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独特风俗和

合集下载

云南各民族习俗简介

云南各民族习俗简介

云南各民族习俗简介云南各民族习俗简介: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以白族为主的多民族地区。

境内居住有彝、回、傈僳、苗、汉等民族。

大理州山川雄伟,风光秀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的风俗民情,绚丽多姿多彩的民族婚礼,风趣的掐新娘活动,意味无穷的取乳名和抢名习俗,一驮谷子换一驮梨的古朴交易,简朴的回族葬礼,组成了特有的民族风俗"大观园"。

白族的见面礼--"三道茶""三道茶"是白族人民待客的独特礼俗。

在大理一带,只要您一进主人家门,就成了客人。

主人热情地把您迎进专门招待客人的堂屋就座,也同您边交谈边忙着架火、煨水。

待水开后,把一只专作烤茶用的小砂罐先放在火上烘热,放人一小撮茶叶,并执罐不停地抖动,待茶叶颜色变徽黄,冒出一股诱人的清香时方才冲人开水。

这时,只听"哧嚓"一声,罐内茶水翻腾,化成泡沫溢出罐外,像一朵盛开的绣球花。

白族人认为这才是吉祥的象征。

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还要重新烘烤。

有趣的是,执罐烤茶的人面对茶罐冒起的绣球花和"哧嚓"、"哧嚓"的响声,一边抖动条罐,一边喊"落、落、落"或"窃、窃(白族话好的意思)"等泡沫落下,又冲人沸水,条便煨好厂。

这头道茶,人们也叫它"雷响茶"。

它茶色如琥珀,晶莹透亮,主人往盅内斟上两三滴,加上少许开水,将杯双手举齐后递给客人。

然后唱歌祝福。

据说,这"三道茶"是白族人家接待女婿的一种礼节。

如今随着对外开放和旅游业的发展,"三道茶"更成了白族人待客的见面礼,不管你下塌在何处,都可以品到辅以歌舞的"三道茶"。

白族婚礼有人曾概括地说,在大理地区参加白族人家的婚礼,不仅能品尝到白族的名优特产食品、佳肴,看到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而且还能体验到一次难得的妙趣横生的独特民族风情。

云南美食风俗与注意事项

云南美食风俗与注意事项

云南美食风俗与注意事项
云南是一个美食之都,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味道独特而美味。

以下是关于云南美食的风俗和注意事项:云南美食风俗:
1.餐桌礼仪:在云南,人们通常是一家人或朋友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

尊重长辈,不大声喧哗,尊重食物和餐具,是当地的餐桌礼仪。

2.多样的口味:云南美食口味多样,有辣、酸、甜、苦、咸五味俱全,尤其以酸辣为特色,如过桥米线、酸汤鱼等是当地的特色菜肴。

3.新鲜食材:云南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闻名,食材新鲜多样,人们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

4.茶文化:云南是茶叶的重要产区,人们喜欢喝茶,茶文化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喝茶常常被视为一种交流和聚会的方式。

注意事项:
5.辣度控制:云南菜以辣为主,如果您不习惯吃辣,可以提前告知服务员减少辣度。

6.饮食卫生:在享用云南美食时,务必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避免食物中毒等问题。

7.尊重当地风俗:在用餐过程中,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如避免浪费食物、尊重长辈等。

8.尝试当地特色:尽量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会给您带来更丰富的美食体验。

总的来说,云南美食丰富多样,风味独特,体验当地美食文化是一种享受。

在品尝美食时,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注意饮食卫生是很重要的。

祝您在云南美食之旅中品尝到满满的幸福和美味!。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

云南少数民族风俗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共存的地区,拥有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和传统,其中包括着各种丰富多彩的节日、婚嫁习俗和民族服饰等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介绍一些云南少数民族的风俗,让大家更加了解这片神奇的土地。

1. 纳西族纳西族是云南省的一个主要少数民族,他们以纳西古城(丽江)著名。

纳西族的婚礼是他们最具特色的风俗之一。

传统的纳西族婚礼通常会持续3-7天,包括三个主要的仪式:迎亲、婚宴和送亲。

在迎亲仪式中,新郎家会派遣一支队伍前往新娘家迎接她。

婚宴通常在新郎家中进行,亲友们会欢聚一堂,尽情享用美食、酒水和表演。

最后,在送亲仪式中,新娘会离开娘家,和新郎一起回到新家。

2. 彝族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传统的彝族节日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火把节,也叫做“彝族春节”。

