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嬗变——日本建筑模式的启示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

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以其独特的美学和精细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这种传统建筑风格不仅在日本本土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各地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借鉴。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日本传统建筑风格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体现在建筑结构和材料的选择上。
传统日本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通过精细的木工技术构建坚固耐用的建筑结构。
这种传统的木结构不仅能够适应地震等自然灾害,还能够灵活应对不同季节的气候变化。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许多建筑师也开始借鉴日本传统建筑的结构和材料选择,以提高建筑的可持续性和环境适应性。
其次,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还表现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上。
传统日本建筑注重空间的开敞和流动性,通过推拉门、可移动隔断等手法实现不同空间之间的联通和转换。
这种灵活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方式使得建筑能够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并且能够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调整和改变。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许多建筑师也开始关注空间的灵活性和多功能性,通过引入可移动隔断、开放式设计等手法,使得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和功能变化。
此外,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还体现在建筑美学和装饰艺术上。
传统日本建筑追求简约、自然和谐的美学理念,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这种美学理念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借鉴。
许多现代建筑师通过运用自然材料、自然光线和自然景观等手法,营造出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建筑空间。
同时,传统日本建筑的装饰艺术也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传统的木雕、漆器、屏风等装饰元素被运用到现代建筑的内外装饰中,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总之,日本传统建筑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在建筑结构和材料的选择上,还是在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上,亦或是在建筑美学和装饰艺术上,都可以看到日本传统建筑风格的痕迹。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日本本土的建筑设计中,也在世界各地的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借鉴和应用。
透过日本建筑行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

透过日本建筑行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日本建筑企业的先进之处很多,诸如施工工艺和技术、公司运作模式、项目管理等等,但这些并不是照抄照搬就可以运用自如的。
试问:中国与日本建筑市场相比是不是有着类似的发展历程?国际通行的项目总承包模式能否成为中国未来的一种主流模式?日本先进的施工工艺能否被中国广大业主所接受?如果这些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中国的企业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就有可能经历与日本建筑企业相同或者类似的发展过程。
有专家预言,中国建筑业在未来5-10年内将面临第二次剧变,这次剧变是建筑企业大洗牌的过程。
把握方向,未雨绸缪,方能长盛不衰。
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保持现有的竞争力,更要关注以后的竞争力,要以创新求变革,以变革求发展。
研究先进国家建筑业的发展历程,可以充分吸收他人成功经验和避免失败教训,这对分析和把握我国建筑业发展趋势,科学规划公司战略发展方向、提升企业管理和项目管理水平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日本建筑企业运作模式与项目管理特点介绍(一)日本建筑企业的运作模式有如下一些特点1、所有项目都是公司直营;2、项目部管理人员由公司派遣;3、公司对项目部实施目标管理和预算管理;4、材料统一采购和配送;5、项目经理的作用主要是生产管理,包括协调合作单位、组织生产、在预算范围内完成公司制定的目标。
