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于1936年12月12日发生在西安。
事变当天,时任西北剿匪副总司令的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时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的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兵谏”,扣押时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
最终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同抗日”的主张而获得释放,此事件迫使国民政府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基本国策,使中国建立了形式上的民族统一抗日战线事件经过12月11日晚间,张学良和杨虎城分别召见东北军和十七路军高级将领,宣布第二天清晨进行兵谏的命令。
12月12日晨5时,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东北军到临潼的华清池捉蒋中正,蒋中正从卧室窗户跳出,摔伤后背,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被发现活捉,十七路军还扣留了在西京招待所的陈诚、内政部长蒋作宾、邵力子、福建绥靖主任蒋鼎文及陈调元、卫立煌、朱绍良等国民政府军政要员,并以排枪扫射陈诚住所,中央委员邵元冲等中枪遇难西安事变爆发。
12月17日,原执意杀蒋中正的中国共产党,得到斯大林指示:坚决要求释放蒋中正。
[中共最后决定服从斯大林的指示,中国共产党遂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12月18日,国民革命军空军在西安市区上空投放大公报数十万份,头版为张学良最敬重的文人张季鸾撰写之《给西安军界的公开信》,劝告东北军将士迷途知返,勿误国误民,该文章张学良至晚年尚能一字不差地背诵。
12.22宋美龄接见蒋中正,蒋中正宁死不屈的态度开始动摇。
周恩来亦敏锐地观察到蒋中正内心深处非常思念长期软禁在苏联的长子蒋经国,周恩来在迅速与莫斯科达成协议后,向蒋中正暗示只要蒋放弃武力剿共,可释放蒋经国归国,蒋中正也被迫答应了。
结果•西安事变后停止了攘外安内政策,迫使国民政府进行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苏联所期望的抗日统一战线。
•西安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获得了休整的机会。
•西安事变后,日本军加速了其侵略中国的计划,并在西安事变后之七个月发动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影响

西安事变的背景和影响西安事变,是指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国民政府军队在抗日战争进程中,发生的蒋介石被张学良软禁的事件。
这一事件打破了国民党军队内部的稳定,并对国内政治和抗日战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背景西安事变的背景,源于抗日战争的推进。
1931年,日本侵占了中国东北三省,而且渐渐向其他地区侵扰。
1937年7月7日,日本在中国卢沟桥附近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
之后,抗日战争在各个战场波澜壮阔地进行。
然而,国共两党在共同抵抗日本入侵上的矛盾和争夺依旧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共两党的矛盾逐渐加剧,互相之间的信任减少。
这也为西安事变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2. 事件经过1936年12月9日,蒋介石率领军队从重庆前往西安与张学良、杨虎城会晤。
蒋介石的目的是征求他们的支持,以推进南京政府的抗日运动。
但蒋介石在西安的行为却引起了张学良的不满。
三天后,张学良在会谈中指责蒋介石的独裁行为、污名化张家军队以及对民间的压迫。
蒋介石请求离开,但是被张学良扣留。
蒋介石的被扣押,使沙场上的抗日战争失去了指挥和主导者。
在张学良、杨虎城等国军重要将领的支持下,蒋介石在西安被软禁了14天,事态十分严重。
3. 影响西安事变对于抗日战争和国家政治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于抗日战争而言,这次事变造成了重要的指挥中断。
在整个事件发生期间,南京政府对抗日的行动被迫停顿,顿时陷入了无力的境地。
这在光明日报等报纸上都有着详尽的记述。
同时,事件也导致了国共两党的政治矛盾的加剧,影响了党间的关系。
而对于蒋介石本人而言,在软禁期间被迫放弃了对于国家和国民党的完全的掌控权。
这也为中国后来的政治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在西安事变过后,国共两党的合作渐渐改善。
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携手对日反侵略,可谓是中国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种合作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但西安事变的发生也证明了,国民党内部的政治矛盾和对于领袖地位的争夺,对于国共合作是危险的,并且是必须避免的。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的影响西安事变是中国20世纪一段重要历史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是一次以违反宪法、挟制蒋介石、改变国策为主要内容的政变。
这场政变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党政治形势的激变,也对当时的国际地位和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1. 国际声誉受损西安事变后,国共双方对峙,国家政治风波不断,丧失了国家统一和稳定的政治基础,外国媒体报道和各国政府对此表示关切,甚至有所谓中国破碎之虞等言论。
