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城建设对天津开发区空间规划的借鉴

合集下载

从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对比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从日本北九州生态工业园对比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生态工业园的建设


背 景
生 态 工 业 园 是 根 据 循 环 经 济 理 论 和 工 业 生 态 学 原 理 设 计
11 有 选 择 地 进行 主题 招 商 和绿 色 招 商 . 根 据 生 态 工 业 系统 建 设 需 求 和 市 场 机 制 运 作 的 要 求 , 围 绕 电子 信 息 、 物 制 药 、 车 制 造 和 食 品 饮 料 4个 支 柱 产 业 , 生 汽 天津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重 点 发 展 补 链 企 业 ,先 后 吸 引 了泰 鼎 股 份 有 限公 司 、 天津 东 邦 铅 资 源 再 生 有 限 公 司 、 津 丰 通 资 源 再 天 生利 用 有 限公 司 、 天 津 虹 冈铸 钢 有 限公 司 等 静 脉 产 业 落 户 开 发 区 , 立和 完 善 了 生态 工 业 园 产 业 链 、 品链 和 废 物 链 。 建 产
12 建 设 完 善 的 区 域 水 循 环 系 统 - 天 津 经 济技 术 开 发 区 经 过 几 年 努 力建 成 了大 型 污 水 处 理
成 的一 种 新 型工 业 组 织 形 态 ,通 过 模 拟 自然 生态 系统 来 设计 工 业 园 的能 流 和 物 流 。园 区 内采 用 废 物 交换 、 洁 生 产 等 手 段 清 把 一 个 企 业 产 生 的副 产 品 或 废 物 作 为另 一 个 企 业 的投 入 或 原 材 料 , 现 物 质 闭路 循 环 和 能 量 多 极 利 用 , 实 形成 相 互 依 存 、 类 似 自然 生态 系统 食 物 链 的工 业 生态 系统 ,达 到物 质 能量 利 用
业。
天 津经 济技 术开 发 区于 2 0 0 3年 制 定 了 生 态 工 业 园 规 划 , 2 0 年 被 国 家 环 保 总 局 正 式 批 准 创 建 国 家 生 态 工 业 示 范 园 04 区 。 几 年 来 , 津 经 济 技 术 开 发 区 积 极 开 发 、 用 各 种 有 效 资 天 利

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建设之研究

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基础建设之研究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计方案;地质;地形;运河网 设计;下水道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clarify the design process and its outcome of former Tiaiijin Japanese Setdement from the 1890s to the 1910s. The paper mainly has analyzed (1) the survey project carried out by Japanese government before making a final decision in design schemes of urban planning and infiastructure, (2)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sign schemes made by Japanese Consulate in Tianjin, (3) the final design scheme and the results of urban planning of Tianjin Japanese Setdement from the 1900s.
改变了以上天津日本租界研究史现状的是王康于
2010年5月发表的硕士论文《天津原日租界规划沿革初 探》⑥。王康使用了大量的日语历史文献,对1896年 到1928年的天津日本租界的城市规划史做了详细并系
统性的基础研究。其中,和本稿相关的研究成果为:
(1 )日本政府从经济发展的观点上选择离天津府城附
近和法国租界之间的土地为日本租界,(2)日本租界 内格子状的道路网和租界经营区的设计和建设,(3)
Key words: design scheme of infrastructure ; geology ; terrain ; design of canals ; drainage system

日本新城建设的兴衰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新城建设的兴衰以及对中国的启示

日本新城建设的兴衰以及对中国的启示作者:李燕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7年第2期李燕摘要:日本是新城建设比较早的国家。

1950—1970 年代,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大规模城市化,日本的大城市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住房紧缺问题。

中央和地方政府为大量、快速地解决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问题,开始了大规模的新城建设。

本文概述了日本新城的数量、分布和开发方式,系统介绍了日本新城建设的社会与政策背景,总结梳理了60 多年来新城开发的阶段及其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日本第一个新城——千里新城的案例,总结了日本新城开发的经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新城建设与公共住房政策相结合,其“卧城”方式和TOD 的开发模式值得参考,而其建设过程的终结和“老城化”问题的出现更值得引以为戒。

关键词:新城;日本;城市化;住房政策;卧城作者:李燕,博士,日本立命馆亚洲太平洋大学教授。

yanli@apu.ac.jp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化率从1980 年的19.39% 增加到2015 年的56.10%。

