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对象的选择

合集下载

报告的研究对象如何选择

报告的研究对象如何选择

报告的研究对象如何选择在进行各类研究和撰写报告时,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研究对象的选择直接影响到研究的可行性、有效性以及最终报告的质量和价值。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选择报告的研究对象呢?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

这是选择研究对象的根本出发点。

比如,如果研究目的是了解某种疾病在特定人群中的发病情况,那么研究对象就应该是该特定人群;如果研究问题是探讨某种教育方法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影响,那么研究对象自然就是接受该教育方法的学生群体。

只有清晰地知道自己想要研究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研究对象。

其次,要考虑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代表性意味着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能够反映出更大范围的总体特征。

例如,如果要研究全国范围内的消费者行为,仅仅选择某个城市或地区的消费者作为研究对象可能就不够具有代表性。

为了提高代表性,可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总体中抽取一定数量的样本作为研究对象。

但随机抽样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情况,如果研究的是某个特定的小众群体,如罕见病患者,可能就需要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如滚雪球抽样等。

研究对象的可获取性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有些研究对象可能由于各种原因难以接触和获取数据,比如某些机密机构的内部运作、受到法律保护的个人信息等。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要确保能够通过合法、合理的途径获取到所需的信息和数据。

否则,即使研究对象再具有价值,也无法开展有效的研究。

此外,研究对象的稳定性也是需要考虑的。

如果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可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比如,研究某一地区的经济发展,如果该地区在研究期间经历了重大的政策调整或自然灾害,就可能导致经济发展情况出现异常波动,从而影响对其长期趋势的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综合考虑研究的时间、人力和资金等资源。

如果资源有限,可能需要选择规模较小、相对易于研究的对象。

但同时也要注意,过小的研究对象规模可能会导致研究结果的推广性受限。

另外,前人的研究经验也可以为我们选择研究对象提供参考。

毕业论文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毕业论文研究对象选择标准

毕业论文研究对象选择标准在进行毕业论文研究时,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对象是至关重要的。

研究对象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研究的质量和可行性。

本文将介绍一些毕业论文研究对象选择的标准和注意事项。

一、相关性首先,研究对象必须与论文题目和研究目的相关。

选择与论文主题相关的对象能够提供更具深度和广度的数据和信息,有助于研究的成功和实用性。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市场调研,那么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市场或特定产品的消费者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将更为合适。

二、可获取性其次,研究对象必须是容易获取的。

研究对象的可获取性直接影响到研究的可行性和时间计划。

为了避免因为调查对象的难以获取而耗费过多时间和资源,选择那些容易接触或途径的对象将是一个更明智的选择。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某个企业的管理问题,选择该企业的员工或管理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更容易获取必要的数据和信息。

三、代表性另外,研究对象必须具有代表性。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可以推断和总结出更具普遍性的结论。

一般情况下,代表性的研究对象应具备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在数量上具备一定的规模,足够大的样本容量可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二是在特征上具备一定的典型性,能够代表整个群体的特点和情况。

四、可测量性研究对象应具备良好的可测量性,即能够对其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的数据收集和分析。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某个现象的变化趋势,研究对象必须是可以量化和衡量的。

通过测量和统计数据,可以得出客观的结论和分析,提高论文的科学性和可信度。

五、可比较性最后,研究对象应具备一定的可比较性。

选择具有可比较性的对象可以与其他研究进行对比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得出客观的结论。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发现问题的本质和原因,从而提出更具实践价值的建议和结论。

综上所述,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对象是毕业论文研究的基础。

合理的研究对象选择标准包括相关性、可获取性、代表性、可测量性以及可比较性。

通过考虑这些标准,我们可以选择出既符合研究主题又具备实际可行性的研究对象,从而保证研究的质量和有效性。

学术论文中的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要点

学术论文中的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要点

学术论文中的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要点在学术研究中,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样本的合理抽取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涉及到研究的范围和目标,而样本的选择则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学术论文中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的要点。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1.明确研究目标和范围在选择研究对象之前,研究者需要明确研究的目标和范围。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某个特定领域的现象或问题,那么研究对象可以是该领域内的个体、组织或事件。

如果研究的是某个地区或国家的情况,那么研究对象可以是该地区或国家内的人群、社区或政策。

2.考虑研究对象的可行性和可获取性在选择研究对象时,需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可获取性。

