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_朱竑

合集下载

明代海南文化的发展及原因新探

明代海南文化的发展及原因新探
化 。因为人 类为了生存 , 必然要适 应环境 , 造出一 些与 创
灭南越 国后 , 海南岛 设立 珠崖 、 在 儋耳 二郡 , 合十 六县 , “ 户二万三干余 ” 经考 证 , 。 这些被 编入西 汉政府 户籍 的 居民都是汉人 。 可见 早在 西汉时期 , 汉族 已成为岛 上的
( ea cecs c l S i Sine)
明代 海 南 文 化 的 发 展 及 原 因新 探
李 勃
( 南 师 范 大 学 文 学院 , 南 海 口 5 15 ) 海 海 7 18 ’

要: 明代 是海 南文化 发 展 的重要 时期 , 主要 表现 有十 : 是各 类学校 多 ; 是科 举考 试 中式人 数 多 ; 是 “ 一 二 三 鼎
臣继 出 , 神州 ” 四是 两位 海 南入分别 掌管 明 代全 国两 所最 高 学府 ; 名满 ; 五是 九位 海 南人 人选 《 史 》 六 是 各种 著作 明 ; 多 ; 俗 尚礼文 和读 书风气 浓 ;k 许 多家 庭妇 女 都有 文化 , 出现 冯 银等 五位 女诗 人 ; 是各 种楼 亭 、 表和 名胜 七是 /是 并 九 坊 古迹 及名 人 墓葬 多 ; 是海 南岛被 称 为“ 十 海滨 邹鲁 ” “ 外邹 鲁 ” 或 海 。明代 海 南文化之 所 以获得 高度 发展 , 要原 因有 主
主要居民 。因而使 中原文化或 汉族 文化成 为海南文化 的
当时 的社 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物质 财富和精神 财富 。如 石
器工具和 茅草 房都 是原始人类所创造 出来 的物 质财富 或
物质 文明。而 原始 宗教 、 象形 文字和 符 号文 字或 结绳 记 事等 , 则是原始人类所创造 出来的精神财 富或精 神文明 。 虽然这 些都 是较为粗糙 的、 低级 的文化 , 但它们 毕竟 是原

明代海南文化

明代海南文化

明代海南文化李勃(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提要:海南岛历史悠久,文化积淀非常深厚,在明代,本岛曾出现惊动全国的文化辉煌。

其原因甚多,其中较为重要的,当是明王朝对本岛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关键词:明代海南岛文化关于明代海南文化,目前学术界尚无专文全面探讨。

研究本课题,对于对外宣传海南岛的古代文明,提高海南岛的国际地位,让世界了解海南,使海南走向世界,以加快海南的开发建设进程;对于深入发掘海南历史文化,以加快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和发展海南旅游经济;对于提高海南各族人民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对于帮助某些人彻底改变传统偏见——海南岛不是“文化沙漠”等,无疑都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明代海南文化昌盛的表现以往经常有人说“海南岛是文化沙漠”。

意谓海南岛完全没有文化,像沙漠一样苍白。

其实,这既是对文化概念的无知,又是对海南历史的无知。

“文化”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一般指人类在历史上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

因此,从广义的“文化”来看,历史上只要有人类居住过的地方,该地区就一定有文化。

因为人类为了生存,必然要适应环境,创造出一些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如石器工具和茅草房都是原始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或物质文明,而原始宗教、象形文字和符号文字或结绳记事等,则是原始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或精神文明。

虽然这些都是较为粗糙的、低级的文化,但它们毕竟是原始人类所创造出来的文化。

世界上的各个古代民族一般都能创造出这些较为低级的文化。

这些低级文化是与人类早期低下的生产力发展状况相适应的。

文化有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之分,如计算机和手机等都是较为高级的物质文化, 这些高级文化是与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我们不能苛求原始人类或古代人类都能创造出与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的高级文化。

由此可知,历史上海南岛只要有人类居住,那么,岛上就一定有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海南岛不是荒岛,自古以来,岛上一直有很多居民。

