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质性研究概述
质性研究概述

深入理解质性研究

一、质性研究的定义与特点
质性研究是一种以描述和解释为主要手段,通过深入观察和访谈获取数据的研 究方法。它强调对研究对象的主观世界进行深入探究,理解其内在的动机、信 仰和情感。质性研究具有以下特点:
1、强调主观性:质性研究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认知,试图理解研究对象的世界 观、价值观和信念。
2、深入探究:质性研究通过深入观察和访谈,了解研究对象的行为、言语和 情感,探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3、综合性:质性研究个体与社会、文化、历史等各方面的关系,力图全面地 理解研究对象。
二、质性研究的应用领域
质性研究在多个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等。它主要用 于探讨人类的主观世界和社会现象,如信仰、价值观、行为模式等。此外,质 性研究也可用于政策研究、教育研究和健康研究中,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 问题和社会需求。
五、质性研究的应用案例
1、社区参与旅游发展:通过扎根理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者探讨 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机制。通过对当地居民的深入访谈和观察, 研究者发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关键在于居民的利益诉求是否得到满足。这一 发现为政策制定者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帮助他们更好地协调旅游发展与社区利 益之间的关系。
3、如何编写自己的SERVLET
要编写一个SERVLET,需要以下步骤: (1)创建一个Java类,并使其扩展 HttpServlet类。
(2)重写 doGet()或 doPost()方法来处理客户端的请求,并生成相应的响 应。
(3)将该类编译为Java字节码文件(.class),并将其部署到Web服务器上。
三、质性研究常用方法
1、扎根理论:扎根理论是一种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来构建理论的方法。 它强调从数据中提炼出概念和范畴,并通过建立它们之间的来形成理论。
护理研究中的质性研究课件

CATALOGUE
目 录
• 质性研究概述 • 质性研究的方法论 • 质性研究在护理研究中的应用 • 质性研究在护理研究中的价值与挑
战 • 护理研究中质性研究的案例分享
01
CATALOGUE
质性研究概述
质性研究的定义
质性研究是一种以实证主义为哲学基础,运用归纳法进行资 料收集和分析的研究方法,它通过对特定情境中个体的行为 、情感和意义进行深入探究,以获得对研究对象的深入理解 和解释性知识。
案例研究
通过对个别案例的详细分析,探讨 护理实践中的复杂问题和挑战。
护理实践中的质性研究实施
01
02
03
04
研究伦理
确保研究对象的权益和隐私得 到保护,遵守研究伦理和法律
法规。
数据采集
根据研究问题和目的,选择合 适的数据采集方法,如问卷调 查、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
数据分析
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分 类、编码和分析,提取有意义
访谈法
通过与研究对象进行深入交流,了解他们 的想法、感受和经历等。
参与式观察法
研究者深入到研究对象的生活中,与他们 共同生活一段时间,以便更好地了解他们 的日常行为和习惯等。
文本分析法
收集与研究问题相关的文本资料,如日记 、信件、报刊等,从中提取有用的信息。
资料的分析与解释
01
02
03
内容分析法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定性 和定量分析,提取关键信 息,形成分类和总结。
案例三
3. 研究过程
发放问卷调查表,收集护理人员的工作和生活质量相关数据。
4. 研究发现
护理工作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一定关系,工作满意度、职业发展、 工作环境等因素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质性研究的概念及应用(优秀范文五篇)

质性研究的概念及应用(优秀范文五篇)第一篇:质性研究的概念及应用质性研究的概念及应用质性研究是以解释现象为导向的,其研究焦点是构建和维持有意义的、复杂的、有微小差别的过程。
质性研究的目的是引出经历和行为的脉络化的本质,并试图对其进行精细的、深度的、综合性的分析。
由于质性研究聚焦于意义和解释,其弹性的、解释性的方法是必要的。
