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脑结构及功能-PPT
合集下载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各个丘脑知识总结演示文稿

2. 视前区:内含视前内侧核和视前外侧核
3. 结节区:三个核一个区:背内侧核:位于第三脑室侧壁的背内侧部。腹内侧核: 在背内侧核腹侧。漏斗核(弓状核):位于第三脑室底,靠后近漏斗。下丘脑外 侧区:与视上区下丘脑外侧区相连。
4. 乳头体区:内含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区。乳头体核分为乳头体内侧、 中间和外侧核。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1. 室周带
2. 内侧带 3. 外侧带
1 .视前区
视前内侧核 视上核
室前外侧核
2 .视上区
视上核 室旁核
3 .结节区
下丘脑前核 漏斗核
腹内侧核
4 .乳头体区 背内侧核
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室旁核垂体漏斗核
乳 头 体 核
第35页,共53页。
1. 视上区:包括三核二区:视交叉上核:在视交叉中央上方,接受视网膜视束 的纤维,来自对侧的多于同侧,光照射,可使此核兴奋,调节昼夜内分泌的 节律。破坏此核,内分泌昼夜节律消失。人的此核不明显。视上核:在视交 叉外侧,视束上方,横跨内外侧带。室旁核:在视上核的背内侧,靠近第三 脑室侧壁。下丘脑前区:介于视上核室旁核之间。下丘脑外侧区。
第47页,共53页。
4.下丘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1)尿崩征
为下丘脑受损的常见症状,主要因为
病变侵犯视上核或视上核垂体束,以致抗
利尿激素分泌障碍,因而导致大量排尿,
尿比重在1.005以下,尿在4000ml/天以上。
第48页,共53页。
(2)体温调节障碍
下丘脑前部有散热中枢,但鞍区手术致 此中枢受损时,散热功能发生障碍,患者 术后出现高热。下丘脑的后部有保热中枢, 受损时保热功能障碍,以致产生体温过低。
5. 下丘脑后区:为乳头体向背侧的一个大区。
3. 结节区:三个核一个区:背内侧核:位于第三脑室侧壁的背内侧部。腹内侧核: 在背内侧核腹侧。漏斗核(弓状核):位于第三脑室底,靠后近漏斗。下丘脑外 侧区:与视上区下丘脑外侧区相连。
4. 乳头体区:内含乳头体核和下丘脑后区。乳头体核分为乳头体内侧、 中间和外侧核。
下丘脑分区及主要核团
1. 室周带
2. 内侧带 3. 外侧带
1 .视前区
视前内侧核 视上核
室前外侧核
2 .视上区
视上核 室旁核
3 .结节区
下丘脑前核 漏斗核
腹内侧核
4 .乳头体区 背内侧核
乳头体核下丘脑后核室旁核垂体漏斗核
乳 头 体 核
第35页,共53页。
1. 视上区:包括三核二区:视交叉上核:在视交叉中央上方,接受视网膜视束 的纤维,来自对侧的多于同侧,光照射,可使此核兴奋,调节昼夜内分泌的 节律。破坏此核,内分泌昼夜节律消失。人的此核不明显。视上核:在视交 叉外侧,视束上方,横跨内外侧带。室旁核:在视上核的背内侧,靠近第三 脑室侧壁。下丘脑前区:介于视上核室旁核之间。下丘脑外侧区。
第47页,共53页。
4.下丘脑损害的定位诊断
(1)尿崩征
为下丘脑受损的常见症状,主要因为
病变侵犯视上核或视上核垂体束,以致抗
利尿激素分泌障碍,因而导致大量排尿,
尿比重在1.005以下,尿在4000ml/天以上。
第48页,共53页。
(2)体温调节障碍
下丘脑前部有散热中枢,但鞍区手术致 此中枢受损时,散热功能发生障碍,患者 术后出现高热。下丘脑的后部有保热中枢, 受损时保热功能障碍,以致产生体温过低。
5. 下丘脑后区:为乳头体向背侧的一个大区。
丘脑PPT精选课件

Amygdala Hypothalamus Olfactory Cortex
Prefrontal Cortex
DM LP
VPL VPM
Sensory Cortex (3,1,2)
TTT, Solitary Nucleus Sensory Cortex
Lesion: contralateral loss of pain/temp, discrim touch in head; ipsilateral loss of taste
Output: Primary Motor Cortex
Input: Hypothalamus, Amygdala, Olfactory Cortex (下丘脑,杏仁核,嗅皮质)
Input: Globus Pallidus SNr SNc (modulatory) Dentate of Cerebellum
Subthalamic Nucleu
Input: GPe
Output: GPi
VA/VL
8
F27.
