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环境的演变1地球的起源与演化1中国古代宇宙观盘古

合集下载

简述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简述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简述地球的起源和演化
地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当时它只是一个尘埃和气体云的形态,这个云团因为引力而开始收缩,在这个过程中,云体逐渐变得更加致密,并形成了一个旋转的盘状结构。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盘状结构变得越来越热,其中心的温度甚至高达数千万度,这导致了核聚变反应的发生,从而形成了太阳。

在盘状结构中,一些小的颗粒互相碰撞和黏合,逐渐形成了行星体,其中包括地球。

地球的演化经历了数十亿年的时间,这期间发生了很多重要的事件。

最初地球表面是熔岩,后来陆地和海洋陆续形成。

海洋中的生命逐渐演化并繁衍生息,陆地上也逐渐出现了不同的生物群落。

地球的大气层也经历了很多变化,最初气氛主要由二氧化碳、水蒸气和氨组成。

但随着生命的演化和化学反应的发生,大气中的氧气含量逐渐增加,这也为生命的进一步演化提供了重要条件。

总之,地球的起源和演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很多不同的因素和作用。

我们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家园。

- 1 -。

元古宙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史

元古宙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史

元古宙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史1. 元古宙概述元古宙,这个名字听上去有点深奥,不过别担心,咱们慢慢聊。

这一时期大约发生在 25 亿到 54 亿年前,地球刚刚从大爆炸后不久开始稳定下来。

其实,元古宙就是地球历史中的一个“过渡期”,就像一场漫长的修整,为地球后来的繁荣铺平道路。

2. 元古宙的环境2.1 地球的形成在元古宙初期,地球还是个“年轻小伙子”,环境可是蛮恶劣的。

刚刚形成的地球,地壳还不稳定,常常会有火山喷发,甚至有些地方根本没有固态的地壳,都是熔岩和火山灰。

可以想象,那时候的地球简直像是个大烤炉。

2.2 大气的变化不过,事情慢慢开始有了变化。

最初,地球的大气层里几乎没有氧气,主要由二氧化碳、氮气和一些其他气体构成。

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球上的微生物开始逐渐改变这种状况。

一些古老的细菌开始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

你可以想象,这就像是一场大规模的“氧气革命”,为后来生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 元古宙的生命演化3.1 早期生命的诞生在这段时间里,生命也开始在地球上“慢慢露出头角”。

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微小的单细胞生物。

它们的出现就像是生命的“萌芽”,虽然当时它们非常简单,但却是地球上生命的第一个开端。

这些微生物在最初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着,不断演化、进化,为后来的复杂生命形式打下了基础。

3.2 生命的多样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古宙的生命逐渐变得更加复杂。

一些多细胞生物开始出现,这些生物不仅仅是单个细胞的“聚会”,而是形成了初步的组织和器官。

虽然这些生物还远没有发展到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植物和动物,但它们的出现标志着生命的多样性开始“开花结果”。

可以说,元古宙就像是生命演化的“育苗阶段”,孕育了未来所有生命形式的雏形。

4. 结束与过渡元古宙结束后,地球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寒武纪。

在这一时期,生命的爆发式增长将地球变成了一个繁忙的生命乐园。

不过,元古宙的“幕后故事”永远不会被忘记。

它是地球生命的起点,是那个“青涩年代”的见证。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地球是宇宙中唯一已知存在生命的行星,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是一项备受关注的科学研究。

地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的太阳系形成时期。

而地球的演化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涉及到地球的物质组成、大气层、水体、生命的出现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地球的起源和演化的角度,介绍地球是如何形成并发展至今的。

