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王何必曰利
梁惠王上文言文翻译

梁惠王上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存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前),惠就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年继他父亲魏武侯继位,继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定都大梁(今河南洛阳西北),所以又叫做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就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为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战。
叛,挑。
⑥弑:上攻上,卑杀死尊,臣杀死君叫做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做一乘坐,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去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道,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存有韩、赵、魏(梁)、燕、魏、楚、秦七国,千乘之国存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就是指具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小,存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大,存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用户。
遗:丢弃,舍弃。
【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道:“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去,一定就是存有什麽对我的国家不利的安积永盛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孟子》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鴈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
经始勿亟,庶民子来。
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
王在灵沼,于牣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
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养,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孟子全文及译文

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名师讲题】《孟子》《荀子》《魏书 赵柔传》(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0-14小题。
材料一: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义也;虽桀纣亦不能去民之好义,然而能使其好义不胜其欲利也。
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
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
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
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家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圃,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臧。
然故民不困财,贫窭者有所窜其手。
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材料三:赵柔,字元顺,金城人也。
少以德行才学知名河右。
沮渠牧键时,为金部郎。
世祖平凉州,内徙京师。
高宗践阼,拜为著作郎。
后以历效有绩,出为河内太守,甚著仁惠。
柔尝在路得人所遗金珠一贯,价直数百缣,柔呼主还之。
后有人与柔铧数百枚者,柔与子善明鬻之于市。
有从柔买,索绢二十匹。
有商人知其贱,与柔三十匹,善明欲取之。
柔曰:“与人交易,一言便定,岂可以利动心也。
”遂与之。
绪绅之流,闻而敬服焉。
——《魏书·赵柔传》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苟为后义A而先利B不夺C不餍D未有仁E而遗其亲者也F未有义而后G其君者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与“王何必曰利”中的“利”的意义和用法相同,都是名词,利益、好处的意思。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61119d2d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64.png)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篇1:孟子梁惠王章句原文及翻译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梁惠王阅读答案翻译译文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梁惠王|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孟子见梁惠王|孟子·梁惠王|阅读答案翻译译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晋国③,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
’王请勿疑!”孟子见齐宣王。
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https://img.taocdn.com/s3/m/489a7b1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5.png)
[孟子梁惠王上翻译]孟子梁惠王上篇一:[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梁惠王章句原文及翻译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
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注释

