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复习思考题

病理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复习思考题
病理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复习思考题

第七章

能量代谢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结构中蕴藏着大量能量的化学键是

A.氢键

B.碳氢键

C.氮键

D.氯键

E.氧键

2.人体所需要能量的70%主要来自

A.核酸的分解

B.糖蛋白的分解

C.糖的氧化

D.脂肪的氧化

E.蛋白质的氧化

3.1 mol葡萄糖经有氧氧化完全分解净合成的ATP为

A.2 mol

B.10 mol

C.28 mol

D.38 mol

E.56 mol

4.1 mol葡萄糖经无氧酵解所释放的能量为有氧氧化的

A.1/5

B.1/10

C.1/15

D.1/18

E.1/25

5.激烈运动时,骨骼肌能量代谢的主要途径是

A.葡萄糖的有氧氧化

B.葡萄糖的无氧酵解

C.脂肪酸代谢

D.氨基酸代谢

E.蛋白质代谢

6.脑组织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

A.氨基酸

B.胆固醇

C.蛋白质

D.甘油

E.葡萄糖

7.关于脂肪供能的描述,错误的是

A.人体所需的能量约30%~40%来自脂肪

B.脂肪酸在肝内可生成酮体

C.内源性脂肪由糖和氨基酸转变而来

D.饥饿时脑组织不能利用酮体

E.心肌可利用酮体

8.长期不能进食或能量消耗过大时,维持必要的生理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是

A.葡萄糖

B.脂肪酸

C.甘油三酯

D.蛋白质

E.乳酸

9.机体内既能贮存能量又能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磷酸肌酸

B.ADP

C.ATP

D.环磷酸腺苷

E.葡萄糖

10.1g某种食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称为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呼吸商

D.非蛋白呼吸商

E.能量代谢率

11.食物的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 是指

A.1g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B.某种营养物质氧化时,消耗1LO2所产生的热量

C.1g营养食物氧化时消耗的O2量

D.1g营养食物氧化时产生的CO2量

E.机体CO2产生量与耗O2量的比值

12.有关respiratory quotient 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糖的respiratory quotient为1.0

B.脂肪的respiratory quotient为0.71

C.蛋白质的respiratory quotient为0.80

D.计算respiratory quotient时,CO2产生量和耗O2量的单位可用L或mol

E.respiratory quotient是指一定时间内机体耗O2量与CO2产生量的比值

13.测定呼吸商的数值接近于1.0,提示体内氧化的营养物质主要是

A.糖

B.脂肪

C.蛋白质

D.氨基酸

E.混合食物

14.国人的饮食习惯是混合食物,其呼吸商通常为

A.1.00

B.0.85

C.0.80

D.0.71

E.0.50

15.临床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时,必须取得的数据是

A.呼吸商

B.非蛋白呼吸商

C.食物的氧热价

D.单位时间内的耗O2量

E.身高和体重

16.下列哪一项是呼吸商降低的主要原因

A.酸中毒

B.碱中毒

C.肺过度通气

D.糖转变为脂肪

E.剧烈运动

17.关于能量代谢的影响因素的描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

A.肌肉运动是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的因素

B.环境温度在30~35℃时,能量代谢最稳定

C.情绪激动、烦恼、愤怒、恐惧及焦虑等,能量代谢可显著增高

D.环境温度<10℃时,能量代谢明显增加是由于寒战和肌肉张力增高所致

E.进食全蛋白质食物,可使机体额外增加30%的热量

18.衡量能量代谢率的标准是

A.身高

B.体重

C.年龄

D.性别

E.体表面积

19.影响能量代谢最为显著的因素是

A.激素水平

B.肌肉活动

C.高温

D.精神活动

E.年龄

20.能量代谢量稳定的环境温度是

A.5~10℃

B.10~15℃

C.15~20℃

D.20~30℃

E.30~35℃

21.食物特殊动力效应最强的食物是

A.蛋白质

B.糖

C.脂肪

D.矿物质

E.无机盐

22.关于基础代谢率测定条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清晨、空腹

B.清醒、静卧

C.肌肉放松

D.环境温度在10~15℃

E.以上都不是

23.有关基础代谢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A.女子的基础代谢率高于男人

B.成年人的基础代谢率高于儿童

C.基础代谢率与体表面积成比例关系

D.身高相同的人,基础代谢率基本相等

E.体重相同的个体,他们的基础代谢率较为接近

24.用相对数值表示基础代谢率,其正常变动范围是

A.0~±5%

B.±5%~±10%

C.±10%~±15%

D.20%~±25%

E.±25%~±30%

25.basal metabolism rate的单位一般是

A.kJ/(m.h)

B.kJ/( cm.h)

C.kJ /(kg .min)

D. kJ /h

E.kJ/(m2·h)

26.测定某人的基础代谢率相对值为+60%,你认为该患者可能患有下列哪种疾病?

A.垂体功能低下

B.甲状腺功能亢进

C.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D.阿狄森氏病

E.肾病综合征

二、名词解释

1. 能量代谢;

2. 食物的热价;

3. 食物的氧热价;

4. 呼吸商;

5.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6. 基础代谢率。

三、问答题

1.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及其ATP的作用。

2.间接测热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如何测算机体的产热量?

3.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举例说明之。

4.测定BMR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临床意义?

能量代谢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2.C

3.D

4.A

5.B

6.E

7.D

8.D

9. C 10.A 11.B 12.E 13.A 14.B 15.D 16.B 17.B 18.E 19.B 20.D 21.A 22.D

23.C 24.C 25.E 26.B

二、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是指生物机体内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等过程。

