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宋代禁榷专卖制度的再认识
古代专卖制度对当前的启示

古代专卖制度对当前的启示摘要:专卖制度,古称禁榷制度。
禁,乃禁止之意;榷,为独木桥。
所谓专卖制度,就是政府通过控制或干预某些大宗商品的运销乃至生产,以达到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目的。
本文探讨了中国古代三次主要的专卖制度改革,并探讨了这些改革对当前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专卖制度“官山海”就场专卖制一、管仲的“官山海”改革一般认为,中国专卖制度起源于春秋时管仲相齐的“官山海”。
所谓“官山海”,就是由国家占有并经营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设官管理山海,便于国家对山海资源的开发。
另一方面,山海所产盐铁产品由政府经营并定价出售。
在盐的管理上,管仲允许把盐的生产权下放给私人,“请君伐菹薪,使国人煮水为盐,征而积之”,即允许人民采伐枯柴,煮海水制盐,由官府统一征购,然后销往国内外。
管仲在铁器生产上的措施让人民自己去开矿冶铁,将冶炼出的铁原料交三成给官府作实物税,而铁制成品则由官府统购统销,计其利润,官民三七分成。
这三成作为专卖税,实质上是产品税。
管仲通过包括“官山海”在内的一系列改革达到了“通货积财,富国强兵”的目的,使齐国一跃成为中原的经济大国。
正是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齐桓公在管仲的协助下才得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二、汉朝的专卖制度改革汉初,由于连年的战争,全国人口减少、农业破产、商业萧条。
刘邦采取了减轻赋税、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的政策,这促进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
但这种政策也导致地主阶级跟地方割据势力相互勾结,极大的削弱了中央的统治,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
到汉武帝时,中央财政收入出现严重不足,而当时国家又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汉武帝任用桑弘羊进行了以盐、铁、酒专卖为核心的经济改革。
盐专卖的办法是“民制、官收、官运、官卖”制度,在产盐的地区设立盐官,用“官与牢盆”的办法,规定生产者必须“因官器作煮盐”,而不准自制煮盐锅,以限制盐的生产量。
盐民产盐自负盈亏,产品由国家按官定价格收购贩卖,国家间接控制了盐的生产。
论宋代榷盐制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宋代榷盐制度对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摘要:盐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禁榷商品,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商品需求缺乏弹性,供给容易形成垄断。
通过对宋代榷盐制度的研究,我们发现,一方面,在市场化还十分不发达的社会经济中,国家对全部盐产品进行收购,并利用行政力量建立起一个巨大的官营营销网络。
从而降低了盐产品商品交易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有利于销售量的扩大,因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产品的商品化;另一方面,这种以行政命令代替市场运行的经营机制,既排斥了商人及其自由竞争,又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存在着效率低,抑制市场发育的弊端,其结果抑制了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禁榷制度;榷盐;商品化;经济效率长期以来,人们对禁榷制度多加批评,认为国家对重要商品的垄断专营排斥竞争,限制商人活动,抑制商品经济发展。
