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1
第一章知识点归纳1

九年级科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班级姓名

第一节物质的变化

知识要点:

1.自然界中物质变化的分类

2.探究物质变化的方法

(1)探究物质变化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寻找物质变化的证据,根据物质变化中所获得的

信息对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推测。

(2)物质变化的证据主要有颜色变化、沉淀生成、气体产生、温度变化、形状改变、发光放热、状态

变化、pH变化等。

(3)判断物质变化类型:

①向蒸馏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无现象发生,此变化是物理变化;

②向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发生了化学变化。

3.物质变化规律的应用

(1)往氯化铁溶液中滴入硫氰化钾溶液,会生成血红色物质,因此可用硫氰化

钾溶液检验三价铁离子的存在。

(2)白色硫酸铜粉末遇水会变成蓝色,因此可把它用作某种物质是否含有水分

的检测剂或吸收少量水分的干燥剂。

重要提示:

1.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氧化性等都属于化学性质;而不需要化学变化就直接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等都属于物理性质。2.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变化”强调的是物质的某种运动过程,是正在进行着的或已经发生了的过程;而“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往往用“能”“不能”“可以”“不可以”“会”“容易”“难”等描述。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1)

知识要点

1.电离:一些物质溶解于水中或受热熔化而形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如盐酸在水中电离会产生自由移动的氢离子(H+)和氯离子(Cl-)。

2.酸性物质和酸

(1)酸性物质:一般具有酸性,如食醋、橘子汁、盐酸等。

(2)酸:在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都是氢离子的化合物。

如HNO3===H++NO-3。

(3)酸根:某种酸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叫做这种酸的酸根离子。

如SO2-4是H2SO4的酸根离子。

(4)常见的酸有HCl(盐酸)、H2SO4(硫酸)、HNO3(硝酸)、CH3COOH(醋酸)等。

3.碱性物质和碱

(1)碱性物质:一般具有涩味和滑腻感,如石灰水、氨水、氢氧化钠等。

(2)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如NaOH===Na++OH-。

(3)常见的碱有NaOH(氢氧化钠)、Ca(OH)2(氢氧化钙)、Ba(OH)2(氢氧化钡)、

NH3·H2O(氨水)等。

4.判断物质酸、碱性的方法

用酸碱指示剂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酸碱指示剂:在酸性或碱性溶液里能显示出不同颜色的物质,通常简称指示剂。

以下是常见的指示剂和它们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的颜色:

重要提示:

1.酸性溶液不一定是酸溶液。酸性溶液是指此溶液能使石蕊变红,溶液中的H+的浓度大于OH-的浓度,而其他阳离子是否存在是无关紧要的,如NaHSO4溶液是酸性溶液,但不是酸溶液。反之,酸溶液肯定呈酸性,酸属于酸性物质。

2.酸碱溶液中有大量H+或OH-,使指示剂结构发生变化而显示不同颜色,所以变色的是指示剂,而不是酸或碱,如盐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而不是紫色石蕊试液使盐酸变红色。

第二节物质的酸碱性(2)

知识要点

1.溶液的酸碱度

(1)pH是反映物质酸碱性强弱的指标,它的范围通常在0~14之间,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

数。常温下,pH<7时,溶液呈酸性,pH越小,酸性越强;pH=7时,溶液呈中性;pH>7时,溶液呈碱性,pH越大,碱性越(2)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用洁净的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pH试纸上,把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粗略知道溶液

的pH。

强。

2.指示剂的颜色变化与pH值的关系

pH=7时,石蕊试液显紫色,酚酞试液显无色;pH<7时,

石蕊试液显红色,酚酞试液显无色;pH>7时,石蕊试液

显蓝色,酚酞试液显红色。

3.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意义

通过测定pH,可以了解空气污染情况、人体健康状况、农

作物生长情况等。

正常雨水pH小于7,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水;人体

血液pH为7.39~7.45;人体汗液的pH约为5.5~6.6等。

重要提示:

1.使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时,不能用pH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液,也不能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再向试纸上滴待测液。因为用试纸直接蘸取待测液,会使待测液受到污染;如果将试纸先用蒸馏水润湿,相当于待测液被稀释了,所测的pH就不准确。

2.要使酸性溶液的pH升高,可向该溶液中加入碱性溶液;要使碱性溶液的pH降低,可向该溶液中加入酸性溶液。

3.用pH试纸测试的方法比较粗略,测出的pH一般为整数。精确的酸碱度测试可使用酸度计(pH 计)。

第三节常见的酸(1)

知识要点

1.盐酸的个性

(1)形成:盐酸是由氯化氢气体溶于水得到的溶液,属于混合物。

(2)物理性质:纯净的盐酸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工业上用的盐酸显淡黄色,因为其中含有Fe3+

等杂质;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浓盐酸的试剂瓶,会挥发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气

体和空气中的水蒸气相结合,使瓶口有白雾形成。

(3)盐酸能与硝酸银溶液发生反应(在盛有少量稀盐酸的试管里滴入几滴硝酸银溶液)。

化学方程式:HCl+AgNO3===AgCl↓+HNO3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且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应用:AgNO3溶液和稀硝酸用于检验Cl-的存在。

2.稀盐酸的化学性质

(1)与指示剂反应: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与氢氧化钠(NaOH)反应

化学方程式:NaOH+HCl===NaCl+H2O

现象: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蓝色,

再逐滴滴入盐酸,溶液由蓝色变为紫色,继续滴加盐酸,溶

液最终变成红色。

(3)与碳酸钙(CaCO3)反应

化学方程式:CaCO3+2HCl===CaCl2+CO2↑+H2O

现象:碳酸钙固体溶解,表面有大量气泡产生,该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4)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①与铁锈(Fe2O3)反应(用于除铁锈)

化学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

现象:铁锈渐渐溶解,溶液变成黄色。

②与氧化铜(CuO)反应

化学方程式:CuO+2HCl===CuCl2+H2O

现象:黑色粉末逐渐消失,溶液变成蓝绿色。

(5)与较活泼的金属(如Fe)反应

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

现象:铁钉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变成浅绿色。

重要提示:1.浓盐酸具有挥发性,须密封保存。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减少,溶质质量分数减小。稀盐酸不具有挥发性。

2.铁单质与稀盐酸反应时生成氯化亚铁,即形成浅绿色的亚铁离子(Fe2+)水溶液,而不是铁离子(Fe3+)。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时生成氯化铁,即黄色的铁离子(Fe3+)水溶液。

3.检验Cl-的存在时,滴加AgNO3溶液后,还要滴加稀HNO3,目的是防止CO2-3的干扰。

第三节常见的酸(2)

