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汇总

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汇总
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汇总

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汇总

————————————————————————————————作者:————————————————————————————————日期:

文学概论知识总结

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

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

一、文学和文学观念

1、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2、最初的文学观念: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的形成是在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后的事情。

3、文学观念的多样性:○1广义与狭义之分;○2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文学的理解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解释。

4、艾布拉姆斯研究文学的坐标:

世界

作品

艺术家欣赏者

5、艾布拉姆斯的四类文学观念: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

6、中国“感悟说”文学观: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例: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7、“模仿说”的含义(来源、形成):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世界的再造和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8、“实用说”的含义: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的工具,常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从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这个思想促成了中国“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形成。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9、“表现说”的含义: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

10、“客观说”的含义: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11、对“什么是文学”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1各种文学观的形成受到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2文学本身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

12、文学观念的共识:审美性

13、狭义的文学观——审美的文学观。审美文学观的出现,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二、审美与文学

1、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性的两方面的理解:

○1语言形式是否具有“美”的特征,是各民族早期文学观共有的特点。

○2文学审美性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人类社会实践最基本最一般的性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

2、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实际上具有双重内容和意义:

○1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

○2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又成为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

3、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4、文学是“人学”的两层含义:

(1)第一层含义就是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从这层含义看文学作品的两个层面:

○1第一项是实际呈现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活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

○2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

(2)第二层含义是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

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5、文学是“人学”的依据:源于现实的人生经验和真实的生命感受。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

1、虚构的重要性: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

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属性。

2、虚构的含义:当现实生活的材料一旦脱离了原有的联系,背作家置于作品所设置的关系

中,它们就形成了新的内容、新的意义;这就是虚构。

3、文学虚构的意义:以“孤立”、“隔离”的方式,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

他是从文学应该高于现实生活的角度,从文学是对现实生活审美把握的角度,来解释文学的想象和虚构的。

4、文学虚构性与审美性的内在联系(互动关系):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

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

5、文学的主体性的含义: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特征。文本的意向性,是由

作者“捣毁”的世界和由他“重建”的世界共同组成的,由此形成了文学的重要属性,称之为主体性。

6、怎样理解文学的真实性:

○1文学真实性的实质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艺术真实并不等同生活事实。

○2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艺术真实”的观点: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是“神似”而不是“形似”。“神似”有“以形写神”和“离形得似”两种见解。“以形写神”把形似视为实现神似的前提和条件。“离形得似”认为“神似”必须“离形”。

○3西方文论中关于“艺术真实”的观点:以“模仿”论的文学观为基础,偏重于强调文学形象与摹写对象的契合,二者的相似性与符合度是其判断文学真实与否的重要标准。

西方的艺术真实论是本质真实论。

7、怎样判断文学的真实性:

○1衡量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这是艺术真实最基本得要求;

○2衡量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满足对真实情感的需要,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3衡量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是指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

一、文学形象的含义

1、文学形象性的含义:

○1总体上看:文学用感性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而不是用概念的语言文字表达。

○2用“意象”或者“象”来描述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形象,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相

当重要的美学和诗学概念。

○3形象的含义一直在不断的变化。

○4“形象”的概念逐渐被“意象取代”,“形象”开始成为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用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专指诉诸于视觉想象的物象。

二、语言、形象、意象

1、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意象

2、语象的含义: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

3、比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特点的含义:所比的事物需要有相同之处,否则无法相比;

所比的事物又需要不同之处,否则无法相分。“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4、描摹型的形象的特点: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

5、文学理论中意象的含义:指一种意识之象,表示残留在感觉中的映像。文学理论则把意

象视为文学形象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6、意象与描摹形象的区别:作家的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

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是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7、意象创造上中西方文论的倾向:

○1中国文论“意象”的倾向: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景结合,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是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

○2西方文论“意象”的倾向: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8、思想情感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现得主要对象。

9、抒情写意文学形象的特点: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10、王夫之论“意”与“象”的关系:

○1王夫之明确的把“诗”和“志”、“情”、“意”加以区别。“诗言志”,“诗缘情”,但是“志”、“情”、“意”并不等于诗;

○2对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情景说:“情”和“景”是审美意象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审美意象的创造不能孤立地写景,另外一方面,审美意象也不可能仅由情来构成,无景之情也是“虚情”,直接表达情感有时候反而容易流于空泛,难以感动他人。

11、意境的含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

○1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特点是情景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来。

○2意象在形象结构第二个层面的展开是境生象外,通过意象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

○3意象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

1、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的特点

2、间接性的含义: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

能一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的被感知。

3、心象性的含义:文学形象实质上是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

4、概括性的含义: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远远大于个别

性和具体性的内涵。

5、符号性的含义:把文学形象视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

象征意义,使我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去自觉地追寻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

第三节语言的艺术

一、文学和语言

1、语言对于文学的作用:

○1形成文学特征;语言的艺术;

○2形成文学语言的基本观念——语言工具类

○3推动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有效表达的修辞

2、根据表现媒介不同给艺术的分类: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

3、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传统文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观念的不同,即是传统文学

理论基本上是在修辞学的层面上讨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关注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属于“语言工具论”的范畴。而当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内来研究。

4、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的集中体现在结构、话语和互文性对文学活动的制

约上:

