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控制灌溉技术及节水增产机理分析

合集下载

浅谈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浅谈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高0 . 3 %、 1 . 2 %、 3 . 1 %; 粒 长 比常 规 浅 灌 略 长 0 . 2 mm ; 胶 稠 度 控 灌 比
1 、 要 掌 握 基 本 的 灌 水方 法 。多 采 用 “ 浅、 湿、 干” 循环交替法 。 “ 浅” 指模式 图中灌溉 水层 上限 ( 一般 为 3 0 am ) r ; “ 湿” 指 水 层 为 零, 土壤含水 量 1 0 0 %; “ 干” 指 各 生 育 期 土 壤 含 水 量 要 求 的 下 限
少水 层 保 留 时 间
常规灌高 1 . 1 %一 1 . 4 %; 直链 淀 粉 含 量 的 处理 基 本 持 平 。粗 蛋 白 含 量与常规灌溉相比提高 了 6 . 2 %; 脂 肪 含 量 比常 灌 提 高 了 2 2 %, 可 见, 控灌 水稻 的米 质有 显 著 提 高 。但 透 明 度 无 明 显 差异 。蒸 煮 和 食味 品质 比较 , 食味 质 量 有 所 提 高 。
控 制 灌 溉 技 术 能 有 效 的 促 控 水 稻 的根 系 生 长 、株 型 及 群 体 结 构 形 成 。使 水 稻 在 高 产 基 础 上 实现 再 增 产 。 根 据 研 究 成 果 统 计, 控 制灌 溉 水 稻 的理 论 测 产 比 常 规 灌 溉 提 高 4 . 6 %; 样 方 测产 比 常规灌溉提高 3 . 1 %; 实收 产 量 比 常 规 灌 溉 提 高 5 %- 1 0 %。 2 、 稻 米米 质明 显改 善 控 制灌溉糙米 率 、 精米率 、 整精米 率 , 分别 比 常 规 浅 灌 处 理

水 稻 控 制 灌溉 技 术 的概 念
水 稻 控 制 灌溉 是 指 水 稻 移 栽 后 , 田面 保 持 5 " - ' 2 5毫米 薄 水 层 返青活苗 , 在 返青以后的各个生育时期 , 田面 基 本 不 再 长 时 间 建

稻谷的合理灌溉策略

稻谷的合理灌溉策略

稻谷的合理灌溉策略稻谷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稻谷的生长过程中,灌溉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合理的灌溉策略能够提高产量、改善品质、节约资源。

本文将从稻谷的生长需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等方面,介绍稻谷的合理灌溉策略。

一、稻谷的生长需水稻谷的生长需水分为土壤水分和蒸散耗水两部分。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降水和灌溉水,而蒸散耗水主要是指稻田面积内由作物蒸散而流失的水分。

稻谷生长需水量随生育阶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不同的生育阶段中,主要包括种植前水分储备、追肥与长办水分和田面干湿状况调控。

二、灌溉技术合理的灌溉技术对于稻谷的生长非常重要。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灌溉技术:1. 传统灌溉技术:传统的灌溉技术包括淹灌、漫灌和边灌等方式。

这些方式简单易行,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的水资源浪费和水分分布不均的问题。

2. 水稻碱性水灌溉:水稻碱性水灌溉技术是将碱性水灌溉到沟渠和田间地面,使土壤中的离子浓度和土壤PH值得以升高,提供稻谷生长所需的条件。

3. 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

通过在植株附近设置滴灌器,直接将水滴到土壤根系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和流失,提高了用水利用率。

三、节水措施为了更加高效地利用水资源,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节水措施:1. 分层灌溉:将灌溉水分层次分配,根据地下水位和作物生长需水量的不同,合理配置灌溉水源,使水分得到充分利用。

