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三针与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

合集下载

手三针足三针真的是好东西真绝技

手三针足三针真的是好东西真绝技

手三针足三针真的是好东西真绝技
手三针足三针真的是好东西真绝技
我有缘在360个人图书馆看到手三针足三针疗法,使用于临床,疗效就是好,让人意
想不到。

有一个驾驶员朋友。

在装车时为拉一箱葡萄,突然用猛力,拉伤了右肩肌肉,活动受限,很是痛苦。

来找到我,试用手三针刺之,取两穴:间谷和后溪。

刺入得气(出现酸胀感)后将针退出至皮下,让患者活动受限的右肩右手,竟然不痛了,能活动了,马上出针。

在叫他活动,竟然好了,他想不到,我也想不到。

疗效不可思议吧。

另一个患者是扭伤腰肌,到医院吊盐水,吃不落芬胶囊,腰还是不能俯仰。

找到我,
我就取间谷穴,双侧,如上操作,也应手而愈。

病人连声谢谢,高高兴兴而去。

再有一个妇女,右手手腕活动受限,伸直中指无名指会疼痛,试用中渚穴针之,嘱其
活动,同样收到很好效果。

……不用多举例子了,有兴趣的朋友们,不妨好好用用,让更多的患者早日减轻痛苦吧。

感谢该疗法的创始人张显臣医师及上传转出这篇文章的读者朋友,真绝技,就要让它
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谢谢你们!。

张显臣手足三针新解

张显臣手足三针新解

张显臣手足三针新解手足三针新解1、使用的工具:1.5寸普通针灸针。

腰突病人针足可用3寸针。

2、治疗的部位:手取穴姿势:半握拳,拳间隙轻插入可入筷子一根。

治疗范围主要在臀以上。

间谷(食指掌骨桡侧缘前三分之一和后三分之二的交界处)简称-----间主治(意思为主要治疗范围)为前(即身体的前方的疼痛或疾病)中渚(手背无名指小指最高骨嵴向手腕2.5cm)简称-----中主治为中(腰旁痛)后溪(小指外侧掌横纹最凸处)简称-----后主治为后(颈肩腰腿痛多数在身体的背面所以后溪是关键)足取穴姿势:自然平放。

治疗范围主要在臀、髋及以下。

太冲(足背大趾二趾跖骨汇合点前下方3的凹陷处)简称-----太主治为内内庭(足背二趾三趾赤白肉际后的凹陷处)简称-----内主治为中足临泣(足背四趾五趾跖骨汇合点前下方的凹陷处)简称-----足主治为外寻找技巧:在大体范围之内用一类似火柴棍似的物体点按寻找最为酸胀的点。

3、治疗的技巧。

治疗前记录和明确疼痛,尤其是功能障碍的程度(什么动作不能做),在针后可以观察效果。

A、进针:进针时不捏针柄,而是捏住距离针尖的1cm处,可保证针体不打弯。

速度快,保证穿过皮肤的有效时间短,将疼痛降到最低。

进针前左手拇指按一下穴位,以对骨面做到心中有数。

方向:间、后为垂直进针,中、太、内、足为斜行进针。

倾斜30度是指针体与皮肤夹角为30度(感觉45度更好)。

倾斜的方向是:中渚为顺间隙向手指刺,太、内、足为向踝部刺。

左右之分:取患侧,中间痛的按照男左女右进行。

双侧肢体或躯体疼痛可同时针双侧。

B、手法:得气要领是刺入后,深度3cm左右。

到达深度后进行快速捻转提插(捻三下提插一下----简称捻三提一反复二次),因为是痛症,即实证,应用泻法,捻转方向正反都可以,速度要快,提插无限度,只要不把针尖提到皮外就可以了,速度也要快。

要求出现酸麻胀针感。

然后提针到皮下,沿经络走向(均为纵向---与肢体纵轴平行)向这个穴位的上面穴和下面穴透刺,或者说是在进针点斜行将针刺到上一穴位的位置和下一穴位的位置,同时进行快速的提插和捻转3次左右,“针感即至”。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

靳三针及张显臣之手三针、足三针

靳三针疗法一、临床辩证分型:根据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分为硬瘫和软瘫两大类,硬瘫者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肌张力亢进,上下肢内收,握拳难张;软瘫者多表现肢软无力。