○1结构的含义: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2话语的含义: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态,其特点是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语言单位或文化代码。

○3互文性的含义: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

1、文学活动中“言意矛盾”的为三种类型:

○1“文文不逮意”。“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

A.“意”丰“言”寡 B。意义太多,太复杂,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

的表达。

○2“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3“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这类矛盾发生在感受、运思的过程中,其表现为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可能会影响人的感觉与思维,从而限制了个体感受和思想的形成。

2、言意矛盾三种类型必须克服的两种困难:

○1第一种困境来自文学传达过程中的言意矛盾,讲究修辞,对日常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强化文学语言的表现性和形象性,是文学克服这种困难经常采用的言说策略;

○2第二种困境是由更深刻也更内在的言意矛盾造成的,它发生在感受和思想生成的过程中。显然,只有面对现实,投入生活,坚守、执著于个体对人生的切身体验和感受,才有可能走出这种困境。

三、语言艺术的特点

1、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语言艺术的三个特点:

第一,广阔性。语言艺术的表现很少受时空的限制,具有审美把握人生的巨大的容量。

第二,深刻性和细腻性。深刻的细腻的传达思想感情,表现人的心理生活。“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同人的思维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第三,普遍性。语言的丰富表现潜力拓展了文学的审美空间,使文学在把握人生上成为最自由、最带普遍性的艺术种类。

第二章文学文本与文体种类

第一节文学文本

一、文学文本的含义和结构

1、“文本”与“作品”的区别就在于,“文本”概念淡化了“作品”的从属性而突出了“作

品”的独立性。

2、“文本”的含义:是指一部文学作品的实际存在方式,用利科尔的话说,“文本就是任何

由书写所固定下来的任何话语。”

3、英加登对文学作品(文学文本)的层次划分:A、词语声音和语言构成一个更高级得现象

的层次;B、意群层次:句子意义和全部句群意义的层次;C、图式化外观层次,作品描绘的各种对象通过这些外观呈现出来;D、在句子投射的意向事态中描绘的客体层次。4、文学文本的结构层次

(1)语言层(语音和语义)

文学文本在语义层面和非文学文本的不同特点:

○1非文学文本为求得交流效果的直接性和透明性,在语义方面往往追求明确而单一的效果。

○2文学语言具有多义朦胧、含蓄蕴藉的特性。

(2)现象层

A、有无现象层是区分文学文本与非文学文本的根据之一。

B、现象层的地位:在文学文本构成中,现象层居于核心地位,它既是语言层得

所指,又是意蕴层的载体。现象层得这个特点也是我们判断文学文本审美价值的

重要根据。

C、抒发主题情感是抒情文本的基本特征。

(3)意蕴层

意蕴层的重要性:文学文本价值最终取决于它所蕴涵和显示的审美意味。正

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意蕴层是文学文本构成中不可或缺的成分;意蕴是

否丰富、深厚,直接影响文学文本的审美价值;意蕴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

(4)文学文本三个层次的总体关系:文学文本是由这三个层次所构成的、有深度的统一体,上一层次是下一层次的形式化显现,而下一层次则给上一层次提

供了存在的内容和依据。其中现象层具有中介连接的作用,文学形象在与文

学语言和文学意蕴的双重关系中体现了文学文本的内容与形式的辩证统一。

二、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

1、文体意识的形成是文学意识成熟的一种标志

2、体裁分类理论的意义:

○1具体文本与总体文学的中介;

○2作者创作与读者阅读的纽带;

○3文学传统与个人写作的桥梁。

3、文学文本的体裁分类既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又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

(1)历史性。原因:因为体裁分类的结果总要适用于文学史上已经存在的大量文学文本,而且对于将来一定时段内可能出现的文本能够起到基本的定位和归类作

用:体裁分类既有总结性,又有前瞻性。

(2)理论性:因为文学文本分类作为文学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在一定的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分类所依据的理论对文本的着眼点、切入角度不同,分类

的结果就会有相应的差异。

4、韦勒克认为文本分类的依据:

第一,外在形式。特殊的格律或结构。

第二,内在形式。如态度、情调、目的等以及较为粗糙的题材和读者观众范围。

5、体裁分类法:

第一,二分法;

A、国内:韵文和散文

B、国外:亚里士多德分为史诗和戏剧

第二,三分法:

三分法取代二分法,把文学文本分为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

第三,四分法

A、弗莱四分法:戏剧、叙事诗、抒情诗、小说

B、我国四分法:诗歌、小说、散文、戏剧

第二节诗歌

一、诗歌和抒情

1、诗的文体界定:讲究韵律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含蓄的表现情感与思想的文体。

2、诗歌的主要特点:抒情性和语言的韵律性

3、抒情诗的地位:中国一开始就得到了高度肯定,叙事诗在西方文学中一直代表着正宗,

直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后,抒情诗的文学地位才有了变化。

4、诗歌抒情性的体现:首先体现在选择和处理上。

5、对诗歌抒情性的理解:诗歌抒情性不应狭义理解,“诗言志”对中国诗歌有着深远的影

响,后来虽然有“缘情”一脉,但“情”和“志”始终都是密切的联系。情感和想象不仅诗歌的内容的构成因素,而且影响到诗歌的语言、结构和形式。

二、诗的语言和结构

1、节奏和韵律是诗歌语言的基本要求。

2、节奏的理解:诗歌语言对日常语言的“背离”,这种“背离”首先表现为诗对日常语言

的提炼乃至变异,诗歌要以尽可能经济的语句表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使每个词都有极强的表现力,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诗歌甚至会使得语言发生扭曲和变形。表现为对规范句法的“破坏”。节奏本身就是情绪、情感的构成部分。