火把节通常在农历新年期间举行,持续三天。

彝族人们会点燃火把,组织巡游和舞龙等活动。

此外,他们还会进行祭祀仪式,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平安。

参加火把节的游客们可以欣赏到彝族的独特舞蹈、音乐和美食,体验到彝族文化的魅力。

3. 傣族傣族是云南省的又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以泼水节而闻名。

泼水节是傣族人们庆祝新年的传统活动,也是他们的主要节日之一。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相互泼水,象征着洗净过去一年的不顺和不好的事情,迎接新一年的好运和幸福。

此外,傣族人们还会进行划船比赛、象棋比赛和舞龙等传统活动。

泼水节是一个热闹而欢乐的节日,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

4. 藏族藏族是中国著名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云南地区的重要民族。

藏族人民有着丰富的文化和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藏戏。

藏戏是一种古老的戏剧形式,包括了音乐、舞蹈和戏剧表演等元素。

藏戏通常表现的是一些史诗和传说故事,比如《格萨尔王》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等。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和华丽的服饰,将人们带入到神话和传说的世界中。

5. 哈尼族哈尼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以耕作和梯田耕作而闻名。

云南的泼水节风俗

云南的泼水节风俗

云南的泼水节风俗
《云南的泼水节风俗》
云南是一个美丽而多元化的省份,而其中的泼水节更是吸引着无数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泼水节是云南民族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的4月13日至15日举行,是傣族、布朗族、傈僳族等多
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在街头巷尾和家中用盆子、水枪等各种方法向对方泼水,以表达祝福和庆祝节日的喜悦。

泼水节源自传统的农耕文化,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丰收和幸福而举行的庆祝活动。

据说泼水有洗涤心灵、净化身体的寓意,所以在泼水节期间,人们会在互相泼水的同时,传递祝福和欢乐。

泼水节也是各族群众展示自己传统服饰、歌舞的好时机,巡游队伍中有的会举行“摆乐器”的活动,有的会举行民族舞蹈、唢呐演奏等传统文化表演,吸引了国内外各地游客前来观赏。

在泼水节期间,人们还会举行民族文化展览、传统习俗表演、民族体育比赛等活动,使得整个泼水节更加热闹、丰富多彩。

而在泼水节的最后一天,也是最为热闹的一天,这一天被称为“澡佛节”,所有的人都会前往寺庙,为佛像和僧侣洗浴,以示
虔诚和敬意。

在今天,泼水节已经不仅仅是少数民族传统的庆祝方式,也成为了云南省内重要的旅游文化节日之一。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感受到少数民族的热情好客、浓郁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能够享受到泼水的快乐和丰盛的美食。

因此,无论是对于学者还是
游客来说,都可以通过泼水节更好地了解云南的文化和风俗,感受到这片土地的独特魅力。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

云南少数民族风情大全云南是山的世界,河流的故乡。

古人曾用“彩云南现”来遥指这片神秘的云岭高原。

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俗”的红土高原上,生活着26个民族,其中25个少数民族中的15个民族为云南所特有,不同的民族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构成了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当您翻越重重叠叠的大山和蜿蜒流淌的河流,踏上云南这片红土地时,总有看不完的景,听不完的故事,探不完的谜……云南,秘境之旅一定会给您留下人生最美好的回忆!•彝族云南的彝族约有万人,其中位于云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云南境内彝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

崇虎、尚黑、敬火、爱武是彝族文化的几个鲜明特点。

而彝族的十月太阳历,可与闻名于世的玛雅文明相媲美。

彝族打歌——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每逢收获、婚嫁或节庆,生活在云南的彝族,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上千人,围着一堆堆熊熊的烈火,合着芦笙、短笛、月琴和树叶吹奏的音乐节拍,男女手拉手,围成圆圈,逆时针方向踏足而歌,通宵达旦。

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彝族“打歌”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白族白族,主要住在于云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

现约有万人。

白族崇尚白色。

除“三月街”、“绕三灵”、“火把节”及汉族的年节外,白族还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护神一“本主”,各地还有迎神赛会等等,难怪人们把白族文化称为一部存在于日常生活中的“民俗百科全书”。