然而,比起北美的82%、欧洲的73%[1]、日本的90.7%[2],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还处在发展的中期。

因此,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对我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本文概述了日本新城的数量、分布和开发方式,系统介绍了日本新城建设的社会与政策背景,总结梳理了60 多年来新城开发的阶段及其特征。

在此基础上,本文结合日本第一个新城——千里新城的案例,总结日本新城开发的经验教训,以期为我国快速城市化中的新城建设提供相关借鉴。

我国学术界从1980 年代开始就已经关注日本新城建设,例如,刘惠民翻译了黑川纪章有关日本新城发展思想和方法的文章[3],1987—1990 年间刘德明在《国外城市规划》(即《国际城市规划》)杂志上先后对日本20 座新城进行了介绍。

邓奕[4]、姚兢和郭霞[5] 曾对东京都的新城规划进行了概述。

日本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何特色

日本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何特色

日本的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有何特色日本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国家,其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展现出了独特的魅力与特色,这些特色不仅为居民提供了高品质的生活环境,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日本城市规划的一大显著特色是注重功能分区。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划分明确,且相互之间有着便捷的交通连接。

以东京为例,银座是著名的高端商业区,集中了众多国际品牌的旗舰店和高档百货公司;而新宿则是充满活力的综合商业区,既有大型购物中心,也有热闹的街头小店。

住宅区则通常环境安静、绿化良好,配套设施齐全,如公园、学校、医院等。

工业区则多位于城市周边,通过高效的物流网络与城市中心相连。

在交通规划方面,日本的城市交通系统可谓是世界一流。

其公共交通网络极为发达,地铁、轻轨、电车、巴士等相互衔接,形成了无缝对接的综合交通体系。

东京的地铁系统线路众多、站点密集,能够快速、准确地将乘客送达目的地。

而且,日本的交通换乘非常方便,标识清晰,减少了乘客的换乘时间和困扰。

此外,日本的铁路运输不仅用于城市内部通勤,还连接了各个城市,新干线便是其高效快速的铁路客运代表,大大缩短了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日本的城市规划还充分考虑了防灾减灾的需求。

由于地处地震多发地带,日本在建筑设计和城市布局上采取了一系列防震减灾措施。

建筑物普遍采用抗震结构,并且定期进行抗震检测和加固。

城市中设有众多的避难场所,如公园、学校操场等,这些场所平时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转换为避难区域。

同时,城市的基础设施也具备应对灾害的能力,例如供水、供电、通信等系统都有备用设施,以保障在灾害发生时能够维持基本的服务。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日本的电力供应系统稳定可靠。

电网布局合理,能够满足城市居民和工业的用电需求。

而且,日本在能源利用方面积极推广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以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能源的可持续供应。

通信设施建设也处于领先水平。

日本拥有高速的宽带网络,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都能够享受到快速的网络服务。

新城区规划典型参考案例日本幕张新城第二部分

新城区规划典型参考案例日本幕张新城第二部分
・建筑物的高度设定,以外围高、中央低、创造出明确 的外形轮廓,同时表明居住区的疏密和规模。
② ①
①从海边看过来的外形轮廓
②交易会馆看过来的外形轮廓
(5)特色街区
中庭第2号街(总户数/132戸(中高层住宅)
在面对海滨公园大道的街区住宅建成之前,中庭2号街和 中庭1号街共同成为住宅区的入口玄关。教会风格的三角形 屋顶是这个区域的特征。
(2) 开放空间的设计
街景的形成
将以车辆通行功能为主的道路(通行路)与作为居民生活・交流空间功能 的主街道(交流路),并从空间特征上进行区分。
(3) 引导型都市景观的设计
广


⑤シティサイドコーナー
⑧街のゲート (ノースゲート)
③プロムナードコーナー
⑥コミュニティコーナー

①街のコア
角 型
④パークサイドコーナー
住宅区景观设计特色
创造任何时候都觉得美丽的景观
幕张滨城住宅区的街道和建筑外观设计
→街区=沿街型住宅是创造美好 街貌的最 小单位 →街区中心部建造的中层建筑 在「设计方针」的规范之下, 建筑物的高度是一样的。
被随处可遇见的美丽风景所感染
对幕张滨城住宅区中街道的各种点缀
→留在人们记忆里的城市,都 有印象中被感动过风景。 →在幕张槟城住宅区的街路空 间就有着各种各样的风景
值得一提:
• 先进的基础设施——“共同沟”
历时7年、耗资3500亿日元建成总长度16 公里的“共同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充 分利用地下空间将各种基础设施融为一体 的建设项目。
“共同沟”是一条距地下10米、宽19.2 米、高5.2米的地下管道井,把上水管、中 水管、下水管、煤气管、电力缆、通信电 缆、通信光缆、空调冷热管、垃圾收集管 等九种城市基础设施管道 ,有效利用了地 下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地分布。