Input: Left Optic Tract
Output: Primary Visual Cortex (banks of calcarine fissure) Blood Supply to LGN: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脉络膜前动脉)
Cingulate Gyrus Cingulate
VA Anterior
VL LD
GP SN Cerebellum (Dentate)
Primary Motor Cortex (4)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 (5_
Spinothalamic and DC/ML
Prefrontal Cortex
DM LP
VPL VPM
Sensory Cortex (3,1,2)
TTT, Solitary Nucleus Sensory Cortex
Lesion: contralateral loss of pain/temp, discrim touch in head; ipsilateral loss of taste
Output: Primary Motor Cortex
Input: Hypothalamus, Amygdala, Olfactory Cortex (下丘脑,杏仁核,嗅皮质)
Input: Globus Pallidus SNr SNc (modulatory) Dentate of Cerebellum
Subthalamic Nucleu
Input: GPe
Output: GPi
VA/VL
8
F27.
Input: Left Optic Tract
Output: Primary Visual Cortex (banks of calcarine fissure) Blood Supply to LGN: 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 (脉络膜前动脉)
Cingulate Gyrus Cingulate
VA Anterior
VL LD
GP SN Cerebellum (Dentate)
Primary Motor Cortex (4) Supplementary Motor Cortex (5_
Spinothalamic and DC/ML
丘脑结构及功能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或称Corpus Luysi),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它 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脑核 时,患者可出现
偏身投掷症 (hemiballismus): 对侧肢体近端大而 快速的连续不能控 制的投掷运动,上 肢重,清醒时出现, 入睡后消失。
下丘脑核团分区:
①视前区:视前核,终板后方,体温。 ②视上区:视上核,水代谢; 室旁核,糖代谢。 ③结节区:下丘脑腹后内侧核,性功能; 下丘脑背内侧核,脂肪代谢; 漏斗核。 ④乳头体区:下丘脑后核,产热保温; 乳头体核。
下丘脑核团
下丘脑损害表现与定位
中枢性尿崩症:视上核、室旁核、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 体温调节障碍:散热中枢——前内侧区,尤其视前区; 产热中枢——后外侧区。 摄食异常:饱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 摄食中枢——灰结节外侧区。 睡眠觉醒障碍:视前区——睡眠,损害后失眠; 后区——网状结构一部分,维持醒觉,发作性睡眠综合征。 生殖与性功能障碍:腹后内侧核——损害后性早熟; 结节部——性功能障碍、肥胖症,肥胖性生殖无能症。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后区——交感神经;前区——副交感神经。 丘脑癫痫:刺激性病变,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背侧丘脑(thalamus)的解剖
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前后矢径3cm,横径、 纵径各约1.5cm。 位于第三脑室两侧。 前端称丘脑前结节,后端称丘脑枕,其后下方为内侧 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两丘脑间通过中央质块相连。 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丘脑下沟。
丘脑核团
丘脑被丫形白质纤 维(内髓板)分隔 成前、内侧和外侧 三大核群。
丘脑的解剖与临床

丘脑的解剖与临床
目录