海南道教的兴起与扩散

海南道教的兴起与扩散

海南道教的兴起与扩散
符和积
【期刊名称】《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8)002
【摘要】海南道教最早出现于唐代,勃兴于宋元时期.宋元两代,海南州县普设道观,出现一批知名道人和道教名山胜境.明清两代,海南道教逐趋民间化,县以下观堂祠庙增多,民间授道,山尖道旁修筑风水宝塔,民间盛行多神崇拜.近代以降,海南道教世俗化,几于无处无之,并传入少数民族地区.宋代海南信奉神霄派和金丹派南宗,元代以后主要崇奉正一道.
【总页数】4页(P152-155)
【作者】符和积
【作者单位】海南省史志办公室,海南,海口,5702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59
【相关文献】
1.日本明治时期女性茶道教育兴起的原因——从良妻贤母主义角度探析 [J], 杨阳
2.补充和换位:早期道教神祇发展中的一个环节——论西王母仙化和泰山神灵信仰的兴起 [J], 曾祥旭
3.试论天台宗对道教“内丹”兴起的潜在影响 [J], 张雪松
4.道教的兴起与葬俗之理性化变迁 [J], 山人
5.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 [J], 朱竑;许然;韩亚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历史调查研究报告1000字

海南历史调查研究报告1000字

海南历史调查研究报告1000字(一)海南文化历史悠久海南文化历史悠久,其发展曲折艰难,秦汉时期萌芽,元、明、清时代得到充分发展,我们从海南岛所处的地理位置上说,它是远离发达的中原文化,属于中华文化的边缘区,但它始终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在它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都是主动或被动地接受先进文化的入侵。

(二)海南文化发展曲折首先,唐宋时期的海南岛就已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行政区,但战乱又使它发生变化,而唐代以后,中国封建经济中心南移,宋代北方战乱,商人、官吏以及大批的汉族人民迁居海南,从而海南文化与中原文化进--步交融,中原的文人墨客开始注意海南岛的特色风情,宋代即有关于记述海南岛地区风俗习惯、物产的著作盛起。

明清时期,海南文化更加走向成熟和发展。

农业开发,耕地面积扩大,以农耕与游耕相结合是海南人民的的耕作方式,但技术都较落后,不断注入中原文化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得到发展,学校、书院遍及各州县,通过科举选拔的人才增多。

然而始终受地理因素的束缚,“海南岛”特立于中华文化之中。

(三)海南文化登。

上国际舞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海南乡土文化不断在全国各地舞台展露,这个我国陆地面积最小的省,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资源成为了我国的旅游胜地。

近年来,国内及海外人士纷纷投来关注目光。

海南历史文化形象走向了一个明朗化的历史台阶。

二海南乡土文化的巩固发展与海南历史文化形象的逐渐形成(一)民族风情文化的发掘。

海南省主要是以黎族苗族等少数民族与部分汉族同胞杂居地,历史以来乡土文化主要以。

黎族风情习俗为主,民间的乐器、歌舞、戏曲等都富有绚丽多彩的民族特色。

在明清以前,由于地理历史的束缚,海南岛与中原地区隔离,受交通、文化等的条件限制,海南人民保持自己的生活习俗,海南文化是落后和封闭的。

明清以后,海南政治、经济、文化得到相应发展,而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海南的独特地理条件成为了政府的发掘对象,地理因素成为了它的优势,就是这种独立的,被中原文化后来才拾起的海南岛,给海南历史文化增添了许多神奇的色彩,让后来的政策和文化导向于发掘它、保护它、发扬它的方向。

夜读历史丨明清小说中的海南

夜读历史丨明清小说中的海南

夜读历史丨明清小说中的海南明代的海南岛,文教日盛,有“海滨邹鲁”的美誉。

但是,由于海南岛与大陆之间隔着一道海峡,天堑是险途,很多人没有来过琼州,于是对这片热土充满了好奇之心,尤其是对于文人,充满神秘感的海南让他们放飞了无限的想象力,琼州也因此成为很多小说作品的“大背景”和“大舞台”。

明清两代的各类小说中,涉及海南的不在少数,一些作者还是文学史上的大家和名家,如施耐庵、袁枚、蒲松龄和李渔等。

遗憾的是除《钟情丽集》可能是丘濬的作品外,海南本土文人创作的小说十分少见,基本上处于缺位状态,这是一个值得寻味的文化现象。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小说的繁荣期,也是海南文化的鼎盛期,本土文人有诗文别集传世者不在少数,琼剧在明代也已经出现,惟独在小说领域,海南文人一直缺乏建树。

究其原因,或许与小说边缘化的文化属性以及海南文人崇尚主流文化的心态有关。

01丘濬可能写过小说在明清小说史上,与海南历史文化关系最密切的小说首推《钟情丽集》。

这是一部在明代问世较早、影响甚大的中篇文言小说,曾被收入多种十分流行的小说选本。

明代奇书《金瓶梅》正文前的欣欣子《序》,专门提到“邱琼山之《钟情丽集》”,可见其在文坛上影响之大。

大图模式▲《钟情丽集》相传为丘濬的作品《钟情丽集》的作者相传为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丘濬。

