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先秦诸子散文第三单元《荀子》3含答案
![[最新]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练习先秦诸子散文第三单元《荀子》3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7889ab0c22590102029de5.png)
D.万物皆备于我矣
解析: A 项是宾语前置 ,B、 C、 D 三项均为状语后置。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第 7~10 题。
治乱天邪 ?曰 :日月、星辰、瑞历 ,是禹、桀之所同也 .;禹以治 ,桀以乱 ,治乱非天也。 时邪 ?曰 :
繁启、蕃.长于.春夏 ,畜积、收藏于秋冬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禹以.治 ,桀以乱 ,治乱非时也。地邪 ? 曰 :得地则生 ,失地则死 ,是又禹、桀之所同也 ;禹以治 ,桀以乱 ,治乱非地也。《诗》曰 :“天作高山 ,
D.勉.力.不时
()
答案: C
解析: A 项 ,古义 :经久不变的必然性。今义 :表示常量的数。 B 项,古义 :农事。今义 :本领。 C 项 , 古今义相同。 D 项 ,古义 : 力役 ,人民所服的劳役。今义 :努力 ,尽力。
5.下列句中词类活用方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 君子道.其常 B.雩而雨.
大王荒之。彼作矣 ,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 ,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 ,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天有常道
矣 ,地有常数矣 ,君子有常体矣。 君子道其常 ,而小人计其.功。 《诗》曰 :“礼义之不愆.兮 ,何恤.人之
言兮 !”此之谓也。
楚王后车千乘 ,非知也 ;君子啜菽饮水 ,非愚也 :是节然也。 若夫志意修 ,德行厚 ,知虑明 ,生于.今
精品精品
资料精 品精品 资料
第三单元 《荀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 ,孰与物畜而制之
一、夯基训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三者错.,无安国
错 :错误
B. 物之罕.至者也 罕:稀少、少
C.上下乖.离 ,寇难并至
高中地理 第二单元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一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习题 鲁教3

第一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1.不同历史阶段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特点.2.三种人地关系思想的内涵.一、地理环境决定论1.产生背景人类社会发展早期,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很大,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也很大。
2.核心思想地理环境决定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特征,进而决定人类的民族特征、文化发展及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等,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只能被动地适应环境.3.历史局限片面夸大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的影响.二、人类中心论1.产生背景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的能力不断提高。
2.核心思想单纯地把地理环境看作人类活动的场所和任意开发利用的对象,一味地从自身需求出发,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3.历史局限和影响忽略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结果是人地关系对立,地理环境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威胁人类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三、人地伙伴论1.产生背景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人类反思自身行为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核心思想人类具有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环境对人类也具有反作用力,人类应当与地理环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谐互进的伙伴关系.3.意义谋求人地关系的和谐统一,推动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
人地矛盾迅速激化类生存构成严重威胁人地伙伴论后工业文明时期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谋求人地和谐对人地关系的认识逐渐系统化和科学化,人地关系趋向和谐环境和发展问题开始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对点演练]1.读某时期某区域的人地关系示意图,该图反映的人地关系思想是()A.崇拜自然B.改造自然C.征服自然D.谋求人地协调发展解析:选B图示内容为农业文明时期的农业生产活动,此时人类不再依赖自然、崇拜自然,而是改造自然。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下图是人类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经济增长主导要素构成示意图。
【推荐下载】荀子天论阅读答案-word范文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荀子天论阅读答案自然的运行是有规律的,它无所偏袒。
顺应这个规律就吉祥,违背它就有灾凶。
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荀子天论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阅读材料

荀子《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阅读材料荀子, 作为战国时期一位杰出而深邃的思想家,是先秦诸子中最有科学精神的。
《荀子》32篇中,《天论》是最引人注目、最富有思想性格的一篇。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一节,虽只有九十字,却阐述了《天论》篇的灵魂和核心。