• 丘脑的解剖结构 • 丘脑的功能 • 丘脑病变的临床表现 • 丘脑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 丘脑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01
丘脑的解剖结构
丘脑的位置与形态
位置
丘脑位于大脑深部,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 位于第3脑室的两侧,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中继站。
形态
丘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前核团、背侧核团和内 侧核团,其中背侧核团又分为腹侧和外侧部分。
丘脑病变可能影响情绪调 节,导致情绪波动、易怒、 焦虑或抑郁。
04
丘脑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影像学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MRI)
用于观察丘脑的解剖结构,发现病变部位及大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快速显示病变部位,尤其在急性卒中患者中。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用于评估脑血流灌注,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
响运动功能。在帕金森病患者中,丘脑 在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关键
神经元的丢失和变性导致运动控制失调。
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与丘脑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痴呆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 和行为异常。丘脑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神经环路参与记忆和认知功能。在阿尔茨海默病 患者中,丘脑神经元存在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等病理特征,导致记
联络核的功能
联络核是丘脑中与其他核团联系最为广泛的区域之一,主要负责协调和整合不同感 觉、运动和认知功能之间的活动。
联络核通过与其他核团的复杂联系,参与形成各种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之间的联 系通路,促进不同功能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联络核也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接收来自大脑皮层和其他区 域的信号,对这些信号进行整合和加工,参与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目录
• 丘脑的解剖结构 • 丘脑的功能 • 丘脑病变的临床表现 • 丘脑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 丘脑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
01
丘脑的解剖结构
丘脑的位置与形态
位置
丘脑位于大脑深部,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 位于第3脑室的两侧,是感觉神经的重要中继站。
形态
丘脑主要由三部分构成,分别是前核团、背侧核团和内 侧核团,其中背侧核团又分为腹侧和外侧部分。
丘脑病变可能影响情绪调 节,导致情绪波动、易怒、 焦虑或抑郁。
04
丘脑病变的诊断与治疗
影像学诊断
核磁共振成像(MRI)
用于观察丘脑的解剖结构,发现病变部位及大小。
计算机断层扫描(CT)
快速显示病变部位,尤其在急性卒中患者中。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
用于评估脑血流灌注,有助于判断病变的严重程度。
响运动功能。在帕金森病患者中,丘脑 在帕金森病的病理生理过程中具有关键
神经元的丢失和变性导致运动控制失调。
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与丘脑
阿尔茨海默病是一种常见的痴呆症,主要表现为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 和行为异常。丘脑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丘脑与大脑皮层之间的神经环路参与记忆和认知功能。在阿尔茨海默病 患者中,丘脑神经元存在老年斑和神经元纤维缠结等病理特征,导致记