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被研究者接触到并进行实证研究的。

如果研究对象过于庞大或难以接触,可以考虑选择一个代表性的子集或样本进行研究。

3.关注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代表性研究对象的多样性和代表性对于研究结果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对象应该能够代表研究领域或研究目标所涉及的不同特征和变量。

例如,如果研究的是某个行业的企业管理问题,那么研究对象应该包括不同规模、不同地区和不同类型的企业。

二、样本选择的要点1.样本的抽取方法样本的抽取方法应该符合科学的原则和方法。

常用的样本抽取方法包括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和整群抽样等。

研究者需要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对象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抽样方法。

2.样本的大小和代表性样本的大小和代表性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

样本的大小应该足够大,以保证研究结果的统计学意义。

同时,样本的代表性也非常重要,样本应该能够代表研究对象的整体特征和变量。

3.样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样本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是样本选择的关键要点。

样本应该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和数据,以回答研究问题或验证研究假设。

同时,样本的可靠性也非常重要,样本应该能够稳定地反映出研究对象的特征和变量。

三、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的挑战在学术研究中,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常常面临一些挑战。

学术论文中的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方法

学术论文中的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方法

学术论文中的研究对象和样本选择方法在学术研究中,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和样本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对象是指研究者希望探究的事物、现象或群体,而样本则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的一部分代表性个体。

正确选择研究对象和样本,对于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推广性具有重要影响。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研究对象的选择需要基于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同时考虑到可行性和实用性。

在社会科学领域,研究对象可以是个人、组织、社会群体等,而在自然科学领域,研究对象则可能是物种、化合物等。

研究对象的选择应该具备以下特点:1. 相关性:研究对象应与研究问题密切相关,能够提供研究所需的信息。

例如,如果研究问题是关于青少年健康问题的,那么研究对象应该是青少年群体。

2. 代表性:研究对象应该能够代表整个研究领域的特征。

例如,如果研究问题是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那么研究对象应该是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

3. 可操作性:研究对象应该是可以被研究者所观察、测量和操作的。

如果研究对象无法被观察或测量,那么研究就无法进行。

二、样本选择方法样本选择是从研究对象中选取一部分个体作为研究样本的过程。

选择合适的样本是保证研究结果可靠性和推广性的关键。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样本选择方法:1. 随机抽样:随机抽样是一种公平且无偏的样本选择方法。

通过随机抽取个体,可以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常见的随机抽样方法包括简单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随机抽样。

2. 方便抽样:方便抽样是一种简单和快速的样本选择方法,研究者选择最容易接触到的个体作为样本。

然而,方便抽样可能导致样本偏倚,因为选择的个体可能不具有代表性。

3. 整群抽样:整群抽样是一种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若干群体,然后随机选择其中的群体进行研究的方法。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对象分布在不同地区或组织中的情况。

4. 专家抽样:专家抽样是一种依靠专家意见选择样本的方法。

研究者根据专家的建议选择代表性个体作为样本。

这种方法适用于研究对象较为特殊或难以触及的情况。

简述选择研究对象的注意事项

简述选择研究对象的注意事项

简述选择研究对象的注意事项
1. 你得考虑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啊!比如说你要研究青少年的消费习惯,那你不能光找那些特别有钱或者特别穷的孩子呀,得找能代表大多数青少年的才行呢。

2. 可别选那些过于特殊的研究对象啊!就像你研究动物行为,总不能专挑那种极其罕见的物种吧,能普遍观察到的才靠谱呀!
3. 研究对象得是你能真正接触到的呀!你想研究深海生物,可你没条件去深海,那不就白搭了嘛,还不如研究身边常见的呢。

4. 千万注意研究对象的稳定性啊!比如研究某种植物的生长,结果它突然灭绝了,你咋办呢?
5. 要选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对象呀!不然研究起来多枯燥呀,就像让你去研究你完全不喜欢的东西,那不是折磨自己嘛。

6. 想想研究对象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啊!好比研究星星的运行轨迹,你靠自己能研究得明白吗?得找个实际点能操作的呀。

