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年来中国的自我研究回顾
二十年科研的回顾

二十年科研的回顾林嘉绥 20年来,我从事《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教学工作,同时围绕着“幼儿数学教育与思维发展”这一中心课题进行科学研究。
不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是沿着心理与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摸索前进。
这条道路虽漫长、艰难,但我始终不渝。
我是怎样选择了这条治学的道路?这条路又是怎么走过来的?本文拟回顾、总结一下这段历程以资自勉,并衷心感谢指导、帮助和鼓励过我的同志以及密切合作过的老师和同学们。
一、奠基我的研究道路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奠定的。
十年浩劫后百废待兴,当时我在心理所一室工作。
文革后的科研工作应如何恢复并尽快赶超世界水平?研究什么,如何研究?众说纷纭。
我所在101小组负责人刘静和教授带领小组成员反复研究讨论了当时世界上影响极广的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等的理论后,确定了小组的方向:从数学角度探讨儿童对部分与整体关系的认知发展并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目的在于将心理学上的研究成果运用到教育实践中去,以促进我国数学教育改革的进展。
为了进一步研究数学中究竟存在哪些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刘静和教授会同数学所的专家商拟出了部分与整体的12种关系,如整体可以分为若干相等或不相等部分,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整体大于任何一个部分等(见《心理学报》1982年第3期),由小组成员分别用不同的数学内容探讨低幼年龄儿童对这些部分与整体关系认知发展的一般趋势、年龄特点及最佳发展期,再运用到小学教育实践中去。
我对4—7岁儿童数的组成与分解发展的研究(《心理学报》1981年第2期)就是这个时期的学习成果。
应该说,这个时期是我学习心理研究方法的开端。
重要的是这个时期为我以后的科研道路明确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我离开心理所时曾许下诺言,今后在教学工作的同时,决不放弃研究工作,要继续进行101组研究课题,并将它与幼儿数学教育实践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提高我国幼儿数学教育质量的道路。
二、启发1980年我从心理所回到北师大就开始讲授我从未担任过的《幼儿园计算教学法》的课程(现改名为《学前儿童数学教育》)。
20年来中国的变化感悟

20年来中国的变化感悟
中国在过去20年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体现在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等方面,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感悟:
1. 经济发展迅速:中国的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特别是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这得益于中国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开放政策,包括市场化改革、技术创新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
2. 科技创新领先:中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特别是在人工智能、5G技术、物联网等领域。
中国还拥有许多世界领先的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等。
这些企业的成功表明了中国在科技领域的实力和创新能力。
3. 社会稳定和谐:中国社会保持了长期稳定和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全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目标。
4. 环境保护加强: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
例如,加强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建设生态文明等。
这些举措有助于推动可持续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和福祉。
5. 国际地位提升: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不断提升,成为全球舞台上的重要力量之一。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倡导多边主义和公平正义的理念,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了贡献。
总之,过去20年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感悟和启示。
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时代赋予我们的机遇和挑战,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不动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自我控制研究回顾与展望

理论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3 4 0 期 20 年第 3 09 期 总第 22页 4
作者简介 :宋美荣 (9 4 ) 18 一 ,女 ,内蒙古 赤 峰市 ,硕士 ,发展 与教育心理学。
自我控 制研 究 回顾 与 展 望
宋 美荣 郑 莉君
摘 要 : 自我控 制是 个体 适应社 会 的一 项重要 功 能 ,是 自我心理 结构 中的重要 组 成部 分 ,是 一个人 良 好 个性形 成和发展 的 必要 条件 。本 文从 自我控 制 的概 念 的界定 , 自我控 制的理 论 基础 和进展 及其 自我控 制 的测量 三个 方 面对 自我控 制 的研 究进 行 系统 的 回顾和梳 理 ,并且 对 其理 论发展
(aae 19) 【 Svg, 9 1 ’ 】 1 . 2国内学者 的界定
2 自我控制的理论基础 .
自我控 制 的研 究基 础 是对 人类 行 为及 其 控制
和改变的研究 从马斯洛等人的人本主义到班杜拉 的社会认知理论变迁。在这个过程中,对个体 自
要的 ,是精神健康和心理治疗 的一个 中心要 素 , 式行 事 的能力 ,而这 些方式 先前 与其它 方 式相 比, 对我们的身体健康也是重要的。
() 指个 人 对 自己的心 理 、行 为 和 生 理过 程 2
1自我控制概念的界定 .
