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可见反复、持续性的不同程度的疲劳,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肌肉痛,无关节红肿的多关节疼痛,咽喉痛,失眠、抑郁等躯体、精神症状[1]。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亦逐渐增加,CF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达14%~29%,因此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
由于患者症状繁多,理化检查多为正常,所以,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
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症多发,笔者应用三仁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中医认为CFS主要是由起居失常、饮食不节、劳逸损伤、情志不遂、素体虚弱等,导致人体气血、脏腑、阴阳失,气机紊乱,病位在脾、肾、肝三脏,旁兼心、肺两脏,但以脾脏为主[3]。
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者,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脾乃得禀”。
脾胃功能失调,以致气血不足是导致CFS发病的关键因机。
脾胃为气血后天生化之本,四肢之所禀、头窍之所依,莫不因脾胃功能受扰而气血化源与升发不足,气血、清阳无以实机体,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组成。
方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畅肺气,以通调水道,使气化则湿化;薏苡仁甘淡,功在疏导下焦,兼渗湿益脾;白蔻仁芳香苦辛,《本草正义》说它能上能下“先升后降”,故能转输中焦,醒脾和胃,振复运化水湿之机。
配以半夏苦温燥湿;厚朴苦辛化湿;滑石、通草淡渗利湿,再用清灵透利之竹叶,一则宣泄内外之湿,二则清透湿郁所化之热。
全方宣、化、利具备,融宣肺健脾淡渗数法于其中,且方中药性平和,无寒热之偏及温燥辛散太过之弊。
笔者在临证过程中发现CFS患者虽以疲劳为主诉来就诊,但伴随症状也比较突出,虽表现不同,但有好多共同之处。
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多坐少动、喜暖避寒,尤其是身居江南流域,气候暖湿,使聚湿生痰、痰湿困阻中焦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失宜,各种食疗、补品繁多,增加了脾胃的运化负荷;另外,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各种情志不遂影响气机升降,终致脾不键运,湿邪困厄,闭阻清阳,气血不能宣畅升达,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4]。
王文友应用“柴胡三仁汤”加减治疗杂病验案4则

王文友教授是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首都国医名师,仲景书院“仲景国医导师”,师承于伤寒大家陈慎吾,从医60余载,注重方证对应,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临床上注重调理肝脾,善用经方,尤其善用“柴胡剂”加减治疗各种杂病,自创柴胡三仁汤,此方由三仁汤加柴胡、黄芩组合而成。
其中三仁汤(由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滑石、通草、竹叶、半夏、厚朴组成)原为《温病条辨》中治疗湿温初起,湿气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的主方,加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以加强疏利三焦水道之力,源于《伤寒论》230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可予小柴胡汤。
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
”全方宣上畅中渗下,疏利少阳枢机,三焦通畅,使气畅湿行热消,则诸症自除。
谨守湿热郁阻三焦气机之理,参以渴不欲饮、舌苔腻、大便黏滞不爽之症,即可应用。
柴胡三仁汤为王老临床治疗湿热内蕴所致各种杂病的常用方剂,笔者有幸师从王老,现将王老应用柴胡三仁汤加减治疗杂病验案4则介绍如下。
1 慢性扁桃体炎张某,女,47岁。
2016年4月16日初诊。
主诉:咽痛咽干1月余。
患者1月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痛咽干,伴口苦口干,未曾服药治疗。
刻下:咽痛咽干,口苦口渴,心烦急躁,心悸多梦,纳可,大便日二行,质溏,黏滞不爽,末次月经:2016年4月12日,量可色暗红,扁桃体Ⅰ°肿大,轻度充血。
体胖,超重约20 kg。
舌苔薄黄稍腻、舌下脉络瘀暗(++),脉弦滑。
辨证为肝郁脾虚,湿热熏蒸。
治宜化浊除湿,清热利咽。
处方:柴胡10 g,黄芩12 g,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蔻仁10 g,法半夏9 g,厚朴10 g,滑石20 g,竹叶6 g,通草6 g,金钱草30 g,牛蒡子15 g,金银花20 g,藿香10 g,麦冬20 g,茯苓10 g。
7剂。