地球的起源始于太阳系的形成过程。

根据普遍的理论,太阳系形成于一个巨大的分子云坍缩过程中。

在这个过程中,分子云内的物质开始向中心聚集形成了太阳,而围绕太阳的剩余物质则形成了行星。

地球形成于这个过程中,最初是一个由尘埃、气体和岩石组成的原始团块,称为原行星团。

原行星团逐渐通过重力聚集,形成了地球的雏形。

地球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地球形成初期,地球表面炙热,并且没有氧气和水。

通过凝结,地球逐渐形成了固体的岩石地壳和金属的地核。

同时,地球逐渐吸积了大量的气体,形成了如今我们所知的大气层。

与此同时,地球的内部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包括地壳板块的演变、构造运动等。

地球上的水体是地球演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科学家普遍认同的理论是,地球上的水体是由陨石带来的。

陨石的撞击给地球带来了大量的水,而这些水逐渐积聚形成了海洋。

海洋中的水温度和盐度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与生态环境。

此外,地球上的冰川和河流也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水体变化的产物。

地球上的生命的起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

科学家们认为,生命可能起源于地球的海洋中,最早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

通过长时间的进化,地球上出现了更多更复杂的生命形式,包括多细胞生物和各种种类的植物、动物。

这些生命形式的出现和演化,不仅改变了地球的生态系统,也推动了地球的演化过程。

总结一下,地球的起源与演化是一个复杂而持久的过程。

从分子云坍缩到太阳系形成,再到地球的初步成长,地球的形成阶段是漫长而艰苦的。

而地球的演化阶段,则涉及到地球内部的变化、大气层的形成、水体的积聚,以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等多个方面。

