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何必曰利》
儿童早读文言文翻译

一、《孟子·告子下》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犯其上,民皆曰:‘得天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千里而来,难道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地方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一定要说‘利’呢?只要实行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们问:‘怎样使我的家族有利?’士人和百姓们问:‘怎样使我自己有利?’上上下下都只追求自己的利益,国家就危险了。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杀害了它的君主,违反了它的上位者,百姓们都说:‘得到了天下’,被天下人嘲笑,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没有实行仁义,攻守的形势就不同了。
”二、《论语·为政》原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它停留在自己的位置上,其他的星星都围绕着它。
”三、《韩非子·五蠹》原文:子路曰:“吾闻君子之学也,亲其亲,仁也;教民予之,义也。
是以有庆贺之礼,有哀矜之恤,有养生之道,有送死之仪,此五者,所以导民也。
”翻译:子路说:“我听说君子学习,亲近自己的亲人,这是仁;教导民众,这是义。
因此有庆贺的礼节,有哀悼的慰问,有养生的方法,有送葬的仪式,这五种东西,是用来引导民众的。
”四、《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原文:晋文公问于卫文公曰:“吾闻卫国有五子,不知其名,请问其人。
”卫文公对曰:“吾闻之,君人者,正其身以正天下,不正其身,天下将不正。
吾闻卫国有五子,曰:长有孔融,次有孔融,中有孔融,外有孔融,内有孔融。
此五子,吾国之美士也,吾将使吾子以正天下。
”翻译:晋文公问卫文公说:“我听说卫国有五个有才德的人,不知道他们的名字,请问一下他们是谁。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1.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想想看,利益真的是唯一追求吗?就像在一个团队里,如果大家都只盯着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那这个团队还能和谐吗?仁义才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啊!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家人之间讲的更多是关爱而不是利益。
2.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呀!难道只想着利益就能拥有一切吗?这就好比在比赛中,只想着赢却不顾及公平和道德,能赢得光彩吗?仁义才是长久之道啊!就像朋友之间,靠的是真诚和互助,而不是利益的交换。
3.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哟!利益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仁义就不值得追求了?这就好像在建造房子,只注重外表的华丽而忽略了根基的稳固,能长久吗?仁义就是那稳固的根基呀!看看那些真正让人敬佩的人,不都是心怀仁义的吗?4.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啊!光盯着利怎么行呢?仁义才是更应该重视的呀!好比在航行中,只想着快点到达目的地而不顾及天气和安全,能顺利吗?仁义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就说那些成功的企业,哪个不是注重仁义的呢?5.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讲利益多无趣呀!仁义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不是更珍贵吗?就像在沙漠中,水比金子还重要,仁义就是那生命之水啊!想想那些互相扶持的伙伴们,不都是因为仁义吗?6.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能带来的真的比仁义多吗?这就好像只追求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心的善良,真的好吗?仁义才是真正让人尊敬的品质呀!看看历史上那些伟人,不都是仁义之士吗?7.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光想着利会迷失自己的呀!仁义才是指引我们的明灯呀!好比在黑暗中,只有仁义的光芒能照亮前路。
想想那些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人,他们是多么伟大啊!8.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难道就是一切吗?仁义的力量可是无穷的呀!就像在战场上,勇敢和忠诚比武器更重要,仁义就是那最强大的武器!看看那些充满爱心的志愿者们,不就是仁义的践行者吗?9.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追求利会让人变得自私的呀!仁义才能让我们变得更美好呀!好比在花园里,鲜花的芬芳比金钱更让人陶醉,仁义就是那醉人的芬芳!想想那些乐于助人的人,他们的笑容多么温暖!10.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不是唯一的呀!仁义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呀!就像在人生的道路上,仁义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
孟子的梁惠王上全文注释

《孟子·梁惠王上》1·1 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③。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④?’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⑤?’上下交征利⑥,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⑦;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⑧,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⑩,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11)。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惠是其谥号,后迁都大梁,故又称梁惠王。
②叟:对长者的尊称。
③亦:只。
④大夫:古代官职。
夏、商、周三代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
⑤士庶人:士和庶人。
庶人,老百姓。
⑥交:互相。
征:取。
⑦乘(shèng):古代一辆战车为一乘。
弑(shì):古时下杀上,卑杀尊曰弑。
