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

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摘要】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到千年前,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督教文化的启示让文学评论家更注重人性探讨,其价值观影响使批评更加客观和公正。
对于态度和审美标准方面,基督教文化的影响也是显著的,使得文学批评更具道德关怀和审美追求。
基督教文化的方法论影响促使文学批评更加系统和深入。
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值得进一步探讨。
展望未来,基督教文化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中仍然将发挥重要作用,有望进一步深化与当代文学的结合,为文学评论提供更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和思考。
深入研究基督教文化与文学批评的关系,将有助于拓展文学评论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当代文学批评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基督教文化、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影响、启示、价值观、态度、审美标准、方法论、综合影响、未来发展。
1. 引言1.1 介绍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可以追溯至公元7世纪的唐朝。
当时,来自波斯和拜占庭的基督教传教士开始在中国传播基督教。
随着时间的推移,基督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受到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的接受。
在宋、元、明、清等朝代,基督教不断传播和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历史经历了不少挑战和变迁。
在明清时期,基督教曾多次受到政府的限制和打压,导致传教的困难和受众的减少。
直到19世纪末,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殖民主义的影响下,基督教在中国再次兴起,并逐渐与中国现代文化相结合。
在20世纪,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各类教会、传教团体纷纷进入中国,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和价值观念。
基督教文化也开始影响到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为文学界带来了新的视角和思考。
基督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史不仅丰富多彩,也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概述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概述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基督教文化的传入给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注入了新的思想和观念,丰富了文学批评的内涵。
写一篇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的论文,2000字

写一篇试分析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的论文,2000字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论文随着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的不断渗透,其中一个重要的西方文化流派就是基督教文化。
基督教文化不仅在宗教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当代文学评论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基督教文化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中国文学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基督教文化推动了中国当代文学评论抽象、精确化和客观化的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虽然也存在对古代文学的客观研究,但大多比较凝练,有时受到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批评的侧重点往往更多的是赞美性。
而基督教文化的渗透使得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得以步入正轨,从抽象、精确、客观的角度研究文学作品的内容,从健全的文化背景出发,加强对文学作品的深刻理解和实质性探讨。
其次,基督教文化也提供了中国当代文学评论一种新的审美观。
随着西方文化的渗透,中国文学家也接受了西方文学的审美观,当代文学评论中也渐渐随着基督教文化的渗透,开始有了一定的宗教色彩。
文学评论者开始使用一些西方文学概念,对小说、诗歌等文学作品进行审美评价,这样的审美观使得文学评论受到很大的影响。
此外,基督教文化也使得当代中国文学批评更加开放。
以前中国文学批评往往受到某种思潮、某种革命理念或思想观念的限制,很多文学作品都被拦在门外。
而基督教文化也使得文学批评者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更加开放,文学评论也更加自由,不受某种思潮的束缚。
综上所述,基督教文化对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它使文学批评者拥有了更加开放的心态,从抽象、精确和客观的角度来研究文学作品,使得中国文学评论受到极大的影响。
因此,在今后文学评论中,应当重视基督教文化对当代文学批评背景的影响,在研究如何综合评价文学作品时,应将基督教文化作为一种重要参考来源。
如何看待西方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影响?

有一则趣谈:一所国际公寓闹火灾,里面住有犹太人,法国人,美国人和中国人.犹太人急急忙忙先搬出的是他的保险箱,法国人先拖出的是他的情人,美国人则先抱出他的妻子,而中国人则先背出的是他的老母.这一趣谈反映了一个事实:不同的民族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的文化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价值尺度,道德规范和情感趣向.