丘濬是否为《钟情丽集》的作者,目前学术界尚存有争议。

但《钟情丽集》本身与海南历史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是不容否认的。

《钟情丽集》文中有大量对海南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的描写,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时代特征。

《钟情丽集》将中国传统的才子佳人故事搬演到海南,并在文中一再宣称“琼南人物倾天下,才子佳人两无价。

吴门越里何足数,蓬岛瑶池此其亚。

”“天香国色产南国,不让中州独专美。

”这不仅是对小说中辜辂、瑜娘这对才子佳人的赞美,更是对海南文明进步的歌颂。

《钟情丽集》为表现海南文风之盛,在小说中穿插了大量的诗词,被后世视为“诗文小说”的代表。

万历《琼州府志》卷三《风俗》云:“明兴,道化翔洽,文教四讫。

明代海南文化研究

明代海南文化研究

明代海南文化研究明代海南文化研究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而丰富多彩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海南岛作为中国南方的重要岛屿,也有着独特的文化发展。

本文将对明代海南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和影响。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重要时期,封建制度对社会各个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海南岛上,封建制度同样存在,同时受到了地理和环境的制约。

海南岛作为岛屿,很大程度上与大陆文化的交流受到了限制,因此在文化发展上有着独特性。

明代海南的文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明代海南的文化与农业生产密切相关。

海南岛的农业以种植为主,种植业发达,主要有水稻、甘蔗、棉花等作物的种植。

这些农作物的种植要求农民有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因此在海南岛上形成了一定的农业文化。

另外,海南岛的农业文化还表现在其生活方式和节日习俗中。

例如,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海南人会举行庙会活动,祈求丰收和平安,这也成为当地的文化传统。

其次,明代海南的文化与海洋联系密切。

海南岛座落在南海之滨,因此海洋文化在当地有着深刻影响。

明代时期,海南岛的渔业发达,渔民们与大海相伴,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

渔民们赖海而生,他们的生活和习俗都与海洋相关。

明代时期,海南岛也是中国南方的重要贸易口岸之一,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密切的联系。

这也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发展。

第三,明代海南的文化体现了民族多元性。

明代时期,海南岛是南方各民族交汇的地方,汉人、壮族、苗族、黎族等民族在这里共同生活。

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海南文化的多元发展。

例如,海南的婚俗、祭祀活动等都受到了不同族群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最后,明代海南的文化还显示出对外文化的接纳与吸收。

在明代时期,对外文化的交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频繁。

明代海南岛的各种文化元素,如戏剧、音乐、绘画等,都受到了其他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趋势和风格。

综上所述,明代海南文化在封建制度、农业、海洋、多元性和对外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发展特点。

试析明朝时期海南文化鼎盛的原因

试析明朝时期海南文化鼎盛的原因

试析明朝时期海南文化鼎盛的原因
黎雄峰
【期刊名称】《新东方》
【年(卷),期】2002(011)004
【摘要】海南岛孤悬海外,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极为闭塞和落后.明朝时期却由于社会安定,经济稳进,兴教办学,因而人才辈出,使海南进入了一个文化极为鼎盛辉煌的时期.这种历史现象的出现,既有客观条件,又有主观因素.
【总页数】5页(P92-96)
【作者】黎雄峰
【作者单位】琼州大学,海南,五指山,5722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试析东南亚文化对海南文化的影响 [J], 赵康太
2.试析中世纪天主教鼎盛形成的原因 [J], 张劻娟
3.明代海南文化的发展及原因新探 [J], 李勃
4.试析明朝时期滇黔两省彝族由聚居变为散居的原因 [J], 李玉军;李洪根
5.试析明朝时期的中西方科技交流 [J], 刘建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海南岛民性格及文化的形成

海南岛民性格及文化的形成

海南岛民性格及文化的形成长期与大陆疏离,使海南岛文化得不到应有的认同、传播和发展。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样,使海南岛文化能够以一种与其他中华地域文化截然不同的面目出现。

海南岛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道景观要算是女性文明,它以一种昂扬却又谦卑的姿态面对不同时期各种审视的眼光,以一种从容、镇定的气魄顽强地坚守着自己认定的姿态。