家:有封地采邑的公卿大夫。
⑧苟:如果。
⑨餍(yàn):满足。
⑩遗:抛弃。
(11)后:朱熹注:“后,不急也。
”1 ·2 孟子见梁惠王。
王立于沼上①,顾鸿雁麋鹿②,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
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③,经之营之④。
庶民攻之⑤,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⑥,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⑦。
麀鹿濯濯⑧,白鸟鹤鹤⑨。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⑩。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曰害丧(11)? 予及汝偕亡!’民欲与之皆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注释〕①沼:水池。
②鸿:大雁。
麋:鹿之大者。
③经:测量。
④营:谋划。
⑤攻:建造。
⑥亟:急。
⑦麀(yōu):母鹿。
攸:所。
伏:朱熹注:“安其所不惊动也。
”⑧濯濯:肥胖的样子。
⑨鹤鹤:洁白的样子。
⑩牣(rèn):满。
(11)《汤誓》:《尚书》篇名,商汤讨伐夏桀的誓师词。
柄文言文解释及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贼其父,民之与王,如诛殛也。
王欲得民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解释】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见到孟子,询问他远道而来,是否有什么利益可以为国家带来。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仁义不也是重要的吗?”孟子接着说:“大王问‘如何使国家获利’,大夫们问‘如何使家族获利’,士人和庶民问‘如何使个人获利’。
上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国君被杀,父亲被杀,人民对大王就像对待仇敌一样。
大王如果想要得到民心,不必担心人口少,而应担心分配不均;不必担心贫穷,而应担心人民不安。
因为分配公平就不会贫穷,和睦就不会人口稀少,安定就不会倾覆。
仁者爱人,义者正直。
大王也只说仁义,何必只说利益呢?”【翻译】孟子去见梁惠王,梁惠王对他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是不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好处的东西要告诉我?”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提到利益呢?仁义不也是同样重要的吗?”孟子继续说:“大王问‘如何使我的国家获利’,大夫们问‘如何使我的家族获利’,士人和普通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利’。
从上到下都在争夺利益,这样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万辆战车的国家,如果国君被杀,父亲被杀,人民对大王就如同对待仇敌。
大王如果想要得到民心,不必担心人口少,而应担心财富分配不均;不必担心贫穷,而应担心人民的不安。
因为公平的分配就不会贫穷,和谐就不会人口稀少,稳定就不会有倾覆。
仁者就是爱人,义者就是正直。
大王也只需要提到仁义,何必只提到利益呢?”。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文言文全文解释及翻译

《孟子·离娄上》云:“孟子见梁惠王,王问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何必曰利?仁者,爱人也;义者,正也。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之间,所以异者,仁义也。
王若曰利,则与禽兽何异?’”译文:《孟子·离娄上》篇中记载,孟子拜访梁惠王,惠王问孟子:“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此行是否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益之事?”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只谈利益呢?其实仁义才是最重要的。
大王何必只谈利益呢?仁,就是爱民;义,就是正道。
爱民的人,人民会永远爱戴他;尊敬他人的人,他人也会永远尊敬他。
人和禽兽的区别不过是微乎其微,这微乎其微的区别,就在于仁义。
大王如果只追求利益,那与禽兽又有何异呢?”全文解释:此段文字出自《孟子》一书,是孟子与梁惠王的一段对话。
孟子在这里强调仁义的重要性,批评了当时的君主只注重利益而忽视道德的倾向。
首先,孟子以“王何必曰利?”这句话开篇,直接指出惠王只关注国家利益的行为是不妥的。
孟子认为,仁义比利益更为重要,是治国理政的根本。
接着,孟子解释了仁义的含义。
仁,即爱民,意味着君主应该关心百姓的福祉,体恤民情。
义,即正道,意味着君主应该遵守道德规范,实行公正。
孟子认为,一个君主如果能够实行仁义,那么人民就会对他产生爱戴和尊敬。
孟子进一步指出,人和禽兽的区别非常微小,主要是由于仁义的存在。
如果君主只追求利益,那么他和禽兽就没有什么区别了。
这是孟子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批评,他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为本,而不是只看重物质利益。
整段文字中,孟子通过对话的方式,向梁惠王传达了他的政治理念,即治国应以仁义为本,而非仅仅追求利益。
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孟子在这段对话中,通过批评梁惠王只谈利益的行为,强调了仁义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君主应该以仁爱之心对待百姓,遵守道德规范,这样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 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 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 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做臣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做儿子的心怀 做臣的心怀仁义侍奉国君, 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 仁义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侍奉哥哥, 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 这样就会使君臣、父子、兄弟去掉求利的念头, 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 而怀着仁义之心相互对待了。这样的国家还不 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 能称王天下的,是从来没有的。何必要说利呢?