2. 定量灌溉:通过科学调整灌溉水量,避免过度浇水或不足浇水的情况发生,保证土壤中的水分处于适宜范围。

3. 覆膜灌溉:在稻田覆盖特殊材料,形成保水层,减少蒸发和水分流失。

4. 循环灌溉:将稻田的灌溉水循环利用,通过设置回灌系统,将排放的农田排水回收到供水系统中,减少对水源的依赖。

综上所述,稻谷的合理灌溉策略对于提高产量、改善品质和节约资源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稻谷的生长需水、灌溉技术和节水措施,我们能够更好地实施灌溉工作,为稻谷的健康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现状:中国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的现状较好,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投入,中国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体系,具有一定的先进水平。

具体表现在:1.压力灌溉技术的应用:压力灌溉技术可以提高水稻的灌溉效率,使土壤湿度均匀、渗透效果好,节约水源,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2.精准灌溉技术的应用:通过分析土壤水分状态,实现高精度、低水耗的水稻灌溉,创造出的水库灌溉、小型集雨灌溉、微灌(滴灌等)技术,能够实现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份量和时期的自动控制。

3.遥感技术的应用:通过遥感技术得到的植被参数、土壤含水量和气象数据等基本信息,对土壤含水量进行监测,可以提高水稻的灌溉管理效率,达到减少灌溉水量的效果。

4.人工降雨技术的应用:人工降雨技术能够在主要生长期下降雨,有效减少水稻田间水分的流失,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发展趋势:随着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持续加剧,水资源成为必须有效管理和保护的关键资源。

如有以下发展趋势:1.采用新技术增加水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

2.科学调控水稻生长周期和灌溉制度,提高水稻抗旱性和适应性。

3.结合地形和水文地质条件,实现限水灌溉和精准灌溉,优化耕地利用结构。

4.选用抗旱品种组合或基因工程改造优质品种,提高水稻生产力和抗旱性能。

5.无极调控技术的推广,实现灌溉水与要求的土壤湿度的一致性,获得高效、稳定的产量收益。

6.预测和监测灌溉水需求,建立太阳能、生物、化学等各类有机质肥料回收系统,实现灌溉与肥料等的节约和综合利用。

7.坚持节约用水,科学保护水资源,配合灌溉制度和管理政策,建设区域性的智能水稻生产基地,推进农村归属和产业结构合并。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

水稻节水栽培新技术──浅、湿、干间歇灌溉水稻浅、湿灌溉,是间断灌水的灌溉技术,构成不和湿润反复交替,浅、湿、干灵活调查节的一种节水灌模式。

即插秧、返青阶段,保持2周浅水发蘖前期浅湿灌,发档期至拨节期适当晒田,孕穗至开花浅水,灌将成熟期则干干湿湿,适当晚断水,做到后水不见前水,是一种促控结合,适时供水调氮的灌技术,稻和省水低耗,高产稳产。

推广浅、湿灌溉技术能增产的机理:1.防止水稻根和早衰,消除生产障碍。

2.符合水稻的需水规律和要求,发迹了传统的淹水灌溉习惯。

即满足水稻的生理需水,节省了生态需水,在保证增产的前提下,降低了灌溉定额,提高了灌溉水的经济效益。

3.使水、肥、气、热等因素得到合理调整,提高了土壤肥力,并为水委生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4.有利于各个产量构成因素和高产方向转化。

能促进水委生育性状的改善,有效分蘖率高、秆壮、防倒伏。

5.改善稻株的体结构和田间小气候,有利于控制和减轻病虫害。

6.推广浅湿干节水栽培是发展水稻生产的需要,是长久之计。

浅、湿、干间歇灌溉好处是:1.提高灌溉水的生产效益,浅湿亩用水量为400-450立方,亩产量550-600公斤,1立方米水生产稻谷1.3公斤。

淹水灌亩和水量560-700立方,亩产量是510-550公斤,水的生产效益是0.9左右。

2.稻田一状况得到改善稻田积温增加,据调查,从移栽到成熟田间水温增加76.2-165.2土壤积温增加63.5。

稻田土温日温变幅大。

芬蘖期田间土温:湿润的温差6.4-7.3,水层淹灌仅为5-6。

昼夜温差:湿润灌为4.2-4.6,淹水灌为3.8-4.0。

土温日变幅大,可促使分蘖早生快发。

在生育后期抽穗至乳熟期的昼夜温差,温润灌为2.6-3.1,淹水灌的为1.6-1.7。

浅湿灌在温度高,有利于光合作用,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积累,浅湿灌光照好,淹水光照不足。