我们认为冼夫人所代表的文化现象正是海南岛女性文明的一个值得返观的缩影。

冼夫人的文化意义更在于,她所代表的文化现象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女性文明的意义。

在海南还算久远的历史上各代对中原汉族文化的引进和传播中,冼夫人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海南乃至整个岭南地区民间,冼夫人具有宗教性的崇高的地位,在中华文化丰厚多彩的版图中留下了庄重、大气而又不乏俏皮的一抹亮丽的红色。

岛民性格、移民精神、海洋气魄与女性文明一种文化真正的生命力之所在,是这种文化的性格。

一种文化的性格决定了其在文化交流与传播中的心态,决定了其对自身传承和发展的展望的角度。

一种文化的性格很难简单概括,但若要试图把握海南岛文化的性格,也许可以用“岛民性格”来概括。

长久以来,海南岛文化所受的外部文化的苛责,也多是由于其“岛民性格”。

外部文化人往往并不真正了解“岛民性格”的文化内涵,粗糙而简单地把“岛民性格”等同于岛民身上的确抹不掉的某种狭隘与封闭的意识。

这当然是外部文化人对海南岛文化所作的偏激而武断的误读。

在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中我们觉得有必要抛弃自以为是引发的误解和居高临下带来的偏见,需要有放下俯视的架子的胸怀,需要有不怕人讥笑的平视的勇气。

“岛民性格”是海南岛文化的根基,是海南岛文化的生命力潜伏之所在。

“岛民性格”其本质是开拓进取的“移民精神”的历史沉淀,是顽强不息的生命力的逐渐内化,是永不妥协的魄力的世代凝聚。

海南岛是一个移民聚居之地,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在历史上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新石器时代早期,黎族先民移入岛内,也就是所谓的海南岛“最早的原住居民”;秦汉之际,临高人入迁岛北部定居;自西汉辟郡至五代时期,以中原移民为主,主要分布在岛西北和北部沿海;宋至明清时期,规模最大,主要移民来源为闽、粤、桂,历经元、明至清三朝达到高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 第1期热 带 地 理V o l 127,N o 112007年1月TRO P I CA L GEOGRAPHYJan .,2007收稿日期:2006-05-13;修订日期:2006-07-13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40301011)阶段成果作者简介:朱竑(1968-),男,甘肃人,副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文化与旅游地理研究方向,(E -m ail )eesz hh @m ai.l s ysu .edu .cn 。

¹ 5元史6卷63,志十五,地理六。

º 5元文类6卷47,5屯田6条,嘉靖刻本。

» 5元史6卷38,本纪38。

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朱 竑1,许 然2,韩亚林1(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广州510275;2.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郑州450015)摘 要:明清是大陆文化在海南迅速扩散和产生巨大影响的时期。

明代将海南划归广东和将琼州升格为府,建置的提升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土官制度、卫所制度和屯田制的实施,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的融合和大陆先进文化的推广。

置驿开道、兴修水利、移民、文化教育等则是大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最直接表征。

这种以政治为目的、军事为保证、经济为手段、文化为结果的文化扩散直接导致海南在地域分布上具有明显环带状海岛型文化的最终形成。

关键词:明清时期;文化扩散;海岛型文化;海南岛中图分类号:K 901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221(2007)01-0086-06海南岛早期开发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年以前的殷周[1]。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年),汉武帝在平定南越国之后,乘势进入海南,置儋耳、珠崖两郡十六县,把海南纳入了中央王朝的管辖之下,从而拉开了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大陆文化在海南扩散的帷幕。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又艰难,但总趋势是大陆文化逐渐被吸收而成为海南文化的主体。

从历史的大视野看,明清时期是海南文化快速发展并渐趋成熟的重要阶段。

该时期海南地域文化的形成明显地表现出中央王朝在对待/蛮夷0的政策上由专制走向宽容、由政治和军事征服向文化渗透与影响转型的特点。

1 明清是海南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唐宋以降,随着我国东南部的开发,国内经济重心发生转移,徐闻、合浦作为早期对外交通中心已逐渐衰落,而广州成为我国南方最大港口,海南作为广州通西洋必经之地与广州的经济联系得到加强。

另一方面,朱明王朝为加强集权统治,将/诸蛮0多有起义的广西分而治之,结束了壮、黎、瑶三大少数民族同留一省的局面,将海南划分出去,明洪武二年(1369年),海南岛第一次划归广东,结束了海南岛长期与广东大陆行政分离的历史,本岛自此成为广东的一个地方行政区¹。