2.食物的卡价:1g某种食物在体内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

3.食物的氧热价:某种营养物质在体内氧化时消耗1升氧所产生的热量。

4.呼吸商: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量与耗O2量的比值(CO2/O2)。

5.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机体在进食后的一段时间内产热量“额外”增加的现象。

6.基础代谢率:单位时间内每m2体表面积的基础代谢。

体温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生理学中的体温是指机体的

A.表层温度

B.深部平均温度

C.腋窝温度

D.口腔温度

E.直肠温度

2.腋窝温度的正常值为

A.35.0~36.4 ℃

B.36.0~37.4 ℃

C.36.7~37.7 ℃

D.36.9~37.9 ℃

E.37.0~38.2 ℃

3.人体内营养物质代谢释放出的化学能,约有----以上用于维持体温

A.20%

B.30%

C.40%

D.50%

E.60%

4.机体活动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脑

B.肾

C.骨骼肌

D.皮肤

E.肝

5.机体安静时,最主要的产热器官是

A.脑

B.肾

C.骨骼肌

D.皮肤

E.内脏

6.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方式来增加产热

A.穿衣

B.皮肤血管收缩

C.寒战

D.停止发汗

E.提高代谢率

7.机体的散热器官不包括

A.肺及呼吸道

B.泌尿道

C.消化道

D.皮肤

E.肝

8.皮肤的散热方式不包括

A.辐射

B.传导

C. 对流

D. 蒸发

E.加温吸入气

9.安静时散发热量最多的方式是

A.辐射

B.传导

C. 对流

D. 蒸发

E.加温吸入气

10.关于传导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直接传导的方式散热

B.皮肤的热量传给衣服

C.与皮肤温度有关

D.脂肪的热导率很高

E.与接触物的热导率有关

11.关于辐射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热射线的形式散热

B.与有效散热面积有关

C.与风速有关

D.与皮肤和气候的温差有关

E.安静时散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60%

12.关于蒸发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

A.以蒸发水分的形式散热

B.与发汗有关

C.与不感蒸发有关

D.与气温、湿度无关

E.蒸发1g水可带走2.43kJ的热量

13.关于对流散热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将热量传给液体

B.将热量传给气体

C.风速越大,散热越多

D.穿衣越少,散热越多

E.与皮肤温度无关

14.安静状态下,当气温升至----左右时,人体汗腺便开始发汗

A.21℃

B.24℃

C.27℃

D.30℃

E.33℃

15.发汗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下丘脑

E.大脑皮质

16.----,发汗量越少

A.劳动强度越大

B.环境温度越高

C.环境湿度越大

D.风速越大

E.活动汗腺数量越多

17.支配小汗腺的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末梢释放的递质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乙酰胆碱

D.甘氨酸

E.ATP

18.在寒冷环境中,机体不会出现下列哪项反应?

A.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

B.皮肤小动脉收缩

C. 皮肤血流量降低

D.皮肤温度降低

E.皮下动-静脉吻合支开放增多

19.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

A.脊髓

B.延髓

C.脑桥

D.下丘脑

E.大脑皮质

20.关于体温调节的过程,错误的是

A.温度信息多途径输入

B.整合中枢在下丘脑

C.以PO/AH为中心

D.传出信息多途径输出

E.与调定点无关

21.调节体温的中枢整合机构中心部位是----

A.脊髓

B.延髓

C.中脑

D.下丘脑的PO/AH

E.大脑皮质

二、问答题

1. 在实际应用中,应怎样合理选用测定体温的部位?

2.体温的正常值及体温与人体生命的关系如何?

3.试述产热器官和产热方式。

4.机体深部的热量是如何传到皮肤的?

5.试述机体散热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与日常应用。

6.按照辐射原理,试想人体如何可以改变自己的有效辐射面积?

7.衣服与散热的关系如何?

8.在40℃的环境中,人体的机能会发生那些变化?为什么?

9.试述温度感受器的分布及其作用。

10.PO/AH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如何?有何依据?

11.试述调定点学说及体温调节过程。

12.试述发热、中暑的产生机制及救治设想。

13.试述低体温目前在医学上的应用及未来应用的设想。

14.低温医学的应用前景如何?

体温复习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C

5.E

6.C

7.E

8.E

9.A 10.D

11.C 12.D 13.E 14.D 15.D 16.D 17.C 18.E 19.D 20.E 21.D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习题复习课程

病理生理学简答题复 习题

1、哪种类型的脱水渴感最明显?为什么? 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渴感最明显。因低容量性高钠血症时,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渗透压增高,细胞内水分外移,下丘脑口渴中枢细胞脱水引起强烈的渴感。另外细胞外液钠浓度增高,也可直接刺激口渴中枢。 2、急性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急性低钾血症时,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其机制为超极化阻滞。细胞外钾急剧减少,而细胞内假没有明显减少,细胞内外钾浓度差增大,根据Nernst方程,细胞的静息电位负值增大,使其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增大,需要增大刺激强度才能引起兴奋,即兴奋性降低。3、高钾血症对神经肌肉有何影响?其机制是什么? 高钾血症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可呈双相变化。当细胞外钾浓度增高后,[钾离子]i/[钾离子]e 比值减少,按Nernst方程静息电位(Em)负值减小。Em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如Em下降到或接近阈电位,可因快钠通道失活而使神经肌肉兴奋性降低,即去极化阻滞。 4、试述急性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 低钾血症对心肌的影响:心肌兴奋性增高,传导性减低,自律性增高,收缩性增高。 5、高钾血症及低钾血症对心脏兴奋性各有何影响?试述其机制。 高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先升高后降低,其机制为去极化阻滞,即高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中钾离子浓度差变小,按Nernst方程Em负值减小,使其与阈电位的差值减少,故兴奋性增高;但严重高钾血症时,Em接近阈电位时,快钠通道失活反而使心肌兴奋性降低。急性低钾血症时,细胞内外液钾离子浓度差变大,但低钾事心肌细胞膜的钾电导降低,细胞内钾外流减少,Em负值变小,与阈电位之间的距离缩小,故兴奋性增高。 6、试述水肿的发生机制。

病理生理学思考题重点

※<绪论疾病概论> 1.什么是病理生理学?其主要研究方法有那些? 2.什么是基本病理过程?举例说明。 3.什么是健康?什么是疾病? 4.请简述疾病发生的原因。 5.疾病的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那些? 6.何谓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7.请论述脑死亡的概念及其判断标准。 ※<水钠紊乱> 8. 什么是高渗性脱水?对机体有那些影响? 9.什么是低渗性脱水?对机体有那些影响? 10.什么是等渗性脱水?对机体有那些影响? 11.比较三型脱水主要特征,并分析其发生机制。 12.三型脱水能否互相转变?为什么? 13.大面积烧伤时仅补充葡萄糖液最易导致哪种水钠紊乱,分析其病理生理变化和机制。

14.高热伴昏迷患者最易发生哪种水钠代谢紊乱?分析其病理生理变化和机制。※<钾代谢紊乱> 15.高钾血症与低钾血症均可导致麻痹,试分析其机制。 16.导致高钾血症与低血钾症常见的原因有那些? 17.试论低钾血症对神经肌肉影响。 18.试论高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 19.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对心脏的影响有何不同?其在心电图上各有特征? 20.何谓反常性酸尿和反常性碱性尿?简述其发生机制。 21.什么是低镁血症和高镁血症?分析对机体的影响。 22.什么是低钙血症和高钙血症?分析对机体的影响 ※<水肿> 23.什么是水肿?什么是显性水肿?什么是隐性水肿,有何特点,为什么?24.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受哪些因素影响? 25.水肿对机体有哪些主要的不利影响? 26.试述水肿发生的机制。

27.试述水肿发生时组织液生成增加的机制。 28.试述水肿发生时钠水潴留的机制。 29.试述肝硬化腹水的形成机制。 30.试述心性水肿发生机制。 31.试述肾病性水肿发生机制? 32.试述肺水肿发生机制? 33. 试述脑水肿发生机制? ※<酸碱失衡> 34.什么是挥发性酸及固定酸?举例说明。 35.判断酸碱平衡紊乱的指标有那些?其意义是什么?36.PH正常能说明酸碱平衡没有紊乱吗?为什么? 37.试论代谢性酸中毒的概念,指标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38.试论代谢性碱中毒的概念,指标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39.试论呼吸性酸中毒的概念,指标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40.试论呼吸性碱中毒的概念,指标变化及对机体的影响。