MK_10.日本经验对新常态下我国新城新区建设的启示

MK_10.日本经验对新常态下我国新城新区建设的启示

设来推动大城市近郊区的开发愈演愈烈。 1965 年之后建设的新城面积有较大增加, 1965-1969 年期间建设的新城平均面积最大,达到 121 公顷。1970-1974 年间新城建设达到高峰,共建 设新城 526 个。 代表性新城包括规模最大的多摩新城, 以及西神新城、 千叶新城、 成田新城、 北摄·神户新城和筑波科学城等。
1.4 第四时期(1980-1995 年) :拓展期
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从重大产业向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以及产业结构发生巨大调整, 新城 开发类型发生转变, 在新城中开始注入就业场所和形成新的产业。 同时作为区域新型增长极 的科学园区、研究园区、科技城等复合型的新城开发开始相继出现。代表性新城例如筑波科 学城、关西文化学术研究都市、长冈新城、磐城新城等。
2.中日新城新区实践对比
2.1 数量和分布 2.1.1 中国:遍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 2014 年 10 月,我国县及县以上的新城新区数量总共超过了 3000 个。其中国家级新区成为新城新区的龙头,加上 2015 年 4 月批复的湖南湘江新区,全国国
家级新区总数达到 12 个。此外,国家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工 330 个(截止到 2014 年 10 月) 。省级层面的各类新城新区多达 1650 个(冯奎,2015) 。 从分布上看,我国新城新区呈现全国范围内遍地开花的局面。东部各省新城新区总量 1291 个,中部各省新城新区总量 1011 个,西部各省新城新区总量 872 个。近年来,中西部 地区新城新区数量增加明显。截止到 2014 年底,四川省新城新区总数高达 190 个,排名全 国第 3,贵州省新城新区也多达 121 个,高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一些省份。
日本经验对新常态下我国新城新区建设的启示
连欣,周君,赵蕃蕃

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一、论文报告标题1. 都市圈化与城市经济发展2. 日本都市圈化的历程及其启示3. 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4. 都市圈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5. 都市圈化下的城市规划与管理二、论文报告正文1. 都市圈化与城市经济发展都市圈化是一种城市空间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是城市网络的形成,是跨越城市间沟壑的桥梁。

都市圈是一种新兴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区域经济的核心,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都市圈化可以推动城市规模经济和城市网络效应的形成,为产业和资本的集聚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缩短城市间的距离,降低信息传递和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推动城市经济由单一市场到多重市场的转变。

2. 日本都市圈化的历程及其启示日本的都市圈化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随着工业和交通的快速发展,日本的城市开始向周边区域扩张,形成了多个都市圈。

在都市圈化的过程中,日本不仅规划了大量的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而且实施了一系列的城市政策,如土地利用政策、住宅政策、交通政策和环境政策等,使得都市圈化得以顺利进行。

日本都市圈化的成功经验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如加强区域合作、整合交通网络、优化城市规划和产业布局、建立统一的城市管理体系等。

3. 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形成与发展中国是世界上都市圈化最快速、最为迅猛的国家之一,以北京、上海、广州为代表的三大都市圈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极。

三大都市圈的形成是由于政策引导和经济增长的需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结构的转型,这三大都市圈在地域范围和功能定位上的差异也日益明显。

在都市圈化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加强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调和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增加公共服务设施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管理体系。

4. 都市圈化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都市圈作为一个新型的经济空间单元,对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都市圈化可以促进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和互动,提高区域经济的贡献率和配比率,推动区域内的产业集群化和专业化,创造和扩大就业机会。