联络核的功能
联络核是丘脑中与其他核团联系最为广泛的区域之一,主要负责协调和整合不同感 觉、运动和认知功能之间的活动。
联络核通过与其他核团的复杂联系,参与形成各种感觉、运动和认知功能之间的联 系通路,促进不同功能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在学习和记忆过程中,联络核也发挥重要作用,它能够接收来自大脑皮层和其他区 域的信号,对这些信号进行整合和加工,参与记忆的形成和巩固。
丘脑结构及功能课件

中线核群
背侧组 腹侧组
背外侧核 后外侧核 枕
联络性核群
腹前核
腹外侧核(腹中间核) 腹后外侧核 特异性中继核团
腹后核 腹后内侧核
后丘脑:内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外侧膝状体核团
8
背侧丘脑核团分类
非特异性核团(古丘脑) 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9
非特异性核团(古丘脑)
中线核 板内核
网状核
脑干网状结构 网状纤维
褪黑激素(抑制性腺、调节生物钟)
上丘脑的病变常见于松果体肿瘤,松果体肿瘤压迫四叠体和中脑导水 引起帕里诺综合征:
1.瞳孔对光反射的消失(上丘受损); 2.眼球垂直同向运动障碍,特别是向上的凝视麻痹; 3.神经性聋(下丘受损) 4.小脑共济失调(结合臂受损)。
22
㈣ 底丘脑
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
是中脑和间脑的移行区
34
(6)胃肠出血
亦称脑胃综合症,可因胃粘膜缺血而发 生大面积糜烂,形成应激性溃疡,常引起 顽固性消化道出血,呕吐咖啡样物和排黑 便,严重者可出现胃穿孔。
35
(7)视力和视野改变
当下丘脑病变累及视神经、视交叉或视 束,可产生视力障碍和视野缺损。
此外,在下丘脑后部有呼吸管理中枢, 受损时产生呼吸减慢,甚至呼吸停止。
当结节漏斗核受损时,因促生殖激素分 泌障碍可引起性腺萎缩、生殖器不发育、 阴毛稀少或缺如、性欲减退或消失。
32
(4)饥饿和拒食
下丘脑外侧区存在食欲中枢,病变初期 若此中枢受刺激,即产生病理性饥饿,出 现多食现象;至疾病晚期食欲中枢受累, 又产生拒绝进食,以致身体极度消瘦。
33
(5)嗜睡
为下丘脑病变常见症状之一,由下丘脑 外侧区的网状激活系统受损所致。见于鞍 区和三脑室肿瘤,亦可见于外伤和炎症。 嗜睡亦可表现为发作性,患者呈现不能抗 拒的睡眠表现,甚至当骑车或进食时亦可 入睡,多见于发作性睡病。
丘脑梗塞PPT课件

受影响) ④ 偏侧肌张力不全、丘脑手或偏侧舞蹈(豆状核受累)
丘脑梗塞—丘脑膝状体动脉
2 )纯感觉性卒中: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一种表现,是 丘脑膝状体动脉的1 支或2 支闭塞所致,表现为半身、 不包括面部的半身、面部与手或面部感觉障碍。常为 感觉异常或主观感觉障碍,而客观感觉障碍轻微。
丘脑梗塞—丘脑膝状体动脉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系
丘脑血供
外侧核 前半--结节丘脑动脉(后交通) 后半--丘脑膝状体动脉(大脑后)
内侧核 前半—丘脑穿通动脉(大脑后) 和结节丘脑动脉 后半—脉络膜后动脉(大脑 后)
丘脑枕--丘脑膝状体动脉(大脑后) 和脉络膜后动脉(大脑后)
丘脑血供
由前后两个循环供血,主要来自后循环
丘脑梗塞
脉络膜后动脉
丘脑梗塞—脉络膜后动脉
脉络膜后动脉供血区梗死很少见
丘脑梗塞—脉络膜后动脉
视野缺损:对侧上或下象限盲,或更具特征性的象限性楔 形或扇形视野缺损,是膝状体损害的表现
对侧肢体忽视:由丘脑背侧受损所致
言语障碍、视幻觉伴肌张力异常的不自主运动是丘脑枕和 前核受累所致。此外,有时可发现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迟 钝,系影响其中脑支引起。
丘脑解剖
* 位于中脑上部,胼胝 体下部,大脑半球之间
* 也称背侧丘脑
丘脑解剖
四大核群
* 前群(内脏活动) * 内侧核群(躯体和内脏感觉整合、记忆
与情感调节)
背内侧核 腹内侧核
* 外侧核群(情感记忆、内脏活动、感觉)
背外侧核 腹外侧核
* 背侧核 (视、听辐射)
丘脑枕及内外侧膝状体
丘脑功能
丘脑梗塞—丘脑膝状体动脉
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区梗死常见,有3 种临床综合征
丘脑梗塞—丘脑膝状体动脉
2 )纯感觉性卒中:是腔隙性脑梗死的一种表现,是 丘脑膝状体动脉的1 支或2 支闭塞所致,表现为半身、 不包括面部的半身、面部与手或面部感觉障碍。常为 感觉异常或主观感觉障碍,而客观感觉障碍轻微。
丘脑梗塞—丘脑膝状体动脉
内侧丘系 脊髓丘脑束
三叉丘系
丘脑血供
外侧核 前半--结节丘脑动脉(后交通) 后半--丘脑膝状体动脉(大脑后)
内侧核 前半—丘脑穿通动脉(大脑后) 和结节丘脑动脉 后半—脉络膜后动脉(大脑 后)
丘脑枕--丘脑膝状体动脉(大脑后) 和脉络膜后动脉(大脑后)
