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上课教案10 古诗三首-竹石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竹石》的大意和主要内容。
2.掌握课文中重点生词和短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的寓意和主题。
能力目标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
3.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品味诗意的自然风光,感悟自然的美好。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竹石》的内涵和主旨。
2.领会作者对自然之美的赞美和抒发。
难点1.提炼出诗词的意境,理解其抒情之美。
三、教学准备1.课文《竹石》。
2.教学课件PPT。
3.朗读材料。
4.黑板、粉笔、学生课本。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类似《竹石》的自然风光,引起学生的好奇与兴趣。
第二步:学习课文(15分钟)1.氛围营造:播放作者朗读诗作或教师精心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节奏和韵律。
2.集体阅读:学生跟读课文,教师解释难点生词和句子,让学生理解诗意所在。
3.课文赏析: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意境和主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第三步:理解(20分钟)1.学生个人思考:要求学生就自己理解的《竹石》内涵写下自己的感悟。
2.小组讨论:学生互相交流感悟,扩展对诗意的理解。
第四步:课文分析(15分钟)1.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分析《竹石》中的修辞性和表现手法。
2.学生发言:鼓励学生就自己的理解和体会发表观点。
第五步:课后作业(5分钟)要求学生写下对《竹石》的读后感,展示个人对自然美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加深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与理解,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于诗意的思考,培养出对诗歌、文学的热爱。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引导学生赏析文学作品,培养他们审美情趣和文学情怀。
第10课《古诗三首 竹石》(教学设计)六年级语文下册( 统编版)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本环节回顾古诗的表达方法“托物言志”,明确学习目标。
回顾“四字法”,引导学生自学古诗,实现了“教为了不教”的理念。
)1.回顾表达方法:师:同学们,《马诗》的作者借“马”表达了自己渴望立功报国的志向。
像这样通过一件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的写法,我们称为“托物言志”。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两首古诗,也运用了这种表达方法。
2.回顾学习方法。
(1)回顾学习古诗的“四字法”:读、品、悟、背。
(2)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学习任务二:迁移学法,品读诗意(设计意图:学法迁移,学生自学,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感受诗意美和竹子不屈不挠的品质,理解托物言志的表达手法的运用。
)1.小组合作探究:(课件出示学习要求)迁移运用前两首的学习方法,小组合作学习《竹石》,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2.展示交流:【预设】:(1)课件出示郑燮的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对比着学习古诗。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乾隆年间进士。
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三绝中又有三真:真气、真意、真趣。
擅画兰、竹,其兰、竹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早年家贫,后中进士,曾任知县,因帮助县民诉讼得罪地方豪绅而罢官。
辞行前,百姓跪请挽留,板桥当即题诗:“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他两袖清风回扬州吟诗作画去了,表现得十分坦荡、洒脱。
(2)交流汇报:生1:“咬”字表现了劲竹的坚韧不拔的性格。
生2:“破岩”写出了竹子的生长环境。
生3:前两句诗写竹子的根在山岩中牢牢扎根。
(3)理解“千磨万击”:除了风吹雨打,竹子还会遇到什么折磨?(风吹、雨淋、霜冻、雪落,这就是千磨万击)(4)指导感情朗读。
师:竹子历经磨难之后,照样坚韧不拔,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5)体会表达手法:诗人仅仅只是描写竹子的坚韧不拔吗?【预设】本诗用了托物言志的表达方法,表达诗人要做有骨气、坚韧不拔的人的决心。
古诗三首《竹石》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竹石》,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
2.掌握古诗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并体会诗中运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3.学习如何通过对景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反复朗读、品味诗句,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结合图片或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直观感受竹子的形态和品质。
3.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古诗中的深层含义和诗人的情感表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2.通过学习《竹石》,引导学生体会竹子坚韧不拔的品质,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感受竹子的坚韧品质及其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
•朗读并背诵《竹石》,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难点:•深入理解古诗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体会其表达效果。
•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精神品质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展示竹子的图片或视频,介绍竹子的生长环境和特点,引出课题。
•提问:“你们对竹子有什么了解?你们觉得竹子有哪些品质值得我们学习?”2.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
•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尝试划分诗句的停顿和重音。
3.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古诗中竹子的形象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诗人如何通过竹子的描绘表达情感和思想。