二、选穴:以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头部都选用“颞三针”和“四神针”,在患肢主要选用“手三针”和“足三针”,其他的穴组或穴位则根据临床表现之不同来加减选用。

1、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加用面瘫针。

2、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加用舌三针。

3、共济失调、视物不清:加用脑三针。

4、听觉障碍、耳鸣不止:加用耳三针。

5、举臂困难、肩周痹痛:加用肩三针。

6、下肢无力、迈步艰难:加用股三针。

7、站立垂足、跟不着地:加用踝三针。

三、补泻原则和方法:和传统针刺补泻原则一样,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用浅刺或浮刺),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补之。

”中风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硬瘫,在头部的穴位一般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手法,进针后每隔5~8分钟行手法1次,每治疗1次最少要行手法4或5次;硬瘫者多为虚实夹杂,在肢体的穴位多用“导气同精”的手法(即“平补平泻法”);健侧肢体也要安排刺之,起到“以生气导死气”的作用。

在行手法时嘱患者使意念在患肢。

四、补泻手法的说明: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肌张力较高的硬瘫患者,可用补泻手法。

较常用的有疾徐补泻,亦称提插补泻,方法是:在该穴位深度的1/2部位候气(主要指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当针下沉紧时为得气,即将针插入穴内深层,稍停,随着将针分三次提回穴位的1/2部;再候气,再作第二次行针,此为泻法,适用于硬瘫实症。

如肌张力一般,病肢软弱则应用补法,即在针进入穴位的浅层部位候气,当针下沉紧得气时,即将针分三次缓慢进入穴位的底部深层,稍停,并将针一次提回到穴位的浅层;再候气,作第二次行针,此为补法,适用于软瘫症。

五、穴位解说及针刺方法:㈠、头部主要穴组⑴、颞三针:①、定位:头颞侧部、耳尖直上,人发际上2寸是颞Ⅰ针,在颞Ⅰ针水平向前旁开1寸为颞Ⅱ针,向后旁开1寸为颞Ⅲ针。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

颈肩腰腿痛手三针、足三针疗法原安徽中医学院名老中医张显臣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顽固性头痛、牙痛、肋间神经痛和三叉神经痛等疑难痛症近30年,其收效之神速,效果之确切,可谓是:入针即效,拔针即愈,大多能在1~2分钟之内显效或治愈。

手三针、足三针疗法,用之者神,得之者秘,社会上掌握此技的医家并不多见,今不揣浅陋,公之于众,推而广之。

一、手三针、足三针的穴位1、手三针是:后溪、中渚、间谷。

间谷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

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穴、合谷穴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

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也治头痛、牙痛、腰脊痛,。

中渚穴: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

主治:目眩头痛,肘臂痛,五指不得屈伸,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疼痛。

后溪穴: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经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

主治:头项强不得回顾,癫痫不醒人事,臂肘拘急,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昏仆不能言语,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手足麻痹,牙痛,头痛,伤寒感冒。

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松握拳为度。

以上三穴,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证,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

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臂、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以及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疗效甚为理想,往往拔针而愈。

2、足三针是:太冲、内庭、足临泣。

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经线上,在第四、五趾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内庭穴: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经线上,第二、第三跖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

单刺此穴治疗大、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足面的肿痛,足趾、足心痛麻,内外踝的疼痛肿胀等症效果特别突出。

太冲穴: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经线上,在第一、第二跖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一寸五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

靳三针疗法(颞三针,手智针,智三针,脑三针,鼻三针,四神针,眼三针,)-针灸中国Acuc...

靳三针疗法(颞三针,手智针,智三针,脑三针,鼻三针,四神针,眼三针,)-针灸中国Acuc...

