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地理学视角看湖北饮食文化(最终)

合集下载

湖北饮食文化现状调研报告

湖北饮食文化现状调研报告

湖北饮食文化现状调研报告湖北是中国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

在这篇调研报告中,我们将分析湖北饮食文化的现状,着重考察湖北的传统饮食特色、消费习惯以及当地人对于饮食健康的认知。

湖北的传统饮食以其丰富的味道和独特的烹饪方法而闻名。

著名的湖北菜系有荆州菜、武汉菜、黄鹤楼菜等。

荆州菜以其精致的色香味而著名,其特色菜品包括熊掌、竹筒鸡等。

武汉菜则是以五味调和和汤菜为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菜品是热干面、热干小吃等。

黄鹤楼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制作工艺而闻名,其特色菜品有黄鹤楼烤鱼和黄鹤楼蛋糕等。

在当地人的消费习惯方面,湖北人喜欢将饮食作为社交活动的一部分,他们喜欢与朋友和家人一起聚餐。

湖北人非常讲究饮食规律,一般会定时定量地进食,他们认为吃得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生活态度。

此外,湖北人也非常重视节约食物,他们注重保持饮食的平衡和营养,尽量避免浪费食物。

在饮食健康方面,湖北人对于饮食的健康认知不断提高。

他们越来越注重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尽量选择天然、绿色健康的食材。

越来越多的湖北人开始关注食物的制作工艺和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他们愿意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选择健康的食物。

此外,湖北人还注重食物的搭配和均衡饮食,他们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饮食来满足身体的需要。

总结来说,湖北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有着独特的传统饮食特色。

湖北人具有规律的饮食习惯,注重饮食的平衡和营养。

在当地人的饮食健康认知方面,湖北人越来越注重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愿意选择健康的食物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然而,我们也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湖北的饮食文化也在不断演变和调整,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和研究湖北的饮食文化,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

湖北饮食文化旅游区位研究

湖北饮食文化旅游区位研究

湖北饮食文化旅游区位研究作者:殷昌利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3年第09期摘要:在“文旅融合”的背景下,文化与旅游的协同促进已经成为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新潮流。

湖北省作为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在独特的地理环境下“催生”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为了实现对这些宝贵资源的“结构性再分配”和“保护性开发”,需要对湖北省的饮食文化旅游区位展开深入探究。

本文选取湖北省饮食文化旅游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区位理论探讨湖北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旅游交通、旅游市场相关问题,并从资源整合、交通补给、市场驱动等方面为湖北省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和对策提供建议,以期为湖北省饮食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湖北省;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旅游区位一、引言随着旅游业的发展,饮食文化与旅游业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1]。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内涵和特色。

饮食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丰富旅游活动内容,提高旅游经营效益[2]。

旅游区位因素对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产品的成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3]。

其中旅游区位的地理位置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为它直接决定了旅游产品的方便程度和游客的到达方式。

距离游客所在地区的远近、周边城市的发展水平和旅游发展的竞争状况都将直接影响旅游区的吸引力。

自然和文化资源是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吸引游客的主要原因。

这些资源包括风景名胜、历史文化遗址、自然保护区等,它们的数量和质量都将直接影响旅游区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有利的区位条件能够可以带来更多的游客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旅游区位分析是旅游规划和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可以帮助旅游业者确定最佳的旅游目的地和旅游路线,以最大限度提高旅游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

湖北省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坐拥独特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5]。

随着中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湖北省的旅游资源和饮食文化。

湖北导游基础知识 第七章 湖北特色饮食文化

湖北导游基础知识 第七章 湖北特色饮食文化

豆皮
是一种湖北武汉的著名民间小 吃,是武汉最有特色的小吃 之一。 老通城的豆皮最为有名。毛泽 东品尝四次,次次赞赏。外 地人和外宾到武汉来都以能 吃到老通城豆皮为快。 豆 皮上层是绿豆磨的浆,下面 是米饭,肉丁,咸菜,,香 干,香菇。三鲜豆皮,皮包 金黄发亮,入口酥松嫩香。
面窝

