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简介

合集下载

扬州简介

扬州简介

扬州简介Yangzhou (Simplified Chinese: 扬州; Traditional Chinese: 扬州; Hanyu Pinyin: Yángzhōu; former spellings: Yang-chou, Yangchow; literally "Rising Prefecture") is a prefecture-level city in central Jiangsu provinc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tting on the northern bank of the Yangtze River, it borders the provincial capital of Nanjing to the southwest, Huai'an to the north, Yancheng to the northeast, Taizhou to the east, and Zhenjiang across the river to the south.Contents1Administration2History3Geography and climate4Culture5Local highlights6Tourism7Sister cities8External links[edit]AdministrationThe prefecture-level city of Yangzhou administers 7 county-level divisions. There are 3 districts, 3 county-level cities and 1 county:Guangling District (广陵区) Weiyang District (维扬区) Hanjiang District (邗江区) Jiangdu City (江都市) Gaoyou City (高邮市) Yizheng City (仪征市) Baoying County (宝应县)These are further divided into 98 township-level divisions, including 87 towns and townships, and 11 subdistricts.[edit]HistoryYangzhou has a history of almost 2,500 years, being founde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when it was called Guangling (广陵, Kuang-Ling). In 590 AD, Guangling began to be called Yangzhou, which was the traditional name of what was then the entire southeastern part of China.Located by the Yangtze river and Jinghang (Grand) Canal, it has been a leading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and major port of foreign trade and external exchange since the Tang Dynasty (618-907).The city, still known as Guangling, was briefly made the capital of the Wu Kingdom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 and Ten Kingdoms Period.Marco Polo served there under the Mongol emperor Kubilai Khan in the period around 1282-1287. Although some versions of Polo's memoirs imply that he was the governor of Yangzhou, it is more likely that he was an official in the salt industry.Yangzhou was the scene of a ten-day massacre in 1645 by the Qing army. An account of the massacre can be found in the Yangzhou shiri ji, recounted by Wang XiuchuUntil the 19th century Yangzhou acted as a major trade exchange center for salt, (a government regulated commodity), rice and silk. The Mings (1368-1644) are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building the city as it now stands and surrounding it with 9 km of walls.From the time of the Taiping Rebellion (1853) to the end of the Communist revolution (1949) Yangzhou was in decline, due to war damage and neglect of the Jinghang Canal as railways replaced it in importance. With the canal now partially restored, Yangzhou is once again an important transportation and market center. It also has some industrial output, chiefly in cotton and textiles. In 2004, a railway linked Yangzhou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Nanjing.[edit]Geography and climateYangzhouRivers: the Yangtze River, Jinghang Canal, Baoshe River, Datong River, Beichengzi River, Tongyang Canal, Xintongyang Canal, Baima Lake, Baoying Lake, Gaoyou Lake, Shaobo Lake.Local landscape: Slender west lake, Ge garden, He garden, Da ming temple, Phoenix island, etc.Subtropical monsoon climate with humid changeable wind; longer winters for about 4 months, summers 3 months and shorter springs and autumns, 2 months respectively; frost-free period of 222 days and annual average sunshine of 2177 hours. Average temperature: 15 °C annually; the hottest in July of 27.6 °C and the coldest in January of 1.7 °C; maximum temperature of 39.8 °C and minimum −19 °C Rainfall: annual average of 1030 mm; rainy season from the middle of June to July[edit]CultureYangzhou dialect is classified as Lower Yangtze Mandarin.During a period of prosperity and Imperial favour, the arts of storytelling and painting flourished in Yangzhou. The innovative painter-calligrapher Shitao lived in Yangzhou during the 1680s and again from 1697 until his death in 1707. A