•分享交流对古诗的理解和感受,探讨竹子品质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4.教师引导深化•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通过竹子表达自己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精神。
5.朗读与背诵•教师范读或播放名家朗诵录音,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和情感表达。
•学生自由朗读、分组朗读、全班齐读,逐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10《古诗三首竹石》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课型:新授课3. 教学内容:学习《竹石》一诗,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背诵古诗《竹石》,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他们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典诗词,激发他们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 朗读:教师示范朗读《竹石》,学生跟读,注意语气、节奏、韵律。
3. 理解诗意:学生自主探究,结合注释、插图等,理解诗意。
4.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 背诵:学生分组背诵《竹石》,教师巡回指导。
6. 鉴赏:教师引导学生从修辞、意象等方面,对《竹石》进行鉴赏。
7. 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典诗词的韵味美和人文精神。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古诗三首竹石》2. 诗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 作者:郑燮4. 诗意:赞美竹子的坚韧不拔、顽强生命力。
5. 鉴赏:修辞、意象、情感。
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竹石》。
2. 摘抄《竹石》中的佳句,进行欣赏。
3. 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竹石》的理解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鉴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古诗三首 竹石 部编版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古诗三首——竹石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竹石》一诗,使学生了解其作者郑燮,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味、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中的情感,提高朗读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坚韧不拔的品质,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作者郑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诗意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3.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品味,提高审美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教材等。
2. 学具: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音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作者郑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3. 诗意解析:详细讲解诗中的意境、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4. 诗歌鉴赏:引导学生从诗歌的韵律、节奏、意象等方面进行品味,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六、板书设计1. 诗歌竹石2. 作者:郑燮3. 诗意解析:意境、情感4. 诗歌鉴赏:韵律、节奏、意象七、作业设计1. 背诵《竹石》一诗。
2. 结合诗意,发挥想象,为《竹石》一诗绘制一幅插图。
3. 搜集郑燮的其他诗作,进行阅读欣赏,下节课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学生对诗意的理解程度如何?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3. 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4. 作业设计是否合理?是否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本节课通过讲解《竹石》一诗,使学生了解了作者郑燮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解了诗意,感受了诗中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 竹石》(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竹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学生能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意,培养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感受诗人的高洁志向,培养如竹一般的坚韧品质。
教学内容- 《竹石》的作者背景介绍:郑燮,号板桥,清代诗人、画家。
-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读诗意,体会“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深刻含义。
-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讨论诗歌的韵律、意象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背诵全诗。
- 难点:把握诗中的意象,领会诗人的高洁志向。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挂图、板书材料。
- 学具:课文资料、笔记本、彩色笔。
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回顾已学古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竹石》,圈画生字词,初步感知诗意。
3. 朗读感悟: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注意语气、节奏,感受诗歌的韵律。
4. 深入解读:逐句解析诗意,讨论诗歌意象与诗人情感。
5. 情感体验: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坚韧”品质的理解。
6. 总结提升:总结《竹石》的主旨,强调培养坚韧品质的重要性。
板书设计- 主题:《竹石》- 内容:作者、诗意、意象、情感、品质作业设计- 必做题:背诵《竹石》。
- 选做题:查阅郑燮的其他诗作,比较其风格与主题。
课后反思- 教学效果:评估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背诵情况。
-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和建议。
- 改进措施: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增强课堂互动和参与度。