历史证明:这一举措,在政治、经济或文化等诸方面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可视为一个重要的开疆举措。

在具体的行政建置方面,明代较之前朝诸代虽无形式方面大的变动,州县建置比元代也无增加,但一些局部的区划性调整,在解决某些具体问题的深度方面有了一些新的探索。

如洪武元年,改琼州乾宁安抗司为琼州府º,到洪武三年(1370年)琼州府统辖全岛三州十三县,后省为十县»。

海南行政建置自汉开郡以来,虽间有唐都督府、宋安抚都监之类兼领军政的机构,但全岛没有统一的治理机构,缺乏一个统割各州的首府,因而弊多利少。

琼州升格为府,成为全岛的行政中枢,无疑是海南政区沿革上的一件大事[2]。

也是明朝注重经略海南,肯定海南特殊地位和作用的体现。

与元代/夷平城廓0的政策不同,明王朝实现了对海南岛的统治以后,便积极构筑修理州、县城,巩固各州、县据点,彻底改变了过去大多数州、县有治无城的状况,形成日后州、县较少搬迁,建置更趋固定的新局面。

此外,明代建置地域的扩大和深入,还表现在以少数民族的归附和受编为标志的实际统治区域的变化上。

换言之,建置更侧重于/质0的改进,而不仅是/量0的变化。

不少黎峒相继招抚,加入熟黎之列。

居住在沿海平原河口地带的,以及州、1期朱 竑等:明清大陆文化在海南的扩散及海南海岛文化的形成县附近与汉人杂居的黎人,由于长期与汉族人民较频繁地交往,受到汉族文化影响颇深,其民族特点日益减少,在逐渐被汉族同化的进程中,黎族社会在各方面均有了较显著的变化。

尤值一提的是,洪武年间,海南岛户口和土地调查工作几近完成,与大陆其他地区一样,编篡了作为赋投基础的黄册和作为回税根据的鱼鳞图册。

为了适应黎族地区的统治,明王朝在熟黎聚居的地区采取编入都图,直接治理的方式,加快了中原汉文化在民族区域的传播。

有明一代,中央王朝对海南的开拓较之前朝更为深刻和系统。

综观明代治黎政策,洪武、永乐年间最为得法。

在完成了疆域上的一统之后,朱元璋的治黎观即以/天下一家0为前提,以/化导0为核心[3]。

据5明太祖实录6载:/前代谓儋、崖为化外,以处罪人。

朕今天下一家,何用如此。

若其风俗未淳,更宜择吏以化导之,岂宜以有罪人民耶0¼。

从中足见明王朝对海南开拓的态度所发生的根本性转变。

当然,也应看到,由于海南本身的发展,从另一层面也改变了其/贬谪之地0的故有面目,明朝治琼态度的政变是历史的必然,在实际执行中也得到很好的贯彻。

首先是明朝土官制度的施使。

洪武初年,州县官曾/不用土人,兵屯子孙尽革为民,以峒管黎0½,后根据实际及时纠偏,于洪武末重又恢复土官制,致使地处海外、汉少黎多的琼州实现了/黎民帖服,军民安息0。

至明成祖采取授予向化黎首官职,使永乐间黎首朝贡创造高潮,黎人归附人数达到空前水平。

使黎人与汉人无形中从对立走向融合,完成了汉文化在广大黎区的传播过程。

根据吴永章梳理统计,从洪武三十年(1397年)到崇祯四年(1631年),见于史籍记载的有姓名可考的黎族土官就达60多人,初具相当之规模[3]。

从文化传播看,明代黎族土官制度当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首先,大批黎人归附中央王朝给海南岛原住民接受系统、全面的汉文化熏陶和渗透,从而为潜移默化中完成文化的提升提供了可能。

永乐朝授抚黎土官以后,就有了3万多户,10万人以上的黎人得以化抚。

按当时的人口规模而言,这是十分可观的数字。

大批黎民/向化0,在密切了黎、汉民族关系的同时,通过在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各个层面的传输扩散,也促进了海南黎族社会自身的发展。

此外,还通过/土官陈迪孙,以其能抚黎人之逋逃复业者,厚赐之0¾等手段,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保持了当地社会的安宁。

总之,两种文化接触的历史景遇,对文化接触的性质、方式和后果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4]。

明朝土官制度给大陆文化传播创造了基础性的历史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黎人对汉文化的抵触和对立情绪,为主动地认同、吸收汉文化中先进的因素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二,明代卫所制度的实施。