3、韵律的要求(中国诗歌):狭义上的古代中国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唐代以前的古

体诗,或称古风、古诗,除了押韵,并没有严格的格律要求,产生于齐梁、形成于唐代的近体诗,则在诗歌的字句、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精细的格律限制。

4、诗歌语言追求对日常语言的“背离”和向日常语言的“回归”这一对矛盾,突出反映了

诗歌既要格律形式,又不能陷入格律形式的矛盾境况。

三、诗的意象和意境

1、诗的意象的含义::指那种蕴涵着特定意念,让读者得之于言外的艺术形象。其中的“意”

大致指意念、意蕴,“象”指经过意念、意蕴点染的物象;“意象”即表意之象、寓意之象、见意之象。

2、意象创造和运用的条件:

○1诗人个体

○2民族的心理结构、文化背景、和文学惯例、业已存在的诗歌意象体系的制约,甚

至和人类共通的心理有关。

3、意境的含义特点: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或审美

境界,具有“境生于象而超乎象”的特点。意境还具有创造的主观性、内涵的不确定性和感受的意会性。

4、意境包括了境和意两个方面。其中意在构型和表意两个环节居主导地位。

5、意境在构型和表意上的特点:

○1虚化:指作家对具体物象及相互关系不作工笔式的实写描绘,而是跳跃式的大笔虚写乃至不写,,因而使得诗歌呈现出不同程度的空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体味和天地,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2集合性:指构成意境的各种物象不是支离破碎的罗列和堆砌,而是紧密和谐地联

系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构建成生动的环境、场景、氛围,从而形成立体感和空间

感。

6、意境的表意对绘形的作用:

○1主导性:根据主观意念对客观事物的面貌和性质作种种渲染和改造,对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作种种调整和虚构。

○2超越性:指意境所包含的意蕴不但超越了具体物象,而且多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言有尽而意无穷。

○3哲理性

第三节散文

一、散文与感受的抒发

1、散文的概念:

○1“两个相对”:散文和韵文特别是和诗歌相对的概念;在我国古代,散文还是和骈文相对的概念

○2“广义和狭义”:广义:着眼于语言特点的散文概念是一个广义的大散文概念,非文学性的散文也在其内。狭义:与诗歌、小说、戏剧并举,成为独立的文体。

2、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根本区别(散文的文体内涵):

文学散文与非文学散文的根本区别并不在于是否讲究语言形式之“美”,是否讲究修辞技巧,文学散文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它是对人生审美感受或感悟的抒发,而非文学散文则不以这种审美表现为目的。

3、广义的抒情散文:

○1抒情性散文:一般有较多的情感成分,对狭义的情感抒发倾注了较大力度,和诗歌有更多相近的成分。

○2记叙性散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但感受的抒发却是叙述的主线,贯穿于叙述始终。

○3议论性散文:虽然以议论为主,但是文学散文的议论却是在叙事或描写的语境中,融合了较多的抒情成分。这类散文对于提升散文整体的审美特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自由和自然的形式

1、散文的特点;

○1题旨集中性,结构形式灵活性;

○2抒发感受决定了散文语言具有质朴自然、随性而谈,娓娓动听的特点。

第四节小说

一、小说与叙事

1、小说的本质特性:叙事性、虚构性

(1)叙事性

A、含义:叙事就是讲故事,它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用话语讲述一系列事件的过程。

B、叙事原则:接续和转换

C、接续: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在因果关系之上的连续发生,即一个事件如何引发

和推进了另一个事件;

D、转换:由于事件之间的内在冲突关系而产生的事态变化,比如人物所处的情景

由好变坏,主人公从出走到归家等。

E、叙事顺序:叙事需要按照一定的秩序在事件与事件之间建立一种联系或关系,

其不仅具有安排叙事脉络的形式作用,更重要的是通过叙事关系的建立,给事

件赋予了新的意义。

(2)虚构性

虚构性的含义:虚构不等于虚假,在文学艺术中,虚构处于真实与虚假之间。

文学叙述赖以存在的条件是,叙述者或叙述手段的存在,以及叙述事件的不存

在。强调小说的虚构性,主要目的不在于显示它与真实的界限,而在于小说叙

事的可能性与自由性,展现小说对于可能世界的构建和描绘。

2、小说的文体界定: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形成的、有一定长度的、虚构的叙事文体。

二、故事和人物

1、情节叙述的两个特点:

○1对事件原因和过程的描述为塑造形象、挖掘事件的蕴涵留下了广阔的空间,情节的展开使故事呈现出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生活矛盾,从而为小说审美地表现人生提供了某种可能;

○2叙事顺序即情节的构成、展开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需要叙事技巧。

2、小说叙事的三个基本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的两类人物观:

○1一类是功能性的人物观:认为人物的意义体现于人物情节中的作用;人物应绝对从属于情节;

○2心理性人物观:认为人物的心理或性格具有独立存在的意义;把人物视为小说的首要因素。

4、福斯特对人物类型的划分:

○1“圆型人物”:性格复杂丰满、人物具有立体感的特点,这些人往往有一个核心性格,同时又体现出不同的性格侧面和层次。

○2“扁型人物”:也称为“静态型的”,认为这种人物易于漫画化或抽象的理想化。

二、叙事理论

1、叙事研究的三个基本层面:

(1)故事层面:

○1关注焦点:小说的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的关系。深层结构体现着作者对世

界的认知倾向,小说人物的角色定位以及人物与行动之间的内在语义关系

等。表层结构体现了从有限数量的基本结构中生成故事的无限变体,其特

性体现在小说语言的线性序列控制着读者的注意力。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18春《文学概论》作业-4

一、单选题 1. (4分)诗歌创作乃是诗人心灵与外在景物相互触发、彼此整合的过程。这个观点,一般称为 () ? A. “感物”说 ? B. “养气”说 ? C. “胸有成竹”说 ? D. “镜子”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2. (4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此语出自() ? A. 白居易 ? B. 柳宗元 ? C. 周敦颐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3. (4分)文学作品反映社会生活、传达作家体验所达到的准确清晰与概括深刻的程度,这是文学作品的 ? A. 创造性 ? B. 真实性 ? C. 倾向性

? D. 艺术性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4. (4分)朱光潜认为文章的“第一件要事”是() ? A. 情感体验 ? B. 声音节奏 ? C. 语词形式 ? D. 逻辑结构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5. (4分)在文学活动中,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含与意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能力,称为() ? A. 艺术直觉 ? B. 艺术灵感 ? C. 艺术想象 ? D. 艺术情感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6. (4分)文学的整个活动过程一般是指() ? A.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消费接受

? B.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流通收藏 ? C. 创作出版、复制生产与消费接受 ? D. 创作出版、发行传播与购买占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7. (4分)从近代叙事观念来看,最重要的叙事作品样式是( ) ? A. 电影文学 ? B. 电视文学 ? C. 戏剧 ? D. 小说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8. (4分)西方文学史上第一个自觉的文学思潮是() ? 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 C. 古典主义 ? D. 现代主义 纠错 得分: 4 知识点:文学概论 9.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创作于批评 的最高标准,忽视作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中一味的情 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 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现人物的心理,杜十娘的出身青楼,对爱情的渴望,以及遇人不淑的事件决定了杜十娘必死的结局。又如在《红楼梦》中,林黛玉身在封建社会,其地位与性情以及过分看重爱情,注定她的宿命。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未得到爱情暗示了她的死亡。 2)形象性:事物的外形是怎样的,抓住外在具体的东西。可以以外写内,例写“愁”,将 情感化具体形象,切忌将情感抽象化,或长篇大论,应找具体“意象”,融入主体感情。 3)情感性:文学以人为中心,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而且文学形象带有主体创作色彩,文 学是有情感的价值趋向与判断,没有纯客观的形象。例如“一切景语皆情语”。审美主体将情感移情到审美客体上。 4)无功利性:文学有求真、从善的功能,最终为了求美,这里的美指的是崇高的美,壮美。 例如悲剧,美在其悲剧性,表现主人公的抗争性。文学不追求直接的功利性,而是追求情感的体验,例如歌德诗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艺术影响很大,艺术追求积极健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学功能存在的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家池上,江淹浦畔”,隔) 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 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驱力,包括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这是文学创作的开端。 9.创作动机:创作动机是指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作家有某种思想感情需要传达,或要赞美、批评某种现存事物,或要互换某种新的社会变革等,心中有所积郁,不吐不快,于是产生了创作动机。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

1.再现论与表现论 再现论:文学是对现实的模仿,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是再现论的奠基人。在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是《二言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再现当时人类的生存环境。 优点:①对文学艺术的源泉做出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②十分重视文学艺术的认识价值。 ③引导作家深入生活。 缺点:①没有分清艺术与科学的界限, 认为两者的本质都是给人以真 知,只不过科学是以概念来把握 生活,文学以形象来反映生活。 ②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逼近生 活,以忠于现实,逼肖现实作为 创作于批评的最高标准,忽视作 者对生活的情感体验。 表现论:文学是心灵的表现。如中国文论中意境的范畴,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外国文论应追溯到柏拉图,他的“迷狂说”是表现论的理论基础,

认为文学艺术陷入迷狂。真正对此理论作出贡献的是康德,认为知、情、意三者同样重要,作者主要表现情感。康德的表现论是是有审美标准的,理性的。此外还有弗洛伊德的“冰山理论”。 优点:重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揭示 了文学与科学的区别,指出文学 不属于认识而属于情感领域。 缺点:①把主观与客观完全对立起来, 割断情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导 致创作中情感源泉的枯竭。 ②把情感与认识对立起来,割断 了情感与理智的联系,导致创作 中一味的情感的宣泄。 ③把表现与规范对立起来,把表 现等同于天才、灵感。 2.文学审美的特殊性 文学审美的特殊性表现在: 1)整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文学中,生活是 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中,人是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整体。例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以外写内的文学手段,通过人物行动、外貌等表

汉语言文学文学概论知识点整理培训讲学

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 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 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 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 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 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 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 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 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 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文