最新生理学-能量代谢和体温

第九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A型题] 1.下列哪种物质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的供能物质: A.二磷酸腺苷 B.三磷酸腺苷 C. 脂肪酸 D. 磷酸肌酸 E.葡萄糖 2.一般情况下,糖提供机体所需能量的: A.40%一50% B.50%一60% C.60%一?0% D. 70%以上 E.80%以上 3.长期处于病理饥饿状态下的病人,呼吸商趋向于: A.0.70 B. 0.80 C. 0.82 D.0.85 E. 1.00 4.正常人能量代谢率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是最低的: A.完全静息时 B. 熟睡时 C. 外界温度为20℃时 D.室温为18—25℃时 E.进食12小时后 5.临床用简便方法测定能量代谢,必须取得的数据是: A.食物的热价 B.食物的氧热价 C. 非蛋白呼吸商 D.一定时间内的耗氧量 E.一定时间内的CO:产生量 6.糖的氧热价是: A.4.0kcal/l(16.8kJ/L) B.4.3kcal/L(18.0kJ/L) C 4.7kcal/L(19.1kJ/L) D.5.0kcal/L(21.0kJ/L) E.5.6kcal/L(23.5kJ/L) 7.下列哪种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最强: A.脂肪 B.糖 C.蛋白质 D. 维生素

E.无机盐 8.对能量代谢影响最为显著的是: A.寒冷 B.高温 C. 肌肉运动 D.精神活动 E.进食 9.机体进行各种功能活动,最终不转化为热能的是: A.血液流动 B.胃液分泌 C.神经传导 D.激素分泌 E.骨骼肌对外做功 10.基础代谢率的实测值与正常平均值比较,正常变动范围是: A.土5% B.士5%一土10% C.土10%一土15% D.土20% E.土20%一土30% 11.患下列哪种疾病时,基础代谢率升高最为明显: A.糖尿病 B.红细胞增多症 C.白血病 D. 艾迪生病 E.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12.基础体温在月经周期中发生变动,可能和下列哪种激素有关: A.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B.胰岛素 C.孕激素 D. 雌激素 E.甲状腺激素 13.正常人的腋窝温、口腔温和直肠温按由高到低排列的秩序为: A.口腔、直肠、腋窝 B.口腔、腋窝、直肠 C. 腋窝、口腔、直肠 D.直肠、口腔、腋窝 E.直肠、腋窝、口腔 14.体内温度最高的器官是: A.肝 B.肾 C.肺 D.脑 E.小肠 15.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依靠下列哪种方法来增加热量:

生理学试题及答案第七章-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 2、食物的热价 3、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 5、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6、基础代谢 7、基础代谢率 8、体温 9、基础体温 二、填空题 1、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食物的、和的氧化分解。一般情况下,机体所需的能量70%来源于。 2、体内最重要的贮能物质是。 3、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和。常温时主要依靠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产热占极大比例。 4、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其散热方式有、、、。常温时以散热为主,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散热。 5、当环境温度在℃范围内变动时,能量代谢水平较低,也较稳定。 6、汗液中NaCl的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脱水。大量出汗时,除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 7、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排卵前(卵泡期)期体温降低,排卵后(黄体期)期体温升高,因为此期血液中的水平较高。 8、人体体温之所以能维持在37℃左右,生理学中以学说加以解释。 三、选择题

第一节能量代谢 一、能量代谢的来源和去路 (一)能量的来源 1、机体70%的能量来自 ( A ) A、糖的氧化 B、脂肪的氧化 C、蛋白质的氧化 D、核酸的分解 E、脂蛋白的分解 2、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C )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甘油三脂 3、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E )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ATP 4、下列哪种物质即是重要的贮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 C A、葡萄糖 B、肝糖原 C、三磷酸腺苷 D、脂肪酸 E、磷酸肌酸 (二)能量的去路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 (一)与能量代谢测定有关的几个概念 5、食物的氧热价是指 ( B ) A、1克食物氧化时消耗的02量 B、某物质氧化时,消耗1升02所产生的热量 C、1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热量 D、1克食物氧化时所产生的C02量 E、以上都不是 6、呼吸商是指同一时间内 ( D ) A、耗02量/混合食物 B、混合食物/耗02量 C、耗02量/C02产生量 D、C02产生量/耗02量 E、C02产生量/非蛋白食物 (二)能量代谢的测定方法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 (一)肌肉活动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1、简述病理生理学与生理学及病理(解剖)学的异同点。 病理生理学和生理学都是研究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但前者研究的是患病的机体(包括患病的人及动物),后者研究的则是正常的机体(正常的人和动物)。病理生理学和病理(解剖)学虽然研究的对象都是患病的机体,但后者主要侧重形态学的变化,而前者则更侧重于机能和代谢的改变。 2、试举例说明何谓基本病理过程。 基本病理过程是指两种以上疾病所共有的成套的机能、代谢变化的病理生理过程。例如,炎症可以发生在全身各种组织和器官,但只要是炎症,尤其是急性炎症,都可发生渗出、增生、变质的病理变化,局部有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的表现,全身的症状常有发热、WBC 数目增加、血沉加快等。所以说,炎症就是一种典型的基本病理过程。 3、如何正确理解疾病的概念? 疾病是指机体在一定条件下由于病因与机体的相互斗争而产生 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有规律的病理过程。 应抓住下列四点理解疾病的概念:1)凡是疾病都具有原因,没有原因的疾病是不存在的;2)自稳调节紊乱是疾病发病的基础;3)疾病过程中引起机体机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临床上表现为症状、体征和社会行为(主要是劳动能力)的异常(包括损伤与抗损伤);4)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过程,有其发生、发展和转归的一般规律。 4、简述疾病和病理过程的相互关系。 疾病和病理过程的关系是个性和共性的关系。同一病理过程可见于不同的疾病,一种疾病可包含几种不同的病理过程。 5、何谓疾病的病因和诱因?病因、诱因和条件三者的关系如何? 某个有害的因素作用于机体达到一定的强度和时间会产生某个 特定的疾病,这个有害因素就称为该疾病的病因。 诱因是指在病因存在下具有促进疾病更早发生、病情更严重的因素。仅有诱因不会发生疾病。 疾病的原因是引起某一疾病发生的特定因素,它是引起疾病必不可少的、决定性的、特异性的因素。疾病的条件是指能够影响(促进或阻碍)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其中促进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发展的因素,称为诱因。诱因属于条件的范畴。 6、机体死亡的重要标志是什么?简述其判定标准 机体死亡的标志是脑死亡,即大脑包括小恼、脑干在内作为一个整体功能永久性丧失。其判定标准有: ⑴不可逆性昏迷和大脑无反应状态 ⑵自主呼吸停止 ⑶瞳孔散大 ⑷颅神经反射消失 ⑸脑电消失 ⑹脑血循环完全停止。 7、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有哪些? ⑴自稳调节紊乱规律 ⑵损伤与抗损伤反应的对立统一规律 ⑶因果转化规律 ⑷局部与整体的统一规律。 8、试述机体大出血后体内变化的因果转化规律。 大出血—→心输出量↓、血压↓—→交感神经兴奋—→微动脉、微静脉收缩—→组织缺氧—→乳酸大量堆积—→毛细血管大量开放、微循环淤血—→回心血量↓—→心输出量↓↓、血压↓↓…….这就是大出血后体内变化的因果转化规律。 9、举例说明机体遭受创伤后,出现的哪些表现属于损伤性变化?哪些属于抗损伤反应? 创伤引起的组织破坏、血管破裂、出血、组织缺氧等都属于损伤性反应;而动脉血压下降和疼痛所引起的反射性交感神经兴奋及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有助于维持动脉血压、保证心脑血氧供应及减少出血,属抗损伤反应。 10、举例说明局部与整体的辨证统一规律 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在疾病过程中,局部与整体同样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实际上,任何疾病都有局部表现和全身反应。例如肺结核病,病变主要在肺,但一般都会出现发热、盗汗、消瘦、心慌、乏力及血沉加快等全身反应;另一方面,肺结核病也受全身状态的影响,当机体抵抗力增强时,肺部病变可以局限化甚至痊愈;抵抗力降低时,肺部病变可以发展,甚至扩散到其他部位,形成新的结核病灶如肾结核等。正确认识疾病过程中局部和整体的关系,对于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采取正确的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11、为什么早期或轻症的高渗性脱水病人不易发生休克? 高渗性脱水病人由于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通过以下三个代偿机制使细胞外液得到补充而不易发生外周循环衰竭和休克。