later group of painters from that time called the Eight Eccentrics of Yangzhou are famous throughout China.Former President of China Jiang Zemin was born and raised in Yangzhou. His middle school is located right across from the public notary's office in Yangzhou.Yangzhou is famous for its carved lacquerware and jade carvings.Poet Li Bai (c.700-762) wrote in Seeing Meng Haoran off to Yangzhou from Yellow Crane Pavilion:At Yellow Crane Pavilion in the west My old friend says farewell; In the mist and flowers of spring He goes down to Yangzhou; Lonely sail, distant shadow, Vanish in blue emptiness; All I see is the great river Flowing into the far horizon.[edit]Local highlightsYangzhou pickles, Baozi,Gansi(sliced Tofu),sticky candy, ginkgo, Qionghuayu liquor, Nanshan green tea, Baoying lotus root starch, Jiangdu short pastry, lacquerware, jadeware, embroidery, paper-cut, art & crafts velvet flavers.The city is famous for its public bath houses."Yangzhou fried rice" (Simplified Chinese: 扬州炒饭; Traditional Chinese: 扬州炒饭; Hanyu Pinyin: Yángzhōu chǎofàn) is a dish popular all over China, originating from Yangzhou.The city was awarded Habitat Scroll of Honour in 2006.扬州景点瘦西湖、东关街、大明寺、个园、何园Shouxi LakeThe Five-Pavilion Bridge on this lake is a landmark of Yangzhou. The White Pagoda by the Lotus Pond is an imitation of the White Pagoda in Beijing's Beihai Park. The scenic area between Shouxi lake and Pingshan Hall, where 24 bridges span the canal, was most favoured by Emperor Qianlong.Daming TempleThis temple was built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Liu Zun (457-464) of the Song Dynasty in the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Main features include the Qinling Pagoda, Hall of the Heavenly King, Hall of Sakyamuni, and Island of Gaunyin. The Monk Jianzhen Memorial Museum is the Qingkong Tower.Geyuan GardenThis Qing-dynasty complex was the family mansion of Huang Zhiyun, a salt merchant. The focus of the private garden is a man-made hill occupying tow-thirds of the total area. It combines lovely northern and southern style rockeries. Scattered among these are stone bridges, courtyards pavilions and halls.Heyuan GardenThe mansion of He Zhiren, a late-Qing court official, this complex includes the East and West gardens in its Rear Garden. Xuchn Hall is an exquisite nanmu structure, with beautifully decorated corridors, doors and windows.Yucheng Post StationLocated in Gaoyou, the post station was built in 1357. It is one of the best-preserved ancient facilities of its kind in China. The station has two rows of offices, with five rooms in both the front and rear houses, along with many supplemental houses for storeroom, kitchen, stable and other functions. It also has a drum tower and a screen-wall tower in front.Museum of the tomb of Han Guangling KingCovering a hilly area of 27,000 square meters, the museum displays the tombs of Liu Xu, the first-generation Guangling King assigned to Yangzhou during the mid-Western Han Dynasty (206 B.C-A.D. 24), and his wife. Both tombs were built in the high grade reserved for emperors and kings and remain in good condition. Liu Xu's tomb alone occupies 230 square meters. An entirely nanmu structure, the burial chamber was constructed without using a single nail. Items reflecting life at time are exhibited in the museum.Yangzhou Lacquerware factoryThe largest lacquerware producer in the country, this factory has a license for import/export business. It produces decorative articles and furniture using unique techniques, such as lacquer carving and jade and pearl inlay.Museum of Tang RuinsThis site on the Shugang Terrace was where ancient rulers,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o the Sui,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built their batteries or cities. The museum here house more than 300 Tang-Dynasty cultural relics, with exhibits of the city layout, administration, handicrafts and trade, as well as the cultures and foreign relations at the time.扬州美食扬州炒饭、早点、扬州三头宴。