知识要点

1.稀硫酸的化学性质

(1)与酸碱指示剂反应: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不能使无色酚酞试液变色。

(2)与金属锌反应

化学方程式:Zn+H2SO4=== ZnSO4+H2↑

现象:锌粒表面有大量的气泡产生,试管壁变热。

(3)与某些金属氧化物反应

①与氧化铁(Fe2O3)反应

化学方程式:Fe2O3+3H2SO4=== Fe2(SO4)3+3H2O

现象:红色的氧化铁粉末逐渐溶解,溶液变为黄色。

②与氧化铜(CuO)反应

化学方程式:CuO+H2SO4=== CuSO4+H2O

现象:黑色氧化铜粉末逐渐消失,溶液变成蓝色。

(4)与氢氧化铜反应

化学方程式:Cu(OH)2+H2SO4=== CuSO4+2H2O

现象:蓝色氢氧化铜固体逐渐溶解,溶液变成蓝色。

(5)与氯化钡反应

化学方程式:BaCl2+H2SO4=== BaSO4↓+2HCl

现象:产生白色沉淀,加入稀硝酸,白色沉淀不溶解。

注:鉴别硫酸可用硝酸钡溶液(或氯化钡溶液)和稀硝酸,看是否生成不溶于稀

硝酸的白色沉淀。

2.酸的通性

(1)酸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某些金属―→盐+氢气

(5)酸+某些盐―→新盐+新酸

3.硫酸的个性

(1)纯净的浓硫酸是无色、黏稠、油状的液体,常见的浓硫酸的质量分数为98%,密度为1.84克/厘米3,无挥发性。

(2)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实验时皮肤上不小心沾上浓硫酸,应立即用干布拭去,再用大量

水冲洗,最后用小苏打溶液(NaHCO3)冲洗,严重时应及时送往医院。

(3)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如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气体都可用浓

硫酸干燥。

(4)浓硫酸具有脱水性,会使纸张或皮肤等物质中的氢元素和氧元素“脱出”结合成水而炭化。

(5)浓硫酸的稀释:把浓硫酸沿玻璃棒慢慢倒入水中,并不断搅拌。

4.酸的用途:除锈、做炸药、精炼铜、配制农药等。

5.硝酸的个性:硝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和氧化性,浓硝酸具有挥发性。浓硝酸见光易分解,故实验室中浓硝酸一般密封保存在棕色瓶中。

重要提示:

1.稀释浓硫酸时必须把浓硫酸缓慢加入水中。浓硫酸溶于水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若把水倒入浓硫酸,因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所以水会漂在浓硫酸的上面,导致滴水部位形成局部高温使水沸腾,致使酸液向四周飞溅,造成事故。

2.酸具有共性是因为酸在电离时都能生成相同的一阳离子——H+,而具有个性是因为不同的酸电离时生成了不同的酸根离子。

第四节常见的碱(1)

知识要点

1.可溶性碱与指示剂反应:碱的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3.可溶性碱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生成盐和水。

2NaOH+CO2===Na2CO3+H2O

用途:通常用NaOH溶液吸收CO2。

2NaOH+SO2===Na2SO3+H2O

用途:工业上用碱溶液来吸收有毒的酸性气体。

Ca(OH)2+CO2===CaCO3↓+H2O

现象: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用途:可用来检验CO2的存在。

4.碱能跟某些可溶性盐反应生成新的碱和新的盐。

CuCl2+2NaOH===Cu(OH)2↓+2NaCl

CuCl2+Ca(OH)2===Cu(OH)2↓+CaCl2

现象:蓝色溶液中出现蓝色絮状沉淀。

用途:可用于检验Cu2+的存在。

FeCl3+3NaOH===Fe(OH)3↓+3NaCl

2FeCl3+3Ca(OH)2===2Fe(OH)3↓+3CaCl2

现象:黄色溶液中出现红褐色沉淀。

重要提示

1.碱的共性是就可溶性碱而言。可溶性碱之所以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是因为它们在水中都能电离出相同的阴离子——OH-。

2.检验CO2时常用澄清的石灰水,因为石灰水与CO2反应产生白色沉淀,现象更明显;吸收CO2时常用浓氢氧化钠溶液,因为氢氧化钠极易溶于水,能吸收更多的CO2。

3.碱与盐反应时,反应物必须都可溶,且生成物中必须有一种是沉淀或者挥发性碱(如NH3·H2O不稳定,易分解生成NH3和H2O)。

第四节常见的碱(2)

知识要点

1.氢氧化钠(NaOH)的个性及用途

(1)俗称: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

(2)吸水性:氢氧化钠是白色固体,易潮解,常用作氧气、氢气的干燥剂,用手摸有滑腻感。

(3)腐蚀性:氢氧化钠具有较强的腐蚀性,能溶解有机物(如兔毛或全毛绒线),切不可接触皮肤,实验时需谨慎操作。

(4)溶解性:极易溶于水,溶解时会放出大量的热,要密封保存。

(5)用途: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用于肥皂、石油、造纸、纺织、印染等工业。

2.氢氧化钙[Ca(OH)2]的个性及用途

(1)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或消石灰,微溶于水,其水溶液称为石灰水,具有腐蚀性。

(2)氢氧化钙与碳酸钠溶液反应

化学方程式:Ca(OH)2+Na2CO3===CaCO3↓+2NaOH

现象: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用Na2CO3溶液可以区分NaOH和Ca(OH)2]。

(3)具有广泛的用途,在建筑业制作三合土,农业上改良酸性土壤,工业上制漂白粉等。

重要提示

1.氢氧化钠固体放置在空气中会因吸水而潮解,并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而变质,因此必须密封干燥保存。

2.区分NaOH和Ca(OH)2两种溶液的方法:

①分别通入CO2,变浑浊的是Ca(OH)2溶液

Ca(OH)2+CO2===CaCO3↓+H2O

②分别加入Na2CO3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Ca(OH)2溶液

Ca(OH)2+Na2CO3===CaCO3↓+2NaOH

第五节酸和碱之间发生的反应

知识要点

1.酸碱反应

(1)碱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NaOH+HCl===NaCl+H2O

2NaOH+H2SO4===Na2SO4+2H2O

(2)酸与碱之间反应的实质

酸中的H+和碱中的OH-发生作用生成水的过程。即

H++OH-===H2O

2.酸碱反应的应用

(1)改良土壤的酸碱性

农业上用熟石灰降低土壤的酸性。

(2)处理工厂的废水

用熟石灰处理酸性的工业废水。

(3)精炼石油

用氢氧化钠来中和过量的酸。

(4)中和胃酸

医学上用氢氧化铝中和过多的胃酸。

重要提示:

1.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本身无明显现象,利用酸碱指示剂——无色酚酞试液可指示反应是否发生。实验时逐滴加入稀盐酸,当两者刚好完全反应时,红色刚好褪去。

2.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但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不一定都是酸和碱的反应,如金属氧化物和酸反应也生成盐和水。

