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系实验报告

轴系实验报告
轴系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轴系结构设计与搭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机械传动装置中滚动轴承支承轴系结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场合。

2.根据各种不同的工作条件,初步掌握滚动轴承支承轴系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3.通过模块化轴系搭接实践,进一步掌握滚动轴承支承轴系结构中工艺性、标准化、轴系的润滑和密封等知识。

二、实验内容

轴系类型:蜗杆减速器输入轴轴系结构

方案编号:3-6

三、实验结果

1.轴系结构分析

1)分析轴的各部分结构,形状,尺寸与轴的强度,刚度,加工,装配的关系。

蜗杆和轴一体,且蜗杆位于两轴承(支点)之间,因此蜗杆处弯矩最大。

而轴呈中间大两头小的阶梯状,中间部分即蜗杆处的承载能力最强,因而有利于提高轴的强度。同时中间大两头小便于轴上零件的拆装;另外也能起到定位安装的作用。

2)分析轴上的零件的定位及固定方式。

●固定端轴承:轴承座凸肩和轴环定位;套筒、端盖固定外圈,圆螺母(止动垫圈)

固定内圈;

●游动端轴承:轴环定位,弹性挡圈固定内圈,外圈由孔用弹性挡圈定位,由套筒和

端盖固定。

●联轴器:轴肩轴向定位,键切向定位。

3)分析轴承类型,布置和轴承的固定,调整方式。

●轴承类型:固定端轴承为深沟球轴承6026,游动端轴承为圆柱滚子轴承,

内径均为30mm,外径均为62mm,宽度均为16mm;

●布置:一端固定,一端游动。游动端和固定端分别位于蜗杆两端,联轴

器置于固定端外;

●固定:见上文;

●调整方式:调整固定端调整垫片。

4)分析轴系的装配与拆卸过程。

●装配过程:

a)安装游动端孔用弹性挡圈,再装入圆柱滚子轴承外圈至其与弹性挡圈

接触;

b)套入游动端轴承内圈,至其与轴环接触,安装孔用弹性挡圈;

c)从游动端将轴装进轴承座。从固定端套入轴承至内圈和轴环接触,拧

紧圆螺母,并用止动垫圈卡紧;

d)调整轴的位置,使轴承外圈与轴承座凸肩接触;

e)从固定端装入套筒;

f)固定端套上调整垫片和带孔端盖,拧上螺钉;

g)转动蜗杆,根据松紧程度调整调整垫片的厚度,调整完成后拧紧螺钉;

h)游动端依次安装上套筒、调整垫片、端盖,并拧紧螺钉;

i)安装平键和半联轴器。

●拆卸过程:

a)取下半联轴器和平键;

b)拧下两侧端盖螺钉,取下端盖、调整垫片;

c)取下两端套筒;

d)将轴伸出轴承座,拧下圆螺母,取下止动垫圈和轴承;

e)再从游动端取出轴;

f)卸下弹性挡圈和轴承。

5)润滑与密封

润滑:本装置蜗杆可采用浸油润滑方式,轴承用脂润滑或是飞溅润滑;

密封;游动端采用无孔端盖密封,固定端采用有孔端盖加毡圈密封。

2. 轴系装配图

见附页。

四、思考题

1.为什么轴通常要做成中间大两头小的阶梯形状?如何区分轴的轴颈,轴头和轴身各轴段,对轴各段的过渡部分和轴肩结构有何要求?

答:

(1)将轴做成中间大两头小的阶梯形状,主要是因为轴要承受弯矩,而对于一般的轴来说,往往在中间部分受到的弯矩最大,做成中间大有利于提高轴的强度;同时中间大两头小便于轴上零件的拆装;另外也能起到定位安装的作用。

(2)轴颈是轴和轴承配合的部分,轴头是轴上安装轮毂的部分,轴身是连接轴头和轴径的部分。轴颈的尺寸主要依赖于所选轴承的内径;轴头的尺寸主要依赖所安装零件的尺寸;轴身上没有零件,只起定位作用,尺寸由轴承跨距和轴承尺寸确定。

(3)为了便于装配,轴各段的过渡部分均应该由倒角;轴肩与轴环是最常用的轴向定位方式;为保证轴肩有足够的承载能力,应使定位面具有一定的实际接触高度;与滚动轴承配合的轴肩高度应参照滚动轴承标准选取,不起定位作用的轴肩高度根据强度及装配要求自由选取,通常取1~2mm。

2.你设计的轴系中轴承采用什么类型?它们的布置和安装方式有何特点?实际当中选择的根据是什么?

答:

(1)3-6题的轴系中轴承采用的是深沟球轴承6206和圆柱滚子轴承N206。

(2)两个轴承分别布置在蜗杆的两侧,一端固定(6206),一端游动(N206)。

(3)实际中选择的依据主要包括:

A.轴承工作时载荷的大小、方向、性质是主要的选择依据。

B.保证轴承的工作转速小于所选轴承的极限转速。

C.保证轴承工作时允许的倾斜角在允许范围内。

D.为了便于安装、拆卸和间隙调整,常选用内外圈可分离的轴承。

E.保证经济性。

3.该轴系固定方式是用“两端固定”还是“一端固定,一端游动”?如何考虑轴的受热伸长问题?

答:

(1)3-6题选用的轴系固定方式为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2)如果轴承的支点跨距较大,工作温升较高,就会产生轴的受热伸长问题,这就要求给轴存留热膨胀的余地,同时还要保证轴的稳定工作,从而影响轴的稳定工作,采用一端固定、一端游动的方式,通过游动端补偿伸长量。如果支点跨距小,工作升温小,也可采用“两端固定”的安装方式。

4.传动零件和轴承通常采用何种润滑方式?轴承密封装置如何分类各有何特点?

答:

(1)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通常采用的是浸油润滑方式,轴承通常采用的是脂润滑或飞溅润滑。

(2)轴承密封装置的分类及特点:

A.接触式密封:

a.毡圈密封:结构简单、拆装方便;但由于毡圈与轴径的基础面积大、接触压力大,所以摩擦功耗大,发热严重,通常用于低速、脂润滑的情况。

b.唇形油封密封:接触区域可以形成较大压力,但接触面积小,摩擦功耗小,可用于高速旋转的零件。

c.密封圈密封:通常用于作相对直线运动的零件之间的密封。

B.非接触式密封:

a.间隙密封:如果在孔上切出环槽,在环槽中添加润滑脂,可以提高密封效果。

b.曲路密封:比间隙密封效果更好,在环境较脏时密封比较可靠,但结构复杂。

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报告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轴系结构设计中有关轴的结构设计,滚动轴承组合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并掌握轴、轴上零件的结构形状及功用、工艺要求和装配关系; 3、熟悉并掌握轴及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法; 4、了解轴承的类型、布置、安装及调整方法以及润滑和密封方式。 二、实验设备 1、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分析试验箱。 试验箱提供能进行减速器圆柱齿轮轴系,小圆锥齿轮轴系及蜗杆轴系结构设计实验的全套零件。 2、测量及绘图工具 300mm钢板尺、游标卡尺、内外卡钳、铅笔、三角板等。 三、实验步骤 1、明确实验内容,理解设计要求; 已知条件(包括传动零件类型、载荷条件、速度条件): 直齿圆柱齿轮、圆锥滚子轴承、阶梯轴、载荷变动小、传动平稳 绘制传动零件支撑原理简图: 2、复习有关轴的结构设计与轴承组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参看教材有关章节); 3、构思轴系结构方案 (1)根据齿轮类型选择滚动轴承型号; 轴承类别:圆锥滚子轴承选择依据:能承受径向和轴向方向的力

