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肉豆蔻历史沿革研究
中药炮制技术之煨法—肉豆蔻

清洗去尘
将肉豆蔻放入清水中浸泡, 用软刷轻轻刷去表面的尘土 和杂质。
干燥
将清洗后的肉豆蔻晾干,以 便进行煨制。
煨制过程
准备煨药工具
选用适当的煨药炉或烤箱,预热至适宜温度。
包裹肉豆蔻
将干燥的肉豆蔻用湿纸或柔软的纸张包裹,外面再包上一层锡纸, 以保持水分和温度。
煨制
将包裹好的肉豆蔻放入预热的煨药炉或烤箱中,保持一定时间,直 至肉豆蔻表面呈现焦黄色,散发出香气。
得到炮制后的药物。
煨法的注意事项
控制温度
煨法的温度要适中,不宜过高或过低,以免影响 药物的药效。
控制时间
煨法的时间要根据药物的不同而有所不同,要掌 握好时间,以免影响药物的性质和功效。
清洁卫生
煨法的操作过程中要注意清洁卫生,以免药物受 到污染。
03
肉豆蔻的煨法炮制
炮制前的准备
挑选优质肉豆蔻
选择干燥、饱满、无病虫害 的肉豆蔻,去除杂质和破损 的果实。
03
煨法炮制有利于肉豆蔻 中有效成分的溶出,提 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04
肉豆蔻煨法炮制能够保 证药材的品质,为临床 用药提供质量可靠的中 药材。
对中药炮制技术的思考与建议
01
02
03
04
中药炮制技术是中药学的重要 组成部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和发展。
加强中药炮制技术的研究,深 入挖掘其科学原理,提高炮制
技术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推广中药炮制技术的应用,提 高临床医生对中药炮制技术的 认识和了解,促进中药的合理
使用。
加强对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和保 护,培养更多的中药炮制技术 人才,为中药事业的发展做出
贡献。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肉豆蔻

历史使用方法印度人用肉豆蔻处理肠的问题,埃及人则用它来防腐尸体。
它还被做成一种意大利焚香以防御瘟疫,这种焚香中尚含有月桂、丁香、杜松、没药、香桃木和玫瑰。
中世纪时,它是治痔的有名处方,人们将它磨碎后调和猪油,拿来当药膏使用。
当时,它也被视为强胃的药品。
1605年之前的香料贸易由葡萄牙人所独占,之后则由荷兰人接管,但在他们已相当接近摩鹿加岛时,却换了艘船而离开了。
直到1768年,肉豆蔻才被引进其它国家,用来做食物的调味料、饮料的成分、及牙科方面的制品。
香水及发乳中也含有肉豆蔻。
功效:止痛、抗痉挛、止吐、抗菌、催情、利心脏、祛肠胃胀气、通经、轻泻剂、利分娩、激励、利胃、补身。
心灵疗效让心灵产生活力,也能让昏厥的感觉消散,回复清醒身体疗效最主要的功效在消化系统方面,特别有助于分解脂肪类与淀粉类食物,并促进食欲。
也能改善胀气、反胃、周期性的呕吐、口臭及腹泻。
能有效预防便秘,是肠的抗菌剂,据说还能消解胆结石。
它是生殖系统的补药,因为它的性质与雌激素十分相似,可调节过少的经血,舒缓经痛。
对性方面的障碍,亦很有帮助,因为它有催情的作用。
另外,它能强化肌肉收缩的力量,所以对生产极有助益。
它属于暖性的精油,拿来按摩可改善肌肉疼痛、风湿痛、特别是长年的个疾。
据说,也能减轻神经痛的剧烈痛楚。
非常刺激的油,可赋予心脏活力,促进血液循环。
皮肤疗效:毛发有益注意事项:种精油效力颇强,使用上要小心,长期使用可能会过度刺激运动神经(第三对脑神经),导致心神不宁。
最严重的情形,会引起谵妄、抽搐,甚至可能变得麻木,也有可能过度刺激心脏和皮肤。
避免在怀孕期间使用。
香料百科丨豆蔻

香料百科丨豆蔻
1豆蔻简介豆蔻分草豆蔻、白豆蔻、红豆蔻几种。
草豆蔻又名草蔻、草蔻仁、假麻树、偶子,辛辣芳香,性质温和;白豆蔻又称多骨(《本草拾遗》)、壳蔻(《本经逢原》)、白蔻(《本草经解》),皮色黄白,具有油性,辣而香气柔和;红豆蔻也叫红豆、红蔻(《本草述钩元》),良姜子(《广西中药志》),颜色深红,有辣味和浓烈的香气。
另有肉豆蔻,又名迦拘勒(《本草拾遗》)、豆蔻(《续传信方》)、肉果(《本草纲目》),为肉豆蔻科常绿乔木植物果实,性状相近,常被归为豆蔻类,实有不同。
2豆蔻原产地豆蔻原产地于柬埔寨和泰国,中国广东、广西海南现在开始种植。
3豆蔻的功效:豆蔻味辛、性温。
有暖胃促食、消食、解酒、止呕镇吐之功效。
