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聂隐娘》剧本分析
唐传奇《聂隐娘》与电影《刺客聂隐娘》对比分析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唐传奇《聂隐娘》与电影《刺客聂隐娘》对比分析郁秀青 山东大学摘 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比传奇小说《聂隐娘》和电影《刺客聂隐娘》叙事艺术上的差异,整理电影对文本的接受与转换,探究同一母题在不同时代反映出的价值取向及思想内涵。
关键词:唐传奇;叙事艺术;聂隐娘;故事新编作者简介:郁秀青(1995-),女,汉族,山东日照人,山东大学2014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8-137-01文学领域的重写和戏仿源远流长。
以远古神话和历史传说为题材而写就的,有鲁迅先生著名的《故事新编》;王小波《青铜时代》也穿越时空,通过隐喻性的故事和场景颠覆了传统的道德神话和政治神话;唐明皇和杨贵妃的传奇经过《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等不同形式的演绎而经久不衰。
经典文学作品有着永恒的艺术魅力,不仅是文学领域百转千回的咏叹,其他艺术领域如舞蹈、绘画、音乐,甚至电影作为“第七艺术”也纷纷从经典文学作品中汲取灵感。
电影可以说是用影像创作的视觉戏剧,它文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电影来源于剧本,而剧本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形式。
但是电影与文学毕竟又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即使讲述的故事出自同一个的母题,却能够以不同的手段表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例如侯孝贤的电影《刺客聂隐娘》,脱胎于唐代裴铏的传奇小说《聂隐娘》,但是两者无论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主题表达和艺术效果上给观众和读者的直观感受截然不同,可以说是跨学科的“故事新编”。
一、《聂隐娘》与唐传奇“唐传奇”是按照文学理论标准界定的唐代小说作品。
这里的“小说”与今天文学理论的“小说”内涵也不一样。
唐代的“小说”概念来源于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小说即史料笔记,记录琐闻逸事来补正史之缺,为了与正史中的传记区分,成为杂传记,或志怪体、传奇体。
传奇属于文字游戏,唐人对此没有专门称呼,宋代所编《太平广记》将其列入“杂传奇”类,后人借用唐代裴铏专集《传奇》之名,指代唐人的此类作品,欧阳修言“《传奇》‘多记神仙恢谲之事’”。
《2024年《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再阐释》范文

《《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再阐释》篇一一、引言《刺客聂隐娘》是一部以唐朝为背景的传奇故事,讲述了聂隐娘从一个普通女子成长为绝世刺客的历程。
这部作品不仅在古代文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而且近年来也被改编为电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本文将从传奇文的角度和电影的角度,对《刺客聂隐娘》进行再阐释,探讨其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二、传奇文的《刺客聂隐娘》《刺客聂隐娘》作为一部传奇文,其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神秘和传奇色彩。
聂隐娘从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历经磨难和成长,最终成为一名绝世刺客,她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都充满了戏剧性和张力。
在传奇文的叙述中,聂隐娘的形象被塑造得十分立体和丰满。
她不仅有着出色的武艺和智慧,还有着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道德标准。
她的成长过程中,不仅经历了身体上的磨练,更经历了心灵上的洗礼和成长。