扬州简介

扬州简介

扬州简介扬州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东端,江苏省中部,东近黄海,与南通、盐城市交界;西通南京,与六合、天长县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无锡市隔江相望;北接淮水,与淮阴市毗邻,中有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

四周被邗江县所围,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苏北的重要门户。

扬州濒江近海,交通发达,物产丰盛,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设广陵区、郊区、辖宝应、邗江2个县,代管仪征、江都、高邮3个县级市。

面积6638平方公里,440万人。

扬州市地势平坦,海拔在4-8米之间,常年气候温和。

扬州的地貌与气候扬州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仪征境内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呈扇形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

扬州市3个区和仪征市的北部为丘陵。

京杭运河以东、通扬运河以北为里下河地区。

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

扬州境内主要湖泊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邵伯湖等。

除长江和京杭大运河以外,主要河流还有东西向的宝射河、大潼河、北澄子河、通扬运河、新通扬运河。

扬州市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气候主要特点是: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的变化。

冬季盛行干冷的偏北风,以东北风和西北风居多。

夏季多为从海洋吹来的湿热的东南到东风,以东南风居多。

春季多东南风,秋季多东北风。

冬季偏长,4个多月;夏季次之,约3个月;春秋季较短,各为2个多月。

扬州的历史扬州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在远古时期这里就有古生物和古人类活动。

自公元前486处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至今,扬州建城已经2484年。

隋代开通大运河后,扬州成为中国东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中心和国际交往、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埠。

唐代扬州长,富甲天下,“四方豪商巨贾侨寄居者,不下数十万”。

唐以后,曾几度兴衰。

清代再度出现“广陵繁华今倍昔”的兴旺景象。

19世纪中叶起,由于多种原因,扬州逐步衰落。

新中国成立以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

著名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其境。

这里风光秀丽,人文荟萃,是中国政府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扬州简介导游词大全(5篇)

扬州简介导游词大全(5篇)

扬州简介导游词大全(5篇)扬州简介导游词大全篇1“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各位游客:这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千古绝句。

此外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也曾将数百首歌颂扬州风光的诗歌留给了后人。

今天,我们将去领略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风采。

游客们:扬州地处长江下游北岸,江苏中部,江淮平原南端,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通扬运河贯穿东西。

境内有长江岸线80.5公里。

扬州是苏北重镇之一,江淮地区水陆交通枢纽。

辖广陵、郊区2区,仪征、高邮、江都3市和邗江、宝应2县。

全市总面积6658平方公里,总人口439万,其中市区面积148平方公里,人口44万。

扬州市境内地形西高东低,以仪征境内的丘陵山区为最高,从西向东逐渐倾斜,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市、兴化市交界一带最低,为浅水湖荡地区。

仪征市、邗江县和扬州市郊区的北部为丘陵。

沿江和沿湖一带为平原。

境内主要湖泊有白马湖、宝应湖、高邮湖和邵伯湖等。

扬州有2480多年文字可考的历史。

吴王夫差构筑耶城是扬州建城的开始。

楚怀王十年(公元前319年),楚国打败了越国,在邢城基址上第二次筑城,因城墙“广被丘陵”,改称“广陵”。

这是扬州定名广陵的开始。

秦汉之际,因广陵县城靠近长江,为一县之都会,所以,又更名为江都。

东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南来的移民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促进了长江下游一带的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

隋代统一中国后,才改称扬州,据说大禹治水以后,把天下分为九州,扬州的改名取意于《禹贡》中的“淮海惟扬州”。

扬州的繁华,使身在北方的隋场帝杨广不胜向往,他在夜间也“吾梦扬州好”。

于是他征调了数以万计的民夫开挖了南起临安(杭州),中经东都洛阳,北至琢郡(北京)的南北大运河,并在扬州蜀冈、雷塘一带大建宫殿、苑囿。

三次由洛阳乘龙舟南游扬州,使当时的扬州成为拥有50万人口的重要商港。

唐时,扬州商业的繁荣,在全国范围内居第一位,超过四川,有“扬一蜀二”之说,“雄富冠天下”之誉。

这时的扬州还成为国际贸易港口,东南亚及西亚诸国的商船都来到扬州进行贸易。

扬州主要旅游景点介绍

扬州主要旅游景点介绍

扬州主要旅游景点介绍扬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历史底蕴使得扬州成为了旅游胜地。

以下是扬州主要旅游景点的介绍。

1. 瘦西湖瘦西湖是扬州的标志性景点之一,也是扬州四大名胜之一。

它位于城区西北部,总面积约为2000亩,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

瘦西湖有着悠久的历史,湖中有多处岛屿,湖畔有各种古迹和名胜,如瘦西湖十景、莲花坞、东渡碑、晓园等。

2. 个园个园是扬州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

个园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约14.3万平方米,园内有湖、山、亭、廊、楼等各种建筑,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园林画卷。

