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仁汤看湿热治疗之法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脾胃湿热症状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不爽粘滞),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配方:杏仁 15克、飞滑石 18克、白通草 6克、白蔻仁 6克、竹叶 6克、厚朴 6克、生薏仁 18克、半夏 15克。
解读:方用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开发中焦湿滞,化浊宜中;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仁'。
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
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而有清热利湿,宣畅混浊之功。
三仁汤配伍禁忌:药用辛开苦降淡渗以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调畅三焦气机。
体现了“分消走泄”法。
用药禁忌:杏仁用量不宜过大,常用量为15g,过量后易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
三仁汤原文: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
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仁六钱,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三仁汤是治疗上中二焦湿热证的要方,根据不同主症加味,以达到清热利湿、疏通三焦、调理气机、健脾利小便之效。
凡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湿热俱重者,加入黄芩、二花、鱼腥草等清热药,热象愈重加入愈多。
急慢性胃肠炎湿热阻滞中焦,挟食,症见胃脘闷痛较甚,嗳腐,有饮食不调史,加入鸡内金、炒麦芽;呕吐较剧者,三仁汤和胃止呕之力稍逊,加入生姜、半夏;腹胀、纳呆者,加入莱菔子、干姜;大肠气机不畅所致便溏或便秘,此便秘多为先硬后塘,以大便困难,大便时间长为特征,苔黄厚腻者,加入莱菔子、白术、大黄。
治疗湿热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三仁汤

治疗湿热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三仁汤治疗湿热初起,邪在气分,湿重于热的常用方剂——三仁汤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清代大医吴鞠通根据湿温病初期病因病机而立。
原文记载:“三仁汤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按今时度量衡,彼时一钱约当于今时的3克,有需要的朋友可按此比例自己换算出合适的剂量来。
何为湿温?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特征。
病起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吴鞠通认为,湿温病初期有三个“不可”:一则,不可汗,“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则,不可下,“下之则洞泄”;三则,不可补,“润之则病深不解”。
湿温是个难治之病,因湿被热蒸,热为湿遏,既不能辛散以发表,又不能苦寒以抑降。
唯有芳香化浊,淡渗利湿以治之,于是提出湿温代表方剂三仁汤以作示范。
三仁汤的适应证是:湿热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
该方适用于湿温初起,卫气同病。
三仁汤代表三个法,治湿三法,第一法就是辛香祛湿。
吴氏在设立三仁汤时考虑湿性重浊易阻碍气机,用了针对中焦之白蔻仁、竹叶和厚朴。
第二,苦温燥湿,像半夏厚朴都是苦温的。
苦温能够让湿变得干燥,它们像草木灰一样,地底有湿就拿点草木灰撒下去燥湿,马上就干干爽爽。
有些人说老流口水,弄点厚朴白术半夏,一吃口水就收了。
因为被它干燥了,叫苦温燥湿。
第三,甘淡利湿。
草竹叶、滑石、薏苡仁,都是甘甘淡淡的,甘淡能让湿气走的快一点。
这是三个理法,另外三法,用三焦理解。
上焦有湿头重如裏—杏仁,中焦有湿,胃口不开—蔻仁,下焦有湿,腿脚沉重—薏苡仁。
杏仁开宣上焦祛湿,蔻仁温通中焦祛湿,薏苡仁渗利下焦祛湿,堪称上中下三焦三军作战。
吴鞠通是温病的代表人物,他提出温病的三焦辩证学说《温病条辨》是吴鞠通的代表作,是温病医学的一座丰碑里程碑,不朽的中医著作。
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

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作为一名中医学爱好者,我有幸参与了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在此,我愿分享我的经验与心得,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为胃脘疼痛、胀满、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