她的故事不仅具有娱乐性,更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三、电影的《刺客聂隐娘》近年来,《刺客聂隐娘》被改编为电影,并在国内外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电影版对原作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再创作,将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场景氛围等方面都呈现得更加细腻和生动。
在电影中,导演通过精湛的镜头语言和画面表现,将唐朝的繁华和荒凉、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都展现得淋漓尽致。
同时,电影还通过对聂隐娘的成长历程和心路历程的深入挖掘,将她的形象塑造得更加立体和丰满。
电影版不仅保留了原作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更通过现代的电影语言将其呈现得更加生动和有力。
四、再阐释从传奇文到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再阐释具有深刻的意义。
首先,这种再阐释不仅是对原作的一种传承和发展,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
通过对聂隐娘的形象和故事进行深入挖掘和再创作,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
其次,《刺客聂隐娘》的再阐释也具有现实的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需要有一种精神力量来支撑和鼓舞自己。
聂隐娘的形象和故事,正是一种积极向上、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的象征。
从传奇到影像——浅析电影《刺客聂隐娘》对唐传奇《聂隐娘》的改编

从传奇到影像——浅析电影《刺客聂隐娘》对唐传奇《聂隐娘》的改编发表时间:2020-06-30T03:28:15.375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0年7月总第342期作者:冷学萍[导读] 使其文本独具特色:一方面,时间、地点真实可考,另一方面,故事荒诞不经,无从考证。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柳腔艺术中心266200《刺客聂隐娘》改编自唐代裴铏的传奇小说《聂隐娘》,由台湾导演侯孝贤执导,2015年上映,获得了第68届戛纳电影节竞赛单元最佳导演奖。
唐传奇小说《聂隐娘》全篇不足两千字,字字精练,虚实结合,既有志怪小说的诡谲神秘,又有真实的历史人物,为改编带来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从小说到影像,侯孝贤舍弃了原作中荒诞不经的志怪成分,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对聂隐娘个人的重塑建构和大唐风貌的复原展现上,使电影更有了历史的厚重感。
一、凸显历史感、真实感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认为:“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意为小说。
”由此可见,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到唐代,已经基本成熟,唐传奇就是这一成熟的标志。
唐传奇吸收了志怪小说的诡异荒诞,又有史书的史家笔法,使其文本独具特色:一方面,时间、地点真实可考,另一方面,故事荒诞不经,无从考证。
《聂隐娘》便是这样。
第一,《聂隐娘》文本强调故事背景的真实可信。
故事发生在唐贞元年间到唐开成年间;故事中的魏博节度使与陈许节度使是唐末藩镇割据的重要力量;陈许节度使刘昌裔,其子陵州刺史刘纵,史上确有其人;刘昌裔在元和八年入朝,刘纵于开成年间卒于陵州刺史任上,史上确有其事。
凭借这些历史背景,《聂隐娘》建立了叙事的真实感。
第二,《聂隐娘》的故事颇具荒诞不经的传奇性,是侠义小说与志怪小说的混合。
聂锋与聂隐娘其名与其事都不可考;尼姑(聂隐娘的师傅)训练聂隐娘的方式超出常理;刘昌裔与聂隐娘都有预测能力;最令人匪夷所思的要属聂隐娘与精精儿、空空儿的斗法,以及聂隐娘的脑袋后面被打开并藏进了匕首等故事情节。
《2024年《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再阐释》范文

《《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再阐释》篇一一、引言《刺客聂隐娘》是一部融合了历史与传奇色彩的经典作品,其故事源远流长,流传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经典故事逐渐从传奇文走向了电影的荧幕,成为了当代观众所熟知的影视作品。