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月23日二诊:咽干咽痛明显减轻,口苦、烦急好转,仍口干、多梦,眠欠实,大便日1次成形,舌苔薄黄、舌下脉络瘀(+),脉弦滑。
三仁汤治验录

三仁汤治验录三仁汤是临床常用的方剂,适用于湿大于热的湿热病治疗。
现将三仁汤的治验资料整理如下。
《温病条辨》湿温、寒湿:四三、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
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方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方中杏仁宣通上焦肺气,使气化有助于湿化;白蔻仁,化湿醒脾畅中;薏苡仁益脾渗湿,使湿热从下而去;三药为主,故名“三仁”。
辅以半夏、厚朴除湿消痞,行气散满;通草、滑石、竹叶,清利湿热。
诸药合用,共成宣上、畅中、渗下之剂。
原方适用于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出现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但是如果善于抓住组方的宣畅气机和清利湿热的功效,适当加减药物,可以治疗其他杂症。
分享一则陈瑞春老先生用三仁汤止汗的案例。
1998年夏天,7月20日。
一患者因为咳嗽、低热,用柴葛解肌汤加减,服5剂低热除,咳嗽止,惟汗出甚多。
继之改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服5剂出汗减轻,但背部汗出仍多,几乎是汗流浃背。
三诊,视其诸恙平息,惟汗出如故,且有蒸蒸之势。
又视其舌苔白腻,便溏,溺黄,脉不紧不数,缓而偏软。
疏方三仁汤加藿香,嘱进5剂。
药后来诊,诉服上药后,汗出已止,一切正常。
无不适者,遂以此方调理。
诊毕反思,前者一诊用柴葛剂透热疏散,起到退热作用;后者二诊以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旨在调和营卫以补益固表。
二者虽起到应有的作用,但对湿邪置之不顾。
既未透湿于外,亦未渗湿于下,故湿遏热伏,汗出如蒸。
背为阳,湿遏阳伏,故背部出汗甚多。
然用三仁汤宣上透达肺气,运中醒悦脾胃,渗下通调水道,三焦通畅,气机舒展,故不止汗而汗自止。
三仁汤在小儿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三仁汤在小儿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张涛
【期刊名称】《光明中医》
【年(卷),期】2016(031)016
【摘要】三仁汤是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创立治疗湿温病的代表方,由杏仁、薏苡仁、白豆蔻仁、滑石、白通草、竹叶、厚朴、半夏组成。
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效。
原方主要为湿温病而设,“湿”乃脾土所生,与脾胃系统疾病联系密切。
运用此方加减治疗小儿脾胃病,如慢性胃炎、胃肠功能紊乱、小儿腹泻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细菌性痢疾取得了满意疗效。
【总页数】3页(P2421-2423)
【作者】张涛
【作者单位】河南省南阳市中医院儿七科南阳 473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青蒿三仁汤在小儿湿温病中的应用 [J], 戴晓艳
2.改良三仁汤在肾脏病中的临床应用 [J], 边红萍;张胜容
3.单行方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J], 秦谊;郭霞珍
4.三仁汤加减方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脾胃湿热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 [J], 姚健
5.“和法”在脾胃病中的临床应用 [J], 韩维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每日学一方【三仁汤】

每日学一方【三仁汤】三仁汤《温病条辨》三仁汤,中医方剂名。
为祛湿剂,具有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之功效。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临床常用于治疗肠伤寒、胃肠炎、肾盂肾炎、布氏杆菌病、肾小球肾炎以及关节炎等属湿重于热者。
[组成]杏仁、半夏各15g,飞滑石、生薏苡仁各18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6g。
[用法]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功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
[主治]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白不渴,脉弦细而濡。
[临床应用]1、急性黄疸性肝炎用本方去半夏、厚朴、滑石,加丹参10g,茵陈、虎杖各15g,重症时剂量加倍,水煎服.每日1剂。
治疗本病72例。
结果:痊愈64例,显效7例,无效1例。
2、胆囊炎以本方为主方,畏寒口苦者加柴胡、黄芩;胁痛者加延胡索、郁金;腹胀呕吐者加藿香、佩兰;黄疸者加茵陈;厌油腻者加山楂、麦芽、神曲;大便难者加枳实。
水煎服。
治疗本病38例,其中急性胆囊炎18例,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20例;合并胆管结石7例,合并胆道蛔虫5例。
