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痘带状疱疹 及 病毒培养

合集下载

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
四、防治原则 目前研究对免疫低下儿童接种VZV的减毒活疫苗,有防止或限制水痘感染的作用。 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 (VZIg)接种,可预防免疫抑制病人水痘的感染。于接触72h内注射VZIg可降低水痘的显性感染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临床试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泛苷洛韦及干扰素可缓解水痘和带状疱疹的局部症状
*
免疫力 儿童患水痘后,机体产生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极少再患水痘。但体内所产生的病毒中和抗体,不能有效地清除神经节中的病毒,故不能阻止带状疱疹的发生
*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水痘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都较典型,故很少借助于微生物学检查进行诊断,必要时可用刮取病损皮肤基底部细胞涂片,H-E染色,检查嗜酸性核内包涵体和多核细胞,亦可用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VZV抗原,有助于快速诊断
*
带状疱疹的特点: 带状疱疹常发生于身体的一侧,以躯干中线为界,好发部位为胸、腹和面部。如侵犯三叉神经眼侧枝,可波及角膜引起角膜溃疡甚至失明偶尔也有发生脑炎
*
在肿瘤晚期或免疫抑制病人,有时可见到播散性带状疱疹。由于感觉神经受刺激,发病1-4 w内局部痛觉非常敏感。本病多见于成年人,特别是40岁以上的成年人。一年四季皆可发生,散发,不引起流行
*
由EBV感染引起或与EBV感染有关的疾病主要有3种: 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是一种急性的全身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在青春期初次感染较大剂量的EBV者可发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发热、咽炎、颈淋巴腺炎、脾肿大、肝功能紊乱和以异形淋巴细胞为特征的单核细胞显著增多。由唾液排出病毒可持续6个月之久,预后一般良好
*
2 病毒增殖性感染相关的抗原包括: (1)EBV早期抗原(EA):是病毒增殖早期诱导的非结构蛋白,EA出现是病毒活跃增殖,感染细胞进入溶解性周期的标志 (2) EBV衣壳抗原(VCA):是病毒增殖后期合成的蛋白,存在于胞质和核内 (3) EBV膜抗原(MA):是病毒的中和性原

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第二节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19
三、人疱疹病毒8型
人疱疹病毒8型(HHV-8),1993年从艾滋病患者伴发的卡
波济肉瘤(Kaposi sarcoma,KS)组织中发现。该病毒为双 链DNA(165kb),主要存在于艾滋病卡波济肉瘤组织和艾 滋病患者淋巴瘤组织。 HHV-8与卡波济肉瘤的发生、血管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 及一些增生性皮肤疾病的发病有关。

该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
9
二、临床意义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可由同一种病毒引起两种不同的病症。 水痘是VZV的一种原发性感染,也是儿童的一种常见传染病,传染 性强,2~6岁为好发年龄,患者是主要传染源。

儿童时期患过水痘,病毒可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者颅神经的感觉 神经节等部位,当机体受到某些刺激,细胞免疫功能损害或低下等, 均可诱发带状疱疹。
20
21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HHV-6的原发感染多见于6m至2岁的婴儿,感染后多无症状,少数
可引起幼儿丘疹或婴儿玫瑰疹。常急性发病。 病原体检查可采集早期原发感染病儿的唾液和外周血淋巴细胞标本, 接种经PHA激活的人脐血或外周血淋巴细胞作HHV-6病毒分离。也可 用原位杂交和PCR技术检测受感染细胞中的病毒DNA。间接免疫荧光 法常用于测定病毒IgM和IgG类抗体,以确定是近期感染和既往感染。
7
2.病毒分离培养
确诊HSV感染的“金”标准。
标本接种人胚肾、人羊膜或兔肾等易感细胞。HSV引起的CPE常在
2~3d后出现。 HSV-1和 HSV-2的单克隆抗体、HSV型特异性核酸探针等可用于鉴 定和分型。
3.特异性抗体检测
对临床诊断意义不大。
8
第二节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一、病毒特性

