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

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疗效观察目的探讨三仁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疗效。方法232例患者

随机分成治疗组132例和对照组100例。治疗组患者应用三仁汤加减治疗,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口服治疗。持续1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间治疗效果及用药前后主要临床症状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109例显效,18例有效,总有效率达96.2%,明显高于对照组71.0%的总有效率(P<0.05)。治疗组主要临床症状治疗后得以显著好转(P<0.05)。结论应用三仁汤加减进行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治疗,效果明确,有推广价值。

标签: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在中医中属于“胃脘痛”“痞满”范畴。多数是由于饮食不规律,情绪不定,过于劳累以及细菌感染所致[1]。三仁汤是《温病条辨》中著名方剂,由飞滑石,生薏苡仁,厚朴,半夏,白豆蔻,杏仁,竹叶,通草等药构成,有清除胃热,理顺气息之功效。笔者将三仁汤加减运用到临床上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取得不错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3月~2011年7月在笔者所在医院中医科就诊的232例患者,232例患者全部经过胃镜检查和病理活检明确诊断为慢性胃炎,按中医辨证都为脾胃湿热型,均有胃脘热胀疼痛,口发苦,渴却不饮,舌质发红,舌苔厚黄,数脉或滑脉等征象。其中男32例,女12例;年龄19~72岁,平均年龄(41.4±9.4)岁。病程1~9年,平均(4.4±1.2)年。

1.2?诊断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草案)[2]中关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胃脘部疼痛灼热;口唇发干发苦,渴却不饮;舌质发红,舌苔黄厚;脉象数或滑。全部患者都符合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诊断。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患者都采用三仁汤加减治疗,每天1剂,煎制成汤,分3次于饭前半小时服用,加减方剂药物组成:枳壳10 g,飞滑石15 g,生薏苡仁20 g,黄连5 g,厚朴10 g,半夏10 g,白豆蔻10 g,杏仁10 g,山栀子10 g,竹叶l0 g,通草6 g。热重患者加蒲公英10 g,以清热;湿重患者加藿香8 g,佩兰10 g,促温化。对照组采用胃复春片口服治疗,分3次与饭前半小时服用,每次4片。所有患者用药持续1个月,期间停止使用其他一切药物。

1.4?观察及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 辨证和疗效标准》[3],根据患者对于胃部疼痛,纳呆,上腹胀满,嗳气,嘈杂等临床症状的感受进行评分:没有症状为0分;症状轻微,偶尔出现为1分;中等程度症状有时轻微有时严重为2分,出现比较严重持续症状为3分。主要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次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为痊愈;主要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次症状基本消失为显效,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为有效;达不到有效标准的为无效。

1.5?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8.0程序对数据资料分析,计量数据以()表示,比较患者治疗前后评分差异,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间的总有效率差异,采用x2检验,P<0.05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可见反复、持续性的不同程度的疲劳,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肌肉痛,无关节红肿 的多关节疼痛,咽喉痛,失眠、抑郁等躯体、精神症状[1]。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 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亦逐渐增加,CF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发病率高 达14%~29%,因此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2]。 由于患者症状繁多,理化检查多为正常,所以,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症多发,笔者应用三仁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 总结如下。 中医认为CFS主要是由起居失常、饮食不节、劳逸损伤、情志不遂、素体虚弱等,导致 人体气血、脏腑、阴阳失,气机紊乱,病位在脾、肾、肝三脏,旁兼心、肺两脏,但以脾脏 为主[3]。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者,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脾乃得禀”。脾胃功能失调,以致气血不足是导致CFS发病的关键因机。脾胃为气血后天生化之本,四肢 之所禀、头窍之所依,莫不因脾胃功能受扰而气血化源与升发不足,气血、清阳无以实机体,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 组成。方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畅肺气,以通调水道,使气化则湿化;薏苡仁甘淡,功 在疏导下焦,兼渗湿益脾;白蔻仁芳香苦辛,《本草正义》说它能上能下“先升后降”,故能 转输中焦,醒脾和胃,振复运化水湿之机。配以半夏苦温燥湿;厚朴苦辛化湿;滑石、通草 淡渗利湿,再用清灵透利之竹叶,一则宣泄内外之湿,二则清透湿郁所化之热。全方宣、化、利具备,融宣肺健脾淡渗数法于其中,且方中药性平和,无寒热之偏及温燥辛散太过之弊。 笔者在临证过程中发现CFS患者虽以疲劳为主诉来就诊,但伴随症状也比较突出,虽表 现不同,但有好多共同之处。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多坐少动、喜暖避寒,尤其是身居江南流域,气候暖湿,使聚湿生痰、痰湿困阻中焦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失宜,各种食疗、补品繁多,增加了脾胃的运 化负荷;另外,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各种情志不遂影响气机升降,终致脾不键运,湿邪困厄,闭阻清阳,气血不能宣畅升达,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4]。其临床特点是:疲劳且 全身困重,肢软,嗜卧不得眠,纳呆食不馨,伴记忆力减退、情志抑郁。舌体稍胖大,色淡 红边有齿痕,苔薄滑或腻,脉濡。 笔者在治疗该病时基本以原方为主,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及病情变化随症进行加减。以疲 劳为主,伴汗出、短气、怕冷等,可加益气健脾温阳之品如白术、黄芪、仙茅等;疼痛明显 者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头痛为主加川芎、葛根等,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者加 威灵仙、羌活、独活等;气郁表现明显者加疏肝理气之品如香附、郁金等;伴有湿邪较重的 加健脾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苍术、白术、泽泻等。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男,41岁,2016年11月9日因乏力、周身困倦不适反复发作 10年加重半年就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因经营暖气设备常年在25-30度房间,经常汗出,10年前出现乏力,初期休息后能好转,后逐渐加重,休息后仍感头昏沉乏力,伴周身困倦,梅雨季加重,稍劳即心慌,夜寐不安,情绪低落,大便粘,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滑。患者曾多次住院诊查,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经输液治疗等症状稍改善。上述 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持续到现在。根据患者症状以及近期检查结果,考虑脾胃湿热型慢性疲 劳综合征。 杏仁10g、白蔻仁5 g、生炒薏苡仁各15 g、竹叶10 g、滑石10 g、通草10 g、厚朴10 g、半夏1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甘草6 g、藿香10 g