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 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 :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池塘生春草不隔,“谢家池上,江淹浦畔”,隔)文学创作过程(创作动因、艺术构思、语言呈现)、文学创作心理机制(艺术直觉、艺术情感、艺术想象、艺术理解)、文学创作的主体条件和追求(作家与生活体验、思想道德修养与文化艺术素养、创作个性与独创性、创作自由和社会责任)创作动因:创作动因是指作家生活体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产生的创作精品文档

大一下学期文学概论提纲及知识点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 1.文学活动系统的构成关系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学理论的任务 ①世界是文学活动产生和存在的物质基础,更是文学作品再现或反映的对象; ②作者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不仅是写作的主体,而且也是把自己对世界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③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通过阅读作品而与作者达成沟通; ④作品是作者的创造物和读者阅读的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 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2.最早的文学理论称为什么? 诗学诗论 3.文学原始发生的学说主要有那些 巫术发生说、宗教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劳动说 4从古至今,文学至少有着哪些含义? 文学的文化含义、文学的审美含义、文学的通行含义、 西方关于文艺心理方面的有哪些学说? 净化说、移情说、心心理距离说、直觉说、审美态度说、无意识升华说 5.文学话语应包含那些内容? 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 6. 什么是话语蕴藉?文学作为话语蕴藉具有的几层含义?分别是什么?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典型形态是什么?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两层含义;分别是:①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蕴藉着话语的活动,主要是指文学性质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造和接受过程,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②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的话语要有蕴藉的属性;含蓄和含混 把文学艺术看成是审美意识形态,意味着文学艺术是社会艺术形态的变体,它既具有何种性质? 既具有意识形态的性质,又具有审美的性质。 7. 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是什么?社会生活 8. 文学创造就是以什么为原料的生产活动?话语 9. 历来文学创造主体的种种解释? ①.主体即“模仿者”与“创造者”②.主体即“旁观者” ③.“移情者”④.主体即“集体人” 作家是体现着人类集体无意识的精神生活的人 10.文学创造的全过程可以划分为哪三个阶段? 发生—构思—物化 11.什么是艺术发现?艺术发现的特点是什么? 艺术发现是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的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倾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或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特点:A.灵感妙悟特征.B. 理智性. C.情感体验性,包含有内在体验。 D.未改变原物、是对事物本质的独创,是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发现新质素,见别人所未见。 12.什么是灵感?其表现形态是什么? 灵感是创作过程中由于思想高度集中、情绪特别高涨而导致感悟和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其表现形态是对某一对象或某一问题的突如其来的顿悟,它有着偶发性、短暂性、亢奋性、创造性以及动静相济性等特征 表现形态:①.从产生过程看,不期而至、偶然突发 ②.从主体状态看,专注敏捷、亢奋紧张。 ③.从创作效果看,超常独特,富有创造性。 ④.需要长期积累,艰苦探索。 ⑤.偶然触发,妙手自得。触发的媒介各有不同。 13.构思方式有哪几种?综合、突出、简化、变形、陌生化、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1、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 6、文学材料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简答与论述: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再次。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甚至价值增值性。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且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②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迹。文

文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 1、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 2、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 3、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4、文学的超越性就是指文学通过艺术想象与审美理想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获得心灵自由的特性。 5、文学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具有间接性、精神性、超越性的特点。 二、解释基本概念:文学的倾向性;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间接性 1、文学的倾向性:就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首先,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就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其次,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 2、文学的形象性:形象性就是指文学创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性。首先,形象性就是文学艺术之美的重要体现。其次,文学形象就是有创造性、有生气、有意蕴的形象。 3、文学的间接性:就是指文学具有通过阅读语言符号而间接地在内心唤起形象画面的特性。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中的形象不具有直观性,它以语言文字符号为中介,通过读者的想象与联想才有可能间接地被感知。 三、问答题: 1、为什么说文学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人的观念领域的反应,同时又通过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以及与其她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影响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与变革,所以,文学就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2、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有哪些主要特征? 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就是作家依据一定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对社会生活进行的艺术创造,具有认识性、倾向性与实践性。 (1)认识性。认识性就是指文学帮助人们认识自然、社会与精神世界的特性。首先, 文学就是客观世界在作家主观世界中反映的产物,可以通过文学认识丰富的社会生活。其次,文学作品蕴含着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可以通过文学参悟生活的真谛。第三,文学通过艺术形象对社会关系进行整体把握,可以通过文学认识社会生活的本质。 (2)倾向性。倾向性就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首先,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就是文学倾向性的主要表现。其次,文学的政治倾向性与思想倾向性必须与文学的真实性相统一,倾向性应当从场面与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3)实践性。实践性就是指文学反映社会实践而又能动地作用于社会实践的特性。首先,文学的实践性经常体现为对政治实践的直接影响。其次,文学对经济、社会的变革也会产生深刻影响。第三,文学对社会实践的作用通过改变人的精神与观念间接实现。 3、文学的审美属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审美属性,具体表现为情感性、形象性与超越性。 (1)情感性。情感性就是指文学表达情感并以此激发读者共鸣、促进社会情感交流的特性。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t试卷(精品)