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都市圈化-日本经验的借鉴和中国三大都市圈的发展
因此, 都 市 圈 化 与 大 城 市 化 ( Metropolitaniza- tion) 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前者既有后者的特征即 大城市规模和数量的增长、地域空间的扩大, 但 也有后者没有的内容,即大城市人口的向外扩散, 城市的郊区化、城市空心化、逆城市化 ; 大 都 市 区 ( Metropolitan area) 与 大 都 市 区 之 间 首 尾 相 连 、分 界日益模糊, 复数的大都市区形成有机的都市圈 ( 带) 空间; 与都市圈相联系的或其周边的中小城 市 、小 城 镇 、都 市 农 业 等 。
当今世界, 城市化无疑已成为时代的主旋 律, 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美 国 著 名 经 济 学 家 、 诺 贝 尔 奖 金 获 得 者 斯 蒂 格 利 茨 ( J.E.Stiglitz) 教 授把以美国为首的新技术革命和中国的城市化 并 列 为 影 响 21 世 纪 人 类 发 展 进 程 的 两 大 关 键 因素, 并认为城市化是新世纪对中国的第一大 挑 战 [1]。 笔 者 曾 在 总 结 世 界 城 市 化 进 程 的 大 趋 势 和我国城市化实践的基础上, 提出一种新型的城 市化道路— ——都市圈化[2]。在这里, 我们将进一步 考察中国三大都市圈近年的发展情况, 并将其与 日本著名的三大都市圈进行比较。
- 64 -
的已不再是单一的大城市, 而是聚集了若干个大 城市, 并在人口和经济活动等方面有密切联系的 巨大整体— ——即 都 市 圈 : 他 将 有 许 多 都 市 区 连 成 一体, 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活 动 存 在 密 切 交 互 作 用 的 巨 大 的 城 市 地 域 叫 做 Megalopolis [3]。 亚 历 山 大 学 派 的 犹 太 哲 学 家 菲 洛 ( Philo) 在 他 的 作为统治现实世界的理念中的城市亦使用了 Megalopolis 一 词 , 汉 语 多 译 成 都 市 圈 、城 市 带 、大 都市带、城市群, 也有译成都市连绵 带 、大 城 市 网 络区、特大城市、城市集群等等。戈 德 曼 认 为 , 都 市圈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其一, 区域内有比较密 集的都市; 其二, 有相当多的大城市形成各自的 都市区, 核心城市与都市区外围的县有着密切的 经济社会联系; 其三, 有联系方便的交通走廊把 这些核心城市连接起来, 使各个都市区首尾相连 没有间隔; 其四, 必须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人口在 2500 万以上; 其五, 是国家的核心区域, 具有国际 交往枢纽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换代,新城 的构想,以“业务核城市”为中心形
已 由 单 纯 的 生 产 型 向 生 产 研 发 一 成自立化的城市圈,以此改变东京
体型转化,生产方式走向多元化、 一 极 核 中 心 的 地 域 结 构 ,构 筑 起
高 科 技 化 ,由 此 推 动 了 工 厂 、研 究 “多核多圈域”的城市地域结构,并
二、对天津开发区的借鉴意义 日本新城开发逐步走向完善 和 成 熟 ,从 最 初 小 规 模 、功 能 单 一 的新城已经发展到近来功能完善 并与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成熟 型新城。日本新城开发的规划思想 和实践活动可以总结为下图:
从日本新城开发的路线来看, 其 从 功 能 单 一 的 卧 城 逐 步 发 展 ,功 能 逐 渐 完 善 ,并 随 着 新 城 规 模 的 扩 大 和 新 城 中 心 的 建 设 ,新 城 的 文 化 氛 围 不 断 提 高 ,到 后 来 ,日 本 的 新 城 强 调 圈 域 层 次 上 的 一 体 化 ,新 城 通 过 联 合 周 边 的 已 有 城 镇 ,在 功 能 上 形 成 互 补 合 作 的 关 系 ,从 而 实 现 圈 域 层 次 上 的 自 立 化 ,新 城 的 发 展 与所在地域的发展一体化程度大 大 提 高 ,从 而 通 过 新 城 的 发 展 来 实 现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城市化 水平的提高。