本文旨在通过对《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演变过程进行再阐释,探讨其艺术特色和价值,并对其所传递的深刻内涵进行探讨。
二、传奇文的源起与流传《刺客聂隐娘》最初是以传奇文的形式出现,源远流长,传承于民间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聂隐娘身世离奇,勇猛果敢,以刺杀任务为使命,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过人的武艺。
这些传奇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三、电影的改编与再创作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故事被改编成电影作品。
《刺客聂隐娘》也不例外。
电影版的《刺客聂隐娘》在保留了传奇文中的基本故事线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和改编。
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现,将聂隐娘的形象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四、艺术特色与价值《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演变过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首先,无论是传奇文还是电影作品,都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聂隐娘的勇猛形象和坚韧性格。
其次,作品通过描绘聂隐娘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探讨了人性、忠诚、信仰等主题,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刺客聂隐娘》作为一部经典的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
五、深刻内涵的探讨《刺客聂隐娘》所传递的深刻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忠诚的诠释。
聂隐娘身负重任,为了完成使命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展现了其忠诚的品质。
其次是对人性的探讨。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聂隐娘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其内心的挣扎和成长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最后,《刺客聂隐娘》还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用反传奇的方式改写传奇--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叙事策略和镜语表达

用反传奇的方式改写传奇--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叙事策略和镜语表达樊露露【摘要】电影《刺客聂隐娘》通过反传奇的方式改写唐传奇。
导演以真实性为本,摒弃虚幻离奇的情节;以主人公意志为本,通过场面调度、主观视点和闪回镜头的运用为人物行动构建内在依据;以静观为本,在自然场景、生活场景和对话场景中还原常态之奇。
本文通过具体的镜头语言分析,探究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反传奇叙事策略。
【期刊名称】《艺苑》【年(卷),期】2016(000)003【总页数】4页(P58-61)【关键词】反传奇;《刺客聂隐娘》;叙事策略;镜语表达【作者】樊露露【作者单位】长江大学文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90侯孝贤的电影新作《刺客聂隐娘》取材自唐传奇小说《聂隐娘》。
原著小说的传奇性首先表现在法术之奇异玄幻:聂隐娘不仅能刺杀猿猱、虎豹和鹰隼,更能于光天化日之下杀人于无形,她还拥有神机妙算、预知祸福的本领。
文中还展示了开脑藏凶器、纸驴变坐骑、药水化尸体、变身飞虫潜入人体的诸多神奇法术。