然而,我们看到,在实施禁榷制度最广泛的宋代社会,恰恰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繁荣时期,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禁榷制度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由于榷盐制度是禁榷制度的核心内容,而且宋代榷盐制度在不断变革,可以说宋代榷盐制度集中了中国古代禁榷制度的基本运作方式,具有代表性,因而,本文拟以宋代榷盐制度为视觉,透视禁榷制度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一、盐成为主要禁榷商品的原因为什么盐长期以来成为政府垄断专营的商品?这是由盐的商品特性所决定的:1.消费需求大,需求弹性小。
食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消费品。
“十口之家,十人食盐,百口之家,百人食盐”①,对盐的消费需求量大且稳定,缺乏适宜的替代品,所以盐属于需求缺乏弹性的商品。
商品缺乏弹性意味着商品需求变动受商品价格影响较小,较高的垄断价格对商品的需求不会产生明显的负影响,有显而易见的预期经营利润。
2.供给容易形成垄断。
盐是一种矿产品,蕴藏在地下、内陆盐湖和海洋里,其供给受到资源储藏的地域限制,具有自然垄断性,并需要一定的开采加工技术条件,国家容易对其供给地区和生产活动进行控制,对其进行垄断经营的成本小,收益大。
从禁榷制度的历史沿革看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发展

( 珠海广播电视大学, 东珠海 , 9o ) 广 5 oo  ̄
( h h i a i T n e i , h h i G a g o g hn 5 9 0 ) Z ua do& VU i rt Z u a , u n d n ,C i R v sy a, 10 0
【 摘要】 禁榷制度在 中国存在 了两千多年 , 其在保障国家安全 、 获取财政 收入 方面发挥 了重要作用 , 也阻碍 了资本 但
虽 然世界各 国都 曾经 或现在还 在实行 烟草 专
卖制度 ,但要追溯烟草专卖制度的渊源 ,可上溯 到中国古代的禁榷制度。禁榷制度兼具保障国家 安全 和垄断特殊商 品的高额利润 的多重 目的 ,其 是商品经济不发达背景下和封建专制政权家天下 的产物,始于家天下 ,止于天下为公 。而类似于 古代禁榷制度的烟草专卖制度如何发展,值得反 思。本文试图从中国古代禁榷制度的历史沿革、 禁榷制度的目的和烟草专卖制度的正当性、 目的 性等角度来分析我国烟草专卖制度的未来 ,探讨 烟草专卖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及其功能转换。
n c a e e u ,i h n e d t eb r d g o t a i l m,t u i a p ae t e a oih n f e d l m.T ec r n n a ilrv n e t i d r i h a r w h o c p t i e h t n f as h s ds p e rd wi t b l me t u ai hh s of s h ur t e tb c o mo o l y tm hn h r ssmi r u p s sw t h l y t m,t e f r n b et e tte n e so d r tt o ac n p ys s o e i C i as a e i l r o e i t eo d s se n ap h h r o eu a l me e d f e o h mo e n sae f n t n d w to tra o st xs.T d rs eis e,w s sr cu e te s se t ae u r ep b i s c r y n d u c o sa i u sn e i i n h e o t o a d e st u h s e mu tr t tr y t m s fg a d t u l e u i ,a e u h o h c t ma ef l u e o eb n f s hl e u i g a d e mi a n t h r t es s m. k ul s ft e e t ,w i r d cn l n t g i a mso h y t h i e n i i s f e
《浅论宋代禁榷制度的强化》(冯波)

浅论宋代禁榷制度的强化【摘要】禁榷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宋代则是禁榷制度发展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时期,禁榷制度得到强化,朝着更细密化的方向发展,对宋代整个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宋代禁榷制度的强化,是与当时“三冗”局面的出现和外患的严重密切相关的。