更是武汉人“过早”常用品 之一。它以米粉为原料,加 上葱花和面窝。据说为清光 绪年间汉正街烧饼小贩所创。 面窝油炸后两面金黄、外酥 内软、窝中脆,深受武汉人 喜爱。解放初一个面窝几乎 半斤,才卖五分钱,一个搬 运工人吃上两个面窝只需一 角钱;可撑到12点吃午饭。
麻元 面窝
云梦鱼面
土家油茶汤(四道茶)
精武鸭脖
汪集鸡汤
户部巷
武汉热干面


武汉热干面与山西刀削面、两广伊府面、四 川担担面、北方炸酱面并称为我国五大名面, 是颇具武汉特色的过早(即吃早餐)小吃。 关于热干面的起源有一个典故:汉口长 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 卖凉粉和汤面为生。 过了几年,有位姓 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 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 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 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排骨藕汤
湖北人爱喝汤,有“无
汤不成席”的说法。湖 北盛产莲藕,粉嫩白净, 最出名的当属排骨藕汤 了。排骨藕汤也是湖北 接待贵客的必备菜之一, 此菜鲜香味美,营养丰 富,开胃益血,有补气 补钙的功效。
四、湖北风味小吃
豆皮
热干面 四季美汤包
贺胜桥鸡汤
鄂州东坡饼 黄州烧梅
小桃园鸡汤
欢喜坨
欢喜坨—— 武汉传统小吃!现在在三镇 不少大中型酒店同样有售, 不同的是它有个更雅名字 “大麻元”。为啥改名?因 为两年前,它就是以这个名 称入选“中国名点”。欢喜 坨在武汉有百余年历史,糯 米粉滚成圆团,再裹上一层 芝麻,炸熟后外脆内软,咬 一口,一声脆响后糖汁四溢。

湖北饮食文化特点及相关菜谱

湖北饮食文化特点及相关菜谱

作者:明光地址:/happyyixiaha整理:百年餐饮地址:湖北饮食文化特点及相关菜谱明光,百年餐饮之饮食文化基本情况概述湖北省简称“鄂”,位于长江中游,洞庭湖以北,是连接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广大内地的中间地带。

湖北省饮食风俗是自然条件、民族迁徙和民族构成、历史传承、食俗交融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湖北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文化。

湖北菜,简称鄂菜,按有文字记载的时间算,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2000多年前,具有楚乡风味的鄂菜在广阔富饶的江汉平原上已具雏形;唐、宋两代鄂菜有了明显的发展;到了明、清时,鄂菜趋于成熟。

湖北的特色风味小吃繁多,这些特色风味小吃的形成和发展也都有其历史发展的原因。

早在战国时期《楚辞·招魂》中一份楚宫筵席单中就有麻花、馓子、蜜糖糕、油炸饼等,这是湖北小吃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

另外有一些风味小吃的形成则相伴有历史故事。

如郧阳的“高炉饼”,相传楚太子监封地屯郢,喜吃此饼,并传谕列为御膳,于是便成为地方风味小吃。

“九黄饼”起源于东晋,据说东晋荆州刺史桓温及唐代大诗人李白都曾重九登高,漫游龙山,均品尝过此饼。

云梦鱼面发源于清道光年间,据《云梦县志》载,当时云梦县城里有个许传发布行,生意兴隆,专设客栈招待外地来的客商。

客栈厨师姓黄,有一天和面,他不慎碰撒了准备氽鱼丸子的鱼肉泥,他就顺手把鱼肉泥和在面里,擀成面条。

客商吃后大加赞赏。

此后他就如法炮制,招待客商。

有一天面做多了吃不完,他就把面晒干后储存起来。

谁知干面作者:明光地址:/happyyixiaha整理:百年餐饮地址:煮熟后其味更佳,这就诞生了云梦鱼面。

这些风味小吃经过千百年的历史传承,成为今天湖北省别具风味的地方小吃。

湖北饮食风俗形成的历史原因还表现在岁时、信仰、礼仪等食俗的传承上。

现行的许多食俗如端午节吃粽子就起源于湖北。

关于吃粽子,湖北就有几种不同传说:在屈原故里秭归,传说屈原投汩罗江后,热爱屈原的楚人很悲痛,纷纷从四面八方赶到江边,有的还划着渔舟去打捞诗人的遗体。

地理视角下的饮食文化探讨(饮食文化课件)

