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_王何必曰利》课件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2.2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2.2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孟子的文章,相信同 学们对此会有一个更清楚的认识。
找出文段中孟子表达的中心论 点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 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 亮出自己的观点。
王 何 必
2、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国源自矣正举例论证: 反
王 何 必 曰 利
俗话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史 记》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 为利往。”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当今社 会是一个物质社会,人们追求财利并没有什么 错。但是,两眼只盯着财利的人会失去很多美好 的东西;不择手段追逐财利的人,不仅会伤害他 人,而且会伤害自己;如果人人利字当头,那么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沦为冷冰冰的金钱交易。
作为新时代的学生,我们应该怎样看待“ 利”和“义”呢? 孔、孟是怎么说的呢?
孔子曾经说过:“富与贵,是人之所欲 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 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 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也。”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 “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 多行善。
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____k__n_g______ 2、然而不王者_____w__à_n_g_____ 3、孳孳为善者_______z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z_h_í_______ 5、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不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


义”的好处:推行仁 举例论证

《王何必曰利》

《王何必曰利》






感谢观看
选文所用的论证方法 正反对比论证
结论
何必曰利
反面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反面
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以市道交”,会破坏社会和谐 ,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导致国家的覆亡。
正面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正面
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
注释
而:就 孳孳:勤勉、努力不 懈的样子 为善:行善 徒:类 分:区分 间:距离,差别
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 “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 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译文】 宋牼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上了他。孟子问道: “先生将要到什么
地方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要去拜见楚王劝说他并使他停止战争,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 义,而罢三军之 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 仁义以事 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是:这 去:舍去 以:表目的,来 王:(wàng)动词,成王业,做王
分析选文3 利与善对人 的发展倾向 所产生的不 同影响 :
扬善——圣贤之君
逐利——杀人魔 王
“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 比论证方法,可由此分析利与善 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 响。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 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 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也。”

《孟子王何必曰利》优秀课件

《孟子王何必曰利》优秀课件

亦:只是 PPT学习交流
8
译文: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家君主
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拥有一 千辆兵车的国家,杀害国家君主的人,一定是拥 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夫。国家拥有一万而大夫就 就拥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拥有一千而大夫就拥有 其中的一百,(他们的拥有)不是不多啊。(可 是)如果把道义放在后却把利放在先,(那么)大 夫不杀死国君夺取他的利益就不会感到满足。没 有一个有仁德却抛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 却把自己的国君放在后的人。(所以)大王只说 仁义就行了,为什么一定要说利呢?”
PPT学习交流
3
为下列加蓝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 kēng
2、然而不王者 wàng
3、孳孳为善者 zī
4、蹠之徒也
zhí
5、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PPT学习交流
4
•学习第一则《孟子见梁惠王》
。 叟: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王曰:“叟!不远 远:意动,以…为远
千里而来,亦将有 有以:有用来…办法
将:将要 之:动词,到,到…去 遇:遇到,碰到,相逢 何之:之何,到什么地方
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 去,宾语前置
罢之。楚王不悦,我将 构兵:交战。构,交结,
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 我将有所遇焉。”曰: “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
连接 说(shuì):劝说 罢:使…停止 遇:投合,符合
其指。说之将何如?”曰: 请:表敬副词
孟子说:“我不敢问你去劝说的详细情况, 希望能听听你去劝说的大致意向。你将怎 样去 劝说他们呢?”
宋释说:“我将(向他们)讲述两国交兵 是没有好处的。”
PPT学习交流
14
“先生之志则大矣, 志:志向 号:指所用的
先生之号则不可。先 提法 悦:意动,感到高

高中语文 2.2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2.2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 的立场:义先于利。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反面:人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 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 的关怀。 结论: 何必曰利 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
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 该多多行善。
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提示:1、2均为意将何之? 2、未之有也。
(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 哪些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 的观点。 2、通过反面分析“利” 的坏处 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 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 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 所在。
王 何 必 曰 利
正反 对比 论证
举例论证
kēng 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 wàng 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 zī 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 zhí 5、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相互 如果 1、上下交征利 交战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停止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意向 5、愿闻其指 这样而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8、舜之徒也 类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差别 背离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高中语文课件

