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有效改变我国生育率偏低的局面》阅读练习及答案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理解(3)

201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理解(3)1.上世纪70年代末,中国实行严厉的计划生育政策,每对夫妻只能生育一个孩子,计划生育有效控制了人口,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计划生育也使得独生子女家庭面临更大的风险。
投资者强调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独生子女家庭却只能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因为就算有更多的篮子,鸡蛋却只有一个,无论放在哪只篮子里,摔了也就没有了。
/>这段文字要说明的是()。
A.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起始时间B.计划生育政策有风险C.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D.计划生育给独生子女家庭带来高风险2.雨天,车身被蒙上一层土,这层土像细砂纸般包在车身上,一旦有摩擦,就如同用砂纸来磨车漆;此外,雨中含有各种有害物质,被泥沙吸住后,酸雨就很容易腐蚀车漆。
此段文字的主旨是()。
A.雨中的灰尘对车身会造成磨损B.雨水对车漆带来危害的原因C.酸雨是腐蚀车身的主要原因D.保护车就一定不要让车淋雨3.奥运盈利不只包括奥运本身的成功,还要考虑到一个国家举办奥运其他的产业经济发展情况。
2008年奥运会对于北京经济的影响可以说是广泛且深远的,除了与赛事最直接相关的场馆建设、市政基础设施投入、旅游消费、体育产业等方面的巨大商机之外,更为中国和北京提供了一个向世界展示的巨大舞台。
随着世界越来越多地了解中国、了解北京,很多潜在的商机就会浮出水面并接踵而来。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观点()。
A.举办奥运会的城市可借奥运实现盈利B.奥运会可以带动多项产业经济的发展C.中国应该抓住奥运这个舞台展示自己D.奥运处处是商机,北京将会空前发展4.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会淡化了民族民俗。
随着人们生活富裕,需要用一个个节日掀起娱乐高潮,这时发现我们的传统节日“贫乏”,难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于是,那些富于人情味的洋节便顺理成章地钻入了中国人的生活。
这段话对洋节进入中国人生活的态度是()。
A.理解B.赞成C.反对D.无所谓5.时间怀有一种公平的道义,对它所拿去的,它会给我们别的补偿。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则及参考答案64

六、选择简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续奋斗,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更不会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明天。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苦难,但没有任何一次苦难能够打垮我们,最后都推好了,但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中国青年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必然会有艰巨繁重的任务,必然会有艰难险阻,特别满坎坷。
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A.砥砺前呼后拥升华B.砥柱前赴后继升腾C.砥砺前赴后继升华D.砥柱前呼后拥升腾19.下列各项中,和划波浪线的句子中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科学家仔细研究了鲸,最终发现,它的外形是一种极为理想的“流线型”。
B.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做“发扬国光”。
C.在孩子眼里周围人也是从小就看惯的。
这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D.中华民族自古便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情怀,追求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0.文中画横线的语句有两处语病,请修改。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一项由国家卫健委牵头的全国生育状况抽样调查显示,初婚初育年龄推迟对总一孩生育率偏低,进而影响二孩乃至更高孩次的生育推迟,从而降低了总和生育率。
”②生育是人口发展的源头,其水平高低决定着人口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
如果总和生育率长期低于更替水平,会迎来人口的负增长,导致人口规模的萎缩。
③2019年1月3日,中国社科院人口所发布《人口与劳动绿皮书: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报告称,如果中国总和生育率一直保持在1.6的水平,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出现。
从2009年到201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人的数量从1.67国每4个人里就会有1个是老年人。
④今年的一场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曾披露,“十四五”时期中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
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直接冲击是养老负担加重。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非连续文本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全面二孩,是指所有夫妇,无论城乡、区域、民族,都可以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
实施全面二孩政策,是继单独二孩政策之后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调整完善,这是中央基于我国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全面放开二孩,为何?中国面临陷入“低生育陷阱”、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困境。
按照鲁茨等人的理论,1.5 是一国总和生育率的一个关键点,一旦低于1.5,一国的总和生育率就很难再上升到1.5 以上,即陷入了“低生育陷阱”,而目前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非常接近1.5,一旦中国陷入“低生育陷阱”,少子化程度超过老龄化,中国的劳动力供给不断减少,导致劳动力的短缺,进而劳动力成本提高,直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而生育率的下降和人均寿命的延长,最终会导致老年人口占比增加,使得抚养比上升,也就是人口红利消失。