个园以其精致的布局和精美的建筑而闻名,是扬州旅游的必去之地。

3. 文昌阁文昌阁是扬州的古代科举考场,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科举考场之一。

文昌阁建于明代,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见证。

阁内有大量的历史文物和展品,展示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历史和演变。

文昌阁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其建筑风格和雕刻艺术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4. 扬州瘦西湖博物馆扬州瘦西湖博物馆是一座集文物保护、陈列展览、科学研究和文化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

博物馆陈列了大量的瘦西湖文物和历史资料,展示了扬州的历史文化和园林艺术。

博物馆内还有丰富的文物和艺术品,是了解扬州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

5. 紫砂艺术博物馆紫砂艺术博物馆是中国唯一以紫砂壶为主题的专业博物馆,也是扬州的特色博物馆之一。

博物馆内陈列了大量的紫砂壶和紫砂艺术品,展示了紫砂文化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紫砂文化展览和交流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

以上就是扬州主要旅游景点的介绍。

扬州以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园林艺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是中国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

希望以上介绍能够帮助游客更好地了解扬州的旅游资源,为其旅行提供参考。

扬州介绍

扬州介绍

• “狮子头”,用扬州话说即是大斩肉,北方话叫 “大肉丸子”或“四喜丸子”。据说它的“远祖” 是南北朝《食经》上所记载的“跳丸炙”(见 《齐民要术.炙法第八十》)。史书记载,当年隋 炀帝带着嫔妃随从,乘着龙舟和千艘船只沿大运 河南下时,“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一 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资治通鉴》)。杨 广看了扬州的琼花,特别对扬州万松山、金钱墩、 象牙林、葵花岗四大名景十分留恋。回到行宫后, 吩咐御厨以上述四景为题,制作四道菜肴。御厨 们在扬州名厨指点下,费尽心思终于做成了松鼠 桂鱼、金钱虾饼、象芽鸡条和葵花斩肉这四道菜。 • 杨广品尝后,十分高兴,于是赐宴群臣,一时间 淮扬菜肴倾倒朝野。
•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 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 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 周时称“吴州”。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 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 安徽和县),末年治所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 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三国时魏、吴各置 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 苏南京市)。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 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今南京)。隋开皇九年 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 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 清代,乾隆下江南时,把这一佳肴带入京都,使之成为清宫菜 之一。嘉庆年间,甘泉人林兰痴著的《邗江三首吟》中,也歌 咏了扬州的“葵花肉丸”。其序曰:“肉以细切粗斩为丸,用 荤素油煎成葵黄色,俗名葵花肉丸。”其诗云:“宾厨缕切已 频频,团此葵花放手新。饱腹也应思向日,纷纷肉食尔何人。”
• 到了唐代,随着经济繁荣,官宦权贵们也更加讲究饮食。有一 次,郇国公韦陟宴客,府中的名厨韦巨元也做了扬州的这四道 名菜,并伴以山珍海味、水陆奇珍,令座中宾客们叹为观止。 当“葵花斩肉”这道菜端上来时,只见那巨大的肉团子做成的 葵花心精美绝伦,有如雄狮之头。宾客们趁机劝酒道:“郇国 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韦陟高兴地举酒杯 一饮而尽,说:“为纪念今日盛会,‘葵花斩肉’不如改名 ‘狮子头’。”一呼百诺,从此扬州就添了“狮子头”这道名 菜。