中医辨证属于湿热中阻,三焦不利者。
结果:痊愈15例,好转23例。
3、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用本方为主(杏仁、竹叶、半夏各10g,白蔻仁、厚朴、通革各6g,滑石、薏苡仁各20g),伴鼻塞者,加麻黄、菖蒲;中耳腔积液较多者,加泽泻、车前子、葶苈子。
水煎服。
治疗本病110例,其中发病年龄最小5岁,最大67岁,以青壮年为多;病程最短3日,最长不超过3个月。
结果:痊愈66例,显效17例,有效19例,无效8例。
本组病例服药最少4剂,最多21剂[3]。
4、急性高山反应用本方为主(杏仁10g,飞滑石20g,白蔻仁6g,白通草6g,生苡仁20g,淡竹叶6g,厚朴6g,半夏10g),脉儒数者加北沙参;先感冒而后进入高原者加柴胡、防风各10g;通宵不寐、心动悸不安着加五味子6g,丹参10g,夜交藤20g;衄血严重者去半夏,加白茅根、旱莲草;咳甚者加葶苈子、川贝母;胸闷甚者加瓜蒌。
夏至后,半夏泻心汤和三仁汤是补脾胃、清湿热的经典方剂

夏至后,半夏泻心汤和三仁汤是补脾胃、清湿热的经典方剂
半夏泻心汤和三仁汤是补脾胃、清湿热的经典方剂,只要运用得法,治疗诸多疾病便可得心应手。
半夏泻心汤:半夏12g 人参9g 甘草9g 干姜9g 黄芩9g 黄连3g 大枣4枚,辛开苦降方剂,对于中焦湿热、寒热错杂的患者,或者一些平素脾胃虚弱者,有平调寒热、消痞散结作用,用之痞满可除,呕利自愈。
今年夏季的应用应该是广泛且有效的。
三仁汤:杏仁15g 飞滑石18g 白通草6g 白蔻仁6g 竹叶6g 厚朴6g 生薏仁18g 半夏15g。
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以利湿为主,所以适用于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者。
以上两个方在夏至后即将发挥较大的作用,可以作为重点参考方药。
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探讨

三仁汤合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的临床效果探讨龚芸辉
【期刊名称】《基层中医药》
【年(卷),期】2022(1)5
【摘要】目的探讨将三仁汤合泻黄散应用于脾胃湿热型厌食患儿治疗中的施治价值。
方法试验对象为2020年1月—2022年1月期间,在我诊所就医的脾胃湿热型厌食症患儿8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在施治期间分别提供常规西医疗法与中药三仁汤合泻黄散施治,统计组间施治效果、中医症状积分与恢复情况差异性。
结果观察组施治总有效率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各项中医症状积分比对照组低(P<0.05);观察组食欲恢复及食量恢复正常时间比对照组短
(P<0.05)。
结论通过以中药三仁汤合泻黄散施治,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升施治效果的同时,还能缩短其食欲及食量恢复时间,适宜临床展开深入研究与借鉴。
【总页数】4页(P37-40)
【作者】龚芸辉
【作者单位】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区彭镇双流吉祥诊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7
【相关文献】
1.泻黄散合消风散联合除湿止痒软膏治疗脾胃湿热型糜烂性唇炎临床观察
2.加减三仁汤治疗湿热侵心型小儿病毒性心肌损伤临床观察
3.三仁汤加减方联合西药治疗
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效果评价4.三仁汤加减方联合布拉氏酵母菌治疗脾胃湿热型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及对胃肠激素水平的影响5.泻黄散加减治疗小儿脾胃湿热型厌食症的探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仁汤治疗湿温病疗效观察

2 0 年 l 月第 1 08 2 4卷第 2 期总第 1 4 3 5期
C n e o a y Me m n ,D c 0 8 V 11 o 2 su . 5 o tmp r r d ie e .2 0 , o .4 N .3 I e No 14 s
三仁 汤 治疗 湿温 病疗效 观 察
辨》四十三条 :“ 头痛恶寒 ,身重疼痛 ,舌 白不渴 ,脉弦细 而濡 , 面色淡黄 ,胸闷不饥 ,午后身热,状若阴虚 ,病难速 已,名日湿
周 ,最长 4 天 ,平均 2 . 天 ,有 头痛头重 6 例 ,周身酸痛沉重 0 35 0
6 例 ,胸闷不饥 ,口淡纳差 5 例 ,轻微恶寒、午后发热 出汗 3 7 0 5
汤主之 。方 中杏仁宣肺降气 ,开启上焦水源 ,合厚朴行气宽 中,
加减:舌苔黄腻 ,腹胀加腹毛 1g,黄芩 1g;咳嗽加浙 贝 5 2
1g,芦 根 2 g;恶寒少 汗加淡豆豉 1g,藿香 1g。每天一剂 , 5 0 5 5 煎汤三次分三次温服 ,5天为一个疗 程 ,治疗 三个疗程 。治疗期 间停服其它药物。
通 中焦气机 , 清热除湿;③伴 咳嗽 、 咳痰 , 加浙贝 1g 芦根 2 g 5, 0, 清肺化痰 ;④身痛困重加苍术 lg 木瓜 2 g O, 0 ,除湿通络止痛 。以
治愈 :症状全部消失 ,舌脉、身体恢复正常。好转 :症状减 轻大半 ,舌脉、身体基本恢复正常 。无效 :症状无明显好转或有
湿邪郁 阻少 阳三焦经脉 , 故身重疼痛 ;湿遏卫阳 , 阳气不达肌表 ,
8 例 患者均符合 Ⅸ 6 温病条辨 ・ 湿温篇 四十三条三仁汤的应
用标准_。排除外感、阴虚 、积滞 。 l l
13 治疗方法 .