水痘和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水痘和带状疱疹诊疗方案

经典型带状疱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二)特殊类型带状疱疹
1.眼带状疱疹 (1)侵犯三叉神经眼支。 (2)可累及角膜形成溃疡性角膜炎, 波及眼底引起急性视网膜坏死综合征。 (3)老年人好发。 (4)疼痛剧烈。
眼带状疱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二)特殊类型带状疱疹
2.耳带状疱疹 (1)侵犯面神经及听神经。 (2)Ramsay-Hunt综合征:膝状神 经节受累,面瘫、耳痛及外耳道疱 疹三联征。
第二节
水痘和带状疱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水痘
水痘(varicella)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VZV) 对于皮肤的原发感染表现,出疹特点具有特征性的顺序,损害向心性分布, 同一时期存在多种皮疹类型:如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如无继发感 染等,愈后不留痕迹。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三)其他治疗
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可促进水疱干涸结痂,缓 解疼痛。
水痘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三、带状疱疹临床表现
(一)经典型带状疱疹
(二)特殊类型带状疱疹
眼带状疱疹 耳带状疱疹 播散性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相关性疼痛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一)经典型带状疱疹
1.好发人群 任何年龄。 2.特征 (1)好发部位:肋间神经或三叉神经第一分支。 (2)出疹前局部皮肤感觉过敏。 (3)单侧,不超过躯干中线。 (4)红斑 丘疹 丘疱疹 水疱或大疱。
皮肤性病学(第9版)
六、预防和治疗
治疗原则: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
(一)局部治疗 (二)系统药物治疗 (三)其他治疗
皮肤性病学(第9版)
(一)局部治疗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微生物学检验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微生物学检验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微生物学检验关键词:细胞库菌株培养中心 atcc 北纳细胞网(一)检验程序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检验程序同图29-1。

(二)标本的采集VZV感染者几乎均出现皮肤水痘或疱疹。

水疱内液体含有高浓度的无细胞病毒,且采集方法简单易行,故水疱液体是确诊VZV感染的最主要标本。

PCR检测可以拭子采集水疱液,置病毒运输培养基或生理盐水。

VZV DNA很稳定,PCR法检测可采集血清、血浆、全血和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elear,PBMC)保存于-20℃。

然而,VZV极不稳定,-20℃冰冻后病毒活性极大地降低。

故病毒培养时,应尽早接种,否则标本应加冷冻保护剂保存于-80℃。

(三)标本直接检查1.显微镜检查最原始且最简单易行的是Tzanck试验,方法是取水疱基底部含有细胞的标本涂片,用瑞特-吉姆萨(Wright-Giemsa)染色。

镜检可见多核巨细胞、多个嗜酸性核内包涵体。

由于HSV、VZV感染均可以观察到此形态的病变细胞,故此方法不能用于VZV的特异性诊断。

2.抗原检测VZV抗原检测是住院病人VZV,感染的首选实验诊断方法。

采用无菌皮肤刮勺用力刮取疱疹基底部含细胞的标本,涂片,用低温丙酮固定,室温干燥,加荧光标记的VZ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在37℃潮湿的培养箱中染色培养半小时,洗去未结合抗体,加盖玻片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也可采用间接荧光抗体法检测VZV抗原。

3.核酸检测PCR技术彻底改变了VZV,相关中枢神经系统和散播性感染的诊断,是诊断VZV感染的重要方法。

由于皮肤损伤部位标本易采集,且疱疹液VZV浓度高,PCR检测阳性率高,成为VZV诊断及基因分型的理想标本。

VZV相关面瘫等患者皮肤表面无明显疱疹,可采集痂结或皮肤刮取物进行PCR检测。

血清、血浆、全血、PBMC、CSF标本均可用于PCR检测。

此外,PCR技术可快速鉴别VZV与其他病毒,特别是HSV-1和HSV-2引起的疱疹。

2024版水痘健康教育培训课件

2024版水痘健康教育培训课件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未来工作方向和目标
加强水痘疫苗接种工作
进一步加大水痘疫苗接种的宣传力度, 提高接种率,降低水痘的发病率。
完善水痘监测体系
建立健全水痘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疫 情动态,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医疗救治能力
提高医疗机构对水痘的诊疗水平,确 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开展公众健康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水痘防控知识宣传, 提高公众对水痘的认知水平和自我防 护能力。
06
培训总结与展望
本次培训内容回顾
水痘的基本知识
包括水痘的病原学、流行 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 鉴别诊断等方面的内容。
水痘的预防措施
重点讲解了水痘疫苗的接 种对象、接种程序、接种 禁忌症以及接种后的注意 事项等内容。
水痘的治疗与护理
详细介绍了水痘的治疗方 法、药物使用、皮肤护理、 饮食调理等方面的知识。
02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潜伏期及前驱期症状
潜伏期
一般为12-21天,平均14天。
前驱期
起病较急,年长儿童和成人在皮疹出现前可有发热、头痛、全身倦怠、恶心、呕吐、腹痛等前驱症状,小儿则皮 疹和全身症状同时出现。
典型皮疹特点与分期
皮疹特点
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单房 性,椭圆形,直径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壁薄易破,疹液 透明,后变浑浊,疱疹处常伴瘙痒。
水痘健康教育培训课件