脾胃湿热长痘痘 中医养生见奇效

脾胃湿热长痘痘中医养生见奇效痘痘冒不停、皮肤爱出油、常常有口臭?也许你就是传说中的湿热体质了。因为体内有多余的湿和热,所以湿热体质的人爱长痘易口臭。下面,小编告诉你4个养生方,清热利湿。有的人不仅仅是脸上起痘,背后、臀部也起小疖肿,用祛痘化妆品或药品外抹治疗,旧痘下去,新痘又起;头发、脸上经常油腻,开口说话口气污浊;早上醒来,口干苦涩;还急躁易怒。这是怎么回事? 中医认为,这是因为身体内有了多余的湿,有了多余的热,这就是湿热体质。爱出湿疹的人80%都属于湿热体质。湿热体质的人还容易长口疮。湿热体质如何调理?可以涂抹纯中药萃取的施氏草本祛痘膏,温和祛痘,不含激素,放心祛痘,不留痕。 湿热体质的症状与成因 湿热体质的特点是形体偏胖,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脸上容易生粉刺,皮肤容易瘙痒。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汗黏有味,经常胸闷腹胀,尿黄,大便黏滞不畅或燥结,臭秽;女子白带多或有黄带、有异味;头发油脂多,易脱发,皮肤易生痤疮、湿疹、脚气等,身重困倦,烦躁易怒。

湿热体质是怎么形成的呢?先天禀赋不足,特别是气虚之人;或久居湿地,喜食肥甘;或长期饮酒,湿热内蕴;或劳倦过度影响脾胃功能,若与外界湿热之邪相合而致湿热内蕴,就形成了湿热体质。 【养生方】饮食调理 1、饮食以清淡为上,宜食用清热化湿的食品。 主食,可选用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肉食,可选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鸭肉、鲤鱼、兔肉、鲫鱼、田螺、泥鳅等。 蔬菜,可选用富含有机酸、微量元素的食物,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白菜、芹菜、荠菜、卷心菜、莴笋、莲藕、空心菜、萝卜、豆角、绿豆芽、苋菜、芥蓝、竹笋、紫菜、海带、四季豆等都可以常吃。水果,可选用哈密瓜、枇杷、橙子、梨、马蹄等。重点推荐薏仁和苦丁茶。苦的东西清热去火。苦丁茶对面部等身体上部的湿热更有效。也可以吃苦瓜等。 2、忌辛辣燥烈、刺激食品 湿热体质的人不要吃辛辣燥烈、大热大补、肥甘厚腻的食品,如酒、奶油、动物内脏、辣椒、生姜、大葱、大蒜等;还有狗肉、鹿肉、牛肉、羊肉、燕窝、银耳、辣椒、菠萝、荔枝、芒果等温热性食物。 减少甜食、咸食和酒、碳酸类饮料等,以免助湿生热。勿过度饱食。应戒除烟酒,因为烟酒是可以生湿生热的。 【养生方】生活调理 1、避免居住地潮湿 要避免居住在低洼潮湿的地方,宜选择向阳避阴、通风良好、干燥凉爽的居住环境。衣着宜宽松,不宜紧身束口。应养成良好作息习惯,保持头部、面部、身体等的肌肤清洁干燥。

治脾胃病“三味”方

治脾胃病“三味”方 禄保平孙巧玲河南省中医院名医工作室 藿香、佩兰、砂仁(芳香三味饮) 三味为芳香健胃化湿之主药。藿香与佩兰配伍出自《时病论》,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解表、止呕作用。唯佩兰对脾经湿热之口中甘腻多涎最为合拍,而砂仁化湿醒脾作用明显。三味用于中焦湿浊不化之胃炎,症见胃脘痞闷,口淡乏味,或口有秽浊之气,肢体疲倦,脉缓舌白润腻等,起效快。略予加减,对上消化道疾病颇有效验。 代代花、厚朴花、佛手花(芳香三花汤) 三花均为芳香理气化滞药。代代花偏于开胃宽胸,厚朴花偏于理气消胀,佛手花偏于疏解肝胃之郁。三味合用,对肝胃气郁于胸胁、脘腹,出现痞闷、胀痛、食后有堵塞不消化之感者,投之多效。三味泡水代茶饮,还有消胀减肥之效。 大麦芽、稻芽、谷芽(开胃三芽饮) 三芽亦具芳香气味,有疏肝健脾开胃之用。麦芽为消食药,但有明显的疏肝作用;稻芽功用与麦芽相似,帮助消化,但药力缓和;谷芽是指北方小米的芽,性温和而暖胃,且有安神作用。三味药合用,舒达肝气,开胃进食,并有温散湿邪的功效。 半夏、黄连、黄芩(辛开苦降散) 此三味为半夏泻心汤的君臣药,为辛开苦降之代表组合,又为苦寒与苦温之相反配伍。具有辛开湿浊散,苦降热邪除之功效。凡见心下痞满,隐隐作痛,泛泛欲呕,舌苔湿腻者,此三味为必选之药。唯其用量,当视湿与热孰轻孰重而定,而湿热之孰轻孰重,又当以舌苔为标尺。 竹茹、生姜、芦根(清胃三味汤) 此三味为清胃降逆组合。吸取北京脾胃病专家步玉如先生的经验,善用竹茹清胃止呕,一改过去单纯清肺化痰之用;芦根清胃生津的作用显著,凡胃热之呃逆、呕吐,常取竹茹30克,芦根30克,对胃热之逆,效果明显。但竹茹略有克伐胃气之弊,加入辛温之生姜,既加强降逆作用,又可预防竹茹克伐胃气之虞。 砂仁、白蔻仁、公丁香(开胃醒脾方) 此三味均有芳香气味。砂仁与白豆蔻功效相仿,均有化湿、行气、温中止呕的作用;公丁香为温中降逆药,于胃寒之呕吐、呃逆、嗳气有益。三味合用,对中焦寒湿不化所致的胃痛、泛泛欲呕、呃逆不断、时时吐浊者,每有良效。 青皮、陈皮、大腹皮(理气三皮饮) 此三味为理气消胀之品。指出,青皮疏肝达下,陈皮调脾达中,大腹皮行气达三焦。小腹胀痛者,以青皮为主药;胃脘胀痛者,以陈皮为主药;脘腹皆胀而痛者,以大腹皮为主药。三味合用,在舒理气机的基础上,又有健脾开胃之功效。服用后常有肠鸣下气之感。 鸡内金、鸡矢藤、神曲(二鸡神曲散) 此三味为健胃消食之药。鸡内金消食化石为百姓所公认,神曲的消食化积的作用比较强,特别是小儿吃多了不消化,晚上睡不好觉,又感冒,神曲应为首选药。鸡矢藤是非常好的助消化药,此三味研粉冲服,或煎汤服均可,于老人、小儿服用效果更好。 神曲、山楂、大麦芽(三仙饮) 此三味为“三仙饮”,在广大农村几乎都知道,是健胃消食的常用品。只是三味功效不同,神曲消面积,山楂消肉积,麦芽消果积。有的地方加上鸡内金,名为“四消散”,其消食作用更强。但对于年老体弱者,还要加一点健脾药,如白术、山药、陈皮、白扁豆等,以防消而不化。 黄连、吴茱萸、刀豆子(左金豆子汤) 黄连、吴茱萸为左金丸,是苦寒与苦温组合,是清肝与暖胃结合。主药是黄连,“实则泻其子”,泻心火即清肝火,肝火不亢,无犯乎胃,则胃痛、呕吐、嘈杂吞酸,自行消失。但苦寒有伤胃气,故佐以吴茱