项目风险由公司承担,项目经理的积极性除来自薪水外,主要是事业心和“爱社心”,即敬业精神、认真负责的态度;6、公司总部拥有非常强的管理和支持能力,队伍强大,分公司和项目施工人员精简。
如东京丸之内:MarunouchiTrustT ower项目,地下4层、地上37层,塔屋2层,总建筑面积115371.18m2,最高178.0m,项目管理人员只有十几名,施工人员只有80左右。
7、项目主要采用总分包模式,管理层与劳务层分开,专业化程度高。
大型建筑企业完全是管理公司,在各地承接工程,接到工程后组织管理班子,而具体施工大部分分包给专业公司完成。
日本建筑和风与现代设计的交融

日本建筑和风与现代设计的交融日本建筑融合了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美学,将和风元素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创造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作品。
这种建筑的交融不仅在外观上可见,还体现在空间布局、材料选择以及建筑哲学等方面。
本文将探讨这种交融的特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和风建筑的特点和风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代表,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材料的使用和风建筑注重使用自然材料,如木材、竹子、泥土等,这些材料既环保又具有独特的美感。
木材可以带来温暖和舒适的氛围,竹子则体现了日本人对于简洁和纯粹的追求。
泥土的运用则使建筑更加与周围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
2. 简约而精致的造型和风建筑追求简洁而精致的造型,注重形式和功能的统一。
它们通常采用简单的几何形状,如方形、圆形等,并通过巧妙的构造和装饰细节来展现美学意境。
例如,典型的和风建筑常常采用落地窗、障子和推拉门等元素,使室内外的空间流动起来。
3. 整体的空间感受和风建筑注重空间的整体感受,通过灵活的空间布局和透明的隔断来实现不同区域的连接和流动。
这种布局方式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同时也体现了日本人重视和谐的生活方式。
二、现代设计的特点现代设计注重创新、实用和智能化,它与和风建筑相比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新材料和技术的应用现代设计利用新材料和技术,如钢铁、玻璃和混凝土等,创造出更加宏伟和现代化的建筑。
这些材料具有强大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能够实现更大跨度和更自由的形态。
2. 几何化的造型现代设计倾向于几何化的造型,追求简约和抽象的美感。
它们常常使用直线、曲线和对称等元素,通过合理的比例和规律的排列来呈现出几何之美。
3. 开放式和灵活的布局现代设计注重空间的开放和灵活,追求多功能和多用途的空间,使居住者能够根据需要来调整和改变内部的布局。
这种布局方式符合现代人对于自由和变化的需求。
三、和风与现代设计的交融日本建筑在和风建筑和现代设计之间找到了一种独特的平衡点,将二者的优势进行了交融和融合。
浅议日本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手法

浅议日本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手法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想潮流的碰撞和融合,使得一些国家的传统建筑文化逐渐消失。
在这方面,日本建筑界独辟蹊径,努力使本国建筑文化与国际建筑文化接轨的同时,很好地继承了本国的传统建筑文化。
从早期的中国式建筑样式,逐渐演变成和式风格,在反思中进而衍生出"和洋折衷"的方式,到当下各种对于日本传统文化现代化演绎的探索和尝试,日本建筑界从未停止对传统与现代之间共同和谐发展的思考及实践。
木建筑是日本传统建筑的主要形式,本文从神社、寺院、日本府邸和茶室等建筑样式来介绍日本传统木建筑的特点,并结合日本现代木建筑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分析归纳出日本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木建筑中的表现手法。
1 日本传统木建筑特点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虽然受到中国等外来文化的影响,但仍然保留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它既不同于西方建筑,也与中国传统建筑有许多不同之处。
日本传统木建筑主要有神社、寺院、日本府邸和茶室等类型。
这些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众多相似之处,如均采用梁柱式结构体系和榫卯连接方式、均使用大屋顶等。
同时它们也有自己的特色,如追求建筑与所处环境的融合、追求朴素优雅的装饰效果、追求材料的自然之美等。
1.1神社神社是在神道教影响下兴盛起来的建筑物,主要用来尊奉各种神灵,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神社非常讲究环境的选择和营造,其主体建筑有鸟居、山门、拜殿、本殿、钟楼、附属社等。
鸟居是一种木制的门型牌坊,是神社最典型的标志物。
拜殿和本殿是所有神社都有的,而钟楼、附属社等建筑则因各种神社的特点可有可无。