这些言论给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带来了不利影响,这使得国际社会的信任度大幅度下降。
2. 被视为东方政治不稳定的代表西安事变为外国人形成了一种印象,这种印象就是“中国是一个难以统治的野蛮国度,是一个极端乱国”。
这种印象进一步导致美英等国家的对华政策的明显倾向于孤立或限制中国在国际上的行动能力。
3. 外交上经济上的损失西安事变对中国的经济和对外交往造成的影响不亚于对国际地位的影响。
在事变发生和结束的一段时间里,外国资本的大量撤离和大量停止了对华贸易和投资,这些举动导致中国经济停滞,国际地位也进一步下降。
二、对中国形象的影响1. 中国民族主义的疲软西安事变是中国队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造成的伤害之一。
这场事变直接打击了中国队国家统一和民族主义的信仰,使得人们开始怀疑中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前景,这不仅是对中国的损失,对当时的世界也是一种挑战。
2. 在西方民众中的形象受损西安事变后,瑞士诗人卡明斯基发出了许多抨击中国和中国政府的诗歌,他的显赫地位和影响力,使得中国在西方民众中的形象受损,而西方的媒体进一步对中国产生了负面的印象。
3. 西方世界对中国促近的愿望减弱西安事变后,西方国家对中华共和国的态度从欣喜的“望子成龙”变为冷漠和严峻,中国在外交上的希望渐渐萎缩,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都是非常不利的。
总之,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形象造成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使得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的竞争力大幅度降低,在国际民族形象上也受到较大的削弱。
西安事变

论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之意义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在对蒋介石“哭谏”无果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毅然实行“兵谏”,扣押逼迫蒋介石的情况下爆发的。
其和平解决对推动国共两党停止内战,再度合作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一:西安事变爆发的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奉命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榆关抗战后,山海关失守,同年热河抗战爆发,随后承德失守,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1935年秋,中共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吴起镇会师。
同年9月20日,蒋介石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之后不久,东北军损失惨重,计划宣告失败。
年底,“一二九运动”爆发,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1935年12月17日,中共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次年一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二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1936年4月起,张学良开始和中国共产党秘密接触,随后在九月中共与东北军正式签订了《抗日救国协定》,双方正式结束敌对状态,红军,东北军,西北军成为拥护民族统一战线的铁三角。
10月22日,蒋介石抵达西安,开始逼迫张学良剿共,在再三苦谏无果的情况下,张学良,杨虎城与12月12日凌晨发动“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西安事变爆发。
二: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原因西安事变后,在国际国内都有很大的分歧,在国际上,日本想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便趁机大规模侵华,美英担心蒋介石被杀,亲日派掌权,损害在华利益,主张在维护蒋介石地位的前提下同中共实行某种形式的合作。
在国内,广大中间阶层担心会引发更大规模内战,几乎一致要求恢复蒋介石自由,亲美英派也坚持营救蒋介石,主张和平解决,而广大西北人民痛恨蒋介石镇压抗日运动,强烈要求杀蒋。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西安事变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政治事件,对中国及其周边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篇文章将从政治、军事、社会等方面详细阐述西安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一、政治影响1. 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直接导致了国共两党之间重启合作的开端。
当时国共党与蒋介石政府内部存在严重分歧,张学良联合冯玉祥和李宗仁擒获了蒋介石,这使得中国共产党和国共党都认为需要行动,避免内战的爆发。
事变后,蒋介石也开始重视国共合作,放弃了以军阀眼光看待政治活动的方式,与共产党加强合作,实施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两党共同抗日的团结。