地理视角下的饮食文化探讨(饮食文化课件)

2.气候的冷热干湿以及不同的土质影响人们饮食习惯和口味。
“东辣西酸,南甜北咸”大致概括了我国不同地域的饮食特点。这既反映了气候、土壤对人们饮食习 惯和口味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了食品调理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的重要手段。
川贵湘—>终年阴湿—>嗜香辣(祛寒除风湿) 晋陕甘—>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和水源中含钙较多—>嗜酸嗜醋(消除体内钙沉积,克服各种结石
四、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解决方法:
(1)地理学视角的饮食文化研究空间还很大, 可以扩大 研究内容,从人地关系、饮食文化的主体与客体、饮食文 化的区域分异、饮食文化的影响与比较、饮食文化的开发 利用等方面进行深度与广度的研究。 (2)既采用人文地理学的传统研究方法, 如田野调查、 编制地图等, 同时也多采用一些新方法和新技术, 如数学 方法、系统分析方法等。从研究的范式而言, 饮食文化是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 所以也可以采用文化地 理学的研究范式进行研究, 从文化起源、文化传播、文化 景观、文化整合和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研究。
专业:人文地理学 姓名: 学号:
结构框架
• 一、饮食文化的概念
• 二、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
一、饮食文化的概念
关于饮食文化的概念,学术界有多种说法: 陈苏华认为,饮食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在饮食生活中产生 的饮食观念、行为、技术及其饮食产品的总和,是人类通过 自然选择、约定俗成的与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生活方式。 蔡晓梅认为,饮食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历史人文环境 的相互作用下,人们围绕饮食所产生的系列行为和规范。它 包括与饮食有关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 何宏认为饮食文化是指特定社会群体食物原料开发利用、 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以及以饮 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 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总和。 朱基富认为饮食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和提高生命质量,在长 期饮食历史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

湖北饮食文化

湖北饮食文化

我家乡的饮食文化我的家乡在湖北十堰,处于鄂西北地区。

湖北以吃大米、鱼为主,充分地体现了湖北“鱼米之乡”的美称,风味综合荟萃,各地特色佳肴丰富美味。

一、湖北饮食简介1、历史背景荆楚风味,以湖北菜为代表,称为鄂菜,以“咸鲜”味为本,讲究嫩、柔、滑、爽,善烹河鲜,以蒸菜驰名,富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

按有文字记载的时间算,早在2000多年前,具有楚乡风味的鄂菜在广阔富饶的江汉平原上就已具雏形;唐、宋两代鄂菜有了明显的发展;到了明、清时,鄂菜趋于成熟。

2、湖北饮食习俗总的特点是:以稻、鱼为主;风味综合荟萃;喜食杂食。

二、湖北三个饮食风俗区湖北地域广大,根据各地区的饮食风俗差异,将湖北省划分为鄂东、鄂西南、鄂西北三个饮食风俗区。

我家在鄂西北,就先从鄂西北的饮食说起吧。

1、鄂西北饮食鄂西北饮食风俗区主要涵盖以襄阳为中心的三北岗地,包括随州、荆门、神农架和郧阳等地。

在饮食风俗上,偏东部分受鄂东影响较大(我家就和武汉那边的口味差不多,喜欢煲汤和吃鱼,早点也差不多,热干面是每日必备!),西部及西南部受四川影响不小,北部则受河南、陕西饮食文化渗透,但同时也有鄂西北饮食风俗区自己的特色,做法侧重于蒸、煎、炸。

在日常饮食风俗上,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大部分地区以小麦、苞谷为主食,部分平原谷地以稻米为主食,辅以苞谷等杂粮。

副食种类比较多,四季蔬菜、家禽家畜、鱼类水产、山中野物无所不有。

特色风味小吃繁多,主要的风味小吃有襄樊糊辣汤、郧县三合汤、谷城空心魁面、荆门太师饼、郧阳高炉饼、随州牛肉面等。

家家会酿的苞谷烧酒和糯米黄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饮的四季酒,冬饮御寒,夏喝消暑,有浓郁的地方风味。