(2)确定支承轴向固定方式(两端固定或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轴承轴向固定方式:两端固定选择依据:传动平稳 (3)根据齿轮圆周速度(高、中、低)确定轴承润滑方式(脂润滑、油润滑); 润滑方式:油润滑选择依据:齿轮圆周速度中低 (4)选择端盖形式(凸缘式、嵌入式)并考虑透盖处密封方式(毡圈、皮碗、油沟); 密封方式:毡圈、端盖凸缘式选择依据:更好的密封轴肩 (5)考虑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轴承间隙调整等问题; 如何定位:定位的话可以用轴肩、端盖、套筒、挡圈,圆螺母。 选择依据:用外力对零件进行约束,使零件在轴向无法产生相对位移。 (6)绘制轴系结构方案示意图。 4、组装轴系部件 根据轴系结构方案,从实验箱中选取合适零件并组装成轴系部件、检查所设计组装的轴系结构是否正确。 5、测量零件结构尺寸(支座不用测量),并作好记录。 6、将所有零件放入试验箱内的规定位置,交还所借工具。 7、根据结构草图及测量数据,在图纸上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要求装配关系表达正确,注明必要尺寸(如支承跨距、齿轮直径与宽度、主要配合尺寸),填写标题栏和明细表。 8、写出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分析 1、轴上各键槽是否在同一条母线上。答:是。

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基础(A2)实验报告 徐嘉宁 沈阳理工大学 2006.10

目录 一. 皮带传动实验报告 (1) 1.1. 实验目的 (1) 1.2. 实验机构造及测试原理 (1) 1.3. 实验步骤 (1) 1.4. 数据和曲线 (1) 二. 齿轮传动效率实验报告 (3) 2.1. 实验目的 (3) 2.2. 实验机构及测试原理 (3) 2.3. 实验步骤 (3) 2.4. 数据和曲线 (3) 2.5. 思考题 (4) 三. HS-A型液体动压轴承实验报告 (5) 3.1. 实验目的 (5) 3.2. 实验机构及测试原理 (5) 3.3. 实验步骤 (5) 3.4. 数据和曲线 (5) 四. JDI-A型创意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8) 4.1. 实验目的 (8) 4.2. 实验内容 (8) 4.3. 实验结果 (8) 五. JDI—A型创意组合式轴系结构分析实验报告 (10) 5.1. 实验目的 (10) 5.2. 实验内容 (10) 5.3. 实验结果 (10) 六. JCY机械传动性能综合实验报告 (12) 6.1. 实验目的 (12) 6.2. 实验内容 (12) 6.3. 实验步骤 (12) 6.4. 实验结果 (12)

一.皮带传动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1.1.实验目的 1.2.实验机构造及测试原理 1.3.实验步骤 1.4.数据和曲线

二.齿轮传动效率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日期----------------- 2.1.实验目的 2.2.实验机构及测试原理 2.3.实验步骤 2.4.数据和曲线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设计基础轴系部件设计

机械设计基础大作业计算说明书 题目:朱自发 学院:航天学院 班号:1418201班 姓名:朱自发 日期:2016.12.05 哈尔滨工业大学

机械设计基础 大作业任务书题目:轴系部件设计 设计原始数据及要求:

目录 1.设计题目 (4) 2.设计原始数据 (4) 3.设计计算说明书 (5) 3.1 轴的结构设计 (5) 3.1.1 轴材料的选取 (5) 3.1.2初步计算轴径 (5) 3.1.3结构设计 (6) 3.2 校核计算 (8) 3.2.1轴的受力分析 (8) 3.2.2校核轴的强度 (10) 3.2.3校核键的强度 (11) 3.2.4校核轴承的寿命 (11) 4. 参考文献 (12)

1.设计题目 斜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轴系部件设计2.设计原始数据

3.设计计算说明书 3.1 轴的结构设计 3.1.1 轴材料的选取 大、小齿轮均选用45号钢,调制处理,采用软齿面,大小齿面硬度为241~286HBW ,平均硬度264HBW ;齿轮为8级精度。 因轴传递功率不大,对重量及结构尺寸无特殊要求,故选用常用材料45钢,调质处理。 3.1.2初步计算轴径 按照扭矩初算轴径: 6 3 39.55100.2[]P P n d n τ?≥ =式中: d ——轴的直径,mm ;

τ——轴剖面中最大扭转剪应力,MPa ; P ——轴传递的功率,kW ; n ——轴的转速,r /min ; []τ——许用扭转剪应力,MPa ; C ——由许用扭转剪应力确定的系数; 根据参考文献查得106~97C =,取106C = 故 10635.0mm d ≥== 本方案中,轴颈上有一个键槽,应将轴径增大5%,即 35(15%)36.75mm d ≥?+= 取圆整,38d mm =。 3.1.3结构设计 (1)轴承部件的支承结构形式 减速器的机体采用剖分式结构。轴承部件采用两端固定方式。 (2)轴承润滑方式 螺旋角: 12() arccos =162n m z z a β+= 齿轮线速度: -338310175 2.37/6060cos 60cos16n m zn dn v m s πππ β???==== 因3/v m s <, 故轴承用油润滑。

心得体会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心得体会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心得体会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心得体会第二篇、实验二、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心得体会 实验二、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常用轴系零部件的结构; 2、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基本要求; 3、掌握轴承组合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二、实验设备 ①各种轴; ②轴上零件:齿轮、蜗杆、带轮、联轴器、轴承、轴承座、端盖、套杯、套筒、圆螺母、止退垫圈、轴端挡板、轴用弹性垫圈、孔用弹性垫圈、螺钉、螺母等。 ③工具包括活搬手、游标卡尺、胀钳。 ④铅笔、三角尺等绘图工具自备。 三、概述 轴系结构是机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机械设计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由于轴系结构设计的问题多、实践性强、灵活性大,因此既是教师讲授的难点,也是学生学习中最不易掌握的内容。本实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经过装配、调整、拆卸等全过程,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轴系零部件结构的感性认识,还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轴的结构设计、轴承组合结构设计的基本要领,达到提高设计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目