事实上,中国在2013 年已经到达了抚养比的最低谷。
对很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人口红利是发展的一个重要要素。
经济学分析表明,在扣除技术进步和城镇化的作用外,人口衰减带来的也将是人均GDF下降。
比如,长期低生育率被认为是日本经济长达20 多年的停滞的根本原因。
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家庭和社会的不稳定风险系数增大。
中国国家人口统计局发布的2015统计结果显示,中国男女人口差在2015 年已达到3366 万,这意味着约有3000 余万的男性人口面临单身。
一般来说,造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性别比失衡有两大主要原因:移民和出生性别比失衡。
由于移民比例很小,因此中国人口性别比失衡的主要原因是出生性别失衡。
而这一现状导致了家庭矛盾、暴力、财产犯罪行为的增加,收入分配不公平等社会问题的出现。
(摘编自《全面放开二胎最新消息:解析二孩政策五大原因》)材料二:2018年初,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 年全国出生人口为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 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43%,与2016 年相比均有下降。
2017 年国内二孩比例已达51%,超过了第一胎的比例。
部编版初中语文 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选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国人口发展变化》(含答案)

部编版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精: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材料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1日公布,当前我国总人口14亿多,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目前的10.75年……这些最新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
然而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这些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
如何将“人口红利”尽快转化为“人才红利”,如何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如何处理好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都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人口问题是一个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优化和提升人口结构和素质,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新华社电)(选自《算清“人口账”下好“发展棋”》《新华日报》2021年5月12日)材料二11日发布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这次普查结果蕴含着哪些机遇和挑战?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
2010年至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既是挑战也存在机遇。
”宁吉喆说。
宁吉喆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也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魏玉坤/安蓓/邹多为)选自《人口红利继续存在仍具较强活力》《解放日报》2021年5月12日)材料三从城乡结构看,我国人口流动活跃,城镇化率持续提高。
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十年间,城镇常住人口增加了2.3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了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十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
实用类文本人口红利与生育政策阅读练习及答案(陕西西安2021-2022学年高二下期中考)

陕西西安关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7年到2020年,我国新生儿出生人口熟练,已经出现连续4年下降的情况,总生育率在2020年末,也仅仅只有1.3,远远低于2.1的警戒线。
人口数量多早已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资源,是消费力。
但是,养育孩子是非常昂贵的,当“多子多福”的传统思想不再流行,面对高昂的房价和教育成本,女性在就业中受到的不平等待遇,以及年轻人在时间和精力上很难承担起养育孩子的重任……“不愿生”“生不起”“养不起”导致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并不强烈。
比新生人口数量下降更让人担忧的是,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进入老龄化。
当一个国家(地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时,即意味着这个国家(地区)处老龄化社会。
如果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过14%则为深度老龄化社会。
人口结构变化不仅发生在中国,更是一个全球性问题。
至2030年,预计老年人口将占欧洲和北美洲人口的25%以上,占大洋洲人口的20%,亚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占比为17%,非洲占比为6%。
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政治经济学院荣休教授查尔斯·古德哈特和独立宏观经济研究机构TalkingHeadsMacro的创始人马诺吉·普拉丹在其新书《人口与大逆转——老龄化、不平等与通胀》一书中,从全球视角审视人口结构变化,并聚焦这一问题读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
这本书有助于我们把中国放在全球大背景下来看待,并未我们分析人口问题提供了帮助。
该书指出:过去三十年,全球通胀和利率下行、国家间收入不平等缩小主要缘于世界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
中国规模庞大的技能劳动力群体加入全球化,使得全球有效劳动力的供给一度上升了120%。