糯米黄酒介于白酒和啤酒之间,用纯糯米酿制,原液呈淡黄色,成品为乳白色,稍有粘性。

我家每年都做米酒,元宵节的时候煮元宵就会用自家做的酒。

冬天喝一碗热热的黄酒,非常暖和,感觉相当美好。

黄酒味道不像白酒那么冲,闻着很香,喝起来很温和甚至有点甜,很多没喝过黄酒的人就会掉以轻心,当成饮料一次喝很多,结果就会醉倒然后睡很久。

湖北饮食文化

湖北饮食文化

湖北省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1、历史:湖北菜,简称鄂菜,文字记载,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2000多年前,具有楚乡风味的鄂菜在广阔富饶的江汉平原上已具雏形;唐、宋两代鄂菜有了明显的发展;到了明、清时,鄂菜趋于成熟。

2、湖北饮食习俗总的特点是:A、稻、鱼为主; B、喜食杂食、风味荟萃、口味以酸、甜、苦、辣为主。

C、好酒多茶;D、汤品繁多。

湖北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产生的影响如下:A、稻、鱼为主湖北素来就有鱼米之乡的美称,境内的江汉平原素称“云梦古泽”,是全国闻名的粮、棉、油和禽蛋以及水产品生产基地。

盛产稻、麦、棉、丝、茶、漆、柑橘、鱼等。

湖北一直是全国的稻谷主产区之一,中南部为江汉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宜人,适宜农作物生长,交通便利,自古就有“鱼米之乡”之称。

在湖北,水稻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3100万亩以上。

湖北人的主食即为稻米和杂粮。

湖北省是千湖之省,水产业能力创造了多项全国第一,认证无公害水产品、淡水产品总产量、淡水产品加工出口等均为全国之首。

因此,鱼类是湖北人民饭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佳肴,鱼类在各种佳肴中最为突出。

鱼类有黄鱼、鲟鳇、鈵、鲍等几十种,做法上侧重于蒸、煨、炸、炒、烧等。

在鄂东地区单独以鱼为原料的佳肴就有几十种,主要是全鱼类、鱼糕类、鱼丸类菜肴。

许多城市筵席和农民乡宴其全部菜肴都是鱼,其他筵席也少不了鱼,有所谓“无鱼不成宴”的说法。

B、喜食杂食、风味荟萃、口味以酸、甜、苦、辣为主。

湖北省地域广大,人口众多,历史悠久,各地区饮食各异,因此湖北人喜食杂食,喜好丰富,口味多样,以酸、甜、苦、辣为主。

1、鄂东饮食:调味以辛、辣、酸、甜为主,注重味鲜。

该地区风味小吃丰富多样。

2、鄂西南地区主要以苞谷(玉米)、薯类为主食,辅以稻米、小麦等。

鄂西南副食以懒豆腐为主。

3、鄂西北饮食:特色风味小吃繁多,这些风味小吃是构成人们日常饮食结构的重要部分。

主要的风味小吃有襄樊糊辣汤、“沙薄刀”、谷城空心魁面、荆门太师饼、郧阳高炉饼、随州牛肉面等。

湖北孝感饮食文化

湖北孝感饮食文化

湖北孝感饮食文化℡想想家乡的饮食习惯文化,好似还真没什么好细说的,反正自己的感觉就是如同大杂烩一般,好似什么都有,但是又不如有些地方特别,例如喝早茶,吃大排档等,只是一局部人而已,不是很突出!但是咱们湖北孝感地区的小吃挺多的,而且挺知名的,如孝感米酒、麻糖,云梦鱼面,安陆白花菜、翰林鸡等〔?北纬3 0°行?还专门介绍过〕。

如今的我在外地读书,不能经常回家,根本就是一年两次,寒假的比拟特别,因为要回家过年嘛!所以在这里讲讲咱们那儿过年都吃点,做点什么!每年到腊月时候,家家都忙着准备各种各样的年货,炸豆腐裹、做米酒、腌制腊鱼腊肉腊鸡腊鸭、打豆腐、炸滑鱼滑肉等,有的还要炒花生和瓜子等贮存起来春节拜年时招待客人!在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年货〞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糍粑〞和滑鱼〞、“滑肉〞!打糍粑往往与杀年猪“两盘同开〞。