4豆蔻的作用:在川味凉卤菜肴中具有去异、增香、防腐、促进食欲的作用。
5豆蔻的选用:豆蔻应选颗粒饱满、干燥,表皮有花纹,色呈灰白,气味芳香,无霉烂,无蛀虫、无杂质为佳。
豆蔻应拍破后使用,以利出味。
肉豆蔻

麻醉作用
该品挥发油中的甲基丁香酚和榄香脂素对小鼠、兔、猫和狗,iv给药后有麻醉作用。
经济价值
产地用假种皮捣碎加入凉菜或其他腌渍品中作为调味食用;种子含固体油,可供工业用油。
6现代研究
药理作用
镇静催眠作用
该品挥发油中所含的甲基异丁香酚有抑制中枢神经作用,兔耳iv50mg/kg后,可见睡眠时翻正反射、痛觉反射和听觉反射均消失,睡眠时间平均20分钟8s,有加强戊巴比妥的安眠作用。
抗菌作用
以个大、体重、坚实、破开后香气浓者为佳。
显微鉴别
种仁黄切面:外胚乳分内外两层,外层细胞扁平,切向延长,内含黄棕色物质;内层细胞长方形,含红棕色物质,伸入内胚乳形成错入组织,其中常有一个维管束,并有多数油细胞散在,油细胞直径42-140cm,含挥发油滴。内胚乳细胞多角形,含多量脂肪油、淀粉粒及糊粉粒,糊粉粒中有拟晶体。内胚乳有含棕色物质的细胞散在。[2]
肉豆蔻
肉豆蔻(学名:Myristica fragrans)为肉豆蔻属常绿乔木植物。小乔木;幼枝细长。该种为热带著名的香料和药用植物。冬、春两季果实成熟时采收。
其种仁入药,可治虚泻冷痢、脘腹冷痛、呕吐等;外用可作寄生虫驱除剂,治疗风湿痛等。此外,还可作调味品、工业用油原料等。肉豆蔲是一种重要的香料、药用植物。
5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出处
出自《药性论》(《中药大辞典》)、《名医别录》(《中华药海》)
1、《本草图经》:肉豆蔻今惟岭南人家种之。春生苗,花实似豆蔻而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六月、七月采。
肉豆蔻和豆蔻的功效与作用

肉豆蔻和豆蔻的功效与作用肉豆蔻和豆蔻是两种常用的香料和药材,它们都是肉豆蔻科植物的果实,具有丰富的药用价值和美食用途。
肉豆蔻和豆蔻虽然同属一科,但在形态和功效上略有差异。
本文将分别介绍肉豆蔻和豆蔻的功效与作用,阐述其对人体健康的益处和应用前景。
一、肉豆蔻的功效与作用肉豆蔻(学名:Myristica fragrans Houtt.)是肉豆蔻科肉豆蔻属的一种木本植物,被广泛用作香料和药材。
肉豆蔻的种子即是我们常见的肉豆蔻,味辛辣,具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健胃开胃等功效。
以下将详细介绍肉豆蔻的功效与作用:1. 支酸止痛:肉豆蔻含有丰富的马来酸和油脂成分,可刺激消化腺分泌,增加胃肠蠕动,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减轻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和消化不良。
2. 止泻治痢:肉豆蔻所含的马来酸具有收敛止泻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泻和痢疾。
此外,肉豆蔻中的挥发油还具有抑制肠道菌群生长的作用,能改善肠胃功能,缓解腹泻症状。
3. 温中散寒:肉豆蔻具有温胃和消寒散寒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胃寒引起的胃脘冷痛、食欲不振、腹胀等症状。
4. 调节心情:肉豆蔻具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能改善人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对抑郁和焦虑等情绪障碍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5. 抗炎抗菌:肉豆蔻中的挥发油含有丰富的抗菌成分,具有抗菌、抗炎和抗氧化的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感染疾病。
6. 促进血液循环:肉豆蔻中的挥发油具有刺激血液循环的作用,可帮助改善血液循环不畅引起的手脚冰冷、疲劳等问题。
7. 养颜护肤:肉豆蔻中的挥发油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可以阻止自由基对皮肤的损害,促进皮肤细胞的再生和修复,有助于保持皮肤的健康和年轻。