经过不同时期城市发展方向 的 调 整 与 功 能 的 演 化 ,伴 随 着 城 区 生活功能的不断充实和新城中心 的 开 发 ,泰 达 城 区 功 能 逐 步 由 单 一 的出口加工型工业区发展成为较 为综合的新城。从城市功能与空间 生 长 演 化 的 特 征 来 考 察 ,可 以 将 其 发 展 过 程 划 分 为 起 步 开 发 、快 速 扩 张 、功 能 综 合 化 三 个 时 期 。 泰 达 在 城市功能布局上过于追求功能分 区 ,其 由 于 历 史 惯 性 形 成 的“北 工 业 、南 生 活 ”的 空 间 格 局 只 是 两 种 功 能 的 机 械 组 合 ,而 没 有 将 两 种 城 市功能有机地融合。参照日本的技 术 城 ,发 现 泰 达 城 市 功 能 的 融 合 不 够 ,生 产 空 间 与 生 活 空 间 的 隔 离 造 成了人性化的不足。
的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 年开 三 个 大 的 功 能 组 成 。 !$(" 年 代 以
始着手千里新城的规划开发(大阪 来 ,通 过 调 整 用 地 布 局 、在 原 规 划
市,&&$## 平方公里),紧接着多摩 的 居 住 用 地 内 安 置 一 定 的 研 究 机
田园城市(&’)% 年东京,," 平方公 构 、高 科 技 企 业 ,以 此 形 成 了 混 合
展 , 这 涉 及 多 方 面 的 利 益 协 调 ,可 以 说 ,开 发 区 发 展 过 程 中 的 空 间 有 机整合和土地有效利用问题是今 后开发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所在。
天津开发区(以下简称泰达)是 我国第一批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 开 发 区 ,其 发 展 水 平 和 规 模 目 前 在
(二)新城开发兴盛期()" 年代* +" 年代)
这 一 时 期 的 主 要 特 点 是 :功 能 单一,对母城的依赖很强。进入 )" 年 代 中 期 以 后 至 +" 年 代 中 期 ,为 克 服 无 序 开 发 带 来 的 低 效 率 ,日 本 政府决定有计划地在城市外围进 行 大 规 模 的 土 地 开 发( 用 地 规 模 一
般在 &"*," 平方公里),以阻止城 定 程 度 上 促 进 了 新 城 向 多 功 能 的
市的无序蔓延,同时提供大量低价 方向转变,如:&$+" 年代末开发的
的住宅用地。为此,政府专门制定 “森之里”地区,规划确立城市由住
了“新住宅市街地开发法”,使新城 宅 区 、自 然 公 园 区 、大 学 研 究 区 等
这一时期开发的新城,除个别 立了“特定业务用地”一项,为新城
之外基本上是以居住为主要职能, 向多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提供了
属于卧城,其开发的先决条件是要 法律依据。但是,由于开发制度上
与 母 城 保 持 便 捷 的 交 通 联 系 ,因 的欠缺、传统观念以及发展惯性的
此,铁路建设成为新城开发建设的 影响,新城的自立化程度依然并不
机构等向城市郊区的转移。这在一 具体提出了 “多摩连环城市圈”构
城市 !""# $% ,+
城市
城市规划
&’()
想 ,以 多 摩 新 城 联 合 周 边 的 立 川 、 八 王 子 、町 田 、青 竹 等 已 有 城 市 ,建 立 起 紧 密 的 空 间 经 济 联 系 ,互 相 分 担 一 定 的 职 能 ,最 终 形 成 一 个 功 能 自立化的新城市圈。
全国是排在绝对前列的。但是,经历 了 !" 年的发展后,其同样面临发展 再定位、产业结构的转型、空间的拓 展 和 规 划 等 问 题 , 而 产 业 发 展 、社 区硬环境建设等最终都要落实到 空 间 上 。 目 前 ,泰 达 的 土 地 非 常 紧 张 ,尤 其 是 大 型 工 业 项 目 的 建 设 所 拉动的连锁效应对土地产生了巨
先导和推动力。城市功能单一,城 理想,而且要在原有的新城开发范
市中除了安排一些居民日常生活 围内实现完全的自立也非常困难。
不 可 或 缺 的 中 小 学 、医 院 及 商 业 等
(四)新城开发完善期((" 年代*
服务设施外,对工厂、大学、研究机 至今)
构 、办 公 等 极 力 排 斥 。 在 拥 有 优 美
日 本 的 技 术 新 城 强 调 生 产 、研 发 、居 住 的 一 体 化 ,通 过 各 种 城 市 功能的有机整合和优美的社区环 境的建设,来实现技术城市经济、