70年代末,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国门重新向世界敞开,各种西方现代思潮如潮水般涌入中国。刚刚从十年文革的政治梦魇中挣扎出来的知识分子,对于来自西方的文化资源有着巨大的渴求。翻译家们为了满足国人的这些迫切的需求,开始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西方各种现代思潮,出版社也大量地出版西方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著作。如四川人民出版社率先在 80年代初期出版了百余本的“走向未来丛书”,其中大部分是翻译介绍当今世界新的科技、人文、社会科学和政治法律方面的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紧跟着出版了“现代西方哲学译丛”,其后,三联代典籍,更是前所未有地推动了80年代西方现代思潮在中国的传播。人们不仅接触到了康德、新康德主义,黑格尔、新黑格尔主义,也接触到现象学、解释学、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逻辑分析哲学,以及现当代政治学、法学、教育学、历史学等。在文学领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也被大量地翻译和介绍。袁可嘉主编的共四卷八册的《外国现代派文学作品选》,出版之后便风行一时,成为最热门的畅销书。其他出版社也竞相出版外国文学作品,如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和上海译文出版社联合出版的《20世纪外国文学丛书》、《外国文学名著丛书》,广西漓江出版社出版的《诺贝尔文学获奖作家作品集》以及各出版社出版的大量的外国文学研究资料受到了广大读者的亲睐。伴随着思想界不断掀起的西学热,如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海德格尔热、解释学热、解构主义热、女性主义热、新历史主义热,中国当代文学也不断地产生各种文学思潮,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女性文学”等等。中国的批评家们,也从中学到了各种方法论。如1985年被人们称为“方法论年”,现象学方法、解释学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方法、文艺心理学方法、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荣格神话原型法、结构主义方法等都涌进了学界。评论者运用这些新方法,分析解剖当代作品的内在要素,揭示中国人的心理结构,呈现文学作品的深层无意识,挖掘意识形态的权力运作模式。
浅谈基督教思想在近代文学中的表现

基督教思想在近代文学中的表现马智皓2014300820021 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它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其思想教义对信仰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影响生产生活乃至文学创作。
基督教文化是信仰基督教为主的人群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文化,它不仅是一种崇拜上帝和耶稣基督的宗教信仰体系,还包括其相应的精神价值和道德伦理观念,对作家文学创作有不同层次的影响。
基督教不仅对西方文学有深刻的影响,传入中国后,中国现当代作家对基督教的理解和吸收,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有体现和反映。
在学习本课之前,我便早已知道基督教的历史。
它产生于罗马帝国初期,最初他是奴隶和穷苦人的宗教,起源于中东地区游牧人民以色列人的犹太教。
在公元一世纪,一个信仰耶稣为拯救人类的弥赛亚的分歧从犹太教中分离出来,并逐步发展成独立于犹太教的基督教。
它的宗教世界闻名《圣经》,由《旧约》与《新约》两部分组成。
旧约是文学形式的总汇,它记录了犹太名族一千多年的文化史,包括犹太人的先祖的原始神话、古代传说、民族史诗、历史歌谣、先知文学、启示文学、智慧文学等等。
《新约》记录的则是基督教在耶稣诞生后的文献。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信条主要可以概括为:1.十诫和三位一体: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圣子、圣灵;信原罪,在西方对欧美人的心理及评价产生深远影响的“原罪文化”就是有原罪说发展起来的;2.信救赎,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来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拯救全世界;3.因信称义,人类凭借信仰即可得到救赎;4.信天国永生和地狱永罚;5.信末世,相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讲在上帝面前做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有罪的人进入地狱。
包括在西方文学的体现中,但丁的《神曲》带有中世纪基督教世界观的明显烙印。
诗中不少神学和哲学的烦恼。
作品中幻游三界的构想,就是宗教观点的直接体现。
《地狱篇》,《炼狱篇》,《天堂片》直接反应了“信地狱和永罚”“信原罪和信救赎”“信永生”。
《耶稣受难记》900字观后感

《耶稣受难记》900字观后感篇一:《耶稣受难记》观后感基督教与20世纪中国文学毕业论文《耶稣受难记》观后感我想每一个看了《耶稣受难记》的人都会有内心的触动吧,不单是因为残酷场面的真实再现揪心,更是因为我们为自己精神上的渺小而汗颜。
在影片里,耶稣是神之子,救死扶伤,教化众人;耶稣也是人,被犹大出卖,备受折磨。
耶稣被捕时的神情一直在我挥之不去。
在暗蓝色的夜幕下耶稣被惊醒,震惊、失望,接着坦然、宽容,默默束手被擒。
他震惊,他失望,他为犹大的出卖,众人的不理解而叹息,但他很快先是坦然面对了,他以宽大怀着的心怀饶恕了这一切邪恶!耶稣无声的宽容让我们不得不深深忏悔自己。