3.水稻的生育性状得到改善增强根的活力。

试验结果表明浅湿灌溉根的吸收力是淹水灌溉的1.33倍。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而灌溉是水稻生长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然而,
传统的灌溉方式存在着浪费水资源的问题,因此,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灌溉制度、灌溉技术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提出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

一、灌溉制度。

1. 合理制定灌溉计划,根据水稻生长不同阶段的需水量,科学制定灌溉计划,
避免过量灌溉。

2. 推广滴灌和喷灌技术,相比于传统的泵灌和沟渠灌溉,滴灌和喷灌技术能够
减少水分蒸发和土壤蒸发,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

二、灌溉技术。

1. 土壤墒情监测技术,通过实时监测土壤墒情,掌握土壤水分状况,科学调整
灌溉水量和灌溉频次,避免过度灌溉。

2. 配套施肥技术,合理施肥能够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减少灌溉
水分流失。

三、管理措施。

1. 加强农民节水意识培训,开展水稻节水灌溉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对节
水灌溉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2. 建立灌溉管理监测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水稻节水灌溉管理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灌溉水量和土壤水分状况,及时调整灌溉方案。

综上所述,水稻节水灌溉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灌溉制度、灌溉技
术和管理措施三个方面综合考虑。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灌溉计划,采用先进的灌溉技术,加强管理措施,才能实现水稻生产的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粮食安全。

希望通过本方案的实施,能够为我国水稻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水稻节水灌溉的理论与技术

水稻节水灌溉的理论与技术
高效可靠” 的原 则 , 坚持相 结 合 , 先
式 研 究 ,得 出 符 合 黑 龙 江 垦 区水 稻 灌 溉 实 际 的技 术 指 标 体 系 。 ( 取 得 机 理 与技 术 创 新 成 果 )
2 . 灌 溉 模 式
观 测 示范 区控 制灌 溉 技 术 的 灌 水 时 间 、灌 水 定 额 及 灌 溉 定 额 .总 结 相 应 于水 稻 各 生 育 阶 段 不 同 土 壤 水 分 控 制 下 限 的灌 水 间 隔 时 数 及 稻 田 土壤 表现 , 分析 控 制灌 溉 技 术 的 节 水幅 度 , 确 定
了水量 , 而 且 能 促 进 水 稻 根 系 生 长发 达 , 控 制 水 稻 地 上部 株 型 的

无效生长 , 提 高 水 肥 利 用 的 有效 性 。适 时适 量 的 灌 溉 供 水 , 能较 充 分 地 发 挥 水 稻 生长 的补 偿 效 应 ,从 而 形 成 较 合 理 的群 体 结 构 和 较 理 想 的 株型 , 达 到 节 水 高 产 的 目 的 。灌 水 后 无水 层 的 田间 土 壤 水 分 状 况 ,改 变 了 长 期 淹水 条件 下 的根 层 土壤 环 境 ,根 系 发 育、 净光合 率、 水 肥 的 合 理 利 用 程 度 均 明显 改 善 , 稻米 品 质 得 到 提 高 。因 此 , 水 稻 控 制灌 溉 技 术具 有节 水 、 高产 、 优质 、 低耗 、 抗倒 伏、 抗病虫害等优点。 三、 应 用 研 究和 示 范 推 广 内容 通过小点应用研究 、 多点示范和重点推广 . 继 续 观 测水 稻 节 水控制灌溉技术节水量 、 增产幅度和提高大米品质的具体数据 , 总 结 出适 应 黑 龙 江 垦 区 当 地 自然 条 件 、比较 简便 且 农 户 易 掌 握 的灌 水 时 间 和 灌 水 量 判 别 方 法 , 以及组织 、 管理 、 措 施 等 推 广 模 式 ,为 下 一 步 大 面 积 推 广 应 用 水 稻 节 水 控 制 灌 溉 技 术 做 好 准 备。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