但禁榷制度的实行,也客观上增加了宋政府的财政收入;规范了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混乱的现象;同时还为加强宋辽、宋夏与宋金之间的经贸联系提供了许多合法的场所,从而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融合。
不过禁榷制度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自由发展。
【关键词】宋代禁榷制度加强影响【Abstract】Governmental Monoply is a significant economic system in Chinese feudal society. It developed a lot in Song Dynasty in which it was strengthened towards delicacy and influenced the entir society. The enhancement was closely revalent to the Three Lengths and the external threat. But the enforcement of Governmental Monoply objectively increased the fiscal income of the Song government, promoted the trade relations between the Song and Liao,xia and Jin state, provided many legal places, then boosted the exchange and amalgama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among the nationalities. But, to some extent, the Governmental Monoply also hindered the free development of commodity economy.【Key words】Song Dynasty Governmental Monoply Systerm Enhancement Influence禁榷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从春秋时期一直持续到清朝中叶,对中国封建社会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既对经济有过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经济的发展。
宋朝禁榷制度

宋朝禁榷制度
宋朝禁榷制度是指宋朝时期实行的一种贸易管理制度。
在这个制度下,政府禁止私人贸易,只允许由政府控制的榷场进行贸易活动。
这个制度的实行,对于宋朝的经济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朝禁榷制度的实行,使得政府对于贸易的控制更加严格。
在这个制度下,政府可以更好地掌握贸易的情况,从而更好地管理国家的经济。
同时,政府还可以通过榷场收取税收,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这种贸易管理制度的实行,使得宋朝的政府更加强大,也为后来的政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经验。
宋朝禁榷制度的实行,对于商人来说也是一种保护。
在这个制度下,商人不再需要担心私人贸易被禁止,也不需要担心被其他商人欺诈。
因为所有的贸易都是在政府的监管下进行的,商人之间的交易更加公正、透明。
这种保护商人的制度,也为宋朝的商业繁荣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保障。
然而,宋朝禁榷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政府对于贸易的控制过于严格,导致了贸易的效率低下。
因为所有的贸易都必须经过政府的审批和监管,所以贸易的速度和效率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其次,政府对于榷场的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
有些榷场管理不善,导致了贸易的混乱和不公正。
这些问题,也为后来的政府提供了一个反面教材。
总的来说,宋朝禁榷制度是一个有利有弊的制度。