根据中医理论,该病机为湿热内蕴,脾胃失和。
三仁汤作为一种经典的古方,具有清热利湿、和胃止痛的功效,临床应用广泛。
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过程中,我严格遵循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对患者进行详细的望、闻、问、切四诊合诊。
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差异,我将患者分为湿重、热重和湿热并重三种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药物配比和剂量。
对于湿重患者,我以三仁汤为基础方,加大茯苓、泽泻等利湿药物的用量,同时配以陈皮、法半夏等理气化湿药物。
我还根据患者的体质,适当加入白术、山药等健脾药物,以增强脾胃运化湿邪的能力。
对于热重患者,我在三仁汤基础上加大黄芩、黄连等清热药物的用量,同时配以山栀、豆豉等清利湿热的药物。
为了防止清热药物伤及脾胃,我还会适当加入干姜、肉桂等温里药物,以顾护脾胃。
对于湿热并重患者,我采用三仁汤原方,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
如患者伴有胃脘疼痛,我会加入元胡、川楝子等止痛药物;如患者伴有呕吐,我会加入半夏、竹茹等止呕药物。
然而,在临床应用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部分患者在服用三仁汤后,出现腹泻、腹痛等不适症状。
这可能与患者体质偏虚、药物剂量不当等因素有关。
因此,在临床应用中,我注重根据患者体质调整药物剂量,并在必要时配合其他药物进行治疗。
在我作为一名中医学的爱好者并参与三仁汤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中的临床应用研究中,我有幸目睹了中医药的神奇魅力。
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也感受到了中医药在治疗疾病中的独特优势。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湿热中阻型是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
患者的胃脘疼痛、胀满、呕吐、食欲不振等症状,让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阻发热之经验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阻发热之经验三仁汤是治疗湿温病的一张名方,但其具体的临床应用或许很多人还不是很清楚,相信认真研读姜老师这篇文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文/姜兴俊三仁汤见于《温病条辨》,原方由杏仁、白蔻仁、生苡仁、厚朴、通草、滑石、竹叶和半夏组成。
主治“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之证。
笔者用其加减治疗湿阻发热,效果十分理想,现报道如下。
一、基本处方三仁汤加减方:生苡仁30g ,杏仁12g ,白蔻6g ,厚朴12g ,滑石30g ,竹叶10g ,木通10g ,白茅根30g。
凡湿阻发热(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均可在此方基础上辨证加味。
方中药量系成人量,小儿用量酌定,“辨证加味”项中药量亦同。
处方一般开两剂,第一剂用于退热,第二剂用于清除余邪或巩固疗效。
病情轻微者一剂即可。
二、煎服方法每剂煎服3 ~ 6 次(具体次数视辨证加味后的处方大小确定)。
每次用武火煎15 ~20分钟,然后滗出药汁静置,待温时取上清液250ml 左右服用(小儿则根据年龄、体重酌定),清液下沉淀物(主要系滑石,此药未予包煎,乃是为了充分煎出药效)则倒回药锅,下次再煎。
每日煎服次数根据发热程度确定:体温在37.5 ℃左右者,每日3 次;体温在38 ℃左右者,每隔4 小时1次;体温在38.5 ℃左右者,每隔3 小时1 次;体温在39 ℃左右者,每隔2 小时1 次;体温在39.5 ℃以上者,每隔1 小时1 次;药后体温降为正常但需巩固疗效者,每日3 次。
三、适用证候(1)发热,腋下体温在37.5 ℃~40 ℃之间(湿阻发热一般不超过40 ℃);(2)口不干不渴,或微感口渴但不欲饮水;(3)舌质水滑或润而不燥,舌苔白或白腻之上略覆黄色;(4)咽峡部色淡,或虽微红而湿润;(5)大便稀,或软而不燥。
以上乃湿阻发热之主症,其次尚可见身肤汗出、微咳少痰、脘腹痞闷、不欲饮食、小便黄或量少不畅等症。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实践经验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的临床实践经验湿温病是一种由湿邪引起的疾病,其特点是病程较长,病情复杂,临床表现多样。
在治疗湿温病时,我始终坚持辨证论治的原则,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而在众多的方剂中,三仁汤是我最常用的一种。