所以对此篇章节选的解读,对了解荀子的思想至关重要,一方面,可以经此了解荀子的天人之分的思想,另一方面,也可由此更加深入的体悟荀子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关于荀子及其作品,学生在必修阶段就已有所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选用了荀子的《劝学》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荀子作品大量的运用排比,巧妙地运用比喻论证,文章具有鲜明的节奏,强烈的气势,明晰的层次,条分缕析的缜密的特点和他“善假于物”的认识论,这些都为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荀子》选读唯一一篇,“大天而思之”篇,上接《论语》《孟子》选读,下启《老子》《韩非子》选读,充分体现了荀子及其作品在先秦文学中的重要地位,作为传经之师,荀子不仅终结了先秦子学,更开启了两汉经学:一方面,荀子是一位儒学大师,《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学派最重要的著作;另一方面,荀子作为韩非子、李斯的老师,他的儒家思想中又始终渗透着法家思想。
一、荀子的“天”中华民族自古敬畏“天”。
自古,天,是日月山川诸神之宗主,是自然的主宰,更是人类社会的主宰,人们对它崇拜与服从,那个时候,天就是神。
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主张尽人事,听天命;孟子言:“人之性在于心”“人之性受于天”“知其性则知天”,主张尽心、知性、知天的天人合一论;墨子言:“顺天意者,兼相爱,交相利,必得赏;反天意者,别相恶,交相贼,必得罚”,主张顺天而有为。
荀子《天论》

第六页,共43页。
语词训释:乱
会意字:双手整理乱 丝
本意:无秩序,无条 理。
引申为使事物混乱起来。 战争,叛乱;
任意,随便等
第七页,共43页。
语词训释:凶
简体是指事字:象地陷 形读kan;
繁体是会意字,人在凶 下;
本义为不吉利,不幸;
引申为:饥荒,凶恶, 残暴等义
第八页,共43页。
不加能焉(对它不加 给能力),
虽精(虽然精微)
不加察言观焉(对它不 加考察);
其人不加虑焉(那至 夫是之谓不与天争职
人对它不加思虑)
(这叫做不跟自然争
夺职能--谓:叫做)
第十四页,共43页。
荀子《天论》-9
天有其时(天有它的时令), 舍其所以参(舍弃那用
地有其财(地有它的资
来参与配合的能力)
占吉凶叫卜,用蓍草占吉
凶叫筮),
第二十七页,共43页。
荀子《天论》-22
故君子以为文(所以君
子认为是文饰)
而百姓以为神(而百姓 却认为是神灵)
以为文则吉(认为是 文饰就吉祥)
以为神则凶也(认为是 神灵就凶险)。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天 上的没有什么比日月明亮)
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地上 的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明亮)
荀子《天论》-3
强本而节用(加强农业 生产又节约用度--本: 农业为本,指农业生 产。)
则天不能贫(那么天就 不能使人贫困,指衣食 等养生物资。)
养备而动时,(养,指衣 食等养生物资。)
则天不能病(那么天就不能 使人患病。)
修道而不贰(遵循规律而
不违背,)
则天不能祸(那么天就不 能使人遭灾祸)。
畜:把天当作物来畜养。 天,即自然)
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十二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知能强化练33 百家争鸣(含解析)新人教版高

知能强化练(三十三) 百家争鸣一、选择题1.(2019·某某金丽衢十二校联考)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十分频繁,如:孙武,齐人,后为吴将军;荀子,赵国人,游学于齐,三任“稷下学宫”“祭酒”;商鞅,卫人,西入秦,行变法令,相秦十年;李斯,楚人,为秦廷尉,丞相。
由此可见,当时的人才流动( ) A.导致诸侯争霸局面的形成B.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C.推动列国变法运动的开展D.助推新旧社会转型的演进D[诸侯为了争霸而招揽人才推动人才流动,诸侯争霸是人才流动的原因,故A项错误;促进百家争鸣现象的出现的是春秋战国政治经济影响的结果,故B项错误;变法运动主要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人才流动十分频繁”且材料表明各国任用他国人才做官,推动社会由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故D项正确。
] 2.(2019·某某某某模拟)孔子说:“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这说明孔子( )A.主X实行礼治,反对法治B.对自身修养有极高的要求C.主X变法革新,积极入世D.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相处C[题目中并未出现法制,故A项错误;题目中并未涉及对自身修养的高低要求,与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不相符,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与“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相符,故C项正确;题目中“鸟兽不可与之同群”属于比喻,故D项错误。
] 3.(2019·某某某某质检)孔子曾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但当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却极力赞扬管仲帮扶齐桓公成就霸业,并感叹“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这表明( )A.孔子十分重视礼俗教化B.儒家学派已经出现思想分化C.儒学积极借鉴其他学说D.管仲所为合乎儒家政治理想A[材料反映了孔子对管仲的两种评价,孔子评价管仲为人器量狭小、不节俭,是从性格气度、勤俭节约方面来讲的,而子贡以“管仲非仁者与”求教时,孔子对管仲大加赞扬是从儒家的“仁”——教化角度上来评判的,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只是子贡向孔子求教,儒家学派出现分化是在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时期,故B项错误;孔子和子贡同为儒家学派人物,故C项错误;“管仲所为”包含很广,既可以是人格魅力,也可以是行为。
天论 荀子

治 乱
治 乱 非 天 也 治 乱 非 时 也 治 乱 非 地 也
与天( 与天(天、时、地)无关
关键是人为
这是二战中伤亡的一幕
这是为纪念和平而游行
世纪劫难世纪劫难-印度洋海啸
因海啸而丧生的遇难者 遗体堆放现场
印度渔民在收到海啸警告后 开始有序撤离沿海地区
2005年的南亚大地震, 2005年的南亚大地震,伤亡人 年的南亚大地震 数达2000多万, 2000多万 数达200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 400多个亿 多个亿。 达400多个亿。