神社建筑的装饰也别具一格,屋脊、梁枋、山花、斗拱以及室内的天花藻井等均施以雕刻、彩画[1],并以橘黄色为建筑的主色调。
1.2寺院建筑寺院建筑是日本真正建筑样式的开始[2]。
日本传统寺院建筑源于中国古代佛教建筑。
随着中日贸易的深入,在中国宋、元时代,禅宗传入日本。
自此以后,禅宗思想与神道教思想一起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浅谈中日建筑文化的历史与当代发展

浅谈中日建筑文化的历史与当代发展1中日建筑文化发展历史简述几千年以来,中国古建筑形成了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的传统形式,它自从秦砖汉瓦开始一脉相承,绵绵不绝,虽然自成特色但失之于超稳定。
我们在珍视中国建筑体系的同时,也看到中国传统建筑体系本身一直没有走出它的中世纪。
但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到后期,木构建筑逐渐趋向于复杂,斗拱逐渐失去了结构作用,成为了檐部的装饰。
建筑室内为了不露出梁架,在梁下做天花,外露木结构表面施彩画或做精细雕琢,流于形式堆砌。
自晚清以后,随着国门被打开,中国逐渐接受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进而逐步将几千年的传统思想几乎都要扫进故纸堆。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再一次向世界开放,不过这次是主动的、全面的、深刻的。
这一次开放,使我们比较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有多大,这种差距曾经使我们中国的建筑师感到非常自卑。
在经历了声势浩大的现代主义运动之后,西方各国的文化思想基本上已经完成了从古典主义时期向一个新的现代主义时期的过渡,甚至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迈向了后现代时期。
这种文化的演绎与进步,绝非仅仅是表现在建筑上,而同样深刻地体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工业化时代,科技发明和创造显得那样的容易与迅速,每天都有许许多多从未有过的技术和物品诞生,因此,现代主义必然使得这个社会增添许多与之相适应的崭新的建筑类型。
它所体现出来的功能主义已经让建筑在技术和空间等物质方面与现代生活高度合拍,这是古典建筑所无法企及的。
随着社会逐渐进入后工业时代,人们之间的信息和情感的交流显得越发重要起来,现代主义运动也逐步消亡、分化,甚至变异成了其他的文化倾向。
在围绕建筑的新兴技术、建筑的功能空间以及建筑的情感表达来营造建筑环境方面,日本建筑师已经远远的走在了中国建筑师的前面。
日本早期建筑文化受中国的影响比较大。
第一次影响是从中国的六朝、隋唐开始的,他发生在日本的飞鸟和奈良时期,在镰仓时期日本人又吸收了许多宋代建筑风格。
日本建筑的共生思想及启示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3)06-0006-05 收稿日期 2022-06-17摘 要 日本建筑师常把建筑和城市比作生物体,探索人、建筑以及自然三者的关系,其中“共生”是日本现代建筑不断传承的核心观点之一。
该文分析20世纪50年代以来,不同年代相关日本建筑师的作品及思想,将“共生”分为新陈代谢、共生和新时代的共生三个演变阶段。
通过总结每个阶段作品和思想的特点,发现演变过程中表皮逐渐透明,空间逐渐灵活,界限逐渐模糊,建筑逐渐消隐,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
我国建筑可以此为鉴,深度地挖掘、思考和表达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自然观和哲学观,探索适合我国的生态、可持续建筑发展之路。
关键词 日本建筑 共生 新陈代谢 生态建筑 可持续建筑Abstract Japanese architects often compare architecture and cities to living organisms, and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among people,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among them "symbiosis" is one of the core ideas that modern Japanese architecture has continuously inherited. In this paper we analyze the works and ideas of Japanese architects in different eras since the 1950s and divide "symbiosis" into three evolutionary stages: metabolism, symbiosis, and symbiosis in the new era. By summari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and ideas in and sustainable architectural development suitable for China.Keywords Japanese architecture, Symbiosis, Metabolism, Sustainable architecture, Ecological architecture卢昭展 | Lu Zhaozhan 刘晓昀 | Liu Xiaoyun 李 翔 | Li Xiang1 共生——日本建筑的内核1.1 共生的定义共生(Sy m biosis)源于希腊词语“一起生活”(Livingtogether)(σύν–to-gether;βίωσις–living)。