病理生理学精品课程练习及思考题.

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 A.诊断疾病B. 治疗疾病C. 揭示疾病的机制和规律D. 鉴定疾病的类型E. 描述疾病的表现2.侧重机能、代谢方法研究疾病机制的学科为: A.病理学B. 病理生理学C.生理学D. 生物化学E. 遗传学 3.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DIC B. 酸碱平衡紊乱C. 水肿D. 呼吸衰竭E. 发热 4.病理生理学的大量研究成果主要来自 A.流行病学研究B. 临床实验研究C. 循证医学研究D. 分子生物学研究E. 动物实验研究 5.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主要手段是 A.流行病学研究B. 临床实验研究C. 动物实验研究D. 分子生物学研究E. 循证医学研究 【答案】1.C 2.B 3.D 4.E 5.C 疾病概论 1.有关健康的正确概念是 A.不生病就是健康B. 健康是指躯体没有病C. 健康是指精神上的良好状态 D. 健康是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好状态 E. 健康是指没有疾病 2.下列有关疾病的概念哪一项较确切 A.疾病是指机体不舒服B.疾病是不健康的生命活动过程 C. 疾病是细胞受损的表现 D.疾病是机体对外环境的协调障碍 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损害作用下,因机体自稳调节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 3.下列对疾病条件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A.条件包括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B. 对某一疾病是条件的因素,可能是另一疾病的原因 C. 疾病的条件是必不可少的 D. 条件可以促进或延缓疾病的发生 E. 条件是指在病因作用下,对疾病发生和发展有影响的因素 4.色盲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生物性因素 B.营养性因素 C.遗传性因素 D.先天性因素 E.免疫性因素 5.佝偻病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理化性因素 B.营养性因素 C.遗传性因素 D.先天性因素 E.免疫性因素 6.决定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因素是 A.机体的抵抗力B.病因的种类C. 病因的强D. 损伤与抗损伤力量的对比E. 机体免疫调节的能力7.死亡的标志是 A.脑死亡B. 心跳停止C. 呼吸停止D. 脑神经反射消失E. 瞳孔散大 8.死亡的概念是指 A.脑电波消失B. 呼吸、心跳停止C. 意识永久消失 D. 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功能永久停止 E. 脑神经反射消失 9.可促进疾病发生发展的因素为 A.疾病的内因B. 疾病的外因C. 疾病的原因D. 疾病的条件E. 疾病的诱因 【答案】1.D 2.E 3.C 4.C 5.B 6.D 7.A 8.D 9.E 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1.正常成人的体液总量约占体重的 A.40% B.50% C.60% D.70% E.80% 2.正常成人血浆约占体重的 A.4% B.5% C.6% D.7% E.8% 3.内环境是指: A.细胞外液B.细胞内液C.穿细胞液D.体液E.血浆 4.血浆中最多的阳离子是: A.Na+B.K+C.Ca2+D.Mg2+E.Fe2+ 5.细胞内液中最主要的阳离子是: A.Na+B.K+C.Ca2+ D.Mg2+E.Fe2+ 6.正常机体水、电解质的动态平衡主要是通过什么作用来调节的? A.神经系统B.内分泌系统C.神经-内分泌系统D.肾、肺E.胃肠道 7.以下何种情况可能使机体ADH分泌增多: A.饮水过多B.低渗性脱水早期C.摄入NaCl过少D.严重呕吐腹泻所致休克早期E.以上都不可能8.低渗性脱水时体液减少 A.以血浆部分最明显B.以细胞内液部分最明显C.以组织间液部分最明显 D.细胞内外液都明显减少E.以上都不对 9.下述情况何种易引起高渗性脱水 A.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尚能饮水B.用速尿大量利尿时(低渗性脱水)C.用输注甘露醇利尿时

考博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1.肿瘤相关基因种类,概念。分别举一例说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2.化学致癌物的分类,其致突变和致癌的分子机制 3.缺血-在灌注损伤的机制 4.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1,热休克蛋白 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3,左心衰各期呼吸改变 4,再灌注时自由基生成机制 1、检测细胞抗原的主要技术方法及原理,举例说明。 2、染色质和染色体的结构,举例说明其在疾病状态下常见异常。 3、IHC原理,方法和常见问题,举例说明其应用。 4、microRNA的分子学功能及调控,请举例说明其异常与疾病的关系。 5、细胞生长与死亡的主要分子路径,举例说明其研究方法。 6、举例说明分子异常与疾病的关系,举例设计研究方案。 7、8题是实验分析题,给一组图分析结果。 1.肿瘤相关基因种类,概念。分别举一例说明其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 2.化学致癌物的分类,其致突变和致癌的分子机制 3.缺血-在灌注损伤的机制 4.尿毒症的发病机制 1、基因突变的遗传方式及与疾病的关系 2、恶性肿瘤细胞膜变化的意义 3、解释“瘤基因-抑瘤基因学说” 4、巨噬细胞在动粥中的作用 5、胆汁成分变化在胆石形成中的意义 6、胃粘膜的保护因素机制 7、血小板激活时的功能变化及机制 8、靶细胞脱敏的机制,G-蛋白与靶细胞脱敏的关系 9、心肌缺血坏死的超微结构该编辑部可逆坏死的机制 1、染色体畸变及发生机制 2、受体病的分类,试举一例说明 3、消化性溃疡的发病机制 4、胆汁淤积对机体的影响 5、肺动脉高压的分类 6、ET、ON 的生理学作用 7、肿瘤病毒的致瘤机制 8、血浆粘度升高的原因 9、内皮功能与血栓形成的关系 1、如何用峰流率来评价气道高反应性 2、肺栓塞的病理与病理生理 3、胸腔积液产生的新旧机制