扬州介绍PPT

扬州介绍PPT

扬州地方地方建筑特点很多, 而其中一个最明显的特色就是它的天际线。 天际线主要有许多建筑的轮廓线组合而成的, 数量最大的建筑就是掩映在绿杨城廓之下的大片传统民居 这些建筑大多一二层,所以扬州城的天际线基本是开阔 舒展而富有水平感的。
扬州传统建筑特色还表现在它的建筑空间营造上 扬州因文人荟萃 所以书卷气较足,
扬州慢
淮左名都, 竹西佳处, 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 废池乔木, 犹厌言兵。 渐黄昏, 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姜夔
杜郎俊赏, 算而今、 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 青楼梦好, 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 波心荡、 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 年年知为谁生!
扬州慢
南秀北雄的巧妙配合是 扬州建筑的重要特点 地处江淮 北有都城皇室可借 南有苏杭私家园林可鉴 阴柔阳刚结合 南秀北雄的揉合是它自立园林的原因
文化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 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 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扬州曾沿用过邗沟、广陵、 江都、芜城、维扬等名称。上古时期的扬州,有一个 很大的自然区域,是全国九大州之一。扬州地处江淮 要冲,早在东汉时便是我国东南地区的政治军事基地, 也是全国粮、盐、铁的主要集散地和海内外交通的重 要港口,时有“扬一益二”之称。古今扬州皆是旅游 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 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 更是名家林立。扬州的古代文明和灿烂文化,也牵动 了帝王的情怀和游兴,隋炀帝三下扬州看琼花,康熙、 乾隆六下扬州,给扬州留下了众多的历史古迹。
烟花三月下扬州
扬州建筑
●扬州建城(公元前486年)古时扬州不同于今日 扬州,古时扬州包含现在的扬州。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分全国为10道,扬州 属淮南道。玄宗天宝元(742),改扬州为广陵郡。 肃宗乾元元年(758),广陵郡复改扬州。 ●清顺治二年(1645),设立江南省,扬州府属之。 乾隆二十五年(1760),江南省正式分为江苏、安 徽二省,扬州府属江苏省。

扬州景点简介

扬州景点简介

扬州景点简介
瘦西湖
瘦西湖又称保障湖,位于扬州城东北郊。

是中国仅存的最大
的一座古典园林,与杭州西湖、苏州太湖并称中国三大名湖。

瘦西湖在历史上曾经是一个湖泊,长约7.5公里,宽约3公里。

水面面积为5.9平方公里。

湖中有小岛2座,其中一座小岛
的名字叫小金山,与旁边的白塔、大明寺、二十四桥等景点组成
了瘦西湖风景区。

相传小金山是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所见,并赐名“瘦西湖”。

现在的瘦西湖是在原唐代扬州白塔的基础上重新修
建的。

白塔是瘦西湖的标志和象征,重建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高达37.1米。

塔内有旋梯可直达塔顶。

塔内还保存有乾隆皇帝
的御诗。

万景山庄
万景山庄位于扬州西南,在市区东北约1公里处,因园中有
一座形似“万”字的假山而得名。

万景山庄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到乾隆时期达到鼎盛。

乾隆
皇帝六次下江南,六次下榻于此。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都
—— 1 —1 —
曾在此处理过政务。

万景山庄是典型的江南园林建筑,园内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曲径通幽、风光绮丽,环境清幽雅致。

扬州简介

扬州简介

扬州简介:公元605年,隋炀帝开大运河连接黄河、淮河、长江,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扬州成为拥有50万人口的重要的水运枢纽和商港。

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

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

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网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

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

此时扬州城不仅作为经济中心,其政治地位也逐渐加强。

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

清代,康熙、乾隆六下江南,六游扬州,又重新把扬州推上了新的繁华顶点。

清代中期,扬州占漕运、盐务、河务三大要政之利,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两淮都转盐运使司设在扬州,四方豪商大贾云集至此,出现了经济发展第三次高峰,扬州成为当时世界上十个拥有50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之一。

扬州市2002年版城市总体规划将扬州定位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传统特色的风景旅游城市,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和长江三角洲北翼中心城市。

城市规划的定位使扬州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城市文脉得到传承,历史城区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

历史城区的特色:历史城区是指城镇中能体现其历史发展过程或某一发展时期风貌的地区。

涵盖一般通称的古城区和旧城区。

扬州的历史城区主要指老城区:东至古运河、西至二道河、北至北护城河、南自古运河一线,用地面积约5.1km2。

对古城而言,历史城区的保护,比单体建筑的保护更为重要。

扬州的历史城区保存了古代扬州城的格局,目前区域内主要是清朝和民国初期建筑遗存(图1、2)。

扬州历代的繁荣兴盛都与京杭大运河有着密切的联系,运河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巨大,同时对古代扬州城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扬州历史城区独特的空间格局由运河的走势、巷的延伸和建筑的布局共同构成。