第六节几种重要的盐(1)

知识要点

1.盐:由酸根离子和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NH+4)组成的化合物。盐是酸跟碱中和反应的产物。2.结晶水合物:晶体里含有一定数目结晶水的物质称为结晶水合物,所含的水称为结晶水。如Na2CO3·10H2O。

3.常见盐的性质和用途

(1)碳酸钠

①俗名纯碱,又称苏打,是一种白色粉末,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碳酸钠晶体的化

学式为Na2CO3·10H2O。

②风化:在常温下,放在干燥的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过程叫风化。如碳酸

钠晶体会风化形成碳酸钠粉末,属于化学变化。 ③与盐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Na 2CO 3+2HCl=== 2NaCl +CO 2↑+H 2O 现象:有气体放出,燃着的火柴放在试管口会熄灭。 ④与碱反应

化学方程式:Na 2CO 3+Ca(OH)2===CaCO 3↓+2NaOH 现象:溶液中出现白色沉淀。

用途:可用于区别NaOH 和Ca(OH)2;制玻璃、肥皂、洗涤剂、烧碱等。

(2)碳酸钙

①用途:碳酸钙是重要的建筑材料,如汉白玉、大理石、石灰石的主要成分都是碳酸钙。 ②形成:碳酸钙是一种难溶的白色块状固体,是碳酸(H 2CO 3)和氢氧化钙[Ca(OH)2]发生中和反应的产物。

化学方程式:Ca(OH)2+H 2CO 3===CaCO 3↓+2H 2O ③碳酸钙与酸反应

化学方程式:CaCO 3+2HCl===CaCl 2+CO 2↑+H 2O 用途:可用于实验室制CO 2气体。 ④碳酸钙高温下受热分解

化学方程式:CaCO 3=====高温

CaO +CO 2↑

用途:可用于工业制CO 2气体。

(3)氯化钠

①俗称食盐,无色透明晶体,易溶于水,化学式为NaCl 。

②用途:做食物调味剂和化工原料;配制医用生理盐水(溶质质量分数为0.9%);杀菌作用。

③氯化钠与硝酸银反应

化学方程式:AgNO 3+NaCl===AgCl ↓+NaNO 3

现象:出现白色沉淀,且该沉淀不溶于稀硝酸。 重要提示:

1.碳酸钠虽然俗名叫“纯碱”,但它仍属于盐类,注意不要被表面文字所迷惑。

2.含CO 2-3的盐加稀盐酸,可以产生CO 2气体。鉴别盐中是否含有CO 2-

3可先加盐酸,再用燃着的木条来检验(或加盐酸,再将生成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来检验)。

3.盐是一个庞大的集体,食盐只是其中的一种,是可以食用的调味剂。盐中有许多是有毒的(如NaNO 2、BaCl 2、CuSO 4等),因此千万不能把盐当做食盐。 4.风化是化学变化,而潮解是物理变化。

第六节 几种重要的盐(2)

知识要点 1.盐的分类

(1)可溶性盐:如K +、Na +、NH +

4等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盐,以及所有的硝酸盐都是可溶性盐。

(2)不溶性盐:如硫酸盐中的BaSO 4,盐酸盐中的AgCl 和大部分碳酸盐等。

2.盐的制取

(1)有些盐是天然存在的,如食盐、纯碱。 (2)盐的人工制取(化学法)

①金属+酸―→盐+氢气 ②金属氧化物+酸―→盐+水 ③碱+酸―→盐+水

④盐+酸―→新盐+新酸 ⑤碱+盐―→新盐+新碱 ⑥非金属氧化物+碱―→盐+水 ⑦盐+盐―→新盐+新盐

如Na 2CO 3+CaCl 2===CaCO 3↓+2NaCl

3.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新化合物的反应称为复分解反应。 4.化肥的类别及其作用

化学肥料:用矿物、空气、水等做原料,经过化学加工精制而成的肥料(简称化肥)。 (1)氮肥(含N 元素,不含P 、K 等营养元素)

①作用:能促使农作物的茎叶生长茂盛,含有组成叶绿素的重要元素。 ②生产原理

NH 3+H 2O +CO 2=== NH 4HCO 3(碳铵) 2NH 3+H 2SO 4=== (NH 4)2SO 4(硫铵) ③硫酸铵与氢氧化钠反应

化学方程式:(NH 4)2SO 4+2NaOH=== 2NH 3↑+2H 2O +Na 2SO 4

现象: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放出,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会变蓝色(用于检

验NH +

4的存在)。

(2)磷肥(含P 元素,不含N 、K 等营养元素)

①作用:促进农作物根系发达,增强吸收养分和抗寒抗旱能力,促进农作物穗数增多,籽粒饱满。

②常见的磷肥:过磷酸钙[Ca(H 2PO 4)2和CaSO 4的混合物]。 (3)钾肥(含K 元素,不含N 、P 等营养元素)

①作用:促使农作物生长旺盛,茎秆粗壮,增强抗病虫能力,促进糖和淀粉的生成。

②常见钾肥:硫酸钾(K 2SO 4)、氯化钾(KCl)、草木灰(主要成分是K 2CO 3)。

(4)复合肥料:含两种或两种以上营养元素的肥料,如KNO 3等。

农家肥:含有大量有机物和多种营养元素(如微量元素硼、锌、铜、锰、钼等)的肥料,有利于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重要提示

1.盐的溶解性是本节的重点,同学们要寻求规律记住一些常见盐的溶解性,这是物质性质和变化规律应用的基础。

2.铵态氮肥(碳酸氢铵、硫酸铵等)不能与碱混合使用,否则会降低肥效;易分解的肥料(如碳酸氢铵等)应在干燥、阴凉处保存。

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走进细胞 考点1 细胞是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1.两条重要的结论: (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说明了细胞的重要性) 2.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从小到大共9个层次) 总结 1.病毒没有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中才能繁殖生存。(病毒无独立性) 2.“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这个结论是[正确的] ,但是“一切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这句话是[错误的] ,因为病毒是没有细胞结构的 3.核酸、蛋白质不是生物,但它们是有生物活性的物质 4.不是每种生物都有9个结构层次,一般来说生物越高级,结构层次越多,越复杂。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5.高等植物的结构层次中,没有“系统”这个层次。 6.对于单细胞生物,如细菌,一般可以把它归入“细胞”层次,也可以归入“个体”层次 7.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最大的生命系统是生物圈 8.导管、木纤维是死细胞;筛管是活细胞 9.种群,强调所有同一种生物;群落,强调某特定区域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生态系统,强调所有生物+无机环境 考点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1.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 ....和原核细胞 ....两大类 2.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区别 类别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大小较小较大 细胞核 无成形的细胞核,无核膜,无核仁, 无染色体(DNA部和蛋白质结合) 有成形的真正的细胞核,有核膜、核 仁和染色体 细胞质有核糖体 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和液泡等 生物类群细菌、蓝藻真菌、植物、动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共性:都有细胞膜,细胞质,核糖体。遗传物质都是DNA. 3蓝藻