CONTENCT

• 水痘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 • 临床表现与诊断依据 • 预防策略与措施部署 • 治疗方法及护理要点 • 康复期管理与心理关怀 • 培训总结与展望
01
水痘基本概念与流行病学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 指南与共识 标准与规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 指南与共识 标准与规范

中国带状疱疹诊疗指南与共识标准与规范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带状疱疹诊疗指南与共识:标准与规范》第一部分:引言。

带状疱疹教案

带状疱疹教案

带状疱疹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带状疱疹的病因、症状、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

2、使学生掌握带状疱疹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3、培养学生对带状疱疹的防范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带状疱疹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2)带状疱疹的典型症状和体征。

(3)带状疱疹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2、难点(1)带状疱疹的神经痛机制及治疗。

(2)带状疱疹与其他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带状疱疹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带状疱疹的理解。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带状疱疹的预防措施,激发学生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大家有没有听说过一种皮肤上长水疱,还会疼痛的疾病?”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带状疱疹。

(二)知识讲解1、带状疱疹的定义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

2、病因和发病机制(1)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点: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

(2)诱因:当机体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3、症状(1)出疹前症状:可能会有轻度乏力、低热、纳差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自觉灼热感或者神经痛。

(2)皮疹特点:先出现潮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的丘疹,簇状分布而不融合,继而迅速变为水疱,疱壁紧张发亮,疱液澄清,外周绕以红晕,各簇水疱群间皮肤正常。

(3)皮损分布:一般沿一侧周围神经呈带状分布,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正中线。

(4)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病前或伴随皮疹出现,老年患者常较为剧烈。

4、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水疱液传播,但传染性较水痘弱。

5、诊断(1)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单侧分布的红斑、水疱,伴有神经痛,一般不难诊断。

(2)实验室检查:疱液涂片检查、病毒培养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6、治疗(1)抗病毒治疗:早期、足量应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等,有助于减轻症状、缩短病程。

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

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

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 VZ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疾病。

它主要表现为以皮肤神经分布区域为特征的疱疹和疼痛,往往会给患者带来相当大的身心困扰。

因此,在护理带状疱疹患者的过程中,除了给予适当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护理以及健康宣教的工作。

以下我将详细介绍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

一、护理措施:1.保持皮肤清洁:定期给患处进行冷水清洗,既能够减轻瘙痒感,又能够减少疱疹的感染风险。

2.符合卫生要求: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物品需要经常进行清洗,以杀灭病毒。

3.缓解疼痛:可以使用药物进行疼痛缓解,如非处方的局部利多卡因麻药贴等。

同时,避免患者穿着紧身衣物,以免刺激患处。

4.饮食调理:建议患者多摄取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E的食物,以增强抵抗力。

5.心理护理:带状疱疹的患者往往由于疼痛和病情的困扰,存在着一定的心理问题。

护士应通过耐心的倾听和合理的指导来进行心理护理,在尽量减少患者的焦虑与痛苦上给予一定的帮助。

二、健康宣教:1.病毒传播预防:带状疱疹患者病情稳定后,仍需掌握以下信息,以防止病毒传播给他人:a.避免与未感染者密切接触,特别是对病程中的病毒带菌期;b.注意手部卫生,户外扑病时尽量避免用手触碰;c.不与有免疫功能低下者接触;d.保持良好的室内通风并保持环境清洁;e.注意患处的卫生,避免破溃后直接接触他人。

2.病情监测:患者要定期去医院复查,认真听从医生的建议和指导,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预防复发:带状疱疹易复发,患者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生活过度劳累、情绪波动等诱发因素,尽可能增加抵抗力。

4.出行问题:病程中,患者应暂时避免出行,特别是长途旅行,以免加重病情。

5.注意药物使用:患者要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处方规定,正确使用抗病毒药物或其他辅助治疗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项。

总之,带状疱疹患者的护理及健康宣教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问题:水痘-带状疱疹
1. 病源及传播
人是VZV(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zoster virus)唯一的宿主和传染源。