它对于宋朝的经济和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的政府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经验。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总结。
光天化日下“合法抢钱”:宋朝继承前代禁榷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光天化日下“合法抢钱”:宋朝继承前代禁榷制度,有过之而无不及禁榷制度是指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对国家内某些重要商品实行专卖的制度。
春秋时期,齐国的“官山海”即对盐铁的官营,是最早的禁榷。
战国时秦国也曾实行盐铁官营,《汉书·食货志下》中载:“元帝时尝罢盐、铁官,三年而复之”,《新唐书》中亦载:“至于盐铁、…榷利、…,无所不为矣”。
可见我国古代的禁榷制度大致都传承自前代,且主要是针对盐铁商业的,不过这种情况在五代十国之后的宋代似乎有了很大的改变。
唐末、五代禁盐酒,宋朝连茶也垄断1、唐祚未绝的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是一个大震荡、大变革、大破坏与大重建的交替时代,它乱而后治,治中有乱,上承唐祚,下启赵宋王朝数百年的太平基业。
五代十国的禁榷制度大体上沿袭唐朝旧制,主要是针对盐、酒、曲制定的,但为了增加财政收入,稳定社会秩序,统治者们都不约而同的选择强化对这些产品的禁榷制度。
古时提炼盐•盐的生产和禁榷《新五代史·职方考》中记载:“五代之际,置榷盐务于海旁,后为瞻国军”,其中,滨州之地所产盐称末盐,两池(解县、安邑)盐称颗盐,碱土、碱水所煎的盐统称为末盐,陕西青白池所产之盐统属青白盐,盐业生产者的名称如亭户、池户、灶户等都是唐以来的旧称,其身份地位也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后唐盐利收入除了榷盐一项外,还有盐钱、蚕盐钱等项收入,《五代会要》有载:“魏府每年所征随丝盐钱,…,逐年俵卖蚕盐、食盐、大盐、甜次冷盐,…”。
这里的随丝盐钱是向民户征收的食盐税,指的是民户在每年在交纳粮食税的时候一并交纳的一定数量的盐钱,而蚕盐则是官盐的赊卖制度,是官盐专卖的一种形式。
古时酿酒场•对酒、曲的生产加以禁榷曲是生产酒的重要原料之一,曲既可以自造,则酒亦可以自酿,对曲加以禁榷,就是对酒的生产加以禁榷,所以榷曲即榷酒。
五代时期酒的生产较为普遍,酒禁也要略宽于盐禁。
后梁太祖时,“听诸道州百姓,自造曲,宫中不禁”,可见当时未有酒禁。
宋代的禁榷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 禁榷制度的起源及影响

宋代的禁榷制度是什么样的制度禁榷制度的起源及影响本文导读:管仲画像要了解什么是禁榷制度,首先要了解古代的经济状况。
古代的封建国家为了自己的财政收入,会亲自掌控一些行业,而这些行业都是比较有利润的。
国家掌控了这些行业,就不允许私人去掌控这些行业。
对于什么是禁榷制度的问题,需要上溯到齐桓公时期。
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将制盐纳入国家专营之中,这就是最早的禁榷制度。
禁榷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较为缓慢,到汉朝时发展最为迅速。
汉武帝的时候,禁榷制度发展最为迅速。
汉武帝时期,对外需要同匈奴作战,需要花费大量金钱。
对内来说,很多诸侯势力把持地方财政,影响中央朝廷的财政。
汉武帝采取大臣们的意见,将制铁、制盐、制瓷纳入国家专营之中,禁止地方上经营。
这一政策使得朝廷在财政上有了很大的收入。
禁榷制度的优点就是可以使得国家掌控某些行业,增加财政的收入。
但禁榷制度的缺点也是不容忽视的。
禁榷制度对行业的限制性使得这些行业的供求关系不能按照市场规律来变化,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影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禁榷制度的起源禁榷制度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齐国,在齐国的齐桓公时期,管仲作为齐国的丞相,实施了盐铁专卖的制度,盐铁专卖的制度就是禁榷制度。
这种制度就是将某些专有产品纳入国家的专营之中。
禁榷制度就是在春秋时期起源的。
管仲画像禁榷制度起源于齐桓公时期,管仲当时在齐国大力发展制盐业,制盐业在管仲时期发展很快,齐国的盐被卖到了当时的很多国家,制盐商人在当时的齐国很赚钱。