《王何必曰利》PPT课件

《王何必曰利》PPT课件

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
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
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利害
是君臣、父子、兄弟终 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 君臣之间、父子间、兄弟之 间都完全背离仁义,心怀利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 不
向他们说明两国交兵是不利
的。. ”
8
译文:孟子说:“先生的动
___________________
原文:曰:先生之志则 机
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 先秦罢生、三以楚军利之之说师王秦,悦、是于楚三利之军,王之以,却王而军不楚高队行王兴的。,,官先秦兵于王 也是生楚 因停用王 为止利因 有军去为 利劝事有 而说行利 高秦动; 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 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 戴于道路矣。”(《梁惠王上》)
“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滕文公上》)
.
20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主要有 三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其二是有利 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作动词。其三是 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词。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梁惠王上》)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 者。”(《尽心上》)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公孙丑下》)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利益、
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利益” 。
.
2
原文:孟子曰: “王何必曰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 国?’大夫曰: ‘何以利吾家?’ 士庶曰‘何以利 身?’上下交征 利,而国危矣!

《孟子王何必曰利》优质ppt

《孟子王何必曰利》优质ppt
儒家义利观念的内涵
儒家强调“义利并举”,主张在追求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道德和人文价值,强调 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的全面发展。
对儒家义利观念的深化
现代新儒家学者认为,在当代社会,应该更加注重精神追求和长远利益,强调“ 以义为先,以利为后”,以此来指导人生和社会的方向。
对现代新儒家的理论贡献
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
历史地位
孟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位重要,被尊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其思想被视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02
《孟子王何必曰利》原文解读
原文内容的解析和阐释
背景介绍
阐述《孟子王何必曰利》的背景 和时代特点,介绍孟子的思想体 系和核心观点。
文本解析
逐段解读《孟子王何必曰利》的 原文内容,对每个段落进行详细 的解释和分析,重点强调其中的 关键语句和段落。
04
现代新儒家对《孟子王不必曰利》的 反思与深化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与回应
反思现代社会的弊端
现代社会以利益为导向,忽视人文价值,追求物质利益导致社会不公、环境 污染等问题。
回应现代社会的挑战
现代新儒家学者认为,面对现代社会的挑战,需要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价值, 汲取其中的智慧和力量。
对儒家义利观念的再认识
通过对《孟子王不必曰利》的反思与深化,现代新儒家学者 丰富和发展了儒家思想,为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新的思路
现代新儒家学者的理论贡献,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新 的思路和方法,对于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05
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与启示
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与启示
01
企业文化建设
借鉴孟子思想,企业应构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关注员工的成长和

【精品】《孟子_王何必曰利24页PPT

【精品】《孟子_王何必曰利24页PPT
【精品】《孟子_王何必曰利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王何必曰利ppt实用课件2

王何必曰利ppt实用课件2
前,先得受尽悲痛,流尽眼泪。可是这样是好的,应该要这样…… —— 罗曼•罗兰 68、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莎士比亚 69、患难可以试验一个人的品格,非常的境遇方才可以显出非常的气节;风平浪静的海面,所有的船只都可以并驱竞胜。命运的铁拳击中要害的时候,候,只有大勇大智的人才能够处之泰然;……——
—— 培 根 72、失去财产的人损失很大,失去朋友的人损失更大,失去勇气的人则损失了一切。 —— 塞万提斯 73、不要将过去看成是寂寞的,因为这是再也不会回头的。应想办法改善现在,因为那就是你,毫不畏惧地鼓起勇气向着未来前进。
—— 朗费罗 74、悲观的人虽生犹死,乐观的人永生不老。—— 拜 伦 75、一个有坚强心志的人,财产可以被人掠夺,勇气却不会被人剥夺的。 —— 雨 果
身?’上下交 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 其君者,必千
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 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 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
乘之家;千乘 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
之国,弑其君 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
者,必百乘之 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
家。
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
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万取千焉,千取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 百焉,不为不多 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 矣。苟为后义而 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 先利,不夺不餍。 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 未有仁而遗其亲 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 者也,未有义而 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 后其君者也。王 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 亦曰仁义而已矣, 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 何必曰利?” 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 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 呢?”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论语》 译:君子总是从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发,全心全意促使别人实现良好的意愿和正当的要求,不会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乱,不会在别人有失败、错误或痛苦时推波助澜。小人却相反,总是“成人之恶,不成人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局限性?
孟子义利观的局限性
• 从理论上说,孟子的学说是很有道 理的,也是能够自圆其说的。但是从历 史和现实的实践来看,无论是战争还是 和平,既然有军事行动发生,就不可能 没有利害关系在内,也不可能有纯粹为 抽象的仁义道德而战的战争和纯粹为抽 象的仁义道德而罢兵停战的和平出现, 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尤其没有这种 可能。
(提示:1、2均意动用法)
四.词类活用
• • • • • • • • 名词用作动词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对……有利 形容词意动用法 不远千里而来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名词意动用法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 以……为后
五.文言句式
• 判断句 •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者,……也,表判断