存留下的历史文化街区、盐商建筑和私家园林的区位看,最大的特点就是依运河选址而建,这体现了京杭运河的重要作用和当时人们对运河文化的依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扬州简介苏中门户,园林城市。

历史上“富甲天下”的扬州城,地处江苏省中部,东与泰州、盐城市交界;西与南京市六合区和安徽省天长市接壤;南临长江,与镇江隔江相望;北与淮安市毗邻;中有纵贯南北的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江在这里交汇,历来是水陆交通枢纽,南北漕运的咽喉总面积6634平方千米,其中市区总面积988.81平方千米。

20 04年底,总人口454.29万人。

扬州,古代有时作杨州(按:汉碑中杨字皆从“木”,从“手”系后人所改,王念孙有详细考证),杨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这是古人心目中的一个广泛的地理概念,包括了今淮水以北、黄海、长江广大地域内的江苏、安徽、江西、浙江、福建等省。

据唐代杜佑《通典》所载,在古扬州地域内,唐代设有三十九个郡府,一百九十六个县。

这个扬州虽然包容了今天的扬州地方,但和今天的扬州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十三刺史部,其中有扬州刺史部。

这个刺史部管辖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安徽淮水和江苏长江以南及江西、浙江、福建三省;湖北英山黄梅、广济;河南固始、离城等地。

东汉时治所在历阳(今安徽和县),末年迁至寿春(今安徽寿县)、合肥(今安徽合肥市西北)。

三国时魏、吴各置扬州,魏的治所在寿春,吴的治所在建业(今江苏南京市)。

西晋灭吴后,治所仍在建邺(曾改名建业,后又改名建康)。

今天的扬州地区,春秋时称“邗”(邗国为周代的方国之一,后被吴所灭)、秦、汉时称“广陵”、“江都”等、东晋、南朝置“南兖州”、北周时称“吴州”。

汉扬州包括江苏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

三国时魏、吴各有扬州,吴扬州治建业,魏扬州治寿春。

隋开皇九年改吴州为扬州,但总管府仍设在丹阳(今南京)。

唐高祖武德八年(625年),将扬州治所从丹阳移到江北,从此广陵才享有扬州的专名。

扬州是一座具有249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自春秋吴王夫差筑城以后,古代扬州几度盛衰,是我国古代水陆交通枢纽和盐运中心,东南第一大都会、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素有“雄富冠天下”之称。

这里有春秋时代的邗沟(中国最古老运河段),汉代广陵王墓,隋代炀帝陵,南北朝古刹大明寺,唐宋古城遗址,唐鉴真纪念堂,宋伊斯兰教普哈丁墓,仙鹤寺,明清私家园林个园(以四季叠石闻名于世),何园(以中西合璧建筑风格享誉海内)等众多名胜古迹,使古城扬州散发出无穷的魅力。

1982年国务院公布扬州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

扬州还是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来是人文荟萃之地,风物繁华之城,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和雅致园林。

扬州的"瘦西湖"历史悠久,受历代造园专家的青睐,在十里长的湖区两岸,营造了"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湖区圣境;观音山上寺院遍布,有“江南第一灵山”之称;“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自古是赏月的佳绝处;扬州还有历史悠久的古刹大明寺,有“城市山林”美誉的何园,四季假山著称的个园,有隋炀帝、康熙、乾隆等皇帝留下的行宫遗址等等,美景数不胜数,实是江南瑰宝。

扬州历史上是一个戏曲之乡,著名的地方戏剧扬剧、扬州评话、扬州清音等,至今为民众所喜好。

富有地方特色的扬州传统工艺、漆器、玉雕、刺绣、绒花等,其历史远的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近的繁盛于清代。