讲究礼仪的白族“三道茶”白族习惯喝烤茶。

烤茶讲究茶具,俗语说:“酒盅要粗糙,茶盅要精巧。

”献客的茶盅以洁白精巧的瓷杯为上品。

白族茶礼分三道,俗称“三道茶”,即“头苦、二甜、三回味”。

一道为纯烤茶,二道加核桃片、烧乳扇和红糖,三道是加蜂蜜和几粒花椒的蜂蜜花椒茶。

“三道茶”是白族招待尊贵客人的饮品。

•哈尼族哈尼族现约有人口万人,主要聚居于滇南红河两岸的哀牢山区,是云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农耕民族。

哈尼族是一个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依山就势,创造了令世界称奇的梯田文化。

云南十八怪详解

云南十八怪详解

云南十八怪【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云南第○二怪】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云南第○五怪】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云南第○六怪】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七怪】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八怪】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孃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孃,而把姑姑与孃孃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怪】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老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

云南

云南特色少数民族: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除了汉族外,还聚居着26个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不同的民族就有各自的特色,所以在云南,你可以领略到别的地方没有的民族文化。

花卉之乡:云南素有“植物王国”之称。

欧美争相培植的杜鹃、报春、山茶、兰花百合等名花,大多来自云南,就更不用说国内培育的花了。

云南八大名花:山茶、杜鹃、木兰、报春花、百合花、龙胆、绿绒蒿、兰花。

加上云南四季如春的好气候,这里就是一个花的海洋。

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

喀斯特地貌:云南东部的云贵高原,历经两百万年的溶蚀风化冲刷,形成了奇特瑰丽的初级喀斯特地貌、溶岩地形,其中尤以路南石林、九乡风景区为最。

概述航空:游客前来云南旅游,可先坐飞机到昆明,昆明的巫家坝国际机场目前开辟国内航线48条,国际航线6条。

昆明至省内各旅游地区的民航也很发达,现已开辟通往思茅、西双版纳、保山、昭通、大理、芒市、丽江、中甸的航线。

铁路:云南省的铁路以昆明为中心,以东为贵昆铁路(东起贵阳,西至昆明,全长640公里,云南境内340公里);以北为成昆铁路(北起成都,南至昆明,全长1100公里,云南境内280公里);以南为南昆铁路(东南起广西南宁,西北至云南昆明,全长900公里,云南境内243公里)。

公路:先到昆明,它是云南旅游的交通枢纽,游客前往云南省其他旅游景区,都要以昆明为中转站。

云南省的公路以昆明为中心,7条国道(108、213、214、320、321、323、326国道),61条省道,辐射至省内、国内外各大城市。

108国道从四川攀枝花进入云南,云南境内经永仁、元谋、武定抵达昆明,全长278公里。

213国道从四川宜宾进入云南,云南境内经昭通、昆明、玉溪、思茅抵达西双版纳,全长1581公里。

其中,昆明至玉溪,已开通高速公路。

214国道云南境内由南至北,经西双版纳、临沧、大理、丽江、迪庆进入西藏,全长1418公里。

其中,大理至丽江,已开通高速公路。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风格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

以下从多个方面详细介绍云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一、民族建筑白族的三坊一照壁:白族的房屋多采用白色石灰墙,内部有三开间,正面设有一个照壁,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彝族的土掌房:彝族的房屋多为夯土建筑,结构简单但十分坚固,适应山地气候。

傣族的竹楼:傣族传统住宅以竹子为主要建筑材料,多为两层,下层空出,上层住人,既防潮又防野兽。

二、民族服饰彝族:彝族妇女的服装多为宽边大袖的左衽衣服,胸襟、背肩、袖口上常绣有各种花纹图案,镶嵌银泡。

纳西族:纳西族女子上身着长过膝盖的大褂,下着长裤,披“披星戴月”羊皮披肩,既美观又实用。

白族:白族男子常穿蓝色长袍,女子则穿色彩鲜艳的上衣和长裙。

三、语言文字多语种环境:云南2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水、满 3 个民族使用汉语文外,其他 22 个少数民族使用 26 种语言,14 个民族使用 22 种文字。

纳西族东巴文:东巴文是纳西族创造和使用的一种象形文字,已有上千年历史。

彝族文字:彝族有自己的传统文字,其十月太阳历与玛雅文明相媲美。

四、音乐舞蹈芦笙舞:彝族、苗族等民族都有芦笙舞,这种舞蹈动作优美,常在节日、婚礼等场合展示。

傣族孔雀舞:孔雀舞是傣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之一,舞者通过手势和脚步模仿孔雀的动作。

纳西古乐:纳西古乐保存了许多唐宋元明时期的古老音乐曲目,被誉为“音乐活化石”。

五、传统节日彝族火把节: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彝族人民点燃火把庆祝丰收和祈福,活动包括篝火晚会、火把舞等。