为了将这种制盐业的利润放在国家范围内,管仲将制盐业纳入国家的专营之中。
之所以禁榷制度会起源在齐国,是因为齐国的齐桓公当时雄才大略,他重用管仲作为丞相,以他来治理齐国。
管仲当时认为齐国的制盐业有很大好处,因为齐国挨近大海,制盐非常方便。
而制盐这个行业只需要很少的人,不像其他的行业那样密集,因此管仲就将制盐业纳入了国家专营之中,由国家来经营制盐业。
国家只需要雇佣少量的工人,就可以得到大量的专营利润。
商品经济与唐宋专卖制度的变革(1)

商品经济与唐宋专卖制度的变革(1)专卖制度,古称禁榷制度。
禁,乃禁止之意;榷,为独木桥。
汉唐之人在注说西汉榷酒之事时作了很好的解释:“如淳曰:‘榷音较。
’应劭曰:‘县官自酤榷卖酒,小民不复得酤也。
’韦昭曰:‘以木渡水曰榷。
谓禁民酤酿,独官开置,如道路设木为榷,独取利也。
’师古曰:‘榷者,步渡桥。
《尔雅》谓之石杠,今之略徇是也。
禁闭其事,总利人官,而下无由以得,有若渡水之榷,因立名焉’。
”①禁榷,就是禁止私人经营,由官府垄断,利出一孔,犹如过独木桥,舍此而别无它途。
这样一种制度,根据目前的文献记载,说它源于春秋管仲相齐时的“管山海”政策应该是可信的②。
不过,这时专卖制度尚处于萌发期,它的制度体系还不健全和完备。
到了西汉武帝时期,为解决国家的财政危机,汉武帝任用桑弘羊、孔仅、东郭咸阳等人,实行盐铁官营和榷酒等经济政策,其具体做法,据《汉书·食货志》的记载,是官府在全国各盐产地和铁产地,设置盐铁官,管理盐铁的生产;从事盐铁生产的盐户和铁户,无生产经营自由,他们被完全置于政府的控制之下;政府发给盐户和铁户必要的生产工具,所有产品由官府收购、运输和销售;禁止民间私自生产和运输销售,如有违反,处以重刑重罚。
这样,官府通过控制盐铁等重要商品的生产、流通和销售,从而达到了政府垄断利源的目的。
随着这套政策的实施,专卖制度形成体系并趋于定型。
——————————————————①见中华书局标点本《汉书·武帝纪》关于天汉三年春二月“初榷酒酤”注文。
②关于中国古代专卖制度的起源,多数学者认为起源于春秋管仲在齐国的“管山海”,但也有学者认为仅只是管理而非专卖,真正意义上的专卖开始于西汉武帝的盐铁官营。
我们认为,讲专卖制度起于管仲的“管山海”,还是有根据的。
在西汉盐铁会议上,桑弘羊的支持者与贤良文学辩难,讲桑弘羊所推行的盐铁官营等政策并非其首创,而是“修太公、桓管之术”。
汉朝人距离春秋战国不远,最知悉这项政策的原委,此说应是可信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宋代禁榷专卖制度的再认识但禁榷专卖制度严密控制了其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将之纳入了封建国家的财政体系,私人商业资本的自由活动空间大大缩小了,特别是基本上堵塞了商业资本向生产资本转化的途径,严重阻碍戕害了其生产、流通的正常发展,造成了生产者、商人与封建国家间的激烈的矛盾斗争。
又由于盐、茶、酒、矾、香药、醋等行业属于商品经济体系中市场广阔、利润较高、流通量较大的部分,禁榷专卖对于整个工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以往的研究者们正是从这个角度上对禁榷专卖制度痛加诟病的。
尽管封建国家插手这几项重要商品之生产和流通的主要目的是攫占经济利益,但经济现象从来都不单单取决于纯之又纯的经济因素。
任何时期的重大经济问题,都首先是社会问题,都毫无例外地属于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关系、乃至对外关系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封建时代尽管强权肆虐,但禁榷专卖制度的长期存在也不是封建官府的蛮横和贪婪这类简单化的概念所能解释得了的。
因而对于宋代的这项重要经济制度的评判,也应当考虑到特殊的时代背景,从多方面的因素着眼,进行全面的具体分析。
如果我们把禁榷专卖制度臵于宋代社会经济的大环境之中,就会发现这项制度除了对于茶、盐、酒、矾、香药等相关行业的生产流通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之外,对于当时的商品货币经济、国防军事形势、封建国家的政治利益、社会关系乃至对外贸易等等,也都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这些影响既有一些消极后果,也有某些积极作用,还表现出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实行禁榷专卖制度的客观必然性。
有必要从具体的历史实际出发给予实事求是的分析。
下面我们主要从禁榷制度与几项重大问题的关系入手展开论述。
