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聂隐娘》的传统美学意蕴

合集下载

境生象外:“意境”观下的《刺客聂隐娘》

境生象外:“意境”观下的《刺客聂隐娘》

境生象外:“意境”观下的《刺客聂隐娘》作者:孙瑜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0期【摘要】本文选取侯孝贤导演的影片《刺客聂隐娘》进行了研究分析。

影片将理念化于无形之中,这种对传统文化的处理方式对今后的古装武侠片或类似题材的电影有深刻的启发与借鉴价值。

【关键词】意境;聂隐娘;侯孝贤;武侠片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0-0093-02《刺客聂隐娘》是台湾导演侯孝贤执导的一部电影作品,2015年5月24日,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故事取材自唐代裴铏短篇小说集《传奇》里的《聂隐娘》一篇,由朱天文、阿城和侯孝贤改编。

该片一大特点即“意境”深远。

“意境”作为一个诗学范畴,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物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

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

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1]意境的概念引申至美学、艺术学的范畴,指达到一种情景交融、意味无穷的境界。

对境界有重要推广意义的当属王国维《人间词话》,其中多次论述“境界”。

蒋寅认为,意境是一个完整自足的呼唤性的本文。

[2]意境作为中国的一个核心美学意象,被广泛应用到各种艺术作品的欣赏中,也逐渐形成了一种以“意境”为核心概念,对艺术作品进行理解、鉴赏与评价的“意境”观、意境论。

中国第一本摄影艺术专著《半农谈影》提及“意境”对于摄影的重要意义,可谓“意境”观在摄影艺术中的初步应用。

在电影艺术中,侯孝贤的电影风格十分契合中国美学概念“意境”,本文围绕“意境”这一核心概念,从视听语言、影视文学的“隐喻”使用、哲学内涵等三方面分析《刺客聂隐娘》所体现的深远“意境”。

一、视听语言中的“意境”营造《刺客聂隐娘》多远景,远景的一大特点就是让人物与环境融为一体,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同时远景能将观众带入环境之中,体会山水之间的意趣。

《刺客聂隐娘》影评解说文案_《刺客聂隐娘》:看时间静静流淌

《刺客聂隐娘》影评解说文案_《刺客聂隐娘》:看时间静静流淌

《刺客聂隐娘》解说文案_《刺客聂隐娘》:看时间静静流淌.中国台湾| 中国| 中国香港| 法国动作/剧情电影《刺客聂隐娘》,于2015年上映,由侯孝贤导演,朱天文阿城编剧,影片讲述了电影《刺客聂隐娘》取材自唐代裴刑短篇小说集《传奇》里的《聂隐娘》一篇,讲述聂隐娘幼时被一道姑掳走,过了13年被送回已是一名技艺高超的女刺客,而师傅送她回来的目的竟然是刺杀青梅竹马的表兄——田季安。

师傅对她说“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而剑术已成的聂隐娘,最后能否斩绝人伦之亲,得到自己的道?这是一个武功绝伦的女杀手,最后,却无法杀人的故事。

两周前看完《刺客聂隐娘》时,就很想写一下自己的观影感受。

那种想写的冲动颇为急切,如同积压在内心的一股肿胀,急需扎一个出口透透气。

走在路上,坐在车上,躺在床上,脑海里翻腾着关于电影的思绪,时不时掏出手机,想记下来。

看到网络上讨论声起,各方影评作者,影迷,甚至影视从业者、学者等等,都在各抒己见,大有百家争鸣之势,场面好不热闹。

从某种营销角度而言,这是一个很好的借势之机,但凡观点鲜明或态度标新者,大概都能博得不少眼球。

有点心痒,但最终还是没有动笔。

不是懒,也不是忙,而是不敢。

这种“不敢”无关胆量,亦非借口,而是敬畏。

因为我在看电影之时,便发现,侯孝贤导演的这部作品,在传递一种静。

而这种静,需要静下心来观看,需要静下心来领会,更需要静下心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而在观看完电影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发现自己并没有觅得一个很好的静心时刻,也就不敢轻易动笔,宁可等——创作者可以为了一层薄雾而等上许久,我等观看者为何不能耐下性子等一等?我想这样的等是有意义的。