不像流行性疾病的测量或临床测试结果,质性研究的意义和解释不能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测试和处理。
质性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如比喻、意义和解释要求更加灵活,但不乏严谨。
例如,心理学研究显示失业人员比在职人员更易发生抑郁症。
统计学以最好的方法证明了失业与抑郁之间的相关性。
然而,当研究者们试图找出为什么失业者产生抑郁时,除了发现失业的年轻人更倾向于看更多电视外,则无更多发现。
只有用质性研究方法,才能描述看电视能强化年轻失业者与社会隔离和抑郁的过程的解释。
然而,质性研究不能被认为是所有情况都实用的理论和技术。
恰当地讲,质性研究要依赖于多种理论观点和实用技术,其基本目的是捕获人的社会生活经历,以及人们基于自己的观点对这些经历的解释。
近年来,由于质性研究方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而被越来越多的健康及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接受, 社会科学家们已对应用质性方法解读各种卫生相关领域资料的价值进行过辩论。
鲍姆在谈到质性方法在公共卫生中的作用时说,质性方法“非常适合研究复杂的情形,并且在很多方面有助于共卫生研究。
因为它注重描述和理解人们,质性研究方法特别贴切于新的公共卫生。
质性方法对人们如何理解自己的经历能够提供深刻的见解,而其他的研究方法则不容易做到。
在促进研究成果推广方面,质性方法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杜尔和汉考克呼吁,在城市卫生研究领域使用质性故事,因为″只有数据变成故事才能够被所有人理解,否则,这些数据无论对政治或者行政当局的改革都是没有效果的”。
在公共卫生领域,鲍姆认为质性信息能够用在以下3 方面:解释那些影响到健康和疾病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因素;理解团体和个人如何自我解读健康和疾病;研究与任何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的不同参与者间的互动作用。
质性研究之性质

質性研究發現,可單獨呈現或與量化資料 (quantitative data)結合。此一研究與評鑑通常應 用了多元的方法,包括質性和量化資料的結合。簡 單來說,一個同時詢問固定選項(封閉式)問題和 開放式問題的問卷或訪談,即是展現量化測量和質 性研究如何結合的實例。
本章乃質性研究之簡介。稍後各章則描述如何 在廣泛的質性研究方法、理論觀點和應用中做出 適當的選擇,如何設計質性研究,如何運用觀察 法,如何實施深度、開放式訪談,以及如何分析 質性資料以產生研究發現等。
第八章 質性分析和詮釋
本章所要提供關於分析的策略、指導原則和想法,只是建 議,僅供參考,但不宜被其所侷限住。在實際從事分析時, 研究者必須加以調整,以適合特定的情況和研究。無論如何 進行分析,分析者都有責任盡可能完整和真實地監控和報告 自己的分析程序和歷程。這意味著,質性分析是實地工作的 一個嶄新階段,分析者在進行分析時,也必須觀察自己的分 析歷程。分析者的最後一項任務,是要在其研究報告中,分 析和報告其分析歷程。這類報告的程度則端視研究目的而定 。
第七章 質性訪談
本章將始於討論三種不同的訪談類型;稍後再探討訪談的 內容:詢問什麼問題,以及組織問題的方法;最後則討論如 何記錄訪談中所獲得的回應。本章所要強調的是,技巧 (skill)和技術(techniques)是促進訪談資料品質的方式, 但同樣重要的是對於他人視角的真正興趣和關注。如果人們 所要說的有關他們世界的事,令你感到無趣厭煩,那麼你絕 不會成為優秀的訪談者。除非你對人類經驗的變化多端具有 高度興趣,否則質性訪談將成為乏味而辛苦的差事。另一方 面,向人們學習的深度及真正的興趣,若缺乏以技巧和技術 為基礎的嚴謹訓練,終將一無所獲。
本章並不意圖檢視我在前一章所提出的理論和派典取向如 何影響這些實務操作的議題。例如,某位研究者可能會想要 從現象學、俗民誌或詮釋學取向來檢驗方案的品質;另位研 究者可能只要單純進行訪談,或蒐集觀察資料,以回答具體 的方案或組織上的問題,而不試圖從特定理論、派典或哲學 視角來探討。一位訓練有素且深思熟慮的訪談員,可以透過 訪談獲得對於實務問題的有意義答案,而無須宣示其對於派 典或哲學視角之效忠。實用主義和應用導向的架構,有助於 引導質性研究遵循其實務及應用的軌道,而無須依附於或衍 出於某一項理論傳統。因此,實用主義即是本章的基本導向 。
质性研究概论

质性研究概论《质性研究概论》作者: 文军 / 蒋逸民编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概论》内容简介:“质性研究”是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常用的研究方法之一,它以了解主观意义、解释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活的丰富内涵为宗旨,主张对调查资料的诠释和社会现象的“批判与解构”,强调对事物的复杂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的考察与体悟。