地球环境的演变1地球的起源与演化1中国古代宇宙观盘古

地球环境的演变1地球的起源与演化1中国古代宇宙观盘古

第一章地球環境的演變1-1地球的起源與演化1中國古代宇宙觀盤古開天地歷代對宇宙的論說中,較著名的為蓋天說、渾天說,這些說法在戰國時代已有,漢代又再度興起討論。

蓋天說:天圓地方;天如車蓋(半球形)、地如棋盤(正方形)。

渾天說:天是圓球狀;漢代張衡比喻天地像雞蛋,天是蛋殼、地是蛋黃,並製作了渾儀。

2西方宇宙論A.西元前340年亞里斯多德認為宇宙是球狀,以地球為中心。

B.西元一世紀托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提出地心說。

C.西元1543年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提出日心說。

D.西元1609年伽利略以望遠鏡觀察,支持哥白尼的理論。

E.西元1687年牛頓提出萬有引力,解釋宇宙中各星體彼此間的運動關係。

F.西元1929年哈伯提出星系奔離、宇宙膨脹的動態系統。

G.西元1948年核子物理學家加莫夫提出大霹靂學說。

3在地表可以找到地球起源的線索嗎?可能相當困難;因為地表的風化作用、侵蝕作用及地殼變動常常把這些線索都清除了。

想探討地球的形成,就必須從太陽系天體中去找尋線索。

4太陽系考古(或尋找地球的起源)應從哪裡著手?A.形成後即不再演化的小行星和彗星。

B.隕石,因其可代表類地行星的整體成分。

C.行星的密度,因其可探討行星的化學成分。

5太陽系的形成目前最被接受的太陽系形成理論為太陽星雲學說。

A:星雲因重力作用而開始塌縮,星雲由氣體、塵埃和金屬組成。

B:星雲收縮成旋轉圓盤,原始太陽形成,引發氫核融合反應。

C:圓盤上產生由岩石和金屬的固體微粒所形成的微行星,氣態元素被太陽風吹向太陽系邊緣。

D:重複碰撞使微粒逐漸變大,碰撞和結合增大的現象稱為吸積過程。

E:經過數百萬年後,大行星形成;形成順序是微行星→原形星→大行星。

6固體地球的演化原始地球在不斷碰撞集結過程中形成了,剛形成的地球溫度很高。

A.熱的主要來源有三(1)小行星撞擊時產生的熱能。

(2)外層質量增加使地球內層壓縮產生的熱。

(3)地球內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熱。

中国神话宇宙,世界观第三集,地球的演化史 文字版

中国神话宇宙,世界观第三集,地球的演化史 文字版

中国神话宇宙,世界观第三集,地球的演化史文字版在久远的古代,中国神话宇宙诞生了。

此时,地球还是一片混沌的荒凉之地。

最初的时候,大地被厚厚的暗雾所覆盖。

天地间只有盘古,他身躯高大威猛,手持巨斧,用力一斧破开了这片混沌。

随着巨斧的劈砍,混沌中的气息分化为两种形态:上升的为轻气,下沉的为重气。

轻气聚集成天,重气聚集成地。

天与地分别形成,宇宙开始悄然展开。

天空中的星辰渐渐亮起,银河流转间形成了帝皇宫殿。

唐太宗在帝皇宫殿里统治着宇宙,赐予人间朝阳之力。

他的众多神仙和神灵掌管着天地万物,维持宇宙的运行。

而在地球上,大地开始分化。

高山峻岭、广袤平原、茂密森林和广阔海洋纷纷出现。

动植物开始诞生,丰富了地球的生命。

人类的历史也开始在地球的洪荒中崛起。

中国的神话中,女娲补天的故事被广为传颂。

她用神力创造了人类,并赋予了人们智慧和生存的能力。

人类在地球上不断繁衍生息,创造了繁文缛节的文明。

他们建立了伟大的帝国和繁荣的王朝,留下了传世经典和壮丽建筑。

然而,地球也经历了剧变和灾难。

洪水、地震、干旱等自然灾害时常降临,带给人们巨大的挑战和痛苦。

但是,中国神话中的众多神仙和神灵都以他们的神力和智慧守护着地球和人类。

他们用神通广大的能力调和了天地、山川和水土,保护了人们免受天灾的侵袭。

地球逐渐演化,物种繁衍,人类文明迅速发展。

人们修炼修道,追求与神灵亲近,并从中获得启示和智慧。

中国神话宇宙的地球演化史,不仅是一部自然的历史,更是人类与神灵交融的故事。

这片神奇的土地见证了古老的智慧与信仰,为世界上独特多彩的文化提供了源头与灵感。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课件

《地球的起源与演化》课件
地质年代的测定
地质事件是指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的重大事件,如火山喷发、地震、板块运动等。
地质事件的定义
地质事件的影响
地质事件的记录
地质事件对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时甚至导致了物种的灭绝和新生。
地质事件被记录在地层、岩石和古生物化石中,为研究地球演化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03
02
01
02
CHAPTER
地球的地质历史
地质年代是用来描述地球形成和演化历史的时间单位,包括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地质年代的划分
每个地质年代都有其独特的地质特征和生物群落,反映了地球环境和生命演化的历史。
地质年代的特点
通过研究地层、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等手段,可以测定和划分地质年代。
陨石撞击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03
CHAPTER
地球的生命起源与演化
生命起源的探索
科学家们通过研究化石记录、生物分子结构以及地球化学特征,不断探索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生命起源的条件
生命的起源需要适宜的气候、水和有机物质等条件,这些条件在地球早期的环境中可能已经具备。
生命起源的证据
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关于生命起源的证据,如最早的化石记录、氨基酸等有机物质的合成等,这些证据表明地球上的生命可能起源于约40亿年前。
03
人类的活动对地球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的减少和环境污染等,这些影响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04
CHAPTER
地球的环境变化
总结词
气候变化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它包括全球变暖、极端天气等。
详细描述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类活动产生了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等严重后果。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

地球的起源和演化过程(一)只要打开任何一本世界地图,我们就可以看到在地球上存在各种各样的自然地理环境:一望无际波涛汹涌的海洋和白雪皑皑的崇山峻岭,炎热多雨的赤道森林和飞砂走石的戈壁沙漠,河网交错的千里沃野和千里冰封的冻土苔原等。

