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王何必曰利》解析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1.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想想看,利益真的是唯一追求吗?就像在一个团队里,如果大家都只盯着自己能得到什么好处,那这个团队还能和谐吗?仁义才是凝聚人心的关键啊!比如在一个家庭中,家人之间讲的更多是关爱而不是利益。
2.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呀!难道只想着利益就能拥有一切吗?这就好比在比赛中,只想着赢却不顾及公平和道德,能赢得光彩吗?仁义才是长久之道啊!就像朋友之间,靠的是真诚和互助,而不是利益的交换。
3.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哟!利益真的那么重要吗?难道仁义就不值得追求了?这就好像在建造房子,只注重外表的华丽而忽略了根基的稳固,能长久吗?仁义就是那稳固的根基呀!看看那些真正让人敬佩的人,不都是心怀仁义的吗?4.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啊!光盯着利怎么行呢?仁义才是更应该重视的呀!好比在航行中,只想着快点到达目的地而不顾及天气和安全,能顺利吗?仁义就是指引方向的灯塔!就说那些成功的企业,哪个不是注重仁义的呢?5.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讲利益多无趣呀!仁义带来的温暖和感动不是更珍贵吗?就像在沙漠中,水比金子还重要,仁义就是那生命之水啊!想想那些互相扶持的伙伴们,不都是因为仁义吗?6.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能带来的真的比仁义多吗?这就好像只追求外表的美丽而忽略了内心的善良,真的好吗?仁义才是真正让人尊敬的品质呀!看看历史上那些伟人,不都是仁义之士吗?7.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光想着利会迷失自己的呀!仁义才是指引我们的明灯呀!好比在黑暗中,只有仁义的光芒能照亮前路。
想想那些为了正义而奋斗的人,他们是多么伟大啊!8.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难道就是一切吗?仁义的力量可是无穷的呀!就像在战场上,勇敢和忠诚比武器更重要,仁义就是那最强大的武器!看看那些充满爱心的志愿者们,不就是仁义的践行者吗?9.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只追求利会让人变得自私的呀!仁义才能让我们变得更美好呀!好比在花园里,鲜花的芬芳比金钱更让人陶醉,仁义就是那醉人的芬芳!想想那些乐于助人的人,他们的笑容多么温暖!10.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利益不是唯一的呀!仁义才是我们应该坚守的呀!就像在人生的道路上,仁义是我们最忠实的伙伴。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第二单元二、王何必曰利 Word版含解析

二、王何必曰利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
利益是全社会的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唯有仁义。
义带给人们的不是贪婪索取,而是“民胞物与”的仁爱,义呈现给世界的不是残酷征服,而是“和协万邦”的王道。
【课内挖掘】课内素材孟子的义利观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孟子所讲的“义”实质上是一种利,一种社会功利,国家的长远利益。
孟子言义,反对利,但并非完全不言利,只是主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反对后义而先利、见利忘义、放弃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的义利观形成于我国封建制度确立的初期,它对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起到过积极作用。
但由于受到历史的和阶级的局限,难免包含一些封建糟粕。
但是孟子的“义”所要求的尊敬长辈、非有勿取、修养气节等,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珍贵的精神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的这些思想精华,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凝结和升华为诸如大公无私、无私无畏、廉洁奉公、刚正不阿、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以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浩然正气。
历史上的许多仁人志士正是在它的激励下,在国难当头、外敌入侵、山河破碎之时,挺身而出,执干戈以卫社稷,同外来入侵者展开英勇斗争;“舍生取义”“义者必急其君”的道德原则,造就了灿若群星的民族英雄和伟大的爱国者,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和鼓舞民族斗争的伟大精神力量。
运用角度【课外应用】孟子提倡义,反对利,其实质就是要求人们以“义”为先,追求社会正义,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政治原则,反对见利忘义、放弃仁义而去追求物质利益。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富的态度,“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不义。
孟子的义利观实质上是价值观。
义与利的关系实质上是道德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的关系。
学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孟子·告子下》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窃其国,不为贼;孰当为贼?天下有道,以仁政治天下;无道,以暴政乱天下。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征伐自诸侯出,则天下多事矣。
今天下,诸侯互相征伐,战争不息,是以吾得见王也。
然而,王将何以教之?”
翻译:
孟子拜访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不辞辛苦,远道而来,难道是为了给我国家带来什么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说利益呢?不也有仁义吗?大王问如何使国家得利,大夫问如何使家族得利,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个人得利,上下都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君篡位,窃取国家,我们不说他是盗贼;那谁是盗贼呢?天下如果是有道的,就用仁政来治理天下;如果没有道,就用暴政来扰乱天下。
孔子说:‘天下有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都由天子决定;天下无道的时候,礼乐和征伐都由诸侯决定。
’征伐权由诸侯掌握,那么天下就会多事。
现在天下诸侯互相征伐,战争不断,所以我才得以见到大王。
然而,大王打算如何教导他们呢?”。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初中语文《孟子见梁惠王》原文和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原文: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
原文: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译文: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在拥有万辆兵
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
原文: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如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
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
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