而 而
而
天 行 有 常
不 为 应之以治 尧 应之以治 受时 则吉 存
同
不 应之以乱 而殃祸 应之以乱 异 为 则凶 桀 亡
不 可 以 顺 怨 应 天 其 其 常 道 然 也
这是世界上天然胡杨林面积最 分布最集中的地区——塔 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塔 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 里木河流域的胡杨林。
这是伫立在楼兰古国旁的一棵有 2800多年树龄的古胡杨了,它亲眼 多年树龄的古胡杨了, 多年树龄的古胡杨了 目睹了古楼兰古国的消亡。 目睹了古楼兰古国的消亡。
而在东亚日本,由于地震防治措 而在东亚日本, 施很好,很少有如此大的灾难。 施很好,很少有如此大的灾难。
公元79年 24日 24小 公元79年8月24日,24小 79 时内, 时内,庞贝城和城里至少 5000居民在维苏威火山的 5000居民在维苏威火山的 怒吼中从大地上消失。 怒吼中从大地上消失。
而现在, 而现在,维苏威火山仍在活 动,但他已成为意大利一处 最好的风景名胜, 最好的风景名胜,每年都吸 引着世界上的许多游人。 引着世界上的许多游人。
这一切
我们本能做得很好
关键是人为!!! 关键是人为!!!
2020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练习(含解析)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课后篇一起提高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也辍行。
B.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C.传曰:“万物之怪,书不说。
”D.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项,“匈”通“讻”;B 项,“党”通“傥”,“见”通“现”;D 项,“错”通“措”。
2.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故君子以为文B.{物之罕至者也此之谓也C.{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D.{君子道其常,而小人计其功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项,则:那么。
A 项,介词,因为/动词,当作。
B 项,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D 项,连词,表示并列/表示转折。
3.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因物而多.之 B.彼作矣,文王康.之 C.怪.之,可也D.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项,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觉得奇怪。
A 、B 、D 三项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4.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礼义不加于国家。
B.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C.生而知之者,上也。
D.克己复礼为仁。
项为介宾结构后置句,其余三项都是判断句。
二、阅读鉴赏(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诗》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彼作矣,文王康之。
”此之谓也。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上暗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天论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天论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忒,则天不能祸。
故水旱不能使之饥,寒暑不能使之疾,袄怪不能使之凶。
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养略而动罕,则天不能使之全;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故水旱未至而饥,寒暑未薄而疾,袄怪未至而凶。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不可以怨天,其道然也。
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
……
治乱,天邪?曰:日月星辰瑞历,是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天也。
时邪?曰: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臧于秋冬,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时也。
地邪?曰:得地则生,失地则死,是又禹、桀之所同也;禹以治,桀以乱,治乱非地也。
……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曰:是何也?曰:无何也。
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夫日月之有蚀,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是无世而不常有之。
上明而政平,则是虽并世起,无伤也。
上闇而政险则是虽无一至者无益也夫星之队木之鸣是天地之变阴阳之化物之罕至者也。
怪之可也,而畏之非也。
……
雩而雨,何也?曰:无何也,犹不雩而雨也。
日月食而救
之,天旱而雩,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
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
以为文则吉,以为神则凶也。
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
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
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骋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
……
节选自《荀子·天论》,有改动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强本而节用本:根本,指农业生产
B、寒暑未薄而疾薄:至,靠近
C、雩而雨雨:下雨
D、故错人而思天错:使…弄错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而殃祸与治世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禹以治何以战