《质性研究概论》不仅对质性研究的基本理念、理论基础和研究设计作了系统的探讨和分析,而且还对一些常用的质性研究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深入浅出的案例说明,为社会科学研究者与实务工作者更好地掌握质性研究方法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质性研究的涵义第二节质性研究的特征第三节质性研究的历史第四节质性研究的类型第五节质性研究的伦理问题第六节做好质性研究的标准第七节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的比较第二章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一节实证主义第二节解释学第三节人种学第四节现象学第五节建构主义第六节批判理论第七节女性主义第三章质性研究设计第一节质性研究的基本步骤第二节质性研究课题的选择第三节质性研究中的抽样第四节质性资料的性质第五节质性研究中收集资料的技术第六节质性资料的分析方法第七节质性研究设计中的信度与效度第八节电脑在质性研究中的运用第九节质性研究成果的发表第四章个案研究法第一节个案研究的涵义和特点第二节个案研究技术第三节个案研究的资料来源第四节个案选择的标准及其成果推广第五节个案研究的优点和局限第六节个案研究中的常见错误第七节个案研究法的应用第五章参与观察研究法第一节参与观察的含义与特点第二节参与观察的类型与适用情形第三节参与观察的实施第四节对参与观察法几个问题的探讨第五节参与观察研究法的应用第六章访谈研究法第一节访谈的涵义与类型第二节访谈准备第三节访谈技巧第四节访谈记录第五节焦点团体访谈第六节访谈研究法的应用第七章历史研究法第一节历史研究的价值第二节历史研究的步骤第三节历史研究中的资料来源第四节历史资料的评估和诠释第五节历史研究法的应用第八章民族志研究方法第一节民族志研究的渊源和发展第二节科学民族志时代第三节田野工作第四节作为民族志的深描第五节民族志研究法的应用第九章扎根理论研究法第一节扎根理论的渊源第二节扎根理论的特点第三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步骤第四节扎根理论研究方法的应用第十章内容分析法第一节内容分析法的历史和现状第二节内容分析法的涵义与特征第三节内容分析法的过程第四节内容分析法的应用第十一章行动研究法第一节行动研究法的涵义与特征第二节行动研究法的理论基础第三节行动研究法的类型及其运用第四节行动研究法的实施程序第五节行动研究法的应用第十二章德尔菲法第一节德尔菲法的涵义与特性第二节德尔菲法的主要类型第三节德尔菲法的运用步骤第四节德尔菲法的应用主要参考文献后记。
第1章:质性研究概述

6
「影响我们所说和所做的事,大部分都发生在意识层 面之下,那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新技术的原因:获 得隐而不显的知识——人们知道却无从表达的事。」
ZMET方法的創作者 哈佛大學教授Gerald Zaltman
7
与其他的研究方法相比,质的研究具有非常明显的
“平民性”,由于强调从当事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重视
五、质性研究的特征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对意义的“解释性理解”
研究是一个演化的过程 使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分析资料 重视研究关系
25
自然主义的探究传统
质的研究必须在自然情境下进行,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 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研究。 质的研究认为,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社会组织的运作 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情境分不开的。如果要了解和 理解个人和社会组织,必须把他们放置到丰富、复杂、 流动的自然情境中进行考察。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对象有 直接的接触,在当时当地面对面地与其交往。
研究者个人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这种研究方法给参 与研究的“人” 以极大的尊重。这种从事研究的态度使 得研究与“人”的日常生活更加接近,使社会科学研究 中本来应该具有的人文精神得到了肯定和倡导。正如法
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认为的,社会学家们可以坚定地确
立他们的福楼拜式的座右铭:“好好地写写那些平庸无 奇的世事人情吧!”
