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第一讲 绪论

合集下载

(完整版)现代文学史

(完整版)现代文学史

现代中国文学史·绪论一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广义:中国文学史整体认同为现代中国文学的源流狭义:指与现代中国文学相对关系紧密的此前文学史(一)中国现代文学直接源于元明清文学:1、元代文学汤显祖“尊情说” :以情反理《牡丹亭》2、明代中叶:王阳明的心学;李贽“童心说” 。

3、晚明公安派主将袁宏道“性灵说”:4、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一部颇具现代思想意识的小说。

《红楼梦》中现代思想意识举例:1、以“情”为核心的人本主义精神2、现代情爱观、婚恋观:(二)白话的倡导溯源注意:古典白话与现代白话的不同。

鲁迅《狂人日记》的发表拉开了新旧文学的距离,划分出一种语言的分界。

二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历史发展(一)发生: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中华民族面临的三重危机:民族生存危机封建政治危机传统文化危机2、近代中国救亡运动及文学思潮演变(1)鸦片战争及洋务运动时期(1840--1894)经世致用文学思潮,“师夷长技以治夷”,中体西用。

(2)维新变法时期(1895――1905):①维新文学思潮两大观念深入人心:A进化观念:维新派是进化观点主要阐释者和应用者。

B民主自由观深入人心②清末维新派的文学改良是文学现代化的最早尝试1898年开始,维新派先后提出来“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剧改良”等一系列口号。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文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③西方作品的译介:林纾与“林译小说”1898年夏,林纾尝试着与王寿昌合作翻译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逸事》即《茶花女》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3)辛亥革命时期(1906――1916)文学出现多元化取向,革命的趋势,并成为启蒙的主要手段,民主观念深入人心。

(二)近代文学转型(1)由传统的古典文学体系向现代的、情感型的文学体系过渡。

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近代文学史笔记

幻灯片1中国近代文学第一讲绪论幻灯片2第一讲绪论一、概说1、中国近代文学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中国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艰难嬗变的转型时期,文学史家将其断代为中国近代文学。

幻灯片32、时代性质臣窃惟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中国,闯入边界腹地,凡前史所未载,亘古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

我皇上如天之度,概与立约通商,以牢笼之,合地球东西南朔九万里之遥,胥聚于中国,此三千余年一大变局也。

----李鸿章奏折(同治十一年五月)幻灯片42、时代性质中国自14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叶,一直是在传统之中生活着,文化变迁相当缓慢,在这一阶段,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一个自定体系。

然而,在这同一时期,西方世界于生活和思想方面都经历着激烈的改变。

在这样的改变中,西方世界从它的中古走向近代。

在这个时代,欧洲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邦的兴起,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和工业改进。

这些事实,对于西方本身以及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深入而广远的。

尤其是工业革命所产生出来的力量,从17世纪开始,自西欧核心出发,像上帝的手似的重新塑造世界。

——殷海光《中国文化展望》幻灯片52、时代性质:近代中国——过渡时代过渡时代者,实千古英雄豪杰之大舞台也,多少民族由死而生、由剥而复、由奴而主、由瘠而肥所必由之路也。

美哉过渡时代乎!——梁启超:《过渡时代论》幻灯片63、近代历史研究的热与近代文学研究的冷幻灯片74、近代文学非常重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王德威幻灯片85、近代文学的魅力:群星灿烂“三百年来第一流”的绝世奇才龚自珍,有以文字耸动天下的过渡时代之英雄梁启超;雄才大略如曾国藩,气冲斗牛如康有为,悲歌慷慨如谭嗣同,英姿飒爽如秋瑾,哀怨凄婉如苏曼殊;“并世译才数严林”的严复、林纾,身怀绝技却坎坷没世的旷代奇才刘鹗,才高八斗的晚清遗老陈三立、王国维……一时多少英雄豪杰幻灯片96、近代文学的定位与价值近代文学的总体定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光辉终结,又是通向中国现代文学的纽带与桥梁。