7. 别忽略研究对象的合法性呀!要是研究什么违法的东西,那不是给自己找麻烦嘛,比如研究毒品的制作,这可不行啊!
8. 注意研究对象的可持续性啊!不能研究一半就没法进行下去了,就像追一部剧,追着追着没下文了,多让人郁闷呀!
我的观点结论:选择研究对象真的太重要啦,一定要慎重考虑这些注意事项,才能让你的研究顺利进行呀!。

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

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与样本选择在毕业论文中,研究对象的选择以及样本的合理选取对于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将探讨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样本选择的注意事项,以帮助毕业生准确选择研究对象和样本,并提高研究的可信度。

1. 研究对象的选择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应确保其与研究课题紧密相关。

研究对象可以是个人、组织、社区或者其他与研究问题相关的实体。

以下是一些选择研究对象的建议和方法:a) 清晰定义研究问题:在选择研究对象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并确保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能够提供有关问题的相关信息。

b) 考虑可获得性:选择一个可以获得信息、数据和访问的研究对象。

确保所选择的研究对象能够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回答研究问题。

c) 考虑可比性:在进行比较性研究时,选择的研究对象应具有相似的特征,以便进行合理的比较分析。

d) 考虑实用性:选择一个实际可行的研究对象,这样可以确保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性和价值。

2. 样本选择样本选择是指从整体群体中选择出一部分能够代表整体特征的样本,以便进行研究。

以下是一些样本选择的原则和方法:a) 总体定义与界定:首先要明确研究的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总体的特点来选择样本。

可通过文献调研、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相关数据。

b) 随机性与代表性:为了确保样本的代表性,样本选择应尽量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

随机抽样可以减少样本选择的主观性和偏差,使样本更具有代表性。

c) 样本容量:样本容量应根据研究目的和问题的复杂性来决定。

一般而言,样本容量越大,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泛化性越高。

d) 样本分层:如果研究对象分层较多,可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来选择样本。

这样可以保证不同层级的研究对象在样本中的比例与整体群体保持一致。

e) 数据采集:选择样本后,需要采集相应的数据。

数据采集可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观察等方式进行。

数据采集方法应根据研究问题进行选择,并确保能够有效地收集所需数据。

总结:在毕业论文中,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样本选择是确保研究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如何选择

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如何选择

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如何选择毕业论文作为大学生完成本科学业的重要任务之一,对于选择一个合适的研究对象至关重要。

研究对象的选择直接影响到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深度,因此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筛选。

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兴趣与热点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且研究热点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兴趣能够帮助我们在论文研究的过程中保持专注和热情,提高我们的研究动力。

其次,选择一个研究热点的对象可以增加论文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有助于我们得到更多的研究成果和认可。

因此,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关注的热点来进行选择。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的学术文献、参加学术讲座等方式来了解当前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

二、数据可获得性选择一个可获得充足的数据的研究对象是很重要的。

在进行毕业论文研究时,我们需要充分依赖于实证数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和研究结论。

因此,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我们应该考虑到能否获取到足够的相关数据。

可以通过查阅学术文献、数据报告、及采访相关专家等方式来了解和获取相关数据。

并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深入思考该对象的数据可获得性和可靠性。

三、研究的可行性选择一个研究的可行性是非常重要的。

在进行毕业论文研究时,我们有限的时间和资源决定了我们不可能选择一个过于庞大或过于复杂的对象进行研究。

因此,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我们需要思考所选对象的研究范围是否合理,是否符合我们的研究时间和资源限制。

可以通过与导师和其他专业人士的沟通来获取相关意见和建议,进而确定一个既能够切实完成的研究对象。

四、研究的价值选择一个有研究价值的对象是非常重要的。

毕业论文作为毕业生展示自己学术水平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材料,应该具备一定的学术和实用价值。

因此,在选择研究对象时,我们需要思考该对象是否具备学术上的创新点和实用上的应用价值。

可以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参加学术研讨会等方式来了解当前研究领域的研究空白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来确定一个有研究价值的对象。

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与样本

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与样本

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与样本研究对象的选择是科学研究中十分关键的一步,而样本的选取则直接决定了研究的可信度和推广性。

因此,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与样本是保证研究质量的重要环节。

本文将从研究对象的选择和样本的选取两个方面,探讨如何选择合适的研究对象与样本。

一、研究对象的选择1.明确研究目的选择研究对象首先需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研究问题。