三仁汤由杏仁、白蔻仁、生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宣通三焦、调和脾胃等功效。
在治疗湿温病时,我主要将三仁汤应用于湿重于热的病证。
一是宣畅气机。
湿温病患者往往气机不畅,导致病情缠绵不愈。
三仁汤中的杏仁、白蔻仁、生苡仁等药物具有宣畅气机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
二是清利湿热。
湿温病的病因主要是湿邪,而三仁汤中的滑石、通草、竹叶等药物具有清利湿热的作用,能够有效地消除病因。
三是宣通三焦。
三仁汤能够宣通三焦,促进湿邪的排泄,从而达到治疗湿温病的目的。
四是调和脾胃。
三仁汤中的厚朴、半夏等药物具有调和脾胃的作用,能够增强患者的食欲,改善患者的消化功能。
在应用三仁汤治疗湿温病时,我通常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症状,适当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例如,若患者出现发热、口渴、尿黄等症状,我会加入黄芩、黄连等药物,以清热解毒;若患者出现胸闷、胁痛等症状,我会加入柴胡、郁金等药物,以疏肝解郁。
病例一:患者男性,40岁。
病程一个月,主要症状为发热、身重、肢倦、胸闷、纳差。
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属湿温病,湿重于热。
给予三仁汤加减治疗,服药七剂后,患者发热、身重等症状明显缓解,继续服药治疗,最终痊愈。
病例二:患者女性,50岁。
病程两个月,主要症状为发热、口渴、尿黄、胁痛。
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证属湿温病,湿热并重。
给予三仁汤加减治疗,服药十四剂后,患者发热、口渴等症状基本消失,继续服药治疗,最终痊愈。
三仁汤是治疗湿温病的一剂良方,只要辨证准确,用药得当,就能够取得显著的疗效。
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我将继续深入研究三仁汤的临床应用,为更多的湿温病患者解除痛苦。
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我深刻体验到三仁汤在治疗湿温病方面的独特魅力。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祁×× 男 29岁[主证]头痛沉重,发热不解,午后尤甚,已有⼀周,时值暑⽇,⼝⼲不欲饮⽔,胸闷⽋畅,⼩便黄短,⾆⽩⽽腻,尖边略红,脉沉细滑⽽数(体温39.6℃)。
[辨证]暑湿遏阻,弥漫三焦。
[治则]宣化中焦,清利暑湿。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温医案⼆董×× 男 30岁[主证]病发初秋,云“感冒”20余⽇,恶寒发热,头⾝痛重,全⾝⽆⼒,曾⽤多种抗菌素治疗热势不退。
现症头痛如裹,神志蒙蒙,发热不解,午后尤甚,⼝⼲饮少,胸闷不畅,⾝重疼痛,纳呆⽆味,⾯⾊淡黄,⾆苔⽩厚腻微黄,质较红,脉沉滑数(尿蛋⽩+,体温39.5℃)。
[辨证]三焦⽓化失司,湿蕴热蒸为患,湿温之症。
[治则]宣化中焦,清利湿热。
[⽅药]⽣薏⽶30克⽩⾖蔻(打)3克炒杏仁(打)9克滑⽯渣24克姜半夏6克制厚朴6克淡⽵叶9克⽩通草9克⾦银藤30克按:上⽅为《温病条辨》三仁汤化裁,⽅中多为清化通利之品。
本例曾⽤青链霉素、⼟霉素、安乃近、APC及解表清热之品17剂,治疗20余天,热势不退(体温37.4℃~39.8℃)。
服上⽅2剂,体温即降⾄正常范围(体温36.2℃~37.2℃)。
后因⾷鸡汤,体温⼜轻度上升⾄37.4℃,按原⽅共服13剂,治疗18天,体温完全正常。
体温虽退,则感⼝渴欲饮,时有⼼悸,夜寐⽋和。
此湿邪渐解,余热未清,⼼神失和之象。
随以化湿和中,稍佐安神之品。
⽅⼆:⽣薏⽶30克⽩⾖蔻(打)3克杏仁泥12克云茯苓12克青⽵茹9克炒枣仁(打)15克炒⾕麦芽各9克连服4剂,余证已减,唯尚有周⾝乏怠之感,动则汗出。
此邪势见退,正⽓不⾜,病后体弱之征,当以运化扶正之品调和,宜益⽓健运,醒脾和中之剂。
⽅三:太⼦参15克炒六曲9克炒陈⽪6克云茯苓6克莲⼦⼼3克⽣姜⽚3克炙⽢草3克炒⾕麦芽各9克服上⽅3剂,苔退脉缓,诸证均消,追随观察1个多⽉,体温未再上升,病即痊愈。
“湿温病”临床并不少见,吴鞠通《温病条辨》⼀书记载:“头痛恶寒,⾝重疼痛,⾆⽩不渴,脉弦细⽽濡,⾯⾊淡黄,胸闷不饥,午后⾝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湿温。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有幸在过去数年中,对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进行了深入的临床观察。
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中医将其归属于“胃病”范畴,并根据病因病机将其分为若干类型。
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其特点是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
对于这一类型的慢性胃炎,中医治疗通常采用清热除湿、和中止痛的方法。
