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故事案列分析

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故事案列分析
初中科学教学中运用故事案列分析

科学教学中运用故事渲染课堂的情感氛

故事对人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而中学生尚处于少年时期或青年早期,他们好奇,好问,富于想

象力;对于引人入胜的故事更是喜闻乐道.千百年来,在这奇妙的世界上酿出的与科学知识相关的故事,真是浩如烟海,有的妙趣横生,有的惊险离奇,有的感天动地.课堂上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美妙的传说,或者有趣的生活科学知识都会使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故事法应用于中学科学教学之中,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独到的功效.

一、实施故事教学,增强教学效果

曾以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故事是学生的第一大需要。”运用故事进行科学课堂教学,确实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增强教学的实际效果。

1 运用故事引入新课,能激发学习兴趣。

引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的主要任务是要使学生明确本课所要学习的主要问题,并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兴趣.运用故事引入新课,学生感到具体,亲切,生动,有趣,可以很快地吸引学生,还可以造成悬念,紧紧地扣住学生的心弦,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惊奇,猜想,期待的最佳学习状态.例如:在《光与颜色》第一课时,先讲小孔成像的故事。

两千多年前的墨子是一个大学问家。大学问家都是很勤学的,天天晚上挑灯夜读到深夜。有天晚上,他读书累了,伸了个懒腰,忽然发现对面墙上有个人影,啊!有鬼。但大学问家都是有定力的,他不惊慌,定睛一看,那不是隔壁读书的王二吗,怎么他的影象出现在对面墙上了,而且还是倒立的?“把他叫来问问。”墨子想。他犹豫片刻,还是决定叫王二过来。

“王二,过来。”

“先生,什么事?”

学生推门进来,毕恭毕敬地立在面前。墨子朝前一看,影象没了,这下糟了,他不知道该向学生说什么,挥了挥手,让王二退下。谁知道王二刚过去,墙上的影象立即出现,而且还晃动了起来。

“王二,过来。”

“先生,什么事?”

学生又推门这进来,毕恭毕敬地立在面前。墨子一看,影象又没了,这下心里窝火,自不必说,他都不知道该怎么发付学生了。但最后还是无奈的让学生过去。

奇怪的是,学生一进入隔壁房间,他的影象又在墙上晃动了起来。墨子再也无法按捺心中的好奇与恐惧,把王二叫过来,将刚才发生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全都讲了出来。谁知王二更为惊奇,他对墨子说“先生,不瞒您说,我早已看到我那边墙上有先生的影象,也是倒挂着的,只是一直不敢跟先生说。”墨子心中似有所悟,便与王二交谈起来,但好久也谈不出结果。

第二天,墨子召集了他所有的学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但一连三天,大家各执己见,莫衷一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墨子无可奈何,最后只好对大家说:“这个问题我们无法解决了,但我们的后代比我们聪明,我们现在把这个有趣的现象记录下来,他们会找到合理的解释。”

这样,《墨经》中就有了让人冥想千年的记录。

这样引入,学生一下子就对光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理,对于学习光知识引起了足够的重视和浓厚的兴趣.

2 运用故事讲授新知识,能活跃教学气氛。

传授新知识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一环节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定的科学概念.物质性质,科学定律等知识,教师如果不注意讲授艺术,只是照本宣科或只是进行简单粗糙,千篇一律的分析,推理,归纳,总结,进行一般化的讲解,学生往往会感到枯燥无味,提不起学习劲头.如果我们能够在传授新知识时适当地加入一点故事佐料,通过生动形象的奇闻趣事恰切地渗透一些所要传授的知识,教学过程就会生动活泼,越味盎然,学生就会把学习当成乐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种富有情趣,难以舍弃的教学活动中,保持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 在学“甲烷”时教师可以用"东陵大盗"的故事:

1928年夏天,军阀徐源泉部下的一名军长孙殿英,把贪婪的目光盯上了豪华富丽的东陵慈禧墓,他要

趁军阀混战,群龙无首的机会开幕取宝,发笔横财,经过了两三个月的挖掘和爆破,奉命开墓的官兵终于打开了慈禧墓,进入墓室后,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精致的烟盒装着上等的鸦片,旅长韩大宝烟瘾顿发,摸出火柴就想美美地抽它几口,可刚把火柴一划,墓室就发生了爆炸,突然间卷起了一片火光,他们被炸得血肉横飞.到底是什么东西使盗墓贼横遭厄运原来是一种叫甲烷(CH

)的气体创下的奇迹。

4

这样,甲烷的易燃性就在学生的头脑中生了根。学生在兴致勃勃地听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3、运用故事讨论问题,引起学生合作探究。

在课堂的中间环节,新授知识刚学完,可以插入与它有关的故事,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轻松一下,换换脑筋,另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思考,进行合作探究,深化对新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能力。例如,《物体为什么会下落》这一节,教师讲到 g= 9、8 牛/ 千克,这个数是个平均数,它的大小与物体与地心的距离有关。这时突然说讲个故事,学生立即来劲。故事讲的是一个卖鱼的商人,他到冰岛去贩了一船鱼去埃及卖,下船后一称,少了两吨鱼,他怀疑是船员偷了他的鱼。立即将船员告上了法庭,结果聪明的法官给出的结论是船员并没有偷鱼。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到底是怎么回事?再如上到液体压强的规律时,讲2004年印度尼西亚海啸前,海滩上忽然出现各种稀奇古怪的深海鱼,并且全鱼肚翻出,死相难看。请同学们分析一下海啸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预兆。(得出的结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

4、巧用故事,增强实验的趣味。

做实验也可与故事结合。学生一般都喜欢实验,但也不是每一个实验都能紧紧地抓住学生。对于学生喜欢的实验,与故事结合,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对于一般的实验,用故事则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如做托利拆利实验,先讲大气压发现及深入研究的科学史,再做实验,学生的注意力就明显集中了。把普通的实验取一个好听的名称,使学生与故事发生联想,也很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如氧化铜与硫酸的反应,我给起名叫“开封有个青天”,钠与水的反应我给起名叫“哪吒闹海”,非常形象生动,课堂效果确实很好。

5、运用故事巩固知识,提高复习兴趣.

复习巩固已学的知识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的主要目的在于对所学的知识加深理解和有效的防止遗忘,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许多教师的一般做法是:不厌其繁的解题示范,接二连三的题型练习,反反复复的问题回答,重重叠叠的复述小结等等,如果总是这样做,便毫无新意,学生对于复习便非常厌倦,并且所复习的是"已曾相识"的旧知识,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不再有新鲜诱人的魅力,大部分学生都感到复习是一种苦苦的磨难,因此在复习巩固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更应注意方法的灵活多样,让学生看到旧中有新,感到复习同样是那么的新鲜有趣,使他们自始至终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状态.做法会有很多,但应用一些简短趣味性强的故事帮助学生进行复习,无疑是其中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例如,在学习"置换反应"的知识后,可以引用"化铁成铜"的故事引导学生复习,加深理解和记忆。宋朝有一个商人惟利是图,用'点铁成铜'的方法骗人钱财,他把别人交来的铁器放在清水中,然后放入一些白色粉末,清水立即变成了蓝色的溶液只见溶液中的铁器慢慢地变成了紫红色的金器,请想一想,商人是利用什么