8. 提升性欲:肉豆蔻具有一定的激情提升作用,能够刺激性腺功能,增加性欲和性能力。
总而言之,肉豆蔻具有温中散寒、止泻治痢、调节心情、抗炎抗菌、促进血液循环、养颜护肤和提升性欲等功效与作用。
尽管肉豆蔻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用量,但对于一般人群来说,适量食用肉豆蔻是安全的,并能为身体带来一定的健康益处。
中药刨制—肉豆蔻炮制

本品为⾁⾖蔻科植物⾁⾖蔻 Myristica fragrans Houtt.的⼲燥种仁。
「炮制⽅法」 ⼀、净制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及灰屑,洗净(《规范》)。
⼆、炮炙 1.煨制 (1)⾯煨取⾯粉加适量⽔,做成团决,压成薄⽚,将⾁⾖蔻逐个包裹,或⽤清⽔将⾁⾖蔻表⾯湿润后,如⽔泛丸法包裹⾯粉3-4层,倒⼊已炒热的滑⽯粉或沙⼦中,拌炒⾄⾯⽪呈焦黄⾊时,取出,筛去滑⽯粉或沙⼦,剥去⾯⽪,放凉。
每⾁⾖蔻100kg,⽤滑⽯粉50kg(《规范》)。
(2)麸煨取麦麸和⾁⾖蔻,同置热锅内,⽤⽂⽕加热,⾄⾁⾖蔻表⾯呈棕黄⾊,麦麸呈焦黄⾊时,取出,筛去麦麸,放凉。
⽤时捣碎。
每⾁⾖蔻100kg,⽤麦麸40kg(《规范》)。
(3)滑⽯粉煨取滑⽯粉,置锅内,⽤中⽕加热,⾄滑⽯粉呈灵活状态时,加⼊⾁⾖蔻,爆⾄呈棕黄⾊时,取出,筛去滑⽯粉。
放凉。
⽤时捣碎。
每⾁⾖蔻100kg,⽤滑⽯粉30kg(《规范》)。
2.蒸制取净⾁⾖蔻浸泡1⼩时,捞出置宠内,1层麸⽪,1层⾁⾖蔻,层层相间,蒸约2⼩时,油即润进麸⽪内,去净麸⽪及时切厚⽚,⼲燥,或捣碎⽤(《⼭东》)。
3.蛤粉制取原药1份加蛤粉1份,⽤⽂⽕合炒,炒⾄⾁蔻发泡,棕褐⾊取出,晾凉,筛去蛤粉,将向宏研成细粉或捣碎即成(《云南》)。
4.炒制将⼩麦⾯粉倒⼊锅内,⽤⽂⽕炒热,将⾁⾖蔻倒⼊,炒成微黄⾊时,出锅,筛去⾯粉,摊开,晾凉。
配⽅时掏碎。
每⾁⾖蔻100kg,⽤⼩麦⾯粉50kg(《⽢肃》)。
5.⼟制取细黄⼟,置锅内加热⾄发泡,倒⼊⾁⾖蔻,不断翻动,爆⾄⾁⾖蔻熟透,油质渗出(防⽌炒⿊),取出,筛净黄⼟,⽤时捣碎(《陕西》)。
6.制霜取⾁⾖蔻,研碎如泥,⽤多层草纸包裹,压榨去油,反复压榨⾄去尽油为度(《⼴东》)。
「现代研究」 1.探讨了⾁果炮制后的性能。
实验证明,煨后能减除挥发油约20%,有显著抑制肠蠕动的作⽤。
经煨制品及⽣品的挥发油乳剂试验,显⽰出煨后所得油抑制肠蠕动作⽤⽐⽣品油显著增强。
药材:肉蔻

药材:肉蔻药名:肉蔻别名:肉豆蔻、煨肉豆蔻、蒸制肉蔻、炒制肉蔻、土制肉蔻、制霜肉蔻、迦拘勒、豆蔻、肉果、顶头肉、玉果、扎地、麻失性味:味辛、苦、性温归经:脾经、胃经、大肠经经功效:行气消食、温中涩肠主治:脘腹胀痛、虚泻、冷痢、食少呕吐、宿食不消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6g;或入丸、散。
药材基源:肉蔻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仁。
功效作用肉蔻的功效与作用1、肉蔻,为和平中正之品,运宿食而不伤,非若枳实、莱服子之有损真气也;下滞气而不峻,非若香附、大腹皮之有泄真气也;止泄泻而不涩,非若诃子、罂粟壳之有兜塞掩伏而内闭邪气也。
《本草汇言》2、肉蔻暖脾胃,固大肠。
《纲目》3、肉蔻主治脾肾虚寒,五更泻泄,不思饮食,或久泻不愈,腹痛腰酸肢冷,神疲乏力等。
(《证治准绳》四神丸)4、肉蔻治疗水泻无度、肠鸣腹痛:肉蔻(去壳为末)一两生姜汁二合,白面二两,上三味将姜汁和面作饼子,裹肉蔻末煨令黄熟研为细散,每服二钱匕,空心米饮调下日午再服。
(《圣济总录》肉蔻散)5、肉蔻能主小儿吐逆不下乳,腹痛;治宿食不消,痰饮。
《药性论》6、肉蔻,能固大肠,肠既固则元气不走,脾气自健,故曰理脾胃虚冷,而实非能补虚也。
《本草正》7、肉蔻温中,治积冷心腹胀痛,霍乱中恶,呕沫,冷气,消食止泄,小儿乳霍。
《开宝本草》8、肉蔻主心腹虫痛,脾胃虚冷气并,冷热虚泄,赤白痢等。
凡痢以白粥饮服佳;霍乱气并,以生姜汤服良。
《海药本草》9、肉蔻治精冷。
《本草经读》10、肉蔻,善下气,多服则泄气,得中则和平其气。
《本草衍义》11、肉蔻,温中补脾,为丸。
日华子称其下气,以其脾得补而善运化,气自下也,非若陈皮、香附之駃泄。
《衍义》不详其实,谩亦因之,遂以为不可多服。
《本草衍义补遗》12、肉蔻治胃寒胀痛,食少呕吐:肉蔻辛香温燥,能温中理脾、行气止痛。