靳三针疗法(颞三针,手智针,智三针,脑三针,鼻三针,四神针,眼三针,)-针灸中国Acuc...靳三针疗法——颞三针位置: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下平刺1.2—1.5寸。

靳三针疗法——手智针穴组:内关神门劳宫部位:神门,在脘部,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屈腕肌腱桡凹陷处。

劳宫,在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针法:三穴均直针0.5—0.8分深。

靳三针疗法——智三针穴组: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部位: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针法:针尖向下或向上平刺0.8—1寸深,捻转针法。

靳三针疗法--脑三针穴组:脑户穴和左右脑空穴共三穴。

位置:脑户穴在后头部,当枕外粗隆上凹陷处。

脑空:在脑户穴左右各旁1.5寸处。

针法:针尖向下沿皮刺0.8—1寸。

疗法——鼻三针穴组:迎香鼻通(上迎香)印堂或攒竹.部位: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当鼻唇沟中。

攒竹,在面部。

当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适宜慢性鼻炎。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中间。

鼻通,在鼻部,鼻骨下凹陷中,鼻唇沟上端尽处。

主治:过敏性鼻炎、急性鼻炎、鼻窦炎、鼻衄、嗅觉障碍。

针法:迎香,针尖向鼻翼平刺5—8分,鼻通针尖向下平刺5分深,攒行、印堂、向下平刺3—5分。

靳三针疗法——四神针位置: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针法:针尖向外方斜刺0.8— 1寸。

靳三针疗法——眼三针位置:眼Ⅰ在晴明穴上针法:凡刺眼三针均嘱患者闭目,医者以左手轻固定眼球,右手持针,缓慢捻转进针。

进针后不作捻转,提插,可用拇指甲轻刮针柄。

进针后不作捻转,提插,可用拇指甲轻刮针柄。

出针时用干棉球轻压****片刻,以防出血。

出针时用干棉球轻压****片刻,以防出血。

针眼Ⅰ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垂直进针1—1.2寸。

针眼Ⅰ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缓慢垂直进针1—1.2寸。

针灸说靳三针

针灸说靳三针

针灸说靳三针本公众号为辛杏林学院官方微信,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杏林学坛”进行关注与十万杏林学子一起求医学医靳三针疗法,简单说来,就是以靳瑞教授为创始人的“靳三针”组穴配方为主的一种临床针灸处穴流派。

靳三针是指每次取穴三处的针刺疗法,发明人为靳瑞,故称靳三针。

1历史来由据了解,“靳三针”疗法的组穴特点是针对某个病症,将三个有协同作用的穴位组合使用,这也是“三针”名字最初的由来。

靳教授上世纪70年代在海南时,用针灸印堂穴、迎香穴、上迎香三个穴位的方法治好了很多人的过敏性鼻炎,因此有了‘鼻三针’的说法。

后来他便把临床上最常用,配穴较为固定,而且临床上确实是行之有效的几个穴位,给予一个固定的处方名,如位于手上的曲池、合谷、外关,他就将之称为‘手三针’;位于足上的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便成了‘足三针’。

久而久之,处方慢慢多了,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靳三针’配方。

这种穴位方突破了传统的单穴或双穴组方,以一穴为主,二穴为次,取三穴而达到力专效宏的特点。

2常用针具0.30mm×15~50mm的毫针。

3适应症智三针——智力低下四神针——智力低下,精神障碍,头疼脑三针——运动共济失调,脑瘫,弱智,视力障碍颞三针——运动障碍,偏瘫,弱智晕痛针——美尼尔氏综合症,眩晕眼三针——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视网膜脱落等定神针——多动症,眩晕,注意力不集中,弱智儿童鼻三针——过敏性鼻炎,慢性鼻炎,鼻病等面肌针——面肌痉挛叉三针——三叉神经痛面三针——面神经麻痹耳三针——各种耳聋舌三针——言语障碍,流口水,咽炎突三针——甲状腺肿大颈三针——颈椎病背三针——呼吸系统疾病肩三针——肩关节病手三针——上肢运动障碍手智针——弱智,多动,失眠,癫痫,手运动障碍腰三针——腰椎退行性变坐骨针——坐骨神经痛膝三针——膝关节疾病踝三针——踝关节疾病,水肿,肾脏疾病足智针——弱智痿三针——肌肉萎缩,无力等褐三针——黄褐斑,黑斑乳三针——乳腺增生,乳汁不足,良性肿块4禁忌症1、妇女妊娠三个月内者,不宜针刺小腹部的穴位。

【针灸】针灸三针绝技(靳三针)

【针灸】针灸三针绝技(靳三针)