解剖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Anat100_Week 1 Section 1: the importance of anatomy ? 4 areas of anatomy 1)histology 2)gross anatomy 3)neuroanatomy 4)embryology ?fun facts 1)the smallest bone and muscle are found in your middle ear 2)the average human brain weights 3 pounds, a similar weight to the liver 3)the stomach of human adult can expand up to 4 times its size, holding nearly 2L 4)from one end to the other, the human digestive tract measures over 29 feet long 5)your heart is roughly the size of your fist 6)human can live with one lung (given limitations to physical activity) Section 2: organization of the human body and anatomical nomenclature ?Microscopic & Macroscopic: ?Chemical level A molecule is a group of atoms bonded together ?Cellular level Cells are the smallest living structure and are formed from atoms and molecules ?Tissue level Tissues are similar cells that perform specialized functions ?Organ level Organs are two or more tissues that work together to perform complex functions ?Organ system level The organ system level consists of related organs that work together to coordinate activities and achieve a common function. ?Organismal level All body systems function interdependently in a single living human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知识点归纳专题总结典型例题分析整理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基础知识点归纳 1.质点(A )(1)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质量的点。 (2)质点是一个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并不取决于这个物体的大小,而是看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 形状、大小和物体上各部分运动情况的差异是否为可以忽略的次要因素,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参考系(A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2)在描述一个物体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即假定为不动的)另外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对参考系应明确以下几点: ①对同一运动物体,选取不同的物体作参考系时,对物体的观察结果往往不同的。 ②在研究实际问题时,选取参考系的基本原则是能对研究对象的运动情况的描述得到尽量的简化,能够使解题显得简捷。 ③因为今后我们主要讨论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所以通常取地面作为参照系 3.路程和位移(A ) (1)位移是表示质点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 (2)位移是矢量,可以用以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一条有向线段来表示。因此,位移的大小等于物体 的初位置到末位置的直线距离。路程是标量,它是质点运动轨迹的长度。因此其大小与运动路径有关。 (3)一般情况下,运动物体的路程与位移大小是不同的。只有当质点做单一方向的直线运动时,路 程与位移的大小才相等。图1-1中质点轨迹ACB 的长度是路程,AB 是位移S 。 ( 4)在研究机械运动时,位移才是能用来描述位置变化的物理量。路程不能用来表达物体的确切位 置。比如说某人从O 点起走了50m 路,我们就说不出终了位置在何处。 4、速度、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A ) (1)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它等于位移s 跟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 的比值。即v=s/t 。速度 是矢量,既有大小也有方向,其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m/s )米/秒。 (2)平均速度是描述作变速运动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一个作变速运动的物体,如果在一段时间t 内的位移为s, 则我们定义v=s/t 为物体在这段时间(或这段位移)上的平均速度。平均速度也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物体在这段时间内的位移的方向。 (3 )瞬时速度是指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从物理含义上看,瞬时速度指某一 时刻附近极短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瞬时速率,简称速率 5、匀速直线运动(A ) (1) 定义: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如果在相等的时间内位移相等,这种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位移相等,质点在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质点的运动方向相同,质点在相等时间内的位移大小和路程相等。 (2) 匀速直线运动的x —t 图象和v-t 图象(A ) (1)位移图象(x-t 图象)就是以纵轴表示位移,以横轴表示时间而作出的反映物体运动规律的数学图象,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线是通过坐标原点的一条直线。 B A B C 图1-1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总结 正数:大于的数叫做正数。0 1.概念负数: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 注: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线,是整数,一、正数和负数自然数,有理数。 (不是带“—”号的数都是负数,而是在正数前加“—”的数。) 2.意义:在同一个问题上,用正数和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1.概念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为整数。 分数:正分数、负分数统称分数。 (有限小数与无限循环小数都是有理数。) 注:正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数,负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数,正整数和零统称为非负整数,负整数和零统称为非正整数。π是正数但不是有理数! 2.分类:两种 二、有理数⑴按正、负性质分类:⑵按整数、分数分类: 正有理数正整数正整数 有理数正分数整数0

零有理数负整数 负有理数负整数分数正分数 负分数负分数 3.数集内容了解 1.概念: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2.对应关系:数轴上的点和有理数是一一对应的。 三、数轴 比较大小:在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3.应用 求两点之间的距离:两点在原点的同侧作减法,在原点的两侧作加法。 “—”号)(注意不带“+” 代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相反数。 1.概念(0的相反数是0) 几何:在数轴上,离原点的距离相等的两个点所表示的数叫做相反数。 2.性质:若a与b互为相反数,则a+b=0,即a=-b;反之, 若a+b=0,则a与b互为相反数。 四、相反数 两个符号:符号相同是正数,符号不同是负数。 3.多重符号的化简 多个符号: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符号的化简,看负号的个数,当“—”号的个数是偶数个时,结果取正号 当“—”号的个数是奇数个时,结果取负号 1.概念: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倒数是它本身的数是±1;0没有倒数) 五、倒数 2.性质若a与b互为倒数,则a·b=1;反之,若a·b=1,则a与b互为倒数。 若a与b互为负倒数,则a·b=-1;反之,若a·b= -1则a与b互为负倒数。