绪论

绪论

《吴太伯世家》 《吴越春秋》
《越王勾践世家》 《史记》
《伍子胥列传》 《仲尼弟子列传》
《三国演义》
四、文学小说的定义
1979年版《辞海》: ‚文学的一大类别,叙事性的文学体裁之一。 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和具体环境的描写,广泛地多方面地反映生活。 但小说不同于其他叙事性作品,它可以运用各种 描写、叙述方式和各种表现手法(如叙述事件的 前因后果,描绘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生活场景 以及人物外貌、心理、言谈、举动和各种纠葛、 关系等等),来生动地表现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
4、文学小说
段成式《酉阳杂俎》:
‚予太和末,因弟生日,观杂戏,有 市人小说。‛
耐得翁《都城纪盛》:
‚说话有四家。一者小说,谓之‘银字 儿’,如烟粉、灵怪、传奇。……最畏小说 人。盖小说者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 破。‛
Ⅰ、外国小说的翻译介绍,提高了小说在知 Ⅲ、科学技术、科学知识的传播,改变了 Ⅱ、康有为、梁启超等政治界、思想界领袖 识界的地位,同时翻译者大多以‚小说‛命 当时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西方近代以来的 人物都有关于小说的专论,特别是梁启超, 学科分化逐渐的进入中国,并被普遍的接 名,促进了小说概念向文学小说方向发展。 提出了‚小说界革命‛的口号。 受和运用,人们开始重新的审视文学。
3、杂纂小说 鱼豢《魏略》: ‚太祖遣淳诣植,植初得淳,甚喜, 延入坐,不先与谈。 时天暑热,植因呼常 从取水自澡讫傅粉,遂科头拍袒,胡舞五 椎(chui)锻,跳丸击剑,诵俳优小说数 千讫。‛
《隋书· 经籍志》 : 《燕丹子》、《世说新语》 《(殷芸)小说》、《笑林》
《郭子》、《文对》
《俗说》、《笑苑》
《臣寿周纪》七篇。(项国圉人,宣帝时。) 《虞初周说》九百四十三篇。(河南人,武帝时以 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应劭曰:其说以《周书》 为本。师古曰,《史记》云:‚虞初,洛阳人。‛ 即张衡《西京赋》“小说九百,本自虞初‛者也。) 《百家》百三十九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9:近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9:近代文学

第二节 太平天国时期的诗文
一、太平天国革命对封建文化进行了冲
击。太平天国诗文直接服务于革命斗争,通俗易 懂,明白晓畅。民问口头创作的作品非常丰富, 建国后收集整理工作有很大成绩。
二、洪秀全的诗文,大多宣传上帝会教义, 抒发其豪情壮志。所作《吟剑诗》表现了革命的 英雄气概。
三、传统诗文出现了宋诗运动和“桐城派” 古文的中兴。
1、存诗604首,其中编年诗289首,大型组 诗《己亥杂诗》315首。揭露和批判社会现实, 愤世伤时、忧国忧民,具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蕴含着强烈激情(《己亥杂诗》);
2、表现对丑恶现实的挑战和对理想的求索, 表现出一个极其动人的封建主义的反叛者的形象 (《秋心》);
3、深受屈原、李白影响,充满浪漫主义精 神,善运用比兴手法,又能驾驭古典诗歌多种传 统形式:有的篇章用典过繁过僻,含蓄曲折过甚, 未免艰深晦涩。
第四节 秋瑾等革命作家
一、资产阶级革命派作家秋瑾和章炳麟
(一)秋瑾: 作品以诗最多,也有词作。哀 叹祖国灾难的深重,抒发献身革命的豪情壮志, 表现争取民族解放和妇女解放的美好思想,慷慨 高歌,风格苍凉悲壮(《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 日俄战争地图》)。
(二)章炳麟: 文学成就主要是散文。其特色 是以广博深厚的学识为基础,内容翔实,词锋锐 利,风格瑰丽宏雅;好用古字,有时诘屈聱牙, 艰深难懂。《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革命军序》 反对改良派,倡言民族民主革命,影响很大。
Chinese Ancient Literature
第九地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
民大众的矛盾。 2、近代中国革命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文化战线斗争: 资产阶级新文化同封建阶级旧文化的斗争。
二、近代文学发展概况