施加 影 响 、调 节 和控¥(lns i,18) 1 aktn 9 2 ] B e
进 行一 定的 总结与展 望 ,希望 为 自我控 制理 论 的深入研 究提供 一 定的借 鉴作 用。
关 键词 : 自我控 制 自制 力 启动模 型
近二 三十 年 以来 , 自我 控 制一 直 是社 会 心 理 我 控 制 的概 念 ,国 内外 学 者 至今 还 没有 达 成统 一 学研究 的热 点问题 。生活 经验 和科学 研究都 表 明 , 的看 法 。这 里我 们 将 国 内外学 者 对 自我 控 制 的概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国内近十年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一、概述近十年来,自我效能感研究在国内学术界逐渐崭露头角,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和探讨。
自我效能感作为个体对自己在特定情境中能否成功完成某项任务或达成目标的信念和预期,对于个体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深入理解和研究自我效能感,对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过去的十年中,国内学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他们不仅从理论层面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还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了大量的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涉及多个领域,包括教育、心理、管理、职业等,为我们全面理解自我效能感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有力的支撑。
在教育领域,学者们关注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探讨了如何通过提升自我效能感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就和心理健康。
在心理领域,研究者们则关注自我效能感与个体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干预措施来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在管理领域,自我效能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个人资源,对于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职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国内学者还积极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理念和方法,推动了自我效能感研究的不断深入。
他们采用量化研究、质化研究等多种方法,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同时,他们还结合我国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背景,对自我效能感进行了本土化的研究和应用。
尽管国内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对于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同时,如何有效提升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我们需要在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的同时,加强跨学科的交流和合作,以推动自我效能感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国内近十年在自我效能感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果,但仍需继续深入探索和完善。
我们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拓展,我们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我效能感,为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1. 自我效能感的概念界定自我效能感,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学概念,自提出以来便在教育、心理、社会等多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
祖国近二十年的发展

祖国近二十年的发展21世纪已经走过20个年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将近20年了。
过去20年的中国,各方面发展速度之快,不但让国人惊呼不已,也让世界各种没想到。
一.世界第一个没想到,中国经济发展这么快!中国拥有十几亿人口,如此巨大的体量,在过去20年,经济飞速发展,连续超越一堆发达国家,前面的目标只剩下美国一国。
在世界经济发展历史上,还没有一个像中国这般体量的国家能发展的这么快,连接近的都没。
之前发展最突出的“亚洲四小龙”,加起来人口都不到1亿,人口最多的韩国也只有5000万。
从直观的数据回顾,过去20年中国的发展轨迹。
2000年中国GDP总量为1.21万亿美元,2019年GDP总量为14.36万亿美元,增长1086%。
20年间,以美元计价增长了十倍。
再对比同时期几个主要国家的增长速度,印度增长了508%、巴西增长了177%、美国增长了109%、英国增长了70%、日本增长了3.8%。
印度和巴西,和我国同属于金砖国家,被国际社会誉为“最有发展潜力的国家”。
其中,印度饱受国外媒体赞扬,并被给予厚望,希望能超越中国。
但其增长幅度也就只有我国的一半。
跟发达国家一比,中国的发展速度就更快了。
美国是过去20年在发达国家阵营里发展最快的国家,也只增长了一倍,日本更是停滞了几十年。
如果把时间拨回到2000年,随机采访中国人,20年后中国经济会超过谁。
绝大多数一定认为,2020年能超过英法实属难得,德国有挑战难度,日本更是想都不敢想。
毕竟20年前,我们GDP总量只有日本的25%,谁能预料,仅仅20年,达到了日本的2.83倍,今年甚至极有可能扩大到3倍。
从四分之一逆袭到三倍,我们想不到,世界更是想不到。
二.世界第二个没想到,中国制造业这么猛!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是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美国之所以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就是因为制造业排名世界第一。
自从美国超过英国成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强国后,这顶皇冠美国戴了一百多年。
近年来国内自我实证研究的内容分析

近年来国内自我实证研究的内容分析[摘要] 文章从内容主体、研究对象(被试)、研究方法、使用工具、数据分析方法五个维度对近年来我国五种心理学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自我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使近年来我国自我研究的概况有了一个量化的展示。
[关键词] 自我实证研究内容分析维度一、引言自我是(self)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我国对自我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的80年代。