• 学生自读课文,参照注释翻译课文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蓝词语的含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蓝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 相互 上下交 2、苟为后义而先利 如果 吾闻秦、 3、吾闻秦、楚构兵 交战 停止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愿闻其指 5、愿闻其指 意向 这样而 然而不亡者 6、然而不亡者 勤勉、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孳孳为善者 7、孳孳为善者 舜之徒 8、舜之徒也 类 利与善之间 9、利与善之间也 差别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背离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 不过,朱熹《孟子集注》说的好:“君子不言利并不是完全不想 利,只不过 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 不唯利是图而已。孟子之所以说的那么坚决,是因为当时的人惟 利是图不知世上 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有”仁义“二字,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与言利,或者说, 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利义齐飞,君子已不羞与言利,或者说, 君子也要言利。 君子也要言利。 但是不是也有必要多言“仁义”而“救其弊”呢?当然,的确也 但是不是也有必要多言“仁义” 救其弊” 当然, 不可能只说仁义 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实。应该是既说利也说义, 而不说利,这已不合乎我们今天的现实。应该是既说利也说义, 或者, 或者,还是用圣 人孔子的那句话来调节,叫做—— 人孔子的那句话来调节,叫做 “见得思义。”(《论语。季氏》、《论语。子张》) 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 论语。子张》
3、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 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 而已矣,何必曰利? 而已矣,何必曰利?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 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 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 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 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如果轻义而 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 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 对不会满足的。 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 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 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A不吾知也。 B毋吾以也。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宋何罪之有?B何以战?C先生将何之? 3、由“之”“是”“焉”帮助构成宾语前置。 A句读之不知,惑之而不解。 B惟命是听
五、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结合注释,理解重要语句。 1、原文: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原文: 何必曰利? 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 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那利呢?只有仁 义就够了。 义就够了。 2、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原文: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 楚王不高兴听,我再去见秦王,劝说他停 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 战。两位君王中,我总会遇到能说得通的吧。
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苟为后义而先 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提示:1、2均意动用法) 提示: 均意动用法) 四、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先生将何之? 1、先生将何之? 未之有也。 2、未之有也。 (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提示: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提示:kēng、wàng、zī、zhí、jiàn)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 相互 上下交 2、苟为后义而先利 如果 吾闻秦、 3、吾闻秦、楚构兵 交战 停止 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愿闻其指 5、愿闻其指 意向 这样而 然而不亡者 6、然而不亡者 勤勉、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孳孳为善者 7、孳孳为善者 舜之徒 8、舜之徒也 类 利与善之间 9、利与善之间也 差别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背离
六、课文内容分析。 课文内容分析。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思路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 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 己的观点。 己的观点。 通过反面分析“ 的坏处-----国危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 举例论证: 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通过正面阐述“ 的好处: 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 才是大利所在。 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 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 义先于利。 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义先于利。 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2、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孟子数落宋牼的目的是什么? 反对他从" 反对他从"利"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 3、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推行仁义有什么好处?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提示:从治国安身的角度来分析。
4、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反对追求 有人说孟子主张实行仁义, 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利",这种看法对不对,为什么? 不够准确。 不够准确。孟子并不是一味地反对追求 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 "利",仁义应该放在私利之上,推选仁义才 是大利所在。 是大利所在。 5、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 对比 为善" 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孔子曾经说过: 富与贵,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 我所欲也,熊掌,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者也。 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 不辟也。 不辟也。”
1、孟子关于利的看法。 孟子关于利的看法。 2、本文的论证方法。 本文的论证方法。
第二课时
复习
1、第一则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2、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先义后利
3、作者的写作目的是什么?
宣扬仁政、王道学说
1、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结合第一则的内容,分析孟子说理的思路。 思路 怎样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 ?)(是如何阐述 (怎样围绕观点展开论述的?)(是如何阐述 自己的观点的?) 自己的观点的?)
a、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 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 己的观点。 己的观点。 通过反面分析 反面分析“ 的坏处-----国危 b、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国危 举例论证: 矣 举例论证:不夺不魇 通过正面阐述 正面阐述“ 的好处: c、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仁义 才是大利所在。 才是大利所在。举例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d、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 再次强调论点,突出自己鲜明的立场: 义先于利。 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义先于利。 与开头形成呼应,突出立场。
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蓝词语的特殊用法。 指明下列句子中加蓝词语的特殊用法。 苟为后义而先 1、苟为后义而先利 未有义而后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 亦将有以利 3、亦将有以利吾国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 4、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今之欲王 今之欲王者 四、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先生将何之? 1、先生将何之? 未之有也。 2、未之有也。 (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提示: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是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 是啊,何必一开口就说利呢? 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 孔子不是早就说过吗?——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为人处世是这样,治理国家也是这样。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荀子。大略篇》) 荀子认为,盛世重义,乱世重利。(《荀子。大略篇》 。( 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 司马迁说自己读孟子见梁惠王,常常感叹不已:利实在是天下大 乱的原因啊!(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 乱的原因啊!(《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所以,君子不言利。这的确是儒学传统。 所以,君子不言利。这的确是儒学传统。
俗话说: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这 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今社会是一个" 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物 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 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 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 是如果我们两眼仅仅盯住财利,而不顾道 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德、法规、法律,这种做法又是可鄙的。 人类身为百灵之长,就是因为我们人与 人类身为百灵之长, 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 人之间是可以理解、沟通、团结、帮助的。 如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仅仅是一种冷冰冰的 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金钱关系,那人生还有什么意义呢? 作为21世纪的学生, 作为21世纪的学生,我们也要明白如何 21世纪的学生 谋利"的问题。 去"谋利"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