病理生理学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复习思考题

第六章消化与吸收复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主要有 A.具有展长性 B.对化学刺激不敏感 C.对切割、烧灼刺激敏感 D.具有自动节律性活动 E.对温度变化不敏感 2.支配胃肠道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神经递质是 A.去甲肾上腺素 B.乙酰胆碱 C.5-羟色胺 D.谷氨酸 E.血管活性肠肽 3.胃肠平滑肌动作电位的产生可能由于 A. Na+跨膜扩散 B.Ca2+跨膜扩散 C.K+跨膜扩散 D.Cl-跨膜扩散 E.Mg2+跨膜扩散 4.刺激支配唾液腺的副交感神经引起唾液腺分泌的特点是 A.量多、粘蛋白多的唾液 B.量少、粘蛋白多的唾液 C.量多、粘蛋白少的唾液 D.量少、粘蛋白少的唾液 E.量和粘蛋白不变的唾液 5.下列关于胃液分泌的描述,错误的是 A.主细胞分泌胃蛋白酶 B.壁细胞分泌盐酸和内因子 C.粘液细胞分泌糖蛋白 D.幽门腺分泌黏液 E.黏液颈细胞、贲门腺分泌黏液和碳酸氢盐 6.胃泌素不具有的生理作用是 A.促进胃酸分泌 B.促进胃蛋白酶原分泌 C.促进胃黏液分泌 D.促进胰液、胆汁分泌 E.促进胃肠道黏膜生长 7.刺激胃酸分泌的主要内源性物质是 A.盐酸 B.脂肪 C.乙酰胆碱 D.高张溶液

E.去甲肾上腺素 8.对胃黏膜屏障的描述、错误的是 A.胃黏膜屏障可防止侵入黏膜Na+ B.胃黏膜上皮细胞更新很快,小的损伤可及时弥补 C.酒精、胆盐、阿司匹林等可破坏屏障作用 D.进入黏膜的H+,可引起组织胺释放,加重黏膜损伤 E.胃黏膜屏障的破坏,在胃溃疡的发病中有重要作用 9.对胃液中盐酸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激活胃蛋白酶原 B.提供胃蛋白酶所需的最适宜的pH环境 C.使蛋白质变性,易于水解 D.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E.进入小肠后抑制胰液的分泌 10.胃的容受性舒张是通过下列哪一因素实现的? A.迷走神经 B.交感神经 C.抑胃肽 D.胰泌素 E.壁内神经丛 11.肠胃反射可 A.促进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 B.促进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 C.抑制胃的排空,抑制胃酸分泌 D.抑制胃的排空,促进胃酸分泌 E.对胃排空和胃酸分泌无影响 12.激活胰蛋白酶原的物质是 A.盐酸 B.组织液 C.肠激活酶 D.胰蛋白酶本身 E.糜蛋白酶 13.引起胰泌素释放的因素由强至弱的顺序为 A.盐酸>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 B.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 C.蛋白质分解产物>脂肪酸>盐酸 D.盐酸>脂肪酸>蛋白质分解产物 E.蛋白质分解产物>盐酸>脂肪酸 14.胰泌素引起胰腺分泌的特点是 A.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少 B.少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多 C.大量的水和碳酸氢盐,酶的含量也多 D.少量的水,碳酸氢盐和酶的含量多 E.大量的碳酸氢盐,水和酶的含量少 15.胰液中凝乳作用较强的酶是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

1.发热与过热有何异同 发热与过热相同点为:①两者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②体温均高于正常值的℃;不同点为:①发热时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过热时调定点并未上移;②发热时体温升高不会超过调定点水平,而过热时体温升高的程度可超过调定点水平;③从体温升高的机制来说,发热是主动性调节性体温升高,而过热是由于调节障碍引起的被动性体温升高。 2.(可能为填空)发热的发病学有哪些基本环节 发热的发病学有3个基本发病环节:(1)信息传递,发热激活物作用产内生致热原(EP)细胞,产生和释放EP,作为“信使”,经血流传递至下丘脑;(2)中枢调节,EP促使中枢发热介质释放,使体温调定点上移(3)发热效应,通过传出神经引起骨骼肌寒战使产热增加;同时皮肤血管收缩,使散热减少,因产热大于散热而体温升高。 3.(可能为填空)发热过程分为哪几个时相各有什么特点 发热过程分3个时相。第一时相为体温上升期,体内产热大于散热,患者畏寒、皮肤苍白、出现寒战和“鸡皮”;第二时相为高峰期,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平衡,患者自觉酷热,皮肤发红、干燥;第三时相为体温下降期,产热小于散热,患者出汗而皮肤潮湿。 4.试述发热时临床上出现畏寒、皮肤苍白、干燥、寒战和鸡皮表现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在发热的第一时相,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体温不断升高。由于交感神经兴奋,皮胶血管收缩血流减少而致皮肤苍白;皮肤血流减少,皮温下降刺激冷感受器,信息传入中枢而有畏寒感觉。鸡皮和皮肤干燥是经交感神经传出冲动引起皮肤立毛肌收缩、关闭汗腺而致。寒战则是全身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不断产热所致。 5.失血性休克产生什么类型缺氧血氧指标有何变化 失血性休克时既有失血性贫血,又有循环功能障碍,前者造成血液性缺氧,血氧变化有动脉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少;后者造成循环性缺氧,血氧变化有动脉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动脉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正常,静脉血氧含量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总的变化是氧分压正常,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含量和血氧容量均降低,动一静脉血氧含量差变化不大。 6.煤气中毒如何导致缺氧 煤气的主要成分为CO,由于CO与Hb的亲和力比氧气大210倍,故当吸入气中有0. 1% CO,血液中可有50%HbCO,Hb与co结合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丧失携氧能力,而结合后,不易解离。此外,co还有抑制红细胞内糖酵解,使2,3一DPG生成减少,氧离曲线左移,HbO2中O2不易释出的作用。 7.试述缺氧与紫绀的关系如何 缺氧常有紫绀,但并非都出现紫绀,如严重贫血引起的血液性缺氧,因血红蛋白量少,缺氧时脱氧血红蛋白很难达到5g/dl,故不出现紫绀;如co中毒引起血液性缺氧,形成的碳氧血红蛋白呈樱桃红色也难见紫绀;又如氰化物中毒引起的组织中毒性缺氧,因组织用氧发生障碍,血液中氧释放减少,毛细血管处血氧饱和度增高,血液颜色鲜红,也无紫绀。紫绀常是缺氧的表现,但紫绀患者不一定都有缺氧,如红细胞增多症的患者很容易出现紫绀,但往往无缺氧。 8.比较氧疗对不同类型缺氧病人的治疗效果 对缺氧病人的基本治疗为氧疗,但因缺氧的类型不同,氧疗效果有较大的差别异:1、氧疗对低张性缺氧效果最好。吸氧可增高肺泡气氧分压,促进氧在肺泡中弥散,使PaO2,及动脉血氧饱和度增高,血氧含量增多。对组织供氧增加。高原性肺水肿吸纯氧有特殊疗效。但右向左分流的病人,因吸入的氧无法与流入左心的静脉血起氧合作用,一般吸氧对改善缺氧的作用较小。②血液性缺氧和循环性缺氧的共同特点是PaO2和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吸入高浓度的氧虽然能提高Pa02,但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氧增加十分有限,主要增加的是血浆内溶