的。 四、实验内容 1、每组同学根据轴系简图装配轴系部件; 2、分析并测绘部件,在简图上标出零、部件尺寸; 3、编写实验报告,并画出轴系部件装配草图。 五、实验步骤 ①根据轴系结构设计装配草图,选择相应的零件实物,按装配工艺要求顺序装在轴上,完成轴系结构设计; ②分析轴系结构方案的合理性。分析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a.轴上各键槽是否在同一条母线上; b.轴上各零件是否处于指定位置; c.轴上各零件的轴向、周向固定是否合理、可靠,如防松、轴承拆卸等; d.轴系能否实现回转运动,运动是否灵活; e.轴系沿轴线方向的位置是否确定,轴向力能否传到机座上; f.轴系的轴向位置是否需要调整,需要时,如何调整。 ③在确认实际装配结构无误时,测绘各零件的实际尺寸(底板不测绘,轴承座只测量轴向宽度); ④将实验零件放回箱内,排列整齐,工具放回原处; ⑤在实验报告上,按1∶1比例完成轴系结构装配图(只标出各段轴的直径和长度,公差配合及其余尺寸不标注,零件序号、标题栏可省略)。 注意:因实验条件限制,本实验忽略过盈配合的松紧程度、轴肩过渡

轴系结构设计与搭接实验

轴系结构设计与搭接实验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机械传动装置中滚动轴承支承轴系结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场合。 2.根据各种不同的工作条件,初步掌握滚动轴承支承轴系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3.通过模块化轴系搭接实践,进一步掌握滚动轴承支承轴系结构中工艺性、标准化、轴系的润滑和密封等知识。 二、主要的实验设备 模块化轴系搭接系统:提供可实现多方案组合的基本轴段,以及轴系常用的零件如轴套、轴承、端盖、密封件、机架等。 2.测量与装拆工具 三、实验题目 1.单级齿轮减速器输入轴轴系结构 2.二级齿轮减速器输入轴轴系结构 3. 二级齿轮减速器中间轴轴系结构 4.锥齿轮减速器输入轴轴系结构 5.蜗杆减速器输入轴轴系结构 详见“轴系机构明细表” 四、实验要求 每位同学选择设计题目中一个轴系结构,根据该结构简图和搭接零件明细表设计轴系结构装配图(建议采用M=1:1比例,3#坐标纸,手绘)。 2.分析轴的各部分结构,形状,尺寸与轴的强度,刚度,加工,装配的关系。 3.分析轴上的零件的用途,定位及固定方式。 4.分析轴承类型,布置和轴承的固定,调整方式。 5.了解润滑及密封装置的类型,结构和特点。 6.携带所绘制的完整的装配图在实验室进行轴系搭接实验。 7.按照轴系结构模块的可行方案修改原设计,最终完成一个轴系结构的设计与搭接。 8.课后根据实验修改设计画出正确装配图。完成实验报告。 (注:装配图采用1:1比例,符合制图标准,标注主要零件的配合尺寸。) 五、思考题 为什么轴通常要做成中间大两头小的阶梯形状?如何区分轴的轴颈,轴头和轴身各轴段,对轴各段的过渡部分和轴肩结构有何要求? 2.你设计的轴系中轴承采用什么类型?它们的布置和安装方式有何特点?实际当中选择的根据是什么? 3.该轴系固定方式是用“两端固定”还是“一端固定,一端游动”?如何考虑轴的受热伸长问题?

轴系结构的分析与测绘

轴系结构的分析与测绘 一、实验目的 1.通过拼装和测绘,熟悉并掌握轴的结构设计以及轴承组合设计 的基本要求和方法。 2.了解并掌握轴系结构的基本形式,熟悉轴、轴承和轴上零件的结构、功能和工艺要求。掌握轴系零、部件的定位和固定、装配与调整、润滑与密封等方面的原理和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根据选定的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方案,按照预先画出的装配草图进行轴系结构拼装。检查原设计是否合理,并对不合理的结构进行修改。 2.测量一种轴系各零、部件的结构尺寸,并绘出轴系结构的装配图,

标注必要的尺寸及配合,并列出标题栏及明细表。 三、实验设备和用具 1.模块化轴段(可组装成不同结构形状的阶梯轴)。 2. 轴上零件:齿轮、蜗杆、带轮、联轴器、轴承、轴承座、端盖、套杯、套筒、圆螺母、轴端挡板、止动垫圈、轴用弹性挡圈、孔用弹性挡圈、螺钉、螺母等。 3. 工具:活搬手、胀钳、内、外卡钳、钢板尺、游标卡尺等。 四、实验步骤 1. 利用模块化轴段组装阶梯轴,该轴应与装配草图中轴的结构尺寸一致或尽可能相近。 2. 根据轴系结构设计装配草图,选择相应的零件实物,按装配工艺要求顺序装到轴上,完成轴系结构设计。 3. 检查轴系结构设计是否合理,并对不合理的结构进行修改。合理的

轴系结构应满足下述要求: 1)轴上零件装拆方便,轴的加工工艺性良好。 2)轴上零件固定(轴向周向)可靠。 4.轴系测绘 1)测绘各轴段的直径、长度及轴上零件的相关尺寸。 2)查手册确定滚动轴承、螺纹联接件、键、密封件等有关标准件的尺寸。 5. 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 1) 测量出的各主要零件的尺寸,对照轴系实物绘出轴系结构装配图。 2)图幅和比例要求适当(一般按1:1),要求结构清楚合理,装配关系正确,符合机械制图的规定。 3)在图上标注必要的尺寸,主要有:两支承间的跨距,主要零件的配合尺寸等。 4)对各零件进行编号。并填写标题栏及明细表(标题栏及明细表可参阅配套教材《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new1

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 实验者:同组者: 班级:日期: 一、实验目的 1、熟悉并掌握轴系结构设计中有关轴的结构设计,滚动轴承组合设计的基本方法; 2、熟悉并掌握轴、轴上零件的结构形状及功用、工艺要求和装配关系; 3、熟悉并掌握轴及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方法; 4、了解轴承的类型、布置、安装及调整方法以及润滑和密封方式。 二、实验设备 1、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分析试验箱。 试验箱提供能进行减速器援助齿轮轴系,小圆锥齿轮轴系及蜗杆轴系结构设计实验的全套零件。 2、测量及绘图工具 300mm钢板尺、游标卡尺、内外卡钳、铅笔、三角板等。 三、实验步骤 1、明确实验内容,理解设计要求; 已知条件(包括传动零件类型、载荷条件、速度条件): 绘制传动零件支撑原理简图: 2、复习有关轴的结构设计与轴承组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参看教材有关章 节); 3、构思轴系结构方案 (1)根据齿轮类型选择滚动轴承型号; 轴承类别选择依据 (2)确定支承轴向固定方式(两端固定或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轴承轴向固定方式选择依据 (3)根据齿轮圆周速度(高、中、低)确定轴承润滑方式(脂润滑、油润滑); 润滑方式选择依据 (4)选择端盖形式(凸缘式、嵌入式)并考虑透盖处密封方式(毡圈、皮碗、油沟); 密封方式选择依据 (5)考虑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轴承间隙调整等问题; 如何定位 选择依据