人口老龄化和逆全球化趋势的叠加,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经济,包括通胀和利率的低拉回升,高负债经济体陷入困境,融资方式从债权向股权转变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真题分项汇编: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2022春·北京延庆·七年级统考期末)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2021年,教育部等十五部门联合制定《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光明行动工作方案(2021─2025年)》。
方案要求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政府、学校、医疗卫生机构、学生、家庭、社会协同推进,引导全社会树立正确健康观、教育观、成才观,形成有利于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生活学习方式、教育管理机制和良好社会环境,切实提高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水平。
力争到2030年,实现___________。
材料二6月6日是全国爱眼日。
眼睛是人体重要的器官之一,不当的用眼习惯会导致眼部疾病,危害身体健康。
疫情之下,儿童、青少年使用电子产品增多,户外活动减少,增加了近视发生的风险。
近视的早期症状是凑近看东西,如看电视时向前凑,看书写字趴得很近,很低;其次为爱眯眼,当远处目标看不清时,习惯性采取眯眼的方式来弥补;再次是喜欢眨眼,频繁眨眼在一定程序上可缓解近视,增加视力清晰度;还有是斜眼看事物,歪头或斜眼看东西,减少散射光,消除一部分像差,从而看得清楚一些;另外就是爱皱眉,皱眉可以造成眼睑及眼外肌的变化,改变眼球形态和角膜,暂时改善视敏度。
目前,需要家长重视并关注青少年近视情况,早发现早治疗。
材料三防控近视需要减轻用眼负担,养成良好习惯。
第一,增加户外活动时间:户外活动接触阳光,能促进眼内多巴胺释放,从而抑制眼轴变长,预防和控制近视过早发生。
所以儿童应坚持户外运动,每日户外活动时间尽量保持在2小时以上。
第二,减少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要减少读书、画画、写字等近距离的用眼时间,避免不良的读写习惯。
不在走路、吃饭、卧床、晃动的车厢内、光线暗弱或阳光直射等情况下看书、写字,每次持续近距离用眼时间不宜过长,二十分钟左右要停下来休息一下眼睛,可以远眺5-10分钟。
第三,限制电子视频产品使用:长时间近距离使用电子视屏类产品易消耗儿童远视储备量,影响视力发育。
非连续性文本第七次人口普查低生育率老龄化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5月11日,中国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本刊为此专访了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
三联生活周刊:根据最新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人口总量为141178万人。
你怎么看这一数字?黄文政:普查人口总数达到14亿与之前官方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数基本吻合。
这验证了过去十年的实际生育率没有抽样调查显示的那么低,但也已经非常低了。
从对经济社会的实际影响来说,总人口数据是超过还是不到14亿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总人口这个数据之外,你认为本次人口普查数据中,还有哪些点值得关注?黄文政:我比较担心的是,人口总数超过14亿了,会淡化人们对超低生育率的感受,从而让很多人认识不到大力鼓励生育的紧迫性。
“七普”公布实际数据表明,2020年的出生人口仅为1200万,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非常低的生育水平。
这些才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
三联生活周刊:与总人口14.1亿相比,为何出生人口、总和生育率这些数据更值得关注?黄文政:因为我们之前预判,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拐点”大概会在2023-2025年之间出现。
不过,这些判断是基于2010年的“六普”人口结构数据以及近年的出生人口数据,而且也没有考虑到新冠疫情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死亡人口为998万人。
中国的出生人口自2016年开始是逐年递减的,分别是1786万人、1723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到2020年是1200万。
由于二孩生育堆积效应趋于结束以及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等原因,这个下降趋势将会持续,而死亡人口则逐年上升。
因此,中国人口大概率在“十四五”期间进入负增长。
疫情发生可能会导致一个短期的生育低潮以及随后的补偿期,这有可能使这个拐点提前,并导致拐点在几年的时间内拉锯式地摆动。
实用类非连续性文本《人口是提升创新力的重要因素(序与跋)》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过去的百年里,人类社会变化最大的领域之一是人口。
一方面,今天的人们寿命更长,发达国家人均寿命从40岁增加到80岁,并且还在不断延长;另一方面,家庭规模急剧变小,生育率持续下滑。
世界平均生育率,已经从20世纪50年代的4.9%,下降到21世纪最初10年的2.5%左右。
生育率下降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发达国家中,同样出现在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中。
大多数发达国家和东亚国家出现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低生育率现象,生育率水平已经低于更替生育率。
所谓“更替生育率”,是指为了让每一代人的规模大致相仿,需要达到每名妇女平均生育2.1个孩子的生育率。
这种新的人口趋势,导致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例如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等。
在一个老龄化社会中,年轻人的数量下降了,年轻人特有的活力也就减少了。
伴随着年轻人数量的减少,创新精神和创业活力都会遭到削弱。
通过分析日本和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数据,我们发现,在人口老龄化的国家中,创业活动要稀少得多。
例如,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的人口老龄化极速加剧,其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急剧下降,是其过去25年经济衰退的原因之一。
(摘编自《人口是提升创新力的重要因素(序与跋)》)材料二:近日,一份《拯救中国人口危机刻不容缓一-中国生育报告2019》以“2018中国人口负增长”为关键字上了微博热搜。