进行骗人的 (利用置换反应:CuSO

4+Fe===FeSO

4

+Cu)".又如:初中化学第三章"碳酸钙"这节课的主要内

容,可以运用"杀狗洞"的故事巧妙地复习巩固:"在意大利有一个奇怪的山洞,狗进去很快就会死亡,人进去却安然无恙.据说洞内有一,妖魔专门杀狗,而作为万物之灵的人,受到上帝的保护,它不敢轻举妄动.意大利化学家波曼尔听到传说后,不畏艰险,毅然进洞考察,他发现这个奇怪的恶魔竟是C0

2

,原来此洞地处'咯斯特地区',属石灰岩溶洞,在地层深处石灰岩的主要成分碳酸钙受热分解出二氧化

碳:CaCO

3==CaO+CO

2

↑,CO

2

可溶于水,山洞中溶有CO

2

的水又与 CaC0

3

反应,生成可溶性的Ca(HC0

3

)

2

CaC0

3十H

2

O+CO

2

===Ca (HC0

3

)

2

当含有Ca(HC0

3)

2

的地下水溢出地面时,由于

受热,Ca(HC0

3)

2

又分解放出CO

2

:

Ca(HCO

3)

2

===CaCO

3↓

十H

2

O+C0

2

因此,山洞里弥漫着二氧化碳气体,由于二氧化碳气体比空气重,他从水里逸出后积聚在洞内地层低处,形成高度为半米左右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所以狗在洞里会完全淹没在二氧化碳气体里很快地窒息而死去."这样的复习,学生的兴趣很浓,课堂气氛活跃,复习效果好.

4 运用故事深化德育,增强德育效果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运用科学故事对学生进行深入具体的思想教育,学生会感到亲切实际,乐于接受,同时,故事特有的感染力,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良好影响. 科学学科中有许多科学故事、科学典故,这些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深化德育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科学的兴趣。例如:在教《牛顿第一定律》时,讲牛顿

坐在苹果树下发现苹果为什么都往地上掉呢?并且讲一些有关牛顿的故事;在学习九年级简单机械中《杠杆》一节内容时,可引用阿基米德的话“给我一根足够长的硬棒,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我可以移动地球”……这些丰富的史料,扣人心弦,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为一体,能够吸引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再现科学家们的忘我探索情怀,激励学生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5 运用故事进行安全教育,丰富教学内容。

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防腐,防毒,防火,防爆等安全卫生知识的教育,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故事进行,学生会觉得生动形象真实有用,能很好地引起他们对于学习这些知识的注意和重视.例如: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我们社区有一户没有装潢的人家,晚上洗澡时,在卫生间里用生了一盆炭火,并把门窗关上便开始洗澡.一段时间后,他便感到有点难受,渐渐地支撑不住,他家里人见他半天不出来,便把门打开,只见他只有微弱的呼吸不会说话了,幸亏及时送医院抢救才幸免一死.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便不约而同地说:木炭燃烧消耗了房间内大部分氧气,产生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多了使人窒息.我便补充说不但有C0

还有CO,CO是剧毒的.如果这个人能懂得基本的化学知识

2

就不至于险些丧生了.

6.运用故事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

历来对学生的评价总是直接的评语,有的甚至很生硬。感性的,富于人情味的,催人上进的评价越来越成为现实的需要。故事用于评价正是符合时代的需要,它最大的好处是只可能指事,不会直接指向人。如学生最初做科学计算题,往往过程写不完全,如果一个个声色俱厉地骂过去,硬伤难免,效果也不一定好。而借助于故事,则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选择的故事是《习惯问题》:

和尚的头总是亮光光,光光亮的,那是因为天天刮的结果。和尚入门的第一件事就是学剃头。

有一个小和尚,他学剃头非常认真。开始,师傅要求他给冬瓜刮毛,他认认真真地刮,没几天,他就能将冬瓜毛刮得一根不剩。不过,他有一个习惯不太好,每次干完后总要得意地将剃刀往冬瓜上一插(配以动作)。

过了一段时间,师傅看他能将冬瓜刮得亮光光的,觉得可以给和尚剃头了。小和尚第一次给人剃头,非常投入,全神贯注,每一根毛发都刮得干干净净,头剃完了,他得意起来,随手将剃刀往前一插。(动作一出,学生大笑)

好倒霉的和尚啊!

很显然,没人愿意做那倒霉的和尚!

在以上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把科学故事应用于科学教学中,确实是一种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方法.这种寓教于乐的方法能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教学情景中愉快地学习科学知识,真正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能诱导学生对科学殿堂的深深向往.

二、选择、编撰、讲述故事技巧。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

青少年学生爱在玩中学,爱在乐中思考。灌输式的教育是平淡的,而故事是生动地讲述出来的,可以让学生在故事情节的招引下更加集中注意力听讲,更加积极地思考,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中学阶段是人智力发展十分迅速的阶段,每个年级段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就有区别,如七年级的学生还对童话式的故事较有兴趣,而九年级的学生早已厌烦了小狗小猫,他们对历史故事、现实故事兴趣较浓,选择故事就要满足他们智力发展的特点。

1、要根据学习的具体要求。

故事是依据教材而编,将教学内容整合到故事当中,将教学重难点演变成曲折的故事情节,可以真正实现“超越教材、用活教材、回归教材”。打个比喻,科学知识就象一道菜,故事就象佐料,下料一定要根据菜来定,目的是让菜的本味更能体现出来。

2、故事要有趣味性。

趣味性是对故事的基本要求,有趣的内容才能自然地抓住学生的心。如战争题材的故事学生就很喜欢,在讲《声音》时,我就援引过很多的战争,其中《谁帮了盟军的忙》最为学生喜爱,兹录于下: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海军与盟国海军在大西洋上进行过一场激烈的海战.为了达到既能炸毁敌军舰只,又确保德军舰只安全的目的,德国海军在一些重要航道旁,布设了大量新发明的“音

响水雷”.这种水雷比磁性水雷灵敏得多,它能在对方舰艇发动机音响的诱导下自动爆炸,从而使盟军舰只在接近德军舰艇之前就被消灭.

正当德军自以为得计时,这些音响水雷却在盟军舰只尚未来到时,接二连三自动爆炸,连一条盟军舰艇也未炸着,这件事让德国人百思不得其解.若干年后,经水声学家和海洋生物学家的研究发现,在德国海军布设水雷的海域里,生活着一种小虾,它们能发出某些频率的音响.这些音响与舰艇发动机音响的频率一致,于是大量小虾发出的巨大音响,诱爆了德军的音响水雷,使他们想依靠这种新式武器打击盟军舰艇的希望成了泡影.

事实上,海洋中的生物大部分都能发声,只不过有些发出的是人耳听不到的超声或次声,上述这种小虾发出的则是与舰艇发动机响声相似的可闻声.因此,在设计、制造、使用海洋测量仪器时,必须周密地考虑海洋生物发出的种种声波,否则就会像德国海军那样功亏一篑.

3、故事要有新颖性。

《新课标》要求科学要反映当代的科学成果,选用新颖的故事很能贯彻这一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掌握时代的脉搏,能够从各种优秀期刊上选到合适的故事。例如高科技反恐、生物技术、太空探索等。下面这则《新型反恐武器》就非常典型:

“反恐”,是当今世界一个国际性的热门话题.利用高科技手段对付恐怖分子,保标.噪声炸弹,便是这方面的最新成就.