孟子全文及译文读解《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由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1.《梁惠王上》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2.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么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
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2.《公孙丑上》1.原文:公孙丑问曰:“夫子当路于齐,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乎?”孟子曰:“子诚齐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
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则吾子与管仲孰贤?’曾西艴然不悦,曰:‘尔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专也,行乎国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尔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
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

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导语:《王何必曰利》是描写梁惠王的一篇文言文。
现在常备中学生宣威阅读材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王何必日利原文加翻译。
欢迎大家阅读。
《王何必曰利》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王何必曰利》

选文第一则 • 1、找出本文中的中心论点? 、找出本文中的中心论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何必曰利?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 • • • • • 2、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 的坏处----弑君 犯上 、通过反面分析“ 弑君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 的好处----孝亲 忠君 、通过正面阐述“ 孝亲 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义先于利 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亦我所欲也;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 也。
第二则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1、宋牼将之楚 2、吾闻秦、楚构兵 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宋牼将之 、吾闻秦、 、我将见楚王说 4、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5、愿闻其指 、二王我将有所遇 、愿闻其指 6、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7、然而不亡者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 、然而不亡者 8、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得以相接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得以相接 注意下列特殊句式。 注意下列特殊句式。 孟子遇于石丘 先生将何之 未之有也 翻译下列句子。 翻译下列句子。 1、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2、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3、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4、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我们如何看待 “利8年,特大雪灾和汶川地震发生后 年 最早进入北川的志愿者之一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 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 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 不辟也。”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 同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五.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 倒装句 • 先生将何之? 宾语前置,应为“先生将之何” •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 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 1、上下交征利 相互 2、苟为后义而先利 如果 3、吾闻秦、楚构兵 交战 停止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5、愿闻其指 意向 这样而 6、然而不亡者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7、孳孳为善者 8、舜之徒也 类 9、利与善之间也 差别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背离
王 何 必 曰 利
2、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 举例论证:
不夺不魇:弑君 犯上 (国危矣)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推行 举例论证 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仁不遗其亲,义不后其君:孝亲 忠君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 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总结: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 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 “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结论:
何必曰利
用了什么手法?说明什么问题?
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 产生的不同影响。
扬善—— 圣贤之君
我们应该多多行善。
逐利—— 杀人魔王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分析急功近利就会 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 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宋牼将之楚》一文从正反两方面分析了逐 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弟割袍、父 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则恩断义绝,父 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成仇就会国将不国; 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 同心同德,自然也就称霸天下。 第三篇短文则说明舜蹠之分在于善利之间: 扬善成为圣贤之君,逐利则成为杀人魔王。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曰:“鱼,我 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 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 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 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 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 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 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 辟也。”
讨论:
• 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 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 利观的理解。
• 2、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造成什么样的社 会弊端?谈谈你的看法。并讨论孟子义利 观的现实意义。 • 点拨:唯利是图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 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损人利己,危害 社会。 • 例如:贩毒,走私等
三、虚词
• • • • • • • 而 不远千里而来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 不王者,未之有也 以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 连词,表修饰关系 连词,表假设关系 连词,表转折关系 连词,表承接关系然而 连词,表转折关系 介词,用
连词,表因果关系
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
深度探究
• 1、儒家义利观 • A、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君子喻于 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 B、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 作是矛盾的,强调要 “先义后利” • C、后世儒者主张存义去利、讳言财利 • 2、诸子义利观 • A、道家倡“无为”、“寡欲” , 主张“绝仁 弃义”,“绝巧弃利”。 • B、商鞅,一反儒家义本利末思想,提出: “利者,义之本也。” • C、韩非则强调政治强制与强烈的“计算之 心”,完全否定道德规范对利的制约。
背景纵览
•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 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 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 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 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 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 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 自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中心论点)
• 1、探讨论证方法 •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反面:
• 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以市道交”,会破 坏社会和谐 ,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 导致国家的覆亡。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 也。”
-----正面: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
王 何 必 曰 利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史记》 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 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今社会是 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错。但 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好的东西; 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害他人,而且 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那么人与人之 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交易。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利”和“义”呢? 孔、孟是怎么说的呢?
•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连词,表修饰,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何以利吾国 名词用作动词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形容词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而来
介词,用来 介词,凭借
四.词类活用
事,侍奉 王,称王 利,对……有利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名词意动用法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以……为后
字词梳理
• 一.通假字 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 二.一词多义 • 遗 •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遗,丢失的东西 • 留待作遗施 遗,赠给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丢失 • 乘 •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乘,一车四马 乘,趁着 • 因利乘便 •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乘,乘坐 • 吏士喜,大呼乘之 乘,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