(6)绘制轴系结构方案示意图。 4、组装轴系部件 根据轴系结构方案,从实验箱中选取合适零件并组装成轴系部件、检查 所设计组装的轴系结构是否正确。 6、将所有零件放入试验箱内的规定位置,交还所借工具。 7、根据结构草图及测量数据,在图纸上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要求装配关 系表达正确,注明必要尺寸(如支承跨距、齿轮直径与宽度、主要配合 尺寸),填写标题栏和明细表。 8、写出实验报告。 四、实验结果分析 1、轴上各键槽是否在同一条母线上。 2、轴上各零件(如齿轮、轴承)能否装到指定位置。 3、轴上零件的轴向、周向固定是否可靠。 4、轴承能否拆下。

轴系结构改错习题汇总

轴系装配结构设计错误案例: 1、图示为一用对圆锥滚子轴承外圈窄边相对安装的轴系结构。请按示例①所示,指出图中的其他结构错误(不少于7处) (注:润滑方式、倒角和圆角忽略不计。) 解答 ⑴——缺少调整垫片 ⑵——轮毂键槽不对 ⑶——与齿轮处键槽的位置不在同一角度上 ⑷——键槽处表达不正确(应该局部剖视) ⑸——端盖孔与轴径间无间隙 ⑹——多一个键 ⑺——齿轮左侧轴向定位不可靠 ⑻——齿轮右侧无轴向定位 ⑼——轴承安装方向不对 ⑽——轴承外圈定位超高 ⑾——轴与轴承端盖相碰 2、请说明图示轴系结构中用数字标出位置的错误(不合理)的原因。 解答

⑴——轴肩的高度超出了轴承内圈的外径; ⑵——轴段的长度应该小于轮毂的宽度; ⑶——螺纹轴段缺少螺纹退刀槽; ⑷——键槽应该与中间部位的键槽在同一母线上布置; ⑸——键的长度应该小于轴段的长度。 轴结构常见错误总结 ㈠、轴本身的常见结构错误: ⑴、必须把不同的加工表面区别开来; ⑵、轴段的长度必须小于轮毂的长度; ⑶、必须考虑轴上零件的轴向、周向固定问题; ⑷、轴外伸处应考虑密封问题。 ㈡、轴承安装的常见错误: ⑴、角接触轴承和圆锥滚子轴承 ①、一定要成对使用; ②、方向必须正确,必须正装或反装; ③、外圈定位(固定)边一定是宽边。 ⑵、轴承内外圈的定位必须注意内外圈的直径尺寸问题 ①、内圈的外径一定要大于固定结构的直径; ②、外圈的内径一定要小于固定结构的直径。 ⑶、轴上如有轴向力时,必须使用能承受轴向力的轴承。 ⑷、轴承必须考虑密封问题; ⑸、轴承必须考虑轴向间隙调整问题。 ㈢、键槽的常见错误: ⑴、同一轴上所有键槽应在一个对称线上; ⑵、键槽的长度必须小于轴段的长度; ⑶、半圆键不用于传动零件与轴的连接。 ㈣、轴承端盖的常见错误 ⑴、对于角接触和圆锥滚子轴承,轴承端盖一定要顶在轴承的大端; ⑵、和机体的联接处必须要考虑轴承的间隙调整问题; ⑶、轴承端盖为透盖时,必须和轴有间隙,同时,必须考虑密封问题。 ㈤、螺纹的常见错误 ⑴、轴上螺纹应有螺纹退刀槽; ⑵、紧定螺钉应该拧入轴上被联接零件,端部应顶在轴上; ⑶、螺纹联接应保证安装尺寸; ⑷、避免螺纹联接件承受附加弯矩。

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

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1.通过轴系结构的观察分析,理解轴、轴承、轴上零件的结构特点,建立对轴系结构的感性认识; 2.熟悉和掌握轴的结构设计和轴承组合设计的基本要求和设计方法; 3.了解并掌握轴、轴承和轴上零件的结构与功用、工艺要求、装配关系、轴与轴上零件的定位、固定及调整方法等,巩固轴系结构设计理论知识; 4.分析并了解润滑及密封装置的类型和机构特点; 5.了解并掌握轴承类型、布置和轴承相对机座的固定方式。 二、实验设备 1. 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分析实验箱 实验箱提供能进行减速器组装的圆柱齿轮轴系,小圆锥齿轮轴系及蜗杆轴系结构设计实验的全套零件。该实验箱能够方便的组合二十种以上的轴系结构方案,具有内容系统方案多样的特点,学生可以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按图选取零件和标准件进行组装分析,也可以另行设计新的方案组装。 该设备主要零件包括底板、轴承、垫圈、孔用弹性挡圈、轴用弹性挡圈、端盖、轴承座、齿轮、蜗杆、圆螺母、轴端挡圈、轴套、键、套杯、螺栓、螺钉、螺母等。2. 测量及绘图工具 300mm钢板尺、游标卡尺、内外卡钳、铅笔及三角板(学生自备)等。 三、实验内容与要求 1.指导教师根据下表选择性安排每组的实验内容(实验题号)

2. 进行轴的结构设计与滚动轴承组合设计 每组学生根据实验题号的要求,进行轴系结构设计,解决轴承类型选择,轴上零件定位固定、轴承安装与调节、润滑及密封等问题。 3. 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 4. 每人编写实验报告一份。 四、实验步骤 1.明确实验内容,理解设计要求; 2.复习有关轴的结构设计与轴承组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参看教材有关章节); 3.构思轴系结构方案 (1)根据齿轮类型选择滚动轴承型号; (2)确定支承轴向固定方式(两端固定或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3)根据齿轮圆周速度(高、中、低)确定轴承润滑方式(脂润滑或油润滑); (4)选择端盖形式(凸缘式、嵌入式)并考虑透盖处密封方式(毡圈、皮碗、油沟); (5)考虑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轴承间隙调整等问题; (6)绘制轴系结构方案示意图。 4. 组装轴系部件 根据轴系结构方案,从实验箱中选取合适零件并组装成轴系部件、检查所设计组装的轴系结构是否正确。 5. 绘制轴系结构草图。 6. 测量零件结构尺寸(支座不用测量),并作好记录。 7. 将所有零件放入实验箱内的规定位置,交还所借工具。 8.根据结构草图及测量数据,在3号图纸上用1:l比例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要求装配关系表示正确,注明必要尺寸(如支承跨距、齿轮直径与宽度、主要配合尺寸),填写标题栏和明细表。 9.写出实验报告。 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实验报告(样式) 专业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内容 实验题号 已知条件 三、实验结果 1、轴系结构装配图(附3号图) 2、轴系结构设计说明(说明轴上零件的定位固定,滚动轴承的安装、调整、润滑与密封方法)