研究目的不同,要求选择的研究对象也会有所差异。

例如,如果研究目的是了解某一地区的教育问题,那么研究对象应该选择该地区的学校和学生;如果研究目的是探究某一新药对特定疾病的疗效,那么研究对象应该选择罹患该疾病的患者等。

2.考虑可行性在选择研究对象时,还需要考虑研究的可行性。

包括研究对象的可获得性、研究对象的数量和研究时间的可控性等。

例如,如果研究要求选择某一特定人群作为研究对象,但是该人群数量极少且难以获取,那么这个研究就存在一定的可行性问题。

3.随机选择或有选择性选择在选择研究对象时,可以采取随机选择或有选择性选择的方式。

随机选择是指将研究对象完全随机地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以保证研究结果的可靠性和可推广性。

有选择性选择则根据研究需要,选择满足特定条件的研究对象,以深入研究某一现象或问题。

二、样本的选取1.样本容量的确定在研究中,样本容量的确定是非常重要的。

样本容量过小会导致研究结果的显著性不高,无法进行统计推断;而样本容量过大又会造成研究成本的浪费和研究难度的增加。

确定样本容量应考虑到研究目的、预期效应的大小、统计分析方法的要求等多个方面。

2.随机抽样样本的选取应尽量使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和可推广性。

随机抽样可以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等方法。

通过随机抽样,可以降低样本的偏倚性,提高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3.样本的多样性在样本的选取过程中,应考虑到样本的多样性。

多样性样本的选取可以帮助研究者更全面地了解问题或现象,提高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和推广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
任何一项研究,都有具体的研究对象。

这些对象可以是人,是物,也可以是文献记载或其他文字资料等;数量可以是一个、几个,也可以是成千上万个。

但是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重要的不在于是何种属性或数量多少,而在于通过这些对象特征的研究所获取的研究资料,能够达到科学研究应具有的可能性要求。

此外,研究还需考虑现实性和客观性,即实际研究是否可行,是否有对大多数对象进行研究的能力等。

不同特点和不同性质的研究课题及不同的研究者,在确定研究对象的方式方法上不完全相同。

而确定的方式方-法正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到研究效率和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精确性,所以研究对象的确定是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问题。

一般来说,确定对象的方法主要有总体研究和抽样研究,其他还有个案研究等。

1.总体研究.
总体一词含有总数、全体的意思,在统计学中指的是规定范围内一切按特定特征所描述的人物或行为反应的集合体。

它可以是学生、教师,也可以是学校、家庭等。

这是所说的总体研究是指对研究范围中的全体进行的研究,区别于个别研究和抽样研究。

我国在1982年进行的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就是典型的总体研究。

某一地区对所有中小学生实施体检,调查中小学生患各类疾病的发病率,及学校里每学期对全体学生进行的视力普查,也都属于工作性总体研究。

总体研究应根据课题的要求与限定,把总体的范围定出来,即把属于总体的对象和不属于总体对象的界限能清楚地划分。

例如,对某市中小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某市所有的中小学生都是属于总体的对象,与非总体的对象的界限是明确的。

但是如果某学校要研究初二年级成绩差的学生,则可以用分数线把研究对象界限划定出来。

总体研究虽然具有许多优点,诸如能获取全面的研究资料;获取资料的精确度高;容易得到研究对象的协助等。

但是,相对地说,在教育研究中,总体研究特别是大范围中的总体研究,运用还是不多的。

这是因为总体研究在研究对象数量很大时,研究的时间、精力、人力、物力、财力往往无法达到,获得资料的手段会受到限制,从而影响研究的深度。

事实上,根据课题的特点和借助教育统计方法,有许多研究没有必要运用总体研究,而可以进行抽样研究。

2.抽样研究
在统计学上,抽样就是从一个确定的总体中抽取研究的样本。

样本指的是从总体中抽取出来的直接被研究的对象的组合。

抽样研究就是者研究按一定的规则从总体中抽取出来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根据对所抽样本进行研究的结果,来获得对有关总体的认识的研究。