成教本科病理生理学复习思考题

成教本科病理生理学复习思考题、名词解释 1.稳态 2. 超极化阻滞 3.固定酸 4. 氧离曲线左移 5.内生致热原 6. 全身适应综合征 7.应激性溃疡 8. 自身输血 9.休克肺 10. 11.12. 13.1 14. 15 ? 、选择题 A 型题 1 . 下列哪项不属于基本病理过程? A .心力衰竭 B .休克 C .缺氧 D .发热 E .代谢性酸中毒 2 .某病人反复呕吐、腹泻伴高热2 天,最易发生何种水与电解 质代谢紊乱? A .高渗性脱水

B .等渗性脱水 C .低渗性脱水 D .水中毒 E .水肿 3.延髓中枢化学感受器对下述哪项刺激最敏感 A. 动脉血氧分压 B .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C .动脉血 D .血浆碳酸氢盐浓度 E .脑脊液碳酸氢盐浓度 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发生严重呕吐时会发生 A .代谢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B.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碱中毒 C .呼吸性碱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D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呼吸性碱中毒 E .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 5. 引起急性肾炎性水肿最重要的因素是 A .醛固酮增加 B. 肾小球滤过率明显减少 C .抗利尿激素增加 D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E .肾小球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升高

6 .健康人攀登3000 米以上高峰发生缺氧的原因是 A .吸入气氧分压低 B. 血液携氧能力低 C .肺部气体交换差 D .组织利用氧能力低 E .肺循环血流量少 7 .体温下降期热代谢的特点是 A. 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f B. 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f C. 散热减少,产热增加,体温保持高水平 D.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相对平衡,体温保持高水平 E. 产热减少,散热增加,体温J 8 . 发热时糖代谢变化为 A. 糖原分解J,糖异生J,血糖J,乳酸J B. 糖原分解J,糖异生f,血糖J,乳酸J C. 糖原分解J,糖异生f,血糖f,乳酸J D. 糖原分解f,糖异生f,血糖f,乳酸f E. 糖原分解f,糖异生f,血糖f,乳酸J 9. 不产生内生致热原的细胞是 ? ? ? A. 单核细胞 B. 巨嗜细胞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名词解释)

1.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贮存、释放、转移和利用等。 2.食物的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food)1g食物氧化(或在体外燃烧)时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单位为kJ(或kcal)。食物的热价分为物理热价和生物热价。物理热价是指在体外燃烧所释放的能量;生物热价是指食物在体内氧化分解所释放的能量。 3.食物的氧热价(thermal equivalent of oxygen)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食物的氧热价。 4.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CO2/O2)。 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 6.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食物的这种刺激机体产生额外热量消耗的作用,叫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 7.基础代谢(basal metabolism)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8.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BMR)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 9.体温(body temperature)体温:是指身体深部的温度。 10.辐射散热(thermal radiation) 人体以热射线(红外线)的形式将体热传给外界的散热形式。 11.传导散热(thermal conduction) 机体的热量直接传给同它接触的较冷物体的一种散热方式。 12.对流散热( thermal convertion) 通过气体来交换热量的一种散热方式。 13.蒸发散热(evaporation) 机体通过体表水分的蒸发来散失体热的一种形式。 14.不感蒸发(insensible perspiration) 指平时有少量体液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主要呼吸道粘膜),在未形成明显水滴前就被蒸发掉的一种散热形式。皮肤的水分蒸发又叫不显汗。 15.可感蒸发(发汗)(sensible perspiration) 有汗腺分泌的汗液在皮肤表面形成汗滴而被蒸发带走体热的散热形式,称为可感蒸发(发汗)。

生理学-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练习题及答案

第七章能量代谢与体温 一、填空题 1.机体活动所需的能量,最终来自①、②和③的氧化分解。 2.能量代谢间接测热法的重要依据是①定律和②定律。 3.临床上测定能量代谢的常用方法是测定机体在一段时间内的①,再乘以混合食物的②,从而计算出③。 4.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是①和②。常温时主要依靠③产热,而在运动或劳动时④产热占极大比例。 5.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①,其散热的方式有②、③、④和 ⑤ 4种,常温时以⑥散热为主,而在高温时则主要依靠⑦散热。 6.汗液中NaCl的浓度一般比血浆中的①,所以机体因大量发汗而发生的脱水属于 ②性脱水。大量出汗时,除补充足够的水分外,还应补充适量的③。 7.女子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表现为①期体温降低,②期体温升高,因为此期血液中③激素水平较高。 8.体温调节中枢在①_____,下丘脑的②是整合机构的中心部位,其中的③可能起调定点作用。 9.环境温度低于20℃时,代谢率①,肌紧张②,产热量③,皮肤血管④,汗腺分泌活动⑤,散热量⑥。 10.在致热源的作用下,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中的热版神经元兴兴奋的阈值①,体温调定点②,导致发热。 二、选择题 [A型题] 1.体内生物氧化释放的能量,迅速转化为热能者占() A.30%以上 B. 40%以上 C.50%以上 D.60%以上 E.70%以上 2.下列中既是重要的储能物质,又是直接供能的物质是() A.葡萄糖 B.磷酸肌酸 C.脂肪酸 D. ATP E. 蛋白质 3.正常人的能量代谢率在下列情况中最低的是() A.安静时 B.熟睡时 C.室温为18~25℃时 D.进食12h后 E.全身肌肉松弛时 4.影响能量代谢最显著的因素是() A.进食 B.高温 C.肌肉运动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答案