至少,当我在等的过程中,一些当初走出影院急于表达的内心肿胀渐渐沉淀下来,在反复琢磨中,一些新的感悟逐渐浮现。

时至今日,天空晴朗,云淡风轻,我泡好一杯茶,内心。

《2024年《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再阐释》范文

《2024年《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再阐释》范文

《《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再阐释》篇一一、引言《刺客聂隐娘》是一部融合了历史与传奇色彩的经典作品,其故事源远流长,流传于古代的文学作品中。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经典故事逐渐从传奇文走向了电影的荧幕,成为了当代观众所熟知的影视作品。

本文旨在通过对《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演变过程进行再阐释,探讨其艺术特色和价值,并对其所传递的深刻内涵进行探讨。

二、传奇文的源起与流传《刺客聂隐娘》最初是以传奇文的形式出现,源远流长,传承于民间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聂隐娘身世离奇,勇猛果敢,以刺杀任务为使命,展现了其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过人的武艺。

这些传奇文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和丰富的想象空间,吸引了无数读者的关注。

三、电影的改编与再创作随着影视艺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经典故事被改编成电影作品。

《刺客聂隐娘》也不例外。

电影版的《刺客聂隐娘》在保留了传奇文中的基本故事线的基础上,进行了再创作和改编。

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精彩的剧情和出色的演员表现,将聂隐娘的形象更加立体地呈现出来,使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其内心世界和成长历程。

四、艺术特色与价值《刺客聂隐娘》从传奇文到电影的演变过程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价值。

首先,无论是传奇文还是电影作品,都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画面展现了聂隐娘的勇猛形象和坚韧性格。

其次,作品通过描绘聂隐娘的成长历程和内心世界,探讨了人性、忠诚、信仰等主题,使观众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能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最后,《刺客聂隐娘》作为一部经典的作品,不仅具有娱乐性,还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价值。

五、深刻内涵的探讨《刺客聂隐娘》所传递的深刻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忠诚的诠释。

聂隐娘身负重任,为了完成使命不惜付出巨大的代价,展现了其忠诚的品质。

其次是对人性的探讨。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聂隐娘经历了种种磨难和考验,其内心的挣扎和成长都反映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最后,《刺客聂隐娘》还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存状态。

《刺客聂隐娘》影评解说文案_“新瓶装旧酒”——我看《聂隐娘》

《刺客聂隐娘》影评解说文案_“新瓶装旧酒”——我看《聂隐娘》

《刺客聂隐娘》解说文案_“新瓶装旧酒”——我看《聂隐娘》.中国台湾| 中国| 中国香港| 法国动作/剧情电影《刺客聂隐娘》,于2015年上映,由侯孝贤导演,朱天文阿城编剧,影片讲述了电影《刺客聂隐娘》取材自唐代裴刑短篇小说集《传奇》里的《聂隐娘》一篇,讲述聂隐娘幼时被一道姑掳走,过了13年被送回已是一名技艺高超的女刺客,而师傅送她回来的目的竟然是刺杀青梅竹马的表兄——田季安。

师傅对她说“剑道无亲,不与圣人同忧“,而剑术已成的聂隐娘,最后能否斩绝人伦之亲,得到自己的道?这是一个武功绝伦的女杀手,最后,却无法杀人的故事。

昨天去看了《刺客聂隐娘》,某种程度上这确是一种“还债”,想想能在中国大陆的影院里观看侯孝贤的作品,心里还有些小激动呢。

影厅里人不多,200的座位能有十几个观众,只有一对情侣中途离场。

有四个人坚持到最后演职员表放完(包括我)才走。

这画风极似小林正树《怪谈》中的某些场景,在影片的表现手法上,也可以看出侯孝贤受到日本剑侠片的影响。

侯孝贤属于那种不是我最喜欢,但是我非常敬重并且可以欣赏的导演(台湾“三座大山”中,最爱杨德昌,最无感蔡明亮),他影片中流露出的安静从容的情绪和独特的东方美学意趣是我所推崇的,从《恋恋风尘》到《戏梦人生》,从《风柜来的人》再到《海上花》,都能感觉到这种安详与平和,这或许是人们拿他和小津安二郎作比较的原因。