人体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绪论 生理学研究内容大致可分整体水平、器官和系统水平、细胞和分子水平三个不同水平。根据实验进程可将生理学实验分为慢性实验和急性实验,后者又分为在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 第二章细胞、基本组织及运动系统 第一节细胞 细胞膜主要由脂质、蛋白质和糖类等物质组成。 液态镶嵌模型:生物膜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从而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蛋白质。 单纯扩散:某些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扩散过程。 细胞的物质转运有几种方式,简述主动运转的特点:单纯扩散(自由扩散)、易化扩散(通道:化学电压机械门控;载体:结构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主动转运(原发性: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继发性:能量不直接来自ATP的分解,而是依靠Na+在膜两侧浓度差,即依靠存储在离子浓度梯度中的能量完成转运,间接利用ATP)【借助于载体、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转运并需要能量】、入胞(吞噬、吞饮、受体介导入胞)和出胞等。 跨膜信号传导1由通道蛋白完成的,电压、化学、机械门控通道2由膜受体、G蛋白和G蛋白效应分子组成的3酶耦联受体信号传导。 细胞凋亡:由一系列细胞代谢变化而引起的细胞自我毁灭,又称程序性细胞死亡PCD,是在基因控制下,通过合成特殊蛋白而完成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 细胞周期:细胞增殖必须经过生长到分裂的过程成为~,分为G1、S、G2、M四期。 细胞衰老:细胞在正常环境条件下发生的细胞生理功能和增殖能力减弱以及细胞形态发生改变,并趋向死亡的现象。 第二节基本组织 人体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 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组成,后者其支持、联系、营养、保护和隔离等作用。 神经纤维分为有髓神经纤维和无髓神经纤维。 第三节运动系统 骨骼肌纤维由肌原纤维和肌管系统组成,前者由上千条粗肌丝和细肌丝有规律的平行排列组合而成。 第三章人体的基本生理功能 第一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和生殖等。 阈强度/阈值:能引起细胞或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兴奋性: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的能力。 适应性:机体根据环境变化而调整体内各部分活动使之相协调的功能。 生殖:人体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时,男性和女性两种个体中发育成熟的生殖细胞相结合,便可形成与自己相似的子代个体。 第二节神经与骨骼肌细胞的一般生理特性 静息电位:细胞未受刺激相对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静息电位产生机制:【前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决定作用-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根本原因-K+外流(膜对A-不通透)】K+外流是静息电位产生的根本原因。RP的产生与C膜内外离子的分布和静息时C膜对它们的通透性有关。细胞内K浓度和A-浓度比外高,而胞外Na和Cl比内高。但C膜在静息时对K通透性较大,Na和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九年级科学第一章知识归纳 一、概念: 1、酸的组成——氢离子+酸根离子 2、碱的组成——金属离子+氢氧根离子 3、盐的组成——金属离子+酸根离子 4、复分解反应——由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叫 做复分解反应。AB+CD=AD+CB 5、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浓硫酸沿着器壁慢慢地注入水里,并不断搅 动,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水倒入浓硫酸里。 6、中和反应——酸跟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 二、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口诀: (正价)一氢钾钠银,二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氮磷。 (负价)负一价:氟、氯、溴、碘; 负二价:氧和硫。 (可变正价):一二铜汞,二三铁,二四碳,四六硫。 (原子团的化合价 负一价:氢氧根(OH),硝酸根(NO3),氯酸根(ClO3),高锰酸根(MnO4); 负二价:硫酸根(SO4),碳酸根(CO3),亚硫酸根(SO3),锰酸根(MnO4); 负三价:磷酸根(PO4); 正一价:铵根(NH4)。 三、熟记下列反应方程式: (一)酸的性质(1)与指示剂反应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无色酚酞试液不变色。 (2)酸+碱=盐+水。 (3)酸+某些金属氧化物=盐+水。 (4)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5)酸+盐=新盐+新酸。 1、锌跟稀盐酸反应:Zn + 2HCl = ZnCl2 + H2 ↑有气泡产生,锌粒逐渐减 少。 2、锌跟稀硫酸反应:Zn + H2SO4 = ZnSO4 + H2↑ 3、铁跟稀盐酸反应:Fe + 2HCl = FeCl2 + H2 ↑有气泡产生,铁逐渐减少, 4、铁跟稀硫酸反应:Fe + H2SO4 =FeSO4 + H2↑溶液变成浅绿色。 5、铁锈跟稀盐酸反应:Fe2O3 +6HCl = 2FeCl3 + 3H2O 红色铁锈逐渐消 失, 6、铁锈跟稀硫酸反应:Fe2O3 + 3H2SO4 = Fe2(SO4)3 + 3H2O 溶液变成黄色 7、氧化铜跟稀盐酸反应:CuO + 2HCl =CuCl2 +H2O 黑色氧化铜逐渐消失, 8、氧化铜跟稀硫酸反应:CuO +H2SO4 = CuSO4 + H2O 溶液变成蓝色。(二)碱的性质:(1)碱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2)碱+多数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3)碱+酸=盐+水 (4)碱+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1、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碳反应:2NaOH + CO2 = Na2CO3 + H2O 2、氢氧化钠跟二氧化硫反应:2NaOH + SO2 = Na2SO3 +H2O 3、氢氧化钠跟三氧化硫反应:2NaOH + SO3 = Na2SO4 +H2O 4、氢氧化钙跟二氧化碳反应:Ca(OH)2 + CO2 = CaCO3↓ + H2O 使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5、氢氧化钠跟稀硫酸反应:2NaOH + H2SO4 = Na2SO4 + 2H2O 6、氢氧化钠跟稀盐酸反应:NaOH + HCl = NaCl + H2O 7、生石灰跟水反应:CaO + H2O =Ca(OH)2 (三)盐的性质:(1)盐+某些金属=另一种盐+另一种金属。 (2)盐+某些酸=另一种盐+另一种酸。 (3)盐+某些碱=另一种盐+另一种碱 (4)盐+某些盐=另一种盐+另一种盐 1、硫酸铜溶液跟铁反应:CuSO4 + Fe = ZnSO4 +Fe 铁表面覆盖红色物质,溶液由 蓝色变浅绿色 2、碳酸钠跟盐酸反应:Na2CO3 + 2HCl = 2NaCl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减 少 3、碳酸氢钠跟盐酸反应:NaHCO3 + HCl = NaCl +H2O +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4、石灰石跟稀盐酸反应:CaCO3 + 2HCl = CaCl2 +H2O +CO2↑有气泡产生固体逐渐 减少 5、硝酸银跟稀盐酸反应:AgNO3 + HCl = AgCl↓ +HNO3有白色沉淀产生 6、氯化钡跟稀硫酸反应:BaCl2 + H2SO4 = BaSO4↓ + 2HCl 有白色沉淀产生 7、氢氧化钙根碳酸钠溶液反应:Ca(OH)2 + Na2CO3 = 2N a OH + CaCO3↓有白色沉淀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丰富的图形世界知识点总结 本章可分为三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常见几何体的性质与分类 1、常见几何体:圆柱、棱柱(长方体、正方体)、棱锥、圆锥、球体。 2、性质:底面的个数与形状、侧面的个数与形状、是否含有曲面。 3、分类依据:底面数(柱体、椎体、球体);是否含有曲面;是否含有顶点等。总结时注意类比与对比。 4、棱体(棱锥)的命名以及N棱柱棱数、面数、顶点数求法(尝试总结N棱锥的棱数、面数、顶点数)。简单逆向思维应用,根据棱数、面数、顶点数判断是何种几何体(注意数学思想之分类讨论)。 第二大板块常见几何体的组成与形成 1、组成:点、线、面。 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能说出常见几何体中侧面与底面相交得到几条线,分别是什么形状。顶点处有几条棱,几个面。 2、形成:面的旋转。常见几何体可以看作哪些平面图形旋转得到。 第三大板块体与面之间的转化关系(体会数学思想之转化化归思想)。 1、展开与折叠: 一般几何体的展开与折叠,展开时注重动手操作到空间想象的转变,折叠时注意结合几何体的性质来判断。 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对展开图的观察总结,掌握对面、邻面以及有共同顶点的几个面在展开图中的关系,并能利用逆向思维还原。 截面:截面的形成(面截体),截面的本质(面截面所得线围成的平面)。 正方体、圆柱、圆锥等所能得到的截面类型并能通过空间想象做出截面,逆向思维通过截面判断是由什么几何体截得。 2、三视图:主视图(长与高)、左视图(宽与高)、俯视图(长与宽) 会画单独几何体和简单组合体的三视图(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简单应用之求组合体面积。 根据数字俯视图画出主视图与俯视图(答案唯一),体会三视图之间的联系。 逆向思维根据三视图还原几何体(理解答案不唯一),从而得到简单应用之根据三视图推测组合体中小方块数目。 本章贯穿的几大思维: 逆向思维 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 转化的思维 学习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培养空间想象‘