傣族泼水节:泼水节期间人们互相泼水以示祝福,祈求来年丰收和幸福。

白族三月街:三月街是白族的传统节日和集市,人们会进行赛马、歌舞表演和文化商品交流。

六、宗教信仰多元宗教共存:云南是中国宗教类型最多的省份,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以及各种原始宗教信仰共存。

藏族藏传佛教:云南的藏族主要信仰藏传佛教,宗教活动如转经、祈祷非常普遍。

纳西族东巴教:东巴教是纳西族特有的一种宗教信仰,结合了多种文化和宗教元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独特风俗和―怪异‖的传说本主题由巴斯光年于2010-01-26 00:08:54 设为精华1,原因:有云南特色云南的独特风俗和―怪异‖的传说今天,俺给大家讲讲云南的风俗和一些―怪异‖的事。

一直以来,外地人对咱云南人就特好奇了,以前读书在外地时,好多同学就有这样的一问:你们云南西双版纳的学生用什么交通工具上学呀?俺的同乡曾经这样回答过:骑着大象去上学呀,非常板扎!这一个话题,引发了同学们的好奇,有的说:大象跑得快不快呀,那到了学校,把大家放在哪里呢? 回家的时候,又到哪里去把大象找回来呢?还有的人问:大象会看红绿灯吗?笨呀,大象不会看红绿灯,人会看啊,看好了,就命令它左走右走就可以了阿,就像你的汽车一样,你的汽车会看红绿灯吗?不会了吧?那不就和大象一样了哈哈,从这些话题就可以知道外地的学生对咱们云南可是有多好奇就有多好奇了。

其实云南因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区,受纬度位置和垂直高差双重影响,气候类型多样,南方是热带季风区形成的河谷盆地,东部是被形容成"万紫千红永不凋"的冬暖夏凉气候。

云南还是中国少数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除了汉族以外还聚居着有彝、白、壮、傣、纳西、藏、瑶族等其他25个民族,占了全省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

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风貌,特殊的气候状况,多彩的民族风情,奇特的风俗习惯,产生了许多不同于其他地方的奇异现象。

而且云南地大,不信可以看看地图。

大家猜猜箭头标识的是哪个地方?能猜到算你牛~下面再给大家说说云南的十八怪,对于外地的人来说真的很怪也是不可思议,可是对我们来说,很正常的事哦,从小见到大的~云南第一怪:鸡蛋用草串着卖:老乡们为了便于买主携带所购买的鸡蛋,又不被碰坏,便以竹蔑或麦草贴着蛋壳编,每个都隔开,十个为一串,可以挂在墙上,想吃的时候便吃几个拿几个。

俺们上街买蛋就是这样一串一串的,只是现在家里有冰箱了,拿回来是放冰箱里了,不一串一串挂着了。

云南第二怪:摘下斗笠当锅盖:云南竹林较多,因此许多用具都以竹子为原料,而锅盖就形似于内地的斗笠,只是顶略小一点,便于抓拿,而且用此做锅盖,透气保温,做出来的饭更加清香。

云南第三怪:三只蚊子一盘菜:云南的许多地区,天气较为炎热,终年蚊蝇不绝,特别是野地与牲畜圈里的蚊子个头都比较大大,故夸张说3个蚊子一盘菜。

云南第四怪:火筒能当水烟袋:当地人抽烟所用的烟袋很像内地的吹火筒,只不过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里吸,烟气经过水过滤,可以减低焦油的浓度,味道更加清凉香醇。

吸烟的呼噜声可好听了~云南第五怪:糌粑被叫做饵块:云南产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后,揉制成长条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着吃,颜色白如雪,象内地做的白米粑,当地称饵块。

俺最好这一口~~云南第六怪:背着娃娃谈恋爱:少数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后数日媳妇便回门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与丈夫相聚,开始真正的谈恋爱。

云南第七怪:四季服装同穿戴:云南地区气候多变,夏天不热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温差较大,可以说是冷热瞬变,在街上四季服饰随处可见,长的、短的、厚的、薄的,颜色艳丽,绚丽多彩。

云南第八怪:蚂蚱能做下酒菜:云南许多地区的人都有吃虫的爱好,变害虫为佳肴,化昆虫为美味,所以蚂蚱、蝗虫等,都因为油煎之后,焦脆鲜香,而成为了美味的下酒菜。

云南第九怪:姑娘被叫做老太:云南有些地区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实就是指姑与娘,而把姑姑与娘娘喊为老太,所以你问姑娘他说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内地人所称的小姨。