《刺客聂隐娘》也一样。

虽然这是侯导第一次拍古代戏,第一次涉猎武侠题材(姑且先这么说),但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侯导的风格,刀光剑影传达的仍然是平和的情绪,侯孝贤还是那个侯孝贤,但对不喜欢或不熟悉的观众,这样的观影可能意味着灾难。

黑白与彩色的对比好理解,但是画幅上的变化主要采用4:3的画幅就只是为了致敬过去?一、电影语言简析侯导所惯用的长镜头仍然是标志,不过比起以前似乎稍有节制,中景、。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

《刺客聂隐娘》观后感尚未观赏《聂隐娘》之前,我已在网上浏览过诸多相关评论。

其中有不少人将其誉为“东方美学”的典范,这一评价虽令我有些困惑,但仍让我心生向往。

待我观赏完《聂隐娘》,第一个念头便是大呼被骗,因为那些华丽的描述与影片本身大相径庭。

这并非是说两者有高下之分,而是“东方美学”这个概念过于宽泛,似乎什么都可以囊括其中。

就像李安 2000 年的作品《卧虎藏龙》,那片翠绿的竹林、飘动的衣带、剑刃的鸣响,不也是“东方美学”的体现吗?然而,《卧虎藏龙》和《聂隐娘》之间又有多大的差距呢?或许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吧。

或许这里所谓的“东方”是为了与“西方”相区分。

但这却让人愈发疑惑:西方人未必看不懂《聂隐娘》,而中国人,那些佶屈聱牙的文言、欲说还休的故事,真的能够轻易被我们理解吗?恐怕也并非如此。

由此看来,用“东方美学”来解读侯孝贤的作品,无疑是在牵强附会那些我们可能并不熟悉的知识。

侯孝贤的《聂隐娘》归根结底是他个人的作品,烙印着他独特的风格和印记。

从这部影片中可以看出,他的关注点并非地域,而是历史。

这也是我们难以透彻理解他所讲述的故事的根本原因,同时也是他个人美学范式的显著特点。

侯孝贤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洁癖”。

在各种见面会上,他多次提及自己对影片的要求,但凡不符合他的想法(旁人称之为“直觉”)的部分,最终都会被舍弃。

这无疑体现了“洁癖”的一方面。

从剪辑的角度来看,侯孝贤的直觉不容任何违背和玷污。

因此,即使旁人认为某些部分非常精彩,但只要出现了哪怕一点点问题,他也会毫不犹豫地进行修剪。

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洁癖”导致了《聂隐娘》的“难懂”。

结果就是,整部影片的剧情只剩下了骨架,那些蒙太奇爱好者梦寐以求的枝节、能让结构主义者玩出花样的细碎段落,都已被剪辑得无影无踪。

然而,另一方面,正如我们所见,侯孝贤也在“洁癖”的影响下,在“极简”的对立面创造出了令人惊叹的视觉奇观。

那些未经后期处理的山涧瀑流、缭绕云雾、自然景观,以及那些经过无数次构思和雕琢才形成的深焦与长镜、庄严和摇曳,都将《聂隐娘》推向了另一个极致和巅峰。

刺客聂隐娘

刺客聂隐娘

《刺客聂隐娘》文/马庆云侯孝贤导演的电影《刺客聂隐娘》,虽说源自《传奇》里边的《聂隐娘》一篇,但两相比对,却也除了部分人物关系之外,没多少一样之处。

我见有评论说,这部电影展现了真实的唐朝风貌,个人并不认同。

不认同的原因在于,谨从文献资料来推衍,很难真实地还原出大唐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太一厢情愿地认为《刺客聂隐娘》里边的画面、服饰、性情等等,就是大唐的,缺少学理根据,最后“是大唐”成了娱乐炒作的噱头。