同时,我们还知道地球上存在着能适应各种自然地理环境的千差万别的动、植物群落。

现代地球上如此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生物群落难道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吗?不是。

根据地质学的研究,可以证明在过去的“地质时代”中,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生物群落与现在完全不同。

并且证明现在地球上的自然地理现象和生物群落是地球上的无机界和有机界长期发展演变的结果,是在最近的地质时代中才最后形成的。

只不过地球的发展演变速度很慢,不象社会现象那样迅速明显和令人注意罢了。

一般认为,地球自形成以来,已经有四十五亿年左右的年龄。

但有较完整的地质历史记录的年龄仅有二十七亿年。

在这以前的情况,目前还只能看作是地球的史前阶段。

地质学中在研究地球的历史时,仿用了人类历史研究中划分朝代的方法,把全部地球历史分为五个“代”(从老到新为: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

有的代还可以进一步划分为“纪”(如古生代从老到新可分为: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和二迭纪。

中生代可分为:三迭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新生代则分为第三纪和第四纪)。

应当说明,各个代、纪的时间长短是不一样的,一般是越老的代、纪时间越长,越新的时间越短。

(二)太古代和元古代是地球历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发展阶段。

太古代长达九亿年,元古代长达十二亿年,两者合计为二十一亿年,占已知地球历史的四分之三以上。

但由于时代上距离现在过于遥远,人们对地质研究的程度很不够,所以,我们对这两个阶段中地球历史的了解仍然是相当贫乏的,只能对当时的一般情况作轮廓性的说明。

可以肯定地说,从太古代起地球的表面上已经形成了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但它们的性质和规模和现在有明显的不同。

地球的变迁地质环境与风貌演变的历史

地球的变迁地质环境与风貌演变的历史

地球的变迁地质环境与风貌演变的历史地球是一个自然万物聚集的星球,其历史悠久且充满变迁与变化。

在地质环境和风貌演变方面,地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孕育出了多样而美丽的景观。

本文将从地球的演化历史、地质环境与风貌变迁的关系以及具体的地球风貌变化进行论述。

一、地球的演化历史地球的演化历史可以追溯到约46亿年前,形成自宇宙大爆炸之后。

地球经历了多个时期的变迁,包括原始地球、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等,每个时期都留下了独特的地质环境和风貌特征。

原始地球时期,地球表面充满了火山活动和强烈的地壳运动。

这些活动导致陆地的形成和断裂,形成了原始的地形风貌。

而随着地球进入古生代和中生代时期,陆地的分布和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陆漂移等现象影响了地球的地质环境和风貌。

新生代时期,地球经历了冰期和间冰期的交替,这对地球的气候和地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冰川的扩张与消退改变了地球表面的形态,形成了许多壮丽的冰川地貌,如冰川峡谷、冰川湖等。

二、地质环境与风貌变迁的关系地质环境与风貌变迁有着紧密的联系。

地球的地质环境是指地壳、岩石、地球内部构造等因素,而风貌变迁则是指地表的地形、地貌、气候等方面的变化。

地质环境的变迁直接影响了地球的风貌演变。

比如,地震和火山喷发是地球地质环境剧变的表现,它们可以改变地形、形成新的地貌风貌。

地质运动还可以导致断层、盆地的形成,从而影响地球的风貌特征。

另外,气候变化也是地质环境与地貌变迁之间的重要关联因素。

气候的长期变化会导致地球的风化和侵蚀作用,形成河流、峡谷、丘陵等地貌特征。

例如,长期的风蚀作用形成了世界著名的风成地貌,如中国的张北风城、美国的莫把克地质国家公园等。

三、地球风貌的演变地球风貌的演变是地质环境和其他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同时也是时间的积淀和岁月的痕迹。