通过本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同时通过诗歌的学习与感悟,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核心部分,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被学生有效吸收,以及教学难点能否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10古诗三首《竹石》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案例分析:竹子的象征意义
(4)课堂讨论与展示:咏物诗的案例分析
5. 课后作业:
(1)阅读拓展:咏物诗的案例分析
(2)创作拓展: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6. 教学评价与反馈:
(1)课堂表现:咏物诗的定义与特点
(2)小组讨论成果展示:咏物诗的写作手法
(3)随堂测试:竹子的象征意义
4. 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竹石》的意境:通过分析诗句中的意象,使学生能够领悟到诗人通过咏竹子表达自己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意境。
(2)掌握《竹石》的写作手法:引导学生学习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以及通过对竹子的描绘来抒发情感的方法。
3. 实践练习
(1)尝试创作一首咏物诗,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进行描绘,表达对其的喜爱和赞美。
(2)以咏物诗的形式,描绘校园中的某一景物或物品,展示校园文化的特色。
4. 延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活动
(1)组织一次咏物诗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朗诵的方式,感受咏物诗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2)开展一次咏物诗绘画比赛,让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表达对咏物诗中意象的理解和想象。
(3)了解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通过学习《竹石》,使学生了解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坚韧的品质。
(4)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
(1)领悟诗人的情感:学生需要学会从诗句中发现诗人对竹子的喜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理解诗人通过咏竹子表达自己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情感。
10 古诗三首 竹石(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10 古诗三首竹石(教案)六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竹石》这首古诗,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诗中的生字词,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结合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古诗,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介绍《竹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2. 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3. 诗歌朗读: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提高朗读能力。
4. 诗歌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5.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竹石》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掌握诗中的生字词。
2. 难点:深入理解诗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意写作能力。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竹石》的兴趣。
2. 诗歌背景介绍:讲解《竹石》的作者、创作背景和诗歌的主题。
3. 诗歌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4. 诗歌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诗歌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讨论诗中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6. 写作练习:让学生以《竹石》为灵感,进行创意写作。
7.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进行课后反思。
板书设计1. 《竹石》2. 作者:郑燮3. 诗歌背景:清代诗人,以竹、石为主题,表达坚韧不拔的精神。
4. 诗歌解析:意象、意境、情感5. 诗歌朗读:韵律美6. 诗歌讨论:哲理、人生感悟7. 写作练习:创意写作作业设计1. 必做题:背诵《竹石》,并默写生字词。
2. 选做题:以《竹石》为灵感,写一篇短文,不少于3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 古诗三首
竹石
教学目标
1.学习郑燮的《竹石》,理解诗中“咬定、青山、立根、原、破岩、千磨万击、坚劲、任尔”等词。
2.能用自己的话解释《竹石》,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3.了解诗人郑燮,联系他的生平事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重点:体会竹子立场坚定、决不动摇、不向困难低头的品质。
难点:体会诗中表露的诗人不向恶劣环境和世俗低头,坚忍不拔、刚毅正直的胸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古诗
2 .发现共同点
3 .说到诗人郑燮,他还有一个比他的名“燮”更有名的号——板桥)你想了解郑板桥的故事吗?
4.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题写在竹石图上的诗。
二、指导朗读
1.学生先自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 先听读——跟领读——齐读,感受诗中抑扬顿挫的读法。
3.抽一个同学到小黑板用斜线画出停顿。
指导读准节奏。
(二二一二停顿)
4.请个别读再抽同学评价。
请男女分开读,比一比效果。
三、理解诗题。
板书:竹石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
四、集体交流,理解诗意。
(一)“咬定青山不放松”
1.这个“咬”字让你想到了什么?抓住一个“咬”字,想象竹根盘根错节的模样,想象竹根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你还能想到用其他词来形容吗?(如“抓、攀”等。
)
“咬”:像用牙齿咬住一样,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2.学生朗读诗句老师边画山、竹表现其牢牢扎根在山石间的情景。
(二)“立根原在破岩中”
1.理解“立:站立,扎根。
立根(把根扎在……)”。
讨论交流:“破岩”是什么?体会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2.通过朗读表现竹子生长环境的艰险、贫瘠。
3.把一、二两句诗联系起来读,你又读懂了什么?