太多时候我们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儿而纠纷不断,为他人的成功破天荒喜悦之情而嫉妒不已,往往推着仇恨的雪球在怨愤的世界里迷失自我,丧失纯真,甚至泯灭了人性。
为什么友善我们常常忘了一下宽容?我想是因为我们太注重自我的得失。
耶稣是唯一一个自己决定要来到世间的人,也是极少数甘愿受死的人。
耶稣曾经说过,他降世的唯一目的就是为我们死:“人子来……要舍命,作多人的赎价。
”而我们是在为体验自己的人生而活。
我想我们生存的目标一开始就似乎偏向自我了。
我不解??当耶稣扛着沉重的厚木十字架,越来越快地走过耶路撒冷的街巷,他不时摔倒在屋里,游人恐怖们更加疯狂地向他涌来,发泄他们肆无忌惮的无知与怨恨。
我深受触动。
不是因为同情耶稣,而是因为对自己的责问,对暴戾情感的谴责。
耶稣背负着十字架,身后的土地上才血迹斑驳,人群末尾的玛利亚玛利亚痛苦地看着他,眼里满是绝望。
而当长铜制钉进了左手手腕手腕,刺进了右手手腕,又夺下了左脚脚腕,打进了右脚脚腕,血腥的场面使到天地失色,残忍的令全部生命惊悚,耶稣却说:“父啊,饶恕他们吧,他们不知道自己谈了什么??”看到这儿,相信每个心脏动容跳动的人都不能不感动万分!我耳畔又似乎传来了耶稣的教导:“ 你听说过应该爱自己的邻居而仇恨自己的敌人。
但我告诉你,爱你的敌人并为逼害你的人祈祷。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中国现代文学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其中蕴含着许多作家对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变迁和个体的命运,更深入地反映了人类内心对于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渴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
首先,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体现在对宗教的思考和表达上。
虽然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的国家,但由于历史原因,宗教在中国的发展并不如西方那样显著。
然而,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通过对佛教、道教、基督教等宗教的描写和思考,展示了他们对宗教信仰的追求和对宗教教义的思考。
例如,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主人公患上了“狂病”,他通过研读佛经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和解脱。
这种对宗教信仰的探索,反映了作家对于生活困境和人性的思考,同时也呼唤着人们对于信仰的思考和追求。
其次,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还体现在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上。
作为一个古老的文明国家,中国有着深厚的人文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些作家通过对人性的探索和对人道主义价值的追求,表达了对于人类命运的关切和对于人类精神追求的呼唤。
例如,余华的《活着》中,通过对于一个普通农民的命运的描写,展现了人性的悲剧和人道主义的力量。
这种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文坛上获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影响力。
此外,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还体现在对于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上。
中国是一个重视家庭和传统价值观的国家,这种价值观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表达。
一些作家通过对家庭和传统的描写,表达了对于家庭和传统的珍视和思考。
例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中,通过对一个家族的命运的描写,展示了家庭的力量和传统的影响。
这种对于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使得中国现代文学在传承中华文化的同时,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种关于家庭和传统的思考框架。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信仰与精神追求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过对宗教的思考、对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关注以及对家庭和传统价值的思考,中国现代作家展示了对于信仰和精神追求的思考和探索。
宗教文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具有广泛和深刻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制约和支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
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尽管已经达到相当高度的科学认识和操作的能力,不过对于自然界的理解与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对于很多自然现象仍在探索和猜测中,这就使得蒙上了神秘色彩的具有超自然和超人间性能的宗教文化依旧能够被许多人所崇拜。