噪声炸弹与普通的炸弹不同,它不是利用爆炸后的弹片杀伤人员,而是利用爆炸时产生的超高分贝强噪声波,使歹徒丧失抵抗能力.在生活中,人们有时会碰到这样的现象,当人的听觉器官受到较大噪声刺激时,会感到周身不自在.随着噪声强度的不断增大,—些人会出现头昏、目眩,甚至昏迷的现象.噪声炸弹正是利用人的这种生理反应,把噪声增大到正常人无法忍受的程度,从而达到麻痹人的听觉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目的,使人在短时间内昏迷,又不伤害人体.比如,当劫机事件发生时,只要特警人员有机会接近被劫持的飞机,向机内发射噪声炸弹,飞机内的旅客与劫机者都会因此而暂时昏迷.然后,特警人员便可以从容不迫地进入机舱.当飞机上的乘客苏醒之后,一切归于平静,只是劫机歹徒已经束手就擒.

4、讲故事的语言要生动。

教师要比学生更好地投入到故事当中去,要有激情,要绘声绘色地表现故事的情节,同时还要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抑扬顿挫的音调,必要时还要和学生一起表演,师生的情感随情节共同达到高潮。在语言的组织方面要多学学安徒生等讲故事的高手。

5、故事教学要能引起师生互动。

故事教学不是叙事,不能只是老师讲学生听,要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适当设置互动环节。特别是自己编撰的故事,尤其要注意通过设置悬念要学生自猜、互猜,增加不确定性,最后再从扑朔迷离中走出来,这样就能达到非常好的效果。看看《范成大煮饭》:

宋朝有个著名的文学家范成大,一天,他兴致勃勃地到峨眉山旅游。到了3700米的山顶,开始埋锅造饭。米饭煮了许久,捞起一看,还是半生不熟的。他再耐心地等,过几分钟就看看,不料看了多次,米饭还是半生不熟的。他觉得非常奇怪,与随行的人讨论起来,是火不猛?是米不好?还是水的问题?经过七嘴八舌地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问题出在水上,说这里的水太寒冷,是“万古冰雪之汁”。于是大家只得吃了一顿夹生饭。

饭后,他们一行转过了几个山坳,竟然发现这里有人家。他们觉得十分诧异,在这饭都烧烧不熟的地方怎么会有人居住?因此,他们带着浓重的好奇心去访问。当他们把疑问说给居民,居民笑着说:“你们一定是没有盖锅盖吧。”这一下范成大更懵了,难道我们大家原先的想法都错了,见识还是太浅陋了。

同学们,你们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吗?

原来,高空的气压远比近地面的要低得多,所以高原、高山上就有许多奇怪现象。如平地上水的温度到了100℃就沸腾烧开来。而海拔高度在1500米左右,水的沸点只有95℃;到了海拔高度2200米,水在92.5℃就滚开;拉萨市的海拔高度为3645米,开水的温度是88.4℃;在更高的高山上,水温不到80℃也就沸腾了。与烧开水一样的是煮米饭,米饭煮了许久还是半生半熟的,所以登山队、科学考察队和部队、机关等都用密封的高压锅烧饭。

6、故事要比较性地选择。

用于评价性的两个故事《写万》和《蚯蚓一家》,都能说明凡事不可过头。但我以为《蚯蚓一家》要好的多。《写万》大家熟悉,《蚯蚓一家》是个极普通的笑话,如下:

蚯蚓爸爸有一天觉得无聊,自己一刀两断便可以走棋了。蚯蚓妈妈一看,这办法行,于是两刀四段便可以搓麻将了。小蚯蚓一看,乖乖,我切成二十四段不是可以踢足球了吗。(惨!)

用这则笑话的好处是新颖,绝大多数同学不可能熟悉,同时也包含了蚯蚓能再生的科学知识。所以,同样是有趣的故事,还是要慎重选择,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故事教学与案例教学的关系

案例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人们编制案例的明确目的是为了进行充分的讨论,案例力图包含大量的细节和信息,以引发持有不同观点的案例使用者进行主动的分析和解读。案例三大要素:案例必须是真实的;案例总是基于仔细而又认真的研究;案例应该能够培养案例使用者形成观点多元化的能力。

案例教学与故事教学确实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甚至可以代替,但二者之间到底有一定的差异:

1、目的不同。案例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最终目的,而故事教学的目的要宽泛的多,可以是提高学习兴趣,可以是调节课堂气氛,可以是印证科学知识,可以作形象注解,可以对学生进行评价等等。

2、内容不同。案例要求的必须是真实的情景和事例,可以有动人的情节,也可以没有;而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事例,也可以是虚构的,必须有情节。

3、材料不同。案例的材料叙述或视频展示力求简洁,典型;而故事要求情节丰富,有趣,以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主要特征。

4、范围不同。案例只能紧扣科学知识,分析科学问题;而故事既可以紧扣科学知识,又可以进行适当的德育教育,还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行为进行评价。

5、作用不同。案例的作用是提供给学生分析,提高学生能力,而故事的作用可以是提高学生的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案例和故事是有差异的,是交叉关系。

四、关于故事教学的几点反思

1.人们大都会有这样的一种认识,凡是故事都是一个人讲的,其实故事不仅要讲,还要会演,甚至是让学生去猜故事,形成教学互动。如果一味地去讲故事,学生只要竖着两只耳朵去听,这就是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灌输教育。

2.故事教学一定是源于教材、超越教材、回归教材,故事教学万不可甩开教材。教材上有的重难点,故事中要以丰富的情节予以展现出来,要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3、故事要服从课堂教学的需要,要从学好科学知识为根本出发点去选择、编撰、讲述、分析故事。不能完全是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或追求课堂的热闹效应而讲故事,否则会造成油水分离或本末倒置。4.故事教学只是一种教学需要,不是每节课都可实施,都要实施,天天用反而没有新意。

5.故事教学要求教师丰富自身的知识,扩充知识储备量。做故事资料卡片就是一种很好积累的方法。只有知识储备量丰富了,故事的选材就越灵活,编写和应用也就更得心应手。

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 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其实学生并不怕跌倒,他们本来就是在跌跌撞撞中认识这个原本陌生的世界的。如果生命的生成需要成本,那么这样的跌撞就是他们该付出的成本之一。学生的学习潜能需要激发,当我们放开手会发现,