文学概论(一) 总分:99 一、单选题(共19题,共19分) 1、文学文本的文法层面的构成要素有()(1分) A:语法、逻辑、修辞 B:声调、语调、情调 C:词法、句法、篇法 D:字法、词法、句法 2、“意象”的源头可上溯到()(1分) A:《周易?系辞》 B:《庄子》 C:王充《论衡》 D:叶燮《原诗》 3、以下不属于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是()(1分) A: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 B:创作动机的发生 C:艺术构思过程 D:艺术传达、修改与润色 4、汪曾祺说:“一篇小说,要有一个贯串全篇的节奏。”这是指小说注重()(1分) A:结构 B:节奏 C:格律 D:押韵 5、托尔斯泰认为,抒发情感就是()(1分) A:显露情感 B:投射情感 C:表现情感 D:传达情感 6、20世纪提出文学文本四层面说的西方文论家是()(1分) A:艾布拉姆斯 B:艾略特 C:英加登 D:苏珊?朗格 7、明末清初评点《水浒传》的批评家是()(1分) A:毛宗岗 B:金圣叹 C:脂砚斋 D:张竹坡

8、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叫做()(1分) A:情节 B:情景 C:故事 D:场景 9、决定文本时间长度的条件是()(1分) A:故事时间的长短 B:叙述语言的长短 C:叙述节奏的快慢 D:叙述时距的变换 10、作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叫做()(1分) A:创作冲动 B:创作动机 C:创作构思 D:创作经验 11、西方传统上的“三分法”把文字作品分为()(1分) A:诗歌、小说和剧本 B:诗歌、小说和散文 C: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戏剧作品 D:叙事作品、抒情作品和影视作品 12、西方第一个有系统的理论纲领和自觉的文学观念的文学思潮是()(1分) A:浪漫主义 B:古典主义 C:现实主义 D:现代主义 13、在德国,最早提出“特征”概念的是()(1分) A:黑格尔 B:希尔特 C:歌德 D:席勒 14、构成抒情作品的必不可少的一个条件是()(1分) A:意与境浑 B:真情实感 C:客观真实 D:典型环境 15、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称为()(1分) A:情调 B:气势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知识点整合

00529《文学概论》自考复习必过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观念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学科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史:是一门历史地和具体地考察文学发展状况、经验和规律的学科,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3、文学批评:是一门及时地评论同时代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以及其他相关问题的学科,也是文艺学不可缺少的分支学科。 4、文学四要素: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提出。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5、广义文化概念提出者:英国人类学家泰勒;英国文学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中国梁漱溟。狭义文化概念:《现代汉语词典》;符号论文化概念:德国现代哲学家卡西尔。 6、马克思、恩格斯在哪些着作中提出意识形态理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德意志意识形态》。 7、提出文学中“心”与“物”的关系理论的作者与论述:刘勰“心物交融说”;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诗人对于外物的感受,所引起的感想是无穷尽的,描写事物的神情和外貌要根据景物写,辞藻和音调的运用则要联系自己的心情反复斟酌。“与心徘徊,随物婉转”。德国古典作家歌德,艺术家既是自然的主宰又是奴隶,现实是客观的,作家对现实的反映是能动的。 补充 1.再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即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摹仿或再现。 2.表现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与“作家”的关系,即认为作品是作家情感的自然流露、表现、传达。 3.实用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认为文学是一种工具,可以为某种社会目标服务。 4.客观说:在文学四要素中,把作品抬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步,认为作品一旦从作家的笔下诞生之后,就获得了完全客观的性质,它既与原作家不相干,也与读者无涉,它从外界的参照物中孤立出来,本身是一个“自足体”,出现了所谓的“客观化走向”。 5.体验说:在文学四要素中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的体验这种关系,强调读者阅读作品是体验和现创造。 6.文学的定义: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会的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聚着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7.符号论的文化概念:从符号学的角度看,文化是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意义的总和。这个观点是由德国的现代哲学家卡西尔提出的。 8.品质阅读:是指“试图尽可能完全地把握作品的肌质,表示首先注意到语言中的各种要素,重音和非重音,重复和省略,意象和含混等等,然后由此向人物、事件、情节和主题运动。这是就西语而言的,若是论汉语文学中‘品质阅读”则是读者阅读是首先关注文本的用字、比兴、押韵、平仄、对仗和用事等,进一步再延伸到对情景的描写或人物、情节的叙述的理解。 9.价值阅读:通过对作品的阅读和理解,发现作品的价值意义,尤其是其中的文化意义。11.审美:审美是心理处于活跃状态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的条件下,对于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2.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

全国统考文学概论s试卷(最新)

文学概论(一) 总分:100 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 1、在西方,最早提出“寓教于乐”的人是()(1分) A:卢克莱修 B:西塞罗 C:贺拉斯 D:朗吉弩斯 2、缺少了塑造形象的单位,就会损失故事的()(1分) A:完整性 B:连续性 C:思想性 D:生动性 3、与故事时间前后顺序不同的叙述次序统称为()(1分) A:顺时序 B:逆时序 C:倒叙 D:插叙 4、“一个伟大抒情诗人有力量使得我们最为朦胧的情感具有确定的形态”,说这句话的人是()(1分) A:布洛克 B:克罗齐 C:卡西尔 D:科林伍德 5、福斯特把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区分为()(1分) A:典型人物与类型人物 B: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C:表意人物与象征人物 D:悲剧人物与喜剧人物 6、刘勰“设文之体有常,变文之数无方”的说法强调的是文体的()(1分) A:通变 B:格调 C:风骨 D:体性 7、威克纳格认为史诗和戏剧诗人的风格属于()(1分) A:想象的风格 B:智力的风格 C:情绪的风格