陆地风貌是地球风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陆地风貌经历了多样化的变迁。

从原始的地壳运动到古生代大陆漂移,再到中生代的火山活动和冰川运动,这些都对陆地风貌的形成和变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地球環境的演變1-1地球的起源與演化1中國古代宇宙觀盤古開天地歷代對宇宙的論說中,較著名的為蓋天說、渾天說,這些說法在戰國時代已有,漢代又再度興起討論。

蓋天說:天圓地方;天如車蓋(半球形)、地如棋盤(正方形)。

渾天說:天是圓球狀;漢代張衡比喻天地像雞蛋,天是蛋殼、地是蛋黃,並製作了渾儀。

2西方宇宙論A.西元前340年亞里斯多德認為宇宙是球狀,以地球為中心。

B.西元一世紀托勒密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提出地心說。

C.西元1543年哥白尼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提出日心說。

D.西元1609年伽利略以望遠鏡觀察,支持哥白尼的理論。

E.西元1687年牛頓提出萬有引力,解釋宇宙中各星體彼此間的運動關係。

F.西元1929年哈伯提出星系奔離、宇宙膨脹的動態系統。

G.西元1948年核子物理學家加莫夫提出大霹靂學說。

3在地表可以找到地球起源的線索嗎?可能相當困難;因為地表的風化作用、侵蝕作用及地殼變動常常把這些線索都清除了。

想探討地球的形成,就必須從太陽系天體中去找尋線索。

4太陽系考古(或尋找地球的起源)應從哪裡著手?A.形成後即不再演化的小行星和彗星。

B.隕石,因其可代表類地行星的整體成分。

C.行星的密度,因其可探討行星的化學成分。

5太陽系的形成目前最被接受的太陽系形成理論為太陽星雲學說。

A:星雲因重力作用而開始塌縮,星雲由氣體、塵埃和金屬組成。

B:星雲收縮成旋轉圓盤,原始太陽形成,引發氫核融合反應。

C:圓盤上產生由岩石和金屬的固體微粒所形成的微行星,氣態元素被太陽風吹向太陽系邊緣。

D:重複碰撞使微粒逐漸變大,碰撞和結合增大的現象稱為吸積過程。

E:經過數百萬年後,大行星形成;形成順序是微行星→原形星→大行星。

6固體地球的演化原始地球在不斷碰撞集結過程中形成了,剛形成的地球溫度很高。

A.熱的主要來源有三(1)小行星撞擊時產生的熱能。

(2)外層質量增加使地球內層壓縮產生的熱。

(3)地球內部放射性同位素衰變產生的熱。

B.地球內部產生分層的過程(1)原始地球是沒有成層的,是由微行星碰撞形成,岩漿海所覆蓋。

(2)原始地球構成物質中的鐵與鎳沉到地球中心,形成以鐵為主的地核;比較輕的物質浮到表層,形成地函。

(3)地球分化成層,核心密度最大,向外密度愈來愈小。

微行星碰撞減少,地表溫度下降變成固態;中心部分的熱與放射性物質放出的熱,使部分地函熔融,而較輕的物質浮到表層,形成地殼。

(4)地球內部至今尚未完全冷卻,因而造成地殼不斷發生變動。

7大氣的演化A.地球大氣的演化可以分成以下階段(1)剛開始時是原始大氣,原始地球表面有太陽星雲最豐富的氫和氦,這些原始大氣因分子較輕都散逸到太空中。

(2)當地球內部溫度升高時,蘊含在地球內部的易揮發性物質以氣態形式釋放出來,經火山噴發到地表,此時地球大氣即以水氣和二氧化碳為主。

(3)表面開始冷卻後,水氣凝結為海洋,溶解二氧化碳形成碳酸根離子,並和水中的鈉、鎂、鈣等離子,形成碳酸鹽沉澱物。

(4)紫外線照射水氣,分解放出氧氣。

另外植物行光合作用,也釋放出氧氣。

氧氣會和水中的鐵離子作用形成氧化鐵,直到約20 億年前大氣中才開始累積氧氣。

當氧氣量足夠多時,大氣中開始形成臭氧層以阻擋紫外線直射地表,保護地表的生物B.大氣成分以氮為主,有兩個原因(1)氮的化學性質很不活躍,不容易和其他物質化合。