局部解剖学考试重点总结超级完整

第一章头颈部 一、名词解释 1、头皮:颅顶的额顶枕区皮肤、浅筋膜、帽状腱膜和枕额肌三层紧密附着,组成“头皮”。 2、面部“危险三角”:指两侧口角至鼻根连线所形成的三角区,此区的面静脉无静脉瓣,并经眼静脉与海绵窦交通。若发生化脓性感染,易循上述途径逆行至海绵窦,导致颅内感染。 3、腮腺床:腮腺深面有起自茎突的诸肌、颈内动脉和静脉、第四—第七脑神经共同组成的腮腺床。 4、枕三角: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围成。内有副神经外支、淋巴结及颈丛皮支等。 5、下颌管:位于下颌体内,由下颌孔到颏孔的骨性管道,内有下牙槽动脉、静脉、神经。 6、颈动脉鞘:颈部深筋膜中层,气管前筋膜向两侧延续,包裹颈总动脉、颈内动静脉和迷走神经形成。 7、下颌下三角(二腹肌三角):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体下缘围成。三角内有下颌下腺、下颌下淋巴结、面血管、舌血管、舌下神经和舌神经。 8、甲状腺假被膜:包裹甲状腺的气管前筋膜,即甲状腺鞘。 9、甲状腺悬韧带:在甲状腺两侧叶的内侧部和峡的后面甲状腺假被膜增厚形成甲状腺悬韧带,喉返神经在其后方上行,手术时应该注意保护。 10、颈袢:上根:自舌下神经发出,为来自第1颈神经前支的纤维,沿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下降。 下根:由颈丛的第2、3颈神经前支纤维组成,在颈内静脉内侧下行。 上下根在颈内静脉的后内侧或前外侧联合成颈袢。 11、肌三角:底为颈深筋膜深层,顶为颈深筋膜浅层。三角内含有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甲状舌骨肌和肩胛舌骨肌上腹,以及气管前筋膜和位于其深部的甲状腺、气管颈部、食管颈部等结构。 12、气管前间隙: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借疏松结缔组织相连形成气管前间隙。 13、颞下颌关节:由下颌窝、关节结节、下颌头、关节盘、关节囊及韧带组成。它是颌面部唯一既稳定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1.一切物质都由肉眼看不到的微粒——分子组成。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 直径:10-10米=1埃。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信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2.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扩散现象表明分子在永不停息 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3.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即分子引力和分子斥力,它们同时存在。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 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等于斥力,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小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分子间引力大于斥力,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相互作用力可以忽略不计。固体和液体很难压缩、固体较难被拉伸,都是由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缘故。第二节内能 1.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一切物体都 具有内能。(任何情况下都具有) 2.温度越高,分子的无规则运动越剧烈,物体内能就越大。内能还与分子数目和种类等有 关。 3.物体内部大量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称为热运动。内能也常称为热能。 4.内能与机械能的区别:内能是物体内部分子所具有的能量,而机械能与物体的机械运动 有关,是整个物体的情况。 5.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加;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减小。 6.热传递发生的条件是物体间存在温度差,等温物体间不会发生热传递。热传递现象的实 质是内能从高温的物体传到了低温的物体或从同一物体的高温部分传向低温的部分。 7.热传递过程中,传递内能的多少叫做热量。热量的单位是焦耳,符号是J。由于热传递 过程中,内能总是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所以高温物体的内能减少,叫做放出了热量;低温物体的内能增加,叫做吸收了热量。在热传递过程中,总是存在着放热物体和吸热物体,物体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越多,它的内能的改变越大。 8.做功和热传递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9.通过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时,可以用功来量度内能的改变;用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时,可 用物体放出热量和吸收热量的多少来量度。热量和功都可以用来量度物体内能的改变,所用的单位也应该相同,都是焦耳。 10.热量是在热传递过程中才会体现出来的。没有热传递就没有热量,不能说成“物体含有 多少热量”。即“温度不能传,热量不能含”。 11.单位质量的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所放出的热量叫这种物质的热值。热值只与物质的种类有 关,用q表示,单位是J/Kg和J/m3,它的计算公式为Q=mq和Q=vq。 第三节比热容 1.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 的比热容。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它只与物质的种类有关,与物质的体积和质量等因素无关。 2.比热容的单位是焦/(千克·℃),符号是J/(kg·℃),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3.水的比热容是 4.2×103J/(kg·℃)。它表示1千克的水的温度升高(或降低)1℃所吸 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常见物质中,水的比热容最大。 4.与比热容相关的计算公式:Q=cmΔt,式中的Q是物质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单位是 J;c是物质的比热容,单位是J/(kg·℃);m是物质的质量,单位是kg;Δt是温度的变化量,取正值,单位是℃。

(完整版)初中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有理数 思维路径: 有理数 数轴 运算 (数) (形) 1.有理数: (1)凡能写成)0p q ,p (p q ≠为整数且分数形式的数,都是有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 ▲注意: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a 不一定是负数,+a 也不一定是正数;π不是有理数; (2)有理数的分类: ① ??? ??????????负分数负整数负有理数零正分数正整数正有理数有理数 ② ???????????????负分数正分数分数负整数零正整数整数有理数 (3)自然数? 0和正整数; a >0 ? a 是正数; a <0 ? a 是负数; a ≥0 ? a 是正数或0 ? a 是非负数;▲ a ≤ 0 ? a 是负数或0 ? a 是非正数. 2.数轴:数轴是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数轴的三要素)的一条直线. 3.相反数:

(1)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我们说其中一个是另一个的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2)注意: a-b+c 的相反数是-(a-b+c)= -a+b-c ; a-b 的相反数是b-a ; a+b 的相反数是-a-b ; (3)相反数的和为0 ? a+b=0 ? a 、b 互为相反数. (4)相反数的商为-1. (5)相反数的绝对值相等 4.绝对值: (1)正数的绝对值等于它本身,0的绝对值是0,负数的绝对值等于它的相反数; 注意:绝对值的意义是数轴上表示某数的点离开原点的距离; (2) 绝对值可表示为:?????<-=>=) 0a (a )0a (0)0a (a a 或 ???≤-≥=)0()0(a a a a a ; (3) 0a 1a a >?= ; 0a 1a a