三仁汤

三仁汤在皮肤疾病中的应用 三仁汤是临床常用方剂,出自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一》,由飞滑石、生薏苡仁、杏仁、半夏、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等组成,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临床中可根据患者体质及具体病情辨证加减治疗荨麻疹、湿疹、痤疮、带状疱疹、脂溢性脱发等多种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者,疗效显著。现就三仁汤在皮肤科的应用概述如下。 三仁汤的溯源 三仁汤之名,首见于清代吴瑭(字鞠通)所著的《温病条辨》,因以杏仁、白蔻仁、薏苡仁为君药得名。其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证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者,方中体现的芳香宣透、行气化湿之法,成为后世治疗湿温初起湿重热轻证的基本治法。三仁汤提出者为吴瑭,字鞠通,江苏淮阴人,温病四大家之一。19岁因父病逝医治无效而立志学医,受到当时温病学家吴又可《瘟疫论》和叶桂的启发,继承叶天士的温病理论,结合自身体会终于1798年著成《温病条辨》。本书创立了三焦辨证纲领,为清代温病学说标志性专著,总结了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药物使用,直到如今医界仍有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结合运用的主张。《温病条辨》留下的方剂中,除三仁汤外,不乏银翘散、桑菊饮、藿香正气散、清营汤、清宫汤、犀角地黄汤等,后世医家极为常用的方剂。 其中原文卷1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

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而三仁汤之名虽由吴氏提出,为其治疗上焦湿温病的主方,但从该方组方思路及药物选择来看,则可溯源至叶桂医案。 有文献云:“在《临症指南医案》与《未刻本叶氏医案》中,运用三仁汤竟达60余案,其中与三仁汤8味药物相同7味的有2案,相同6味的有6案,其余均相同4~5味,这8案则是吴鞠通制订三仁汤的主要依据”,可以说吴瑭汲取了叶桂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体会而创立了三仁汤。由于叶桂临证往往信手遣药而不名方,使人不易效法。三仁汤的问世,对继承叶氏的经验,推动湿温病治疗学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仁汤的组方 三仁汤组方巧妙,用药轻取,临床上更是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病属湿温在上焦者。原方中飞滑石、生薏苡仁各六钱(18g),杏仁、半夏各五钱(15g),白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各二钱(6g)。以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即可。 三仁汤的功效及解析 三仁汤功在宣畅气机、清利湿热。主治属湿温初起及暑温夹湿之湿重于热证,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肢体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苔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介绍 经方非独为外感而设,其治疗内伤杂病亦有良效,临床体会运用经方必须在抓主证、明辨阴阳前提下方能取得满意疗效,并介绍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三则。 标签:经方;脾胃病;经验 经方配伍严禁,经过千余年临床实践检验,备受医家推崇。不仅适用于外感病,治疗内伤病亦有良效,笔者临床中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病,疗效满意,兹择数则验案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1小陷胸汤加味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案 李某,女,58岁。反复近剑突下隐痛8年余。初起剑突下疼痛作胀,反酸嗳气频频,心电图正常,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示萎缩3+、肠化2+、异型增生+、HP3+,行HP根治治疗后反酸稍轻,余症不减,转投中医。来诊时剑突下隐痛,时觉胃胀,嗳气频频,口干口苦,胃纳尚可,大便粘腻,小便如常,剑突下压之疼痛转剧,舌淡红,苔黄厚腻,脉弦略滑。证属湿热中阻、胃气不降。治以化湿清热,斡旋气机,方选小陷胸汤加减,黄连12 g,制半夏12 g,全瓜蒌30 g,炒枳壳12 g,柴胡9 g,煅瓦楞(先)30 g,太子参9 g,炙甘草3 g 7剂。二诊,剑突下隐痛基本消失,食后稍觉胃胀,口干口苦略减,上方加苏梗12 g 以增强降胃功效,再进7剂。如此加减调治3个月,已无明显不适症状。半年后复查胃镜:慢性胃炎。病理示萎缩1+、肠化-、异型增生-、HP-。随访一年未发。 按:小陷胸汤见于《伤寒论》”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功能除痰热,开气结。余以该方化裁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总结其临床适应症必须具备:①病位必须以剑突下为主;②剑突下有压痛,压痛阴性者不可用之;③必须兼有湿热征象。正如《成方便读》云”此则因痰热互结,未成胃实。观其脉浮滑,知其邪在上焦,故但以半夏之辛温散结豁痰,栝楼之甘寒润燥涤垢,黄连之苦寒降火泄热。此方以之治伤寒亦可,以之治杂病亦可,即表未解而里有痰热者,皆可兼而用之”。 2小建中汤合黄土汤治疗消化性溃疡案 周某,女,82岁。因”纳差伴胃脘隐痛3年余”来诊。3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胃纳不振,胃脘隐痛。行胃镜检查示胃角胃窦多发溃疡,病理未见恶性病变。长期服用制酸剂,后两次复查胃镜均见溃疡灶未完全愈合。证见纳谷不馨,进食少量半流质,胃脘隐痛绵绵、畏寒喜暖,乏力明显,口干不欲饮,夜寐欠佳,大便努挣难出,小便尚调。舌暗,苔少,脉沉细。证属中焦虚寒、气血两亏。治以温中健脾。方选小建中汤合黄土汤:太子参15 g,炒白芍15 g,桂枝12 g,饴糖20 g,灶心土(包)30 g,黄芩12 g,熟地黄12 g,炒白术15 g,炮附片6 g,阿胶(烊)12 g,炙甘草6 g 14剂。1剂/次,早晚各1次口服。服后胃脘畏寒稍减,