全唐书足够学者读半辈子的。

虽说侯孝贤导演和他的编剧团队在文献上下了不少功夫,但毕竟十之一二罢了,甚至连这个数字都达不到。

更有一点,《传奇》在唐朝文学、历史中的地位,与当下的《三体》之类,估计类似,依据小说去见历史,很难真实的与完全的对应。

基于这些疑问,我建议那些认定《刺客聂隐娘》便是真实大唐的宣传噱头,应该尽量理智一些,甚至于闭嘴。

第二点,我想聊一下《刺客聂隐娘》的中国意境美学问题。

看这部电影,要通一些中国意境美学的常识,其实也不难,有古文、书画等功底的,可以很顺利的承接过来。

侯孝贤导演至少在画面与对白中显而易见地追求了这种意境美学。

画面上的意境美学,影迷们很容易看到,这个不需要论述。

对白上,多用古文,实在是试图在语言上无限接近当时。

但这样的桥段对白,是好是坏,有待同仁们进一步互相商榷。

我个人认为,这些,是形式的东西,好比我作画,上来便是国画风格的泼墨山水,但骨子里边却不是中国风,才是最致命的。

意境美学,最无章法可循,真懂了,也可顺手拈来。

意境,一定不是形式感带来的,而是内容之内的美学上升空间上的直觉感。

只有把一个故事讲圆润了,才能形成美感。

我不知道,磕磕巴巴地讲故事,如何形成美感。

侯孝贤的桎梏,就是用镜头的方式试图讲这个中国传统意境上的故事,他没有先人经验,不像唐诗宋词那样,大伙都可以顺手做一小段,毕竟可学古人。

镜头美学,很可能从根本上就限制住了这种所谓的中国传统叙事。

侯孝贤导演又太过于追求大量画面的所谓中国画风格,因此丧失了讲故事的正确节奏,如一个口吃患者在吟诵唐诗。

“以余味定输赢”——论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声音美学

“以余味定输赢”——论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声音美学

“以余味定输赢”——论电影《刺客聂隐娘》的声音美学作者:程征来源:《黄河之声》2019年第21期摘要:电影自从有声以来,就由一种纯粹的视觉艺术变成视听一体的新艺术,声音的意义不在仅仅使影片更加热闹,而是在丰满人物形象、加深戏剧冲突、深化戏剧主题、升华美学意境等方面精益求精。

在自然声响、人声以及音乐之声的相互交织,共同参与之下,侯孝贤电影《刺客聂隐娘》中的人和故事有了一种新的美学意味。

关键词:聂隐娘;电影;声音美学2015年5月,侯孝贤执导的《刺客聂隐娘》(以下简称《聂》剧)获得第6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这部武侠电影没有按照武侠片惯有的招式——“尚武、炫技”出招,而是以“静默无声”、“一击致命”、“滴血未见”的方式对话了现代武侠电影。

在21世纪纷繁斑斓、刀光剑影的武侠电影中,拍出具有“含蓄飘逸”东方美学意味的“人文武侠”电影。

侯孝贤以他一贯去“内容”和少“叙事”的表达方式,引发了影评者与普通观众的反响不一。

但无论侯孝贤式的“去戏剧化”是否适合《聂隐娘》的故事,也无论侯孝贤想拍怎样的武侠电影,这个故事以及它所负载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通过电影的表述准确的传递出来了。

影片中侯孝贤用其擅长的叙事铺陈手法、精美的水墨画面、华丽的服饰场景带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各种声音和配乐的巧妙融合打造的声音场域,为塑造人物形象、推动戏剧矛盾、渲染艺术情感,赋予电影鲜活的生命,丰富完善电影的内容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这其中包括自然声响、人声以及音乐之声。

一、自然声响电影作品中,“声音的表层作用是用来表现故事的地域性特征,提示情节,推动叙事等,但是声音的作用又不仅限于表层,不同的声音与画面相配合,可以有隐喻、象征、暗示等深层意义。

”[1]《聂》剧开始的场景以黑白两色为基调,“一黑一白”的隐娘与道姑师傅伫立在斑驳的树影之下,仿佛来自地狱的“黑白无常”,凝重肃穆的画面将人们引入“生与死”问题的叙事情境。

