝中期) 戏剧汤显祖《牡丹亭》(明)I 书画艺术后记: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明清科技工作者勤于思考,脚踏实地,开拓进取 的精神值得我们瞻仰与学习。
故宫、K 城展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 族的骄傲与自豪。
四、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
教学设计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单元: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课题: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教学分析三、课堂小结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1.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明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巩固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城市繁荣,推动着明朝文化领域的新进步。
【教学方案】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一、教案主题: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二、教学目标:1. 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特点及其影响。
2. 掌握明朝代表性的文学精品及其作者。
3. 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内容:1. 明朝科技建筑概述:介绍明朝科技建筑的发展背景、特点及影响。
2. 明朝代表性的科技建筑:南京故宫、明长城、运河等。
3. 明朝文学精品概述:介绍明朝文学的发展背景、特点及影响。
4. 明朝代表性的文学精品: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5. 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之间的关系:分析科技建筑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明朝代表性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
3. 小组讨论法:探讨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明朝科技建筑概述及代表性科技建筑介绍。
2. 第二课时:明朝文学精品概述及代表性文学精品介绍。
3. 第三课时: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之间的关系。
4. 第四课时:小组讨论,总结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精品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及结论的正确性。
六、教学活动:活动一:参观明朝科技建筑1. 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明朝科技建筑,如古城墙、运河等。
2. 让学生拍摄照片或绘制建筑图纸,记录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活动二:阅读明朝文学精品1. 分配学生阅读明朝代表性的文学精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
2. 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记录重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七、教学评估:评估一:观察学生在参观明朝科技建筑时的参与程度和兴趣。
1. 观察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的提问和回答情况。
2. 评估学生对科技建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理解程度。
评估二:评估学生在阅读明朝文学精品时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1. 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了解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和观点。
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大单元课时教案】-【大单元教学】2022-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❶教学分析➷【2022版课标】内容要点:通过了解《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认识明朝的科技成就及其影响;通过了解小说、戏曲的繁荣,知道明朝文学艺术的特色认知提示: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了解明朝科技的成就及影响;知道明代文学艺术成就及特色。
解读:明朝时期社会经济有所发展。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繁荣,这为传统科技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明朝的建筑,以北京城为代表,既继承了前代建筑的优点,也有着独特的风格。
政治、经济、社会风气与社会生活的变化,推动小说和戏曲等大众文学得到很大发展。
明朝时,众多小说家用高超的艺术手法和丰富的语言技巧,叙述了一个个生动、复杂的故事,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材分析】本课是第三单元的明朝科技文化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明朝我国包括建筑在内的古典科技取得的杰出成就,仍居于世界先进水平,是人类科技百花园中的瑰宝。
同时,分析总结出明朝我国科技发展的时代特点,即对传统古典科技的总结居多,对近代自然科学的运用和发展尚少,潜藏着发展停滞的危机。
以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的能力。
通过选取对本课涉及的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从而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喜爱历史,学生学习热情高、课上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善于小组讨论学习,学习氛围浓厚。
但是由于接触历史课的时间不长,学生基础又相对薄弱,所以对一些有深度的问题需要老师做好铺垫,设置有梯度的问题,层层解剖,以便于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1.了解明代科技成就,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
2.通过明长城和北京城的建筑,体会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这一课主要内容有:明朝的科技发展,如宋应星与《天工开物》、徐光启与《农政全书》等;明朝的建筑成就,如北京城、明长城等;明朝的文学艺术,如小说、戏剧、书画等。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建立和巩固,对明朝的历史有一定的认识。
但对于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可能了解不多,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拓展知识面。
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式,可以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等方法,提高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感情,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历史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
2.教学难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文化认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认真研究教材,了解教学内容;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明朝的基本情况;准备笔记本,做好课堂记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明朝的文化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发展、建筑成就和文学艺术特点,展示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3.操练(10分钟)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分析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艺术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 《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主要内容包括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艺术和文学成就。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我国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培养学生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明朝的基本情况,对于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科技成就的具体内容、建筑艺术的特点以及文学成就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科技成就,认识明朝建筑艺术的特点,掌握明朝文学成就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自豪感,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艺术特点、文学成就内容。
2.教学难点:科技成就的原理和作用、建筑艺术风格的形成、文学成就的内涵。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教学方法,结合多媒体演示、图片资料、案例分析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图片、案例等教学资源。