吃着新鲜的猪肉和新鲜的糍粑,那份新鲜劲把整个一年都能照亮,据说这样一年都会走好运!腊月里,选上几斤上好的糯米,用清水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放到木甑里蒸熟,然后连着木甑一起端起来将热气腾腾的糯米饭倒进“石臼〞里,几个身强体壮的人赶紧用光滑的木棒子捣起来。

糍粑好吃,但“打糍粑〞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打糍粑〞是很辛苦的体力活,还要技巧,光有蛮力是不行的。

每次打糍粑一般都需要四五个人一起帮助才行!一般是两个人一起打〔也有三个人一起打的〕,打累了就换人,中途是不能停下来的,必须一鼓作气完成任务!直到那些香喷喷的糯米饭被捣成一个粘稠的整体变得绵软柔韧,再翘起来放在事先准备好的大簸箕里〔簸箕里面还要撒上糯米粉子以免粘牢〕,然后用一条湿手巾轻轻的压平压扁,置通风枯燥处阴干!等到第二天完全阴干后就变成一个坚硬的整体,先用菜刀切成长条状,再改切成片状的糍粑,最后用清水漂起来,想吃的时候就去取!糍粑可以炸着吃〔现在根本都是炸着吃的〕,倒上上好的菜籽油,烧热,将糍粑一块块放进沸腾的油中,不一会就变成金黄金黄的糍粑,再蘸上糖慢慢品尝,香酥可口!糍粑也可以煮着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地理学视角看湖北饮食文化摘要:湖北饮食,风味独特,享誉古今,湖北饮食文化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湖北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其所处的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及多种地形并存的态势密不可分,要全面把握和综合研究湖北饮食文化在这个特殊地理环境中形成、发展和各个不同区域饮食文化的差异、联系及其规律性。

地理学对饮食文化的研究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包括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强调饮食文化所反映的人地关系、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及饮食文化的地理分异规律等。

本文采用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范式进行研究, 从文化起源、文化传播、文化景观等角度研究湖北饮食文化,了解其兼容并包的包容性,以及“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饮食文化观。

这将大大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对于湖北饮食这一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有着积极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地理学饮食文化源流区域分异河流在人类文明的孕育过程中至关重要,世界著名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尼罗河、恒河等,都在一些民族的文化形成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长江作为亚洲第一大河,自西向东横穿湖北全境,这一天然而独特的环境为当地生活的人民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原料,也为湖北独特饮食的孕育提供了基础。

湖北境内的山地、平原、丘陵与长江及其各支流相互配合,使湖北享有“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美誉并延续至今。

一、什么是饮食文化要了解湖北饮食文化,首先我们必须要弄清楚什么是饮食文化。

关于饮食文化,目前并无确切的定义。

较早的文献是季鸿昆的定义, 他认为:“饮食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人类关于食物需求、生产和消费方面的文化现象, 既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 也包括食物与人类社会的关系。

因此, 各个时代的饮食文化形态, 应由当时当地的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所决定。

其中的核心问题是食物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科学技术。

广义的饮食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包括饮食科学技术、饮食艺术和狭义的饮食文化, 如饮食风俗礼仪1。

”赵荣光认为:“饮食文化是指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 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 即由人们食生产和食生活方式、过程、功能等结构组合而成的全部食事的总和。

2”《中华膳海》中表述为:饮食文化指饮食、烹饪及食品加工技艺、饮食营养保健以及以饮食为基础的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与哲学体系之总和。

并且根据历史地理、经济结构、食物资源、宗教意识、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将世界饮食文化主要分成三个自成体系的风味类群,即东方饮食文化、西方饮食文化和清真饮食文化3。

林乃燊认为:“饮食文化是人类不断开拓食源和制造食品的各生产领域和从饮食实践中展开的各种社会生活, 以及反映这两者的多种意识形态的总称4。

”总之,各学者从人类学、社会学、哲学、民俗学、饮食行为、饮食文化功能等角度对饮食文化的定义进行界定。

1季鸿昆.我国当代饮食文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烹饪研究,1994, (4):45- 51.2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3华英杰,吴英敏,余和祥.中华膳海[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8.4林乃燊.中国古代饮食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我们认为,饮食文化是人类延续与发展过程中与自然、人类社会在食物生产、消费方面行为的总和。