小儿教育的科学小故事

【小猫米米和静电】 今天,在小猫米米的身上,发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议的奇怪事件! 早上刚起床,小猫米米来到镜子前梳头发,梳着梳着,它的头发竟然‘飘’起来了!好诡异呀!可把它吓了一跳。 当它整理好一切,拉开门准备出门的时候,突然感觉触电了一样,吓得它不由得缩回了手。“难道门把手上也通了电?”小猫米米不停的犯嘀咕。 出门之后,小猫米米就来找好朋友玩儿了,当它看到小猪哼哼的时候,高兴的握住小猪哼哼的手,可是当它们的手碰到的那一刻,“哎哟哟!”两个人同时大叫起来往后跳开,小猫米米感觉到手指尖一阵刺痛。 再说它晚上睡觉的时候吧!也发生了一件怪事,当它脱衣服的时候,毛衣竟然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还冒出点点蓝光!小猫米米还以为着火了呢!赶紧把毛衣往地下一扔,结果半天过去了,毛衣还是好好地。 经过这一天到事情之后,小猫米米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恐惧了,它跑进妈妈的房间里,对妈妈讲了这一天所有的事情,猫妈妈仔细听了听,结果却哈哈大笑起来,它说:“:傻孩子,这个世界上没有鬼,所以根本不要害怕!而且你今天发生的这所有的事情,只是‘静电’搞的鬼!” “静电?”小猫米米很疑惑:“静电是什么?为什么会有静电?” 妈妈继续解释:“静电啊,就是一种处在静止状态的电荷,越是在干燥的时候,特别是秋季,越容易产生静电!” “哦!”这下小猫米米明白了。 【石头激起的水波】 妈妈带着萌萌到公园游玩,走到小桥上,萌萌捡了个石子,往倒映着他们人影的水面上扔,结果,妈妈和萌荫的影子乱了,水面上还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波纹,从石子落下去的地方一点不乱地向四周扩散开去,越往外扩散,波纹越大。 等到水面恢复平静,萌荫扭头问妈妈:“妈妈,这是怎么一回事呀?为什么水纹是一圈一圆的?为什么离石子落水的地点远,圈越大呢? 妈妈抚着孩子的头说:“萌荫,你看见过妈妈晒衣服吗?” “看见过呀!” “妈妈晒衣服之前,会先把绳子擦一下,刚擦完时,绳子是怎样的? “还在晃动呀。” “对呀,这就是振动的结果,水面平时设有被冲激时好像一面镜子,垂柳、游客都可以在水面上照个影儿。可是石子一扔进去,就使得水面上下振动,而且带动邻近的水面上下振动——”“妈妈,我懂了,石头落下去的地方一振动就带动了它们的四邻跟着振动,而它的邻居又带动了邻居的邻居,结果,就形成了一圈比一圈大的水波,一直传向远方。 “荫萌真聪明,假如能把水面一刀剖开,来看看它的纵断面——” “什么是纵断面?” “哟,妈妈说深了,就像切西瓜,一刀把西瓜切开,露出瓜瓤的那一面。” “原来是这么回事呀!您接着说。” “切开之后就会发现这是一条有规则的波动曲线,这也证明了水波的确是一种波,是我们肉眼可以看得见的波。” “妈妈,照您这么说,还有肉眼看不见的波吗?” “有啊,比如声波、超声波、光波、无线电波等等,它们都是‘波’的家人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教学设计模板

五?教学资源 及环 境准备 信息化资源:几何画板课件 ; 常规资源:作图工具(直尺,三角尺等)教参、课标; 教学支撑环境:多 媒体教室、网格纸; 其他:纸笔等。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步骤与内容 一、 教学目标 展 示 二、 探索新知 1 ?创设情境, 导 入课题 数学家毕达哥 拉斯的故事 2?自主探索, 合作交流 活动一: 观察书上 108 页图 活动二: 观察幻灯片图 活动三: 动手做一做 一般的 直角三 角形3.例题 例 1. Rt △ ABC 中,=90 ° , AB=C AC=b BC=a 已知 AC=6 , BC=8 求AB. 4.练习检测 三、 课堂小结 作业的布置 放映幻灯片 教师讲解数学家 毕达哥拉斯 教师提问:同学 们,你能发现图 中的等腰直角三 角形有什么性质 吗? 一般的直角三角 形,是否也有类 似的性质呢? 总结:在Rt △ ABC 中,两直角边分 别是a 、b ,斜边 为c ,那么 2 _ 2 2 a b c 教师板书 学生自主完成 与同伴合作探讨,从 网格图中不难发现 下面的现象: 等腰直角三角形两 直角边为边长的小 正方形的面积的和, 等于以斜边为边长 的正方形的面积。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 边的平方和等于斜 边的平方 学生讨论后总结 学生注意听讲 学生单独完成 教学过程我采用 以 下环节:创设情 境以古引新,提 出问题发现探 索动手操作证 明定理,应用知识 回归生活,总结升 华推荐作业。 在创设情境以古 引新这一环节,我 由故事引入了商 高定理的由来,这 样引起学生学习 兴趣,激发学生求 知欲。然后出示问 题:是不是所有的 直角三角形都有 这个性质呢?问 题的设计有一定 的挑战性,目的是 激发学生的探究 欲望,使学生进入 乐学状态。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小学科学优秀教学案例10篇 一、在交流阶段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 ──《搭支架》一课的教学 海南省詹州市那大七小杨莉花 《搭支架》是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形状与结构》中的第二课。 背景描述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科学探究中,“学生的兴趣不能自始至终,学生只对活动操作本身感兴趣,在交流阶段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不够活跃”这是一个经常出现的问题。那么,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在进行《搭支架》一课的教学中,我作了初步的尝试。 案例描述 一、全班分为8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前准备好的旧报纸、透明胶、胶水等。 二、本课的任务是小组合作搭一座高塔,然后讨论:①哪些方法可以增强支架的稳定性和承受力?②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承受力最大、最稳固,使用的材料又最少?③根据讨论的结果,你对本组或其他组的支架有什么建议? 三、各小组开始搭高塔。 1.小组长综合组内其他成员的想法,确定好自己组要搭的高塔的形状,然后画出塔的草图,大家一起制作好搭塔需要的基本的材料,然后开始分工搭高塔。 2.各组的高塔搭建好后,组内成员测量好塔的高度,并检测塔的承受力(以放作业本的多少为准),然后填写好教科书第24页实验记录的后半部分。 3.各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展示自己组搭的高塔,并示范高塔的承受力是多少。 小组(一):我们组搭的高塔是三角形立体柱的支架,高19厘米,可以承受8本作业本。示范:最大能承受8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塔的形状是三角立体形的,整个塔身是一个三角形立体柱,底部是三角形,顶部也是三角形,塔侧是3个长方形片状,塔身由内外两层重叠而成,外层比内层在底部多了侧面3片支撑叶。 小组(二):我们组搭的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8厘米,但是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四条圆纸棒站在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建成。该组的学生在底部又剪了一块长方形纸片粘在四根圆纸棒的下面,四根圆纸棒的顶外侧用一条细小的扁形长纸条按照长方形的四个直角把四根圆纸棒粘在四个角的内侧。 小组(三):我们组搭的高塔也是长方体形状的,高13厘米,可以承受5本作业本。 示范:最大能承受5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是长方体形状的,塔身是四根圆纸棒,其中①—②两根纸棒的中间粘上一截短的扁纸棒来连接,③—④也一样。在这两截短的扁纸棒中间又用一条短的圆纸棒把它们连接起来。塔顶贴上一张长方形纸片把四根圆纸棒粘在这个长方形的四个直角上。 小组(四):我们组搭的高塔是圆锥体形状的,高15厘米,但是也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示范:不能承受一本作业本。 教师和其他同学一起观察该组的高塔。这座高塔的底部是一个长方形,塔身由4根圆纸棒搭成,一共有4个侧面,相对的两个侧面是两个三角形,另外两个相对的侧面是两个长方形,塔顶是一条线段。该组学生在塔顶上粘上一张长方形纸片。

科学课上的趣味小故事

科学课上的趣味小故事 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出现,照亮大地和给大地带来温暖,但有一天,十个太阳却一起出现,大地上的农作物都被烤焦了。这时,有一个叫后羿的神射手,把其中九个太阳射了下来,替万民消除了灾难。人们于是把他拥立为王。后羿当上皇帝后,沉迷酒色,随意杀人,成了暴君。他希望长生不老,跑到昆仑山盗取王母娘娘的不死药,他的妻子嫦娥怕他长生不老,百姓受苦,把不死之药偷来吃了,于是她自己就轻飘飘地飞上了月宫。后来,一般妇女每 逢中秋拜月,就是向月宫里的嫦娥遥祭。 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月饼是圆形的,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 美好愿望 老人家说,小孩子不可以用手指指月亮,要不然会被割耳朵。时至今天,中秋的原意也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对于新的一代来说,中秋节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和灯笼。当然,月圆当空的节日,是人们团圆的大好日子。 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是我国十大远古爱情故事之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 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不死之药后,飞到月宫。但琼楼玉宇,高处 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懊悔后,又说:“明天乃月圆之候,你用面粉作丸,团 团如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西北方向,然后再连续呼唤我的名字。 中秋节有丰富浪漫的神话传说,围绕着名为嫦娥的美丽仙女。她的故事在中华大 地广为流传,版本也非常之多。相关联的有后羿、吴刚、玉兔、捣药、伐桂等等。