社 会 和 环 境 的 良 性 发 展 。 同 时 ,其 倡导的以公共轨道交通为主实现 快 速 交 通 联 系 的 方 式 ,对 于 中 国 的 开发区和新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 借 鉴 意 义 。 例 如 ,九 州 大 分 县 技 术 城 所 提 倡 的“ 大 区 散 布 型 ”,追 求 工 厂 的 分 散 布 局 ,工 厂 规 模 与 上 班 距 离在 *" 分钟之内的劳动力数相适 应 ,同 时 ,在 工 厂 附 近 建 设 有 服 务 设 施 的 住 宅 区 ,实 现 生 产 与 生 活 的 接近。
城市 !""# $% +,
城市
城市规划
c i t y
大 的 需 求 ,然 而 ,由 于 行 政 体 制 上 的 障 碍 和 交 易 成 本 等 问 题 ,泰 达 的 土 地 扩 展 受 到 了 一 定 的 阻 力 ,同 时 , 其 与 周 边 地 域 在 城 市 功 能 、产 业 布 局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方 面 的 统 一 协 调 不 够 。 此 外 ,泰 达 目 前 的 土 地 利 用 结 构 并 不 理 想 ,造 成 一 定 的 资 源 浪 费 ,内 部 空 间 的 功 能 布 局 有 待 进一步改善。希望通过日本新城的 研 究 和 分 析 ,能 为 泰 达 空 间 规 划 和 发展提供借鉴。
的代表。之后,又有多摩新城、千叶 促 进 自 身 综 合 实 力 的 发 展 创 造 了
滨 海 新 城 、成 田 新 城 、千 叶 新 城 及 良好的区域环境。为了适应新城的
港北新城等相继得到开发,新城开 这种新的发展需求,日本政府修订
发进入大规模建设阶段。
了“ 新 住 宅 市 街 地 开 发 法 ”,专 门 设
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新城中心 一体化空间联合体来实现在一定
的建设和新城功能的综合化。+" 年 地 域 范 围 内 实 现 功 能 自 立 化 的 规
代中期以后,新城尝试通过规划建 划设想。根据这一思路,在 &’() 年制
设规模较大的新城中心,来提高自 定的“首都圈第四次基本规划”中,提
身的自立化程度。另外,随着日本 出 了 建 设 东 京 外 围“业 务 核 城 市 ”
这 一 时 期 的 特 点 是 :与 周 边 地
安静的环境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 区的联合,实现圈域层次上的自立
生活乏味单调、缺乏活力等问题。 化。(" 年代中期以后,日本规划专
(三)新城开发成熟期(+" 年代* 家 提 出 了 以 新 城 联 合 周 边 地 域 邻
(" 年代)
近 城 市 ,通 过 建 立 功 能 互 补 的 地 域
一、日本的新城规划理论与实 践
(一)新城开发起步期 日本的新城开发始于 !" 世纪
#" 年代后半期,&’#( 年制定了“首 都 圈 第 一 次 基 本 规 划 ”。 该 规 划 基 本 上 是 参 照“大 伦 敦 规 划 ”来 制 定 的 ,该 规 划 在 对 已 建 成 的 城 市 地 区 进 行 整 治 的 同 时 ,为 了 抵 制 城 市 的 过度膨胀在建成区外设置了一圈 近 郊 环 带 ,以 阻 止 建 成 区 的 无 序 蔓 延 ,并 在 近 郊 环 带 外 圈 规 划 了 一 定 的 城 市 开 发 地 域 ,在 此 地 域 建 设 卫 星城用以吸纳流向大城市的人口 和 产 业 ,抑 制 人 口 和 产 业 在 城 市 中 心区的过度集中。这一时期的新开 发 地 区 大 多 是 临 铁 路 布 置 ,依 托 已 有 车 站 或 新 设 车 站 建 设 的 ,单 个 开 发地区的规模都不大,且布局分 散 ,还 没 有 进 入 实 质 性 的 新 城 开 发 阶段。
城市
城市规划
&’()
日本新城建设 对
天津开发区空间规划的借鉴
王长坤
天津开发区在经历了高速的 经 济 发 展 后 ,出 现 了 社 会 、环 境 、空 间拓展、土地利用等各方面的问题。 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就是土地的扩 展和有效利用问题* 另一个问题是 与其周边地域在功能与空间上的 协 调 。 如 何 走 出 开 发 区 本 身 的“ 孤 岛 经 济 ”限 制 ,实 现 地 域 一 体 化 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