(2)氮在水中的溶解度很低,所以它大多得以氣態形式存在於大氣中。

8海洋的演化A.微行星碰撞減少,地表溫度下降,大氣中的水氣凝結而降雨形成原始海洋。

B.經火山噴發、風及河流搬運等輸送,將大量鈉、鎂、鈣、硫、碳、氯等元素帶入海中。

C.海水鹽度達到現在的平衡。

大氣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長期進行著物質的循環及交換,彼此間的關係密不可分,可視為一個完整的系統。

1-2 地球的歷史1研究地球歷史的方法(相對定年的方法)A. 疊積 定律:岩層沉積時必為 水平 沉積, 新 地層沉積在 舊 地層之上、 小 顆粒在 大 顆粒之上。

B. 截切 原理:截切者 新 ,被截切者 老 。

右圖地質事件的順序為:頁岩層→ 砂岩層 → 礫岩層 → 斷層錯動與岩脈侵入(岩層較老、斷層和岩脈較新)。

例題:請以數字列出下圖中所發生地質事件的順序。

:A 礫岩形成:B 砂岩形成:C 礫岩形成:A 、B 間侵蝕面形成:B 、C 間侵蝕面形成:現今侵蝕面形成:逆斷層形成:岩脈侵入C. 化石連續 定律:利用含有同類化石岩層應屬於同一年代的原理,便可以對全世界的岩層進行時間先後的比對。

化石群對比D.標準化石:同時代的地層中,所包含的特有化石。

標準化石的條件:(1) 演化速度快 (2) 生存期限短(3)分布範圍廣 (4)個體數目多(5)特徵明顯在野外易鑑定E.指相化石:能反映當時 沉積環境 或 氣候紀錄 的化石。

指相化石的條件:(1)對於環境的變遷相當敏感 (2) 分布範圍窄(3) 個體數目多 (4)特徵明顯易辨認例如:造礁珊瑚(生長在溫暖淺海含砂量少的環境)。

2研究地球歷史的方法(絕對定年的方法)十九世紀末,發現放射性元素會衰變的性質可推算事件發生的時間。

放射性同位素會釋放出粒子,從原來的 母元素 ,衰變成新的 子元素 。

當母元素衰變到剩下一半時,所需的時間稱為 半衰期 。

隨著時間的增加: 母元素 越來越少, 子元素 越來越多。

用放射性定年可以偵測到 10 個半衰期以內的年代,這些放射性元素的放射速率 穩定 ,不受 溫度 、 壓力 、 其他因素 的影響。

總原子數0=100N N 母 N 子 :N N 母子 N母/0N 經過1個半衰期 50 50 1 : 1 (1/2)1經過2個半衰期 25 75 1 : 3 (1/2)2經過3個半衰期 12.587.5 1 : 7 (1/2)3N 0: 原子數 N :經t 時間後剩餘之原子數m 0: 總質量 m :經t 時間後剩餘之總質量R 0: 放射強度 R :經t 時間後剩餘之放射強度T : 半衰期 t :化合物存在時間N N 0=m m 0=R R 0=12tT ⎡⎤⎢⎥⎣⎦ 例題:碳14其半衰期約為5500年,用碳14定年最多可以定到多少年?1012⎡⎤⎢⎥⎣⎦=550012t ⎡⎤⎢⎥⎣⎦ 10=t 5500⇒t=55000(年)碳14可用來偵測約5萬多年以內的事件年代例題:放射性同位素碳14之半衰期約為6000年,碳14之量減少至原來的1/8所需的時間約為若干年? 18=600012t ⎡⎤⎢⎥⎣⎦⇒312⎡⎤⎢⎥⎣⎦=600012t ⎡⎤⎢⎥⎣⎦ 3=t 6000⇒t=18000(年) 地質年代表隱生元 顯生元46億 5.5億 2.5億 0.65億0 40.5 3 1.85 0.65始生代 原生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寒武紀 奧陶紀 志留紀 泥盆紀 石炭紀 二疊紀 三疊紀 侏儸紀 白堊紀 第 三 紀 第四紀代表化石無脊椎動物出現 海相:三葉蟲 海相:菊石 陸相:恐龍 哺乳類陸相:象類3地球歷史的紀錄A.前寒武紀(1)時間:約 46 億年前地球誕生至 5.5 億年前。