近代文学讲义课件

近代文学讲义课件
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近代文学通过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学的元素,同时也向世界传播了东方文化,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与融合。
对现代社会的启示与价值
反映了社会变革与进步的要求
近代文学反映了当时社会变革和进步的思想潮流,对于现代 社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传承了优秀传统文化
近代文学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注重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 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丰富了文学表达手法
近代文学借鉴了西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使中国文学的表达手法更加丰富多样。
3
促进了文学与其他艺术的融合
近代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 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提供了东方视角和独特文化体验
近代文学展示了东方社会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生活,为世界文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体验。
步和发展。
近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01
总结词:文化传承
02
详细描述:近代文学作品不仅继 承了中国传统文化,还吸收了西 方文化的精华,为中华文化的传 承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近代文学的重要意义
总结词:艺术创新
详细描述:近代文学在艺术表现手法和技巧上进行了 大量的创新和尝试,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 础。
03
近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鲁迅及其《狂人日记》
总结词
深刻揭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详细描述
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通过一个“狂人 ”的视角,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的压迫和“吃人”的本质,具有强烈的反封 建意义。
巴金及其《家》
总结词
展现封建家庭的腐朽与年轻人的 觉醒
近代文学的定义与特点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 第1章 绪论)【圣才出品】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章节题库 第1章 绪论)【圣才出品】

第1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第一次文代会(吉林大学2013年研;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第一次文代会是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的简称。

1949年7月于北平召开,毛泽东到会讲话,郭沫若做了报告总结。

大会通过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联合会章程;成立了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全国文联;选举郭沫若为主席。

大会把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做为新文艺的基本方针,号召文艺工作者,为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而奋斗。

大会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终结,也是中国当代文学的开端。

“第一次文代会”闭幕后,1950年3月出版了由大会宣传处汇编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

2.《武训传》批判答:《武训传》是著名导演孙瑜的代表作之一,取材于中国近代史上的真实人物——以行乞办学、让百姓读书的武训的经历,显示了中国电影自问世以来厚德载道、注重社会内涵的文化传统。

影片于1950年12月在全国上演,不久,中共中央发文要求开展对这部电影的讨论,《人民日报》《文艺报》等相继发表文章批评这部电影;毛泽东亲自撰写了《应当重视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从1951年11月起,全国文艺界进行了范围广泛、声势浩大的整风学习运动,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检查文艺思想,各界纷纷批评影片宣扬了唯心主义、改良主义,歌颂了阶级投降和奴才思想。

对《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开了以政治运动对待思想批判、文艺争鸣的先例。

二、论述题1.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受到批判的原因。

(吉林大学2013年研)答:(1)作品简介《我们夫妇之间》主要描写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李克与工农出身的张同志,虽然家庭背景、文化水平、生活爱好有很大差异,但结婚后融洽而幸福,被当做“知识分子和工农相结合的典型”;待到战争结束进入城市之后,思想感情裂痕出现并加深。

后来矛盾终获解决,夫妻之间的感情又回复如初。

(2)《我们夫妇之间》受到批判的原因①点破了建国初期人们思想意识上的矛盾点破了建国初期知识分子与普通劳动者以及代表普通劳动者的人民干部之间的思想意识矛盾。

中国近代文学讲义

中国近代文学讲义

中国近代文学第一讲中国近代文学发展阶段及其特点一、中国近代文学的分期问题:1.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几个时期?为什么要分这几个时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分四个时期,即由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期、中国近代文学的繁荣期、中国近代文学的低潮时期与中国新文学的萌芽。

把近代文学分成这四个时期,便能将中国近代文学在急剧变化的大动荡时代所经历的萌芽、发展和衰微等不同发展阶段明晰地疏理出来,反映出中国封建时代文学蜕变与近代化的过程。

2.近代文学的分期原则。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八十年的文学史,我们是按照以文学发展为依据并参考历史发展的文学史分期原则,在参考历史发展时,既考虑政治斗争、经济变化,也考察思想,文化的演变。

在考察文学本身的发展时,也全面考察各种文学不同的发展情况,从文学思潮的嬗变和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创作不平衡的状态中,找出某一种文学思潮和文学创作所代表的整个文学发展的方向,从而确定文学史的分期。

3.中国近代文学的发轫期,文学创作发生了哪些新变化?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70年代初这一时期,由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民族矛盾加剧,时代动荡不安,新世的思想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反映在文学上也就出现了反对模拟,主张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新的文学观点,文学创作也开始出现新的变化。

这些变化表现在:(1)以龚自珍、魏源为代表的“经世致用”的散文和揭露现实关怀时事的诗歌,张维屏、朱琦、林昌彝等反映鸦片战争表现爱国思想的诗篇,以及冯桂芬反对桐城“义法”,表达改革思想的诗文,都与鸦片战争前的文学不同,反映了近代的社会矛盾和时代精神。