丘脑血供
由前后两个循环供血,主要来自后循环
丘脑梗塞
脉络膜后动脉
丘脑梗塞—脉络膜后动脉
脉络膜后动脉供血区梗死很少见
丘脑梗塞—脉络膜后动脉
视野缺损:对侧上或下象限盲,或更具特征性的象限性楔 形或扇形视野缺损,是膝状体损害的表现
对侧肢体忽视:由丘脑背侧受损所致
言语障碍、视幻觉伴肌张力异常的不自主运动是丘脑枕和 前核受累所致。此外,有时可发现轻度偏瘫或偏身感觉迟 钝,系影响其中脑支引起。
丘脑解剖
* 位于中脑上部,胼胝 体下部,大脑半球之间
* 也称背侧丘脑
丘脑解剖
四大核群
* 前群(内脏活动) * 内侧核群(躯体和内脏感觉整合、记忆
与情感调节)
背内侧核 腹内侧核
* 外侧核群(情感记忆、内脏活动、感觉)
背外侧核 腹外侧核
* 背侧核 (视、听辐射)
丘脑枕及内外侧膝状体
丘脑功能
丘脑梗塞—丘脑膝状体动脉
丘脑膝状体动脉供血区梗死常见,有3 种临床综合征
下丘脑的结构、机能与临床

04
(5)体温调节
(4)循环系统的调节
下丘脑腹内侧核为 饱食中枢(Satiety centre) 损伤后引起肥胖症 (食欲亢进)
下丘脑外侧区 为饮食中枢 (Feeding centre) 损伤后引起厌食症(神经性厌食)
下丘脑外侧区也是渴的中枢 (Thirst centre) 损伤后引起 拒绝 饮水(无口渴感)
对性行为和生殖机能的调节 与GnRH 和LHRH有关。下丘脑受损可引起各种性功能障碍,闭经、阳痿、性功能低下、后性早熟。
(六)饮食与代谢调节
5
(八)对生长发育的调节
(十)下丘脑病变引起引起的临床内分泌紊乱
柯兴氏病 (Cushing ‘s disease) 本病血浆皮质醇浓度升高,并由 此引出许多临床症状。 柯兴氏病有2种: (1) 垂体-ACTH依赖型柯兴氏 病,是由于下丘脑-垂体功能障碍引起; (2)异位ACTH及肾上腺肿瘤引起的柯兴氏病。 此外柯兴氏病究竟是原发于垂体内腺瘤,还是原发病灶在下丘脑, 临床上难以准确识别。 2. 在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RH)分泌失调与第三级甲状腺机能减退(甲减)
立的反应。
(十二)对情感表现得作用
再 见
感谢观看
Bye 202X
损伤下丘脑对机体的免疫机能有明显的影响
下丘脑参与 发动和整合伴随情感而出现的外周自主性和躯
体性活动。
威胁攻击行为是由下丘脑中央部灰质引出,刺激下丘脑可
引起动物的愤怒和攻击行为。 鼠的“杀伤点”定位下丘脑。
逃脱行为是由下丘脑的边缘区引出的。
两者之间有重叠,同时刺激两个区域,可加强其攻击性行
为,这表明上述两者是自我保护作用的交叉反应,而不是对
下丘脑的结构、机能与临床
饶志仁 2009年3月
丘脑结构及功能最新版本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张斌
精品课件
位置及组成:
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端脑共同起源于前脑。其内侧 面游离,衬有室管膜,构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可分为背侧丘 脑(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5个部分。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丘脑血供:
丘脑穿动脉 膝状体丘脑动脉 脉络丛后内动脉 枕下内侧动脉 侧脑室脉络丛动脉
精品课件
背侧丘脑(thalamus)的解剖
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前后矢径3cm,横径、 纵径各约1.5cm。
位于第三脑室两侧。 前端称丘脑前结节,后端称丘脑枕,其后下方为内侧
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两丘脑间通过中央质块相连。 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丘脑下沟。
精品课件
丘脑核团
丘脑被丫形白质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后区——交感神经;前区——副交感神经。
丘脑癫痫:刺激性病变,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精品课件
上丘脑epithalamus
位置:第三脑室顶部周围,两侧丘脑内侧。
丘脑髓纹 缰三角 缰连合 松果体 后连合
精品课件
上丘脑epithalamus
松果体为颅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产生 褪黑素等多种激素样物质,具有抑制生殖器官 发育,防止性早熟等功能。
):对侧肢体近端 大而快速的连续不 能控制的投掷运动, 上肢重,清醒时出 现,入睡后消失。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人体较高级的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