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_丁红平

中医杂志,2009,36(12):2095-2097. [3]田明,赵彦欣,徐强,等.桂枝加葛根汤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13,30(5):118-120.[4]王诗忠,黄龙生,陈少清,等.桂枝加葛根汤对椎间盘纤维环细胞蛋白多糖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2543-2547. [5]宋毅,黄尧,张志勇,等.夜交藤抗炎抑菌的实验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12-114.(本文承蒙李妍怡教授指导,特此谢忱!) 通信作者:李妍怡,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省中医院,Liyanyi800119@sohu.com *基金项目:李妍怡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国中医药人教发〔2014〕20号) 收稿日期:2014-11-03;修回日期:2014-12-23 (编辑颜冬) 文章编号:1001-6910(2015)02-0034-02·名师高徒·辨方证用经方治疗脾胃病验案3则 丁红平 (武汉市洪山区中医医院,湖北武汉430070) 摘要胡希恕先生积多年学验,提出“先辨六经,后辨方证”“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经方运用思路与原则。宗其用方思路,以半夏泻心汤治痞满、大柴胡汤治食管瘅、《外台》茯苓饮治泄泻案为例,详细分析辨识方证过程与用方施药细节,借此揭示辨识方证运用经方的临证思路在脾胃疾病辨治中的重要价值。 关键词经方;思路;脾胃疾病/中医药疗法;验案;半夏泻心汤/治疗应用;大柴胡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5.02.17 经方大家胡希恕先生在伤寒学界独树一帜,创立了“八纲—六经—方证体系”,提出了“先辨六经,后辨方证”的用方思路,以及“方证是辨证的尖端”的独到见解。笔者认真学习胡老的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将其辨方证用经方的思路运用于临床脾胃病的治疗,兹举验案3则,介绍如下。 1半夏泻心汤案 患者,女,67岁,2014年6月4日初诊。主诉:胃脘胀满20d。患者20d前感觉胃脘胀满,烧心,纳食减少,并逐渐加重,但凡饮冷食凉或进食辛辣则感胃脘不适,胃镜检查提示反流性食管炎、慢性浅表性胃炎伴糜烂,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片及埃索美拉唑肠溶胶囊口服治疗,未见明显好转。现症:胃脘胀满,烧心,纳食减少,腹部畏寒,口干,乏力,大便数日1次,无口苦、四逆,舌淡红,舌面干,苔薄白,脉弱。体征:上腹无压痛。西医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中医诊断:痞满。中医辨证: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治宜益气健脾,平调寒热,消痞散结。给予半夏泻心汤中药颗粒剂,处方:黄连3g,黄芩10g,干姜9g,清半夏12g,大枣10g,党参10g,陈皮12g,浙贝母10g,煅瓦楞子15g,炙甘草9g。1剂/d,温开水冲服。同时嘱患者禁食生冷、辛辣、油腻、刺激、不易消化之食物。服药5剂,患者胃脘胀满、纳差、烧心、口干明显减轻,但大便难解,仍腹部畏寒,舌淡少津,苔薄白,脉弱。上方去浙贝母、煅瓦楞子,加生白术18g,易干姜为12g。继服5剂,患者烧心消失,腹部畏寒减轻,略感胃胀、口干,食欲较好,大便通畅,舌淡润,苔薄白,脉细无力。二诊方去生白术。再服5剂,患者诸症消失,舌淡润,苔薄白,脉细稍有力。给予四君子汤7剂以善后。 按冯世纶教授认为厥阴病是半表半里的阴证,并指出其实质为“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1]。本例患者上有口干、舌面干,乃上热无疑;中有心下痞满、纳差、乏力,下有腹部畏寒、大便不畅(非大便闭结),脉又见阴象,乃中虚下寒已显。上热下寒,虚实并见,既非表之太阳、少阴,又非里之阳明、太阴,亦不是半表半里之少阳,唯属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病最为恰当。本例厥阴之痞证,无寒湿下注之“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非甘草泻心汤证,无胃气上逆之“干噫食臭”,非生姜泻心汤证,故笔者辨为半夏泻心汤证,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方中辛温之半夏散结除痞,降逆止呕;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苦寒之黄芩、黄连泄热开痞;寒热错杂,缘于中虚失运,故以甘温之人参、大枣、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寒热互用和其阴阳,辛苦并进调其升降,补泻兼施顾其虚实,寒去热清,升降复常,则痞满自除。二诊时腹部畏寒无改善,提示下寒偏重,故适当增加干姜用量;便干,加大剂量生白术以温中健 · 43 ·中医研究2015年2月第28卷第2期TCMRes.February2015Vol.28No.2

王惠兰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脾胃湿热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脾胃生理特点在于升与降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特点主要集中于升与降。脾主运化,布化精微而升清;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而主降浊。脾升则健,胃降则和。脾不健运,则清气不升;胃不和降,则浊气不降,反升为逆。脾为阴脏,胃为阳腑,互为表里,一升一降,升降相因,不但主持着水谷的腐熟,精微的布化,而且关乎整个人体的阴阳、气血、水火之升降,所以为人体升降之枢纽。脾胃之升降,又互为因果,胃

失和降,则脾气不升;脾升失常,则胃亦不降,正如喻嘉言所说:“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升而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消”。脾清阳上升,胃浊阴下降,则气血生化有源,出入有序。不运不升则生化无端,不降则传化无由,壅滞成疾。 二、脾胃病证突出表现为湿与滞 脾胃病证虽多,然湿留气滞是病机中共同之处。脾胃为仓廪之官,水谷之海,无物不受,邪气易袭而盘居其中,脾胃因之升降失常,气机壅塞,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湿阻、食积、痰结、气滞、血瘀、火郁亦即相因而生。邪正交杂,气道闭塞,郁于中焦,此乃属实滞。若脾胃亏虚,运化失司,升降失调,清浊相干,湿、滞又可从中而生,所谓因虚致实,虚中挟滞。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由于湿、滞为病机之要,故在治疗脾胃病时,或温,或清,或补,或泻,总以行其滞,利其湿,复其升降为其总旨。 三、脾胃病重在调理,兼以宣通肺气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黄元御医案之脾胃解