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传统的水稻种植方式存在着对水资源的浪费和高耗能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找一种能够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节约用水的栽培技术。

节水灌溉技术作为一种解决方案,可以有效地帮助农民优质高效地栽培水稻。

本文将重点探讨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

一、滴灌技术滴灌技术是一种通过管道将水分直接供给植物根系的灌溉方式。

相比传统的洒灌灌溉,滴灌技术可以大幅度减少水的蒸发和地表径流,从而提高用水利用率。

此外,滴灌技术还可以根据水稻生长的需求,精确地调整灌溉量和灌溉频次,避免了过度灌溉和浪费。

二、雨水收集利用技术雨水是免费的天然水资源,如何利用好雨水资源是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雨水收集利用技术,可以将雨水收集起来,用于水稻的灌溉。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节约用水资源,还可以降低农民的用水成本。

在水稻种植的休耕期,可以利用雨水来满足水稻的灌溉需求,减轻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

三、地下滴灌技术地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技术与地下水位相结合的一种灌溉方式。

通过埋设管道将水分输送到植物根系附近,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的蒸发和浪费。

同时,地下滴灌技术还可以减少表面积水的滞留时间,降低病虫害的风险,提高水稻的生长质量和产量。

四、膜下滴灌技术膜下滴灌技术是在土壤表面覆盖一层特殊的滴灌膜,将水分通过膜下滴灌管送至水稻根系。

这种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水的渗漏和蒸发,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膜下滴灌技术还可以减轻土壤侵蚀,保持土壤湿度和肥料的有效利用。

五、调控灌溉及时机调控灌溉及时机是指根据水稻的生长需要,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灌溉量。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需水量存在差异,因此需要科学地制定灌溉计划。

比如,在水稻的生育初期,可以适量增加灌溉量以满足幼苗期的需水;而在抽穗期及成熟期,可以适量减少灌溉量,避免过度灌溉浪费水资源。

总结:优质高效栽培技术水稻的节水灌溉技术对于我国降低用水量、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水稻节水灌溉技术

粮油农资 182023.12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管 菲1, 高晓峰2(1.四平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中心,吉林 四平 136000;2.四平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支队, 吉林 四平 136000)1 水稻节水灌溉节水灌溉是在保障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条件下,根据水稻不同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定量、定次地进行灌水,减少灌溉的用水总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2 水稻节水灌溉模式2.1 “浅、湿、晒”灌溉该技术在插秧时水层控制在1.5~2厘米,浅水返青期水层控制在2~4厘米;分蘖前期水层维持在1厘米,湿润即可,分蘖后期晒田;拔节孕穗期再灌溉,维持水量在1~2厘米;抽穗扬花期维持0.5~1.5厘米;乳熟期和黄熟期维持湿润即可,每次灌水后自然落干露田。

此方法操作简单,可以节约4%~41%的灌溉用水,水稻产量提升5.5%~20.9%,但灌溉量难以把控,节水效果一般。

2.2 间歇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按周期进行灌溉,在返青期水层控制在3~5厘米,分蘖后期进行晒田,黄熟期停止灌溉,自然落干后采收。

灌水周期要根据气候、土壤和生长时期采取轻度和重度间歇淹水。

轻度间歇淹水是指4~6天灌溉一次,保持1.5~2厘米的水层,有水层和无水层各保持2~3天,灌溉前土壤含水率应维持在田间持水率的90%~95%;重度间歇淹水是指7~9天灌水一次,每次保持2~4厘米的水层,保障有水层4~5天,无水层3~4天。

该技术可有效降低灌溉量,降低病虫害发生概率,但不能保证达到增产的效果。

2.3 控制灌溉技术该技术只在插秧和返青期灌溉建立2~3厘米的水层,以土壤饱和含水率为水分上限,下限为土壤饱和含水率的60%~80%。

控制灌溉技术可以节约24%~45.9%的灌溉用水,但也不能完全保障水稻产量。

2.4 蓄雨型灌溉技术该技术是指在不影响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尽量多积蓄雨水,提升雨水的利用率。