云南第十怪:和尚可以谈恋爱:云南与几个信奉佛教的国家接壤,而佛教国家的男子上寺庙当和尚就像内地上学读书或服兵役一样,到时还可以还俗结婚生子,受其影响,边民也穿和尚服谈恋爱。

云南第十一怪:老太太爬山比猴快:云南多高山深谷,当地的妇女们从小到老都勤劳无比,爬山越岭、种地砍柴都习以为常,因此练就了一身矫健的身板与脚劲,七八十岁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云南第十二怪:新鞋后面补一块:少数民族妇女在绣花鞋后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绣花精心点缀。

既美观又有挡灰挡泥的实用价值。

云南第十三怪:汽车还比火车快:由于有许多的高山峡谷,所以云南境内的铁路坡度很大、弯道较多,使得火车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车没有汽车快的独特景观。

云南第十四怪:脚趾常年都在外:云南到处崇山峻岭,行路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会有较多的脚汗,于是就做成浅帮鞋,露出脚趾,能够感到更加凉爽。

云南第十五怪:娃娃全由男人带:云南的妇女们历来勤劳,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们来干,而男子们相对来说却比较清闲,大多都呆在家里带孩子。

云南第十六怪:花生蚕豆数着卖:旧时滇省民风多纯善,喜欢以物易物,耻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蚕豆等物品都数堆卖,人心就是秤一杆。

云南第十七怪:这边下雨那边晒: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云南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十里不同天的多变气候的。

相差十里便会有不同的天气景象,而同一座山的两面也是一面艳阳天,一面雨倾蓬。

云南第十八怪:四个竹鼠一麻袋:山区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笋。

食竹笋的鼠多肥硕,形壮与家鼠有很大差相异。

用这样的山珍待客真是赛过鸡鹅。

还有好多的怪异的吃法,比如―肉芽‖等,时间有限,下次再给大家讲吧,不过大家可是说说你知道的有哪些个怪异的吃法,看看能不能和云南的怪异吃法相比较~乌干达,一些当地人感觉自然、合理的习惯,在外人看来就是奇风异俗。

而人们对其采用何种态度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如乌干达的卡拉莫贾人就认为穿衣服会招致祸害;在一些部落里,如果哪个部落首领纳处女为妃或王后,那他会遭到所有族人的羞辱;甚至女性穿裤子都会遭受道德谴责。

不过,换种角度想以上诸多奇怪的习俗时,或许会有不同的感受:可能正是由于这些奇风异俗,才组成了乌干达的千姿百态。

穿衣服是不吉祥的爱美,讲究服饰,是人之常情,然而在非洲有例外。

乌干达东北山区的卡拉莫贾人就认为穿衣服是不吉祥的,会招致祸害。

在往昔殖民统治时期,卡拉莫贾地方被视为禁区,卡拉莫贾人亦被看作野人,不准与内地人接触。

由于长期与世隔绝,卡拉莫贾人便日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俗。

他们不管男女老少,皆不穿衣服。

男人和小孩通常全身一丝不挂,妇女有时只在下身兜一块兽皮。

乌干达政府曾在那里推行过强制穿衣运动,但遭到当地人的强烈反对。

个别穿上衣服者,其衣服也被愤怒的人们撕得粉碎,其人还在众人胁迫下,不得不将衣服碎片当场吞下。

禁止女生穿裤子在很多国家,裤子是极为普通的服饰,与―美貌女子‖无关。

然而,在非洲的一些传统部落中,女性穿裤子却属不道德行为。

她们必须着长度过膝的裙装方可出门。

为了加强对女生的―道德情操‖管理,位于乌干达东北部卡拉莫加地区的摩洛托中学2006年曾为整治校风而宣布―禁止女生穿裤子‖,以正视听。

摩洛托中学校长对这个规定作出了如下解释:―现在学校绝大多数女孩都穿上了裤子,像男孩一样自由出入于男生宿舍;尽管学校修建了新的围墙,但每到夜晚总有不少女孩翻越围墙和篱笆跑出去与男朋友约会,现在已有10多名妇女跑到学校大发雷霆,指责该校女生勾引她们的丈夫。

‖疯狂-女性图腾自梳女——一个神秘的女人部落清代末年,珠三角有一种特殊的风俗。

没结婚的女子,只要把辫子挽成发髻,就表示永不嫁人,独身终老。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梳女的身影已经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