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对其产生直接影响的是地理环境,也就是说不同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不同的人文环境,于是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饮食文化。

如,根据地域环境的不同,可以将中国饮食文化粗略的氛围北方羊面文化和南方鱼米文化。

它既包括物质层面的也包括精神层面的,前者主要表现为饮食来源、饮食加工、饮食结构、饮食器皿、饮食的色香味形, 以及居住、保藏所反映的饮食团体、饮食方式等;后者集中体现在与饮食相关的政策、饮食观念、饮食卫生、饮食保健、饮食理论以及在宗教、祭祀、人生礼俗、人际交往、岁时节庆等方面所反映的饮食文化及饮食现象。

二、湖北饮食文化的源流从总体上来说,中国由于各地气候、物产、生活习惯的不同,显现出不同风格的饮食流派,但循流探源,这些饮食流派最初都是从北方的羊面文化和南方的鱼米文化衍生出来的,前者以山东为代表,后者以湖北为橥,长江中下游地区各地的饮食无一不是从荆楚饮食中分离出来的,可是,在明清时期,因经济相对滞后,在其他地方饮食狂飙突进时,湖北的饮食反倒日渐式微,时至今日,湖北菜仅仅在十大菜系中叨陪末座,存在着被边缘化的危险。

下面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纵向分析解读湖北饮食文化的产生发展及其逐步衰落,以期对湖北饮食文化的繁荣有所帮助。

现在学界普遍认为,湖北饮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伴随着楚文化的崛起而进行的,但追本溯源应源自上古神话时代的湖北随州烈山的炎帝神农氏。

《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

”这说明了是神农氏教人开垦土地,种起了稻、黍、稷、麦、菽五谷,有了食物资源才有了饮食文化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饮食文化是滥觞于湖北。

司马迁曾这样描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

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势饶食,无饥馑之患。

”5也就是说,那个时候的湖北饮食就已经得到了在文化上很有优越感的中原知识分子的认可,春秋时期,楚庄王在郢都会盟诸侯,称霸天下,自然要用美食来招待四方嘉宾,湖北饮食借机扬名四海,那时即有“楚国之食贵如玉”6之说,并不是说楚国物质匮乏,物价十分之高,而是说当时楚国食物精美异常,楚国王宫的肴馔因之成为南方菜式的典型菜品,今日南方各大菜系无论它现在的地位何等显赫,莫不来此朝宗。

《楚辞·招魂》是我国最早的一份筵席食单,里面提到了从主食到菜肴、点心、酒水等名目的内容,虽然食单只记菜点名称,不记具体的制作方法,无法从中窥伺厨房秘笈,尽管如此,它还是成为后人研究南方风味起源的最具权威性的资料,诗文中提到了煎、煮、蒸、炖、煨、炮、烧、烤、卤、渍等十多种烹调方法和油炸蜜饼、甜糕、楚酩、楚沥之类的点心以及冰镇甜酒、酸梅汤、甘蔗汁等饮料,还提到了北方罕见的焖海龟、煎鲫鱼、蒸野鸭、豉汁狗肉、吴式羹汤等肴馔。

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湖北地区的饮食风貌和特色,表现了先秦时期湖北肴馔所达到的成就。

不仅这些典籍说明了楚国饮食在当时独领风骚,出土的文物也印证了这一点。

特别是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中出土的100多件饮食器具更是较好的例证。

以曾侯乙墓为代表的这一时期楚墓中出土的饮食器具主要有铜、陶、金、漆木、竹等5种材料制作而成。

青铜炊器有鼎、鬲、瓦、煎盘等。

其中曾侯乙墓发现的一件5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M]. 北京:中华书局,2006.6战国策·楚策三[M]. 济南:齐鲁书社,2005:167.煎盘,是迄今首次的考古发现。

它是上盘下炉,煎盘的腹部两侧各有一副提链。

炉的口沿上立有4个兽蹄形足,出土时盘内有鱼骨,盘内有木炭,炉底有烟炱痕迹,显然是煎烤食物的炊器。

而在2400 多年前就能运用煎、炒、涮等烹调方法,这在各大菜系中是独一无二的,同时也充分证实了湖北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