第一章绪论 1.病理生理学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病理生理学的研究范围很广,但其主要任务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机制,探讨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和机制,从而阐明疾病的本质,为疾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2.什么是循证医学 一切医学研究与决策均应以可靠的科学成果为依据。循证医学是以证据为基础,实践为核心的医学。 3.为什么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 医学实验有一定的危险性,因此不能随意在患者身上进行医学实验。那么,利用人畜共患的疾病或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的模型,研究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的机制,探讨患病机体的功能、代谢的变化及实验性治疗,无疑成为病理生理学研究疾病的主要手段。但是人与动物不仅在形态、代谢上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人类神经系统高度发达并具有语言和思维能力,所以,人类的疾病不可能都可在动物身上复制,而且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完全用于临床,只有把动物实验结果和临床资料相互比较、分析和综合后,才能被临床借鉴和参考,并为探讨临床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依据。 第二章疾病概论 1.生物性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时具有哪些特点 (1)病原体有一定的入侵门户和定位。例如甲型肝炎病毒,可从消化道入血,经门静脉到肝,在肝细胞内寄生和繁殖。 (2)病原体必须与机体相互作用才能引起疾病。只有机体对病原体具有感受性时它们才能发挥致病作用。例如,鸡瘟病毒对人无致病作用,因为人对它无感受性。 (3)病原体作用于机体后,既改变了机体,也改变了病原体。例如致病微生物常可引起机体的免疫反应,有些致病微生物自身也可发生变异,产生抗药性,改变其遗传性。 2.举例说明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相应的表现和在疾病发展中的意义 以烧伤为例,高温引起的皮肤、组织坏死,大量渗出引起的循环血量减少、血压下降等变化均属损伤性变化,但是与此同时体内有出现一系列变化,如白细胞增加、微动脉收缩、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等抗损伤反应。如果损伤较轻,则通过各种抗损伤反应和恰当的治疗,机体即可恢复健康;反之,如损伤较重,抗损伤的各种措施无法抗衡损伤反应,又无恰当而及时的治疗,则病情恶化。由此可见,损伤与抗损伤的反应的斗争以及它们之间的力量对比常常影响疾病的发展方向和转归。应当强调在损伤与抗损伤之间无严格的界限,他们间可以相互转化。例如烧伤早期,小动脉、微动脉的痉挛有助于动脉血压的维持,但收缩时间过久,就会加重组织器官的缺血、缺氧,甚至造成组织、细胞的坏死和器官功能障碍。 在不同的疾病中损伤和抗损伤的斗争是不相同的,这就构成了各种疾病的不同特征。在临床疾病的防治中,应尽量支持和加强抗损伤反应而减轻和消除损伤反应,损伤反应和抗损伤反应间可以相互转化,如一旦抗损伤反应转化为损伤性反应时,则应全力消除或减轻它,以使病情稳定或好转。 3.试述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神经体液机制 疾病发生发展中体液机制与神经机制常常同时发生,共同参与,故常称其为神经体液机制,例如,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里,部分人群受精神或心理的刺激可引起大脑皮质和皮质下中枢(主要是下丘脑)的功能紊乱,使调节血压的血管运动中枢的反应性增强,此时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释放增加,导致小动脉紧张性收缩;同时,交感神经活动亢进,刺激肾上腺髓质兴奋而释放肾上腺素,使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并且因肾小动脉收缩,促使肾素释放,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血压升高,这就是高血压发病中的一种神经体液机

病理生理学思考题

病理生理学思考题 绪论和疾病概论思考题: 1.病理生理学这门学科主要研究哪些内容? 2.什么是病理过程、健康和疾病? 3.什么是原因?条件和诱因有何区别? 4.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有哪些共同规律和基本机制? 5.什么是死亡的现行概念? 6.何谓脑死亡?其诊断依据? 7.植物人与脑死亡的区别? 酸碱平衡及酸碱平衡紊乱思考题: 1.机体的酸性物质分几种?每天机体产生的酸性物质是以挥发酸量大还是固定酸量大? 2.机体酸碱平衡的调节机制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3.血液pH为7.35-7.45,是否表示机体无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为什么? 4.反映呼吸因素改变的最佳酸碱平衡指标是什么? 5.何谓AG?其如何计算? 6.各酸碱指标的定义?其增高或降低说明了什么? 7.何谓代偿性酸中毒? 8.何谓代酸?代碱?呼酸?呼碱?其主要原因及酸碱指标如何改变? 9.酸中毒对机体有何影响?其机制如何? 10.碱中毒对机体有何影响?其机制如何? 11.同等程度的酸中毒,代谢性酸中毒和呼吸性酸中毒何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更严重?为什么? 12.剧烈呕吐或剧烈腹泻各可引起何种酸碱平衡紊乱的发生?为什么? 13.急性呼酸或急性呼碱,机体最主要的代偿调节方式是什么? 14.慢性呼酸或慢性呼碱,机体最主要的代偿调节方式是什么? 15.何谓混合性酸碱平衡紊乱?哪种混合形式不可能同时出现? 水电代谢障碍(包括水肿)思考题: 1.何谓脱水?何谓高渗性、低渗性及等渗性脱水?对机体有何影响? 2.哪型脱水更易引起休克?为什么? 3.一剧烈腹泻的患者补充了过多的5%葡萄糖,试问其脱水类型有何改变?为什么? 4.何谓水中毒? 5.机体主要通过哪些机制来维持钾平衡? 6.低钾血症及高钾血症对心肌电生理特性有何影响?其机制? 7.低钾血症及高钾血症对骨骼肌有何影响?其机制? 8.试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主要因素? 9.何谓水肿?积水?脑水肿? 10.钠水潴留的机制?近曲小管重吸收钠水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11.何谓显性水肿及隐性水肿?显性水肿及隐性水肿最主要的区别点是什么?? 缺氧思考题: 1.何谓缺氧?何谓紫绀?何谓肠源性紫绀? 2.四型缺氧的血氧指标有何特点?其皮肤粘膜颜色有何改变? 3.一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可能存在哪些缺氧类型?为什么? 4.CO中毒及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为什么会引起缺氧? 5.缺氧对呼吸系统有何影响?其机制? 6.缺氧时循环系统有何代偿反应? 7.缺氧时氧离曲线会如何变化?为什么?其变化有何病理生理意义?

生理学:能量代谢与体温(问答题)