日本建筑文化的生态理念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

日本建筑文化的生态理念及其对中国建筑设计的启示
第一,强调建筑与自然的融合。
日本的传统建筑,如寺庙、庭院等,都在设计中完美
地融合了自然元素,尤其是木结构建筑的使用,使得建筑与自然的融合更为完美,建筑带
来的破坏性也更小。
中国的传统建筑如古建筑、园林等也有着相似的传统,但现代建筑却
大量地使用混凝土、玻璃等材质,忽略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建筑给环境带来的压力也更大。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注重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对自然进行更加尊重的设计思路。
第二,注重利用环境进行节能。
在日本,建筑采用了大量的自然通风、日光采光等方式,达到了节能的效果,减小了对环境的侵蚀。
中国的现代建筑大多在建筑中加入了空调、保温材质等设施,不但花费巨大,影响建筑的协调性,还比较耗能、环境不够友好。
因此,在设计建筑时,我们也需要注重利用环境进行节能的技术,使得建筑的节能效果更加明
显。
第三,强调适合性的设计。
日本建筑文化重视适合性的设计,将建筑的功能、空间、
设计与生活方式进行融合,尽量减少浪费,达到最大的经济与环保效益。
而在中国,大多
数的建筑项目更注重设计的美学感,在建筑空间中大量添加物品,导致环境的压力增大。
因此,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强调适合性的设计,考虑建筑的功能与环保的效益。
最后,日本建筑文化的生态理念对中国的建筑行业带来了很大的启示。
在设计过程中,我们不能只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而应该更加注重对环境和人的保护与使用,创造
一个美丽、舒适、高效、环保的建筑环境,为人类创造更好的居住条件,推动中国的建筑
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

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日本建筑行业兴衰历史资料日本建筑行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受到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本建筑逐渐发展出了独特的特点,并在世界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探讨日本建筑行业的兴衰历史,从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转变。
传统建筑时期日本传统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的弥生时代。
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建筑主要是木质结构,借鉴了中国唐代建筑的特点。
传统的日本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尊重自然,追求简洁和谐的美感。
在公元7世纪至16世纪的平安时代和室町时代,日本建筑达到了巅峰。
宫殿、寺庙、城堡等建筑以其雄伟的规模和精美的细节而闻名。
同时,传统的建筑风格也开始出现,如「和室」和「庭院」的概念。
然而,传统的日本建筑在17世纪至19世纪的江户时代逐渐衰落。
在这个时期,日本经历了长达两百多年的封闭状态,对外国文化和技术的接触非常有限,导致建筑行业停滞不前。
传统建筑的发展陷入困境。
西方现代化的影响19世纪中叶,日本开启了对外国文化和技术的接触,尤其是来自欧洲的现代化思潮。
这一时期,被称为明治维新,对日本建筑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
西方建筑风格和建筑技术在日本迅速传播,成为了日本建筑行业的新潮流。
建筑师开始采用钢结构和混凝土技术,推动了建筑传统向现代化的转变。
同时,西方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理念也进入了日本,为日本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现代建筑的崛起20世纪初,随着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化的推进,推动了日本现代建筑的崛起。
现代建筑在功能性和效率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高层建筑、摩天大楼和大型商业综合体开始在日本各大城市兴建。
现代建筑注重实用性,借鉴了西方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同时融入了日本的美学和文化元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建筑开始面临一些挑战。
环境污染、建筑安全和城市规划等问题成为了日本建筑行业发展的阻碍。
于此同时,传统建筑的精神和文化价值也逐渐受到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2l同时,由于日本人对自然的仰慕和多神教(神道教)的盛行,日本建筑一直以来十分强调与自然的和谐,可以说日本传统建筑中所蕴涵的自然生态观已渗透到街尾巷角,房前屋后,无处不在。
除此之外,禅学对日本的各项艺术,包括建筑也有很大影响。
而禅学中的佗、寂和涉三个原则也在日本建筑中深刻反映——佗(扣扩)、寂(誊伊)、数寄(寸誊)。