尽管早在二十世纪中期就有人指出:现代工业社会的发达从根本上摧毁了宗教,若干个世纪以来被狂热信仰着的无数宗教信条实际上已经不可能为工业发达国家内受过教育的人们所接受了。
其实对于宗教的批判与否定很早以来就一直存在。
伟大的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狄德罗就曾大声呼吁:“上帝是没有的,上帝制造世界是一种妄想。
一切宗教都被三倍地证明是假的。
”然而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与进步,人类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科学家和理性主义者对于宗教的批判也从未间断,可是宗教并没有被彻底的战胜和消灭甚至没有走向衰落。
实际上宗教及其文化一直伴随着人类科学文明的步伐在向前发展,宗教文化所涉及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在,人们也越来越强烈的认识到宗教文化独特的重要性。
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它的起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人类对于自身命运的难以把握,而它至今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同样是由于这个世界上仍有许多用科学无法解释的东西。
因此,人们觉得宗教是神秘和虚幻的。
但神秘和虚幻并不是宗教文化的本质。
宗教作为人类的一种实践性行为,其本身就是人类现实世界的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认为,宗教同政治、法律、哲学、艺术等等一样,同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映的是社会生活及人们周围的现实。
如同文学艺术一样,宗教毕竟不是简单的实践和通俗的思想,所以“宗教文化在上层建筑领域中总是处在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地位。
”宗教文化既是理念的,也是实践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独立的,又是广泛联系的。
它渗透在人类历史发展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基督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基督教,现在已经在中国有了很大的影响。
以学校为例:外教在中国的学校里教书,我们必须要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
外教大都是从美国英国请来的,而且大都信仰基督教,教学过程中,免不了会教授学生一些有关基督教的信仰之类的东西。
学生们会从中学习或是了解基督教,了解西方文化。
于是,基督教因此在我们的学校里就有了一定的影响。
同样的,基督教在中国这个大社会中,也就一定会展现出一定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中,基督教的意义逐渐得以彰显。
当然,出于不同的考虑和基于不同的熟悉,人们对基督教与中国现代化的关系亦有不同的理解,从而形成其价值判定的多样性和对基督教在华影响回升的迥异态度。
随着中国实行经济改革和真正对外开放,在经济理论界和重新崛起的社会学思潮中,曾兴起了一股持续较久的“韦伯(Max Weber)热”。
人们尤其关注其涉及“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种种说法,以及他对东西宗教伦理与其社会结构、经济发展的比较。
不少经济学家在谈及韦伯关于新教伦理等所起的“潜在的精神力量”之作用时,既表达了对历史进程的一种感慨,又体现为一种在现实中国社会的呼唤和渴望。
这种现象是颇值得人们玩味和深思的。
人们在打开国门看世界时,忽有一种惊奇和警醒,随之便产生强烈的危机感和失落感。
这种自知之明是前所未有的,因此而导致的对外在思想文化体系的客观研究和虚心学习,以及这种研习的坦诚和认真,亦是史无前例的。
在借“他山之石”的此刻,中国人开始重新审阅基督教及其对现代化的意义。
不可否认,一些人因感到中国文化的历史积淀太厚、传统负担太重而对之失去信心和耐心,简单地认为“现代化”即“西化”,而“西化”即“基督教化”,试图以这种绝对而极端的“拿来主义”来将一切推倒重来,由此圆其“现代化”的美梦。
然而,静观基督教在西方现代化过程中的作用,熟悉其对现代发展某些弊端的批评和否定,以及弄清基督教的“普世”意义和价值取向,则使不少中国人深感不能将“现代化”或“西化”与基督教完全等同,二者之间是有着本质不同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督教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随堂感悟
“原罪”
在我的心中,基督教是一个陌生而神秘的宗教,因为身边没有信仰这个得亲人朋友,而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生,所以对这些都是特别模糊。
也许仅有的印象就是闲暇时看的各种欧美电影或者电视剧,总会有一些镜头或者语言是关于耶稣基督的。
所以这学期选择了这门课,应该是打开了我对基督教认识的大门,让我一窥这个中奥秘。
第一节课中,我从老师那里听到了“原罪”这个词,觉得很有意思。
原罪说,即基督宗教中认为任何人天生即是有罪的,他们的罪先天地来自其祖先——亚当与夏娃。
亚当与夏娃在伊甸园中违逆上帝出于爱的命令,偷吃禁果,想要脱离造物主而获得自己的智慧,从此与上帝的生命源头隔绝,致使罪恶与魔鬼纒身,而病痛与死亡则为必然的结局。
后世人皆为两人后裔,生而难免犯同样的罪,走上灭亡之路。
在基督宗教看来,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原罪的表现,就算是圣人也不可避免。
而我们这样的凡人就自是不必说了!原罪存在于内心的隐秘之处,而释放原罪的一个很大因素就是我们都存在某种心性,当某种外力恰好作用于这种心性,每个人都会在瞬间丧失理智,显露出罪性,沦为疯子。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