义利并重、以义为先的政治观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 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观《孟子》全书,我们可以看到它洋溢 着孟子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渝的救世情怀:以 民为本,以利为本,崇古尚贤,崇义尚道,自 承先圣,身任天下。正因为那个变革性、过渡 性时代的礼乐崩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社 会动荡、民不聊生,孟子以天下苍生黎民为念, 高举仁义的思想大旗四处游说,奔走呼号。表 达了渴望丰衣足食,渴望安居乐业,渴望和平、 统一、稳定的心声。
• 1、找出孟子在选文中的中心论点? •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 2、说出孟子所用的论证方法? • 正反对比论证 • A、通过反面分析“利”的坏处----弑君 犯 上 • B、通过正面阐述“义”的好处----孝亲 忠 君 • 首尾呼应,突出立场—— 义先于利 • 总结: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采用正反 对比论证说理,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 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先义后利”,才能
孟子义利观的现实意义
(所谓义,一般是指与礼制紧密相关的 封建道德规范。所谓利,泛指利益,主要是 指人们的物质利益。可见,义利问题就是指 人的道德与物质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 •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主 张先义后利、以义统利、见利思义,对于我 们今天考虑、衡量和处理个人与集体、集体 与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问题时,无疑具有深 刻的启迪意义。对我国当今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也具有的积极意义。
孟子的义利观:
其次,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 联的、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量 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 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加强 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 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 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 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梁惠王上》)
王 何 必 曰 利
教学目标:
• 1.了解孟子的义利观,进一步体会 孟子的仁政思想。 • 2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 • 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 • 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 实意义。
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 整体感知 •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分析急功近利 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 “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宋牼将之楚》一文从正反两方面分 析了逐利与行义的不同结果:逐利能使兄 弟割袍、父子反目、君臣成仇,兄弟割袍 则恩断义绝,父子反目则家将不家,君臣 成仇就会国将不国;行义能使兄弟手足情 深、父子共享天伦、君臣同心同德,自然 也就称霸天下。 • 第三篇短文则说明舜蹠之分在于善利 之间:扬善成为圣贤之君,逐利则成为杀 人魔王。
孟子的义利观: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 种物利需求从根本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 生存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 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 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因 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 安居乐业。
“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公孙丑》)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林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 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梁惠王上》)
学习选文第一则
•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作为标准,那 么,我们的人生是不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 争的社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虽赚到 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虚的一无所有。(非 标准答案) • 总结: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 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 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 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 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大人者,言不必 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梁惠王上》 “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上》) “不仁者可与言哉?安其危而利其灾,乐其所以亡者。”(《尽 心上》)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公孙丑下》)
“利”在孟子的思想学说中主要指实实在在的 利益、好处,可以说相当于我们现在通用的 “利益” 。
学习选文第三则“鸡鸣而起”
•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
• • •

扬善——
圣贤之君
逐利——
杀人魔王
“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影 响。
讨论:
• 1、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 放弃“利”呢?请说说你对孟子的义 利观的理解。
• 2、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会造成什么样的社 会弊端?谈谈你的看法。并讨论孟子义利 观的现实意义。 • 点拨:唯利是图会使人丧失对道义的 关怀,不体恤关爱他人,损人利己,危害 社会。 • 例如:贩毒,走私等
孟子的义利观
/
《孟子》一书中“利”字共出现38次, 主要有三种意思。其一是指利益,作名词。 其二是有利于、利用、以……为利的意思, 作动词。其三是锐利或利害的意思,作形容 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