1930年到1960年的30年,„„
人类学家的反思:
第一,被研究者与自己的关系是否能保持完全无关?
第二,自己研究的利益驱动是什么?其实国家殖民利益 是最重大的驱动力,因此能够完全保持“价值中立”? 第三,文化并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各种文化存在的模 式,都是社会发展的环节,被研究者所处的文化是值得我 们尊重,而被研究者本身的价值也是值得我们尊敬的。
质性研究资料

质性研究在科学研究领域中,研究方法的选择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质性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它强调对现象和意义的深入理解,而不是定量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质性研究概述质性研究是一种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在于深入了解研究对象的内在特征、行为动机、社会交往以及各种背后的含义和现象。
质性研究不侧重于量化数据,而是通过观察、访谈、文本分析等手段来获取和分析研究对象的经验、感受和态度。
质性研究的特点1.主观性强: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观感受和理解起着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受到研究者的主观判断和解释的影响。
2.深度理解:质性研究注重对研究对象的深度理解,通过深入交流和观察获得细致详尽的研究数据。
3.灵活性:质性研究的研究设计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较为灵活,可以根据研究需要进行调整和拓展。
质性研究方法与应用质性研究方法包括访谈、观察、文本分析、焦点小组讨论等。
这些方法通常适用于社会科学、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的研究,能够为研究者提供对研究对象更加深入和细致的了解。
质性研究在社会学、人类学等领域被广泛应用,可以帮助研究者深入探索社会现象、人类行为和社会交往规律。
通过质性研究,研究者可以获取到更加真实和生动的研究数据,为社会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力支持。
质性研究的局限性尽管质性研究有许多优点,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质性研究结果的普适性较低,很难对广泛群体进行推广。
其次,质性研究在研究者主观感受和观点的影响下,可能存在研究结果的主观性和偏见。
结语质性研究是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使其在社会科学领域备受重视。
通过深入理解和剖析研究对象的内在特征和背后的含义,质性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加深刻的社会现象和人类行为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质性研究的涵义 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
论或一类研究的传统,对于质性研究尚缺乏一 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
一、质性研究的涵义
• Denzin和Lincoln把质性研究看成是一种在自然情境 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 观察、交流、理解、体会和解释的过程。
建构主义具有3个主要特征:①建构主义在本体论 上持相对主义的态度;②在认识论上,建构主义主张 交往互动;③在方法论上的阐释与辩证取向。
建构主义的经典例子
当我们看见在一个房间里有一些七八岁的孩子一 排排坐在桌子后面,手里拿着书,眼睛望着前面正 在说话的成年人,我们马上会将这一场景解释为 “上课”。而我们对这一事物的理解是基于我们对 自身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之上的。如果我们从来没有 在这个星球上居住过,或者从来没有上过学或者目 睹过此类场面,我们有可能将其解释为“一些孩子 坐在一个屋子里,前面有一个大人在讲话”。或者 更有甚者,我们对“孩子”、“坐”、“屋子”、 “大人”、“讲话”这些概念都会有不同的解释。 (摘自: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二)后实证主义
19世纪初叶, 法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 德创立了实证主义哲学, 提出用实证方“批判的现实主义”。它与19世纪初叶,法 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孔德所创立的实证主 义哲学有区别。
与实证主义不同之处包括:
➢ 在本体论上,后实证主义者认为客观实体是存在 的,但是其真实性不可能被完全描述,即客观真 理虽然存在,但是不可能被人们完全证实;
2.对事物的认识只有在特定的情形中才有意义,质 性研究的推理方法是将片段整合,以整体观分析 事物。
3.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感受和认识不同,因此同一 事物可以存在不同的感受和认识,同一事物可以 有不同的意义