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注释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注释《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孟子》和《论语》一样,原无篇名,后人一般取每篇第一章中的前两三字为篇名。
《孟子》共七篇,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下面店铺准备了梁惠王上原文及翻译注释,提供给大家参考!原文孟子见梁惠王(1)。
王曰:“叟(2)!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3)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4)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5)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6)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7)。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8)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9)。
未有仁而遗(10)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1)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2)叟:老人。
(3)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4)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5)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6)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7)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8)苟:如果。
(9)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原文翻译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 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 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 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 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 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 以事其父,为人弟 者怀利 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
志:志向 悦:意动,感到高兴 以:因而 罢:使…停止 乐:意动,以…为乐,乐意。 怀:心里想着 以:来 事:侍奉
关系融洽,友好相处。
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含义。
1、上下交征利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5、愿闻其指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8、舜之徒也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提示:1、相互 2、如果 3、交战 4、 使…停止5、意向 6、这样而 7、勤勉、努力 不懈的样子8、类 9、差别 10、背离)
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提示:1、2均意动用法)
指明下列句子的句式 1、先生将何之______________ 2、未之有也______________
(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2、 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要去拜见楚王劝说他 并使他停止战争,(如果)楚王不高兴,我要去拜见秦王劝说 他并使他停止战争。在两个国王中将会有与我志趣投合的人。”
孟子说:“我不敢问你去劝说的详细情况,希望能听听你 去劝说的大致意向。你将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释说:“我将(向他们)讲述两国交兵是不利的。”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 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 的观点的?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 己的观点: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 何 必 曰 利
2、通过反面分析 “利”的坏处
国危矣
正
举例论证: 反
不夺不餍
对
3、通过正面阐述 “义”的好处:推行 仁义才是大利所在。
•
•
结论:
何必曰利
3、孟子曰:“鸡鸣而起, 而:就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 鸣而起,草率为利者厢之
孳孳: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为善:行善 徒:类
徒也。欲知舜与蹠之分, 分:区分
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间:距离,差别
译文:盂子说:“鸡叫就起来,勤勉地做善事的人,是 舜这一类的人;鸡叫就起来,勤勉地谋求利益的人,是 跖这一类的人。要想知道舜和跖的区别,没有别的,只 是为利跟为善的差别啊。”
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 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 仁义也。为人臣者怀 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 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 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
是:这 去:舍去 以:表目的,来 王:(wàng)动词, 成王业,做王
接也,然而不王者, 末之有也。何必曰利?”
译文:先生用仁义的道理去劝说秦楚两国的国王,秦王楚王喜欢仁 义,因而撤回所有的军队,这会使军中的士兵乐意并且喜欢仁义 啊。做臣子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国君, 做儿子的心里想
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父亲,做弟弟的心里想着仁义来侍奉自己的 哥哥,这样君和臣、父和子,兄和弟舍去掉利益害,心里想着仁 义来互相交往,这样却不能称王的,还没有过。为什么一定要说 利益呢?”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A宋何罪之有?B何以战?C先生将何之?
3、由“之”“是”“焉”帮助构成宾语前置。 A句读之不知,惑之而不解 B惟令是听
探讨:“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 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提示:
• 如果把人生所有的东西都以“利” 作为标准,那么,我们的人生是不 幸的,特别在这充满商业竟争的社 会,一些把感情当作交易的砝码, 虽赚到了许多钱,但心灵世界是空 虚的一无所有。(非标准答案)
《宋牼将之楚》结构
• 探讨选文论证方法
• :“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反面:
正
• 人与人沦为利益关系, “以市道交”,会破 反
坏社会和谐 , 丧失对仁义价值的关怀,最终 导致国家的覆亡。
对 比
“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论
-----正面:
证
舍弃私利,用仁义来打动人,则能成就王业。
将:将要 之:动词,到,到…去 遇:遇到,碰到,相逢 何之:之何,到什么地方 去,宾语前置 构兵:交战。构,交结, 连接 说(shuì):劝说 罢:使…停止 遇:投合,符合 请:表敬词 详:形作名,详细的情况 言:讲述
译文:宋牼将要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遇上了他。孟子问道: “先生将要到什么地方去?”
学习选文第三则“鸡鸣而起”
• 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的不同 影响 :
•
扬善—— 圣贤之君
•
• 逐利—— 杀人魔王
“鸡鸣而起”一章也运用正反对比论证方法,
可由此分析利与善对人的发展倾向所产生 的不同影响。
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 “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该多 多行善。
乘,乘坐
• 吏士喜,大呼乘之
乘,追逐
四.词类活用
• 名词用作动词
• 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事,侍奉
•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称王
•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利,对……有利
• 形容词意动用法
• 不远千里而来
远,意动用法,以……为远
• 名词意动用法
•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后,意动用法,
以……为后
五.文言句式
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卿大夫;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 家,杀害国家君主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卿大 夫。国家拥有一万而大夫就拥有其中的一千,国家拥有 一千而大夫就拥有其中的一百,(他们的拥有)不是不 多啊。(可是)如果把道义放在后却把利放在先,(那么) 大夫不杀死国君夺取他的利益就不会感到满足。没有一 个有仁德却抛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自己的 国君放在后的人。(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为什 么一定要说利呢?”
举例论证 仁不遗其亲 义不后其君
比 论 证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 自己鲜明的立场:义先于利。
学习选文第二则 《宋牼(keng) 将之楚》
2、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
石丘,曰:“先生将何 之?”曰:“吾闻秦楚构 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 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 焉。”曰:“轲也请无问 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 何如?”曰:“我将言其 不利也。”
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王曰,
已矣:罢了
‘何以利吾国?’ 何以:以何,用什么ຫໍສະໝຸດ 大夫曰,‘何以利 交:互相
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征:索取,求取
上下交征利,而国 而 :表承接,就
危矣。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 “老人家,您不辞长途辛劳前来,将有使 我的国家获得利益的的方法吧?”
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 去:离开,舍去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以:相当于“而”,表修饰
未之有:宾语前置
译文 孟子说:“先生的志向是远大的,可是
先生的提法(劝说的说法)却不行。先生用利益去劝 说秦国、楚国的国王,秦王楚王喜欢利益,因而撤回 所有的军队,这会使军队的士兵乐于休战却喜欢利益 啊。做臣子 的心里怀着私利目的来侍奉自己的国君, 做儿子的心里怀着私利目的来侍奉自己的父亲, 做 弟弟的心里想着利益来侍奉自己的哥哥,这样君和臣、 父和子、兄和弟最终舍仁义,怀着私利目的来交往, 这样却不使国家灭亡的,还从未有过。
为下列加蓝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 kēng
2、然而不王者 wàng
3、孳孳为善者 zī
4、蹠之徒也
zhí
5、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 学习第一则《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 千里而来,亦将有
远:意动,以…为远 有以:有用来…办法
以利吾国乎?”
利:使动,使…获利
孟子对曰:“王! 何必:为什么一定要
•
练地翻译课文。
• 2 、了解的义利观,进一步体会
•
孟子的仁政思想。
• 3、培养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 教学重点:领悟孟子的仁义思想。
• 教学难点:讨论对孟子仁义思想的现
•
实意义。
背景纵览
•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 天下,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 风蜕变,江河日下;兄弟反目成仇、 儿子遗弃父母、臣子不顾国君,社会 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动荡。为 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高 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字词梳理
• 一.通假字 ①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图
• 二.一词多义
•遗
•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遗弃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遗,丢失的东西
• 留待作遗施
遗,赠给
•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乘
遗,丢失
•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乘,一车四马
• 因利乘便
乘,趁着
• 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
• 判断句 • 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 ……者,……也,表判断 •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判断 倒装句 • 先生将何之?
宾语前置,应为“先生将之何” • 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 何以利吾国
宾语前置,应为“以何利吾国“
宾语前置的几种情况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A不吾知也。 B毋吾以也。
必百乘之家。万取千
焉,千取百焉,不为 不多矣。苟为后义而 先利,不夺不餍。未 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