下丘脑腹侧面从前向后: 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视交叉的前上方为终板, 向后延伸为视束;
灰结节向前下方延伸为漏 斗,灰结节与漏斗移行部 的上端膨大处,叫正中隆 起;漏斗的下端变细,形 成漏斗柄,向下连于垂体;
张斌
精品课件
位置及组成:
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端脑共同起源于前脑。其内侧 面游离,衬有室管膜,构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可分为背侧丘 脑(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5个部分。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丘脑血供:
丘脑穿动脉 膝状体丘脑动脉 脉络丛后内动脉 枕下内侧动脉 侧脑室脉络丛动脉
精品课件
背侧丘脑(thalamus)的解剖
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前后矢径3cm,横径、 纵径各约1.5cm。
位于第三脑室两侧。 前端称丘脑前结节,后端称丘脑枕,其后下方为内侧
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两丘脑间通过中央质块相连。 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丘脑下沟。
精品课件
丘脑核团
丘脑被丫形白质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后区——交感神经;前区——副交感神经。
丘脑癫痫:刺激性病变,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精品课件
上丘脑epithalamus
位置:第三脑室顶部周围,两侧丘脑内侧。
丘脑髓纹 缰三角 缰连合 松果体 后连合
精品课件
上丘脑epithalamus
松果体为颅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产生 褪黑素等多种激素样物质,具有抑制生殖器官 发育,防止性早熟等功能。
):对侧肢体近端 大而快速的连续不 能控制的投掷运动, 上肢重,清醒时出 现,入睡后消失。
精品课件
精品课件
人体较高级的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
下丘脑腹侧面从前向后: 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视交叉的前上方为终板, 向后延伸为视束;
灰结节向前下方延伸为漏 斗,灰结节与漏斗移行部 的上端膨大处,叫正中隆 起;漏斗的下端变细,形 成漏斗柄,向下连于垂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②对侧半身自发性疼痛(丘脑痛): 疼痛部位不准确、不固定、较弥散; 疼痛性质不定; 疼痛常受情绪影响; 常伴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血压、血糖升高; 止痛剂无效、抗癫药有一定疗效。
③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分离性运动障碍。 ④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或共济运动失调。 ⑤情感障碍。
35
下丘脑(epithalamus
丘脑髓纹 缰三角 缰连合 松果体 后连合
位置:第三脑室顶部周围,两侧丘脑内侧。
39
上丘脑epithalamus
松果体为颅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产生 褪黑素等多种激素样物质,具有抑制生殖器官 发育,防止性早熟等功能。
缰联合,中介与嗅觉有关的内脏-躯体反射活动。 Parinaud综合征:松果体肿瘤压迫四叠体和中
人体较高级的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
下丘脑腹侧面从前向后: 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视交叉的前上方为终板, 向后延伸为视束;
灰结节向前下方延伸为漏 斗,灰结节与漏斗移行部 的上端膨大处,叫正中隆 起;漏斗的下端变细,形 成漏斗柄,向下连于垂体;
位于灰结节后方的1对圆 形隆起为乳头体。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杨启明
1
位置及组成:
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端脑共同起源于前脑。其内侧 面游离,衬有室管膜,构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可分为背侧丘 脑(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5个部分。
2
3
4
丘脑
5
丘脑
6
矢状位
7
冠状位
8
9
背侧丘脑(thalamus)的解剖
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前后矢径3cm,横径、 纵径各约1.5cm。
脑导水管而引起,表现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及 眼球垂直凝视麻痹(上丘受累),神经性耳聋 (下丘受累),小脑共济失调(结合臂)受累, 可伴高颅压症状。
40
后丘脑metathalamus
在丘脑枕的外下方,由两个圆丘形结构组成。位于内侧的称内侧膝 状体,经下丘臂连于下丘,接受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投射 纤维至颞叶听觉中枢;位于外侧的称外侧膝状体,经上丘臂与上丘 相连,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投射纤维,至枕叶视觉中枢。
入睡后消失。
42
43
丘脑穿动脉 膝状体丘脑动脉 脉络丛后内动脉 枕下内侧动脉 侧脑室脉络丛动脉
25
26
27
28
下丘脑核团
29
丘脑膝状动脉(丘脑综合征)
30
丘脑结节动脉
31
脉络膜后动脉
32
旁中央动脉
33
34
丘脑综合征(Dejerine―Roussy)
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所有感觉皆有障碍; 深、精细触觉重于浅感觉; 肢体、躯干重于面; 严重深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亦可出现感觉异常。
41
底丘脑subthalamus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或称Corpus Luysi),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它
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脑核 时,患者可出现
偏身投掷症 (hemiballismus): 对侧肢体近端大而 快速的连续不能控 制的投掷运动,上 肢重,清醒时出现,
位于第三脑室两侧。 前端称丘脑前结节,后端称丘脑枕,其后下方为内侧
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两丘脑间通过中央质块相连。 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丘脑下沟。
10
11
丘脑的核团及其纤维联系:
前核群:位于丘脑前结节的深方,它接受发自乳头体 的乳头丘脑束,发出纤维投射至扣带回。与内脏活动 相关。
内侧核群:分为背内侧核、腹内侧核,接受丘脑其他 核的纤维。并与海马、海马旁回有联系,为躯体和内 脏感觉的整合中枢,并与记忆和情感有密切关系。
外侧核群:又分为较小的背侧部和较大的腹侧部。背 侧部接受丘脑其他核团纤维,发出纤维至顶叶皮质。 腹侧部与脊髓、脑干以及小脑有广泛联系。
12
丘脑核团
丘脑被丫形白质纤 维(内髓板)分隔 成前、内侧和外侧 三大核群。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丘脑血管
24
丘脑血供:
36
下丘脑核团分区:
①视前区:视前核,终板后方,体温。 ②视上区:视上核,水代谢;
室旁核,糖代谢。 ③结节区:下丘脑腹后内侧核,性功能;
下丘脑背内侧核,脂肪代谢; 漏斗核。 ④乳头体区:下丘脑后核,产热保温;
乳头体核。
37
下丘脑损害表现与定位
中枢性尿崩症:视上核、室旁核、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 体温调节障碍:散热中枢——前内侧区,尤其视前区;
产热中枢——后外侧区。 摄食异常:饱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
摄食中枢——灰结节外侧区。 睡眠觉醒障碍:视前区——睡眠,损害后失眠;
后区——网状结构一部分,维持醒觉,发作性睡眠综合征。 生殖与性功能障碍:腹后内侧核——损害后性早熟;
结节部——性功能障碍、肥胖症,肥胖性生殖无能症。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后区——交感神经;前区——副交感神经。 丘脑癫痫:刺激性病变,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③对侧面部表情运动障碍:分离性运动障碍。 ④对侧偏身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或共济运动失调。 ⑤情感障碍。