《有一种爱我们还很陌生》是余虹老师在《南方周末》上刊登的一篇文章。
这堂课老师就这篇文章展开了演说。
从马加爵,到赵承熙再到最近的复旦投毒案,我们看到的是两国人对类似事件截然不同的态度。
“33”与“32”,我们看似只是缺少了那简单的“1”。
“爱”究竟是应该以亲疏敌我区分,还是以善恶是非区分?或者是另一种超越了所有世俗之爱的偏爱与选择的“爱”呢?很显然,我们是缺少这种不以亲疏敌我、义与不义、善恶是非的区分为前提和条件,爱人如己,爱义人也爱不义的人,爱善人也爱恶人的“大爱”。
“这是一种来自基督启示并在长期的信仰实践中培育起来的神圣之爱。
”余虹在他的文章中讲到。
这节课让我认识到,基督教并不是一种盲目尊崇上帝的宗教,它教人向善,爱人如己,
摒除人性之恶。
千百年来,它依然散发着魅力光辉。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这节课是从尼古拉斯凯奇主演的电影《空中监狱》拉开序幕。
片中八年前,自游骑兵部队受训完毕的卡麦伦坡(尼古拉斯·凯奇饰)为了保护刚怀孕的妻子免于小混混的骚扰,导致过失杀人被判了8年徒刑。
在狱中表现良好的他,终于在女儿八岁生日当天获得假释,卡麦伦坡希望能亲自将生日礼物送到女儿手中,因此要求典狱官让他登上空中监狱,以节省乘车往返的时间。
但这趟空中监狱正巧搭载一批全美最残暴凶狠的犯人,准备运送到另一个新落成的监狱去。
美国的联邦探员(约翰·库萨克饰)为这趟危险任务准备许久。
没想到飞机飞上天没多久,罪犯首领外号“病毒”的葛森(约翰麦可维奇饰)就策动其他同伙,夺下飞机。
联邦调查局在无路可退下,决定打下这架飞机。
影片中,空中监狱中最大的坏蛋“食人魔”是唯一幸免于难的人。
这或许是因为他在最后选择相信上帝,抛弃罪恶的自己,同时也获得了上帝的宽恕。
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不在乎的“罪”的大小。
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In God, people is equal.这句话出自十八世纪的英国年轻议员威廉威伯福斯( William Wilberforce),他年仅21岁就被选为下议院议员,一生致力于废除黑奴议题,提案遭遇多次失败仍不气馁;他成功统合了分裂的势力,不畏与当权者保守势力抗衡。
在他多年努力下,最后英国国会终于在 1807 年通过废除奴隶交易的草案。
当时,整个下议院的议员都有黑奴,并且为英国带来巨大的财富。
在上帝面前,没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人高贵。
不管你有多高贵,人人都需要为自己的罪接受审判,没有一个好人,只有罪人。
另外,人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大家都很尊贵,没有一个不是按照上帝的形象被造的。
所以,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关于康德墓志铭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历久弥新,一个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
他们向我印证,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
”
道德准则与头顶的星空这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
星星之于夜空,就如崇高的道德准则于世俗,格外耀眼,
灿烂,所以最能震撼人的心灵。
对于康德本人,这句话的作用是,它表达了他内心的想法。
对于他人,这句话的作用是,它唤醒麻木的,不再感动的内心,让这些心能够想起如何感动,想起什么是美好的。
其实康德哲学体系正是这个宏伟、壮丽的十字架。
横轴是自然律,纵轴是道德律。
对于我们中国人,这个十字架是个亲切的。
二三千年的中国哲学智慧可以用四个汉字来概括:“敬天爱人”。
这也是个十字架,同康德的十字架是一回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从他的墓志铭中我也读到了敬畏的重要性。
人活着不能随心所欲,而要心有所惧。
南宋大学者朱熹在《中庸注》中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
”即是告诫人们,人生在世,应当常存敬畏之心。
所谓敬畏之心,就是指人类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面前所怀有的一种敬重与畏惧心理。
怀有这种心理,它能让人懂得自警与自省,它还有助于人规范与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
不仅如此,它还具有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形成和谐关系的作用。
而一个基督徒,对自己的信仰的敬虔,对上帝存有敬畏之心,是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作为一个基督徒最重要的标志。
圣经的预言性
圣经的预言性是我认为最神奇的地方,这样一个让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让我惊奇不已。
何谓“预言”?预言即未发生的事能够说出来。
例如:我预言我家的母鸡明天下午五时会生下一枚鸡蛋,果然到了时间真的生下了一枚蛋,这样我就算一位预言家了。
可能是因为时间很短所以我能预言,但圣经的预言往往是上百年或千年,而且详细至百分之百的应验。
不能不让人惊奇。
圣经是一本充满预言的书,单单预言耶稣第一次来到世界的预言就有300多次,而且全部已经应验。
说道耶稣再来的预言,旧约由200多处,新约有318次,加起来有500多处。
我们可以说圣经是一本全世界最敢冒险的书,因为只要有一部分的预言不应验或者不准确,圣经就被推翻了。
通过有关科学家通过数学统计等方法我们知道圣经中的预言应验的概率是极其微小的。
从圣经预言应验的不可能性及渺茫,我们看出圣经绝对不是人的作品,如果不是人的作品,那我们只得接受它不是一本普通的书,乃是神所启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