/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0¿,从而使海南岛兵备较前朝大为增强。

洪武二年(1369)设海南分司,五年(1372)改分司为卫。

海南卫下辖前、后、中、左、右五所。

海南全岛还先后在儋、万、崖各州和清澜、昌化、南山设立六个守御千户所作为外隶À,故/国朝(民)而吾边郡卫所之役,则规模之度超前代,此也一验矣。

当时军士已万数千人,继而又迁配垛集,生息,数目增倍0Á。

可见,卫所制度的实施,使驻琼军士数目巨增。

由于卫所驻地防御完备,故有县治徙于防御千户所在地之举。

如陵水县治与南山所,昌化县治与昌化所就并在一起 lu 。

这种举措促使其所地成为当地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客观上有利于海南地区城市(墟市)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使明朝墟市数量比宋元时显有增加。

而且明代卫所旗兵不同于元代戍兵。

元代/戍琼之兵0三年一换,明代则革元之弊,/将士来自中土,与民杂居0 lv 。

在习于岛上风土人情的同时,通过其自身文化元素的传播,仰仗他们本身所具有的统治、镇压者的特殊地位,在推动黎地文明进程,宣扬大陆文化方面作用卓著。

此外,不同于宋元墟市多设在城内,明时墟市较多地出现在水陆交通较便利之地 lw 。

据5正德琼台志6记载:全岛共有121个较大的墟市,其中琼山39个,汀(澄)迈20个,临高14个,定安8个,文昌9个,会同6个,乐会3个,昌化2个,万州6个,崖州2个,儋州10个(感恩、陵水在城内设市)。

墟市数量的增多反映了当时贸易的发达和经济的繁荣,使民族间的联系得以加强,使87¼½¾¿ÀÁl ul vl w 5明太祖实录6卷48,/洪武三年正月壬寅0条。

5天下郡国利病书#广东下6卷104。

5明史#广西土司列传三6卷319。

5明史#兵志一6卷89。

5明宪宗实录6卷77,/成化六年三月甲申0条。

5正德琼台志6卷18,兵防。

5明英宗实录6卷19、卷31。

明#钟芳:5平黎碑记6,载5钟筠溪集#记6。

杨德春.海南岛古代简史.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教师进修学院印,1982。

热 带 地 理27卷汉文化在岛内从沿海到腹地,从城镇到乡村全面扩散,成就了一种面上文化传播加强的态势。

和卫所制度共生的屯田制当属王朝政府最直接、鲜明的开琼方略。

大量驻岛卫所军队屯田耕种以解决给养,客观上使海南农业生产水平得到提高。

明代驻军屯田是一种全国性的措施,按照边地兵士十分之三守城,十分之七屯田的政策,海南岛11个卫内外所,额设屯田22处,共田96顷[3]。

从土地来源上看,除侵占黎人田产外,还大量开垦矿土荒地。

经过明代的努力,琼岛农业生产在资源利用、技术进步和发展水平上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

根据当时田亩数量的统计,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本岛官民田地为18914万亩(1216@104hm 2),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增加到38315万亩(2516@104hm 2),225年时间就增加了1倍多[2]。

这足以证明,明代在原有基础上广泛开展的屯田制度推动了海南岛的农业生产。

屯田制度在客观上有利于汉族先进的生产工具与技术在黎区的推广,有利于汉文化的传播和黎汉民族间的融合[5]。

故而明钟芳有/明初,始设沿海卫所,仗兵威以宣政理,而将士来自中土与民杂居,久之,语言习俗诗书礼让之风,渐摩届乎穷绝,而科第与中州等,乃知圣神不言之化,卓冠万古不易测者矣0 lx 。

从效果上讲,屯田制度也是一种较好的开疆之举。

第三,置驿开道、兴修水利、移民、文化教育等则可以视为明代开疆文化在海南传播的最直接表征。

明代驿制在保证政令畅通、军事情报传递、人员往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明代在海南多设驿站将明王朝的统治势力深入到了海南岛黎区。

明统治阶级中一些具有政治眼光的开明人士还纷纷提出/开通道路0的建议,认为/开辟五指山十字道路,均通四处往来0 ly 。

还曰:/皆以建州县,开十字路为妥,论者韪之0 lz ,并建议在/兵威削平之际,开通十字大路于其间0,经过/通力合作,相其溪壑,易其险阻,假以数月,琼崖之路可由黎峒中行矣0 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