不降雨时按其他方法灌溉,降雨时水层可以超过灌溉量的上限。

水稻生长前期和后期可超出灌溉水层2~3厘米,水稻生长中期可超出灌溉水层3~5厘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鹤 岗市 阿凌 达河灌 区经过 多年探 索和 实验 , 进行 了水 稻 控制灌溉方法 的偿 试 。试验 表 明在水 稻生 育期 中不 需要 持 继建立水层 , 稻也 能 正 常生 长 发育 , 获 得 理想 的产量 。 水 并 在此基础上总结 出一套 完整 的水 稻控 制灌 溉方 法。经过 对 比试验 , 此方 法可 比大水 漫灌 节水 2 3 并且 可 以提 高产 量 /, 8 , % 特别是提水灌 区可节约能源 13以上。 /
文 章 编 号 :0 7— 56 2 1 )3— 20— 2 10 7 9 (0 1 0 0 9 0
稻 田控 制 灌 溉 技 术 及 节 水 增 产 机 理 分 析
赵桂 芳 周 瑞瑶 ,
(1 岗市东 山区人 民政府 , .鹤 黑龙江 鹤 岗 140 2 5 16;.鹤岗市水务局 , 黑龙江 鹤 岗 14 0 ) 5 1 1
分蘖和大穗 的形成 , 更符合高产型水稻生长特性。
4 4 稻 叶 生 长 .
水稻叶子的主要功能是拦 截人射 的太 阳辐射 , 约有 9 % 0 的有效辐射光会被 叶子所 吸收 , 并通 过叶绿 素的光合 作用转 化为化学能 , 后以碳水化合物 的形式贮 存 于稻体 叶鞘和茎 最 秆 内, 水稻 的干 物质来 源于叶片 的光 合作 用 , 因此 , 稻叶的 良
关 键 词 : 田; 稻 控制灌溉技术 ; 生育期 ; 灌溉标准 ; 土壤含水量 ; 增产机理
中图 分 类 号 :2 5 ¥ 7
文 献 标 识 码 : B
l 前