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有哪些

初中数学教学导学案有哪些 ——多边形内角和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三学制)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三节多边形内角和。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多边形内角和公式。 2、数学思考:通过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体会转化思想在几何中的运用,同时让学生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3、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尝试从不同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4、情感态度目标:通过猜想、推理活动感受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 难点:探索多边形内角和时,如何把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 四、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讨论法 五、教具、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 学具:三角板、量角器 六、教学媒体:大屏幕、实物投影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师:大家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o,那么四边形的内角和,你知道吗? 活动一:探究四边形内角和。 在独立探索的基础上,学生分组交流与研讨,并汇总解决问题的方法。 方法一:用量角器量出四个角的度数,然后把四个角加起来,发现内角和是360o。 方法二:把两个三角形纸板拼在一起构成四边形,发现两个三角形内角和相加是360o。 接下来,教师在方法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作辅助线的方法,连结四边形的对角线,把一个四边形转化成两个三角形。 师:你知道五边形的内角和吗?六边形呢?十边形呢?你是怎样得 到的? 活动二:探究五边形、六边形、十边形的内角和。 学生先独立思考每个问题再分组讨论。 关注:(1)学生能否类比四边形的方式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的结论。 (2)学生能否采用不同的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后进行交流(五边形的内角和) 方法1:把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3个180o的和是540o。 方法2:从五边形内部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五个三角形,然 后用5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周角360o。结果得540o。 方法3:从五边形一边上任意一点出发把五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然后用4个180o的和减去一个平角180o,结果得540o。

小学科学教育故事

小学科学教育故事 南郭而小学:杨西联 学校安排我接手小学科学教学工作,这对从事多年教学工作的我来说,是一个考验.开始我认为小学科学课就是引领学生自己随便谈一谈,说一说,做一做。可是一段时间下来,我发现自己的感觉是错误的!因为科学课有很多实验,这要求老师要很好地组织学生,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去解决问题。 记得我在讲授《风的形成》这一课时,刚开始布置实验没有几分钟,正当别的同学都安安静静地按照老师讲解的方法着手做实验时,突然在李朝越同学的位置处冒出了黑烟。吓得旁边的女同学大叫,“老师,李朝越冒烟了.”我赶紧走过去,查看原因……可是这时,他早已吓得藏起了作案工具,黑烟也已渐渐散去,我不明白这个黑烟是如何冒起的。我看了一会儿,说:“李朝越,你的实验相当成功,只是风变了颜色,你是如何做的?能不能给咱们同学和老师说一说?”李朝越一看,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赞同他的做法。这时,他的胆子大了起来。他走到讲桌前,给我们师生当起了临时的小老师。他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说:“其实,我刚才也是按照老师讲的方法来做的,只是我手中还有一根蜡烛,没什么意思,就随手点着了,然后把蜡油滴在蚊香上。就这样了,也不知什么原因,就起了浓浓的黑烟!"随着实验的进行,当蜡油滴在了蚊香上,就真的出现了黑烟,“你们看,就是这样其中一部分黑烟沿着演示器向右,再向上冒出,这就是所谓的风的形成了;可是还有一部分直接向上冒出了.”我随机鼓励他,“你的一次捣乱,让我们

每个同学,包括老师都很清楚地看到风的形成!我们还得向你学习这种精神呢!你知道吗?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就是敢于突破常人的思维,用别人没有用过的东西来做的实验,你很有科学家的天份呀!”“谢谢老师!”“你能不能给我们讲解一下风的形成原因呢?”“因为演示器里蜡烛的点燃,让周围的空气变热,上升;而蚊香的左侧放了一块湿毛巾,降低了周围的空气温度了,蚊香的烟就沿着实验器补充过来了。由于热空气上升,冷空气及时补充,就形成了风。”“你说的真好!看来你真的理解了风的形成原因了。可是,对于刚才出现的黑烟现象,你知道为什么吗?"“不知道!”“别的同学知道吗?”“不知道……”“那好,今天我们的作业就是回家查阅资料,寻找一下这个实验起黑烟的原因。”第二天,我一到学校,李朝越同学就找到我,说:“老师,我知道了。黑烟就是因为碳没有完全燃烧!"“你真棒!通过自己努力找到了问题的答案.以后要更努力呀!”…… 我想说,科学课是一门综合课程,它要求每位科学老师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备好一节课,然后全身心地投入每节40分钟的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在科学课堂上学有所获!让更多的学生喜欢科学课!

科学家的故事教案

《科学家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前人科学发明的过程,培养学生勤动脑、善思考的行为习惯。 2、知道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了解科学家的成长故事,学习科学家高尚的品质。 3、通过讲练结合,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与他人沟通交流、分工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树立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教学重点:知道科学家、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动手动脑解决生活问题的积极态度。 学法指导:讲授法活动法启发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科学家画册各种资料小红花白纸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上课前放映好幻灯片首页,让学生静息,控制课题纪律。 利用第二张幻灯片上的“灯泡”图片导入新课。让学生通过“灯泡”来展开想象。“请小朋友们看白板,看到这个灯泡你们想到了什么?”引出爱迪生,对爱迪生进行简要介绍:爱迪生是位举世闻名的美国电学家和发明家,他有留声机、电灯、电话、电报等约两千项创造发明。被称为“发明大王”。 讲授新课 爱迪生的故事: (一个大雪天的夜晚,爱迪生的妈妈突然生病了,爸爸急忙找来医生。医生说:故事: “你妈妈得了急性阑尾炎,需要开刀做手术”。那时候只有油灯没有电灯,油灯的光线很暗,一不小心就会开错刀。爱迪生突然想起一个好办法,他把家里的油灯全都端了出来,再找来很多小朋友拿来镜子放在油灯的后面,让医生顺利的做完了手术。医生说:“孩子,是你的智慧和聪明救了妈妈。” 爱迪生拉着妈妈的手说: “妈妈我要制造一个晚上的太阳。”)

请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好的资料放在桌子右上角,老师来检查。请收集到爱迪生资料的同学讲讲爱迪生的故事。老师放映幻灯片,出示“爱迪生的故事”这张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学生将完后奖励说得好的学生一朵小红花。 读儿歌 带学生有节奏地拍手读课本第63页的儿歌,读完后教师简单讲解。 引出今天的“故事会”。 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科学家的故事?来讲一讲吧!”同时放映幻灯片。 4、张衡 用幻灯片引导学生,首先让学生观察ppt上“数星星”这一张图片。师:“我国古代也有一位数星星的伟大人物,他还发明了地动仪,知道他是谁吗?”引出张衡。然后请学生讲张衡的故事。 。。。。。。。 5、谈启发 听完故事后,请学生说说自己受到了什么启发?在学生回答后,把他们说的好的一些答案写在黑板上,如:爱观察,坚持...引导其他学生回答,参与教学。 学生回答以后,教师进行归纳整理。 6、幻灯片出示华罗庚的图片,问问学生认不认识,说出名字。 7、教师简要介绍华罗庚:著名数学家。主要贡献是华氏定理。然后让学生自己讲故事。讲完故事后教师点评,让学生谈谈自己学到了什么优秀品质?同样写在黑板上引导其他学生。 8、竺可桢 教师简单介绍竺可桢: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担任13年浙江大学校长,被尊为中国高校四大校长之一。让学生看幻灯片,仔细阅读上面的文字,听老师讲竺可桢读书时代的故事。。。。。。。 9、牛顿 出示牛顿被苹果砸头的漫画图片,让学生观看,提问学生这位科学家的名字? 教师简单介绍牛顿: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万有引力。让学生讲关于牛顿的小故事,教师点评总结。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