《解剖学基础》1-3章知识点整理

《解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何雪梅 第一章绪论 1解剖学基础是介绍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学科。 2、人体的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 细胞:组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人体的四类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人体的九大系统: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循环)、感觉器、神经、内分泌。 3、内脏:人体九大系统中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腔、腹腔和盆 腔内,并有孔道与外界想通,故总称为内脏。 4、人体的分部:头、颈、躯干、四肢。 5、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两侧,手掌和足尖向前的姿势。 6、人体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前)一一近腹面背侧(后)一一近背面 下(尾侧)一一近足 上(颅侧)一一近头 内侧-—近正中面外侧距正中面较远 内- -近腔内外远离内腔 浅一近体表深一- 距体表较远 近侧- -—近躯干远侧远离躯干 7、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 8、人体的切面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矢状轴:由前T后, 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冠状轴:由左T右, 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轴。 垂直轴:由上T下, 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9、石蜡切片是研究人体组织学及胚胎学最常用的标本,基本程序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和封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是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又称HE染色。 第二章细胞 1细胞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人体最大的细胞:卵细胞;最小的细胞:小淋巴细胞。 3、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科学九年级上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酸碱盐 一、酸碱指示剂(简称指示剂):能跟酸或碱的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物质。 溶液 指示剂 在酸溶液中在碱溶液中 石蕊溶液红色蓝色 酚酞溶液无色红色 溶液酸碱性的检验方法: (1)检验溶液是酸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酸性溶液。 (2)检验溶液为碱性的方法:取少量该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若溶液呈现蓝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或者滴入几滴无色酚酞试液,若溶液呈现红色,则说明该溶液为碱性溶液。 思考:指示剂只能反映某种物质的酸碱性,不能确定该物质一定就是酸或碱。酸碱指示剂的种类很多,不只是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 二、常见的酸 酸和碱都有腐蚀性,使用时一定要小心! 闻溶液气味的方法是:用手在瓶口轻轻扇动,使少许气体飘进鼻孔 (如右图所示),千万不要直接凑近鼻子闻,因为这样做很危险! (一)、打开浓盐酸、浓硫酸的试剂瓶,观察现象并闻气味; 浓盐酸浓硫酸 颜色、状态无色液体无色黏稠、油状液体打开瓶盖现象瓶口有白雾无明显现象 原因有挥发性无挥发性 气味有刺激性气味无刺激性气味 敞口久置现象质量减小质量增加 原因有挥发性有吸水性 分析: (1)①盐酸是HCl气体的水溶液,浓盐酸易挥发。打开浓盐酸的瓶盖后,看到有白 雾,原因是浓盐酸挥发出的氯化氢气体与空气中的水分结合,形成盐酸小液滴。 ②纯净的浓盐酸是无色的,工业用浓盐酸因含有杂质Fe3+而略带黄色。 (2)浓硫酸的质量增加,原因是浓硫酸吸收空气中的水分,有吸水性。因此,实验 室常用浓硫酸作干燥剂。(如右图所示)。 状元笔记 浓硫酸和浓盐酸在空气中敞口放置,都会变稀,但原因不一样。浓硫酸变稀,是因为吸水性,溶剂增加,溶质不变;浓盐酸变稀是因为挥发性,溶质减少,溶剂不变。因此,浓盐酸和浓硫酸都要密封保存。(二)浓硫酸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2.浓硫酸具有强腐蚀性 【实验探究2】探究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步骤浓硫酸在纸上写 字用木片蘸浓硫酸写字将浓硫酸滴到纱布上将浓硫酸滴到蔗 糖上 一段时间后的现象蘸有浓硫酸的部 分变黑 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黑蘸有浓硫酸的部分变 黑 由黄变黑 结论浓硫酸具有很强的腐蚀性,能使纸张、木条、布甚至皮肤脱水被腐蚀 启发使用浓硫酸时要特别小心,切不可将浓硫酸滴在皮肤和衣服上,因为浓硫酸有很强的腐蚀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 考点一:货币的本质 知识点1:商品的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2)商品的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价值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前者是自然属性,后者是社会属性) ③劳动产品不一定有价值,因为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第二,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因为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是商品。

备注补充: ④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 统一:同时存在商品中,商品是两者的统一体。 对立:任何人都不能同时拥有两个属性。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缺一不可,这是两者统一的表现。 B、对立表现在: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者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他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

知识点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①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产生: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货币产生。 ③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其作用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知识点3: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

A、含义:货币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B、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C、要求:执行这个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 A、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就叫流通手段。 B、表现形式:商品—货币—商品。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交换包括了买和卖两个先后衔接的阶段。而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C、要求:货币执行这个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优选)

新北师大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平行四边形 ....., .....的定义:两线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平行四边形不相邻的两顶点连成的线段叫做它的对角线 ...。 ※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对边相等,邻边之和等于周长的一半 对角相等,邻角互补 对角线互相平分,共有4对全等的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的判别方法: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若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则其中一条直线上任意两点到另一条直线的距 离相等。这个距离称为平行线之间的距离。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 第一章特殊平行四边形-菱形矩形正方形 1菱形的性质与判定 菱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菱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四条边都相等, 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菱形是轴对称图形,每条对角线所在的直线都是对称轴。 菱形被对角线分成了4个面积相等的直角三角形,所以菱形的面积=对角线乘积的一半 ※菱形的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的四边形是菱形。 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 2矩形的性质与判定 ※矩形的定义:有一个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 ..。矩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矩形的性质: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且对角线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矩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对称轴是对边中点的连线所在的直线※矩形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平行四边形叫矩形(根据定义)。 对角线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矩形。(对角线相等且平分的四边形是矩形) 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是矩形。 ※推论: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利用对角线相等且平分) 3正方形的性质与判定 正方形的定义:一组邻边相等的矩形叫做正方形。 ※正方形的性质:正方形具有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一切性质。 正方形是轴对称图形,有四条对称轴。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正方形常用的判定:有一个内角是直角的菱形是正方形; 邻边相等的矩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相等的菱形是正方形; 对角线互相垂直的矩形是正方形。 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边形四者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鹏翔教图3 ※梯形定义:一组对边平行且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叫做梯形。 ※两条腰相等的梯形叫做等腰梯形。 ※一条腰和底垂直的梯形叫做直角梯形。 ※等腰梯形的性质: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对角线相等。 同一底上的两个内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并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 ※夹在两条平行线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在直角三角形中,斜边上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一数学必修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一、集合有关概念 1.集合的含义 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 (1)元素的确定性, (2)元素的互异性, (3)元素的无序性, 3.集合的表示:{ …} 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 度洋,北冰洋} (1)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 (2)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 注意: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N*或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1)列举法:{a,b,c……} 2)描述法:将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的方法。{x∈R| x-3>2} ,{x| x-3>2} 3)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 4)Venn图: 4、集合的分类: (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 (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 (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例:{x|x2=-5} 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1.“包含”关系—子集 A?有两种可能(1)A是B的一部分,;(2)A与B是注意:B 同一集合。 反之: 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或集合B不包含集合A,记作A?/B或B?/A 2.“相等”关系:A=B(5≥5,且5≤5,则5=5) 实例:设A={x|x2-1=0} B={-1,1} “元素相同则两集合相等”即:①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A?A ②真子集:如果A?B,且A≠B那就说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记