量 , 限控制在饱和含水量 的 5% ~ 0 , 下 0 6 % 以地 板 硬 、 开 缝 微 为 准 。该 生 育期 大致 历 时3 左 右 。 0d
和含 水 量 的 7 % ~ 0 。 0 8% 2 5 灌 浆 期 . 水 稻 生 育 后 期 的 管 理 不 容 忽 视 , 则 易 造 成 大 幅度 减 产 。 否
水 稻秧 苗移栽后 田面保持花达水 , 大约 6— , 8d 田内土壤 含水 量 >3 % , 当于饱和含水量 的 8 % , 10 相 1 能满足 水稻生理 、
生态需水 、 加速返青提前分蘖 。
2 2 分 蘖 期 .
分 蘖期 控制 灌 溉 的标 准 是 : 第 一 次水 , 灌 田面2 m水 0m
层 , 5d 再 灌 一 次 水 , 层 在 3 5 .此 时 用 肥 药 结 3— 后 水 0~ 0mm
合的方法进行灭草 作业 , 这段 时 间( 6月 1日 ~ 6月 2 日左 5 右) 需要不 间断地保持水层 。此后上 限控制在 土壤饱和含 水
到饱 和状态 。有 利 于土壤 通气 、 根 、 三叶 、 养 保 促灌 浆 , 高 提
粒 重 和 产量 。
[ 收稿 日期 ]0 0—1 2 21 2— 8
[ 作者简介 ] 赵桂 芳( 94一) 女 , 17 , 黑龙 江鹤 岗人 , 工程师 ; 周瑞 瑶(9 8一) 女 , 17 , 黑龙 江鹤 岗人 , 工程师
青后 的各个生育 阶段 , 田面不 再建 立灌 溉水 层 , 以根 层 土壤 水分作为控制指标 , 确定灌水时 间和灌溉水 量 。视水 稻不 同 生育 阶段 , 土壤水分下限控制值为 6 % 一7 % 的土壤 饱和含 0 0 水率 , 灌水控制上限为土壤饱和含 水率 。这是 一种在 发挥水 稻适应能力 和 自我调节机 能的基 础上 , 根据水 稻对水 分敏感 程度 和调 节耗 水过程 后 , 适时适 量 科学供 水 的灌水 新技 术 。 对水 稻生长发 育有 着 明显 的促 控作 用 , 有 节水 、 具 高产 、 优 质、 低耗 、 保肥 、 改土 、 抗倒伏 和抗病虫 害等优点。
稻高产 。据观测结果 分 析 , 控制 灌溉 , 创造 了既 有水 分 又有 空气的 良好土壤条件 , 使得水稻根 系数量 和长度均 优于 淹水 灌溉处理 , 也改 变了淹水土壤还原条 件下根 毛形成 受险 的状 况 , 系生 长出一定量 的根 毛 , 系分 布范 围 大 , 根 根 扎根深 , 一 次扎根 深达6 m, 0e 呈倒树 枝状 , 加大 了根 系吸水 区 间, 占总 量 的 9 . % 的黄 白根维 持量 , 强 了根 台词 的吸收能力 , 66 增 更 能有 效地吸收水分和养分 , 助于改善 水稻 的生产性 能和抗 有
摘 要 : 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根据水稻不同生 育阶段 的耗水量规律和适宜水分指标 , 充分利用 天然降水和土壤 的调蓄能力 , 要求水 稻
生长期稻 田土壤水分状况的多样化 , 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前提下 , 确保水稻关键需 水期的水分供应 , 减少灌水次数 , 制 抑 田间水分的无效消耗 , 有限的水 资源获得更高 的产量 , 使 提高了水分生产效率 , 而且获得节水高产优质的 良好效果 。
2 1 移 栽 返 青 期 .
不灌 , 大雨排 干 , 调气促根叶 。
24 抽 穗 开 花 期 .
水稻抽穗开化期光合作用强 , 陈代谢 旺盛 , 新 是水 稻一生 中需水较多 的时期 。此时缺水会 降低光合 作用 能力 , 响有 影 机物 的合成 、 运输 及枝 梗和 颖花 的发 育 , 增加 颖花 的退 化和 不孕 。此期灌溉土壤水分上 限就控制在饱 和状 态 , 限为饱 下
逆 能力。 4 2 分 蘖 动 态 .
参 考文献 :
[ ] 土壤学与农作学 [ .北京 : 1 M] 水利 电力 出版社 。9 4 19
[ ] 水利部农村水利司 . 稻节水灌溉技术 [ . 2 水 M] 北京 : 利水 电 水
出 版 社 ,9 8 19 .
[ ] 张恩江 , 雪冰 , 3 韩 刘春河 .寒 区水稻 节水控制灌 溉技术应 用研
究 [] 黑龙江水专学报 , 0 , ( ) 1 —1. J. 2 7 3 2 :1 3 0 4