而三仁汤加减正是代表方之一。
三仁汤加减由三仁(杏仁、白豆蔻、薏苡仁)、黄连、黄芩、半夏、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除湿、和中止痛的功效。
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我会对方剂进行适当的加减,以增强治疗效果。
在临床观察中,我共治疗了100例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龄分布在2570岁之间。
所有患者在就诊时均表现出胃部胀满、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症状。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经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胃炎。
治疗结束后,我对患者的疗效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痊愈38例,显效47例,有效11例,无效4例。
总有效率为96%。
通过这次临床观察,我深刻地体会到了三仁汤加减在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方面的优势。
三仁汤加减具有显著的清热除湿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胃部胀满、疼痛等症状。
方剂中的和中止痛成分,能够缓解患者的恶心呕吐、口苦口干等症状。
三仁汤加减还具有调和脾胃、增强食欲的功效,对于改善患者的食欲不振症状具有明显效果。
当然,临床观察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如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腹泻、腹痛等副作用。
这可能与三仁汤加减的清热除湿作用过强有关。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对方剂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避免副作用的产生。
作为一名中医医师,我有幸在过去数年中,对三仁汤加减治疗湿热中阻型慢性胃炎进行了深入的临床观察。
现在,我想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观察结果。
《三仁汤》通三焦,祛湿热,可惜你不会用!

《三仁汤》通三焦,祛湿热,可惜你不会用!《温病条辨》中这样说,“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而解,温热之一凉则退,故难速已。
” 湿气的特点是氤氲粘腻,也是让医家比较头痛的。
这时就要用到《三仁汤》这个方剂了。
三仁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其成分由杏仁、半夏、飞滑石、生薏仁、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组成,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的功效。
主治湿温初起,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谈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
先分析下方解:君药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气,气化则湿化。
白蔻仁—芳香化湿,行气,调中。
生薏仁—甘淡,渗利下焦湿热,健脾。
三仁合用,能宣上、畅中、渗下而具清利湿热,宣畅三焦气机之功。
臣药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化湿行气,散满消痞。
佐药滑石、竹叶、通草—甘寒淡渗,利湿清热。
全方配伍,药用辛开苦降淡渗以宣上、畅中、渗下,使湿热之邪从三焦分消,调畅三焦气机。
先来看下感受湿温初起的人都有哪些表现?首先在症状上,人会感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这个表现可能有些像风寒感冒初起;但是脉象却是濡滑、濡软或弦滑脉;再看看舌象,舌淡苔多白腻。
此外,还伴有口不渴,胸闷、纳差不饥饿等表现;更奇怪的是,还会像阴虚者一样,有午后时分发热的情况。
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用三仁汤试试吧!方剂中的杏仁、白蔻仁和薏苡仁。
由上中下三焦齐发,共同解除氤氲粘腻的湿温之邪,让身体水液代谢的功能恢复正常。
杏仁,苦平宣利上焦肺气,因为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亦化;白蔻仁,辛苦芳香开中焦,化湿醒脾,行气宽中;薏苡仁,甘淡性寒导下焦,渗利湿热而健脾。
半夏、厚朴苦辛温化,行气除满,可以有效把阻滞在胸胁间的水湿痰饮温化掉,从而更有效的辅佐杏仁和白豆蔻,帮助条畅上、中焦之气机;而滑石、通草、竹叶寒凉淡渗,以增强薏苡仁清利下焦湿热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