机械设计实验(轴系)

南昌大学机械设计实验报告 学生姓名: ****** 学号:********** 专业班级: ********* 实验类型:□验证■综合□设计□创新实验日期:12年11月14日小组组员:***、****、*****、******* 实验成绩: 实验名称:组合轴系结构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熟悉并掌握轴系结构设计中有关轴的结构设计、滚动轴承组合设计的基本方法。 实验内容: (1)指导教师根据实验箱中的说明书选择性安排每组的实验内容或 学生自主拟定实现轴系结构功能及其设计方案. (2)进行轴的结构设计与滚动轴承组合设计,每组学生根据实验题 号的要求,进行轴系结构设计,解决轴承类型选择、轴上类型定位、固定轴承安装与调节、润滑及密封等问题 (3)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 (4)经指导教师检查后,再按拟定方案进行轴系结构的装配,并分 析及特点。 实验设备: (1)实验仪器设备:组合式轴系结构设计分析实验箱:提供能进行减速器圆柱齿轮轴系,小圆锥齿轮轴系及蜗杆轴系结构设计的全套零件。 (2)测量及绘图工具:钢皮尺、游标卡尺、内外卡钳、铅笔、三角

板等。 实验步骤: (1)明确实验内容,理解设计要求。 (2)复习有关轴的结构设计与轴承组合设计的内容与方法。 (3)构思轴系结构方案 ①根据齿轮类型选择滚动轴承型号; ②确定支承轴向固定方式(两端固定:一端固定、一端游动); ③根据齿轮圆周速度(高、中、低)确定轴承润滑方式(脂润滑、油润滑); ④选择端盖形式(凸缘式、嵌入式)并考虑透盖处密封方式(毡圈、皮碗、油沟); ⑤考虑轴上零件的定位与固定,轴承间隙调整等问题; ⑥绘制轴系结构方案示意图。 (4)组装轴系部件。根据轴系结构方案,从试验箱中选取合适零件并组装成轴系部件、检查所组装的轴系结构是否正确。 (5)绘制结构轴系草图。 (6)测量轴系结构尺寸(支座不用测量),并做好记录。 (7)将所有零件放入实验箱内的指定位臵,交还所借工具。 (8)根据结构草图及测量数据,在实验报告上按1:1比例绘制轴系结构装配图,要求装配关系表达正确,注明必要尺寸,填写标 题栏和明细表。 (9)写出实验报告。

机械设计轴系大作业(最新版)

轴系部件设计计算说明书 学院(系):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 专业: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 班:机械1209 设计者:鲍涛(20123067) 指导老师:闫玉涛 2014 年 12 月13日 东北大学

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及原始数据 (1) 二、根据已知条件计算传动件的作用力 (2) 2.1计算齿轮处转矩T、圆周力Ft及径向力Fr (2) 2.2计算支座反力 (2) 三、初选轴的材料,确定材料的机械性能 (3) 四、进行轴的结构设计 (3) 4.1确定最小直径 (4) 4.2设计其余各轴段的直径和长度,且初选轴承型号 (4) 4.3选择连接形式与设计细部结构 (5) 五、轴的疲劳强度校核 (5) 5.1轴的受力图 (5) 5.2绘制弯矩图 (6) 5.3绘制转矩图 (7) 5.4确定危险截面 (8) 5.5计算安全系数,校核轴的疲劳强度 (8) 六、选择轴承型号,计算轴承寿命 (13) 6.1计算轴承所受支反力 (13) 6.2计算轴承寿命 (14) 七、键连接的计算 (14) 八、轴系部件的结构装配图 (14)

一、设计任务书及原始数据 题目: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输入轴组合结构设计 轴系结构简图 带轮受力分析简图 原始数据见表1

传动件计算结果T=36836N F t=1169.4N F r=425.6N

理(ΣM z=0)得出求解b点垂直面支反力R bz的计算公式: R bz=F r/2 代入圆周力F t的值,得: R bz=425.6/2=212.8N 根据垂直面受力平衡原理(ΣF z=0),得出d点垂直面支反力R dz的计算公式: R dz=F r-R bz 带入以求得的b点垂直面支反力的值R bz,得: R dz=425.6-212.8=212.8N 2、计算水平面(XOY)支反力 根据受力分析图,我们可以利用水平面力矩平衡原理(ΣM y=0)得出求解d点水平面支反力R dy的计算公式: R dy=(Q?s+F t?l/2)/l 代入径向力F r与a点带传动轴压力Q的值,得:R dy=(900×100+1169.4×160/2)/160 =1147.2N 根据水平面受力平衡原理(ΣF y=0),得出求解b点水平面支反力R by的计算公式: R by=F t-Q-R dy 带入d点水平力支反力R dy的值,得: R by=1169.4-900-1147.2=-877.8N 三、初选轴的材料,确定材料的机械性能 支座反力计算结果 R bz=212.8N R dz=212.8N R dy=1147.2N R by=-877.8N

机械设计轴系改错

} (1)缺少调整垫片; (2)轮毂键槽结构不对; (3)与齿轮处键槽的位置不在同一角度上; (4)键槽处没有局部剖; (5)端盖孔与轴径间无间隙; (6)多一个键; — (7)齿轮左侧轴向定位不可靠; (8)齿轮右侧无轴向定位; (9)轴承安装方向不对; (10)轴承外圈定位超高; (11)轴与轴承端盖相碰。 ^ ①轴承内圈定位过高 ②与轮毂相配的轴段长度应短于轮毂长度 ③键槽过长 " ④应有调整垫片 ⑤动静件之间应有间隙应有调整垫片 ⑥轴承盖处应设密封装置 ⑦轴段过长,不利于轴承安装,应设计为阶梯轴

⑧键槽位置错误 ⑨联轴器轴向定位错误 ' > ①左端轴承的左端无轴向定位 ②与轮毂相配的轴段长度应短于轮毂长度 ③与轮毂相配键槽位置错误 ④右端轴承的右端无轴向定位 ⑤右端齿轮处的键槽位置错误 ⑥右端齿轮处的轴径错误 ⑦中间齿轮相配轴段过长,不利于轴承安装,应设计为阶梯轴 : … ①轴端无倒角,装拆不方便;与轮毂相配的轴段长度应短于轮毂长度; ②轴肩过高 ③轴承内圈定位过高 ④轴段过长,不利于轴承安装,应设计为阶梯轴 ⑤键槽位置错误,联轴器没有轴向定位。

( ①无倒角, 轴承装拆 不方便;与 轮毂相配 的轴段长 度应短于轮毂长度; ②轴肩过高,轴承无法拆卸; ③轮毂与轴无键联接,周向固定不可靠; ④轴头过长,齿轮装拆不便; 》 ⑤轴与轴承盖无密封件,盖孔与轴间无间隙,动静件未分开,工作时会干涉;一.齿轮轴轴系上的错误结构并改正。 (轴承采用脂润滑,齿轮采用油润滑。) — "