水稻棵间蒸发和 田间渗漏被 认 为是生 态性需 水 , 田间 与 土壤水分状况关 系密切 。采用 控制灌 溉后 , 间蒸 发量 的减 棵 少 量 占总节水量 的 3 8 , . % 减少 的田间渗 漏量 占总 节水量 的 6 . % 。经试验 资料分 析 , 69 采用 先 进 的控制 灌 溉技 术 , 仅 不 水 稻的生态需水完 全 可以调 节 , 减少 到最 低 程度 , 利于 增 有 产 节水和稻 田土壤改 良, 而且也可 以控制 和调节水 稻生理 需 水, 发挥水 稻 自身机能 的调 节作 用 和对缺 水 的生 理适应 性 , 改 善光合过程 。 3 3 提高 了降雨有效利用率 . 控制 灌溉在改变水稻生 理生态 需水 量 的同 时 , 充分 利 还 用 了天然降雨。据观 测 , 制灌 溉 因 田面不建 立水 层 , 控 土壤 含水量 下限控 制 较低 , 降雨 有效 利 用 率 高 于传 统 的灌 溉方 式, 使得补水性灌溉水量 减少 , 节约 了能耗 。
2 3 穗分化减数分裂期 .
水 稻 的穗 分化 减数 分 裂 期 , 水 稻 生 育 过 程 中 的 需 水 临 是
界期 , 这个时期很 多叶 片相继 长 出 , 体 叶面积 指数 将达 到 群
最 高 峰 。水 稻 的 生 长 也 将 转 移 到 穗 部 。 所 以 此 时 水 稻 对 气
候条件和水肥的反应 比较敏感 , 田不可缺水受旱 。 稻 适时确定灌 溉 日期 , 根据穗长确定减数分裂 期 , 以穗 伸长
2 1 年 第 3期 01 ( 3 ) 第 9卷
黑 龙 江 水 利 科 技 H i nj n cec n eh o g f t osrac e og agSineadT c nl yo e C nevny l i o Wa r
No 3 201l ..
( o a N .9 T d l o3 )
4 水 稻 高产机 理分 析
阿凌达河灌 区水稻控制灌 溉试 验证 明 , 控制灌 溉水 稻产
量一直处 于高产 稳产 水平 , 有较 大 幅度增 产 , 米质 量得 并 稻 到改善 , 达到优质稻米标准 。这 与科学灌 水技 术促进 和控制 水稻根 系生 长发 育 , 促进 根 系对养 分 的有效 吸 收 , 合理 利用 光热资源 , 形成高产优质 的理想株 型紧密相关。 4 1 根 系及根层 土壤性状 . 水稻生产过程 中所需 的水分 和无 机盐 等养 分 , 皆是 由根
好 生长发育和合理延缓 叶片的衰老过程 , 对水 稻高产 有着重 要 意义 。在水稻分蘖 期 , 制灌 溉使水 稻 蹲苗 稳长 , 进根 控 促
系的 良好发育和水 分 、 养分 的吸收 , 合理地 使 用在 茎 、 、 并 蘖 叶的生长上 , 促使蘖 叶早 生快 发 , 合作 用面迅速 增加 , 光 为水 稻生长提供 了更多的光合能量 , 构成 了高产型 的稻株贮 存能 力 。进 入拔 节孕穗期 , 稻茎 秆 和叶子 生长 旺盛 , 水 控制 灌溉 通 过水分控 制 , 限制 了氮 素的过量 吸收 , 制 了无效 分蘖 , 抑 有 利 于有 机物的合成 和运输 , 其是 孕穗 和抽 穗开 花 阶段 , 尤 无 效分蘖 的控 制 , 使更 多的碳水化合 物有利 于稻穗 的枝梗 和颖 花发育 , 减少颖花退化和不孕 , 为形 成理想 的大穗 、 穗粒 数和 千粒重 打下基础 。
32 水稻生态节水 .
群体 。
43 茎秆生长 .
控制灌溉 的水稻群体高度较低 , 茎秆矮而整齐 , 茎秆底节 节 间短 , 密实粗壮 , 具有较 强的抗倒 伏性能 。在 营养生 长期 , 控制灌溉技术通过水分调节 , 控制 和促进 了水 稻对水 分和养 分吸收 , 使其 分蘖旺盛 , 而株高 增加较缓 , 茎秆 日增 长量小 于 淹灌处理 。控制灌溉使水稻茎 秆生长处 于最佳 时期 , 有利 于
上部叶片( 即剑叶 、 2叶、 3叶 ) 倒 倒 所形 成 的碳 水化 合物 占 稻谷碳 水化合物总量 的 6 % 一8 %.积 累的干物质 占水稻 一 0 0 生中总干物质量 的 7 %左 右。上部 叶片 制造 的有机 物基本 0 上送 给稻穗 , 向下 输送 , 不 下部 叶 片制造 的养 分 向根部 和 下 部节间输送。因此 , 养稻 根 、 要 保三 叶 、 长大 穗 、 大粒 。此 攻 阶段控 制灌 溉的具体做法 是 : 田面干 、 土壤湿 , 使土壤 水份 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