(2)太平天国的革命诗文,冲破封建传统文学束缚,表现出“朴实明晓”的风貌,直接为推翻清王朝的革命斗争服务。

(3)优秀的民间文学,更以歌谣和故事传说等形式,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历史的基本内容。

4.中国近代文学发展期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从19世纪70年年初到甲午战争这一时期,是近代文学的发展期。

1,中国当代文学——绪论

1,中国当代文学——绪论
中国当代文学史
第一讲 绪 论
一、什么是“中国当代文学”?

“当代文学”是相对于“现代文学”而言的, 指 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迄今仍处在继续发展 过程中的文学。
• 性质:现代文学是以反帝反封建为主要倾向的文 学;当代文学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

“现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提法和划分, 并不一定科学与合理。
“新文学” 、 “现代文学”、 “当代文学”
• “新文学”是相对于“旧文学”、传统文学而 言的,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产生的不 同于传统文学的文学样式。最早关于“新文 学’的定义是由胡适、周作人奠定的。胡适 将新文学称为: “ 活的文学 ” 和 “人的文 学”。 • 参看文章: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周作 人的《人的文学》。
“当代文学”概念的产生
• “ 新文学”这个概念沿用到 50 年代中期,它的含义 发生了变化,王瑶的《中国新文学史稿》把“新文 学”定义为“新民主主义的新文学史观 ”,并用 “现代文学”取代了“新文学”,同时,“当代文 学”的概念开始产生。 • 50年代中期,新文学被分为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两 段。 • 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的概念是当代中 国文学路线、方针、政策及其指导下的文学运动所 “策划”、“推动”和“设计”的结果。
• 三,“不宜写史”论。
• 老学者唐弢、施蛰存在八 十年代提出“当代文学不 宜写史”。理由是:许多 事情不够稳定,而历史需 要稳定,一切还在发展的 政治、社会及个人的行为 都没有成为史。 • 右为唐弢照片。
中国当代文学的分期
1、两分法 中 国 当 代 文 学
十七年文学 (1949—1966) 文革文学 (1966—1976) 80年代文学 90年代文学
参考书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现代性”最权威的理论家哈贝马斯则说 modern将其自身看作古往今来变化的结果, 随着内容的更迭变化而反复再三地表达了一 种与古代性的过去息息相关的时代意识。
现代性:历史或世俗现代性,终极或审美现代性。
这两个不同的取向,却可能导致完全相反的精神。前者 一般与直线的时间意识、进化论、理性、进步等相联系, 后者则强调冲破时间罗网、求新求变、反理性、对世俗 社会不断批判。后一个层面的现代性其实是对前者进行 反拨。或者可说是反现代的现代性。 它的古典定义:即求新求变、打破传承。
• 过渡时代:“语其大者,则:人民既愤独 夫民贼愚民专制之政,而未能组织新政体 以代之,是政治上之过渡时代也;士子既 鄙考据词章庸恶陋劣之学,而未能开辟新 学界以代之,是学问上之过渡时代也;社 会既厌三纲压抑虚文缛节之俗,而未能研 究新道德以代之,是理想风俗上之过渡时 代也。”
• 3、繁荣期(1895-1911)
• 梁启超:诗界革命与新学之诗、文界革 命与报章文、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
• 四大遣责小说作家、 • 戏剧改良
• 4、低潮期及新文学的发端(1911-1919) • 新旧之间的章回小说、鸳鸯蝴蝶派小说 • 苏曼殊、林纾
教学计划
• 第一讲 绪论 • 第二讲 近代社会与文化 • 第三讲 近代诗词 • 第四讲 近代散文 • 第五讲 近代小说 • 第六讲 近代戏曲 • 第七讲 近代翻译文学
• 三)研究范围30-50-60-80-100-400
• 1898-1928,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 1872-1922,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22 • 1851-1911,王德威“晚清文学” • 1840-1919,北大《中国文学史》58 • (1840-1949)(1821-1922) • 1522-1918,郑振铎 • 《插图本中国文学史》
• D\章太炎《中华民国解》:
• 中国之名,别于四裔而为言。
• 华本国名,非种族之号;
• 正言种族,宜就夏称。
• (1、二)在历“近史代学”范(畴18中40,-19m1o9d)ern的普遍用法是 指15世纪中期之后的西方历史。这个过程 伴随着:民族国家的兴起、工业化 、资本 主义的兴பைடு நூலகம் 、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 、代 议式民主的兴起 、科学技术重要性的增加、 城市化、读写能力的大众化 、大众媒体的 激增等等。
• modern或者“近代”这个词本身就是求 新的,决裂的,时代意识的。所以,近 代文学史注定是对现代性的探寻,而不 等于近代文学的史实。
• (三)“文学”
• 1、文学活动四要素
• 美国学者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 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文学活动四要素理论,文 学活动由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构成:
• 作品、世界、作家、读者四要素互相渗透、互 相依存、互相作用,构成了某种确定的三角关系, 即:

世界

作品
↙↘
作家 读者
• 第一个要素是作品,即艺术产品本身。由于 作品是人为的产品,所以第二个共同要素便是 生产者,即艺术家。第三,一般认为作品总得 有一个直接或间接地导源于现实事物的主题— —总会涉及、表现、反映某种客观状态或者与 此有关的东西。这第三个要素便可以认为是由 人物和行动,思想和感情,物质和事件或者超 越感觉的本质所构成,常常用“自然”这个通 用词来表示,我们却不妨换用一个含义更广的 中性词——世界。最后一个要素是欣赏者,即 听众、观众、读者。作品为他们而写,或至少 会引起他们的关注。
二、为什么:近代文学学科特征及原因
一)关键词(概念)分析 • (一)“中国” • 1)指天子直接统治的王国。2)指皇帝所在的
都城。3)指中原地区。 • 4)指国内、内地。清朝就把内地叫“中国”。 • 5)指诸夏族居住的地方。 • 6)指诸夏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
• A \1887黄遵宪《日本国志》:中国之云,本以 对中国之荒服边徼言之。……余考我国古来一 统,故无国名。国名者,对邻国之言也。然征 之经籍,凡对他族则曰华夏。
二)发展阶段(1840-1919)
1、发轫期(1840-1870年代初) 鸦片战争前后: 龚自珍、魏源、林则徐、张维屏、朱琦、林昌彝、 冯桂芬 同治中兴: 曾国藩、桐城古文与宋诗派 荡寇志、品花宝鉴
• 2、发展期(1870年代初-1895) • 王韬、郑观应,报章文体 • 黄遵宪、康有为,旧瓶装新酒的诗 • 三侠五义,海上花列传
二)近代文学特点
过渡性。发展大于独立。缺乏独立的价值评判系 统。
变革性或现代性。新与变是现代性的基本特征。 近代文学及其观念的裂变。造成了近代文学的进 退无据,被剥离的危险。
合法性。整体性、有序性、一致性。 复杂性 多样性
过渡性:与古典文学及新文学相对的存在 梁启超洞悉近代趋势曰:“今日之中国, 过渡时代之中国也”。“过渡时代者,希望 之涌泉也, 人间世所最难遇而可贵者也。 有进步则有过渡,无过渡亦无进步”。
• 它是指启蒙时代以来的“新的”世界体 系生成的时代,集中体现为一系列现代 精神:自由、民主、平等、正义、科学、 理性、进步、个人主义等等。
• 2、在西方思想史研究中,德国解释学家姚 斯在《美学标准及对古代与现代之争的历史 反思》认为它源于十世纪末期,用于指称古 罗马帝国向基督教世界过渡的时期,目的在 于把古代与现代区别。
• B\1901梁启超《中国史叙论》首次使用“中国 民族”的概念;1902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 之大势》“中华民族”。
• C\1907年杨度《金铁主义说》:中国云者, 以中外别地域之远近也。中华云者,以华 夷别文化之高下也。即此以言,则中华之 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且非—血 统之种名,乃为—文化之族名。“文化族 名”
中国近代文学史
第一讲 绪论
• 一、是什么? • 二、为什么? • 三、怎么办?
一、是什么:近代文学学科与研究内容
• 一)学科成长与现状 • 20年代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陈子展《 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 • 50年代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高教部《中国文 学史教学大纲》
• “近代文学” 三级学科?必修? • 教学配置\研究队伍\学术活动 • 研究成果\目前状况\发展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