周围萦绕的风声、树叶声、驴叫声以及由远至近的马队声形成颇有意境的音画配合,反衬出二人“静”、“冷”、“狠”、“酷”的刺客情绪基调。

浅论侯孝贤导演独特的美学追求——以影片《刺客聂隐娘》为例

浅论侯孝贤导演独特的美学追求——以影片《刺客聂隐娘》为例
影视动漫

浅 论 侯 孝 贤 导演 独特 的 美 学追 求
— —
以影 片 《 刺客聂 隐娘 》为例
黄 娟
5 1 0 6 6 5)
( 广东技 术师范 影片 《 刺客 聂隐娘 》以史实的嫁接 为窗 口, 不写风云之巅的起 落 , 而 写风 云之 下的酝酿 , 以 聂 隐娘 为线 索 串起 一个个鲜活的 生命 , 用长镜 头细腻地描绘各 自的处境、 心理和状 态, 重视 内心戏的表现并据此铺陈开 来, 为观 众提 供 了无 限 的 想 象 空 间 。 关键词 : 侯 孝贤 ; 《 刺客聂隐娘 》 ; 美学追求 中 图分类 号 :J 9 0 5 文 献标 志码 :A 文 章编 号 :1 6 7 4 — 8 8 8 3( 2 0 1 7)O 3 一 O 1 3 4 — 0 l
是 只有 一个长镜 头 的嘉 诚公 主 , 那 一番抚 琴和关 于 “ 青 鸾舞
镜 ” 的诉 说 已经 传达 出身不 由己 、 远适他 乡而顾影 自怜 的悲 伤 …… 明代沈鲸 日 : “ 镜 中畏见青 鸾舞 , 琴 里愁闻黄鹄音 。 ”和 亲之痛 , 自古 同慨 。公 主偏提 青鸾 舞 , 人物之 悲情 呼之欲 出。 侯 导 的长镜 头追魂 摄魄 , 观众跟 着演员 的表情 、 动作、 语 言等 状 态上 的表现 进入 角色 的内心世界 , 进 而 领 悟 角 色 的性 格 与 处境。当观众理解 了每一个角色 , 他们会发 现所 有角色的命 运 勾连 在一起 , 几乎 谁都有 自己的不得 已。嘉诚 公主远 嫁是 不 得已, 聂 隐娘刺 杀表 哥是 不得 已 , 田季安 不杀妻 是不得 已 , 田 元 氏与 夫为敌是不得 已 , 瑚姬任人 宰割是不得 已 , 等等 。他 们 各 自承载着不 同的生命信 息 , 也 肩负着不同 的使命 , 他们彼 此 牵制, 相 互作用 , 推 动着历 史的进 程。所 以 , 生命 的质 感不 仅 体现在 个人的生命体验 中 , 更体 现在个人与他人 、 与大环境 息 息相 关的纠缠 中, 因为人是社会 中的人 、 群体 中的人 。芸芸众 生, 概莫能外 。侯 导长镜头 的魅 力 , 大概就 在这种 由点 带面 中 释放 出来 。 三、 弱化 故事性 , 强 化 内心 戏 , 注重包孕性 , 从 隐喻的角度 凸 显 影 片 的 意 义 影片 《 刺 客聂 隐娘 》的节奏 缓慢 、 故事性 不强 是观 众公 认 的感觉 , 因为侯导压 根儿就没打算讲一个 环环相扣 、 跌宕起 伏的精彩故事。影片里的刺杀 因聂 隐娘 的放弃而 “ 流产”了 ; 田元 氏策 划的一场 追杀和一 场谋杀也被 聂隐娘轻 易阻止 了 ; 田季 安 的愤 怒复 仇也 因世 子舍 身 护母 而退却 了……情 节 如 此平淡无 奇 , 故事性 也就弱化 了。然而 , 影 片真 正激烈 的冲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刺客聂隐娘》是侯孝贤导演的作品。

整部电影关注的是气氛和意境的营造,仿佛一幅徐徐展开的中国山水画长卷,意境优美、造型讲究、含蓄凝练、点到即止、虚实相生、处处留白。

在叙事上并不着力讲一个精彩的故事,却探索了人类永恒关注的主题――孤独。

总之,经过七年时光打磨奉献给观众的电影集中体现了侯孝贤导演多年的电影美学追求,也鲜明地表现出了丰富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值得我们去探讨和欣赏。