91.简述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机体所需的能量来源于食物中的糖(60%~70%)、脂肪(30%~40%)和蛋白质(少量)。生理情况下,体内的糖和脂肪供能,特殊情况下(长期饥饿或体力极度消耗时)靠蛋白质供能。机体能量的去路:营养物质所释放的能量中,热能不能被利用,但对维持体温非常重要,储存在ATP 中的化学能可被机体利用来完成各种生理机能活动,如合成、生长、肌肉收缩、腺体分泌、神经传导、主动转运等。营养物质在体内转化时,50%以上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剩余的化学能则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中。所以,机体所消耗的能量最终等于机体产生的热能和所作的外功。 92.间接测热法的原理是什么?人体内营养物质氧化供能的反应与一般化学反应中的定比定律是一致的,根据化学反应原理,即反应物与反应物之间、反应物与产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间接测热法的原理就是利用这种定比关系,查出一定时间内人体氧化分解糖、脂肪、蛋白质各有多少,并测出耗氧量,从而计算出一定时间内机体氧化三大物质的量,再根据有关数据计算该段时间内机体所释放的总热量。 93.什么是非蛋白呼吸商,测定非蛋白呼吸商有何生理意义?呼吸商(respiratory quotient, RQ):一定时间内机体呼出的CO2量与吸入的O2量的比值,称为呼吸商。由于糖、脂肪和蛋白质分子中所含碳氧的比例不同,氧化时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和氧耗量也不同,所以呼吸商也不同,糖的呼吸商为1.0,脂肪的呼吸商为0.71,蛋白质的呼吸商为0.80。混合食物的呼吸商通常为0.85。非蛋白呼吸商(NPRQ):将整体总的CO2生成量与蛋白质分解的CO2生成量之差除以总耗O2量与蛋白质分解的耗O2之差。根据非蛋白呼吸商的大小,可推算机体糖和脂肪氧化的百分比,并可直接计算氧化某一种物质的耗氧量和二氧化碳的产量。 94.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几种?每种方法的测定原理是什么?测定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的方法有闭合式测定法和开放式测定法两种。闭合式测定法通常使用代谢率测定器。该装置的基本原理是在一定的容器中充满氧气,受试者通过通气管和呼吸口瓣将氧气吸入,其呼出气则通过吸收剂吸收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后,又进入容器。通过记录装置便可查处在一段时间内受试者的耗氧量,另外通过测定吸收剂在试验前后的重量差,便可计算出受试者的二氧化碳产量。开放式测定法是在机体呼吸空气的条件下,采集受试者一段时间内的呼出气,测定呼出气量并分析其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容积百分比,将其与空气比较,就可计算出受试者该时间内耗氧量和二氧化碳产量。 95.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⑴肌肉活动: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活动加强,对能量代谢的影响最为显著。即使轻微的劳动或运动,都将提高代谢率,剧烈运动时期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⑵精神活动:当精神活动处于紧张状态(烦恼、愤怒、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时热量可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不随意肌张力增加,以及某些内分泌激素(肾上腺素等)释放增加引起。⑶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各种食物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⑷环境温度:人处于安静时的能量代谢在20℃~30℃的环境中最稳定,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代谢率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总结

病理生理学问答题总结 1.试比较低渗性脱水与高渗性脱水的异同。 2.为什么低渗性脱水比高渗性脱水更易发生休克? 3,在低渗性脱水的早、晚期尿量有何变化?阐述其发生机制。 4.为什么低渗性脱水的失水体征比高渗性脱水明显? 5.试述水中毒对机体的影响。 6.ADH分泌异常综合征为什么能引起等容性低钠血症? 7.试述高渗性脱水发生局部脑出血的机制。 8.在高渗性脱水早、晚期尿钠有何变化?阐述其机制。9.试述扎紧动物一侧后肢2小时后局部的变化及其机制。10.简述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引起水肿的机制。11.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对骨骼肌影响有何异同?其机制如何? 12.在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时,心肌兴奋性的变化有何异同?阐述其机制。 13.试述高钾血症和低钾血症心肌自律性的变化有何异同?阐述其机制。 14.试述低钾血症和高钾血症心电图的改变极其机制。15.简述碳酸氢盐缓冲系统在维持酸碱平衡中的作用。16.肾脏是如何调节酸碱平衡的? 17.动脉血pH值正常的代表意义有哪些? 18.哪些情况下易于发生AG增大型代谢性酸中毒?为什么? 19.简述代谢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及血气变化特点。20.代谢性酸中毒时心肌收缩力为何降低? 21.简述急性呼吸性酸中毒时机体的代偿调节机制。22.酸中毒和碱中毒对血钾的影响有何不同?为什么?23.剧烈呕吐易引起何种酸碱失衡?为什么? 24.代谢性碱中毒与低钾血症互为因果,试述其机制。25.血氯、血钾与酸碱失衡的类型有何联系?为什么? 26.代谢性酸中毒与代谢性碱中毒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何不同?简述其机制? 27.心衰发生时,心脏本身的代偿形式是什么? 28.试比较心功能不全时,心率加快和心肌肥大两种代偿反应形式的意义及优缺点。 29.试述持久的神经一体液代偿反应引发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 30.试述心衰时血容量增加的发生机制。 31.试述心力衰竭时诱导心肌细胞凋亡的有关因素。32.简述心肌肥大转向衰竭的一般机制。 33.简述心室舒张功能异常的主要发生机制。 34.心力衰竭的临床主要表现有哪些? 35.试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机体代谢的变化。36.简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出现少尿的原因。 37.简述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多尿发生的机制。38.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多尿的机制。 39.急性肾功能不全时最严重的并发症是什么?主要发生机制是什么? 40.简述慢性肾功能不全时出现高血压的机理。 41.试述急性肾功能不全时肾小管细胞ATP产生减少的原因及后果。 42.简述肾性骨营养不良的发生机制。

生理学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1.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 2.机体的直接供能物质是: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ATP 3.对能量代谢影响最显著的因素是: A.环境温度 B.精神因素 C.肌肉活动 D.进食 E.睡眠状态 4.环境温度在:能量代谢相对稳定: A.20~30℃ B.30~40℃ C.5~10℃ D.10~15℃ E.15~20℃ 5.进食以下哪种食物的产热量最多: A.蛋白质 B.脂肪 C.糖类 D.氨基酸 E.甘油三脂 6.基础状态时的温度要求是: A.20~30℃ B.20~25℃ C.5~10℃ D.10~15℃ E .15~20℃ 7.空腹是指:未进食。: A.8小时 B.10小时 C.12小时 D.6小时 E.24小时8.甲状腺激素增多: A.基础代谢加快 B.基础代谢减慢 C.基础代谢不变 D.无法定论 E.都不对9.通常所说的体温是指: A.体表温度 B.深部温度 C.皮肤温度 D.口腔温度 E.腋窝温度10.安静状态下,产热最多的器官是: A.心脏 B.肝脏 C.胃 D.小肠 E.肺11.活动状态下,主要的产热部位是: 2 A.心脏 B.肝脏 C.胃 D.骨骼肌 E.肺12.敷冰袋.戴冰帽是利用: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3.酒精擦浴降温属于: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4.电风扇是加快: A.传导散热 B.辐射散热 C.对流散热 D.蒸发散热 E.发汗15.人在安静状态下,环境温度达:开始发汗。: A.20℃ B.25℃ C.30℃D .15℃ E.40℃16.中暑的易发条件不包括: A.高温 B.环境空气干燥 C.高湿 D.通风差 E.湿度大 17.测定基础代谢的条件,不包括: A.清晨空腹 B.睡眠状态 C.室温20~25℃ D.昏迷 E.空腹18.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是: A.大脑皮质 B.中脑 C.PO/AH D.脊髓 E.延髓19.关于体温的生理变异,错误的是: A.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B.月经期和排卵日最高 C.儿童高于成年人,老年人又略低于成年人 D.情绪激动.紧张体温会增高 E.昼夜波动幅度不超过1℃ 20.安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升高到30℃左右时,机体的主要散热方式是: A.辐射散热 B.对流散热 C.发汗 D.传导散热 E.不感蒸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