以艺术精湛、制作精美著称,有的产品远销世界50多个国家和地区。

扬州是著名的历史古城。

扬州至今已有近2500年的建城史,屡经风云变幻,几度兴衰,几度辉煌。

汉代的兴盛,唐代的繁盛,明清的鼎盛,使这座古城为祖国的繁荣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西汉为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峰。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确立了扬州的交通枢纽地位。

盛唐时期的扬州雄富冠天下,时有"扬一益二"之称。

清代中期,扬州成为漕运枢纽和全国最大的盐业经销中心,成为全世界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

多年的历史积淀,使扬州5.09平方公里的老城区成为目前国内历史风貌保存比较完好的古城之一,古迹、遗址、文物众多,仅市区就有各类文保单位148个,其中国家级4个(个园、何园、普哈丁墓园、隋唐宋扬州城遗址)、省级16个。

市区的文昌路,有"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之称。

扬州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名城。

扬州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伴随着经济的几度繁荣,积淀了厚重璀璨的扬州文化。

文学创作、艺术建树、学术研究、文物积累、工艺制作等,是扬州人的自豪,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一大批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曾在扬州为官、游访,留下了大量的名篇佳作。

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曾先后在扬州生活。

康乾时期,以郑燮、金农、李方膺、罗聘等为代表的"扬州八怪"画派在中国画坛独树一帜。

清代形成的扬州戏曲、评话、书院、雕版印刷、修志、藏书等颇为兴盛,成为扬州文化的象征。

今天的扬州,科教文化比较发达,已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扬州是风景秀美的旅游城。

扬州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集北方妙景之雄,兼南方佳境之秀,被誉为"淮东第一观"、竹西最佳处。

扬州园林始于汉代,唐代即"园林多是宅"。

全国四大名园之一的个园,四季假山峰峦巧迭,移步换景,气象万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何园,楼台亭阁如画,融中国古典园林与西方建筑风格于一体。

蜀冈-瘦西湖风景区是全国十大文明风景名胜区之一,以风光秀丽著称。

特别是瘦西湖景区为我国湖上园林的代表,以其清秀婉丽的风姿独异天下诸湖。

漆器、玉器等传统工艺品是扬州旅游资源的重要内容,漆器形神俱臻、古朴典雅;玉器选玉精良、因材设计,度势造型、雕琢精致。

扬州刺绣以劈丝精细、针法缜密著称。

扬州剪纸以明朗朴实、清新秀丽见长。

著名的扬州盆景栽培艺术独特,有"一寸三弯"之说,是我国盆景艺术的五大流派之一。

扬州是由中国烹饪协会正式认定的"淮扬菜之乡",素有"吃在扬州"的美誉。

扬州主要旅游景点:扬州个园·瘦西湖·何园·凤凰岛·大明寺·扬州登月湖·汉陵苑·瘦西湖•二十四桥·瘦西湖•五亭桥·史可法纪念馆·荷花池公园·八怪纪念馆·纵棹园·茱萸湾公园·古运河·荷园·正润生态园·冶春园·仙鹤寺·高旻寺·西郊森林公园·唐城遗址博物馆·界首镇护国寺·周恩来少年读书处·竹西公园·马可波罗纪念馆·高邮盂城驿·汪氏小苑·铜山森林公园·御码头·盆景园·扬州龙山·江都水利枢纽风景区·龙虬庄遗址·瓜洲古渡风景区等等要问扬州特产是什么,呵呵,不用问,就是扬州小吃和休闲了.扬州有句老话叫做“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是用来形容扬州人比较惬意的生活,意思是说早上扬州人吃包子,吃干丝,喝茶,晚上洗澡。

从这就可以看出扬州的美食和洗浴休闲中心的发达程度了.扬州菜属于淮扬菜系,最有名的是三头宴和红楼宴。

要是说到包子,是扬州的特产.而且人人都知道,最有名的莫过于富春包子.国庆路的富春茶社一座闻名中外的百年老店,始创于1885年。

可以坐人工三轮车进去,我在其他城市很少见到像扬州城这么有规模的人工三轮了,别有一番特色.郁达夫、朱自清都在文中深情的缅怀过:“不进富春门,等于未到过扬州城”。

富春是扬州的一个引人入胜的“窗口”,淮阳菜的正宗代表,也是中外宾客的一块福地洞天。

这家是最正宗的,最古老的.有很多来扬州的人跑到其他"富春***"去吃,还说不好吃,真是......福星的臭大元很有名的原来在万家福老巷子有一家,现在再文昌百汇新开了一家,环境优雅多了,口味还是那样的正宗!!富春的早餐决对是精品,虽然价格比我们在一般的小饭店吃饭还贵一大截。