关键词:意境留白孤独美学意蕴电影《刺客聂隐娘》播出时出现了奇观:观众先是纷纷屏摄,然后半数睡倒,结束后边吐槽看不懂边离开。

很自然的,电影引发了两极化的争议,一方认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人心因深情而无疆”,对其赞不绝口,奉为经典;一方大呼烂片,“好山好水好无聊”辜负了侯导盛名。

两方唇枪舌剑,吵得不亦乐乎。

原因不外乎《刺客聂隐娘》带给观众的是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观影体验。

电影节奏舒缓、宛如中国水墨写意画般娓娓道来,不疾不徐,甚至画面会有片刻静止,看似沉闷至极。

安静至极,自然让那些冲着“刺客”二字而来,以为是热热闹闹武侠片的观众瞠目结舌;让习惯了打打杀杀、快节奏、奇观化观影体验的观众大叫失望。

其实,近来所谓大制作、国际化的电影带给人们的观影感受几乎如是:热闹非凡、节奏变化快到观众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极端暴力、血腥到不忍直视。

观众在观影时大呼过瘾,观影后却大脑空白,只剩虚无。

观众似乎习惯了这样快餐式的观影感受,当《刺客聂隐娘》这样精美、丰富、内敛、含蓄、蕴含无限解读可能,看后让人欲言又止、回味无穷的电影奉献在观众面前时,却让那么多的人不适应了,这不能不说是电影接受市场的遗憾。

《刺客聂隐娘》故事线索很简单。

安史之乱后,朝廷为屏障中央而设藩镇,可是藩镇势力逐渐对朝廷构成威胁。

其中最强的是“魏博”,朝廷为安抚其特派嘉诚公主和亲,嘉诚公主做主为养子田季安与魏博大将聂锋之女隐娘定下婚约,后因对政治势力的考量而舍弃隐娘,与元氏家族缔结婚约,隐娘欲报复反被伤害,十岁被道姑嘉信公主带至深山,训练成刺客。

十三年后返家,奉命要杀表兄田季安。

故事情节简单,背景却稍复杂,主线是隐娘杀与不杀的纠结与释放,背后却暗藏着嘉诚公主和嘉信公主为代表的朝廷势力、田季安为代表的藩镇势力、暗中觊觎藩镇主权的元氏家族势力的争斗与较量。

归来后的隐娘陷于此纷争中,而她凭借自己的隐与义,周旋其中而终不为其所困,终究选择不杀。

在禀明道姑、经过较量之后,了结一切,与磨镜少年飘然隐去。

在戛纳展映时,影评人justin chang称赞,“《刺客聂隐娘》是一部细腻、迷人的功夫电影,它将动与静这两种状态完美结合,极度优雅的艺术表现力令人窒息。

影片的每一个镜头都非常考究,是侯孝贤有史以来拍得最美的一部作品,也是他最动人的作品之一”。

侯孝贤的电影特征即诗化。

所谓诗化即电影讲究意境和意蕴,电影中流动的是情绪,以此为线索贯穿整部影片。

情节的线索如草蛇灰线、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在缓缓变动的镜头中、在长长的静默中让读者自己去琢磨、去体味。

情节之间不注重逻辑,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只有叠加,追求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意境,关注的是氛围的营造。

七年磨一剑,侯导花费近七年的时间等待、酝酿和打磨它。

他不紧不慢地研究、琢磨、品评唐朝应该有的气韵和味道,营造属于电影的意境和感觉,不迎合、不讨好,精益求精追求内心真正的表达。

这使得影片成为一部行云流水般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其意境之美、凝练含蓄之美、留白之美、虚实相生之美和孤独之美使之成为中国传统美学意蕴的完美体现。

这部电影不以讲好故事为核心,重点在于营造和打磨属于自己的意境、氛围和神韵,沉浸在一心一意地以自我感悟和成长为主题的表达中,完全颠覆了观众过去的观影经验,不仅要求观众用眼睛看,更要用心去看、用耳朵去听,要全身心地去体会、感受。

一、行云流水,画卷如歌――东方写意画般的意境美著名电影导演吴贻弓曾说:“风格的追求应当主要体现在电影语言的表达上,体现在结构的安排、画面的气氛、角色的创造以及声、光、色等各种元素的运用上。