杨秀君、任国华曾对心理学期刊上发表的研究自我的论文进行了评述。
他们的研究发现我国这20年对自我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1)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探讨学生自我的特点、自我与学业的关系等,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2)注重研究自我与父母教养方式、归因等的方式。
(3)注意与国外的类似研究作比较,研究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等。
[1]笔者拟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对2004年1月以后的《心理学报》等五种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关于自我研究的文章进行内容分析,以期了解我国自我研究的现状、把握研究发展的趋势,为自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一点建设性的意见。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1、研究目的了解我国目前自我研究的范围和重点问题,考察研究方法的发展变化,呈现研究中的不足,预测自我研究的发展趋势,使自我研究的现状有一个数量化的呈现。
2、研究方法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抽取的文章进行分析。
先抽取有代表性的资料样本,然后将资料内容分解为一系列的分析单元,并按预先制定好的分析类别和维度系统、严格地进行评判记录,最终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内容分析的设计和实施步骤包括确定研究目的、选择分析单位、确定分析维度体系、抽取分析样本和进行评判记录几部分。
[2] [3] [4]3、文章取样在中国期刊网(CNKI)上确定搜索的范围,时间:2004-2008;范围:核心期刊;关键词:自我。
在搜索到的文章中抽出《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心理学报》、《心理科学进展》五种核心期刊的相关文章,然后按照时间、来源两个标准对所有的文章进行分类。
对于中国变化的感悟和体会

对于中国变化的感悟和体会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关于中国变化的感悟和体会:
1. 经济发展: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的快速增长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多的发展机遇。
2. 科技进步:中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如高速铁路、5G 技术、电子商务等领域。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3. 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如公路、铁路、桥梁、机场等。
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提高了交通效率,促进了地区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4. 教育提升:中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和投入不断增加,教育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整体国民素质。
5. 社会变革: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国的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
人们更加注重个人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社会更加开放和多元。
6. 环境保护: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改善空气质量、治理水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
这对于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健康至关重要。
中国的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这些变化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在未来,我们应继续关注和适应这些变化,积极面对挑战,为实现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努力。
我国课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

我国课程改革研究20年:回顾与前瞻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赵景木徐继存摘要:2O年来我国课程改革研究大致经历了起步、拓展和深化三个阶段,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改革的动因、条件、过程、花日内容、模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但也存在着如何研究借鉴国外课程理论和我团课程改革理性缺失等问还。
未来一段时间我团课程改革研究应着眼于课程改革理论框架和模式的共命与理论体系的构建,并密切关注课程改革实践的发展。
课程改革已成为当代教育改革的焦点,也是中外许多学者探讨的热点之一。
考察20多年来课程改革研究的发展,不仅有益于我国课程理论的建设,而且有助于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顺利推进。
一、课程改革研究的历程(一)起步阶段(1978~1985)这一阶段无论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还是研究的层次和水平,都处于我国新时期课程改革研究的起步阶段。
翻译、评介国外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是本阶段我国学者研究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之一。
美国学者布赖恩·霍尔姆斯和日本学者扇谷尚的课程改革思想首先被翻译过来。
不久,法国学者沙费尔的《从信息手段的发展看其对普通教育内容的影响》、原苏联学者卡斯思的《苏联学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英国学者J. B.英格拉姆的《综合课程的作用》、原西德学者D·瓦特卡姆泼的《国际课程发展比较简述》等相继被介绍过来。
为了解国外课程改革实践的状况与走势,我国学者先后介绍了日本、英国、美国等主要发达国家的课程改革,并进行了苏、美、日三国课程改革的比较研究等。
我国学者不仅介绍、借鉴国外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经验,而且对我国课程改革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为尽快恢复教学秩序,课程计划的制定、教材的编写成为十分迫切的问题。