佗指简朴,是与喧嚣相对的宁静,与明亮相对的幽暗,与华丽相对的简洁,与斑斓相对的素净;寂指冷寂,孤寂,是艳丽掩藏下的清静,优雅,时光流逝后的永恒;数寄是“好”的假借读音,指鉴赏力与风格,是雅兴和好奇心,对风雅、异性、和歌的倾心和爱慕,是对事物执著的永恒的眷恋。
仔细品味日本传统建筑与这三个字,真是恰到好处。
二、日本建筑内部空间的美学由内而外的看日本传统建筑,首先注意到的是纸。
纸的属性较之玻璃大有不同,玻璃可以透过而直接看到景物,而纸只能隐约看到,但是人的其他感官会同时发生作用,这样就予人以想象的空间(图1纸门在日本建筑中的运用)。
这与中国古建筑取格子窗分隔室内外大有不同,格子窗作用首先是一定程度隔绝视线,其次是让室内外景色产生交流,最重要的是,格子窗本身也是可观赏的装饰物。
而纸则完完全全是景色的载体。
书先生所言“‘假如雪里芭蕉含蕴什么‘禅理’,那无非像井底红尘、山头碧浪等等,也暗示‘毕竟无”“11。
如此意境,不必依照自然外形的客观真实立意构形,却可以超越客观自然。
光线透过纸张进入室内,使室内的光显得柔和而朦胧,仿佛是一片“悟”的化境。
联想到妹岛和世和西泽立卫的作品,多采用白色,轻盈剔透,似乎在用其他的材质在模拟纸张。
尤其是玻璃展览馆,这一意向深刻流露,但玻璃本身的属性被最大程度的弱化掉了。
层层玻璃对光的阻隔,圆角处的漫反射,最后达到的效果是近乎于纸,且更加虚幻。
日本传统建筑空间还有一个与中国不同的特点,即房间不直接采光。
这些房间或者透过层层纸门,或通过游廊天井采光。
这样的思路在SANAA的作品中也有反映。
三、日本建筑与自然的和谐由外而内的观察日本建筑,不难发现其主题是与自然的和谐,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建筑是一致的。
日本传统建筑中无论是宫殿建筑,宗教建筑还是世俗建筑,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平民趣味——对大自然的热爱。
匠师们似乎在作画——把自然环境作为画卷,建筑是里面的景物。
不止如此,即使在更小的范围内,如室内,打开的纸门是景框,里面是画卷,旁边未开的纸门则是悬挂画轴的墙(如图2所示)。
日本匠师对建筑材料的选取,更是匠心独运,他们是使用各种天然材料的高手,竹、木、草、树皮,乃至泥土和毛石,不仅合理地使用与结构和构造,发挥物理上的特性,而且充分展现他们质料和色泽的美。
竹节、木纹、石理,经过匠师们的精心安排,都以纯素的形式交汇成日本建筑特有的魅力旧1。
图2四、日本建筑的尺度图l纸门在日本建筑中的运用日本传统建筑室内的高度较中国要矮一些,有另外,日本建筑对禅学和泼墨山水意境颇有讲人认为其原因是人的生理差别,这是一种曲解。
中究。
树影落于纸门犹如画卷,其画中禅意,正如钱钟国传统建筑即使进入了室内,但还被看作是在地上,万方数据万方数据传统建筑到现代建筑的嬗变——日本建筑模式的启示作者:何普森, 陈纲, HE Pu-sen, CHEN Gang作者单位: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45刊名:高等建筑教育英文刊名: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年,卷(期):2009,18(2)引用次数:0次参考文献(4条)1.钱钟书管锥编@楚辞 19942.陈志华外国建筑史 20043.黑川纪章中国建筑应该有更多精神性的东西 20044.孙凌波安托内@普雷多克访谈 2008(220)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张墨青"传承"与"开拓"——浅谈地域性传统建筑理论精髓对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影响-四川建筑2008,28(6)任何一门理论的发展都建立在历史的基础上,建筑理论也不例外.我们今天所说的"现代建筑理论"是由过去的传统建筑理论发展而来,我们今天的"现代建筑理论"也终将被"传统化",逐渐的成为未来建筑理论的发展依据.2.期刊论文姚江.YAO Jiang论城市改造中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15(21)城市改造并不是把传统建筑抽象成符号、类型等简单地黏附在当代文化的表面,即形成"现代与传统的结合".传统之所以要继承,就是因为它具有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而继承传统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建筑在实践(历史)文脉与空间(环境)文脉上具有既是当代的又是具有城市和地方个性的特点.3.学位论文王淼传统建筑技术在现代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应用2006建筑业一直是能源消耗中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在发达国家,现代建筑的建造、运营和维护消耗了40%左右的能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在90年代以后,国家对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建设项目总量增势迅猛,能源消耗问题也日益严重,推广普及建造节能建筑已经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本文试图从传统建筑研究出发,利用传统建筑在气候适应性设计方面的特色,把遍及全国的不同气候条件下各具特色的传统建筑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来研究,建立一套可以为现代建筑节能设计提供技术参考的资料体系。
本研究抛开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仅关注这些传统建筑技术中有可能利用到现代建筑节能设计中的技术,一方面注重将传统建筑技术进行系统化分类,一方面注重对研究对象进行适用性分析,力求做到研究的系统性、实用性。