【针灸】针灸三针绝技(靳三针)靳三针有两层含义。

刚开始是指靳老治疗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过三次治愈。

患者问这是什么疗法,灵机一动就回答是鼻三针。

后面靳老通过研究文献、总结临床,得出用三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

当时有记者来采访,通过观察发现都是扎了三针,于是写了篇“靳三针轰动世界”的文章。

从此,靳三针名扬天下。

四神针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智三针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神穴为第二、第三针。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舌三针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

流涎、吞咽障碍。

颞三针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定神针印堂上0.5寸为定神1针,左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Ⅱ针,右阳白上0.5寸为定神Ⅲ针。

主治:注意力不集中、斜视、前额头痛、眼球震颤,眩晕,视力下降。

针法:沿皮下,向下直刺0.5~0.8寸出针时用棉球压针口、以防出血。

晕痛针为四神针 + 印堂、太阳。

主治:头晕头痛、头顶痛、偏头痛、前额痛。

针法:直刺0.5至0.8寸,注意针下有硬物感觉时,是刺中髎骨切勿再深刺,可将针稍提高0.2寸即可,进针后不提插捻转,可用刮针。

面肌针1、眼睑痉挛:四白、下眼睑、阿是穴。

2、口肌痉摩:地仓、禾髎、迎香。

针法:四白直刺或斜刺0.5—0.8寸;下眼睑阿是穴向鼻沿皮下平刺0.5寸;地仓、向颊车平刺0.5—0.8寸;禾髎向下关平刺0.8寸,进针后用电针连续波、频率稍密。

强度大至眼肌或口肌痉挛抽紧为度,但要病者只有肌肉抽紧而不痛为度,留针30-40分钟。

图文全解靳三针(答案参考)

图文全解靳三针(答案参考)

图文全解“靳三针”昨天又翻看了
图文全解“靳三针”
昨天又翻看了靳三针临床配穴方法,特把经典的总结出来,并特意配了图,方便大家查看。

靳三针有两层含义。

刚开始是指靳老治疗一个过敏性鼻炎的患者,经过三次治愈。

患者问这是什么疗法,灵机一动就回答是鼻三针。

后面靳老通过研究文献、总结临床,得出用三个穴位治疗一种疾病的方法。

当时有记者来采访,通过观察发现都是扎了三针,于是写了篇“靳三针轰动巴黎”的文章。

从此,靳三针名扬天下。

下面一一道来:
四神针
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

主治:智力低下、痴呆、头痛,头晕。

智三针
神庭穴为第一针,左右两本穴神为第二、第三针。

神庭,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本神,在头部,当前发际上0.5寸的神庭与头维穴连线的内三分之二与外三分之一的交点处。

主治:智力低下,精神障碍。

舌三针
以拇指一、二指骨间横纹平贴于下颌前缘,拇指尖处为第一针,其左右各旁1寸处为第二、第三针。

主治:语言障碍、发音不清、哑不能言。

流涎、吞咽障碍。

颞三针
耳尖直上发际上二寸为第一针,在第一针水平向前后各旁开一寸为第二、第三针。

治:脑血管意外后遗症,脑外伤所致的半身不遂、口眼、窝斜,脑动脉硬化,耳鸣、耳聋,偏头痛,帕金森氏病、脑萎缩,老年性痴呆。

定神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靳三针疗法一、临床辩证分型:根据中风后遗症的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分为硬瘫和软瘫两大类,硬瘫者临床多表现为肢体肌张力亢进,上下肢内收,握拳难张;软瘫者多表现肢软无力。

二、选穴:以靳三针疗法治疗中风后遗症,在头部都选用“颞三针”和“四神针”,在患肢主要选用“手三针”和“足三针”,其他的穴组或穴位则根据临床表现之不同来加减选用。

1、面部麻木、口眼歪斜:加用面瘫针。

2、语言不利、吞咽困难:加用舌三针。

3、共济失调、视物不清:加用脑三针。

4、听觉障碍、耳鸣不止:加用耳三针。

5、举臂困难、肩周痹痛:加用肩三针。

6、下肢无力、迈步艰难:加用股三针。

7、站立垂足、跟不着地:加用踝三针。

三、补泻原则和方法:和传统针刺补泻原则一样,即“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用浅刺或浮刺),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补之。