脾胃解 9 业师于子蓬,司铎〔1〕金乡〔2〕,录证来问:自来饮食不多,今止三分之一,稍多即伤食泄利,鱼肉绝不思食,食枣数枚即发热,食柿饼半枚即欲泄,陪客茶多,晚即不寐,不食晚饭十余年矣。饮食调适,终日不唾,若晚饮杯洒,略服温燥,则痰唾黏联,长如唾丝,睡即涎流,大便成粒。每晚将睡,必思登阁〔3〕,小便短少,夜醒必溺,五更水谷消化,此时更觉〔4〕溺多。晨起必渴,饮食亦甘。平素气禀如是,往时自制加减四君丸,黄芪、白术、获苓、橘皮、甘草、当归,遇脾胃寒湿,便服一二次,甚觉有效。向来不敢饮酒及食诸燥热之物,六月食凉粉,霍乱呕吐并作,八月六日食黍糕半枚,午后省牲,在明伦堂〔5“呕吐原物.自此饭后常觉气逆欲吐,左胁贴乳,上冲喉下,隐隐似痛,半月食消,方才气顺。服四君丸,发热面赤,耳后如火,两臂〔6〕酸痛,胸腹燥渴。啖黄梨半枚而愈,是后每日啖梨乃安。往日一食便泄,今止大便润湿,不似从前结若羊矢而已.吾恐饭后欲吐,将成反胃证,则可虑矣。前时腰痛腿重,此际已愈,但坐卧少久,不能遽起,是老年常景,非关病也。但有还少仙方,自当更妙,但恐不能耳。偶服六味丸,即觉腹中寒滞,服八味三剂后,更觉燥热,耳后如火,或谓附桂少故,非也,晋脏腑大概寒热俱不受,须不寒不热、不燥不湿、平中带补之剂乃可。此意与县中医士言之,为吾制兔丝丸,服之甚不佳,而四君丸平日最效,今便燥热不受。大抵渐老渐衰,甚有血虚火起之意,当用何药治之,人还即寄方来。详观平日旧证:自来饮食不多,渐老渐减,稍多即伤食作泄,此脾气之弱也.脾为太阴湿土,阳明之燥.足以济太阴之湿,则脾阳升运,水谷消磨。湿旺燥衰,中气莫运,多食不能消化.故病泄利。肉食更难消磨,过时陈宿,反伤胃气,是以不思食。食枣生热者,甘缓之牲,善滞中气,土滞则脾陷而胃逆,胃逆而甲木不降,相火上炎,是以生热,非大枣之性热也。食柿饼作泄者,寒败脾阳也。茶多不寐者,阳气收藏则为寐,收藏之权,虽关金水降蛰,而金水降蛰之原,实由戊土之降.茶多滋其土湿,阳明不降,金水失收藏之政,故神魂升泄而不寐也.不食晚饭者,日暮阳衰,不能腐化耳。晚饮杯酒,痰生涎流者,酒助土湿,湿动胃逆,津液埋郁,则化痰涎,下行无路,是以逆行也。大便成粒。硬若羊矢者,下焦阴旺,肠窍约结,糟粕传送,不能顺下。下而辄闭,蓄积既多,乃复破隘而下。下而又闭,零星续下,不相联属。大肠以燥金主令,而手足太明,湿旺津癖,但化痰涎,不能下润大肠,是以燥结成丸,枯涩难下,实非下焦之阳盛也。晚思登涵者,阳衰湿动,肝脾郁陷也.夜多小便者,子半阳生,水谷消化也。便多水利土燥,故思饮而甘食。四君丸,术、甘补中,扶茯苓泻湿,橘皮利肺,当归滋肝,与脏气颇合,是以能效.近食凉粉吐泄,寒湿伤脾。黍糕胶黏难化,原物涌吐。阳明胃气,本自下行,屡呕气逆,因而上行。饭后中焦郁满,胃气不下,是以欲

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 我好几年了胃不好,经常会发病,妈妈说可以看看脾胃病六经辩论治疗,这是现在医学上术语,听说这种看脾胃有很好的疗效,我的胃部不好是几年前当服务员的时候患上的,饭店服务员的工作就是在别人吃饭的时间工作,等我要吃饭的时候已经饿过劲了,就这样患上了胃病,一犯胃病就感到胃痛,还有胃胀感,恶心,疼的我全身出虚寒,不知道妈妈说的脾胃病六经辩证治疗是什么啊。 是有关脾胃病辨证治疗的经方进行整理归类,按照六经辨证分类,共收载92首方剂。论述了六经起源及六经脾胃病的辨证特点。介绍了太阳脾胃病、阳明脾胃病、少阳脾胃病、少阴脾胃病、太阴脾胃病、厥阴脾胃病的治法、胃脘痛(包括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痉挛,胃粘膜脱垂,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等病),是指剑突以下,脐以上发生经常性疼痛或突 发性疼痛为主的胃脘部疾病.临床证候非常复杂,本文就作者近 年来用六经辩证指导治疗,起到了执简驭繁的作用、所取得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该病的临床经验进行了介绍. 脾胃病六经治法具有以下特点:太阳脾胃病,治当发表祛邪,

鼓邪外出;阳明脾胃病,治当通下祛邪;少阳脾胃病,当以和解为法;太阴脾胃病,当以理中为法;少阴脾胃病,治当扶阳抑阴;厥阴脾胃病,治当土木两调,清上泻下。 一、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二、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有些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 三、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禾厶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有些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四、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五、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六、温度适宜:饮食的温度应以“不烫不凉”为度。 七、细嚼慢咽:以减轻胃肠负担。对食物充分咀嚼次数愈多,