对于建筑节能技术的研究可以分为很多方面,本文的研究属于“被动式节能技术”的范畴。
传统建筑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断改进发展的技术成果,从新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整理不仅将使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传统建筑,更重要的是研究的成果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必将为现代建筑节能设计提供新的有效思路。
4.学位论文官晓晶传统草庵风茶室意象在日本现代建筑中的继承2007随着新技术、新材料、新思想的不断涌现以及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趋同,对传统的延续显得尤为重要。
追寻传统在现代的新生,这是建筑中永恒的命题。
本文以日本现代建筑中的传统草庵风茶室意象为例,意欲借此冰山一角,探索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意象化继承这一课题。
本文首先对意象的概念、基本特征、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指出:意象是“意”与“象”的辩证统一体。
它是创作者或鉴赏者在头脑中将基于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感知而得来的表象材料进一步提炼、加工,从而形成的蕴含着一定意味和内涵的心中之象。
意象具有具象性、抽象性、模糊性、自足性和主体相异性。
“象”之所以能达“意”,依据是结构相似或约定俗成。
本文将物象具体分为建筑材料、建筑要素及其属性、要素间的组织关系这几个层次,将主体所感受到的“意”粗略地分为心理感受、审美情趣、哲学意识这三个层次。
这些层次由上及下,形成了一条环环相扣的锁链。
本文认为,在现代建筑中对传统建筑的意象化继承,可以从这条锁链的任何一个环节切入。
总体上则可以归纳为两种途径,一是从物象层次切入,通过对传统物象的直接引用或联想而达到传统的“意”,另一条途径直接从“意”的各层次切入,采用与传统相异的方式表达“意”的层次,可谓殊途同归。
这也正是本文提出的在现代建筑中表达传统建筑意象的基本模型。
而后,本文以日本传统草庵风茶室为例,对其在各个层次上展开了详细的分析。
在哲学观层面上,传统草庵风茶室主要受到来自禅宗的影响,在美学层面上,相应地表现为对自然之美、模糊之美、简素之美、朴雅共存之美、静寂之美的追求,在心理感受层面上,能够激发人产生被抚慰的感受、被触动的感受、神秘玄妙的感受以及寂寞的感受。
本文对日本现代建筑中所表达出来的传统草庵风茶室的意象的分析,也正是在前文提出的基本模型以及相应的具体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其不同的继承途径和具体的表达方式进行了分门别类的论述。
5.会议论文李玉琳关于“传统与现代”的思考——印度现代建筑的启示2008本文概括介绍了印度现代建筑的发展历程和特点,并从中得到启示,就怎样对待传统的建筑文化、怎样接受西方的现代建筑、怎样对待新旧的建筑技术和怎样挖掘中国的建筑灵魂做了深入的思考。
6.期刊论文乌进高娃对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之体会-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12)本文概括论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不同之处和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特点,进而提出问题,如何从传统文明中汲取设计经验以发展未来的现代建筑.7.学位论文程晓青现代建筑中的"传统"--传统建筑形式在近现代建筑中的延续和变异19958.期刊论文李晓莉.赵青.LI Xiao-li.ZHAO Qing中国现代建筑的传统继承-山西建筑2007,33(7)介绍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现状及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探讨了我国传统建筑的发展趋势及方向,指出对现代建筑的传统继承应从把握地域特色、结合所处环境着手,从而设计出既符合传统文脉、地域特色,又合乎时代要求的设计作品.9.期刊论文《中国现代建筑批评》·序-华中建筑2005,23(5)近代中国建筑失败之后,中国建筑才摆脱了其错误的传统建筑意识,但一不小心就会陷入更大的错误.中国现代建筑随波逐流,不确立它的主体性,而进入世界建筑混浊的气流中,那不是走向新的传统之路,而是错误之路.该文批判地探讨了关于近代以后中国建筑的一些现象,作为提示中国建筑未来方向的一个方面.10.期刊论文胡晓琳从传统建筑的合理性浅析后现代建筑艺术的缺失-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4)后现代主义是一种设计哲学的革命,它以反对现代建筑单一的模式为突出特点,倡导建筑艺术的多元化与通俗性,反映的是向传统回归的"复古主义"主题,利用折衷的观念、装饰的手段,刻意追求建筑的艺术性,以此达到"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目的,体现了过多重视建筑艺术的价值取向与设计极端.与西方古典主义和中国传统建筑比较,其回归带有盲目性,其设计脱离了建筑空间与结构,其艺术缺失了建筑空间结构与技术的支撑.本文链接:/Periodical_gdjzjy200902006.aspx下载时间:2009年1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