当时,一些学者认为,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进行课程结构改革和教材内容更新,并探讨影响课程改革的因素、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以及如何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实事求是地正确处理课程改革中的各种关系等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20年来中国的自我研究回顾[作者:杨秀君任国华来源:宁波教科网点击数:67 更新时间:2003-11-29 ]第25卷第1期2003年 2 月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OURNAL OF NINGBO UNIVERSITY (EDUCATIONAL SCIENCE)收稿日期:2002-10-23第一作者简介:杨秀君,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上海 200062)。
近20年来中国的自我研究回顾杨秀君任国华摘要:自我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较热的课题之一。
文章从我国研究较多的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等方面较详尽地阐述了近年来我国自我研究的现状,并作了简评。
关键词:自我;自我意识;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效能感;自我评价中图分类号: G4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27(2003)01-0005-05一、引言自我(self)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课题,也是一个众说纷纭、尚无定论的话题。
有人认为自我即是自我意识;有人认为自我包括自我意识;也有人认为自我包括于自我意识。
虽然对自我的认识尚不统一,但人们都承认自我的存在,都承认自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也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特别是近些年来,自我的研究变得越来越热。
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研究状况怎样?本文以1980年1月到1999年12月期间出版的《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发展与教育》、《社会心理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等心理学期刊的有关论文为背景,对我国自我研究的现状作一述评。
二、自我的研究现状由于自我这一概念较为抽象,研究者多从自我的子概念加以研究。
本文也仅从我国研究较多的自我意识(self-consciousness)、自我概念(self-concept)、自尊(self-esteem)、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自我评价(self-evaluation)等入手加以述评。
(一)自我意识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我国的自我研究大多集中于自我意识的研究,且多是探讨各年龄段自我意识的特点。
关于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研究发现:(1)我国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各因素随年龄的发展而上升。
(2)自我评价还停留在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上。
(3)自我情绪体验的发展不断深化。
(4)已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
初中生自我意识方面的研究发现:(1)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随着年级增高而发展。
(2)自我评价迅速发展,对自己的评价仍以外部评价和具体评价为主;对他人的评价,内部评价和抽象评价已占主耀地位。
(3)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
大学生自我意识方面的研究发现:(1)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明显具有独立性、概括性、广泛性、矛盾性和客观性。
(2)大学低年级学生与高中高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基本上是处于同一级(稍高)水平,但大学一年级和四年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仍有差异,发展总趋势已逐渐趋于稳定。
我国中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调查研究协作组的研究发现:(1)自我意识发展趋势呈曲线形。
(2)无城乡差异和性别差异。
(3)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的发展趋势各有不同。
(4)自我评价的独立性随年级升高而增高。
(5)自我评价的稳定性随年级升高而发展。
以上研究的特点是大多将自我意识分为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纬度,然后探讨各纬度的具体特点。
这些研究也都很重视自我意识的发展趋势及其特点的研究。
(二)自我概念的研究自我概念是个体关于自己的特长、能力、外表和社会接受性等方面的态度、情感和知识的自我知觉。
自我概念的研究至今可以说是我国进行得最多的自我方面的研究。
1、自我概念的发展及特点的研究周国韬、贺岭峰等的“11-15岁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的研究发现:11-15岁学生的自我概念表现出U字形发展趋势。
男生的同伴自我概念发展比女生滞后。
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的研究表明:(1)总体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2)学业自我概念比较稳定。
(3)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大学生自我概念方面的研究发现:(1)自我概念各子维度的发展不平衡。
(2)发展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3)大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受性别、城乡、年级因素的影响。
许淑莲等进行了成年期自我概念的年龄差异研究。
2、自我概念与父母教养关系的研究雷雳等进行了学习不良少年的自我概念与父母评价的特点及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1)学习不良学生的父母的评价是消极否定的,不利于这些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
(2)学习不良学生形成自我概念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偏狭的倾向,他们依据个别因素形成某方面的自我概念。
3、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何先友等的研究发现:(1)数学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对小学生的数学成绩有显著的影响,数学自我效能与自我概念一致时能准确预测学生的数学成绩。