但是在肇庆崇禧塔边,至今仍然住着10位―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生活自己养‖的自梳女,她们被认为是―中国最后一群自梳女‖。

在肇庆塔脚路,蜿蜒曲折的小巷深处,一座古老的大屋静居一隅,它的名字叫―观音堂‖,这也是自梳女们的家。

两百多年前,一位姓何的富家太太把它捐送了出来,让自梳女们可以有自己的栖身之地。

鼎盛时期,这里住了100多位自梳女,而今天,出入门宅就只剩下十位了。

在当地街道李书记的引见下,我们找到了其中一位自梳女––76岁的夏姑婆。

自梳女对陌生人比较排斥,可能是看在当地领导的份上,夏姑婆还是答应了带我们去―观音堂‖参观的请求。

一把古老的铁丝钥匙,木门打开了,蒙在观音堂上神秘的面纱,向一线记者掀开了一角。

大屋有4个房间,两个斋房,一个灶房,还有一个空房,在中间的斋房里供奉着三尊菩萨。

房内白烟袅袅,在天窗直泻而下的阳光下,分外宁静。

据说,以前的观音堂可很热闹,姐妹们在这里一起劳动、一起说笑,俨然就是一个大家庭。

现如今,故去的故去,搬走的搬走,当年热闹景况早已不在。

唯一保持的,是姑婆们每天都到这里来上香拜佛的习惯。

整理整理大屋,偶尔还小聚片刻,这里永远是她们的家,也是永远是她们精神的家园。

面对一线记者的来访,大屋里的人有些淡然,更不愿意多说什么,夏姑婆的背后又有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记者试探着与夏姑婆聊起来记者一开口就被拒绝,也许我们的到来,扰乱了她们宁静的生活,更不愿意打开尘封的记忆。

但是午饭之后,她们可能感觉到了记者的诚意,夏姑婆说她要去观音堂上香,并邀请我们一同前往。

这时,有一位姑婆来上香了,夏姑婆介绍说她姓赵,68岁了,但已经是姑婆里最年轻的一个了。

赵姑婆性格很开朗,对记者在场一点也不抗拒,对于自己―自梳女‖的过去,她也不避讳。

赵姑婆说,她自小就没有爸妈,13岁就来了这里。

20多岁就梳起。

夏姑婆说,在观音堂里的姑婆都要学编席,这也是她们这些年来赖以生存的手段。

但是现在买席的人越来越少。

自己也老了,干不动了,幸好每月政府还给210元的低保补助,否则生活实在难以为计。

为了节省,姑婆们都要把观音堂后院的鸡蛋花树的落叶拣起来,晒干了,可以当柴火。

掉到地上的鸡蛋花也是个宝,晒干了可以泡茶喝。

自己的头发自己梳,自己的饭自己煮,自己的苦乐自己享,自己的生活自己养。

这是自梳女们给自己的全部诠释。

时间的流逝,没有改变自梳女们的清贫,但时代的进步,却危及到她们内心圣殿----观音堂的安危。

房地产开发,让小巷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也让观音堂面临被拆的险境。

肇庆市文化广播电视局叶峥嵘局长跟记者说,自梳女其实是研究珠三角地区妇女运动不可空白的一页。

在这里他们将要好好保护。

观音堂看来是会永远的保存下来了,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随着一个又一个姑婆的老去,我们还会想起这里曾经居住过的这些,独自一人和命运抗争到底的自梳女吗?几十年来,任凭外面的世界风云变幻,她们的生活却依然故我,平静而淡然,祝福她们,健康长寿来源:新华网初潮式正身-看巴厘岛人的奇风异俗除―天堂岛‖、―艺术之岛‖、―木雕之岛‖等美称外,印尼巴厘岛还有―千庙之岛‖之称。

巴厘岛印度教的信徒占总人口400万的90%左右。

全岛神庙的总数近1.5万个。

在巴厘岛,无论商店还是政府机构,各种神庙随处可见。

在巴厘岛,一年中与宗教有关的节日多达198个。

人的一切活动都要以神的意志为宗旨,因此做什么事都要有规矩。

起名字靠抓阄在巴厘岛,什么时候坐立行走,什么时候奏乐上香,都是有一定之规,连岛上居民相亲结婚、怀孕生子、孩子命名、锉牙、葬礼甚至女孩月经初潮等都有相应的宗教习俗和仪式规矩,凡事都急不得乱不得,一切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