2.学生准备:预习本课内容,了解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的基本情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与文学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分别介绍明朝的科技成就、建筑艺术特点和文学成就内容,让学生对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方面的内容,分析其特点和内涵。
讨论结束后,各组代表进行汇报,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和汇报,进行点评和讲解,巩固学生对明朝科技、建筑与文学成就的理解。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是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的一课。
教材主要介绍了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三个方面的发展。
科技方面,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算等领域的进步;建筑方面,主要介绍了故宫和明长城等代表性建筑;文学方面,则以《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名著为代表,介绍了明朝文学创作的繁荣。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时期科技、建筑和文学的发展状况,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明朝这一历史时期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科技、建筑和文学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对这些领域的认识。
此外,学生对于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较为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状况,认识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发展状况。
2.教学难点:科技、建筑和文学领域的发展特点及其在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入生动的历史故事和实例,营造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备好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教学课件,提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本课的基本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明朝时期的科技、建筑和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关注本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教案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一、教学目标:1、知道《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等名著的作者、成书时代、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2、说出明长城的修筑目的、主要特点、起止点。
3、知道北京城修建的时间、功能、建筑风格和价值。
4、了解我国明朝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的思想艺术特色。
5、通过对明朝科技成就的认识,培养学生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本草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北京紫禁城。
难点:包括建筑在内的科技成就所体现的时代特点。
三、教学准备:上网查资料了解长城和北京城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导入:明朝初期,科技在世界上还居于领先地位,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特别是清朝时,发展已停滞下来,逐渐地落伍了。
2、设疑引出课文:明朝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有哪些?二、新课教学。
1、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明朝科技名著有哪些?找出作品、作者、内容、影响。
然后完成下列表格填空。
2、“动脑筋”:李时珍有哪些优秀品德值得你学习?3、比较:秦长城与明长城有什么不同之处?明长城: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秦长城:目的:为了防御匈奴进攻起止地点: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明确:A:建筑材料——秦朝以土筑为主,明朝的东段用砖、石。
B:位置——明朝靠南。
C:长度——明朝更长。
4、万里长城常被视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想一想,这其中的寓意是什么?5、紫禁城是什么时候开始营建的?是哪两朝皇帝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建筑?(它是明成祖营建的,是明清两朝皇帝居住的地方,其中的宫殿楼阁金碧辉煌,是我国也是世界建筑之林的瑰宝。
强调紫禁城又被称为故宫,是北京城的一部分。
)6、明朝时候,文学艺术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结合起来,小说、戏曲等大众文化的文学艺术形式有了突出的发展,尤其是产生了一批脍炙人口的小说,最著名的是长篇章回体小说有哪些?写什么内容?反映什么主题?填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宋应星和《天工开物》、徐光启和《农政全书》的概况;掌握明朝北京紫禁城、明长城基本情况;明朝古典小说的思想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三位科学家成功的原因;紫禁城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
设计一张明代三大科技巨著简表。
通过交流、了解各部小说主要内容,明确它们都有反封建的时代特色,知道它们在国内和国际的文学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三位科学家事迹的介绍,探究他们取得杰出成就的原因,培养刻苦学习、勤于思索、脚踏实地、开拓进取的品质。
使学生懂得从思想主题和艺术表现手法两个方面鉴赏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个人素养。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李时珍和《本草纲目》、北京紫禁城和明长城、明朝小说的文学成就和时代特点教学难点:明朝三部科学巨著,指导学生对课本科技成就的时代特点加以分析和理解。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本草纲目》书影)你看它的目次为水、火、土、石、草、木、谷、菜、虫、鱼、禽、兽、人等部。
……至于动物药部分的编排,李时珍先描记比较低等的虫、鱼、龟、鳖之类;再描记比较高等的动物禽、兽和人等。
这与现代动物分类学从无脊椎动物到脊椎动物相吻合。
说明他的分类是科学的、合理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古代中国的最后的科技、文艺辉煌——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科技名著
巨著作
者
内容地位
《本草纲目》李
时
珍
全书190多万
字,共记载了
药物1800多
种;收录药方
11 000多个;
还附有 1 100
多幅药物形态
总结了我国古代
药物学成就,丰
富了我国医药学
宝库,在世界医
药史上占有重要
的地位
图
《天工开物》宋
应
星
覆盖了当时中
国农业和手工
业的所有生
产、加工部门
对我国古代的农
业和手工业生产
技术进行了全面
的总结。
被誉为
“中国17世纪的
工艺百科全书”
《农政全书》徐
光
启
分为农本、田
制、农事、水
利、农器等大
类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
代农业生产的先进
经验、技术革新和
作者关于农学的创
新研究成果
目标导学二明长城和北京城
(一)明长城
1.(多媒体图片展示长城)朗读课文(79页“明朝建立以后……主要是明代修筑的”这段文字)
2.抢答问题:长城修筑的目的和起止点?
答案提示:(1)目的:为了防御北方蒙古贵族南扰。
(2)起止地点: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
3.(多媒体出示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学生读教材回答问题修筑长城的影响
提示: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二)北京城
1.图片展示(多媒体展示展示图片《故宫》《北京天坛》等)朗读课文(80页“明朝北京城……”到“皇家建筑群”两段文字),提问:营建紫禁城的基本情况。
答案提示:明朝的北京城是明成祖时,在元大都的基础上,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和改造发展起来的。
目标导学三小说和戏剧
1.
书名作者特点
《三国演义》罗贯
中
描写了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战
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
史小说
《水浒传》施耐
庵
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
的长篇英雄传奇小说
《西游记》吴承
恩
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神魔小说,
歌颂了孙悟空的正义精神和反
抗精神
2.(多媒体出示问题:明代戏剧的代表)读教材简短的介绍:明代戏剧的代表作的基本概况。
答案提示:汤显祖的《牡丹亭》,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明清的建筑和科学技术,我们感知到明清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大体出于领先地位,然而没落的封建制度和至高无上的皇权思想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最终导致了中国的落后,一直延续到鸦片战争的爆发。
这段科技发展史值得反思。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明清时期,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大体处于领先地位。
然而,一群怀揣着理想,几十年如一日的反复研究写成著作的学者们,在当时既不受世人的重视,更遑论受当政者的青睐了。
通过材料的分析学生会感受到科学工作者落寞的背影,更认识到没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碍科技发展的绊脚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