肉蔻治胃寒气滞、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等证,肉蔻常与木香、干姜、半夏等药同用。
13、肉蔻治小儿脾胃气逆,呕吐不止。
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肉豆蔻的区别

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肉豆蔻的区别以豆蔻命名的中药主要有白豆蔻、草豆蔻、红豆蔻和肉豆蔻等。
而这些豆蔻均含挥发油,具芳香之气,功效较相近。
但各药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且药用功效的偏重点也不同,而肉豆蔻和其它豆蔻的科属更是不同。
临床使用时,要区分清楚。
草豆蔻:又称之为草寇、草寇仁、草果。
为姜科植物草豆蔻的成熟种子团。
夏、秋果实成熟时采收,晒至8~9成干,剥去果皮,取出种子团,晒干。
味辛,性温,归脾、胃经,功能燥湿行气,温胃止呕。
用量:煎汤,3~6克。
因富含挥发油,临用时捣碎,入汤剂宜后下。
白豆蔻:又称之为白蔻,壳蔻、豆蔻。
为姜科植物白豆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实,7~8月果实熟,剪下果穗,晒干或烤干。
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
功能行气化湿,温中止呕,开胃消食。
偏重于开胃消食。
用量:煎汤,3~6克。
因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
煎药时将白豆蔻打碎或研碎,浸泡30分钟,后下,煎沸约10分钟即可,或研成细末吞服。
其果壳水煎剂可抑制志贺菌、痢疾杆菌等,对细菌性腹泻有一定疗效,可供药用。
肉豆蔻:别名豆蔻、肉果、玉果,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的种仁。
将其种仁在45℃低温慢慢烤干,去油(主要降低有毒性的肉豆蔻醚、黄樟醚),当种仁摇之作响时即可。
味辛,性温,归脾、胃、大肠经。
功能行气化湿,温中行气,涩肠止泻。
用量:煎汤,3~10克。
含挥发油,故不宜久煎。
提倡研成细末冲服,每次1.5~3克,可避免因煎煮造成的挥发油量损耗。
过量服用肉豆蔻,可引起严重的毒性反应,应引起注意。
生品作用相反,有泻下的作用。
红豆蔻:别名红豆、红蔻、红扣、良姜子,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果实。
于每年11~12月果实刚成熟时采收,将果穗割下后放置阴凉处通风4~7日,等果实成深红色时脱粒,去掉枝干,晒干。
味辛,性温,归脾、肺经。
功能温中散寒,行气止痛,醒脾消食,解酒毒。
多用于温中散寒或解酒毒。
用量:煎汤,3~6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肉豆蔻历史沿革研究(作者:__________ 单位: 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代冬梅贾天柱相宇徐洪亮【关键词】中药摘要:目的:研究肉豆蔻的炮制方法的历史沿革变化轨迹及前人的炮制意图,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和临床体会,为开展肉豆蔻的炮制规范化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方法:查阅历代的本草典籍,并将处方注脚下的炮制方法也进行了整理、归纳。
结果:查阅了约70部本草典籍,初步理清了肉豆蔻炮制的历史沿革、炮制意图和临床体会。
结论: 肉豆蔻的炮制方法因临床的不同需要而不同,约有16种,其主流方法是面裹煨,炮制的目的是增强止泄的作用。