抽样的目的和作用在于科学地挑选总体的部分作为代表,以便通过对这局部的研究,取得能说明总体的足够可靠的资料,准确地推断总体的情况,从而认识总体的特征或规律性。

因此,当总体研究不能实施,或者能够用抽样研究替代总体研究时,就应运用抽样研究。

此外,抽样研究还可以用来检查总体研究的正确程度。

抽样研究相对于总体研究来讲有许多优越性,比如省
力、省钱和省物;能及时汇总研究资料,及时利用研究结果;研究对象数量有限,获取资料的手段灵活多样,因而较适用于研究对象分散的课题。

抽样研究也存在许多缺点,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存在抽样误差。

因为在抽样研究中只取总体中的一部分作为直接研究的对象,然后根据样本结果去推算总体的一般情况,则这样的推算与总体的实际有着偏差,这种偏差称为抽样误差。

要使样本在性质上对总体最有代表性,抽样时就需要遵循随机化原则。

(二)怎样选择研究对象
1.抽样的意义
研究对象是通过科学实验要认识的对象,即科研过程中要变革的对象,它是课题的载体。

一项科研课题,总是首先体现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

一般情况是要求研究对象的总体数量是很大的,而实际研究的条件又不允许,这就必须从总体中选择一部分。

有些研究对象是不容许选择的,然而绝大多数研究对象是可以选择,而且必须加以选择。

从一个总体中选取一部分作为研究对象的过程叫抽样或取样。

总体又叫母体,抽取的那一部分叫样本。

如研究"高二女生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就要从高二全体女生中抽取部分如200人来作研究对象。

高二全体女生是总体,200名女生是样本,这个选择的过程叫抽样。

抽样的好处是:减少研究对象,使研究工作易于进行,使研究人员精力集中,把研究工作搞得深入些,抽样可以节省人力、物力。

2.抽样的要求
抽样不是乱点鸳鸯谱,要按一定要求抽样。

(1)研究者将来打算把研究结果应用推广到哪个范围,必在那个范围抽样。

如编一套适合内地农村学生使用的教材,在实验时要求选择农村一般学校,或好、中、差学校来实验,如果选城市学校或沿海学校实验意义不大。

(2)从总体中选取的这个部分应该具有广泛性。

如重庆市教科所搞目标教学研究,目的是大面积提高一般学校的质量,他们在全市内800多所中学中选取了80所"三普"学校,即普通教师,普通学生(不择优)普通学校(非重点),这样实验的效果才有说服力。

(3)样本必须有足够的数量。

样本过大不利于工作,而且浪费;样本过小又不说明问题,必须掌握分寸。

如某实验想说明精讲多练与精讲少练的优劣,只选了男女各三人共六个学生作样本,结果很难说服人。

3.抽样的方法
(1)随机抽样法
是针对有意而言。

总体中每个对象都有被抽取的可能,而且机会均等,随机抽样纯属偶然,全凭机遇抽样。

可以用抽签法、投币法、抓阉法,《随机数目表》法。

用抽签法从1600人中抽取100人,作法是把1600人编成号,然后随意抽出100个号码。

(2)等距抽样法
先将总体划分与样本数量相等的组,每组的对象排成顺序,然后在各组中按同样的距离(即数序)抽取样本,也叫机械抽样。

如从800名学生中抽取200人检查视力并进行防治的研究,可先将800个学生分成200人组,每组4人,每人依次编号,再按同样距离,如在每组第四号抽1人,这样200名学生的样本就组成了。

(3)类层抽样法先把总体分类型和层次,然后按类层,用随机的方法,抽取样本。

如要分析学生考试成绩,先把分数按高低划出若干分数段。

如按20分一段,即可分为0-20,20-40,40-60,60-80,80-100,然后用随机办法抽取需要的样本。

类层抽样要做到"类层间差别大,而类层中差别小",才有代表性。

(4)整群抽样法
从总体中以群体为单位进行抽样的方法。

可以随机抽,也可按代表性抽。

如研究"独生子女成绩与家教的关系"某校发现低年级独生子女平均成绩由过去的90分降为70分左右。

为证实这一现象,可从一个区的20所小学中的二年级,或一年级的平行班里随机抽取一个班,组成样本进行分析,也可以按城市、农村不同类型的低年级平行班中抽若干班组成样本。

以上四种方法,怎样使用要看具体情况,当研究对象的特征不清楚时,可用随机抽样或等距抽样,当研究对象的某些特征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时,就应采取类层抽样;当样本不是个体,而是群体时,就用整群抽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