] ; ¥ ! 1.转动件与静止件接触 1) 轴与端盖接触;2) 套筒与轴承外圈接触; 2.轴上零件未定位、固定 3) 套筒顶不住齿轮; 4)联轴器没轴向固定及定位; 5 )联轴器没周向固定; 6)此弹性圈没有用。 3.工艺不合理 (属加工方面) 7) 精加工面过长,且装拆轴承不便; 8)联轴器孔未打通; 9)箱体端面加工面与非加工面没有分开; 10)轴肩太高,无法拆卸轴承;

轴系设计与分析实验报告

轴系结构设计与分析实验报告 院系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成绩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深入了解轴系部件的结构形式、轴上零件的结构形状、工业要求装配关系及其作用; 2.熟悉掌握轴、轴上零件的固定(周向固定、轴向固定)及定位方法; 3.了解轴承的类型、布置安装及密封方式调整方法。 二、实验结果 1)绘制直齿圆柱齿轮轴系结构装配简图 a)该轴系所选择的轴承类型是深沟球轴承,轴承的润滑方式为油润滑,采用间隙密封;适用于高速轻载的场合。 b)说明齿轮如何实现轴向固定、周向固定; 齿轮由键和键槽周向固定,右侧由端盖、轴承、挡油板、套筒轴向固定,左侧由轴肩轴向固定。 c)该轴系能否承受轴向载荷?如果能,在图中标出该轴系能承受的轴向载荷的方向;如果有轴向载荷,该轴向载荷能否很大?

该轴系能承受轴向载荷,轴向载荷可以向左,也可以向右,但不能很大。 d)该轴系结构如何对轴上零件进行轴向调整? 该轴系可以通过调整端盖与箱体间垫片的数量进行轴向调整。 2)绘制圆锥齿轮轴系结构装配简图 a)该轴系所选择的轴承类型是圆锥滚子轴承,轴承的润滑方式为脂润滑,采用毡圈密封;适用于低速重载的场合。 b)说明齿轮如何实现轴向固定、周向固定; 齿轮由键和键槽周向固定,右侧由端盖、右侧轴承、轴、左侧轴承、挡油板轴向固定,左侧由螺钉、弹簧垫片、挡圈轴向固定。 c)轴向载荷大小影响哪些轴上零件的选择? 轴向载荷主要影响轴承和圆锥齿轮的选择,另外套筒和挡油板的剪切强度也要达标。 d)根据什么选择了该轴承的密封方式? 该轴系用在低速场合,用脂润滑,用毡圈密封简易、效果好。

关于机械设计轴系结构改错题

轴系结构改错题(共8题) 1、在图示轴的结构图中存在多处错误,请指出错误点,说明出错原因,并 加以改正。 图4-1 解: ○1.无垫片;○2无间隙、无密封○3键太长○4无定位轴肩○5无轴肩 ○6套筒高于内圈高度○7轴和轮毂一样长,起不到定位作用; ○8无定位;○9无垫片○ 10采用反装。 修改后图: 2、指出图中的结构错误(在有错处画○编号,并分析错误原因),并在轴心线下侧画出其正确结构图。 解:画出的正确结构图如图。 1 6 2 8 7 35 4 9 10

①固定轴肩端面与轴承盖的轴向间距太小。 ②轴承盖与轴之间应有间隙。 ③轴承内环和套简装不上,也拆不下来。 ④轴承安装方向不对。 ⑤轴承外圈内与壳体内壁间应有5-8mm间距。 ⑥与轮毂相配的轴段长度应小于轮毂长。 ⑦轴承内圈拆不下来。 3、指出图中的结构错误(在有错处画○编号,并分析错误原因),并在轴心线下侧画出其正确结构图。 解:画出的正确结构图如图。 ①轴的右端面应缩到联轴器端面内1~2mm,轴端挡圈压到联轴器端面上,与轴端面留有间隙;

②联轴器与透盖不能接触,联轴器应右移; ③联轴器与轴配合直径应小一点,形成轴肩定位; ④联轴器处联接平键与蜗轮处联接平键应在一条线上;键与毂孔键槽底面间应有间隙; ⑤右轴承内圈左端面只能与套筒端面接触,与轴肩端面应有间隙,所以套筒内轴颈右端面应左移1~2mm; ⑥与蜗轮轮毂配合轴颈长度应比轮毂长短1~2mm,轴颈右端面缩进去; ⑦左轴承内圈不能被轴环全挡住,轴环左部轴径减小至内圈厚度的2/3左右; ⑧透盖和闷盖外圆外侧应倒角,与箱体间均应有调整垫片。 ⑨轴的左端伸出轴承内圈过长,应缩短一点。 4、指出图4-2中的结构错误,轴承采用脂润滑(有错处有编号,分析错误原因,说明改正措施)。

轴系结构安装误差分析_图文(精)

轴系结构习题 指出以下轴系结构中的错误,说明其错误原因(并画出正确结构)。1005 25 55 45 35 15 95 8 75 65 a) 1. 圆螺母直径小,不能固定齿轮;安装止动垫片的槽短,垫片无法安装到位; 2. 锥齿轮轮毂应稍长于轴段的长度; 3. 圆锥轴承无法安装;轴承滚子画法有误; 4. 键无法装拆;

5. 套杯没有轴向固定; 6. 加装调整垫片; 7. 轴承的支承形式多处错误:按照反安装或正安装的形式进行分析改正; 8. 轴外伸端应有轴向定位台阶; 9. 轴的两个键应布置于一条母线上; 10. 少密封装置; 75 15 45 85 65 55 95 35 25 15 1. 加装调整垫片,便于轴承游隙调整; 2. 轴肩过高,圆锥轴承无法拆装;

3. 齿轮轮毂应稍长于轴段的长度,以保证齿轮的轴向固定; 4. 毡圈处密封槽应为梯形; 5. 平键上侧应有间隙;与齿轮处的两个键应布置于一条线上; 6. 轴端挡圈没起到联轴器的固定作用; 7. 联轴器定位台阶太低; 8. 端盖外侧不应与转动件接触; 9. 套筒应加长,以保证圆锥滚子轴承与套筒轴向定位; 105 65 75 25 15 15 85 95 55 4 35 1. 端盖外径与座之间应有间隙;

2. 对于嵌入式端盖,箱体(或轴承座)应为剖分式,剖靣线方向最好上下不同; 3. 轴段的长度应稍短,以保证轴承的轴向固定; 4. 应有安装止动垫片的键槽; 5. 圆螺母处应装有止动垫片; 6. 套筒应安装在轴承内圈之间; 7. 轴承外圈应有轴向定位,可在孔处加工定位台阶; 8. 轴承内圈应有轴向定位(弹性挡圈等),以防轴承在轴上窜动、脱落; 9. 密封圈方向装反; 10. 密封槽压板与轴之间应有间隙;