8、认为风格是“作家消除自己和读者之间的一切隔阂的能力”的作家是()(1分) A:托尔斯泰 B:高尔基 C:高尔斯华绥 D:狄更斯 9、中国最早的诗论是()(1分) A:《二十四诗品》 B:《典论·论文》 C:《文赋》 D:《毛诗序》 10、从本质特征来看,艺术想象是一种()(1分) A:科学活动 B:认识活动 C:思想活动 D:审美活动 11、意境论的源头可上溯至()(1分) A:《老子》 B:《论语》 C:《孟子》 D:《庄子》 12、主张把历史的观点和美学的观点相结合的批评方法是()(1分) A:后结构主义的批评方法 B: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 C:英美新批评派的批评方法 D:女权主义的批评方法 13、李清照的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在音律上的特色是()(1分) A:叠韵 B:叠字 C:重复 D:双声 14、文学有通俗文学与高雅文学之分,通俗文学有时又称为()(1分) A:严肃文学 B:纯文学 C:精英文学 D:大众文学 15、提出“得意而忘言”这一观点的是()(1分) A:孔子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一、名词解释 1.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总的指导,从理论的高度和宏观的视野上阐 明文学的性质、特点和规律,建立起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方法。 2.精神生产:精神生产指的是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 进行的对自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和艺术等活动都属于精神生产。 3.召唤结构:召唤结构的说法是接受美学的一个概念,由德国着名接受美 学理论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指艺术作品因空白和否定所导致的不确定性,呈现为一种开放性的结构,这种结构本身随时召唤着接受者能动的参与进来,通过想象以再创造的方式接受; 4.陌生化:实质在于不断更新我们对人生、事物和世界的陈旧感觉,把人 们从狭隘的日常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摆脱习以为常的惯常化的制约,不再采用自动化、机械化的方式,而是采用创造性的独特方式,使人们面对熟视无睹的事物也能有新的发现,从而感受到对象事物的异乎寻常及非同一般。 5.文学典型: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出 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 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 读者这种据以阅读文本的既定心理图式,叫作阅读经验期待视野,简称

期待视野; 7.视角:视角是作品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角度,根据叙述者观 察故事中情境的立场和聚焦点而区分; 8.典型:典型的意思是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二是有代表性的,指作者用 典型化方法创造出来的具有独特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的艺术形象 9.意境: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 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他同文学典型一样,也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10.艺术真实 (P158) 它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性感知与艺术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的内蕴,特别是那些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二、简答题 1.什么是灵感和直觉p134(灵感和直觉) 灵感是在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活动中,由于艰苦学习,长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来临时的突出特征是非预期性和转瞬即逝性,不及时捕捉就难以再现。 直觉主要是作家凭借过去的知识积累、过去的经验,已有的、炉火纯青的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并与目前所专注的思想趋向、情绪趋向等相结合,对某种事物或现象做出的突破向顿悟。 灵感是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它获取的是成熟的答案,其发生

文学概论 知识点总结 河南大学

文学概论 2014年1月10号 14:30—16:30 填空 1*20 20 选择 2*20 40 名词解释4*4 16 简答题 2*8 16 论述题 14*2 28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记者” _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 法国丹纳《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 文学作品的四个基本层面:字音层、意义单元、图示化方面、被再现的客体 ——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 黑格尔提出的层面是“形式”“意蕴” 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言、象、意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巫术与文学的关系:英国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一书 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英国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中提出了“艺术是一种有意味 的形式” “必定存在着这样一种性质,没有它,一件艺术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从最低程度上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毫无价值的。这一性质是什么呢?为一切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的 对象所共同禀赋的性质,是什么呢?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建筑],沙托尔[大教堂建筑]的 窗户中,在墨西哥的雕塑中,一只波斯陶碗,中国的壁毯中,在帕杜瓦城的乔托的壁画中,以及普桑,弗兰切斯卡,塞尚的杰作中,普通存在着的一种性质是什么呢?只有一种回答 似乎是可能的,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上述每一件艺术品中,线条与色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那些形式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些线与色的联系与结合,这些在审美意义上美妙动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汇编

名词解释: 1.文学四要素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 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 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 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 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 3.艺术构思 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 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 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 6.文学材料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8.话语蕴藉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 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 10.隐含的读者 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简答与论述: 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 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 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文学概论复习笔记 文学观念 名词解释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记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以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自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审美: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认识性:以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文学概论总结