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小组合作与个人表现) 这学期开始进行了科学学科的教学了。当时拿到课本的时候,新颖的教材设计,看的我一头雾水,不知道从何入手。于是静心琢磨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发现书中许多的内容是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寻求科学的答案,其间更多的是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学习探究的。 夹着课本走进了天真的孩子们中,引导着孩子们开始科学的徜徉。几节课下来,我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的现象:合作学习中有些孩子忙得手忙脚乱,而有的孩子好似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势,在一边独自“偷闲”。下课后,我就喊了一个“悠闲”孩子,问他:“你上课的时候,怎么不和同学一起动手学习呢?”这个孩子满怀委屈地说:“老师,不是我不想和他们一起学习,而是(小组长)太霸道,从来不听我的,也不让我“玩”实验器材。”孩子的一席话,不啻一记闷棍,敲的我又陷入了迷茫:什么样的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孩子们都乐意动手呢?如何恰当地发挥小组长的作用呢? 于是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这个问题确实很普遍,这是在小组学习背景下引发出的一种正常现象,这是多种因素所导致的。因素有学生的个体差异,有个性差异,有小组内的环境因素。但教师的对学生小组学习的组织策略,对小组学习的认识水平,学生分组合理性,学生学法渗透,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起着决定和主要作用。所以我们在课上发现的这些部分学生显能就不奇怪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教师先要给自己看看病,什么是小组内分工,怎么分法,什么样的问题要小组研究,小组内怎么研究讨论,在讨论时教师怎么参与……,把握这些问题,整理这些认识,学生的小组讨论就有序而就不是这个样子。当然对参与差的学生,我们可以让组长为其开小灶,或是你特意为这些学生提出小要求,当然要求是为这个探究活动做些什么,是直接参与的。这样的参与对其慢慢适应小组活动,参与小组活动有一定的帮助。学生会慢慢自信起来。 找到了问题的症结,寻到解决的方案,于是我就在班上化了一节课的时间,进行了科学课以外的合作教育训练:蚂蚁搬食物的活动:首先我说:“当一只小蚂蚁发现了一个蝗虫的尸首,他会怎么做呢?”孩子们积极汇报自己平时的发现,“对,小蚂蚁迅速找来同伴齐心协力把食物运回…家?。那你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怎么办呢?”于是,我选择一些简短的文章交给孩子们讨论。某些同学发现了问题,在小组里提出,其他同学一起来解决问题。于是各种合作行为,就在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开始了:如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对方;不同见解,要等对方说完,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对对方的精彩见解和独立观点,要通过表扬、鼓励形式,达到相互支持;碰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 学习合作的气氛慢慢有些融洽了,发现孩子们都愿意参与到小组的探究中来了。可是又有了新问题:小能人们的积极性不再高涨了,在汇报的时候,手不愿举了。哇,我在无形中又伤害了一些孩子的心灵。怎么办?由于小能人是在每位老师的呵护中成长的,他们也养成了一些骄傲自大的性格,当不在被众星捧月时候,他们感到了失落。面对这种情况,于是我又采取另一种做法:我对小组进行重组,能力强集中在一起,选择能力一般的做组长,让他在激烈的竞争中进步,能力相对弱的组成一组,选派班上的小能人,由他来带动整个小组的活动,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带动其他学生进步,有些组员在小能人的影响下,甚至可以到其他组去当组长了。这样一来,班级中的合作学习更融洽了。 曾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不说没有效果的话,不做没有效果的事。”我想说:不要组织没有效果的小组。 比较美国小学科学课的课堂教学和我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可发现两国的科学教学存在显著差异,体现出了中美两国在科学教育观念上的差异。本文试以《喷水壶里的水到哪里去了?》为例,对此做初步的分析比较。 有一天,乔治把盛满了水的喷水壶放在教室外面窗台上,过了几天,喷水壶里面几乎什么都没

初中数学七年级教学案

初中数学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1) 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养成检验的习惯. 2.理解把握等式性质,并能用于解一元一次方程. 3.了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目标——将一元一次方程变形成“x=a ”的形式. 学习重难点 等式性质的探索及应用。 教学过程 一. 自学指导:请自主学习课本P 95-P 96的内容,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填表: x= 时,方程2.分别把0、1、2、3、4代入下列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1)2x-1=5; (2)3x-2=4x-3 3.什么叫做方程的解? 下列各未知数的值,哪个是方程5x-1=7x-2的解 x=0, x=-1, x=3, x=12 . 4.什么叫做解方程? 5.等式的性质是什么/ 二.例题学习 例 解下列方程: ① x + 5 = 2 ② -2x = 4 三.自主学习反馈 练习1.解下列方程: 练习2.在公元前1600年左右遗留下来的古埃及文献中,有这样一个问题:“它的全部,它 的7 1 ,和等于19”.你能求出这个数吗? 62x )1(-=+(2)3x 34x -=-1(3)x 32=(4)6x 2-=

初中数学七上4.2解一元一次方程(1)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 过程与方法:经历数值代入计算的过程,领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归纳等式的性质;利用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知 1.填写下表 当x=__________时,方程2x+1=5成立 2.分别把0,1,2,3,4代入下列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1)2x-1=5 (2)3x-2=4x-3 3.见课本P95-P96用天平测物,联想到等式的几种变形.探索得出:如果我们在两边盘内同时添上(或取下)相同质量的物体,可以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x+2=5→x=5-2,3x=2x+2→3x-2x=2;如果我们将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扩大到原来相同的倍数(或同时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一),也会看到天平依然平衡,得 2x=6→ x=6÷2.学生归纳等式的性质. 二.自学质疑提升认识 组内交流自学指导部分,采用学生代表进行讲解、生生互动、教师个别辅导的方式进行。这一环节约需10分钟,应留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时间,教师深入到各组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捕捉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解决的问题以及还存在疑惑的地方。对于自主学习反馈练习的解题可由一个组讲解,其他组补充的方式进行,营造组与组之间的竞争,也为生生交流提供素材。 三.交流展示形成知识构建 (一)概念教学 1.出示问题情景(1)后,学生考虑:怎样求方程中的未知数的值?分别将1、 2、3、4、5代入方程,哪一个值能使方程成立?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修订稿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案例分析: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分析 工农中心校李敏 (2013---2014下)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以学生良好的学习为主体,在教学中转变教师的角色,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为学生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引领学生探究思维的发展。这是苏教版小学五年级《科学》能量单元的起始课,电、磁是本课学习的基础,教学时我从学生的前概念出发,从学生感兴趣的和存疑的问题入手,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经历回忆(电路知识和磁铁性质)——探究(电能否产生磁)——进一步验证(短路是否使电流增强)——现象的分析与解释——巩固(改变导线使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拓展活动(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电池中是否还有电)等步骤,紧扣思维的层层深入发展,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与观察活动,并对实验现象通过分析做出合理的解释。为后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中的“扶”与“放”,在这节课的设计中体现的较为充分,第一环节的通电导线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进行模拟实验的。而第二环节中,只设计了三个探究任务,至于怎么操作?就放开学生的手脚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有了前面的“扶”学生后面的“放”也显得轻松自然。而且通电线圈等的磁性最大化是要多次实验才能完成的,这也给学生更多的探究的余地。我们知道,课堂应该是学生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 可是,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害怕一旦放手后,学生会跌跌撞撞,会错误百出,学习会偏离既定的方向,课堂会不可收拾。于是,教师总是不敢放手,在课堂教学中追求‘小步走’,环环相扣,“水到渠成”——把探究活动分成几步,甚至细心地为他们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各种小问题,在课件中来个“温馨提示”,学生只要完全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总能得到老师想要的结论,初看这样的课堂似乎很成功,教学目标都能达成,学生与老师配合得很好,教学过程也很严谨、流畅。但细细分析,这样的课堂真的有效吗对学生的思维发展真的有利吗