报告撰写团队连用了多个“前所未有”来强调中国生育率下跌的严峻形势;“中国生育率下降速度在国际上前所未有,当前不仅远低于2.45的全球平均水平,还低于1.67的发达国家水平。
”“我们预计中国将用约22年、即于2023年前后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再10年后即2033年前后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 2050年老龄化率达30.0% ,老龄化速度前所未有。
”“并且,由于人口基数大,中国老年人口规模也是前所未有。
”(摘编自《中国生育报告2019:求求你们去生孩子吧!》)材料三:(选自《大国空巢!出生率创40年新低,人口形势究竟有多严峻?》)材料四:人口老龄化既是发展问题,也是民生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全面二孩”政策效果持续显现,2017年二孩出生人数比2016
年明显增加。
这一现象令人欣喜。
但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现象是2017年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
人口问题是人类社会共同面对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人口问题也始终是制约我国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局意识,始终将国家、民族的繁荣富强放在第一位。
进入21世纪后,我国人口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部条件均出现重要转折性变化,在人口过快增长得到有效控制的用时,诸多新问题和潜在风险形成的挑战已不容回避。
目前,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在中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全面二孩”落实之初,一些专家对此并不看好,认为在当前形势下,这项人口政策调整并不能扭转人口出生低速的趋势。
之前,一些地区调查也显示,在已生有一个孩子的家庭中,只有一小部分有生育二孩的意愿。
两年来,“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证明,专家的预期过于悲观了。
高龄妈妈们带着对二孩的深深渴望,在顽强跨越生育极限的同时,也让“全面二孩”释放出应有的政策红利。
但一孩出生数量下降较多,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信号。
这表明在生育观念转变、生活压力加大、结婚年龄推迟等原因的综合作用下,我国的整体生育意愿正在被进一步压低。
这提醒有关部门,当前不但
要继续坚持“全面二孩”政策,让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而且应尽快出台其他配套的福利政策,完善育龄妇女的劳动保障制度,让广大育龄夫妇首先“敢于”生下第一个孩子。
(摘自《北京青年报》2018年1月22日)材料二:
注:人口统计不包托香港、澳们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人口。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因为涉及人口普查,部分年份有微调)
(来自《21世纪经济报道》2018年2月5日)材料三:
近些年来,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的原因,绝对不止计划生育政策而已。
一方面,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而国外的先例几乎无一例外地证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儿育女这件事的意愿会日渐下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普遍有着“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人们生儿育女的目的之一,就是为自己和家族提供经济上的保障和希望,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日益富足起来,这种观念自然会日渐式微。
另一方面,现在养育一个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了,从出生到上学
到就业结婚买房都得父母操心。
而二孩的出生大多是已经功成名就的中年人,中年人有能力有意愿养育第二个孩子,但是高龄产妇的不断出现,不利于中国人口的优化,更不利于孩子的教育。
(摘自《中青在线》2018年1月19日)材料四:
人口变化趋势往往带有巨大惯性,甚至暗含自强化机制。
世界各国已有经验中,一旦总和生育率降至1.5水平(即每个妇女生育1.5个孩子)以下,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就会变得极为困难。
但是中国的情况有其特殊性,因为中国的低生育率起码从其源头上起自一个强有力的外部因素——计划生育。
因此,这就使得此前关于人口问题的讨论中,存在大量事先很难被证伪的主观性假设(如一旦生育政策放松,中国有可能迎来大规模、集中性的补偿性生育高峰)。
这种假设使得中国的人口政策在前瞻性、系统性、协调性等方面凸显不足。
(摘自《中国经济周刊》2018年1月29日)79.下列关于导致我国人口出生率低迷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二孩政策”没有扭转人口出生低迷的趋势,人们生育二孩的意愿不大,女方年龄普遍偏大,育龄妇女占比不断下降。
B.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走低,一孩出生率下降较多,生育观念发生转变,生活压力加大,结婚年龄推迟。
C.中国经济的长足进步,以生儿育女为自己和家庭提供物质保障的观念日渐淡泊,导致了当代中国人养儿防老观念的式微。
D.从孩子出生到教育、婚嫁、住房,现代社会抚养孩子的成本越来越高,导致事业还没有发展成熟的年轻人缺乏生育的勇气。
80.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进入21世纪之后,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不再是人口增长过快现象,而是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现象。
B.“一孩”和“二孩”出生率的反差表明,“全面二孩”政策目前已取得初步效果,但我国生育率的低水平状况依然严峻。
C.进入21世纪之后,一孩出生率偏低,整体出生人口逐年减少,说明“全面二孩”政策不足以解决我国当前出生率过低的问题。
D.一旦总体生育率降低到一定水平,要想扭转生育率下降趋势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但中国抑制生育率上升的计划生育政策一旦松绑,必然会迎来一次生育高峰。
81.怎样才能有效改变我国生育率偏低的局面?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
79.A
80.B
81.①政府出台相关配套的福利政策,完善育龄妇女的生育、劳动保障制度;②继续坚持实施“二孩政策”乃至进一步放宽生育政策,使生育率保持在合理水平;③广大育龄夫妇要有全局观念,将国家民族繁荣富强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