(2)特徵:(a)地層中生物化石稀少。

(b)約5億4千萬年前的岩層紀錄中,突然有大量物種出現,現今的動物門 幾乎都已出現在當時的化石紀錄中了,此稱為「 寒武紀大爆發 」。

(c)出現最早的生命證據:約38億年前在 格陵蘭島 沉積岩中留下碳質遺跡。

(d)約35億年前,最早的微生物化石形成 疊層石 。

(e)到25億年前左右,地層中出現了大量的 氧化鐵 ,顯示當時大氣發生極大變化, 疊層石 化石也開始大量出現。

(f)約21億年前,出現最早的 真核生物 化石。

(g)約11億年前,出現 多細胞 的生痕化石。

(h)約7億年前, 艾迪卡拉 生物群出現,為無硬殼與無齒動物,生活於淺海。

B.古生代(1)時間:約 5.5 億年前至 2.5 億年前。

(2)特徵:(a)以海洋 無脊椎動物 最為繁盛。

(b) 三葉蟲 為代表生物。

(c) 腕足 類普遍。

(d)泥盆紀兩棲類出現,至石炭紀繁盛。

(e)奧陶紀魚類出現,泥盆紀為魚類時代。

(f)石炭紀爬蟲類出現。

(g)二疊紀末發生生物大滅絕(減少50%)。

C.中生代(1)時間:約2.5億年前至0.65億年前。

(2)特徵:(a)陸地布滿淺海和沼澤,氣候溫暖潮濕。

(b)恐龍為陸地代表生物。

(c)菊石為海洋代表生物。

(d)約0.65億年前,小行星或彗星撞擊地球,造成恐龍及眾多生物滅絕。

D.新生代(1)時間:約0.65億年前至今。

(2)特徵:(a)氣候變化劇烈。

(b)常出現冰期造成物種滅絕。

(c)大量繁衍哺乳類。

(d)被子植物的繁盛。

(e)新生代晚期,人類登上地球舞臺。

1-3 人與地球環境1地球適合生命發展的條件A.需要有 液態水 的存在,才能移除早期地球大氣中大量的二氧化碳,使地球的溫室效應減弱,地表有效的降溫。

B.需要有 適宜的溫度 ,有調控地表溫度的作用。

(1)地球溫度較暖時,岩石風化作用速率較快,會加速移除大氣中的2CO ,造成溫度下降;一但地球太冷風化作用減少,2CO 流失量減少,火山持續釋放二氧化碳,使地球暖化。

(2)當碳循環維持 平衡狀態 時:大氣中移除的2CO =進入大氣的2CO ;埋入地球內的碳酸鹽及有機碳中所含碳=從地球內部釋放出的碳量。

C.必須要有 大氣層 的保護罩,讓碳在大氣、水及岩石圈中,進行交互及循環作用。

2.碳的循環與生物圈的關係A.綠色植物以 二氧化碳 為原料,進行光合作用釋放出 氧氣 。

B.生物死亡腐爛,被 細菌 分解,釋放出二氧化碳。

C.化石燃料 燃燒 後釋出二氧化碳。

3人類對環境的影響資源、 能源 及 空間 漸趨不足, 環境汙染 破壞地球原來的平衡狀態,環境的變化已造成部分 生物的滅絕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