文学概论总结 I 填空、选择 1.黑格尔把文学分为象征型、古典型、浪漫型 2.一般分为现实型、理想型、象征型,中国古代的代表分别是《诗经》、《楚辞》和《庄子》 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4.文学传播的四个阶段分别是口头传播、书籍传播、视听传播及电子网络传播和大众传播。 5.期待视野是哪三个层次:言语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 II 简答、论述 1.请简述现实型的基本特征 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再现客观现实。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旨。他强调立足客观现实,忠实现实,对现实做冷静的观察、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二是写实的方式。 这是现实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他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以描写见长,不夸张,不变形,真实的体现客观事物感性状貌。 2.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表 现性和虚幻性。 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表现主观理想。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旨。它突出主观因素,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艺术的创造一个理想的世界,表达作家超越现实的主观愿望。 二是直接抒情的方式。这是理想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的情感态度主要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而不像现实型文学那样不动声色地将情感隐藏在客观事物的描绘之中。 3.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给予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其基本特征是暗示性 和朦胧性。 这要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寄寓审美意蕴。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旨。这种意蕴或是侧重客观现实,或是侧重主观感受,都往往有某种超出具体、个别现象的抽象、概括、朦胧的性质。二是暗示的方式。这是象征型文学的主要艺术手段。它侧重以间接的方法去暗示客观规律和主观感受,往往塑造变形的、虚拟的假定性形象,启发读者去体味象外之意。 4.请简述文学作品的三个文本层次 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有三个层面,有言语层面、形象层面和意蕴层面 文学言语层面:指文学文本首先呈现于读者面前、供其阅读的具体语言系统。这个系统中的言语与一般的言语有明显不同:作为文学言语,它不但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凝练性、音乐性,还具有内指性、心理蕴含性和阻拒性。因而它是一种审美性的语言。 文学形象层面:文学形象是读者在阅读文学言语系统过程中,经过想象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它具有如下特征: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是个别和一般的统一;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文学意蕴层面:指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等各种内容,属于文本结构的纵深层次。它一般又可以分出三个不同的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和审美意蕴层。

文学概论 知识重点

文学概论 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记者” _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影响文学创作和发展的三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 法国丹纳《艺术哲学》《英国文学史》序言 文学作品的四个基本层面:字音层、意义单元、图示化方面、被再现的客体 ——波兰现象学派美学家英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 黑格尔提出的层面是“形式”“意蕴” 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言、象、意文学言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意蕴层面 巫术与文学的关系:英国詹.乔.弗雷泽在《金枝》中较早提出了巫术与文学的关系问题 文学一词最早见于: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一书 艺术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英国克莱夫·贝尔在《艺术论》中提出了“艺术是一种有意味 的形式” “必定存在着这样一种性质,没有它,一件艺术品就无法存在,有了它,从最低程度上说,没有一件艺术作品是毫无价值的。这一性质是什么呢?为一切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的 对象所共同禀赋的性质,是什么呢?在圣·索非亚[大教堂建筑],沙托尔[大教堂建筑]的 窗户中,在墨西哥的雕塑中,一只波斯陶碗,中国的壁毯中,在帕杜瓦城的乔托的壁画中,以及普桑,弗兰切斯卡,塞尚的杰作中,普通存在着的一种性质是什么呢?只有一种回答 似乎是可能的,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在上述每一件艺术品中,线条与色彩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结合在一起:那些形式以及各种形式之间的联系,都激发起我们的审美情感。这些线与色的联系与结合,这些在审美意义上美妙动人的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而‘有意味的形式’则是所有视觉艺术中普遍存在的性质。” 文以气为主:曹丕《典论·论文》提出“文以气为主”,强调作家创作个性的重要性 作品的形式价值: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作品的形式价值, 是文学性或特异性,由此提出“陌生化概念” 陌生化概念: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书中提出“陌生化概念” 中西方最早研究文学的科学:称为“诗学” “意象”:这一审美的范畴,最早出现在《周易*系辞》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名词解释:?1.文学四要素 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文学四要素图示,文学实际上由四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四要素分别是作品、世界、作家和读者,他们之间具有确定的结构关系。 2.意识形态 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创造,根据威廉斯归纳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意识形态至少三层意思: 第一,意识形态是指特定阶级或集团的信念体系。?第二,意识形态是各种幻觉的信念体系,尤其是说位的虚假观念或意识,与真知或科学形成对照。?第三,意识形态是意义和观念的一般产生过程。?3.艺术构思 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创作冲动的驱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4.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5.陌生化?以作者或者人物似乎都未见过此事物,以陌生的眼光描写,以消解“套板反应”,使读者产生某种新奇感的构思方式。如曹雪芹与刘姥姥?6.文学材料 文学材料是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接受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却相对粗糙的刺激和信息。 7.意境 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8.话语蕴藉 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9.文学消费 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用,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动。?10.隐含的读者 指作家本人设定的,能够把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 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者潜在的接受着,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叙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者。 简答与论述:?一、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指什么? ①文学消费具有特殊商品消费性质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艺术不仅具有商品属性,更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是一种特殊的精神产品消费,具有二重性质。 文学消费之所以不等同于一般商品消费,其理由在于:首先,文学产品的消费价值对不同的消费主体来说具有不同衡量标准。其次,文学消费者所支付的货币与其中寓含的作家创造性劳动难以等价。再次。文学产品的消费具有超时空性甚至价值增值性。最后,文学产品的消费是一种文化信息的传播与接受,且具有再创造的性质,它要求消费者本人的积极参与。 ②文学消费具有一般商品消费性质 从文化流通领域来看,文学产品具有明显的商品性质,文学消费也随之深深烙下了一般商品消费的印迹。 文学消费作为一般商品消费,对于作者、出版者、发行者以及广大读者有着重要的各具特色的作用和影响。 二、怎么理解“文学是一种人学”的说法? ①文学的表现对象是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