脾胃病治法

脾胃病治法探讨 赵仁1,李卫强2,3,朱西杰 2,3 (1.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宁夏银川750004;2.宁夏医科大学附属回医中医医院,宁夏吴忠751100; 3.宁夏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宁夏银川750004)摘要: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作者在临证中提出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提高了脾胃病的临床疗效,值得深 入研究。 关键词:脾胃病;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1719(2013)02-0260-02收稿日期:2012-08-12 基金项目:“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十二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脾胃病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作者简介:赵仁(1965-),男,宁夏海原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 通讯作者:李卫强(1974-),男,陕西凤翔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硕士,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疗。 脾胃病是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病,脾喜燥而恶湿,胃喜润而恶燥,脾胃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是机体气机上下斡旋的枢纽,《脾胃论》提出“人以胃土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因此,脾胃病的合理治疗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经过多年研究,在脾胃病的治疗方面平衡疗法、时间疗法、调情疗法,现总结如下。1 脾胃病平衡疗法 《临证指南医案·胃脘痛》曰:“阳明乃十二经脉之长, 其作痛之因甚多。盖胃者汇也,乃冲繁要道,为患最易。虚邪贼邪之乘机窃发,其间消长不一。习俗辛香温燥之治,断不容一例而漫施。”《医学读书记》曰:“土具冲和之德,而为万物之体。冲和者,不燥不湿, 不冷不热,乃能化生万物,是以湿土宜燥,燥土宜润,便归于平”。因此,脾胃病治疗上的用药平衡是极为重要的。1.1 补脾不过甘、清热不过苦 脾胃属土而喜甘,故 欲补脾胃, 则多以甘药调之,《内经》中有“五味入胃,甘先入脾”的记载。但脾胃病多用甘味,极易碍脾滞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即是说过食甘味则可致脾土损伤,子病及母,引起心系病变;土不制水则伤及肾气,面色黧黑,肾气受损。因此,临床治疗中,在应用党参、茯苓、甘草、大枣之类甘味药物补益脾胃时,还应酌加陈皮、木香、砂仁、白豆蔻等行气之品。 另外,对于脾胃有热之证,临证使用黄连、蒲公英、薏苡仁等苦寒之品清热时,若过于寒凉,又可损及中阳,使脾胃功能降低。因此临床少用寒凉,且不应久用,应适当加入辛温之品,以制约寒凉之性,方可选用半夏泻心汤之类寒热并调。1.2 升降相依、升降不可太过 升降之法为治疗脾胃 病的常用方法,如脾气下降,中气不足,症见倦怠嗜卧,气短乏力,当用升降之法治疗。但在用药时不可升之太过,强迫脾气上升,或柴胡、升麻之类升药过量,服药时间过长, 又易触犯胃气,使胃气上升,胃失和降,则胃气不降,脾气亦难以升发,气机升降失常,胃肠功能下降。再者脾升太过,还可影响肺的肃降功能、心气的下行与肾水相交,出现肺气上逆和心肾不交。同样应用旋复花、 代赭石、柿蒂等降胃气之品时,亦不可降之太过,恐其影响脾的功能。1.3 寒温适宜、不可过寒过温 脾胃在人生长壮老已 的生命过程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况且日日饮食,易于损伤,导致功能下降,出现虚实夹杂和寒热错杂之证。在治疗过程中,使用寒、热药物时,要顾及脾胃。脾为阴土,得阳则运,宜温宜燥,胃为阳土,得阴始安,宜凉宜润。如果温药太过,易伤脾阳,寒药太过,又伤胃阳,所以在使用温药的时候,应该甘温相合,补脾气、温脾阳;苦温相用,燥化脾中湿邪;辛温合用,温化脾中寒邪。使用寒凉药时甘与凉合,滋养胃阴;苦与凉用,清泻胃火,酸凉相合,收敛胃阴。1.4 胃宜通、脾宜运,通运必须相合 脾胃属于中焦, 为气机升降之枢,胃以通为贵,脾以运为昌,通运正常则五脏六腑得到滋养,四肢百骸血流畅快,肌肉充实,体态安健,不管何种疾病,只要脾胃通运正常,均可得到治愈。如果脾阴不足,只注重滋补营血,不照顾到脾运,虽补亦难奏效,又可妨碍脾气。胃阴耗伤,亦不可过用滋腻之品,以防胃的通降功能下降,而出现胃纳失常。1.5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补泻理应得当 由于脾胃 的特点为多气多血,出现病变易多虚多实,如见虚实挟杂之证,临床治疗,应遵循《内经》之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合理补泻。 2 脾胃病时间疗法 《素问·太阴阳明论》言:“脾者土也,治中央,常 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脾(肠)胃病发病时间学是近年来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其实古人对此也有一定的认识,如《素问·玉机真脏 论》言:“脾脏者,土也,孤脏,以灌四旁者也……脾者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王冰注曰 :“纳水谷化津液,· 062·辽宁中医杂志2013年第40卷第2期

推荐治疗脾胃湿热的偏方

随草记啤泰茶推荐治疗脾胃湿热的偏方 夏季,脾胃湿热的人多起来,想要缓解,不妨试试治疗脾胃湿热的偏方。下面小编为您介绍治疗脾胃湿热的偏方,常吃帮你赶走湿热。 肠胃湿热其实就是一种中医方面的说法,这种疾病发病比较急,主要表现为呕吐出现酸水、恶心、肚子痛、拉肚子,粪便的颜色主要表现为黄褐色的,带有一股恶臭味,心情也是比较的烦闷,舌苔的颜色则是黄色黏腻感,身体也是比较多疲倦,小便则是比较短颜色也是赤色的。除此之外,患者的皮肤也会发黄,就如同桔子的颜色一样,同时口腔之中也会出现口臭的情况。 身体患有这种疾病的主要原因就是日常的饮食习惯不科学导致的,所以想要治疗这种疾病,那么最好也是从饮食方面着手,这样效果更佳。 治疗脾胃湿热的食物 脾胃湿热者,有口苦、口臭、舌苔黄腻、尿偏少、大便不爽等症状。饮食要以清淡为主,戒除烟酒,保持体内清爽。还可选择清热、除湿等药食,如金银花、菊花、芦根、桑叶、竹叶、荷叶、苦瓜、冬瓜、丝瓜、芥菜、莲藕、鸭肉等。 另外,中医认为,脾有运化人体水湿的功能,脾胃好了,体内湿热得以运化,身体机能增强,湿热也就不容易入侵,所以,选择一些有健脾燥湿功效的药食辅助效果更佳,如淮山、薏苡仁、白术、芡实、莲子、党参、白扁豆等。 脾胃湿热偏方: 1、苦瓜薏仁粥 做法 取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先将苦瓜洗净,剖开去瓤籽后切成小块,与其他食材共煮粥至烂熟,空腹食用。 2、随草记啤泰茶(随草记埤泰茶): 可在平时空闲的时候喝杯随草记啤泰茶(随草记埤泰茶),属于内调养生茶饮,内含白扁豆花,肉桂,生姜,大枣,茯苓等天然草本成分,能够给深度滋养脾脏,修复因感受湿热之邪或脾虚水湿内生,日久化热,或长期过食甘肥厚味生湿助热的脾胃。 3、芹菜雪梨汁 做法 取芹菜适量,番茄1个,雪梨1个,柠檬半个。洗净后一同放入果汁机中搅拌成汁,每日饮用1次。