轴系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名称:轴系结构设计与搭接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机械传动装置中滚动轴承支承轴系结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场合。 2.根据各种不同的工作条件,初步掌握滚动轴承支承轴系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3.通过模块化轴系搭接实践,进一步掌握滚动轴承支承轴系结构中工艺性、标准化、轴系的润滑和密封等知识。 二、实验内容 轴系类型:蜗杆减速器输入轴轴系结构 方案编号:3-6 三、实验结果 1.轴系结构分析 1)分析轴的各部分结构,形状,尺寸与轴的强度,刚度,加工,装配的关系。 蜗杆和轴一体,且蜗杆位于两轴承(支点)之间,因此蜗杆处弯矩最大。 而轴呈中间大两头小的阶梯状,中间部分即蜗杆处的承载能力最强,因而有利于提高轴的强度。同时中间大两头小便于轴上零件的拆装;另外也能起到定位安装的作用。 2)分析轴上的零件的定位及固定方式。 ●固定端轴承:轴承座凸肩和轴环定位;套筒、端盖固定外圈,圆螺母(止动垫圈) 固定内圈; ●游动端轴承:轴环定位,弹性挡圈固定内圈,外圈由孔用弹性挡圈定位,由套筒和

端盖固定。 ●联轴器:轴肩轴向定位,键切向定位。 3)分析轴承类型,布置和轴承的固定,调整方式。 ●轴承类型:固定端轴承为深沟球轴承6026,游动端轴承为圆柱滚子轴承, 内径均为30mm,外径均为62mm,宽度均为16mm; ●布置:一端固定,一端游动。游动端和固定端分别位于蜗杆两端,联轴 器置于固定端外; ●固定:见上文; ●调整方式:调整固定端调整垫片。 4)分析轴系的装配与拆卸过程。 ●装配过程: a)安装游动端孔用弹性挡圈,再装入圆柱滚子轴承外圈至其与弹性挡圈 接触; b)套入游动端轴承内圈,至其与轴环接触,安装孔用弹性挡圈; c)从游动端将轴装进轴承座。从固定端套入轴承至内圈和轴环接触,拧 紧圆螺母,并用止动垫圈卡紧; d)调整轴的位置,使轴承外圈与轴承座凸肩接触; e)从固定端装入套筒; f)固定端套上调整垫片和带孔端盖,拧上螺钉; g)转动蜗杆,根据松紧程度调整调整垫片的厚度,调整完成后拧紧螺钉; h)游动端依次安装上套筒、调整垫片、端盖,并拧紧螺钉; i)安装平键和半联轴器。 ●拆卸过程: a)取下半联轴器和平键; b)拧下两侧端盖螺钉,取下端盖、调整垫片; c)取下两端套筒; d)将轴伸出轴承座,拧下圆螺母,取下止动垫圈和轴承; e)再从游动端取出轴; f)卸下弹性挡圈和轴承。

机械设计2复习参考题2-轴系结构改错题及答案

轴系结构改错题(共7题) 1、在图示轴的结构图中存在多处错误,请指出错误点,说明出错原因,并加以改正。 解:1.此处螺栓连接用该有垫片;2 轴承端盖与轴之间应该有间隙,并且配有密封。 3键的位置和尺寸不合适 4无定位轴肩5无轴肩 6套筒直径太大,不应该超过轴承内圈高度; 7轴和轮毂一样长,起不到定位作用;8无定位;9无垫片10采用反装。 2、指出图中的结构错误(在有错处画○编号,并分析错误原因),并在轴心线下侧画出其正确结构图。 解: 画出的正确结构图如图。 ①轴的右端面应缩到联轴器端面内1~2mm ,轴端挡圈压到联轴器端面上,与轴端面留有间隙; ②联轴器与透盖不能接触,联轴器应右移; ③联轴器与轴配合直径应小一点,形成轴肩定位; ④联轴器处联接平键与蜗轮处联接平键应在一条线上;键与毂孔键槽底面间应有间隙; ⑤右轴承内圈左端面只能与套筒端面接触,与轴肩端面应有间隙,所以套筒内轴颈右端面应左移1~2mm ; ⑥与蜗轮轮毂配合轴颈长度应比轮毂长短1~2mm ,轴颈右端面缩进去; ⑦左轴承内圈不能被轴环全挡住,轴环左部轴径减小至内圈厚度的2/3左右; ⑧透盖和闷盖外圆外侧应倒角,与箱体间均应有调整垫片。 ⑨轴的左端伸出轴承内圈过长,应缩短一点。

3、试分析指出图中所示轴系结构中的错误,说明原因。图中齿轮用油润滑,轴承用脂润滑。 解: 每指出1个错误得1分,说明错误原因得1分。总分不超过10分。存在问题分析: (1)轴承的轴向固定、调整,轴向力传递方面错误 1)轴系采用全固式结构,两轴承反装不能将轴向力传到机架,应该为正装。 2)全固式结构中,轴左端的弹性挡圈多余,应去掉。 3)端盖处没有调整垫片,不能调整轴承游隙。 (2)转动零件与固定零件接触,不能正常工作方面错误 1)轴的右端面应缩到联轴器端面内1~2mm ,轴端挡圈压到联轴器端面上,与轴端面留有间隙; 2)轴与右端盖之间不能接触,应有间隙。 3)定位齿轮的套筒径向尺寸过大,与轴承外圈接触。 4)轴的左端端面不能与轴承端盖接触。 (3)轴上零件装配、拆卸工艺性方面错误 1)右轴承的右侧轴上应有工艺轴肩,轴承装拆路线长(精加工面长),装拆困难。 2)套筒径向尺寸过大,右轴承拆卸困难。 3)因轴肩过高,右轴承拆卸困难 4)齿轮与轴联接的键过长,套筒和轴承不能安装到位。 (4)轴上零件定位可靠方面错误 1)轴右端的联轴器没有轴向定位,位置不确定。 2)齿轮轴向定位不可靠,应使轴头长度短于轮毂长度。 3)齿轮与轴联接键的长度过大,套筒顶不住齿轮。 (5)加工工艺性方面错误 1)两侧轴承端盖处箱体上没有凸台,加工面与非加工面没有分开。 2)轴上有两个键,两个键槽不在同一母线上。 3)联轴器轮毂上的键槽没开通,且深度不够,联轴器无法安装。 (6)润滑、密封方面错误 1)右轴承端盖与轴间没有密封措施。 2)轴承用脂润滑,轴承处没有挡油环,润滑脂容易流失。 改进后如图所示。