病毒存在于皮疹疱液和上呼吸道鼻咽分泌物中,通过直接接触和空气传播。

首次感染的病毒在鼻咽部和结膜部增殖,进入血液,于第4~6天形成最初的病毒血症,然后病毒在肝、脾、肺等脏器中再次增殖释放。

第二次病毒血症发生于第11~20天,引起表皮的感染,临床表现为水痘。

少数患者呈隐性感染,感染后患者可获终身免疫能力。

VZV入侵人体后寄居于一个或多个脊神经或脑神经感觉神经节的神经元中,长期潜伏。

它平时不产生症状,以后在某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机体免疫力降低,潜伏的VZV再次活动,复制繁殖,使被寄居的神经节发炎、坏死,产生神经痛;也可从神经节沿着神经轴突离心性移动,传播到皮肤,引起相应神经节段的皮肤感染,出现特有形态的带状疱疹。

2. 病程及症状
水痘潜伏期10~21d(通常14~15d),可有轻度发热、乏力、头痛等全身性的前驱症状。

典型皮疹初为红斑,24 h内在红斑基础上出现泪滴样的水疱,泛发于头面部、躯干和口腔黏膜,呈向心性分布。

水疱可很快变成有脐凹的脓疱,数日后干燥结痂,不留瘢痕。

带状疱疹发疹前数日常有轻度发热、乏力、局部淋巴结肿痛,患处呈感觉过敏或神经痛(神经痛为本病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1~4天或随皮疹出现),但亦可无前驱症状。

皮损表现为局部皮肤潮红,继之出现成簇而不融合的粟粒到黄豆大的丘疹、丘疱疹,迅即变为水疱(皮损常发生在身体的一侧,沿一周围神经分布区排列,发病以胸段<肋间神经>最为多见)。

皮疹陆续发出,排列成带状。

数天后水疱干涸结痂,若无继发感染,一般不留瘢痕。

全程2~4周,但老年患者需要6周,甚至更久。

3. 病理
水痘和带状疱疹病变主要在表皮棘层,细胞呈气球样变性,并可发现胞内多个胞核和嗜伊红核内包涵体,真皮乳头肿胀,毛细血管扩张,红细胞外渗,皮肤附件和血管神经周围有中性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在肝、肾、肺等脏器可出现含嗜伊红性核内包涵体的灶性坏死区域。

带状疱疹中有受累背根神经节和脑神经节的炎症变性和神经纤维破坏,也含有嗜伊红性核内包涵体。

4. 免疫
儿童患水痘后,机体产生持久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极少再患水痘。

但体内产生的病毒中和抗体,不能有效清除神经节中的病毒,故不能组织带状疱疹的发生。

次要问题:病毒培养
1.标本的采集与送检:早期取材;注意无菌操作与正确处理含菌标本;低温保存于尽快送
检;血清学诊断标本(采取双份血清)。

2.病毒的分离培养
(1)动物接种:目前已很少使用。

只在对狂犬病病毒或乙型脑病毒的分离鉴定中还用乳鼠脑内接种。

(2)鸡胚培养:①卵黄囊接种,常用于某些嗜神经病毒的分离;②羊膜腔接种,常用于流感病毒的初次分离;③尿囊腔接种,常用于培养流感病毒和腮腺炎病毒
等,也可用于制备疫苗和大量病毒抗原;④绒毛尿囊膜接种,常用于培养单纯
疱疹病毒、天花病毒和痘病毒等。

目前除分离流感病毒还继续选用鸡胚外,其
他病毒的分离基本已被细胞培养所取代。

(3)细胞培养:目前最常用的方法。

根据病毒的细胞嗜性,选择适当的细胞。

常用的细胞有:①原代培养细胞,如猴肾或人胚肾细胞等,敏感性高但来源困难;
②二倍体细胞株,可有限传50代左右,便于实验室使用,但经多次传代后也会
出现细胞的老化与衰亡;③传代细胞系或株,如Hela、Hep-2细胞等,便于实
验室保存,对病毒感染性稳定,应用广泛。

3.病毒的鉴定
(1)病毒在培养细胞中增殖的鉴定指标:①细胞病变;②红细胞吸附(血凝素);③病毒干扰作用。

(2)病毒感染性测定及病毒数量测定:①红细胞凝集试验;②中和试验;③空斑形成试验;④50%组织细胞感染量测定;⑤感染复数。

参考文献
[1]贾文祥.医学微生物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2]翁孟武.皮肤性病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