”中风后遗症患者多表现为硬瘫,在头部的穴位一般用平补平泻法或捻转手法,进针后每隔5~8分钟行手法1次,每治疗1次最少要行手法4或5次;硬瘫者多为虚实夹杂,在肢体的穴位多用“导气同精”的手法(即“平补平泻法”);健侧肢体也要安排刺之,起到“以生气导死气”的作用。

在行手法时嘱患者使意念在患肢。

四、补泻手法的说明:对病情较重、病程较长、肌张力较高的硬瘫患者,可用补泻手法。

较常用的有疾徐补泻,亦称提插补泻,方法是:在该穴位深度的1/2部位候气(主要指肘膝关节以下的穴位),当针下沉紧时为得气,即将针插入穴内深层,稍停,随着将针分三次提回穴位的1/2部;再候气,再作第二次行针,此为泻法,适用于硬瘫实症。

如肌张力一般,病肢软弱则应用补法,即在针进入穴位的浅层部位候气,当针下沉紧得气时,即将针分三次缓慢进入穴位的底部深层,稍停,并将针一次提回到穴位的浅层;再候气,作第二次行针,此为补法,适用于软瘫症。

五、穴位解说及针刺方法:㈠、头部主要穴组⑴、颞三针:①、定位:头颞侧部、耳尖直上,人发际上2寸是颞Ⅰ针,在颞Ⅰ针水平向前旁开1寸为颞Ⅱ针,向后旁开1寸为颞Ⅲ针。

②、解说:“颞三针”刚好位于颞部,颞Ⅰ针的下方有手少阳三焦经的角孙穴和足少阳胆经的率谷穴,前者为手足少阳之会,后者为足太阳、少阳之会。

耳尖直上入发际的颞侧,是手足少阳经所分布的区域,也是治疗中风的首选区域。

颞Ⅱ针和颞Ⅲ针位处颞Ⅰ针之前后,覆盖整个颞部,增强对颞部的刺激。

“颞三针”可疏通肝、胆经络之气血,平肝熄风,清肝泻胆,鼓舞少阳升发之机,有利中风后遗症患者的康复。

另外,从解剖上来看,颞骨比其他头骨都薄,其骨缝最密集(经研究发现,接近骨缝处的穴位,其针感及针刺效应都非常好。

头部腧穴针刺效应的产生多与骨缝的传导有关,并且该处的神经血管非常丰富,对针刺刺激也非常敏感)。

“颞三针”主要治疗肢体的运动和感觉障碍,它位于(大脑)中央前、后回之间的范围。

“颞三针”多用于治疗脑血管意外后遗症。

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弱智、脑瘫、偏头痛、面神经麻痹日久不愈、耳鸣、耳聋和肢体感觉异常者。