我的科学教育故事

我的科学教育故事 这节课我来做老师好吗?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作为科学老师,我在平日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学习科学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因此,在进行每一课教学时,课前我都要求学生预习一下新课内容,自主探究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也可以将不明白的地方记下来,然后上网查资料、看图片,以此调动他们学习科学的积极性,等上课时再探讨交流就容易多了。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相互质疑解答,这样比老师单纯的讲授训练会更有效,还能节约教学时间。这不,那天我一进六二班教室就有人向我挑战了。“老师,这节课我来做老师,给同学们上课好吗?”“好啊,你能告诉我为什么吗?”“因为我下载了课件,还查得到了一些资料。”周志杰同学蛮有信心地说。看着她那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我心想:她?她平时的学习成绩不怎么好,可以说是班上的差生了,竟然想当老师讲课?能行吗?不过我很快就同意了。只见她一本正经地说:“上课”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齐声说:“老师好!”话音刚落,便有同学哈哈大笑起来,她接着说:“今天我们来学习《能量与太阳》一课,请同学们翻开书65页……”真没想到语数课学的并不好的她对科学课有这

么大的兴趣,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她的讲课中,同学们尽然听得很认真,且相互交流得也很好。课件运用的得心应手,整堂课上得不错,尽管有的地方讲得不全面,甚至有点跑题,但对于平时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来说就已经很不错了。 在她的影响下,当我第二天走进教室时,张小芳同学竟然跑过来说:“老师,我想预约下一课行吗?”我一时没反应过来,问她什么意思啊,她说“就是下一课我来给同学们上课。”我明白了,同学们想讲课说明他们对科学课感兴趣了,喜欢自主学习探究了,毕竟在他们熟悉教材,查找资料的过程中,通过亲身经历、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可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态度。因为《新课程标准》倡导科学课程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机会,使他们在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 制作纸桥 科学课中科技制作课相对不多,每到这样的课学生的兴趣都很浓,在六年级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探究科学体验乐趣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案例 【主题】 在科学教学中不断地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的各方面能力,体验其中的乐趣,促进更有效地学习自然规律,掌握科学知识。 【案例背景】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应尽可能地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像科学家那样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和魅力,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另一方面能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和深刻地获取和掌握科学知识。 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基础课程。它强调了体验、增长、获取、尊重和善于等一系列科学学习的过程、方法和素养,让学生真正做到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中一节探究型的课程。“声音”本身就是一个对学生而言比较抽象的物体,而在这节课中,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并且通过几个小实验体会乐趣,把抽象化为具体,有效地掌握课程内容。 【案例片断】 片段一 师:“同学们,讲台桌上有鼓、锣、橡皮筋、钢尺,请问你们有什么办法使它们发出声音?” 生:各抒己见,运用各种方法使这几样物体发出声音。 …… 师:“说的好,我们发现拉长橡皮筋不会发出声音,拨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尺子不会发出声音,放在桌边弹动它会发出声音;按压鼓不会发出声音,可是敲打它会发出声音。这是为什么呢?仔细观察一下在发声的物体都有什么变化呢?” 生:“我发现拨动橡皮筋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橡皮筋在左右晃动,而拉长它时没有在动。” 生:“我发现拨动钢尺的时候发出声音的时候,钢尺在上下摆动,而按压它时没有在动。” ……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初中数学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这向老师们汇报一下我个人数学教学的体会,我仅从四个方面,借助教学案例分析的形式,四个方面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预设和生成的动态调整;2.1.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对课堂提问的思考。3.对数学习题课的思考;4.谈谈如何在多样化学习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勾股定理》一课的教学为例,首先,结合合《勾股定理》一课的课堂教学案例1:第一个环节:探索勾股定理的教学的面积,完成表格,你有CB、4幅图形和表格):观察、计算各图中正方形A、师(出示什么发现? 生:从表中可以看出A、B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等于正方形C的面积。并且,从图中可以看出正方形A、B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正方形C的边就是直角三角形的斜边,根据上面的结果,可以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这里,教师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探索发现“数”与“形”的密切关联,形成猜想,主动探索结论,训练了学生的归纳推理的能力,数形结合的思想自然得到运用和渗透,“面积法”也为后面定理的证明做好了铺垫,双基教学寓于学习情境之中。 第二个环节:证明勾股定理的教学 教师给各小组奋发制作好的直角三角形和正方形纸片,先分组拼图探究,在交流、展示,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形成新的能力(试图发现拼图和证明的规律:同一个图形面积用不同的方法表示)。 学生展示略 通过小组探究、展示证明方法,让学生把已有的面积计算知识与要证明的代数式联系起来,并试图通过几何意义的理解构造图形,让学生在探求证明方法的过程中深刻理解数学思想方法,提升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个环节:运用勾股定理的教学 师(出示右图):右图是由两个正方形 组成的图形,能否剪拼为一个面积不变的新 的正方形,若能,看谁剪的次数最少。 生(出示右图):可以剪拼成一个面积 不变的新的正方形,设原来的两个正方形的

小学科学教学故事

在实践中摸索成长 ---———---小学科学叙事故事 我一直喜欢钻研网络技术,今年我如愿以偿的成为一名专教科学的教师,又带上了我喜欢的年级--五年级科学。作为一名刚转课的新手来说,这段时间有许多欣喜,也有些许烦恼。如何教好科学这门课,成了横在我面前难以逾越的鸿沟,我一直苦苦追寻着答案,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希望能够更好地把自己在大学学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就在我剪不断,理还乱的时候,学校领导向我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不光组织教师学习理论知识,还带我们深入课堂听课,学习骨干教师先进的教学方法。写听课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我们的专业素养。尤其是王校长,放下领导的架子,不厌其烦地教给我一些做备写导学案的方法,怎样做好课前准备等等,有了这些,当我再次站在讲台上时,感觉心里没那么慌了,与学生交流也顺畅了许多.我也深深体会到不打无准备仗的意思了。 以后的日子里,我时刻提醒自己要争做一名合格老师,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不能光着眼于书本,还要利用我们身边的教学资源,不断地为自己充电,不断地用新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让他们如鱼得水。为此,我请教了管电教设备蔡老师,他交给我微课的制作方法,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合理运用的技巧等,还让我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帮我找缺点,提建议,一遍又一遍帮我反复推敲,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新的教学方案,鼓励我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每节课下来都和蔡老师进行总结交流,