2. 改革思想:西安事变的发生,促进了中国思想的改革。
在这个事件中,发生摆脱帝国主义的主张,同时也反对国民政府的腐败,执政中的军阀和官僚主义。
从此,“革命”这一概念开始引起大众的关注,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斗争意识,促进了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
3. “国民政府和谈”战略:西安事变的直接影响是改变了国民政府的战争策略,即与日本列强谈判,以寻求和平解决。
事变后的皖南事变,南京大屠杀也加强了国民政府谈判的决定,这样在更好的情况下,抗战可以更好地继续。
此后,蒋介石发表了让“千万人民向敌人开枪”的著名声明,国共两党奔锋相对,共同面对日本的进攻。
二、军事影响1. 军队的调整:西安事变改变了中国军队的面貌。
首先,南京国民政府与张学良“和谈”,使张学良能够在其控制的范围内重新组建和部署他的军队。
而这个过程中,张学良得到了大量的资金、军火等物资支持,这使得他的军队重新取得了自信,变得更为强大。
西安事变还导致了李宗仁率领的“西府”军队与蒋介石的“中央”军队合并。
这导致了军队的合并与调整,并促使军队对于“国共合作”心态的变化。
2. 共产党对军队及政治的调整:西安事变之后,中共对武装力量的政治化更为突出,推进了“政治工作队制度”(即将独立的政治工作团队组织起来并建立与主力部队或工作机构紧密配合的制度),强化了军队和政治的密切联系;同时也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影响了军队的政治思想。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历史背景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张学良撤出了东北,退入山海关内。
1933年1月1日,榆关抗战爆发。
同年1月3日,山海关失守。
1933年2月21日,热河抗战爆发。
同年3月4日,承德失守,热河抗战失败。
张学良引咎辞职,出国考察。
共产党中央红军抵达陕北:1935年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经过被毛泽东命名为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转移,抵达陕北革命根据地保安县吴起镇会师。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中共在北平举行了大规模的大学生示威游行,呼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获得全国民众积极响应,全国人民抗日热情高涨,给实行“攘外必先安内”,“不抵抗政策”的国民政府巨大压力。
中共确立抗日统一战线政策:1935年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瓦窑堡会议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1936年1月,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联名发出《红军为愿意同东北军联合抗日致东北军全体将士书》。
1936年2月,中共宣布开始东征抗日。
东北军剿共遭遇失败:1935年9月20日,蒋中正在西安设立西北剿匪总司令部,自任总司令,任命张学良为副司令,调东北军入陕甘剿共。
1935年10月1日,东北军在劳山战役中,王以哲的67军110师2个团和师部被歼,师长何立中战死,团长裴焕彩被俘。
1935年10月29日,东北军在榆林桥战役中,107师和619团全部被歼,团长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
1935年11月22日,东北军在直罗镇战役中,东北军精锐部队,装备精良的109师孤军挺进陕北的吴起镇的方向,以往能征善战的师长牛元峰严重低估红军的作战能力,对红军的机动作战的能力估计不足,部队刚走到直罗镇,原以为离中央红军还很远,在布置完侦查岗哨以后,就安心睡觉,没想到红军用一夜时间即快速赶到,并在直罗镇罗织了一个包围圈,与22日凌晨拂晓突然发起进攻,毫无防备的东北军立刻被冲散,牛元峰从睡梦中醒来时,看见漫山遍野已全是红军。
西安事变

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西北军领袖杨虎城,在西安发动军事监禁事件。
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兵,西安事变爆发。
当天,张学良、杨虎城向全国发出救国的通电,提出:
1、立即释放上海被捕的爱国领袖。
2、召开救国会议。
12月17日,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参与西安事变的协商。
蒋中正被迫接受协议。
即:
1、释放上海爱国领袖和一切政治犯。
2、开展救国会议,决定抗日救亡方针。
12月25日下午,蒋中乘飞机离开西安,张学良亲自陪同。
26日,蒋中正抵达南京,西安事变解决。
张学良被扣留。
1931年9月18日,日本的关东军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的事。
9月18日当晚10时许,日本关东军中尉率部下数人,在沈阳北大营南800米的柳条湖,将一段路轨炸毁。
日军摆了3具身穿中国士兵服的尸体,反诬是中国军队破坏铁路。
日军第二大队即向中国东北军驻地发动进攻。
次日4时,日军第五大队由铁岭到北大营加入战斗。
5时半,东北军退到沈阳东山,日军占领北大营。
这就是九一八事变。
事发前,蒋介石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
应不抵抗,最近获得情报,日军在东北马上要动手,我们的力量不足,不能打。
我这次和你会面,最主要的是要你严令东北军,不准抵抗。
”9月19日,日军将沈阳占领。
东北军继续执行不抵抗,使日军占领东北三省。
西安事变观后感

西安事变观后感西安事变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发生在1936年12月12日至25日,是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和国民政府三方面的重要谈判。