名医刘炳凡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名医xx脾胃28治法及医案赏析 xxxx脾胃治法28则 xx整理于2008-10-27晚。 (一)调和营卫法(营卫不和)[/B] xx认为: “脾为之卫”,脾虚时可导致免疫功能低下。《内经》云: “阴者藏精而起亟,阳者卫外而为固。”[/B]脾胃健运,阴裕阳充,则抵抗力自然提高,此法常用于表虚易感者。 如刘氏治康某某,女,40岁,常自汗出,易感冒,怠倦嗜睡,少气懒言,脉缓弱无力,与黄芪建中汤[/B]7剂而病解,此东垣五药之一,乃《金匮要略》治“虚劳里急诸不足”者。 尤在xx: “急者缓之必以甘,不足者补之必以温,而充虚塞空则黄芪尤有专长也。”所以固表止汗,可防复感,用之屡验。 (二)和胃疏肝法(附肝气犯胃案)[/B] “胃不和则卧不安”、“胃宜降则和”。刘氏认为: 肝胆气郁,多见胃气上逆,故降胃必须平肝。胃寒不和则泛清涎;胃热不和则食入即吐;过饱不和则宜消其食;过饥不和则宜填其空。 和则纳,降则通,肝之疏泄利则气不滞血不瘀,而痛止矣。 如治范某某,女,42岁,患者精神不爽,胃脘刺痛连胁,影响睡眠,恶心欲呕,不思饮食。 经某医院用纤维胃镜检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曾用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明显。察其舌质淡红而边紫暗,苔白薄,其脉弦涩。此乃肝胃不和,肝气横逆

犯胃,气滞血瘀而作痛。治宜和胃疏肝,调达气血。方用沙参、茯苓、怀山、炙甘草、法夏、广皮、灵脂、蒲黄、延胡索、白芍、甘松、砂仁。服上方14剂,胃痛缓解,恶心欲呕消失,食纳增加,拟原方14剂,服完病愈,未再复发。 xx认为: 本例患者久病体虚,精神不爽,气郁伤肝,肝气横逆犯胃,气机阻塞瘀滞,胃失和降而痛连脘胁。故治疗用陈夏六君加砂仁,以健脾和胃,用沙参、怀山易参术者,养脾胃之阴也。《别录》云: “沙参疗胃痹心腹痛。”用延胡、白芍、灵脂、蒲黄、甘松,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不治“炎”而炎症自愈。 (三)和胃利胆法([/B]附胆囊炎医案) 胆邪犯胃,则痛呕胆汁,利胆而不和胃降逆,则非其治也。虽然,“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但调其升降者仍在脾胃,故立和胃利胆法。 如治谭某某,女,44岁。患者右上腹、胁下时痛,且向右肩放射,阵发性加剧,反复发作1年余,发时剧痛,呕吐黄水。到湖南省人民医院胆囊造影检查,发现胆囊肿大为7cm×4cm,诊断为胆囊炎,准备手术,患者不愿,于 1980年5月来院就诊。 初诊时,除上述症状外,并见面色萎黄,纳差,体倦,小便黄,舌苔薄白,质红,脉弦数。 此乃肝胆郁热,气滞血瘀而痛。治宜和胃降逆,疏肝利胆,佐以益气活血,欲降之必先升之。 方用四逆散加减: 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太子参、沙参、丹参、女贞子、灵脂、蒲黄、郁金、金钱草,另加火硝(胶囊装吞)、鸡内金、隔山消。

脾胃湿热 中成药

脾胃湿热中成药 脾胃病变多湿多滞,其中脾病多湿,易被湿困;胃病多热,易为热壅,总为气机升降失宜所致,故脾胃病变不宜大补大泄,而贵在调理,探本求源,明气机失调之因,审因论治,复脾胃升降之常,使湿滞消,升降和,诸症可除。 在调理脾胃时,还应兼以宣通肺气。因脾主运化水谷,化谷如沤,肺主布散精微输布如雾,脾需肺之协助,才能完成水谷精微的布散,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所云:“脾主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肺主宣发肃降,脾胃主升清降浊,同司气机升降。由此,治脾莫忘理肺,治肺必究其脾,临床用药应于健脾和胃之品中,酌加宣肺解郁之品,如杏仁、栝楼、麻黄等。 我认为湿热为表,而阴虚为本的可能性较大,治法当清热、燥湿、养阴其中最难的就是养阴从养身的角度来说,生活不要太紧张,保证睡眠非常重要。 脾胃湿热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

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引起脾胃湿热证的主要原因为上述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治疗,病变反复活动与发展的结果。其次,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纵食口腹嗜食肥甘油腻,嗜食辛辣,吸烟嗜酒等导致脾胃受伤,聚湿生热。由此可见,要预防脾胃湿热的发生,首先要积极治疗上述基础疾病。同时,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做到饮食有节,勿吸烟,勿饮酒等。 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芝元雪康组合进行对症调理。芝元雪康组合调理则能补血补气生血、填精补血、祛瘀生新等。其五大特点为:含量高。 精选地道山东东阿驴皮,每粒含纯阿胶153.85mg,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精制,采用专业配方和工艺加工,活性成分高,胶囊剂型,服用方便,效果好。 促进造血母细胞的生成。 对骨髓DNA、RNA合成有促进作用。提高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促进溶血素生成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功能的作用。 没有任何毒副作用。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分析

中医辨证治疗脾胃病 摘要:综述近年来中医对脾胃病的辨证治疗及研究、分析、归纳脾胃病的诊治思路与方法,进而总结其辨证治疗规律,以便有效的指导临床。 中医学理论的发展也同其他学科理论一样,都要经过不断的深化,推陈出新符合当代人的应用,然后在新的思路下,利用先进技术,在反复实践中凝结成新的理论体系,继而不断延续和创新发展。 脾胃病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总结历代医家关于脾胃病的辨证治疗规律,对继承发扬祖国医学,开展脾胃病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脾胃病的内涵及脾胃学说的学术流派脾胃是中医的消化脏器,胃纳脾运、脾升胃降是人体消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中医脾胃病涉及脾胃的化纳、升降、化生失常的疾病。中医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它的发生和发展是随着中医学的不断实践、认识而逐渐形成的学术流派。 脾胃学说始见于《内经》,它奠定了脾胃学说的基础理论,成为中医理论及诊断、治疗所遵循的准则,至今仍指导着临床实践。《内经》首先提出,“脾胃者,仓瘭之官,五味出焉。”脾胃主受纳,运化饮食五味,输布水谷精微,升清降浊,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明确指出了脾胃的功能及其重要性。汉末医圣张仲景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重要医学理