关键词:肉豆蔻;炮制Research of Seme n Myristicae 'Process ing History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processing history of Semen Myristicae and the original processing purpose, conclude the experiences attained from both processing activities and clinical practices, and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s for modernizationresearch of Semen Myristicae.Methods:Look through the herbal works, the n sum up the various process ing methods.Results:After check about 70 herbal works, we basically ide ntified the process ing history, original processing purpose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s of Semen Myristicae.Conclusion:Semen Myristicae has about 16 processing method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linical requirements, the main one is roasted with flour, which purpose is to strengthen the fun cti on of arresti ng diarrhea.Key words:Seme n Myristicae;Processi ng肉豆蔻(Nutmeg)别名肉果[1]、玉果、脾家瑞气]2]、豆蔻]3], 藏语名又为纳玛苏玛纳益桑玛等[4 ],为肉豆蔻科植物肉豆蔻Mystica fragrans Houtt.除去假种皮的成熟种仁。
原产于印度尼西亚的马鲁加群岛。
我国主要靠进口,现四川、广东、广西和台湾等省已有分布。
宋《政和本草》云:生胡国,胡名迦拘勒[5]。
具有温中、下气、消食、固肠等作用,用于心腹胀痛、虚泻冷痢、呕吐、宿食不消等症。
从古至今一直炮制后应用,为了弄清其炮制历代演变情况,笔者在查阅70余部本草著作的基础上,初步理清了历代肉豆蔻的炮制方法与原始意图。
1采收、贮存与鉴别唐《新修本草》[6 ]:豆蔻,苗似山姜,花黄白,苗根及子亦似杜若。
宋《图经本草》[7上春生苗,实似豆蔻而圆小,皮紫紧薄,中肉辛辣,六七月采]8]。
《中华本草藏药卷》[4]:每年采收2次,一次在4〜6月份,另一次在11〜12月份。
采集近成熟果实,剥去果皮种皮,晒干。
明《本草品汇精要》[8]:采收后,曝干。
明《本草纲目》[9]:暖脾胃,固大肠。
明《本草蒙筌》[14]:退目云去障。
清《本草便读》[15 ]:温中散逆,逐冷肉豆蔻,花及实虽状似草豆蔻,而皮肉之颗粒则不同。
颗外有皱纹,而内有斑缬文,如槟榔纹,最易生蛀,唯烘干密封,则稍可留。
《新本草纲目》[2 ]:市上所售者,因欲保存香气,浸渍于混合石灰食盐水中,其子表面被有白粉,气味俱辛烈芳香,微苦。
宋《本草衍义》[10]:肉豆蔻,对草豆蔻言之,去壳,只用肉,肉油色者佳。
枯白,味薄,瘦虚者下等。
2功能主治及毒性梁《名医别录》[11 ]:主温中,心腹痛,呕吐,去口臭气。
宋《济生方》[12 ]:为进食化痰之要剂。
宋《政和本草》[5 ]:主心腹虫痛,虚泻赤白痢等[21 ],引《日华子》云:皮外络下气,解酒毒。
元《汤液本草》[13]:主鬼气,消食止泄,小儿伤乳霍乱。
明《本草纲目》:9]:暖脾胃,固大肠。
明《本草蒙筌》[14 ]:退目云去障。
清《本草便读》]15]:温中散逆,逐冷滞以下气行痰。
清《本草述钩元》[16]: 治水肿积聚,胀满,不能食,疟痹反胃,霍乱,诸逆动上,小便数疝。
清《得配本草》[17 ]:涩大肠,止泻痢。
消食解酒,辟鬼杀虫。
清《本草新编》[18]:专温补心包之火,故又入膻中与胃经也。
清《神农本草经读》[19]:止泄泻精冷。
清《本草再新》[20]:此药温补脾胃,大有固胎之功。
《科学注解本草概要》[21 ]:慢性消化不良,肠鸣充气,肠蠕动减退之鼓肠。
《中华藏本草》[22 ]:祛风除湿,提升胃温,补中益气,治风湿性心脏病,胃寒腹痛,消化不良,气虚心慌,瘟病时疫。
《中华本草藏药卷》[4]:主治各种心脏病。
历代均记载无毒,只有《玉楸药解》[23 ]中提到了:汤冲肉豆蔻辛香颇动恶心,服之欲吐,宜蜜小丸烘干汤送。
3炮制原始意图宋《图经本草》[7]:治脾泄气痢等,醋面裹之。
明《景岳全书》:24]:面包煨熟用或锂如豆大,以干面拌炒熟悉,去面用之尤妙,盖欲去其油而用其熟耳。