这些都是奇观电影的绝好素材,但电影《刺客聂隐娘》都弃之不用。
原著小说的传奇性还表现在情节之不合常理,诸如她为何要听命于尼姑去杀人?为何能轻易决断婚姻大事?为何要保护刘昌裔又不愿追随到底?人物经历着一连串离奇的事件,但事件之间却缺乏内在的关联,读者难以知晓主人公行动的内在动因。
根据唐传奇改编的电影文学剧本《刺客聂隐娘》就力图为人物的行为寻求依据,从而编织成一个合乎情理的人物关系网,建构起一个完整而坚实的故事内核。
“每一个人物都是一座冰山,人物展现在电影中的部分,是冰山露在海面的一角,然而这一小角要足够精确,免不了得打造完完整整的冰山,包括海面下隐而不见的大部分,这一大部分,具有洞察力的观众是能够体悟出来的。
”[1]13电影创作又对剧本内容做了大量的删减和转化,不断抬升海平面,隐没更大面积的冰山。
从唐传奇到文学剧本再到电影本身,经历了一个逐渐内化的过程,电影摒弃文学作品中离奇的情节表象,运用镜头语言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引导观众去探察其“隐而不显”的行动根源,塑造了一个孤独而不乏温情和大义的女刺客形象。
《2024年《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再阐释》范文

《《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再阐释》篇一一、引言《刺客聂隐娘》是一部以唐朝为背景的传奇故事,其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深受读者喜爱。
近年来,这部传奇文被改编为电影,通过影像化的手法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生动、真实。
本文将从传奇文到电影的改编过程、角色塑造、情节处理等方面进行再阐释,探讨这一经典故事在文化传承和艺术表现方面的价值。
二、传奇文的背景与特点《刺客聂隐娘》作为一部唐朝背景的传奇文,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独特的故事特点。
它以唐朝的政治、社会环境为背景,描绘了聂隐娘从一个普通女子成长为一位英勇的刺客的过程。
故事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
三、电影改编的探索电影《刺客聂隐娘》在改编过程中,充分保留了传奇文的精髓,同时通过影像化的手法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生动、真实。
在改编过程中,导演和编剧对原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挖掘,力求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同时,将故事呈现得更加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此外,电影在视觉效果、音效、配乐等方面也下了大量的功夫,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四、角色塑造的对比分析在电影中,角色的塑造更加立体、生动。
与传奇文相比,电影对角色的性格、心理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挖掘和表现。
例如,聂隐娘在电影中不仅是一位英勇的刺客,更是一个有着复杂情感和心理的女性形象。
她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种种磨难,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
此外,电影中的其他角色也各具特色,性格鲜明,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有层次感。
五、情节处理的对比分析在情节处理方面,电影对原作进行了适当的删减和调整,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紧凑、流畅。
同时,电影在保留原作精髓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新的元素和情节,使得整个故事更加丰富和有看点。
例如,电影中加入了一些动作场面和情感戏码,使得整个故事更加具有观赏性和感染力。
此外,电影在节奏把控、情节转折等方面也做得非常出色,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沉浸在故事中。
六、文化传承与艺术表现的价值《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改编过程,不仅是对原作的一种再创作和再阐释,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浅析《刺客聂隐娘》中的“留白”艺术