三、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质性研究不是来自一种哲学、一个社会理论或 者一种研究传统,受到多种不同社会思潮、理论和 方法的影响。在质性研究中也存在很多其他不同的 建构理论的方式,研究者个人所受训练的流派不同、 看问题的方式不同、研究的情境不同,都可能采取 一种不同的对待和处理理论的方式。目前主要还是 从以下几种理论取向来剖析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后实证主义、批判主义。
➢ 社会现实与社会思想之间存在辩证关系: 人 同时是认知者和行动者, 社会既是认知也是 意志和行动的对象, 社会现实本身就是人的 行动及其后果构成的, 命运的因果不同于自 然的因果。
(三)批判主义(续)
➢ 批判主义所持的是一种“历史的现实主义”, 认为 真实的现实是由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种族和 性别等价值观念塑造而成的。
• Strauss认为“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验证或推论,而 是在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研究过程重视被 研究者的参与及观点之融入;同时对于研究结果,质 性研究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强调借由各 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资料,并对研究 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一、质性研究的涵义(续)
• 陈向明将质性研究定义为“以研究者本人作为 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 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 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 动对其行为和意义构建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 活动”。
案例导入:
某研究人员在临床观察发现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的家属照顾者在长年累 月的照顾过程中,照顾者在身体、心理、社会等 方面均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查阅文献后发现,关 于阿尔茨海默病家属照顾者的相关研究很少。此 研究人员拟探讨阿尔茨海默病家属照顾者的生活 体验,试图发现照顾中的问题,为以后的家庭护 理支持提供依据,该研究者在此课题的第一步可 以采用什么样的研究设计?
二、质性研究的世界观
质性研究的方法在格式塔主义(Gestalts)思 想基础上形成,格式塔主义认为理解一个过程 的最佳途径是去经历和体验这一过程。当你换 一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时,会产生新的发现。
二、质性研究的世界观
质性研究方法以整体观为指导,其基本思想 是:
1.任何现实都不是唯一的,每个人的现实观都是不 同的,并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改变。
• 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通过系 统、主观的方法描述生活体验并赋予其含义的 研究方法。它是以文字叙述为材料、以归纳法 为论证步骤、以构建主义为前提的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以反实证主义为基础,考虑主体的旨 趣及其他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透过被研究者 的眼睛看世界、描述现象的特点。
➢ 在认识论上,后实证主义者认为我们所了解的 “事实”只是客观实体的一个部分或者一种表 象。研究就是通过一系列细致、严谨的手段和 方法对表象进行“真伪”辨识,而逐步接近客观 真实;
➢ 在方法论上,实证主义采取的是自然主义的做法, 强调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收集资料。
(三)批判主义
➢ 批判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法兰克福学派、黑格 尔、马克思和弗洛依德。本体论上,批判主义 (criticism)认为, 现实中存在矛盾,矛盾使 事物变化, 形成否定之否定。实体是一种实 现的过程,而不是事物的现实状态。
三、质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在本体论上持相 对主义的态度。在建构主义者看来,所谓“事实” 是多元的,是社会的建构。建构过程必然受到主体 的影响,隐含着个体的价值观念。文化价值观、社 会意识形态和生产方式等都会对建构过程产生影响。 因此,用这种方式建构起来的“事实”不存在“真 实”与否,而只存在“合适”与否的问题。
➢ 在认识论上, 批判主义提倡交往的、主观的认识论, 研究结果受到价值观念的过滤。研究的目的是唤醒 人们的真实意识, 去除虚假意识。
➢ 在方法论上, 批判主义提倡平等对话, 批判反思, 解脱潜意识所造成的情绪困扰。它批评科学的自我 误解, 反对科技专家统治,并认为理论与实践之间 不是一个直接的关系,必须通过意识的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