清《本草便读》[15 ]:煨熟又能实大肠,止泻痢。
清《玉楸药解》[23]:面气香燥,善行宿滞,质性敛涩,专固大肠,消食止泄,此为第一。
面包煨研去油,汤冲肉豆蔻,辛香颇动恶心,服之欲吐,宜蜜小丸烘干汤送。
4炮制方法4.1净制去壳:宋《本草衍义》[10 ]《增广太平惠民合剂局方》[24 ]《太平圣惠方》[26]去核、去粗皮:明《增补万病回春》[32 ]《普济方》[27]异效散中肉豆蔻去核。
连皮用:明《济阴纲目》[28]: 治妊娠下痢,五个连皮用。
4.2切制唐《外台秘要》[29]引自《近效》:和皮碎。
宋《政和本草》[5]引自《圣惠方》:捣为散。
《图经本草》引自《续传信方》4.3制剂宋《增广太平惠民合剂局方》[25]研末,生姜汁煮,面糊[7]: 和面碾末。
宋《文渊阁四库全书》[30 ]为细末。
宋《洪氏集验方》:31上切片子。
明《景岳全书》[24 ]:锂如豆大。
明《增补万病回春》[32]:切碎。
清《增订寿世保元》[33]:切片。
为圆。
宋《增广太平惠民合剂局方》[25 ]:研末加蜜炼熟和研末,炼蜜和圆。
宋《文渊阁四库全书》[30 ]为细末,面糊和丸绿豆大。
明《医方论》[34]:生用。
明《本草纲目》[9]引自《普济方》:为末, 与其他药蒸饼丸芥子大。
清《玉楸药解》[23]:蜜小丸烘干。
4.4炮制方法肉豆蔻历代炮制方法见表1。
表1内豆蔻历代炮制方法(略)5讨论5.1肉豆蔻的炮制方法约有16种之多,应用频率最高的是面裹煨,也是目前《中国药典》方法。
其次是麸煨、滑石粉煨、去油制霜、麦麸蒸、蛤粉炒、面粉炒、醋调面裹煨、醋浸、药酒浸、粟米炒、湿纸裹煨等。
而醋调面裹煨、醋浸、药酒浸、粟米炒、湿纸裹煨,已不多用。
5.2肉豆蔻入药的时候根据临床需要的不同其炮制方法也不同,大多是用炮制品,但也有用生品的,这提示肉豆蔻是否炮制或如何炮制须根据临床应用特点而定。
参考文献::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藏药卷[M].:1]明李中梓.雷公炮制药性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 : 7676.:2 ]小泉荣次郎君.新本草纲目[M].上海:上海医学书局,1930 : 171173.:3]明枉文燮.药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 : 8686.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12 : 163164.:5 ]宋唐慎微.政和本草: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 262263.:6 ]唐苏敬.新修本草(辑复本)[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 439439.:7 ]宋苏颂.图经本草(辑复本)[M ].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 213213.:8]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 347347.:9]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校点本上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 876878.:10]宋寇宗.本草衍义]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 6060.:11]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 8787.:12 ]宋严用和.济生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 : 1212.:13]元王好古.汤液本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6 :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藏药卷[M].4647.:14]明陈嘉谟.本草蒙筌,上册(第2卷)[M].四川:成都中医学院,1962: 99.:15]清张秉成.