作A B(或B A) ③如果A?B, B?C ,那么A?C ④如果A?B 同时B?A 那么A=B 3.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记为Φ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 运算 类型 交集并集补集 定义由所有属于A且属 于B的元素所组成 的集合,叫做A,B的 交集.记作A B (读作‘A交B’), 即A B={x|x∈A, 且x∈B}. 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 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 组成的集合,叫做A,B 的并集.记作:A B (读作‘A并B’), 即A B ={x|x∈A, 或x∈B}). 设S是一个集合,A是 S的一个子集,由S中 所有不属于A的元素 组成的集合,叫做S中 子集A的补集(或余 集) 记作A C S ,即 C S A=} , |{A x S x x? ∈且 韦恩图示A B 图1 A B 图2 S A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科学第一章知识点归纳.doc

科学第五册第一章知识点归纳 一、酸 1.认识酸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盐酸硫酸硝酸碳酸 (2)以上物质电离时产生的全部是,所以它们都是。 (3)酸的pH值 7,酸溶液中加入石蕊试液,变色,加入酚酞试液,变色。 2.将生锈铁钉投入稀盐酸中,可以观察到______ _____色固体消失,__________色溶液 变成了________色溶液;除了铁锈消失外,还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 _____,这是 盐酸与________反应,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酸的个性 (1)浓盐酸、浓硝酸均具有性,打开瓶盖,瓶口有。浓硫酸具有 性,可作干燥剂;具有性,能使物质发生碳化、变黑。浓硫酸易溶于水,同时放 出大量热,所以稀释浓硫酸的正确操作是:稀释浓硫酸的方法——一定要把沿着器壁 慢慢地注入里,并不断,使产生的热量迅速地扩散,切不可把倒入 里。 不慎将浓硫酸溅到皮肤上处理方法是: 。 (2)在表格中填写“变大”、“变小”或“不变” (3)检验盐酸时,可取其少量试液,加入几滴溶液,能观察到有色沉淀生成,化 学方程式; 检验硫酸时,所用试剂为,在其反应中,生成的白色沉淀是,化学方程式 为。 4.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电镀前用盐酸清洗钢铁表面的铁锈。 (2)用盐酸清除锅炉中的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和Mg(OH)2]

(3) 用胃舒平(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中和胃酸 二、碱 1、写出下列碱的化学式: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 氢氧化铁氢氧化铜 2、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电离时生成的全部是它们都属于类。 3、在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试液,溶液显色,加入几滴酚酞试液溶液显色。溶液的pH 7(<、>、=)。 4、氢氧化钠有较强的腐蚀性,俗称、、,它在空气中极易吸收,还能跟起反应,故应保存。 5、在色的氯化铁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是。 6、在色的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是,这个反应的化学方程是。 7、氢氧化钙俗称、,水溶液是石灰水,有腐蚀性。把一瓶石灰水放到空气中,瓶壁和表面有一层白色物质,形成原因是(用方程式表示)。 8、要把装石灰水的瓶子洗干净,先加入少量,原因是(用方程式表示):,再用水洗干净。 9、浓硫酸、氢氧化钠、生石灰都有吸水性,是常用的干燥剂。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每种物质只能使用一次): (1)如果实验室干燥二氧化硫气体,选用。 (2)如果工业上用90%的酒精溶液制取无水酒精,选用。 (3)适宜作保存饼干等食品的干燥剂。 10、用化学式填写: 在熟石灰、稀盐酸、干冰、烧碱中,可用于配制波尔多液的是,用于人工降雨的是,用于制肥皂的是,用于除铁锈的是。 三、盐 1、盐:是中和反应的产物,是和组成的化合物。 2、碳酸钠的性质:(化学式:)

物理选修31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电场基本知识点总结 (一)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1.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两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2.库仑定律:在真空中两个点电荷间的作用力大小为F= kQ1Q2/r2, 静电力常量k=9.0×109N ·m2/C2。 (二)电场强度 1.定义式:E=F/q ,该式适用于任何电场. E 与 F 、q 无关只取决于电场本身,与密度ρ类似,密度ρ定义为V m =ρ ,而ρ与m 和V 均无关,只与物质本身的性质有关. (1)场强E 与电场线的关系:电场线越密的地方表示场强越大,电场线上每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场强方向,电场线的方向与场强E 的大小无直接关系。 (2)场强的合成:场强E 是矢量,求合场强时应遵守矢量合成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3)电场力:F=qE ,F 与q 、E 都有关。 2.决定式 (1)E=kQ/ r2,仅适用于在真空中点电荷Q 形成的电场,E 的大小与Q 成正比, 与r2成反比。 (2)E=U/d ,仅适用于匀强电场。 d 是沿场强方向的距离,或初末两个位置等势面 间的距离。 3.电场强度是矢量,其大小等于F 与q 的比值,反映电场的强弱; 其方向规定为正电荷受力的方向. 4. 电场强度的叠加是矢量的叠加 空间中若存在着几个电荷,它们在P 点都激发电场,则P 点的电场为这几个电荷单独 在P 点产生电场的场强的矢量合. (三)电势能 1.电场力做功的特点:电场力对移动电荷做功与路径无关,只与始末位的电势差有关,Wab=qUab 2.判断电势能变化的方法 (1)根据电场力做功的正负来判断,不管正负电荷,电场力对电荷做正功,该电荷的 电势能一定减少;电场力对电荷做负功,该电荷的电势能一定增加。 (2)根据电势的定义式U=ε/q 来确定。 (3)利用W=q(Ua-Ub)来确定电势的高低 (四)电势与电势差 1.电场中两点间的电势差公式(两个):U AB =W AB /q ;U AB = 2、电场中某点的电势公式: =W A ∞/q = E A (电势能)/ q (五)静电平衡 把金属导体放入电场中时,导体中的电荷重新分布,当感应电荷产生的附加电场E '与原场强E0叠加后合场强E 为零时,即E= E0 +E '=0,金属中的自由电子停止定向移B A ??-A ?A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