”《刺客聂隐娘》在视觉美学上承继了侯导一贯的美学风格追求:细腻、节制、缓慢,大量的长镜头和自然光;极简的对白;对生活细节的迷恋,对于唐朝韵味的追求。

调动声、光、色各种元素为我们精心营造了充满东方意境美的电影世界。

电影开场如同黑白涂抹的水墨,镜头延宕开去,一树碧叶、一片稻田、一面湖水随风起伏,枯枝直耸入天,云渐渐袭来,种种物象、颜色的配搭构成了清丽而冷寂的大背景。

你听――夏日正午午后,阳光刺目,树上的蝉拼命聒噪,声嘶力竭,仿佛今天就是它们的末日。

一道黑影,刀光一闪,被割了喉的人依然前行,无声倒下,四下里没有惊动任何人。

只有沙沙作响的树叶在刺目阳光的照射下映射了刀光的寒影。

影片序幕的这一段,声音、画面、动作、色彩交织纷繁,不动声色当中已让人目不暇接,目瞪口呆。

然后是“日暮乡关何处是”。

主人公隐娘出现,因被师傅说成道心不坚而结束修行,被师父送回家,离家十三年,今日之魏博还是她的乡关吗?当年联姻失败,成了一个多余的人被带走。

今日的故乡早已是他乡,没有了她的立足之地。

她该何以自处?她回到这片土地,只感到处于人群中的孤独,她看到的是父亲的忌惮、母亲的疏离,曾经的青梅竹马如今已是孩儿绕膝。

魏博、家、父母、田季安,对于隐娘而言都是回不去的故乡。

舒淇曾说,拍《刺客聂隐娘》,其实就是在等――等风、等云、等光、等鸟儿散去。

侯导就这般细腻聆听着自然的回响。

在这个谦和的山水画意的世界里,“人”仅是隐于古典画卷中的几个墨点,寥寥数笔写就,藏于山川大泽之间。

荧屏中展现出来的夕阳之下的农舍:背靠远山,鸡犬相闻,炊烟袅袅;远望过去,孩童啼笑打闹,一派乡村野趣,这正是陶渊明诗境中随处可见的宁静淡泊。

翌日黎明,天色欲曙,前有大河静静流淌,波光粼粼。

远处青山层峦相叠,雾气茫茫。

孤岛寒树,林云山水,一派荒寒气象。

忽有几个舞动的墨点,那是三两只寒鸦,一时振翅远飞,抖动的枝杈照旧在空气中发出细碎的回响。

这是马致远词作里的画面感。

结尾处,聂隐娘和磨镜少年护送老者离开,人物在明媚如画的山峦田野中渐行渐远,往那苍苍茫茫的远方而去,远眺只剩黑影――恰如一首余音绕梁、回响不绝的唐诗。

看完电影,萦绕在脑海的只有一句诗:“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影片贯穿始终的是绝美的意境。

淡化故事、弱化情节,凝练含蓄、演员个个惜字如金,对白简练到几乎没有,每一帧画面仿佛不相干、没有逻辑的堆砌,却在气韵流动和情绪的酝酿与铺开中娓娓道来,无一字对白多余、无一帧画面无用,更重要的是让观众用心体会了一个完整故事和深刻主题之后,沉浸在那一幅幅绝美的画面营造出的世界里。

二、惜墨如金、处处留白――言已尽而意无穷的东方美学意蕴中国传统美学崇尚“留白”,讲究意在言外,追求空山无人、但闻语响的境界。

侯导的空镜头和慢镜头背后,都潜藏着情绪与故事的种种巨大可能。

意会,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欣赏《刺客聂隐娘》的绝佳途径。

在这个意义上,此片无疑是代表中国传统美学较好的电影典范作品。

影片突出的特点是不吝笔墨详细描述当时的生活细节,用精致细节织起的每一帧画面有着令人惊叹的繁复之美,用最精炼的镜头、最快的节奏交代故事情节。

看似平淡的空镜头透露出很多情愫,凝然不动的身体体现出人物选择的纠结与艰难,这体现出的恰恰是留白的美学韵味。

道姑送隐娘回来,故人十三年未见,娘与女儿十三年未见。

见了面,却只有短短一句话:窈娘已教成,今来送回,贫道告辞。

没有寒暄、没有问好,十三年的岁月无声地化在短短三句话中。

可是在观看影片的过程里,你会不止一次地去想十三年窈七变成了隐娘,她经历了什么,才会从那个年少气盛、喜怒形于色,急躁的孩子变成一个冷面杀手呢?这留白里的意蕴可能比大段的交代叙事要来得更为深沉和有意味。