禁榷制度与军事后勤供应的关系唐代中期以后,随着均田制的瓦解,建立在其基础之上的府兵制也走到了穷途末路,募兵制代之而起,与此同时封建国家的财政体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府兵制下,服兵役者是均田农民,其粮食、马料、武器、服装等皆须自备。
而募兵制下的士兵基本上是职业军人,各项军需物品皆由国家供应。
养兵制度由府兵自养变为国家财政供养,军费支出愈益成为财政开支的重要内容,使封建国家的财政体制基本上变成了国防财政,即与财政有关的经济资源、制度和政策首先并大部分用于军事国防的需要。
唐政府保障军队后勤供应的主要办法,一是组织财赋实物的行政调拨,二是实行和籴制度,通过市场购买军队需要的粮草等物资。
为了和籴,唐朝一方面把赋税中的租米改折成绢布交纳,运输到关中等地用于和籴;另一方面强化禁榷制度,通过榷盐、榷酒、榷茶等,扩大货币财政收入。
唐代禁榷制度的变革与兵制上的变化有直接的关系。
名臣陆贽就说:“以编户倾家破产之资,兼有司榷盐税酒之利,总其所入,半以事边,制用若斯,可谓财匮于兵众矣”。
[1]宋朝北临契丹辽国的威胁,西北与党项西夏为敌,北部沿边警钟长鸣,战火连绵。
在严重的国防危机面前,宋朝积极扩军备战,使军队数量一增再增,宋仁宗时达到了125万余众。
这必然迫使宋政府不得不调动几乎所有的财政力量应付日益浩繁的军费开支。
军费对财政的压力大大超过了唐代,国防财政的特点更加鲜明。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一方面,禁榷制度受军费需求的牵制愈益强化,如曾巩所言:自时以来,兵籍既众,他费稍稍亦滋,锢利之法始急。
于是言矾课则刘熙古,深茶禁则樊若水,峻酒榷则程能,变盐令则杨允恭,各骋其意,从而助之者浸广。
自此山海之入,征榷之算,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犹不能以为足也。
[2]南宋的黄度也说:“无名苛敛不少蠲减,茶盐榷酤日求增羡,皆兵之为也”。
[3] 茶法、盐法的变革明显地从属于国防财政的需要,围绕国防财政这个轴心转移,是宋代禁榷制度的一大特点。
另一方面,禁榷制度在国防财政体系中的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基本上构成了军队后勤保障的最重要的支柱,宋朝为解决沿边驻军的粮草供应问题而建立的入中制度主要就是以禁榷制度为依托的。
除此之外,在宋代禁榷制度与国防财政的关系上,还有两个方面的情况与唐代有所不同。
一是唐代的禁榷制度与沿边的市籴粮草在财政收支体系中仍然是分割的,前者表现为货币收入,后者是货币的支出,双方尚未形成直接联系。
北宋时,茶、盐、香药等榷货作为入中的偿付之物直接变成了沿边市籴粮草的籴本。
二是虽然晚唐的元和、长庆年间,唐政府开始将类似于飞钱法的信用形式运用于沿边和籴,商人在边郡入纳粮草,从官府领取信用票据,到京师长安还钱。
但信用票据尚未出现于禁榷之中,在沿边市籴中的应用也较少。
宋代则不仅把钞引之类的信用票据广泛运用于禁榷制度,而且通过钞引把沿边入中和偿付茶盐等榷货紧密联系起来,从而使跨地域、跨时间的大规模商品信用交换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宋朝解决沿边军需粮草等物资的办法,除了利用当地赋税收入、附近地区的“支移”、以及政府的行政调拨之外,主要仰仗市籴入中制度。
具体地说,市籴制度又分为三种形式:宋时市籴之名有三:和籴以见钱给之;博籴以他物给之;便籴则商贾,以钞引给之。
[4]所谓“和籴”,文献上又多称为“收籴”,[5] 是用现钱货币偿付入中。
所谓“博籴”,就是用货币以外的其他物品折价支付。
所谓“便籴”,其市籴的交易对象主要是商贾,它先是用钞引支付入中,然后商人再持钞引到京师或指定的其他地区或者换取现钱、或者换取茶盐香药等榷货。
如果从市籴的偿值方式的角度来区分,收籴、博籴这两种方式都属于一手交货(粮草)、一手交钱(或博籴所用的物),是现场同时进行的商品交换。
便籴,关键在于“便”字,它采用了便钱汇兑的方式,交货和偿值在空间上是分开的,在时间上是推迟的,它属于商业信用。
如果从偿值物品即籴本的角度划分,收籴属于钱物交易,博籴和便籴属于物物交易。
博籴的籴本,通常有绸、绢、丝、绵、金、银、茶、香药等等。
宋政府在沿边的河北、河东、陕西三路地区设臵了折博务主持博籴等事务。
如河东的折博务在接受了商人入中的上述杂物后,偿付给盐、矾等当地土产,折博务再用入中的上述杂物“充备河东路并、汾等十余州军支折和籴”。
[6] 据统计,河东路晋州的折博务用矾折偿杂物入中的情况是,宋太宗“太平兴国初,岁博缗钱金银计一十二万余贯,茶计三万余贯。
端拱初,银绢帛二万余贯,茶计十四万贯”。
[7] 宋真宗景佑四年后,改为“客旅并不入银绢见钱,只将茶货入纳。