三仁汤加减 : 杏仁 1g 5 ,白寇 1g 苡仁 3g 2, 0 、厚朴 1g 半 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疗效。 方法 232例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132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患者应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对照
组采用胃复春片口服治疗。持续1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间治疗效果及用药前后主
要临床症状的改变。 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109例显效,18例有效,总有效率达
96.2%,明显高于对照组71.0%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治
疗后得以显著好转(P<0.05)。 结论 应用三仁汤加减进行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
的治疗,效果明确,有推广价值。
标签: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在中医中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多数是由于饮食不规律,情绪
不定,过于劳累以及细菌感染所致[1]。三仁汤是《温病条辨》中著名方剂,由
飞滑石,生薏苡仁,厚朴,半夏,白豆蔻,杏仁,竹叶,通草等药构成,有清除
胃热,理顺气息之功效。笔者将三仁汤加减运用到临床上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
炎,取得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中医科就诊的232例患者,
232例患者全部经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慢性胃炎,按中医辨证都为
脾胃湿热型,均有胃脘热胀疼痛,口发苦,渴却不饮,舌质发红,舌苔厚黄,数
脉或滑脉等征象。其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1.4±9.4)
岁。病程1~9年,平均(4.4±1.2)年。
1.2?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2]中关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
标准:胃脘部疼痛灼热;口唇发干发苦,渴却不饮;舌质发红,舌苔黄厚;脉象
数或滑。全部患者都符合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诊断。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都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每天1剂,煎制成汤,分3次于饭前半
小时服用,加减方剂药物组成:枳壳10 g,飞滑石15 g,生薏苡仁20 g,黄连5
g,厚朴10 g,半夏10 g,白豆蔻10 g,杏仁10 g,山栀子10 g,竹叶l0 g,通
草6 g。热重患者加蒲公英10 g,以清热;湿重患者加藿香8 g,佩兰10 g,促温
化。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口服治疗,分3次与饭前半小时服用,每次4片。所有
患者用药持续1个月,期间停止使用其他一切药物。
1.4?观察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 辨证和疗效标准》[3],根据患者对于胃部
疼痛,纳呆,上腹胀满,嗳气,嘈杂等临床症状的感受进行评分:没有症状为0
分;症状轻微,偶尔出现为1分;中等程度症状有时轻微有时严重为2分,出现
比较严重持续症状为3分。主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次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为痊
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次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为
有效;达不到有效标准的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程序对数据资料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比较患者治疗
前后评分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采用x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经过1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0%,
治疗组总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治疗组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评分情况(表2)
3?讨论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饮食习惯和食物发
生很大变化,大量油腻高脂食物,冷饮奶酪,生食进入家庭,这些食物比传统的
食物更容易导致湿热气滞。情绪不定,使脾运不畅,遂生内湿,化热成疾。或外
感湿热,伤及脾胃,导致慢性胃炎发生。
慢性胃炎的治疗主要是清胃热,化内湿,再佐以理气。三仁汤是《温病条辨》
中的著名药方,方中杏仁理气,半夏去痰散痞,薏苡仁、白蔻仁、厚朴化湿去热,
辅以滑石、竹叶、以清胃热。众药合用,三仁为伍,使气通且湿去,热清而脾健,
各症自消。在原方基础上加入枳壳,可破气疏通,理顺胃气,佐以黄连、山栀子、
增强清热功效。药理研究证明,厚朴可通过增强迷走神经功能使血浆中胃动素水
平增高,进而使胃排空加快。白蔻仁可以使胃液的分泌增加,使胃肠蠕动得以加
强,有通除胃气的作用。竹叶和滑石可使胃内气体上达,有清除胃气的功效。黄
连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对幽门螺杆菌有杀伤作用[4]。
慢性胃炎为临床上很常见的疾病,如不积极治疗,会由慢性浅表性胃炎发展
为萎缩性胃炎,进一步出现肠上皮化生,发生非典型性增生,最终发展成胃癌[5]。
治疗慢性胃炎对于预防胃癌发生有很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中将三仁汤加减应用到
慢性胃炎的治疗中,用药后比用药前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得以改善,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P<0.05)。三仁汤疗效明显,治疗后总有效率达到96.2%,说明应用三仁
汤进行脾胃湿热型的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明确,可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吴晋兰.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29(10):2306-2308.
[2] 张万岱,陈治水,危北海,等.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
[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4,12(5):314-316.
[3] 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
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方案)[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318-319.
[4] 宋振霞,王蕾.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 2011,
1(18):79-80.
[5] 冷贵兰,李习鹏.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120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
2007,48(2):138-139,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