浅析《刺客聂隐娘》中的“留白”艺术作者:岳美娟来源:《传播力研究》2018年第12期摘要:《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导演的作品,它颠覆了电影传统的表现手法,处处留白,体现出了浓厚的中国美学意境,具有独特的审美风格。
不论是从叙事手法上,人物情感上亦或是画面表现上,这种留白手法的运用生发出无限的想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刺客聂隐娘》;留白;叙事;情感侯孝贤在《刺客聂隐娘》运用了大量的留白手法,整个影片就如一首言尽而意不能尽的古诗,初读时就感觉很美,细读之后却又能生出无限的想象与审美愉悦,这也正是独特的东方审美理想带给人的独特的审美感受。
一、极简的叙事却带给人无限的想象《刺客聂隐娘》中大量的叙事留白给观众带来了最大限度的想象自由,想象对于艺术作品的创作者来说决定了作品的意境。
影片讲述的故事基于一个十三年前的前程往事,然而导演却没有按照传统的叙事风格,而是打破了传统的叙事方式,直接从十三年后开始讲起,即便从后来人物寥寥数语的对白中我们也很难拼凑一个清晰的前程往事。
我们不禁会想象,窈七如何与田季安相恋的,得知嘉城公主欲与元氏结亲的时候窈七内心是何感受,山上学剑的时候窈七又是怎么度过的,这些导演统统都没有告诉我们,需要我们自己去想象,这就是好的作品的魅力,它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与想象。
影片在人物关系的处理上的留白也是极其耐人寻味的,甚至这些留白直到电影结束也没有填补。
李安导演说过;“我们没有权利给观众下答案,我们做的是如何刺激观众的想象力是,设下一个谜面,让观众去猜谜”。
①影片中隐娘的性格非常孤僻、沉默,道姑送隐娘回到家中,十三年后母女二人再次相见,彼此都没有关切和问候。
两人唯一一次交流就是母亲告知隐娘嘉城公主的死讯和公主最遗憾的事就是屈判了阿窈,隐娘掩面失声痛哭,这使我们不禁想象为何隐娘与母亲聂田氏的感情如此凉薄。
隐娘与磨镜少年的感情线导演也没有大肆渲染,这位磨镜少年的身份背景不甚详细,他如何爱上了隐娘更是不得而知,然而却自有一种清风自来的舒适真挚。
《刺客聂隐娘》影评

《刺客聂隐娘》影评由侯孝贤导演、朱天文编剧、李屏宾摄影、林强配乐的《刺客聂隐娘》是近年最受关注的武侠电影之一。
这部电影历时 8 年拍摄,花费 9000 万人民币,侯孝贤也因此获得了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侯导一贯的镜头美学搭配武侠题材,令人充满想象空间。
此外,为了拍出此片,他们还花了大量时间翻阅资料,翻跨了日本、台湾、大陆进行取景,幕后班底更是延续了李屏宾、廖庆松、杜笃之、黄文英、林强等人,他们每个人都功力深厚,并且已经合作了数十年之久。
本文将从故事、摄影、美术、剪辑、音乐等角度,逐个分析,配合对每个人的采访,从最贴近创作的角度还原《聂隐娘》。
一、水墨画打造的影像基底《刺客聂隐娘》的拍摄使用了 44 万尺的胶片,画幅比例选用的是1:1.33。
摄影师李屏宾根据侯导的喜好,建议使用傅抱石的水墨画,以营造出天地苍茫、人物渺小、天地人混融一体的感觉。
侯导虽然一开始对此感觉不是特别强烈,但还是将其作为一种调性设定。
侯导喜欢真实的东西,场景都是在外景搭的,所以基本的光线都是追求自然,对摄影的要求就是补一些微弱的光,或者是天忽然暗了,要用灯模仿自然光。
李屏宾在拍摄时,会将建筑物视为整体,引进阳光,让空间有穿透感。
例如在湖北神农架的拍摄中,道姑站在嶙峋山上,如梦如幻的雾从山上飘下来,摄影师和导演在附近观察大气变化,抓住最佳时机开机。
这种对自然的追求和对真实的把控,使得电影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感。
此外,电影的拍摄采用了两个机位,镜头的运动都是靠轨道,轨道的运动完全是场面里面的一份子,根据听到什么、感觉到什么去移动,所有的一切都是安排好的。
在拍摄张震和谢新颖的室内戏时,舒淇躲在旁边,距离非常近,为了让观众信服刺客在而不见,摄影师巧妙地利用薄纱,透过薄纱,显现隐约光色与细节,有点像李可染画风的黑中有黑,也同时显现人物的视觉与心情。
这种对细节的把控和对美感的追求,使得电影的画面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二、故事:取冰山一角《刺客聂隐娘》的剧本改编自唐传奇故事,故事发生在 7-9 世纪的唐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刺客聂隐娘》剧本分析
梁征《刺客聂隐娘》整个剧本,通篇看下明晰的有两条线,一是魏博藩镇与朝廷之间的矛盾,从聂隐娘从道姑学艺之前,一直延续到聂隐娘离去后。