初步感受竹子坚韧顽强的精神,为下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自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读读议议,展开想象,再现竹子牢牢扎根在山石间,不怕艰险、顽强生长的情景,深入体会竹子坚韧顽强的品质。
(体会竹子虽然生活在艰险贫瘠的地方,但依然坚强地生长着,让人佩服。
)
4.用一个词来形容这立根破岩、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竹子。
(坚韧不拔。
)
5.朗读,读出竹子的坚韧。
6.读着读着,你对这样的竹子产生了怎样的感情?(肃然起敬。
)
7.朗读,读出对竹子的崇敬之情。
8.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
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
“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9.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1.请自读诗句给这两句诗找出多音字在书上注音,并理解。
“还”是读 hái“还是”
“劲”也是多音字在此处是形容词只有读作“jìng”才符合作者的真实意图。
“劲”指竹子“挺拔有力、威武挺立”
“坚”是“坚强不屈、坚韧不拔”的意思,坚劲:坚定强劲。
击:打击任:任凭。
任尔:随你。
尔,你。
2.竹子不屈服于哪些?在交流中理解“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3.想象竹子遇到的磨难、打击,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4.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
“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
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5.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四)看板书小结。
五、想意境,悟诗情,总结升华。
(1)在你的生活中,你喜欢竹子吗?你认为竹子具有哪些品质?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如:竹是空心的,很谦虚;竹在生命的旅程中每成长一步会留下印记;竹不开花,朴素,保持本色;竹扎根很深,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小学生现在也要像竹子扎根一样把文化知识的基础打牢固,将来长大了才能经得起社会各行业的磨练,才能有顽强的拼搏精神)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
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
寓意十分深刻。
这首诗借物喻人。
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借物喻人,表明诗人刚正不阿的品性,不怕打击、不畏风浪的气节。
把自己想象成郑燮,说说自己看到竹石的心情、感悟(指明学生回答)
(4)怀着对劲竹、对诗人的敬佩之情朗读全诗。
六、拓展
1面对这样的郑燮,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写一写。
板书:
竹石
(清)郑燮
咬定不放松坚定顽强
立根破岩中
千磨还坚劲坚忍不拔
任尔南北风
托物言志
《竹石》教学反思
在这次教学活动后,我细细思考:我有何收获?我的成功之处或失败之处在哪儿?我还可怎样做会更好?我一直认为: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
我对《竹石》这节课的教学进行了自我反思。
一、用真心用智慧渗透课堂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唤醒学生的智慧和情感,在唤醒学生心中感情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思考,关注学生现在的同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未来;所以我的课中有学生诗意的解读、独有的感悟、丰富的想象、快乐的创作……智慧在课堂中轻吟浅唱。
而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当我看到《竹石》这首诗时,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这首诗由浅入深完成“尊重文本”到“超越文本”的过程,如何把文本拓展到学生的生活世界,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思维能力。
教学时,我设计了三个步骤:“原境之读”、“意境之读”、“心境之读”。
我想让孩子们由读懂原意到读出想象的意境,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身边似“竹”的人,最后学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二、易碎的课堂
仔细想来,课堂效果是由多种因素制约。
其实,这堂课上我想把我的教育思想完全体现出来,最后顾此失彼。
一堂设计比较精彩的课,因为大多数学生有些紧张,因为我害怕没有新意,而成了易碎的课堂。
语文是语言文字,文字是有呼吸的,有情感的,有体温的。
文字应用心吟诵。
“原境之读”时,让学生读了,但还是读的太少。
“诵读”是语文学习之本,“诵到极致就是说”,诵读理解之后自然有话可说了。
我失落了学生,没有给学生“尽情吟诵”的时间。
其实,“课堂是学生的”,作为教师,我们都清楚,但作为公开课的执教者,应该更清楚。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在乎公开课的成败,在乎学生的真学习、真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失落学生,才会根据学情调整教学设计,这课堂才是永远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