35
下丘脑(epithalamus
丘脑髓纹 缰三角 缰连合 松果体 后连合
位置:第三脑室顶部周围,两侧丘脑内侧。
39
上丘脑epithalamus
松果体为颅内重要的神经内分泌器官,可产生 褪黑素等多种激素样物质,具有抑制生殖器官 发育,防止性早熟等功能。
缰联合,中介与嗅觉有关的内脏-躯体反射活动。 Parinaud综合征:松果体肿瘤压迫四叠体和中
人体较高级的神经内分泌及自主神经系统的整合中枢
下丘脑腹侧面从前向后: 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
视交叉的前上方为终板, 向后延伸为视束;
灰结节向前下方延伸为漏 斗,灰结节与漏斗移行部 的上端膨大处,叫正中隆 起;漏斗的下端变细,形 成漏斗柄,向下连于垂体;
位于灰结节后方的1对圆 形隆起为乳头体。
间脑的结构与功能
杨启明
1
位置及组成:
间脑位于中脑和端脑之间,与端脑共同起源于前脑。其内侧 面游离,衬有室管膜,构成第三脑室的侧壁。可分为背侧丘 脑(丘脑),后丘脑,上丘脑,底丘脑和下丘脑5个部分。
2
3
4
丘脑
5
丘脑
6
矢状位
7
冠状位
8
9
背侧丘脑(thalamus)的解剖
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团块,前后矢径3cm,横径、 纵径各约1.5cm。
脑导水管而引起,表现为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及 眼球垂直凝视麻痹(上丘受累),神经性耳聋 (下丘受累),小脑共济失调(结合臂)受累, 可伴高颅压症状。
40
后丘脑metathalamus
在丘脑枕的外下方,由两个圆丘形结构组成。位于内侧的称内侧膝 状体,经下丘臂连于下丘,接受来自下丘臂的听觉纤维,发出投射 纤维至颞叶听觉中枢;位于外侧的称外侧膝状体,经上丘臂与上丘 相连,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投射纤维,至枕叶视觉中枢。
入睡后消失。
42
43
丘脑穿动脉 膝状体丘脑动脉 脉络丛后内动脉 枕下内侧动脉 侧脑室脉络丛动脉
25
26
27
28
下丘脑核团
29
丘脑膝状动脉(丘脑综合征)
30
丘脑结节动脉
31
脉络膜后动脉
32
旁中央动脉
33
34
丘脑综合征(Dejerine―Roussy)
①对侧偏身感觉障碍:所有感觉皆有障碍; 深、精细触觉重于浅感觉; 肢体、躯干重于面; 严重深感觉障碍表现为感觉性共济失调; 亦可出现感觉异常。
41
底丘脑subthalamus
又称腹侧丘脑。外观上看不见,居于背侧丘脑的后下方与中脑被盖之间。 主要核团是丘脑底核(或称Corpus Luysi),还有部分红核和黑质。它
们与纹状体有着密切联系,属于锥体外系结构。脑的病变累及底丘脑核 时,患者可出现
偏身投掷症 (hemiballismus): 对侧肢体近端大而 快速的连续不能控 制的投掷运动,上 肢重,清醒时出现,
位于第三脑室两侧。 前端称丘脑前结节,后端称丘脑枕,其后下方为内侧
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两丘脑间通过中央质块相连。 丘脑与下丘脑的分界线:丘脑下沟。
10
11
丘脑的核团及其纤维联系:
前核群:位于丘脑前结节的深方,它接受发自乳头体 的乳头丘脑束,发出纤维投射至扣带回。与内脏活动 相关。
内侧核群:分为背内侧核、腹内侧核,接受丘脑其他 核的纤维。并与海马、海马旁回有联系,为躯体和内 脏感觉的整合中枢,并与记忆和情感有密切关系。
外侧核群:又分为较小的背侧部和较大的腹侧部。背 侧部接受丘脑其他核团纤维,发出纤维至顶叶皮质。 腹侧部与脊髓、脑干以及小脑有广泛联系。
12
丘脑核团
丘脑被丫形白质纤 维(内髓板)分隔 成前、内侧和外侧 三大核群。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丘脑血管
24
丘脑血供:
36
下丘脑核团分区:
①视前区:视前核,终板后方,体温。 ②视上区:视上核,水代谢;
室旁核,糖代谢。 ③结节区:下丘脑腹后内侧核,性功能;
下丘脑背内侧核,脂肪代谢; 漏斗核。 ④乳头体区:下丘脑后核,产热保温;
乳头体核。
37
下丘脑损害表现与定位
中枢性尿崩症:视上核、室旁核、视上垂体束、室旁垂体束。 体温调节障碍:散热中枢——前内侧区,尤其视前区;
产热中枢——后外侧区。 摄食异常:饱食中枢——下丘脑腹内侧核;
摄食中枢——灰结节外侧区。 睡眠觉醒障碍:视前区——睡眠,损害后失眠;
后区——网状结构一部分,维持醒觉,发作性睡眠综合征。 生殖与性功能障碍:腹后内侧核——损害后性早熟;
结节部——性功能障碍、肥胖症,肥胖性生殖无能症。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后区——交感神经;前区——副交感神经。 丘脑癫痫:刺激性病变,发作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