二是聂隐娘对自己身份、道的明悟,对世事动乱权势争斗的绝望而去。
《刺客聂隐娘》改编自唐传奇《聂隐娘》,剧本对原文做了很大的改编和扩充。
如情节上,唐传奇《聂隐娘》中主要有两件事,首先是聂隐娘被掳走后学艺,其师父要求刺杀某大僚,聂隐娘至暝乃持其首而归,只因“见前人戏弄一儿,可爱,未忍下手。
”这一件事情表现了聂隐娘的情感,对于人伦之情的触动。
在电影《刺客聂隐娘》中也有这样的一幕,但是聂隐娘比之唐传奇中更有一丝人情味,因为她选择的是离开,并未下手。
人物的复杂性比之原文更甚。
另一件事就是聂隐娘叛魏帅从刘悟后,魏帅派人刺杀刘悟和聂隐娘。
聂隐娘分别对决精精儿和空空儿。
其中于空空儿对决处最精彩。
原文如此形容空空儿“此人如俊鹘,一搏不中,即翩然远逝,耻其不中,才未逾一更,已千里矣。
”聂隐娘变成蠛蠓藏于刘悟肠中,刘悟以阗玉周以颈上,空空儿一击不中,翩然远逝。
在《刺客聂隐娘》中,精精儿变成了田元氏,对刘悟的刺杀变成了田元氏暗杀胡姬,精精儿暗杀田绪。
这一系列行为的目的演变成田元氏为了巩固自身地位以及对魏博藩镇的控制的权势之争。
原文中,聂隐娘的离去是在刘悟入京时,并未交待其缘由,她的出现和离去都没有目的,个人的所思所想所感都无从知晓,仿佛是历世的侠士一般,只在事后留给他人一个缥缈的背影。
而《刺客聂隐娘》中,故事只围绕着聂隐娘自己的入世、出世,主线是她生长的家庭,个人在朝廷与藩镇之间扮演的角色,杀一人救苍生的入世之念,自己所执着的道路的孤独。
更细致的,还有身为女子的细腻情感,聂隐娘对田季安少时的情愫,聂隐娘少时离家对天伦之情的隐隐渴望,在体会到嘉诚公主只身执道的孤独后的悲喜,泪光有笑。
《刺客聂隐娘》的视角是女性的,而不是一个历史事件那般的宏观、冷硬。
这个故事中的人物触碰到悲情时也是会恸哭。
有血有肉,是对剧本中的聂隐娘这个人物的评价。
情节之外,再说人物的改编。
《刺客聂隐娘》中所有的人物都在魏博与朝廷
的博弈中脱不开关系。
如同一个圆,圆心是天下苍生,圆外吸引着被朝廷下嫁的嘉诚公主,她被送与玉诀,以决绝之心肩负着维系魏博与朝廷平衡的使命。
这样一个人,剧本中她的故事却不是单薄的和亲公主,剧中有聂田氏这样的一段话:“公主厌翟车敝而不乘,先皇换以金根车……你公主娘娘来魏博后,随即辞遣了先皇所赐的宫女、奴婢,赠与丰厚的金帛,令他们还籍赎身……此后,京师自京师,魏博自魏博,这就是你公主娘娘的决绝之心了。
”一个娇宠的公主,曾厌翟车敝而不乘,却在和亲后辞遣宫女奴婢,只身在魏博周旋,这是坚毅勇敢。
先皇崩后,皇侄继位一年又崩,告哀者到魏博宣告遗诏时,公主大恸咯血。
这是为人兄妹的惊痛。
在送走聂隐娘后多年挂念,去世前对着聂田氏说的是“一直放心不下的……是当年屈叛了阿窈……”这是对怜爱的后辈的愧疚和思念。
全剧对她评价最悲戚的话出自聂隐娘之口,“娘娘教我抚琴……说青鸾舞镜……娘娘就是青鸾……从京师到魏博,没有同类……”这句话包含着三重境界,兄妹不相守,夫妻相猜忌,天地悠悠自我执道孤苦无依。
变成道姑的嘉信公主。
是嘉诚公主的双胞胎姐姐,在唐传奇聂隐娘中,道姑的身份并没有交代,只是普通一道姑而已。
《刺客聂隐娘》中道姑的公主身份,对聂隐娘人生之路的塑造增添了更多复杂的因素,让聂隐娘在魏博与朝廷的冲突中身份定位的更为冲突。
并且为聂隐娘被道姑掳去学剑有了更合理的解释,受嘉诚公主之托,在面对田元联姻无可撼动的局面时,只能将与田季安有婚约的聂隐娘让嘉信公主带走。
道姑是聂隐娘人生观的塑造者之一。
在第一幕时,便是聂隐娘刺某大僚。
道姑指认大僚,一一数其过,使聂隐娘杀之。
这让聂隐娘的出手有一种正义感。
后来聂隐娘奉命去杀田季安时,虽然是道姑为了让聂隐娘坚定道心,但聂隐娘仍在言语间表现出了这一种正义感,在与父母的对峙中,她脱口而出“活埋丘绛,魏博田季安之残暴,世人皆知。
”无论是聂隐娘还是道姑,她们所杀之人都有着罪名,不为自己而杀,是为天下人而杀。
这种信念的传承在面对魏博主权人的问题上出现了分岔。
伏笔埋得很早,在聂隐娘欲杀大僚,看见大僚正在逗弄小儿时,却犹豫没有下手时,道姑教她“先断其所爱,然后杀之。
”道姑杀田绪,聂隐娘杀田季安,都失败了。
两人都曾问过“杀独夫一人能否救数千百人”,道姑被嘉
诚公主劝服,而聂隐娘,是自己找到了道,以天下为道。
她说“死田季安,嗣子年幼,魏博必乱,弟子不杀。
”道姑说她“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
汝剑术已成,惟不能斩绝人伦之亲……”聂隐娘别师父,绝望而去。
负镜少年,这个角色在唐传奇中是聂隐娘的丈夫。
“忽值磨镜少年及门,女曰:‘此人可与我为父。
’”剧中的磨镜少年,身份却是倭国人,在整个聂隐娘的故事中最后出现,救了田兴和聂锋一命,他是独立于故事外的,或者说,是与聂隐娘所在的藩镇割据,朝廷动乱的局势无关的人。
聂隐娘在最后与这样一个人的离去,意味着聂隐娘的出世。
苏牧在解读聂隐娘的时,说《刺客聂隐娘》与《红楼梦》是同样的,聂隐娘的离去是贾宝玉的离去,是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