肴肉,三丁包子,翡翠烧卖,千层油糕,葱油烧饼,蟹壳黄,生煎馒头,小笼汤包,蟹黄蒸饺,车螯烧卖,鸡丝卷子......全是名点啊!!富春的包子什么馅都有,较贵且特色的大概是蟹黄包子了,是传说中的极品。

大煮干丝,在扬州菜中是一道既普通又高级的菜。

主要的食材是日常生活最普通不过的豆腐干。

它制作精细,风味独特。

“大煮干丝”又名“鸡汁干丝”或“鸡火干丝”。

这个菜的刀工与火候要求特别严格,绝对是考验厨师厨艺和经验的菜肴。

红楼宴中三丁包、翡翠烧卖和千层油糕在扬州被称作“点心三绝”。

传统名点三丁包被誉为“天下一品”,以面粉发酵和馅心精细取胜。

扬州发酵技术自古有名。

袁子才在《随园食单》中云:“扬州发酵面最佳,手捺之不盈半寸,放松仍隆然而高”。

三丁包的包子皮软而带韧,食而不粘牙。

三丁包子的馅心,以鸡丁、肉丁、笋丁制成,故名“三丁”。

相传它的由来还和以风流闲情著称的乾隆皇帝有关。

当年他老人家下江南,对要吃的御膳提出了“滋养而不过补,美味而不过鲜,油香而不过腻,松脆而不硬,细嫩而不过软”的标准。

于是众厨师将参丁、鸡丁、肉丁、笋丁和虾丁加工成馅。

这五味合掺,则补、鲜、香、脆、嫩皆俱。

“五不过”的要旨分毫不差。

乾隆尝后赞不绝口,问包子名,随员答道,五丁包子。

后来海参和虾仁价格高,又演化出三丁包子。

咬一口包子,鸡丁香美不过鲜、肉丁肥美不腻、冬笋丁松脆香嫩不硬,咸中带清甜,让人回味无穷。

被日本小皇帝赞为“天下一品”,委实不过誉。

千层油糕,是扬州著名的细点。

名曰“千层”,乃是形容这糕的层次之多,一层糕夹一层糖和猪油,至少有一二十层。

通体半透明,柔韧异常,层层相叠又层层相分。

味道甜糯适度而爽口.外地茶楼也有千层油糕,往往徒存其名而已。

翡翠烧卖,朱自清曾经赞美道:“滋润利落,决不腻齿腻舌,不但味道鲜美,颜色也靓丽悦目。

”烧卖里碧绿的颜色,透出蒸熟后薄如纸的面皮,犹如翡翠一般。

轻轻地咬上一口,皮一点便破,吃到里面由虾仁、韭菜和鸡蛋制成菜茸,爽口清润。

吃下去后嘴里还充满虾仁的香味,真可谓齿颊留香。

翡翠烧卖的口味有甜有咸。

甜的是扬州产的“梅岭青菜”,取其叶斩成茸,以熟猪油、火腿末、绵白糖、食盐拌和成馅。

与其他各地咸的米烧卖相比,别是一番滋味。

我想女孩大多会和我一样喜欢翡翠烧卖,名号赋予人想象空间,买相清新可人。

擀成菊花边状的面皮包入青菜馅,形如石榴,底若钱币,上端突露如蓬头,点缀上少量火腿茸,色如翡翠,看着就令人愉悦。

口味选择性也多。

肴肉,大概只有富春茶社的是正宗的了.经过用“硝”腌制的猪腿肉,煮熟成了“肴”,肉质紧凑,近于“曝腌咸肉”,而且有一种特殊的香气,决不是其他饭店所谓那么一块用五香煮的白汁五花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