C、是何也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D、因物而多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认为天有它自己的运动规律,不以人们的主观愿望和君主好坏为转移,也不能主宰人们的吉凶祸福。
B、文章还认为,人应该在了解掌握天的运行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使天地为人类服务。
C、对“星队木鸣”等异象,作者认为不足畏,那只是一种自然现象罢了。
并进一步认为,政治清明,则异象迭起也没什么关系。
但对于“雩而雨”的现象,作者只好作出含糊的解释。
D、文章把散句和整句结合起来,挥洒自如,使说理透彻,行文气势和节奏感强。
运用设问、反复、排比、对比等修辞,酣畅淋漓的表述了观点。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第一第三小题各3分,第二小题4分)(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2)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3)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
参考答案
9、D(错,通“措”,放弃,废弃。
)
10、D(A“而”表转折,可是;B“以”,介词,凭借;C “何”,代词,为什么;D第一个“因”是“顺应、听任”的意思,后一个“因”是“通过”的意思。
)
11、C“对于‘雩而雨’的现象,作者只能作出含糊的解释”说法错,作者旗帜鲜明,认为这是寻常现象。
12、(1)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 2) 统治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
(3)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
在全句通顺的前提下,(1)句重点关注“常”“为”两词。
(2)句重点关注“君”“隆”“王”三词,全句通顺。
(3)句重点关注“大”“物”和句式。
大自然运行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不会因为尧统治天下就存在,也不会因为桀统治天下就消亡。
用正确的治理措施适应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办得好;用错误的治理措施对待大自然的规律,事情就会办糟。
加强农业生产而又节约开支,那末天不可能使人贫穷;生活资料充足而又能适应天时变化进行生产活动,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生病;遵循规律而又不出
差错,那末天也不可能使人遭祸。
所以水旱灾害不可能使人受饥挨饿,寒暑变化不可能使人生病,自然界反常的现象不可能使人遭难。
农业生产荒废而又开支浪费,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富裕;生活资料不足而又不勤于生产活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保全;违背事物规律而胡乱行动,那末天就不可能使人得到好结果。
所以水旱灾害没有到来就发生饥荒,严寒酷暑没有迫近就发生疫病,自然界反常现象没有出现就发生祸害。
遇到的天时和太平时期相同,可是遭到的灾祸却与太平时期大不相同,这不能埋怨天,事物的规律就是这样。
所以说,明辨了自然界的规律和人应采取的行动,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
……
社会的太平和动乱,是天决定的吗?回答说:日月星等天体运行和历法现象,这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这样的自然条件把国家治理得很好,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太平和动乱不是天决定的。
是时节变化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在春夏都生长茂盛起来,在秋冬则收获储藏起来,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把国家治理好了,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时节变化决定的。
是地理条件决定的吗?回答说:庄稼得到土地便生长,离开土地就死去,这又是夏禹和夏桀同有的自然条件,夏禹凭借它使国家大治,夏桀却把国家搞乱了,所以治乱不是土地决定的。
……
流星坠落,树木爆裂作响,国都里的人都惊恐。
问道:这是怎么回事?答道:没有什么。
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
对它感到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
日蚀月蚀发生,刮风下雨不合时节,怪星偶然出现,这是没有哪个时代不曾有过的。
君主英明、政局安定,就是这些现象同时发生,也没有危害。
君主昏庸、政治暴虐,即使这些观象一样也不出现,也没有好处。
所以说,流星坠落,树木作响,这是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事物较少出现的现象。
认为它奇怪是可以的,害怕它就不对了。
……
举行求雨的祭祀便下了雨,这是为什么?答道:没有什么,就如同不举行求雨的祭祀也下雨一样。
出现日蚀月蚀就敲击锣鼓去抢救,天旱就举行求雨的祭祀,先占卜然后才决定大事,不是用它来作为得到所祈求的东西的手段,只不过用它为政事作装饰。
所以君子把它看作是一种文饰,可是普通百姓却把它看作神灵存在的具体表现了。
认为是一种装饰手段就会有好处,认为有神灵就有害处了。
在天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太阳月亮更显明的;在地上的东西,没有什么比水火更显明的;在万物中,没有什么比珠玉更显明的;在人类所具有的东西中,没有什么比礼义更显明的。
所以说,太阳月亮如果不高悬空中,它的光辉就不会显著;水火如果不积聚起来,它们的光辉和润泽就不会广大;珠玉的光采如果不显现在外面,王公贵族就不会把它们当成
宝贝;礼义如果不用在国家的治理上,执政者的功绩和名声就不会显赫。
所以人的生命受之于自然,国家的命脉决定于礼制。
统治别人的人,推崇礼制而又尊重贤人,就可以在天下称王;重视法治而又爱护人民,就可以在诸侯中称霸。
如果贪图私利、多用欺诈,就很危险;如果使用权术、颠覆、阴险等手段,那就彻底灭亡了。
与其尊崇天而思慕它,哪里比得上把天当作物一样蓄养起来而控制着它呢?与其顺从天而赞美它,哪里比得上控制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呢?与其盼望、等待天时,哪里比得上适应天时而役使它呢?与其依顺万物的自然繁殖而求它增多,哪里比得上施展人的才能而使它按着人的需要有所变化呢?与其思慕万物而使它成为能供自己使用的物,哪里比得上管理好万物而不失掉它呢?与其希望于万物能自然生长出来,哪里比得上掌握万物的生长规律呢?所以放弃人的努力而只是寄希望于天,那就不能理解万物的本性,也就不能去利用它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