③、针法:可取坐位或仰卧位,在颞部耳尖直上入发际2寸处,取颞Ⅰ针,成人选1.5寸毫针,垂直向下沿皮平刺0.8~1.2寸深。

针刺颞Ⅰ针后,于颞Ⅰ针水平方向前1寸处针颞Ⅱ针,后1寸处针颞Ⅲ针,三支针均垂直向下。

因此处的血管神经非常丰富,病人特别敏感,针感非常强。

要注意观察皮下的血管,并尽量避开它。

可以加电针,也可以行捻转补泻手法。

出针后,要注意有无出血,要及时按压止血。

若疼痛特别明显(可能刺中了血管),应慢慢地进针,遇到刺痛时,可将针稍退后,调整一下方向,再继续进针,以病人有酸、麻、胀感为好。

⑵、四神针:①、定位: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

②、解说:百会穴前后1.5寸分别是前顶穴和后顶穴,均位于督脉上,前顶穴为督脉脑气所发,后顶穴在头顶之中,百会之后,又名交冲。

关于左右两穴,是按“宁失其穴,不失其经”的原则,选足太阳膀胱经为主,相当于通天穴与络却穴之间,针尖都向外,使它对脑部的投影区扩大,作用比“四神聪”更强。

常用它治疗一些智力低下、神志障碍、头痛、头晕、中风偏瘫和五官疾病。

③、针法:两耳尖直上取百会穴,与前后正中线交会于头顶并从前发际正中点向后5寸处即是百会穴。

以百会为中心,向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取穴。

前后两穴相当于督脉的前顶穴和后顶穴,左右两穴相当于足太阳膀胱经通天穴和络却穴之间,略靠近络却穴处。

1.5寸的长短取决于患者手掌“一夫”的宽度,以一夫宽度的一半来定1.5寸即可(认真取穴,针刺效果才好)。

四支针均向外沿皮平刺,这样刺激面就广。

“四神针”的针刺方向有四种:一是四针均向外平刺,刺激面广,弱智儿童、脑瘫、自闭症、多动症、眩晕等病证多用此法。

二是四针均向百会穴方向平刺,刺激比较集中,即所谓“集神”,多用于癫痫、失眠、健忘等症。

三是四针均向病灶侧平刺,多用于中风偏瘫及肢体感觉异常的患者。

四是治疗鼻炎时,前顶穴向前平刺,后顶穴向后平刺,左右两穴向通天穴方向平刺。

㈡、肢体主要穴组:⑴、手三针:①、定位:曲池、外关、合谷。

②、解说:“手三针”主要是用来治疗上肢运动障碍,譬如瘫痪、感觉障碍、上肢一些肌肉、关节的疾病。

曲池和合谷是阳明经穴。

《黄帝内经》:“腰以上病者,手太阴阳明主之”。

靳老偏重选阳明经多一点,因阳明经多气多血,阳明行气于三阳,上肢的活动应该与阳明经有关。

外关是手少阳三焦的络穴,内通手厥阴经,与阳维脉相交会,“阳维维诸阳”。

“手三针”专门用来治疗上肢活动障碍。

③、针法:针曲池穴时,一定要令患者屈肘,在肘横纹中点取穴,可刺1~1.2寸深;针外关穴时,一定要摆正腕关节的位置,即呈自然体位,否则很难从两骨之间刺入,可刺入1寸左右,以得气为度;合谷穴直刺,要注意避开血管。

⑵、足三针:①、定位: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②、解说:“足三针”的三个穴分别位于下肢的上、中、下三部,各分属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和足厥阴肝经。

足三里穴是多气多血的足阳明经的合穴,具有补益、强壮和疏通下肢阳经经气之作用,是治疗下肢肌肉萎缩、运动功能障碍首选穴;三阴交穴是足太阴脾经脉气所发,足三阴经之交会穴,脾主肌肉,是治疗下肢阴经病变首选之穴;太冲穴是足厥阴肝经之原穴和输穴,位居肝经冲要之位,肝主筋、藏血,是疏导下肢阴经经气之要穴。

三穴合用,主要用来治疗下肢的运动、感觉障碍,如下肢麻木、疼痛、无力、中风后遗症引起的肌张力增高或降低、肌肉萎缩、小儿脑瘫引起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等。

③、针法:首先取穴要准。

取足三里穴时要注意体位以及下肢的屈伸状况,屈膝时在犊鼻穴下用“一夫法”定3寸,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处就是了;伸膝时用同侧虎口卡住髌骨上缘,示指下旁开胫骨前嵴外开一横指才准确。