这次事变的发生,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西安事变这一历史事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也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共同抗日的大背景下进行合作和谈判的努力。
在西安事变观后,我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西安事变的发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的合作与斗争。
在西安事变之前,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之间存在着激烈的对抗和斗争,双方的立场和利益都有很大的分歧。
然而在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了国家的利益和民族的大业,放下了过去的恩怨,进行了艰难的谈判和协商。
这种合作与斗争的关系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让我更加理解政治力量之间的博弈和妥协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的重要性。
其次,西安事变也让我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在西安事变之前,中国正面临着国内的混乱和外国的侵略,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岌岌可危。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能够进行合作和谈判,共同抵抗外敌,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种精神和行为让我深受感动。
西安事变的发生,不仅改变了中国政治力量的对立和斗争的格局,也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这种历史事件让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国近代史的曲折和复杂,也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和平与稳定。
最后,西安事变也让我对中国政治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在西安事变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能够进行合作和谈判,共同抵抗外敌,这种政治力量的调和和妥协让我深受启发。
在当今世界,政治力量之间的对立和斗争依然存在,各种政治冲突和战争也时有发生。
西安事变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和妥协是实现国家和民族利益的重要途径,也是保持和平与稳定的关键。
在今后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政治力量之间的合作和谈判,共同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共同推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6年12月12日,是中国历史上不平静的一天。
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对来陕的国民党军事委员长蒋介石实行兵谏。
扣押了他。
从而引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
其实张~ 杨的做法是我们可以理解的。
当时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对红军进行了多次围剿。
1936年毛泽东转战陕北,当时驻扎在洛川。
可蒋命令张学良和当时陕西的十七路军联合对陕北红均展开新一轮进攻。
进攻初期张~杨都比较积极,但在毛泽东周恩来彭德怀等同志配合下。
他们失败了。
比较著名的战役有‘直罗镇战役’。
在多次战役中使张学良意识到和这么一支部队打是没有结果的,自己打回东北老家的愿望就变得那么遥遥无期。
他经常对杨虎城感慨说:人家红军装备比我们落后,带人家经过我们多次围剿,经过长途跋涉的长征还是生存下来了!他渐渐对剿共政策失望,开始和陕北红军和周恩来来往,同是达成共识。
后来他多次到南京去向蒋介石请命,希望蒋能让他带东北军北上抗日。
均遭到委员长的训斥,他有刚开始的说谏,后来的劝谏,哭谏都没有用。
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也是他之所以发动兵谏的原因.1936年夏,他和妻子赵一荻到上海去。
期间宋子文陪同了他。
当他们共进晚餐时,当时上海青帮老大杜月笙给他引见了当时上海有名的看相家。
当时赵一荻出于关心张的心情,就让先生为汉卿算算时命。
没想到一算却倒出了许多秘密。
当时先生就对学良说唐代的天象家袁天罡李淳风受命唐王推算唐朝国运,谁知俩人一推算竟上了瘾。
一直推算到唐以后两千多年的历史。
书名叫推背图。
书中祥述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张大吃一惊。
最后先生给张告诉一句话;西北将军会八牛的字谜。
后来他猜出字谜意思是要他联系红军。
先生走时给张说;十二月中恐有不测。
也许这就代指12月12日的西安事变吧。
由于蒋介石不接受张的爱国要求,张最终选择了扣押来陕督战的蒋介石,逼蒋抗日。
最终在两位将军,周恩来南京方面的共同斡旋下,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从而开辟了国共第二次合作。
我们应该记住这两位爱国将领。
杨虎城事变后被蒋逮捕,后被秘密杀害,张学良长期被软禁在台湾,后来自由后,到美国居住,于2001年逝世,终年10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