(2)数学成绩优秀组学生的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都显著高于不良组学生,数学自我效能和自我概念可能是导致小学生数学成绩出现差异的原因。
刘晓明等的研究发现:(1)自我概念与成就动机可能是影响学业成绩的重要因素,自我概念有着更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2)成就动机与自我概念的综合作用效果可能是导致优秀生和差生出现成绩等级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4、自我概念的跨文化研究陈国鹏等进行了中国和荷兰高智商与一般智商儿童自我概念比较研究,结果发现:(1)智商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正相关。
(2)自我概念的文化差异是非常明显的。
中国儿童智商因素对学业自我概念的影响没有荷兰儿童大。
与荷兰儿童相比,许多中国高智商儿童没有表现出积极的学业自我概念。
很显然,自我概念是我国进行得较深入的一项关于自我的研究。
这些研究结果对我们的教育工作具重要的借鉴和启示作用。
(三)自尊和自卑的研究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做出并通常持有的评价。
它表达了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表明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简言之,自尊是个人对自己的情感和评价,是对自我价值的判断。
而自卑(inferiority feeling)是指一种自己觉得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是自我评价的重要表现。
我国对自尊的研究在1997年之前几乎是一片空白。
近几年开始有对自尊的研究,但也仅限于以下几方面:1、自尊特点的研究张文新等对初中生进行研究。
结果发现:(1)存在着显著的年级差异。
(2)初中生的自尊不存在性别差异,这与国外有关研究的结论一致。
(3)城市被试的自尊在总体上高于农村被试,但城乡因素与被试的性别有交互作用。
其中城市女生自尊高于男生有待进一步研究。
2、青少年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青少年自尊的影响,是自尊发展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在自尊研究中相对较多,且均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有显著影响。
其中张文新、林崇德等的研究发现:(1)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之间存在极其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其感受到的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过分干涉和过分保护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父母教育方式对青少年的自尊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3)父母教育方式对自尊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3、自尊与归因关系的研究适应素质教育实践的需求,刘明等进行了高中学生自尊水平与学业人际成败归因方式关系研究。
结果发现:(1)不同自尊水平学生的学业成功归因在能力、努力及运气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自尊水平学生的人际成功归因在努力和运气维度存在显著差异,努力归因随自尊提高而提高,运气归因随自尊提高而降低。
(3)高自尊水平学生与优生在成败归因方式上较相似,低自尊水平学生则与差生较相似。
4、自尊的结构模型建构魏运华等建立了自尊结构的专家模型、儿童模型和整合模型I、整合模型II,从而确定了自尊的6个结构因素,并建立了自尊结构的探索模型。
5、自卑的研究与自尊相对的自卑是一种极其重要的自我情感和自我评价,但我国这方面的研究可谓寥寥可数。
黄曼娜等进行了中学生自卑感的特点的研究,结果发现:(1)性别方面,男女中学生的总自卑感强度有极显著差异,女生比男生有更强的自卑感。
(2)年级方面,初、高中生的总自卑感没有显著差异。
(3)学校类型方面,重点中学学生的自卑感比普通中学、职业中学学生弱;在外表自卑感纬度上,职业中学学生显著地比重点中学、普通中学学生强。
(4)中学生自卑感存在性别、年级、学校类型之间的交互作用。
(四)自我效能感的研究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所采取的行为影响行为结果所持的有效或无效的自我体验。
我国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自我效能感与学业的关系,自我效能感与归因、自我监控等的关系。
杨心德进行了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有效感的研究,结果表明:(1)学习困难学生低水平的自我有效感可能是不正确的学习归因的结果。
(2)学习困难学生自我有效感的水平显著低于学习优秀学生。
王振宏的研究表明:(1)初中学生学业自我效能与学业成绩有显著的正相关。
(2)学业成绩优秀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强,学业成绩差的学生自我效能感较低。
张承芬、毛伟宾等进行了考试焦虑、能力自我知觉与学生成就归因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1)能力自我知觉与考试焦虑都影响着个体主观成败感。
(2)考试焦虑对成就归因的影响以能力自我知觉高低为转移。
(五)自我评价的研究自我评价指主体对自己思想、愿望、行为和个性特点的判断和评价。
我国主要进行了自我评价的特性的研究。
仇佩英等进行了幼儿自我评价恰当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3岁组幼儿自评过高;4岁组幼儿恰当自评开始占主要地位;5岁组幼儿恰当自评已占主导地位。
(2)有明确具体客观标准作参照的项目自评水平最高。
(3)外部因素对幼儿的能力自评和品德自评有影响,其中以教师评价的影响最大。
申凤敏进行了青年期自我评价开放性的研究。
时蓉华、王伟进行了学生道德品质自我评价倾向性的研究,结果发现:(1)学生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表现了性别差异与个别差异。
(2)小学五年级是自我评价的一个转折点。
(3)学生对于优良道德品质的自我评价往往是高于他评,对于不良品质的自我否定一般会强于对优良品质的自我肯定。
但陈勃等的研究发现:在比较自我评估与他我评估以及探讨人际评估的倾向时,必须考虑人际好恶这一重要因素。
(六)自我的测量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不能仅使用修订的外国量表。
魏运华等在参照国外量表的基础上,根据我国中小学生的实际情况编制了“儿童自尊量表”。
黄希庭、杨雄等编制了“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
刘金花、庞美云等编制了“儿童自我控制学生自陈量表”。
三、我国自我研究简评由上可见,近20年来我国对自我的研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紧密结合教育实践,探讨学校学生自我的特点、自我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等,为教育改革提供有益的启示。
(2)注重研究自我与父母教养方式、归因等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