在不断地磨课中,我变得自信了,教学经验也丰富了。课堂中能自如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灵活地进行教学.在和学生互动中,由于引导得法,课堂生成增多,有价值的问题不断涌现,智慧的火花不断闪耀出新的光芒。在课堂教学中,唱主角的是学生,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教学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快乐与自由,充分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创造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相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问题。我经常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了。 记得,那天上午第五节课是五(1)班的科学课。上课铃声未响,同学们已经戴好了脚套,等待我来安排课堂教学内容,上课了,我布置的实验内容是利用橡皮筋作动力,使小车运动。并且设置完成时间为20分钟。内容讲完以后,看学生的表情很不情愿,有的同学提出没听懂,觉得没意思;有的同学干脆我行我素,做自己的事,教室里学生们有一搭没一搭的按老师的吩咐做实验,甚至某个角落传来了窃窃私语的声音。 我突然灵机一动:“同学们,我们来一次比赛如何?谁的小车跑的远,奖励10分,还可以奖励一个气球.话音刚落,教室里静悄悄的,同学们埋头实验,争做第一。看到学生的表现,我暗自庆幸,自己随意的一句话,却达到了这样的效果。也让我领悟到“好孩子是夸出来的”道理。让我尝试了巧妙的鼓励性语言的重要性.这堂课,巧设鼓励性语言,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也给我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快乐.

初中数学导学案

课题:一元一次方程导学案 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三) 编写教师: 学生姓名: 导学目标: 1、 掌握应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步骤,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通过探索球赛积分表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 并且明确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不仅要注意解方程的过程是否正确,还要检验方程的 解是否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3、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养成自觉反思的良好习惯。 重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不仅会列方程求出问题的解,还会进行推理判断。 难点: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课本P106中“某次篮球联赛积分榜”。 学生观察积分榜,并思考下列问题: (1) 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2) 某队的胜场总积分能等于它的负场总积分吗? 在学生充分思考、合作交流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 要解决问题(1)必须求出胜一场积几分,负一场积几分,你能从积分榜中得到负一场积 几分吗?你选择其中哪一行最能说明负一场积几分? 通过观察积分榜,从最下面一行数据可以发现,负一场积1分,那么胜一场积几分呢? 解:设胜一场积x 分,从表中其他任何一行可以列方程,求出x 的值。 例如从第三行的方程:23159=?+x ,解得x=2. 用表中其他行可以验证,得出结论:负一场积1分,胜一场积2分. (1) 如果一个队胜m 场,则负(14-m)场,胜场积分为2m ,负场积分为14-m , 总积分为2m+(14-m)=m+14。 (2) 如果设一个队胜了x 场,则负了(14-x )场,若这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 分,那么列方程为:x x -=142,解得3 14=x . 想一想,x 表示什么量?它可以是分数吗?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这里x 表示一个队所胜得场数,它是一个整数,所以314= x 不符合实际意义。由此可以判定没有哪个队的胜场总积分等于负场总积分。 拓展延伸: 如果删去积分榜的最后一行,你还能用式子表示总积分与胜、负场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吗? 设胜一场积x 分,则前进队胜场积分为10x ,负场积分为(24 -10x )分,他负了4场,

四年级科学教育故事1

四年级科学教学 今天,在四年级上了一节科学课,题目是《加快溶解》。备课时,我已经想到了,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对加快溶解的方法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只是缺乏引导,没有将其上升到理性认识。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课的内容。选取这一课的主要原因是:在我已有的教学经验中,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猜想到加快溶解的方法,在设计对比实验方案时,可能会有些难度,需要教师的有效指导,但一节课也会顺理成章的下来。所以,开课创设了没有洗衣粉了,想用肥皂泡衣服,怎样才能加快肥皂在水中的溶解呢?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猜想到了搅拌、用热水、把肥皂切碎可以加快溶解,并设计了相应的实验方案,就在我以为一切都顺理成章时,学生却说他觉得在水中放盐可以加快溶解,这样的答案是我也没有想到的,而且,有的同学马上起来反对这样的猜想,其实在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教学中,是无法回避展开的问题的,于是,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学生应用了天平、盐等一些材料实验后,认识到了在水中加盐并不能加快溶解,并且这位同学还笑呵呵的对我说:“老师,我还一直以为在水中加盐可以加快溶解呢!原来这想法是错误的,一点也不科学,看来很多东西必须经过科学实验去检验。” 孩子几句无心的话,却触动了我的内心深处:科学教学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在点滴中渗透体悟的。科学教学的主要方式就是科学探究,教师在围绕探究展开教学时,就是要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中产生的问题展开争论,这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挑起学生思维中的矛盾,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教师不失时机地点拨、引导,会使学生的智慧的闪光和创造的火花得以展现,虽然这样做会使师生感到“累”但“累”背后的收获却是巨大的。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

首先表扬他的勇气,对于学生错误的答案不要马上纠正他,而是要先鼓励他的想法中正确的地方。在平时课堂的每个细节中,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敢想、敢说、敢做。 3、鼓励每个孩子自己动手探究 以往我们总是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并按照操作员、记录员、材料员、汇报员分工好每个人的任务,这样的分工,貌似使小组探究更高效、省时,但实际上却影响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我们不难看到,在一个小组中,往往有一大半的孩子在充当看客的角色,并不能真正融入到这个探究活动中去,甚至久而久之,有些连看客都不愿当了,顾自己在做着其他的事情。只有让学生自己动手,学生才会感兴趣,印象也会更深刻,所以我们要为每个孩子创造动手探究的条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份探究材料,一张记录单,让孩子自己动手探究,自己记录,之后在小组内汇报自己的发现。我觉得这一点尤为重要。 二、设计合理的探究活动,为“放手”搭建平台 “电和磁”都是很抽象的,因为电和磁,学生都看不见,也摸不着,要通过观察到的现象建立概念,比较困难。教师要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知,需要设计好探究活动,为“放手”搭建好平台。 作为《能量》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将“重演”科学史上著名的发现电磁现象的过程,让学生“发现”通电导线能使小磁针偏转,从而认识电可以产生磁。我在设计这一课的教学时,安排了三个探究活动: 第一,让学生从回忆组装简单的电路,调试指南针开始,这对学生来说比较容易,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之后让学生回忆电流路径,指南针指示南

北的性质,为本课的学习做好知识上的铺垫。 第二,指导学生“重演”科学家奥斯特做过的实验,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将导线放在不同的地方,观察小磁针有什么不同?让学生经历科学家的发现过程,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增强探究的趣味。在这一部分的学习中学生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并作出自己的解释:“电可以产生磁”。 第三,如何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我改变书上让学生做单一的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重新设计了以下三个探究问题: 1、你们认为怎样改变这根导线,会使小磁针偏转角度更大些?(绕线圈、折叠、揉成团等) 2、你们打算怎么做这个实验? 3、应怎么摆放导线,小磁针偏转角度最大?。 我并没有告诉学生该怎么操作,只是给学生探究的任务,让学生经历先讨论出实验的方法和步骤,然后自己动手实践,发现将导线短路和变导线为线圈的方法可以使小磁针的偏转更加明显,学生不仅进一步证实了“电流产生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最后利用线圈和指南针检测“废电池”中的微弱电流,是对电生磁的应用。 这样的活动,从扶到放,为“放手”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平台。 三、引领探究思维的发展,为“放手”指明方向 “ 我们坚信:教育最主要的目标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我们的课堂中不乏热热闹闹的探究活动,在活动的背后却是对思维发展的缺失,因此,当我们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的时候,不能放弃对学生思维的引领,做好创造性及控制力度的协调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