轴系结构分析实验报告222

轴系结构分析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二、实验设备及仪器 三、回答问题 1.轴系结构分析结沦(选择填空题,可多选) 1)你组装的轴系序号足轴系(1;2;3;4:5;6)。 2)该轴上的传动件为 (直齿轮;斜齿轮;锥齿轮;蜗杆),传动件间的作用力有 (径向力;圆周力;轴向力) 3)当轴工作时,两支点轴承受到的作用力有 (径向力;轴向力)。 4)左支点轴承的类型为,代号为,该类轴承 (只能承受径向力;只能承受轴向力;既可承受径向力又可承受单向轴向力;既可承受径向力又可承受双向轴向力)。右支点轴承的类型为,代号为,该类轴承(只能承受径向力;只能承受轴向力;既可承受径向力又可承受单向轴向力;既可承受径向力又可承受双向轴向力)。该两轴承的安装属(正装;不分正反装;反装)。左支点轴承的作用是限制轴向 (左;左和右;右)边的窜动,右支点轴承的作用是限制轴向 (左;左和右;右)边的窜动。 5)轴的支承方案为 (双固式;固游式;双游式),其中左支点为 (单向固定;双向固定;游动)支点,右支点为 (单向固定;双向固定;游动)支点。其靠轴承 (整体轴向移动;内外圈分离)来适应轴的热胀冷缩变形,以防轴承内发生严重的摩擦。该支承方案适用 (长轴;短轴)和温度变化 (较大;较小)的轴。 6)若本轴系中的齿轮采用齿轮箱中的润滑油润滑,则从结构上可以判断轴承采取的是(油;脂;油或脂)润滑,因为在轴承和齿轮之间有 (无;有)挡油环。挡油环的作用是防止齿轮上的高温润滑油沿齿槽方向进入轴承(将油和脂隔开;防止齿轮上的高温润滑油沿齿槽方向进入轴承)。 7)为了防止外部的灰尘进入减速箱内和内部的润滑剂泄漏,本轴系采取的密封方法是非接触式密封 (接触式密封;非接触式密封) 8)该轴系中齿轮在轴上的周向固定方式是,轴向固定方式是 和。 9)轴系模型中齿轮与轴、轴承内圈与轴颈、联轴器与轴的配合都很松,有很大的大的间隙,这是为了实验装拆方便,在实际机器中它们应为过盈 (过盈;间隙;过渡)配合。 2.思考题 1)为什么大多数转轴要做成阶梯轴?

轴系结构综合设计实验

实验五轴系结构综合设计实验 一、实验目的: 1. 了解机械传动装置中滚动轴承支撑轴系结构的基本类型和应用场合; 2. 根据各种不同的工作条件,初步掌握滚动轴承支撑轴系结构设计的基本方法。 3. 通过模块化轴系搭接实践,进一步掌握滚动轴承支撑轴系结构中工艺性、标 准化、轴系的润滑和密封等知识。 二、实验设备: 1、模块化轴系搭接系统:提供可实现多方案组合的基本轴段,以及轴系常用的零件如轴套、轴承、端盖、密封件,机架等; 2、测量与装拆工具; 三、实验内容: 实验题目见附表 四、实验步骤及要求: 1、根据装配草图选择模块化轴段,按照预定的设计方案,组装阶梯轴零件;该轴 应与草图中的轴一致或尽可能相近; 2、装配好轴承支座; 3、根据轴系结构设计装配草图,选用相应的轴上零部件,按照装配工艺要求顺序 装到轴上,完成轴系结构设计; 4、检查轴系结构设计是否合理,若发现错误或是不合理之处,应修改轴系结构设 计方案,并重新组装轴系结构;合理的轴系结构应满足: (1)、轴上零件应可靠地定位和固定(在轴向上及周向上); (2)、轴上零件应符合装配工艺要求,装拆方便; (3)、轴的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加工工艺性; (4)、轴承的组合设计要合理,应符合给定的设计条件,轴承间隙调整要检查轴承内外圈的固定方式,此时需特别注意该端轴承是作为固定端还是游动 端;轴承的装拆工艺性;轴承的润滑及密封;轴承间隙的调整等);(5)、锥齿轮轴系和蜗轮轴系的位置在轴向上应能够调整,以满足啮合要求; 5、测绘各个零件的实际结构尺寸(底板不测绘,轴承座只测量轴向宽度); 6、细心拆卸轴系各零部件,放回箱内并排列整齐;工具擦拭干净放回原处; 7、在实验报告上按1:1比例完成轴系结构装配图,符合制图标准,标注主要零 件的配合尺寸。(零件序号、标题栏可省略)。 五、思考题 1、为什么轴通常要做成中间大两头小的阶梯形状?如何区分轴上的轴颈,轴头 和轴身各轴段,它们的尺寸是如何确定的?对轴各段的过度部分和轴肩结构有何要求? 2、轴承采用什么类型?选择的根据是什么?它们的布置和安装方式有何特点?

轴系结构改错答案

四、综合题 1.试分析下图所示的轴系零部件结构中的6处主要错误。 答:①轴肩高度高于滚动轴承内圈的高度;②齿轮轮毂的长度应大于轴段长度;③端盖和轴之间应保留间隙;④联轴器无法实现轴向固定;⑤联轴器键槽不能封闭;⑥该键槽与⑤键槽没有位于同一轴线上。 2.图示轴承组合结构图。斜齿轮用油润滑,轴承用脂润滑。试分析图中的7处主要错误。 答:①端盖连接处没有垫片;②轴肩高度高于滚动轴承内圈的高度;③键槽长度太长; ④齿轮轮毂的长度应大于轴段长度;⑤轴太长;⑥联轴器键槽不能封闭,且应和③键槽位于轴的同一母线上;⑦轴端轴向定位方式错误。 3.试指出下图中的7处主要结构错误,倒角和圆角忽略不计。

答:①无键槽,无法实现周向定位;②端盖和轴之间应保留间隙;③无越程槽,无法加工;④无油毡,缺少密封装置;⑤齿轮齿根圆直径小于轴段直径,无法加工;⑥轴承的外圈无定位;⑦轴肩高度高于滚动轴承内圈的高度。 4.试分析图示轴系结构图中的6处主要错误。 答:①轴肩高度高于滚动轴承内圈的高度;②键槽长度太长;③齿轮轮毂的长度应大于轴段长度;④轴承无法实现轴向定位;⑤轴段太长,应加以区别;⑥键的上端面应与轮毂键槽有空隙,且应和②键槽位于轴的同一母线上。 5.图示轴系结构图,试分析其中的6处主要错误。

答:①端盖和轴之间应保留间隙;②轴肩高度高于滚动轴承内圈的高度;③齿轮轮毂的长度应大于轴段长度;④联轴器无法轴向定位;⑤无键,联轴器无法周向定位;⑥无越程槽,无法加工;⑦轴太长;⑧联轴器右端应是通孔;⑨端盖与箱体无垫片;⑩轴肩高度应低于滚动轴承内圈的高度;(11)键槽太长;(12)无调整垫片;(13)同⑩;(14)无油毡,缺少密封装置。 6.试指出下图中的6处错误。 答:①键槽太长;②无油毡,缺少密封装置;③轴段太长;④齿轮轮毂的长度应大于轴段长度;⑤轴承没有轴向定位;⑥端盖与箱体之间缺乏垫片。 7.试指出下图中6处主要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