选用1.5寸针,直刺,入针后务必要求得气,并嘱患者不要随意屈伸膝关节,以防引起疼痛或弯针。

三阴交穴在内踝上3寸,胫骨内侧后缘,针前应先指压来探穴,沿胫骨内侧后缘直刺,可有麻胀或放电样针感为佳。

太冲穴要向涌泉穴方向透刺,使针感向足底放散为好。

㈢、其他穴组:⑴、舌三针:①、定位:以拇指横纹压住下颌往后推压,指下就是舌Ⅰ针(也就是上廉泉穴),舌Ⅰ针左右各旁开0.8寸为舌Ⅱ针、舌Ⅲ针。

②、解说:上廉泉穴又名舌本,为任脉脉气所发,是任脉与阴维脉交会之处。

该穴的深处正当舌体根部,与舌体的运动有密切关系,故应深刺。

靳老认为廉泉的两侧也应归属于其组成部分之一,故以上廉泉穴为主,加之左右两穴组成了“舌三针”。

主要治疗儿童脑病所致的语言障碍,中风所致的舌謇语塞、流口水、吞咽困难。

③、针法:“舌三针”应该向上直刺,直达舌下。

成人刺1~1.5寸。

语言不清多因舌头活动不灵,针刺可达到舌根的部位,这样才能够刺激舌肌、舌下神经和舌咽神经。

“舌三针”一般用捻转或刮针的手法较多,很少用电针。

⑵、肩三针:①、定位:肩Ⅰ针在肩峰下的凹陷中,在肩Ⅰ针的前、后方向各旁开约2寸处,也就是肩关节前、后凹陷处,为肩Ⅱ针和肩Ⅲ针。

②、解说:“肩三针”取穴是不用举臂的,“肩三针”对治疗中风偏瘫患者的肩关节病变是很方便的。

③、针法:用1.5寸毫针。

先用手指在肩峰下探到凹陷处,通常按压它,患者会有明显的酸、麻、胀、痛感。

向肩关节方向刺入(但不要刺入关节腔),以肩关节周围或向下有麻胀感为度(肩Ⅱ针和肩Ⅲ针同理)。

针后可以留针,或行捻转手法,也可以加电,或神灯照射。

⑶、面瘫针:①、定位:翳风、地仓和颊车互透;阳白、四白、太阳。

②、解说:“面瘫针”主要用来治疗面神经麻痹引起的面肌瘫痪(属周围性神经病变),而在中枢性面瘫中也可选用。

面神经出面部的地方是翳风穴,故将之作为第一针,因面瘫患者典型的症状是口角歪斜,所以将地仓与颊车作为第2针、第3针。

③、针法:针刺翳风穴前,应选用食指在耳根后按压以探穴,选1.5寸毫针,直刺,针刺的深度以患者出现明显的酸、麻、胀感为度,手法不要过重,过重反而会加重对面神经的损伤。

针地仓和颊车穴要注意方向和角度,两针相对而透刺,检测地仓方向的方法是看针柄是否与嘴线成一线,两穴均用平刺。

若眼睑闭合不全,加阳白、四白和太阳穴,阳白、四白穴均向下斜刺,太阳穴直刺;若是针对口角歪斜的,加迎香、口禾髎穴,迎香穴沿鼻唇沟斜刺,口禾髎穴向患侧平刺。

均以得气为度。

⑷、脑三针:①、定位:脑户、左右脑空。

②、解说:“脑三针”位于脑后小脑的范围,针灸传统腧穴名中在头部带“脑”字的穴位就只有3个,第1个就是脑户穴,两旁的脑空穴就是第2、第3穴,所以称作“脑三针”。

靳老长期研究脑病,发现脑病患者大多有运动失调(共济失调),用它来治疗小脑部疾病引起的运动、平衡失调,甚至有些脑瘫、弱智或眼底病患者都可以使用。

③、针法:脑户穴处在督脉上,后发际上2.5寸,可以从后发际向上以一夫法量三寸和,再减去半寸,即可找到。

临床上以体表标志法来找,在脑后正中摸到枕外隆凸,其处有一凹陷处,就是脑户穴。

在脑户穴左右旁开2.5寸,也是用一夫法减去半寸处,就可摸到脑空穴。

仔细摸起来,脑空穴处也有凹陷感觉。

三针均向下沿皮平刺,可刺0.8~1.2寸深,以酸、麻、胀感为好。

⑸、脂三针:①、定位:内关、足三里、三阴交。

②、解说:“脂三针”是由内关、足三里、三阴交这三个穴位组成的,专门用来降血脂。

现代医学中的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冠心病,从临床表现和机理来看,多属中医痰瘀阻滞,故首选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足三阴经之交会三阴交,以达到调理脾胃、运化水湿的目的;内关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并与之合于心、胸、胃,具有宽胸理气和胃之作用。

临床上以这3个穴作为主穴组方治疗心脑疾病患者,血脂都会下降,病症也改善得很快。

③、针法:在针刺方面,以常规针法,留针30分钟,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补泻。

以“导气同精”针法,一般都不用加电。

⑹、坐骨针:①、定位:坐骨点、委中、昆仑。

②、解说:“坐骨点”是靳老根据解剖得来的,通过尸体解剖发现患者处于俯卧时,在“坐骨点”作为刺激点,穴下刚好就是坐骨神经,而环跳穴必须取侧卧位并且要伸下腿,屈上腿才能取到,而且又不利于针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