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他对《内经》理论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著名的“脾胃论”,着重阐述了脾胃的重要性。《内经》强调“人以水谷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李东垣便从脾胃立论,创立了“土者生万物”的学术观点。认为人的元气靠脾胃来滋养。脾胃消化功能旺盛,则人体健康,反之则病来。他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他还强调脾胃气机的升降,认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才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所谓升清气,是指将食物的精微升华,使其滋养全身:所谓降浊气,是指糟粕废物的排出。但凡升降失司,均能引起疾病的发生。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要掌握调节气机升降这一关键环节。若治疗脾病,需要重视升发脾阳:治疗胃病时,要注意降逆胃气。在临床中,李东垣更重视升发脾胃之阳的重要性。他总结了一套以益胃健脾,升阳补气为主的治疗方法,首创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等著名方剂来治疗脾胃疾病,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清代温病大家叶天士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胃喜柔润,脾喜刚燥,胃宜降则和,脾宜升则健。这些都是我国古代大家的对治疗脾胃病的一些重要成就,从中不难看出治疗脾胃病也需辩证治疗,因人而异。 名老中医经验 1.1 治疗脾胃病的基本大法是健脾益气:刘沈林〔1〕认为在脾胃病的发病机制中,脾胃虚弱为发病之由,而健脾益气则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三仁汤治疗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征 发表时间:2017-12-27T11:09:09.540Z 来源:《健康世界》2017年22期作者:孙慧茹杨庆有 [导读]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可见反复、持续性的不同程度的疲劳。 无锡市中医医院 214000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人体亚健康状态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可见反复、持续性的不同程度的疲劳,常伴有记忆力减退,头痛,肌肉痛,无关节红肿的多关节疼痛,咽喉痛,失眠、抑郁等躯体、精神症状[1]。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生活、工作压力亦逐渐增加,CF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尤其是发达国家发病率高达14%~29%,因此日益受到医学界的重视 [2]。 由于患者症状繁多,理化检查多为正常,所以,现代医学对于本病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尤其是在江南地区,脾胃湿热型疲劳综合症多发,笔者应用三仁汤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中医认为CFS主要是由起居失常、饮食不节、劳逸损伤、情志不遂、素体虚弱等,导致人体气血、脏腑、阴阳失,气机紊乱,病位在脾、肾、肝三脏,旁兼心、肺两脏,但以脾脏为主[3]。正如《素问?太阴阳明论》云:“四肢者,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脾乃得禀”。脾胃功能失调,以致气血不足是导致CFS发病的关键因机。脾胃为气血后天生化之本,四肢之所禀、头窍之所依,莫不因脾胃功能受扰而气血化源与升发不足,气血、清阳无以实机体,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厚朴、半夏、滑石、通草、竹叶组成。方中杏仁苦温,善开上焦,宣畅肺气,以通调水道,使气化则湿化;薏苡仁甘淡,功在疏导下焦,兼渗湿益脾;白蔻仁芳香苦辛,《本草正义》说它能上能下“先升后降”,故能转输中焦,醒脾和胃,振复运化水湿之机。配以半夏苦温燥湿;厚朴苦辛化湿;滑石、通草淡渗利湿,再用清灵透利之竹叶,一则宣泄内外之湿,二则清透湿郁所化之热。全方宣、化、利具备,融宣肺健脾淡渗数法于其中,且方中药性平和,无寒热之偏及温燥辛散太过之弊。笔者在临证过程中发现CFS患者虽以疲劳为主诉来就诊,但伴随症状也比较突出,虽表现不同,但有好多共同之处。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一方面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人们多坐少动、喜暖避寒,尤其是身居江南流域,气候暖湿,使聚湿生痰、痰湿困阻中焦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日常饮食失宜,各种食疗、补品繁多,增加了脾胃的运化负荷;另外,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加,各种情志不遂影响气机升降,终致脾不键运,湿邪困厄,闭阻清阳,气血不能宣畅升达,因而出现体力、精力之疲象[4]。其临床特点是:疲劳且全身困重,肢软,嗜卧不得眠,纳呆食不馨,伴记忆力减退、情志抑郁。舌体稍胖大,色淡红边有齿痕,苔薄滑或腻,脉濡。 笔者在治疗该病时基本以原方为主,根据患者体质情况及病情变化随症进行加减。以疲劳为主,伴汗出、短气、怕冷等,可加益气健脾温阳之品如白术、黄芪、仙茅等;疼痛明显者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头痛为主加川芎、葛根等,关节肌肉疼痛为主者加威灵仙、羌活、独活等;气郁表现明显者加疏肝理气之品如香附、郁金等;伴有湿邪较重的加健脾利湿之品如薏苡仁、苍术、白术、泽泻等。 病案举例:患者王某,男,41岁,2016年11月9日因乏力、周身困倦不适反复发作10年加重半年就诊。患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因经营暖气设备常年在25-30度房间,经常汗出,10年前出现乏力,初期休息后能好转,后逐渐加重,休息后仍感头昏沉乏力,伴周身困倦,梅雨季加重,稍劳即心慌,夜寐不安,情绪低落,大便粘,小便正常。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濡滑。患者曾多次住院诊查,各项检查均未见异常,经输液治疗等症状稍改善。上述症状时轻时重,一直持续到现在。根据患者症状以及近期检查结果,考虑脾胃湿热型慢性疲劳综合征。 杏仁10g、白蔻仁5 g、生炒薏苡仁各15 g、竹叶10 g、滑石10 g、通草10 g、厚朴10 g、半夏10 g、党参10 g、麦冬10 g、五味子5 g、甘草6 g、藿香10 g 2016年11月16日复诊诉乏力减轻,情绪转好,舌脉同前。 患者前后加减应用三仁汤月余恢复正常。2017年6月14日,梅雨天再发乏力,讲话后疲劳感尤重。自述1年来疲劳感不明显,今年梅雨季再发但较往年症状轻,舌质红苔薄腻脉濡,给予三仁汤合生脉饮加减7剂后症状缓解。 参考文献: [1]罗华丽,汪莹,黄思琴.节气针灸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1(1):107-109. [2]李春杰,贾丹兵,李乃民,等.中医治未病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防治[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28(5):946 -947. [3]王小峰.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病机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7):140-142. [4]胡玲,陈苇菁,潘怀耿,等. 基于脾胃湿热辨治慢性疲劳综合征探析 [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3):323-3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