隐娘母女十三年未见,本应有千言万语,可是却没有。

初见面,因为礼数,要先与道姑公主行礼,母亲只是匆匆看了一眼自己的女儿,什么话也没有讲,也再没有彼此的关注与问候。

俩人唯一一次交流是母亲向隐娘说起嘉诚公主的死和公主最遗憾的事是屈判了阿窈。

听到这些,从回来就默不作声洗澡、拒绝穿母亲亲手缝制的华丽衣物,以无声表达对母亲疏离与抗拒的窈七,把脸埋在锦帕里失声痛哭。

我们看到的也只是窈七单薄的肩头无助地抖动,没有安抚,没有宽慰。

痛哭过后四下无人。

坐在床边的胡姬,隐藏在一重重曼妙轻纱的后面,风吹来,你看她若隐若现,却好半天一动不动,时间仿佛静止了,观众屏息凝神,期待着她下一步的行动,却什么也没有。

你可能会失望,但在后面的情节中你就会明白她在思考什么、为什么而焦虑。

“我们没有权利给观众下答案,我们做的是如何刺激观众想象力,著名电影导演李安说过:设下一个谜面让观众去猜谜底。

”{1}这种“不给观众下答案”就是留白。

“留白”带给观众的是一种如谜一样可以畅想和品味的广阔空间,而这种“猜谜”的过程也是观众获得审美快感的过程。

影片中这样的留白处处可见。

它改变了影片叙事节奏,使得影片有张有弛、有紧有松。

另一方面,“言有尽而意无穷”是中国传统美学所追求的意蕴,是导演传达思想的一种独特方式,是“无言之美”,电影里除了留白之美外,还有很多值得琢磨的言语细节段落,比如大僚卧榻上的蝶影,比如“一夜间全都萎了”的牡丹,比如精精儿的面具,比如空空儿制造的纸人事件,比如凤凰,比如不同角色的“隐”,比如摄影机后层叠如烟的薄纱等。

导演采用的是化繁为简的手法,简到极致这种没有明说的美就是无言之美,这种无言之美正是通过留白传达给观众,达到观众与影片在意境上的共融。

三、融情入景,虚实相生――气韵生动的东方美学宗白华曾说:“以虚带实,以实带虚,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虚实结合,是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问题。

”{2}影片在叙事中运用了虚实相生、虚实结合的相映成趣的传统美学方法。

嘉诚公主正面出现似乎只有两次,却也都是隐娘的回忆和想象。

一是嘉诚公主下嫁魏博时:美丽而清寂的山野里,风猎猎,衣袂翻飞。

无一字台词,亦无一个近景或特写,但那种荒凉清冷的氛围则代表了嘉诚公主。

第二次是在白牡丹盛开似雪的花园里,嘉诚公主坐在大树下抚古琴,说起青鸾舞镜的故事,抚琴时幽丽似兰的嘉诚公主是孤独的,从风华的长安来到魏博,嘉诚就像青鸾一样,死在陌土没有同类。

在电影反映的这段故事里,嘉诚公主是早已死去的,然而她的理想、她的决定、她的风格却是电影的底色和基调。

以决绝之心维护魏博与朝廷间的和平;屈判阿窈,让道姑妹妹带走阿窈,窈七的命运全是她决定的。

她是虚的,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深深影响了隐娘。

她的孤独就是隐娘的孤独,隐娘从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虚实之间,凸显了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到头来,都是一个人,没有同类。

孤独,是现代社会带来的普遍性情绪。

侯孝贤的所有电影里,孤独感几乎都是挥之不去的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