遂额定令客人每年于晋州折博务入纳茶一十万斤”。
[8] 可见博籴实际上是部分用榷货甚至有时全部用榷货的一种籴法。
便籴的籴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现钱,再一类是茶、盐、香药等榷货。
大致在北宋中期以前,以榷货类居多,用现钱者较少。
在北宋中期以前,收籴、博籴、便籴三种籴法并存,以便籴为主;在便籴和博籴二法之中,榷货都占了极大比重,都是主要以禁榷制度为依托的籴法。
关于收籴、博籴我们将在下一章集中论述,这里主要分析便籴法与禁榷专卖制度的关系。
宋太祖时,茶盐等的榷利仍像唐代一样首先表现为由金银、缗钱、绢帛等构成的财政收入,与沿边购买军需粮草的关系是间接的。
通过钞引信用证券的联系,使茶盐等榷货变成入中粮草的便籴籴本,用茶盐等实物直接购买军需的粮草等实物,则是从宋太宗雍熙年间开始的。
从资料上看,这项重大变革的首倡者是刘式。
[9] 刘式,字叔度,曾担任过潭州茶场监官,取得了“岁终奏课倍前人”的好成绩,赢得了宋太宗的赏识。
随后又知淮南利丰监盐场。
刘式的这种经历,使他对当时的茶盐禁榷之利弊有深切的认识。
宋太宗平定北汉之后,是时初得并州,又绝和亲,诛灵夏叛族,边费多,有司不能给,颇以扰民。
叔度通轻重,以为此非长久之利,因奏曰:“唐、虞至治,懋迁化居,所以调有余不足,便民赡国。
臣前在潭州,见茶积成山,或不能泄,岁久则皆焚弃;今利丰监积盐复多,有司无术以御之,但坐守视之耳。
国家据山海之源而不能用,边寇小警,搜弊补败,辄以劳民,至上下空匮,甚非计也。
臣请通茶盐之利,被之河北关中,国可益赋而财用足”。
上异其言,即以驿召入问计策,语合意,因留判三司都磨勘司。
[10] 宋太宗采纳了刘式的建议,“自河北用兵,切于馈饷,始令商人输刍粮塞下,酌地之远近而优为其直,执文券至京师,偿以缗钱,或移文江淮给茶盐,谓之折中”。
[11] 商人在沿边入中粮草之后,凭“文券”(钞引)既可以像唐末那样到京师兑换现钱,也可以到江淮兑换茶盐。
我们前面从榷茶制度的角度把这种办法称为“交引法”,但如果从便籴制度的角度看,则可以按宋人习惯的说法称之为“折中法”。
这种入中粮草“以钞引给之”,凭钞引既可能换取现钱、也可能换得茶盐等榷货的便籴制度,自雍熙年间确立后,经历了多次变革。
参见表1:表1 北宋支偿入中的榷货与货币比重变化表年代籴法创议者偿值之物所占比例(%)雍熙二年折中法刘式缗钱或茶盐至道二年折中法杨允恭茶100咸平五年三分法王嗣宗香药40、犀象30、茶30咸平六年四分法王嗣宗香药犀象60、茶40天禧三年三说法寇咸缗钱25、茶30、香药象牙45乾兴元年三说法范雍缗钱25、茶30、香药象牙45天圣元年见钱法李谘缗钱100天圣三年三说法孙天圣八年三说法缗钱35、茶40、香药象牙25景佑三年见钱法李谘缗钱100康定元年三说法庆历中三说法缗钱30、南盐35、香药茶35庆历八年陕西见钱法范祥缗钱100庆历八年河北三说、四说法董沔缗钱20、茶40、香药象牙15、南盐15 皇佑二年见钱法韩琦缗钱100至和二年见钱法薛向缗钱100可见便籴制度中钞引的偿值之物在不同时期不同的籴法之下是很不一样的。
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类,如杨允恭创立的折中法、王嗣宗创立的三分法四分法,不管各种榷货的具体比例如何,全部都是榷货;第二类,李谘等创立的见钱法,100%全用缗钱;第三类,是介于上两种之间的刘式折中法、以及三说法四说法,既有榷货、也有缗钱。
尽管上述籴法多有反复,特别是第二种和第三种类型交相更替,但在皇佑二年之前,总的情况是用榷货偿值的比重大,折中法、三说法实行的时间长。
固然,无论是用现钱买粮草,还是用榷货换粮草,都属于宋政府财政分配的范畴,从这个角度看,这两种便籴形式并无本质性的区别。
但这两种方式在具体的操作程序上毕竟又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在用现钱买粮草的情况下,榷利首先表现为财政的货币收入,购买粮草则是财政的货币性开支,这是财政的正常运作形式。
在用榷货换粮草的情况下,沿边地区的粮草,与东南地区的茶盐及京师积存的香药犀象,通过钞引的联络、利用商业信用关系直接挂起钩来,则是财政收支的变通形式。
禁榷制度不仅被纳入了国防财政的体系,而且成了军队后勤保障的依托;茶盐香药等榷货不仅是政府控制下的特殊商品,而且成了与宋王朝存亡攸关的重要战备物资。
宋政府之所以不用货币,而直接用茶盐换粮草,与当时货币财政收入较少有很大的关系。
如天圣元年李谘实行见钱法,“使茶与边籴,各以实钱出纳,不得相为轻重,以绝虚估之弊”。
除了豪商巨贾因为不能利用虚估牟取暴利而群起反对外,朝廷上的大臣们,亦“谓边籴偿以见钱,恐京师府藏不足以继,争言其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