尤为让人叹服的是它的青铜冰鉴———蟠虺纹方鉴,这个用于制作冰镇饮料的器具被考古学家戏称为战国时代的冰箱,本来这些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炊食器具应该用浓墨重彩大书特书,却由于“千古一绝”的编钟出尽风头而受到冷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2008 年,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那具有强烈震撼力的“击缶而歌”的缶阵所用的缶正是冰鉴的原型。

汉唐时期,湖北饮食日益精进,不断推陈出新,汉赋名家枚乘在《七发》中列举了“牛脯烧蒲笋”、“狗羹盖石花菜”、“熊掌调芍药酱”、“鲤鱼片缀紫苏”的佳肴,三国时还发明了“造饭少顷即熟”的诸葛行锅,《三国志·陆凯传》里有对湖北鱼菜的赞美——“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

尽管有这样的文字证明湖北饮食的精美,但总的说来湖北饮食发展的势头受到遏制,在全国的影响力也大不如前,在周边地区的川菜、湘菜、秦菜闹得风生水起时它却日渐式微,颇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的反差,前期保有的领先优势丧失殆尽,并把南菜舵手的位置让给了苏菜。

降及唐宋,《江行杂录》介绍过制菜“馨香脆美,济楚细腻”,工价高达百匹锦绢的江陵厨娘,五祖寺素菜风靡一时,苏东坡命名的黄州美食脍炙人口。

晚唐诗人罗隐在《忆夏口》中吟唱道:“汉阳渡口兰为舟,汉阳城下多酒楼。

当年不得尽一醉,别梦有时还重游”。

反映了武汉地区的饮食业在1000多年前就有了一定的规模。

明清时期,随着湖北经济的发展,汉阳、汉口帆樯林立,商贾辐辏,店铺鳞次栉比,街市车水马龙,武汉三镇赢得了“九省通衢”的美誉,蛰伏数百年的鄂菜借机复苏并把储积的能量化着一飞冲天的动力。

在《食经》、《随园食单》、《闲情偶寄》和《清稗类钞》等著名食书中,搜集的鄂菜精品就更多了。

这时,不仅有鄂菜代表菜品,更多名菜也应运而生,如“沔阳三蒸”、“江陵千张肉”、“黄陂烧三合”、“石首鱼肚”、“咸宁宝塔肉”、“武汉腊肉炒菜”,以及黄梅五祖寺著名的素菜“三春一汤”———煎春卷、烧春菇、烫春芽、白莲汤,如此等等。

晚清时,汉口、沙市、宜昌、武穴相继开埠,受到欧风美雨浸润的湖北饮食又增添了更多的西餐元素,西餐的制作工艺(主要是烘焙方法)、饮食理念(主要是注重营养)、营销方式(主要是讲究卫生)等对湖北饮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使湖北饮食开始与国际接轨。

三、湖北饮食文化的区域分异及其特点湖北饮食风俗是自然条件、民族迁徙和民族构成、历史传承、食俗交融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湖北各族人民在历史的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饮食文化。

湖北菜,又称鄂菜,作为湖北饮食文化的载体和最直观的体现,承载了湖北传承千年的文化。

所以,研究湖北饮食文化,湖北菜是必经之路,也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鄂菜按有文字记载的时间算,至今也有2000多年的历史。

早在2000多年前,具有楚乡风味的鄂菜在广阔富饶的江汉平原上已具雏形;唐、宋两代鄂菜有了明显的发展;到了明、清时,鄂菜趋于成熟。

1、湖北饮食的区域分异关于湖北菜的分支流派陈光新先生等专家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和总结。

随着历史的发展具体说法亦有所不同诸如“三大支系说”(即武汉风味、荆沙风味、黄州风味) ,“四大支系说”(即汉沔风味、荆南风味、襄郧风味、鄂东南风味) ,“五大支系说”{即汉沔风味、荆南风味、襄郧风味、鄂东南风味、恩施土家风味)。

现在最流行的比较系统的是“五大支系说”。

这种说法比较细致准确符合1990年至2010年这段时期湖北菜的基本情况,认同度最高亦最具代表性,故被收录于尹汉宁主编的湖北省重点图书《中国邵菜》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