本草便读[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8 : 4040.:16]清杨时泰.本草述钩元[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7]清严西亭,施谵宁,洪辑罨.得配本草]M].北京:科技卫生出版社,1958 : 4445.:18]清陈士铎,柳长华,徐春波.本草新编]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 : 140141.:19 ]清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 4848.:20]清叶天士.本草再新草部上(卷一):M].上海:群学社印行,1919 : 88.:21 ]张赞臣.科学注解本草概要]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6 : 7677.:22 ]罗达尚.中华藏本草[M ].北京:民族出版社,1997 : 9091.:23]清董元御.玉楸药解董氏医书八种]M].燮龠禾精合刊本,1861 : 33.:24]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六十四卷)[M ].上海:上海图书集成书局铅印本,光绪二址年甲午1894 :卷58 144144,卷58 151151,卷48 1515.:25]宋陈师文,张海鹏.增广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十卷(虞山张氏照旷阁刊本)[M].清嘉庆十年乙丑1805,卷一:3,卷三:2,11,:2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42;卷四:6;卷五:1;卷六:21 ;卷十:2.:2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7]明朱棣•普济方,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 138138.:28]明武之望(叔卿).济阴纲目(十四卷)[M].上海:上海进步书局印行石印本,卷九:77.:29 ]唐王焘.外台秘要]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3 : 479480.:30]北京大学图书馆.小儿卫生总微论方(第十卷)[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 : 22.:31]宋洪遵(景严).洪氏集验方(三卷)[M].上海:上海进业书局石印本,卷一:1,卷三:3.:32]明龚延贤(云林子才).增补万病回春[M]力历四十三年乙卯(1615)刊本1615,卷18: 2009.:33]清龚云林.增订寿世保元]M].上海:上洋江左书林藏版,光绪十二年丙戍1886 : 3535.:34]清费伯雄.医方论[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 : 7878.:35]清张骥(先识).雷公炮制论(三卷附一卷)[M ].成都:成都义生堂刻本,1932 :下卷33.:36]宋徽宗(赵佶).圣济总录(二百卷)[M].上海:上海文瑞楼石印本,1919: 1011.:37]元许国祯.御药院方,下]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1983 : 842843.1997 : 137137.:39 ]明丁凤.医方集宜]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 卷三6868.:40]清张睿(仲岩).修事指南]M].杭州:杭州抑经堂书局影印本,1926 : 1515.:41]清黄官绣.本草求真[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 5454.:42]王孝涛.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现代]M].南昌: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 250250.:38]明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